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兴衰录-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佟养甲改变不了大势,很快广东全省都在李成栋的部将控制之下,各州县官员望风归附。
  永历朝廷正处于艰难窘迫之中(朱由榔逃到了南宁,瞿式耜坚守桂林),广东全省和广西已失府州的突然反正简直是喜从天降,一开始都不敢相信,经过几天的探听,发现确有其事,永历君臣才解除了疑虑,顿时一片欢腾,这下子终于不用逃跑了,可以开始重整河山了。
  李成栋的这次起义,让人大跌眼镜,作为一个血债累累的刽子手,这次李成栋的表现得很像个——忠臣。
  我是不喜欢这个人的,不过该交代的还是得交代的。据野史交代,李成栋这次反正还有另外三个原因:一是张家玉、陈子壮、陈邦彦等人的誓死抗清,杀身成仁,使他这位明朝降将不能无动于衷,尽管他亲自镇压了这些起义,良心并未完全泯没。二是在广东的一部分原明朝官绅如大学士何吾驺、吏科都给事中袁彭年等人心不忘明,当他们察觉李成栋同佟养甲(实际上是同清廷)有矛盾对,立即抓住机会暗中策动李成栋反正。三是成栋爱妾赵氏以死相激成为反正的导火线。
  也可能是受到上面三个因素的刺激,李成栋这次仿佛换了个人,从臭名昭著变成了一个对永历帝相当忠诚,恪守臣节的人。李成栋特意派使者迎请永历帝来广东,但瞿式耜表示强烈反对(主要是担心李成栋的前科太差,别跑过去成了李成栋的傀儡)。几经商讨,最后决定还是去肇庆。
  并且李成栋这次非常尊重朝廷。
  比如尽管广东全省和广西梧州等地是由于他反正而归入南明版图,他这个时候主张地方官员应该由朝廷任免,而不是由他自己掌控,并特意嘱咐布、按二司说:“皇上到,造册一本送部,或用,或不用,或更调,听部为之。”
  然而,没有过多久,李成栋就发现永历朝廷从上到下各种窃权弄私,完全没有任何原则性。李成栋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好不容易浪子回头了,结果发现,投靠的南明乌烟瘴气的程度令人发指!
  尽管对永历感到灰心丧气,但是开工没有回头箭,没办法,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永历皇帝啥都没干,却莫名其妙地迎来了所谓的“中兴”。
  但是这种中兴注定了不能长久——这很好理解,虽然有了地盘,但是南明压根就没有一个人能统筹全局,这个时代的一类人物只有一个,多尔衮。到现在南明连第二类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即使有个别,也都搞在党争倾轧中无法自拔。
  所以永历能给的支持几乎没有,如果要搞点窃权弄私,十个有十个在行,如果要搞北伐恢复河山,那是抓瞎。首先也没这个胆子,其次也没有这个水平。
  于是虽然江西和广东易帜了,但是下一步怎么办,金声桓和李成栋完全没有接到任何指示。
  没指示,那只能自己干。问题是,金声桓李成栋当个先锋还行,让他们统筹安排,那就太强人所难了。这两个哥们都是大老粗出生(一个世代为将,一个是农民军出生),你制定出目标让他们上,那是可以的。让他们自己决定怎么干,那是不现实的。
  金声桓起义之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到江西还有赣州在清军手中,就率领军队浩浩荡荡杀向赣州,赣州这个地方三面环水,视野开阔。金声桓空有20万人马,只能搞添油战术,结果只有一个:攻不下来。
  这个时候,金声桓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多尔衮的耳朵里。多尔衮吓了一大跳,立刻采取措施,多尔衮的措施就高明多了:第一从北京派谭泰河洛会率兵平乱,第二命令南京的军队逆江而上,与安庆大军会合,第三将进攻湖南的军队调到汉阳,防止湖北再出叉子。
  这样子,北京和南京的部队兵分两路,金声桓的部队都在打赣州,自然各地兵力空虚,很快,清军就收复了九江等地。金声桓见势不妙,赶紧撤退,最后退守南昌。清军在征南大将军谭泰的统领下,完成了对南昌的包围。
  走投无路之下,金声桓只能各处求救。李成栋这个时候正好不知道该干嘛,接到求救信号之后,再加上他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江西没了,广东还会远吗?)。
  于是李成栋率领大军进入江西。李成栋不直接支援南昌,直奔赣州——搞围魏救赵。
  想法是不错,问题是,金声桓率领20万大军没打下来的赣州,实在是个硬骨头。和他的老上司高杰一样,李成栋也是比较天真的,搞诡计实在不太在行,他写了封劝降书给赣州守将刘武元。
  刘武元假意投降,李成栋自以为计谋得逞,结果等到李成栋大军一来,还没站稳脚跟,就被刘武元打了个措手不及。没办法,只能撤退。
  这样金声桓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谭泰也是一个比较有计谋的将领,他知道这个时候进攻南昌,那就是消耗战,清军人少,由于金声桓的反复,多尔衮已经不太相信汉族人,所以这次从北京排除的军队是清一色的满洲军和蒙古军,毕竟就那么点人,死一个少一个,不如围而不打,等到南昌的实在撑不下去,给予致命一击。
  果然,围困了半年之后,南昌几乎陷入了“杀人为食”的地步,这个时候,谭泰一股作气,发动总攻。1649年正月,南昌被攻下,金声桓自杀,折腾了多尔衮一年的江西易帜就此摆平。
  上次打赣州,还没开打就败了,回去想想李成栋很不服气,所以李成栋同志又来了,目标还是赣州。李成栋同志忠实实践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格言。
  这次李成栋也学乖了,吸收了上次的教训,把外围的清军全部清扫完毕,也搞包围战。
  战术不成问题。。。。但是。。。。。李成栋忘了,金声桓已经挂了,南昌也已经灭了,清军有的是援军。李成栋还没清扫完外围,清军就来了。
  事实证明,打南明,李成栋简直堪称是名将,对付清军,李成栋就是标准的菜鸟。所以当名将也是要有参照物的,要是都是南明这样的对手,估计名将的人数会呈现指数型增长。
  清军一举击溃李成栋,李成栋吓得屁滚尿流,全军溃散,而李成栋同志竟然在逃跑的时候慌不择路,渡河时掉到河里淹死了,稀里糊涂就挂了。
  而李成栋的部将各自争相逃命,直到撤至大庾岭清点兵马时,才发现主帅无影无踪,经过追查,才知道李成栋已经落水淹死。
  这就是臭名昭著、大名鼎鼎、难以定论的明末大人物李成栋的结局。
  而李成栋的身后事,也还有必要再交代下,就这样一个搞了嘉定三屠,击灭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的“不替”功臣,摇身一变,重新成为明朝的“忠臣义士”。最后永历帝朱由榔亲口谥“忠烈”二字,赠太傅、宁夏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第44章 后院起火2
  江西只是一个局部的举动,但是这个局部的举动又意外带动了全局——湖南。对于南明小朝廷来说,江西顶多就是扩充点地盘,湖南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屏障,如果能收复湖南,那对于全局至关重要。
  多尔衮为了保险起见,把湖南的军队撤到湖北,当然并非多尔衮不知道湖南的重要性,实在是兵力有限,湖南固然重要,但是短期内也打不下来,这个时候,先要保住对清军更加重要的湖北——相比而言,荆州和武汉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之前说过南明小朝廷至少有好几次机会,把战线稳住,这是第三次机会。
  不过现在永历就是无政府主义的状态,永历已经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对全局做什么安排了。不过不要紧,这并不妨碍大家收复失地。
  在湖南的南明部队,当然也没有从全局统筹安排的见识,不过他们却懂得敌退我进的基本道理。清军走了,正是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1648年四月,堵胤锡、马进忠利用这个机会,收复了湖南大部分地区,四月二十四日收复了常德。
  一度降清的将领陈友龙也在湖南贵州边境地区宣布反清复明。此后他的军队一路进军,八月初五日,攻克宝庆府(府治邵阳)。
  这样堵胤锡和陈友龙对长沙形成了夹击之势。如果能拿下长沙,那么能成为重要的防守屏障——要知道,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就和日本人在长沙进行了4次会战,大大牵制了日本人的有生力量。
  就在形势大好的时候,何滕蛟来了——注意,他不是来帮忙的,事后证明,他是来拆台的,如果不是最后他自杀,真的不敢相信这家伙不是清军派到南明来的卧底。
  在第一次湖广会战时,何滕蛟同志不顾一切率先逃跑,最后导致功败垂成,堪称丢掉湖南的第一罪人。不过清军势大,又遇上了勒克德浑,失败还情有可原。
  而这一次,何滕蛟完全就是过来捣蛋的。
  何滕蛟这厮急不可耐地妄图窃取“复湘”首功。他带领军队进攻永州,清将余世忠等据城阻击。尽管何腾蛟位高兵多,他这个人搞搞倾轧斗争还可以,真的动刀动枪,水平是不行的,所以大军屯兵永州城下,久攻不克。他眼看堵胤锡部已经收复常德,陈友龙部连克靖州、武冈、宝庆等地,复湘大功很可能落入他人之手,急坏了!
  他灵机一动,竟然指使南安侯郝摇旗率部由柳州北上靖州地区偷袭陈友龙部(原因是陈友龙投降满清时,清方为了使他死心塌地跟随自己,故意责令他带兵进攻何腾蛟的老家并俘虏了何的家属,因此何腾蛟非常恨陈友龙)!
  太他妈损了!你真要恨陈友龙,你早干嘛去了,竟然这个时候派人偷袭。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泄私愤是假,争头功是真。
  何滕蛟,后世评价什么民族英雄,从这个事情来看,这个称号可以给很多人,唯独不能给何滕蛟。
  何滕蛟这个人,毫无大局观,不仅公报私仇,而且不分时机,不顾一切。如果说上次湖南战场的失败何滕蛟还情有可原,这次的何滕蛟的行为可以用龌龊来形容,何滕蛟,我的评价是南明第一罪人,罪魁祸首!
  自然陈友龙溃败,清军重新占领宝庆,最后陈友龙带着残兵败卒逃入广西向永历朝廷诉冤。永历那就是无政府主义的坚定实践者,自然也管不了这档子事情。
  何腾蛟导演的南明军队自相火并,使湖南清军得以喘息。何滕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在十一月占领永州、宝庆。何滕蛟延误了收复全湘、东救江西金声桓的时间,后果十分严重。
  如果你以为何滕蛟的龌龊行为到此为止,那我可以告诉你:错了!
  何滕蛟现在已经到了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的地步了!
  失去了陈友龙的策应之后,堵胤锡深感势单力薄。好在堵胤锡还准备了后招,他在光复湖南各地的时候,就联络了在夔东山区的李过高一功,恳请他们参与光复湖南的战役。
  堵胤锡对他们有再造之恩,自然是义不容辞的过来帮忙。所以何滕蛟费尽全力占领永州宝庆之时,堵胤锡再次完成了对长沙的合围。
  难得由于我众敌寡,堵胤锡一声令下,大家抄起家伙就上。勉强支撑了五天之后,清军的守城将领损失殆尽,眼看就要被攻下来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清军大恩人何滕蛟出马了。
  他果断命令堵胤锡去救援金声桓。堵胤锡傻眼了,何滕蛟,你搞什么?
  虽然诧异,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堵胤锡也只能听命,带领忠贞营撤出长沙。
  事实上,大家不必诧异,不要脸的何滕蛟已经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一定要争光复湖南的首功,他认为现在长沙就差一口气了,这个功劳万万不能让给别人。自己率领部队踹上一脚那就大功告成。
  何滕蛟未免太自信了!论打仗,何滕蛟还不如一垃圾。所以换上何滕蛟攻城之后,长沙的压力顿时小了很多,本来要被攻破的长沙,竟然和何滕蛟形成了相持!
  就这么何滕蛟给了清军两次喘息的机会,多尔衮不是傻子,在李过率兵过来帮忙的时候,多尔衮也派了部队过来,领头的是济尔哈朗和何滕蛟的苦手勒克德浑。按理说,到了济尔哈朗这个级别,完全不用亲自带兵,不过多尔衮正好想借此机会将济尔哈朗彻底排除出权力中枢,因此济尔哈朗被任命为定远大将军,过来平定湖南。
  由于中途济尔哈朗还得奉命平定山东的小股叛乱,所以路上耽误了点时间,比李过的部队还晚到了一个月。
  本来长沙是保不住的,但是在何滕蛟的搅和下,来的正是时候!
  于是勒克德浑第二次和何滕蛟碰上了!
  勒克德浑看到何滕蛟,简直就像猎狗看到了猎物。捏死何滕蛟简直比蚂蚁还容易,何滕蛟很快兵败被俘。
  何滕蛟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没有投降,被清军处死。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
  纵观他的一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南明的第三次机会就彻底断送在何滕蛟的手上。
  对于像何滕蛟这样的人,我以为,早死早好。
  勒克德浑轻松搞定何腾蛟,平定湖广后,继续挥师南下,进入广西。广西之战,对于勒克德浑来说,实在也没有太多的悬念:实力完全不对等。
  首先勒克德浑进攻广西北部重镇全州,这时,集结在广西北部的南明军队向清军发动了反攻,意图阻挡清军的进一步南下。但是勒克德浑何许人也,所以结果很明显:清军连续挫败了明军的进攻,占领了全州,之后又用计攻占了永安关,驱逐了曹槓子领导的地方游击队,又攻占了道州。
  最后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由于战线拉的比较长,而且打了一年多,部队也需要整顿,勒克德浑班师还朝,名将勒克德浑结束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
  勒克德浑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在那个时代的之下,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天才,打得南明胆战心惊,虽然有南明太弱的原因,但纵观勒克德浑的用兵,他充分发挥了骑兵的机动性,把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攻击的时机、方向把握的炉火纯青,常常以最小的代价打出了最大的成果,实在是世之良将。
  1652年,勒克德浑病死,将星陨落,年仅三十四岁。当然清朝没有忘记这位开国功臣,他的顺承郡王的爵位世袭罔替。康熙十年,追谥为“恭惠”。###第45章 后院起火3
  如果说广东和江西只是因为新占领的土地,归属感不强,难免搞出点幺蛾子来,虽然稍微有点震惊,但是冷静下来,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湖南是双方拉锯的战场,有胜有败也很正常。对于这几个地方,多尔衮还坐得住,那么第三个地方——山西的起义,那就够多尔衮好好喝一壶的了。
  山西这个地方对北京来说,有多么重要,相信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大同自古以来就是进北京的重要屏障。越过大同,北京几乎无险可守。
  纵观南明时代,能让清军紧张的只有三个人,多尔衮总算遇上了一个,这也是第一个。
  姜襄,前明大同总兵,这个人出生于将领世家,祖宗八代都是当将军的,哥哥和弟弟也分别是总兵和副总兵,姜襄1644年三月投降了李自成,后来李自成溃败的时候,他响应多尔衮的号召,投降了大清朝。
  这个人是个二愣子,说的明白点,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多尔衮在进北京之后发布了一些稳定政权的政策比如“为崇祯报仇”之类的,别的投降的人谁也不会当真,结果到了姜襄这里,这哥们当真了,用一句话来评价,就是他很傻很天真。
  而且定策之功,那是多大的荣耀,这哥们于是很激动的拥立了代王的后裔,结果就是很黄很暴力,姜襄被多尔衮骂的狗血淋头。
  姜襄一看,傻眼了,只能“引咎辞职”,不过好在当时多尔衮才占领了北京周边地区,为了笼络人心,倒也没把姜襄怎么样,该干嘛还是干嘛。
  看到多尔衮既往不咎,姜襄十分感激,打仗特别卖力。但是,有了这么严重的前科,要想不被拿出来红红脸出出汗是不可能的,于是打完仗回北京领赏的时候,刚林当红脸,多尔衮当白脸,又拿拥立前明宗室这个事情说事。姜瓖自以为不费清朝一兵一卒,把大同地区拱手献给了清廷,接着又在陕西榆林击败大顺军,不仅功高无赏,反而备受猜疑。他一肚子怨气,但又不得不“叩头谢恩”。
  应该说,姜襄是不太想造反的,苦于这个罪名实在太大,又没有结案的迹象,随时都可能被拉出来示众。平常的日子也过得胆战心惊。
  古往今来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虽然到了这个地步,毕竟还没到非反不可的地步,谁也不会干这种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情。
  1647年(顺治四年)三月,清廷下令“在京官员三品以上,在外官员总督、巡抚、总兵”各“送亲子一人入朝侍卫,以习满洲礼仪,察试才能,授以任使”。这显然具有人质的用意。姜瓖接到兵部传旨后不敢怠慢,把长子姜之升送往北京。
  自己儿子还在多尔衮手上,更加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很快出了一件事情,逼反了姜襄。
  说起来,这个事情只是个小小的误会。
  姜襄每天提心吊胆,生怕多尔衮过来把他给砍了。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人就会比较敏感,以为什么事情都是冲着自己来的,即使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也能找到这个事情是冲着自己来的理由。姜襄现在就是处于这个状态。
  事情是这样子的,1648年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犯边。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会议,决定派英亲王阿济格、端重亲王博洛、承泽郡王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等领兵戍守大同,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
  其实如果他自己好好分析一下,清军派出的这个阵容异常强大,如果仅仅是为了对付他,显然不太可能派出这么多王爷。
  但是姜襄早就成了惊弓之鸟,这时又正是在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反清之后,清廷对手握军权的汉族将领猜忌很深。于是他判断满洲大军云集大同将对自己不利。
  你对我不仁,不要怪我对你不义,那就反了算了!
  于是,姜瓖在十二月初三日乘宣大总督耿焞等人出城验草的机会,突然关闭城门,下令“易冠服”,自称大将军,揭起了反清的旗帜。耿焞逃往阳和,家属被姜瓖处死。
  阿济格闻讯,连夜进兵,于初四日到达大同城下。
  姜瓖反清以后,山西各地的汉族官绅纷纷响应。阿济格在十二月间的报告中说:“叛者不止大同,其附近十一城皆叛。”
  对于这个形式,估计不仅是清军,姜襄也始料不及,估计姜襄本来也就是做好了横竖是个死,不如索性反了的打算,结果山西竟然一呼百应。似乎只有一个解释:对于清军的歧视政策,大家压抑得太久了。
  多尔衮更是没料到事情闹得这么大,不到一个月,山西大部分地区竟然全部变换了旗帜。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多尔衮不愧是人精,立刻看出了问题的所在,赶紧派人到大同做思想工作:解释说阿济格的大军是冲着蒙古喀尔喀部去的,不是冲着你姜襄来的。如果可以悬崖勒马,可以既往不咎。
  姜襄可不是三岁小孩子,当年就说错了一句话,小鞋一直穿到现在,过得那是一个提心吊胆,现在都这样子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再图归顺好比覆水难收,前途不堪设想,因此他对多尔衮的安抚置之不理。
  招抚不成,那只能武力镇压。1649年(顺治六年)正月初四日,他派敬谨郡王尼堪等统兵入山西,协助阿济格、博洛平乱。应该说,为了山西的叛乱,多尔衮已经把压箱底的名将全部派上场了。
  但是山西的情况远比多尔衮想的恶劣的多,阿济格、博洛、尼堪的大军毫无进展。
  自山海关战役以来,执掌清廷最高权力的摄政王多尔衮没有亲自统兵出征过。这次,多尔衮破了例,亲征!
  看来多尔衮这次是真急了眼了。
  进入北京之后,多尔衮百务丛集,难以分身,加上满洲贵族内部权力之争一直在进行,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不是太好,所以如果不是生死存亡关头,多尔衮绝不会没事搞亲征这种活动。
  实在是迫不得已啊!山西全省一旦失陷,必然引起连锁反应,且不说南方大片地方尚未平定,在姜镶反清后不仅山西各地纷纷响应,陕西、甘肃等地反清运动势若潮涌,连畿辅和山东也竟然“山贼蜂起”。
  多尔衮带领八旗最后的精锐部队,直奔山西而来。多尔衮不愧是清军第一名将,虽然身体不太好,没法亲自上阵,不过还是很快攻克浑源州、应州和山阴县,眼看着就能取得阶段性成果之时,老天忽然帮了山西义军一个大忙——多铎感染天花,快要挂了。
  多铎对多尔衮有多么重要,相信不需要说太多,作为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始终站在多尔衮的一边,完全把多尔衮的事情当成他自己的事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伟大的先人后己的牺牲精神。而且多铎入关之后,消灭了最难啃的李自成,打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南京,居功至伟。
  当然多尔衮对这个弟弟也特别好,屡次为这个弟弟加官进爵,最后甚至把济尔哈朗给撤了,换上多铎辅政。
  所以一听到这个消息,多尔衮二话不说,立刻班师回朝,怎么也要见这个亲弟弟一面。
  可惜老天不能随人愿,尽管多尔衮第一时间撤兵,但是到了居庸关,战争魔鬼多铎还是先一步挂掉了。
  多铎这一辈子,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可谓智勇双全,武功之盛,用兵之强,当世罕有匹敌,但也积尸如山,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他是满洲英雄,也是冷血的刽子手。功过是非,实在是很难说。
  不管后世如何评价,对于此时的多尔衮来说,多铎只意味着兄弟情深。多尔衮“换上素服,号哭奔往京城。”
  在多尔衮料理多铎后事期间,阿济格等贯彻多尔衮的方针,率领的军队围困着大同,并且挫败了来自长城外助马路(今助马口)、得胜路(今得胜堡)来援和姜瓖派出接应的军队,切断了大同和其他山西抗清力量的联系,而且调来了红衣大炮,但是大同的防守依然坚固得很,大同城下死伤累累。
  阿济格、尼堪毫无进展。
  除此之外,形势反而进一步恶化,到1649年四、五月间,山西的局势已经十分严重。清政府能够控制的只是省会太原、晋南平阳(今临汾)几座孤城。
  这这种情况之下,多尔衮料理完多铎的后事之后,立马决定第二次亲征。
  多尔衮抽调一切可用的满、蒙、汉军投入山西战场。
  多尔衮在山西的阵容堪称自入关以来最豪华的阵容,除了在湖南的济尔哈朗和勒克德浑、挂了的豪格和多铎之外,所有能打的王全部都到齐了,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还加上自己。阿济格、博洛、尼堪等人都曾经是独档一面的统帅,而在山西战场上扮演的只是前线指挥官。至于康熙初年专政的鳌拜不过是随军偏裨而已。此外,陕西方面还有平西王吴三桂、固山额真李国翰、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等人领军配合作战。只有刚从江西凯旋回来的谭泰、何洛会两名固山额真留守北京。
  这次山西的易帜,最大的特色是当地百姓广泛参与,上自文武高官,下至普通军民几乎都自愿地奋起反抗,可以这么讲,如果每个省都能有这样的觉悟,就凭满清那几十万人和二十万八旗兵,能达打到山东都算他本事。
  即使多尔衮亲自上阵,兵力占优,由于山西这次抵抗的广泛性,也还是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果,自己反从马上摔下断了腿骨;从此永远告别戎马。两个月后,鉴于天下未定,主少国疑,朝中也没拿主意的人,多尔衮匆匆返回北京。
  初步为多尔衮解决问题的,是接替宣大总督的佟养量。佟养量带领部队进攻代州一带的刘迁部,先后在平刑(平型关)、雁门关击败刘军,刘迁率领部众退入五台山区扼险据守。清军凭借优势兵力在降将引路下翻山越岭逐寨进攻,把刘迁部压缩到一个狭小的山区。最后在黄香寨激战,刘迁父子阵亡。代州地区复明武装的覆败,解除了围困大同清军的背面威胁,初步使山西战局变得对清方有利。
  就在此时,在清军的优势兵力面前,复明势力也终于招架不住了。大同城里的粮食消耗已尽,“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
  眼看形势危急,这个时候,有人挺身而出——投降清军。八月二十八日,杨振威带领六百余名官兵叛变,杀害姜瓖与其兄姜琳、弟姜有光,持首级出城投降。
  在明末清初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汉族人民从来不缺少投降派。
  大同被攻破,对于多尔衮而言,体会的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咬牙切齿的愤怒:如果不是山西的叛变,怎么会搞得自己连多铎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怎么会把全国各地的兵调过来讨伐延缓统一全国的步伐。
  诸候一怒,赤血千里,帝王一怒,血流成河。
  多尔衮下令屠城,除杨振威的官兵家属外,大同城内的“官吏兵民尽行诛之”。由于围攻八月之久始终攻不下这座坚城,多尔衮传谕把城墙高度拆除五尺,借以泄愤——说明多尔衮真的怒到极点了,他也不想想,以后就是他守别人攻了这不是帮敌人忙么。
  这次屠城,是汉族有史以来最惨的一次屠城。惨到什么样的程度——你几乎在史书上找不到任何记录,正因为史书上没记载,才再次印证了这次阴深深的屠城之惨。
  唯一的档案,就是满清派来的大同知府的一份奏折,最后全城还有五个重案犯,大同知府上书顺治,称既然没有了苦主,就可以释放这5个人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寒而栗。这个数字让我感到的是绝望和恐怖。就是说,全城的官吏兵民全部被杀,无一活口,没有一人看到过屠杀的过程,看到的全部被杀光了。
  相比而言,扬州十日,至少还有读书人能描述屠杀的经过。我想大同屠杀中间的过程,比之扬州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份奏折,可以说一字抵万金。而这次屠杀的发起者是——多尔衮!请大家记住这位摄政王的野蛮残酷吧!
  大同彻底变成了一个鬼蜮。
  随着大同的沦陷,山西的义军失去了信心,加上缺乏统一调度,面对优势的八旗精锐,被一块块地分割包围消灭。到1649年十二月,山西和陕西部分地区的火焰,终于被最终扑灭了。
  山西的易帜最终失败了,但是它告诉我们,清军不是不可战胜的,清军的实力也不是表面上看上去那么强的,一个山西,并不算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