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兴衰录-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谓是喜忧参半。
唇亡齿寒,喜从何来,且听我慢慢说来。
隆武政权建立以来,相比鲁王政权,响应的人比较多,福建两广云贵两湖都表示拥护——当然,仅限于口头承认,实际上该干嘛还是干嘛,能够保证军令政令畅通的,其实也没多少地盘。
云南贵州天高皇帝远,还得等个几年等得到他们唱戏。
福建就是郑芝龙的老家,与其说朱聿键是郑芝龙的领导,不是说郑芝龙是土豪。
至于两广和湖南,都是地头蛇,手握重兵。
应该说,朱聿键这个人由于经历比较坎坷,还是有点中兴之主的气象的,很善于思考和总结。
大敌当前,朱聿键总结了两大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 鉴于敌人是强大的,必须要联寇抗虏才能生存,建立抗清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 要消除党政。
史学家认为,明亡于党争,对这点而言,隆武帝是看的比较清楚的。
无论是哪个派,东林党也好,其他党也好,没有本质不同,都是只顾一己私利,结党营私,要么贪污腐化,要么自恃清高眼高手低。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是对他们最好的总结。
因此,一开始继位,朱聿键就整顿吏治,消除党争。
由于朱聿键吃过苦,所以他是比较关心百姓的。为了减轻民间疾苦,他施政的一个重点是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
在官员任用上,朱聿键创造了历史!
任命了30多个内阁大学士,一举打破明朝自开国以来的内阁人数纪录。
朱聿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于一切和清朝对抗的人,不管过去做过什么,都敞开大门吸纳。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马士英,马士英在鲁王那里混不下去,准备来投靠朱聿键,朱聿键倒是非常欢迎,郑芝龙同马士英关系较好,也主张收用马士英。无奈朝廷上东林党人比较多,为了不犯众怒,马士英没能入闽,被责令在浙江一带戴罪立功。
除了对外政策调整,对内整顿吏治以外,朱聿键还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清军和南明暂时形成了拉锯战,怎么对待和处理在清军威逼下已经剃发的百姓?
当时,很多百姓一路南逃,有剃头的,也有没有剃头的。
由于清军的政策很变态,要么剃头,要么砍头,老百姓跑的慢点的,只能先剃头,再跑路。
按照所谓的大明民族主义这的思路,剃头就是归顺清朝的叛徒,对于叛徒,那就是杀!南明对清朝军队没办法,对于老百姓,战斗力还是很强大的。
所以开始阶段,隆武政权和鲁王都对剃头者一杀了之。
但是百姓也是被逼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滥杀一气,等于把很大一部分老百姓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但是不杀,总要对“贪生怕死的行为”给个说法吧?
朱聿键的高明就高明在这里!在这个问题上,朱聿键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兵之所至,不可枉杀。
——这就是水平!一下子解决了所有难题。
我相信,如果朱聿键在太平盛世,必定也是一位贤明君主。不过历史没有假设。
尽管朱聿键有雄心,但是由于常年蹲大牢,血缘又疏远,自然少不了和他叫板的人。
首当其冲,朱以海就是其中之一。
朱以海好不容易捞到了个监国,也算是冒着巨大的风险,还没做热,就让他下台?门都没有。
冒着这么大风险,总要有点不同寻常的收益吧?
所以朱以海坚决不承认隆武政权,而且下属也不愿意承认。
好不容易搞了个定策之功,捞到了点政治资本,哪能轻易放弃。
于是浙江福建两地就转入面和心不和的对峙状态。
不过由于浙江面临清军的压力,实在是没力气对付福建。
福建方面,朱聿键实际上就是个光杆司令,兵都在郑芝龙手里,而且这个时候对浙江动武,估计郑芝龙也不干。这清军的威胁还在呢,有个挡枪子的不是挺好,同室操戈不是找死?
所以武装冲突是搞不起来了。
历史告诉我们,斗争是其乐趣穷的。
武的搞不起来,可以搞文斗。——也算继承了大明二百多年的传统了。
浙江政权中,还是有一部分人赞成和福建联合的,因此,朱聿键对这部分人加以笼络,派人带钱到浙江,名义上是犒师,实际上是拉拢腐蚀。
结果人没拉过来,派过去的人倒是给剁了。
鲁王也不是省油的灯,朱以海派人也去勾引朱聿键的人。派人“访问”福建政权。
而且鲁王这招棋下的非常狠,派出陈谦直接拉拢郑芝龙,这陈谦需要说一下,这人和郑芝龙比较铁,这简直是釜底抽薪啊!
来往而不往非礼也,朱聿键一气之下,也把鲁王的人给剁了。
浙江福州政权你来我往,看似没啥成果,但是实际上朱以海是没啥损失,朱聿键栽了大跟头。
朱聿键把陈谦给剁了,郑芝龙当时上书求情,结果没用,毕竟是自己的好朋友,郑芝龙是很不爽的。
所以朱聿键虽然有想做事的心,但是搞斗争,显然还比较嫩。
在清军进攻鲁王的时候,按说遇到这种事情,唇亡齿寒,隆武皇帝多少要帮一把,不帮一把说不过去。
鲁王也确实不傻,也派人过来搬救兵了!毕竟打虎亲兄弟嘛,虽然不是亲兄弟也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嘛。
坏就坏在鲁王,人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
按说有求于人的时候,应该客气点。
可是鲁王给朱聿键的第一句话,就是称朱聿键为“皇伯叔”,这简直是摆明了不给面子嘛,平常互相拆台就算了,你都快挂了还这么嚣张。简直是命令的口气,气的朱聿键大怒,把鲁王的信使杀了才解恨。
于是搬救兵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鲁王政权毫无意外地挂了。
这下子总算没有人再和朱聿键争什么了。###第34章 郑芝龙的小九九
虽然现在没人和朱聿键争,但是朱聿键显然也是高兴不起来的,因为清军搞定了浙江,下一步该到福建了。
由于湖广出了大事,加上浙江基本上平定的差不多了,因此勒克德浑这个大神去了湖广,留下大将博洛继续平定闽浙。但是这个博洛也是很狡猾的。
在控制了浙江之后,博洛并没有继续进攻福建。由于勒克德浑去湖广带走了大部分的主力,留给博洛的兵实在是比较少,加上福建路也不好走,所以只能先巩固一下根据地。
而且,对于福建政权,博洛更想“不战而屈人之兵”,鲁王能想到招揽郑芝龙釜底抽薪,大清朝自然也能想到。
所谓苍蝇不盯无缝的蛋,真的是一点不假。
你要是岳飞,估计谁都不会去干挖墙脚的事情,因为除了送去几个信使被斩斩,估计也没什么用处。
之所以大家都来招降郑芝龙,那是因为郑芝龙实在不是一个有节操的人。
郑芝龙,他最知名的就是郑成功的老子,但是这个人的传奇性一点不亚于郑成功,之所以我们现在只知道郑成功而不知道郑芝龙,那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关于郑成功的事情以后再说,现在我们讲讲这个郑芝龙。
要说中国的国际贸易,首先发扬光大的既不是改革开放以后,也不是鸦片战争以后,而是在明朝,由于搞得太大,以至于引发了明朝的著名事件——倭寇之乱。
郑芝龙从事的就是这个国际贸易事业。
郑芝龙,1604年生于福建,据说小时候比较调皮,基本上三天两头挨他爹的揍。调皮的小孩子一般都比较能折腾。
到了18岁,郑芝龙小朋友还是游手好闲。他爹坐不住了,人家的娃18岁都当爹赚钱了,你小子还他妈天天吃老子的用老子的。你得去自己干活养自己!
于是郑芝龙被送到了澳门,他舅舅在澳门做生意,于是郑芝龙就学起了做生意。
需要说明的是,澳门那个时候已经租给葡萄牙人居住,也算是大明的对外窗口。
没想到郑芝龙在澳门混的风生水起,还加入了天主教。所以郑芝龙是比较早的开洋荤的人。
而且郑芝龙同志非常有语言天赋,在澳门混的时间久了,通晓了好几个国家的语言:闽南语、南京官话、日文、荷兰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郑芝龙同志确实是个人才——语言专家。
之后语言专家郑芝龙就在东南亚搞国际贸易生意,不过毕竟太年轻,也就是小打小闹。
在明代,海上贸易是被明令禁止的,所谓“片板不得下海”,抓住了不是闹着玩的,所以搞这个生意风险是比较大的。
所以郑芝龙判断,要想搞这个生意,打铁还要自身硬,还得学点防身之术,至少逃跑的时候也能增加逃跑几率。
应该说郑芝龙这个判断是非常正确的,郑芝龙很快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于是郑芝龙到了日本学习剑术,不仅娶了个日本老婆——田川氏(就是郑成功的妈),还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投靠了日本的华侨海盗商人大头子李旦。
这个李旦,用今天的话说,堪称这个行业的巨头。他是泉州人,16世纪末本于菲律宾经商,因与西班牙统治者不合,转至日本九州岛定居。
李旦在日本加入了日本海盗集团。
海盗这个行业,历史是比较悠久的——没办法,风险虽然大,但是收益的确太大了。
马克思主义资本论认为,如果有10%的利润让人疯狂,有50%让人不顾一切,有100%的利润可以挺而走险,有300%的利润,可以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而海盗这个行业的利润,属于无本万利。除去一些必要的人工、工具成本,利润起码是400%以上。
任何法律都限制不了经济规律。
所以李旦也义无反顾的加入到了这个行业。
而且李旦在这个行业混的非常好,他在日本、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和荷兰英国等国经营的船只一方面从事国际贸易。一方面进行抢劫,而且作风非常强悍。
西洋人给他他一个封号——中国船长“Captain China”。
郑芝龙投靠了李旦这个大靠山,加上郑芝龙的语言天赋实在是很出色。因此这份工作干得相当不错。加上语言专家郑芝龙脑子是比较灵光的,和李旦又是老乡,混的比较熟了,又会点武艺,久而久之就成了李旦的得力助手。
1624年,荷兰和明朝发生了澎湖之战,荷兰不远万里,跑到远东来从事国际贸易——以抢劫为主,难免搞点不法的勾当,又建立基地,于是荷兰人把基地建在了澎湖。
大明政府不干了,派军队把荷兰人从澎湖赶了出去。荷兰人没办法,撤退至台湾南部。
由于明朝和荷兰的争执,影响到李旦当时在中日台间的商业利益,于是李旦派语言专家郑芝龙过去进行协调。
这个事情生动的说明,会外语是多么地重要!
郑芝龙本来就不是省油的灯,不仅出色了完成了李旦交给他的任务,而且还利用李旦使者的身份,在台湾建立了自己的势力。郑芝龙和从日本逃到台湾的黑帮老大颜思齐成了拜把子的弟兄,还顺便娶了颜思齐的女儿(辈分有点乱)。
这个颜思齐比较短命,很快就死了。郑芝龙就当上了老大,并且和其他17个海盗商人结拜,号称十八芝。由于大家都是海盗出生,比较有钱,所以还成立了一直水师——海盗部队,这支部队的实力非常强大,领导海贼数万人,经营走私和抢劫事业,基本上控制了台湾海峡。
过了不久,由于长期在中日台三地奔波,李旦积劳成疾,死在船上。###第35章 郑芝龙的小九九2
由于郑芝龙势力比较强大,李旦的一部分势力很乐意跟着郑芝龙混。
这样短短一年,郑芝龙就成了海上贸易的大哥大。
这时候郑芝龙的势力大到什么程度呢?
郑芝龙的小名叫一官,在欧洲人写的书里面,郑芝龙的势力有个特殊的称呼,叫一官党。最后经过郑成功的进一步发展,其下有五商(贸易公司)、郑家军(私人部队)以及洪门的天地会(情报单位),基本上能和后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媲美。
做贸易做成这样,我只能表示,郑芝龙很牛,非常牛,屌爆了。
由于郑芝龙的势力实在太强大,明朝完全拿他没办法,也曾经派兵剿灭。结果被打得满地抓牙,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儿子俞咨皋全军覆没,最后被处死。
最后明朝政府只能招安,你不招安也没办法啊——你能把他怎么地。
而且郑芝龙还不算特别十恶不赦。
要说福建人还是比较念故乡情,虽然郑芝龙偶尔也在沿海地区搞点打劫活动,但是郑芝龙对自己的老家泉州的百姓,倒还是非常不错的。不但不杀人,甚至救济贫苦。“所到地方但令报水(即通报官府踪迹),而未尝杀人。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
招安了,成了大明的官,总不至于去抢自己。反正他自己可以搞海外贸易发财。
对郑芝龙来说,由于明朝的倭寇曾经闹得不可开交,最后举国愤怒,东南沿海的老百姓集体反抗,最后扑灭了这群倭寇。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郑芝龙也是不大想走到这条路上的。
于是1628年年底,郑芝龙被招安,成为“海防游击”。
于是有史以来最厉害的商人——军商就这么诞生了。
郑芝龙被招安以后,干活是非常卖力的,具体就是打击海盗势力的积极性高涨。——嘿嘿,要说经济规律真是一条铁律,正可谓无利不起早,打击了其他人,自己才能搞垄断。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于是郑芝龙立马调转枪头,把昔日的结拜兄弟——其他十七芝的势力全部给收拾了。
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郑芝龙还成功的在金门海战中击溃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从此彻底成为台湾海峡的垄断企业。
必须要提一下,成了台湾海峡“独资企业”之后,郑芝龙做生意是很讲“规矩”的。
一方面,鉴于自己的武力比较强大,郑芝龙很乐意给做贸易的各国船队保驾护航——当然,是需要成本的,要交保护费。而且这个保护费是比较贵的(一艘大船需缴三千两银钱)。一单生意基本上郑芝龙拿大头,其他人只能拿小头。
第二,如果你不交保护费,对不起,郑芝龙还专门成立了海盗部队,专门骚扰没交保护费的船队。所以要来这里做生意,必须先孝敬郑芝龙。
鉴于以上两点,郑芝龙管辖的海域,是比较安全的,大家出来混,主要是要讲实力,所以个体户海盗行为基本在郑芝龙这边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台湾海峡的贸易秩序是比较好的,只要向郑芝龙交下过路费,绝对包你没事。只不过收费比较狠。
对此,荷兰人是非常愤怒的,凭啥你赚大头,曾经数度联合其他势力和郑芝龙干,无奈郑芝龙势力实在太过于强大,最后也只能乖乖交保护费了事。
戚继光的愿望——但愿海波平,竟然被一个海盗头子,郑芝龙给彻底实现了。对此,我只能说,很邪门。
当然,郑芝龙的好处也是杠杠的——迅速富可倾国。
后世还有史料称郑芝龙为民族英雄,对此我只能表示,要么这是有意地吹捧,要么就是无知。
用无法无天的土皇帝来形容郑芝龙比较合适,同吴三桂一样,郑芝龙虽然是官,但是当官主要还是为了赚钱,所以他的本质上是个商人,而且他还曾经是抢过广东福建沿海的海盗头子。
弘光皇帝继位后,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军务。
鉴于郑芝龙势力实在太强,朱聿键就是个忽略不计的傀儡。郑芝龙就是利用朱聿键搞到更多的好处,如果是个一般的人,也就随郑芝龙凑合过了。
偏偏朱聿键显然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于是上演了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游戏。
郑芝龙有兵权,朱聿键有龙椅。为了摆脱郑芝龙的控制,朱聿键使出了他的招数:以文制武,这是祖制,历史证明,这一招是比较管用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显然朱聿键是不懂这个规律的。
和平时期管用不代表战争年代管用,浙江管用不代表福建也管用。
战乱时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部队有家当是王道。不过由于文臣控制着财政,就算武将太嚣张,也不敢搞得太离谱,毕竟没钱,你打什么仗。
而且打仗还不是一般费钱,是相当费钱,据统计,崇祯朝80%的财政支出是军费!
到了郑芝龙这里,情况完全不一样,郑芝龙不仅有定策之功,军事实力一家独大,而且郑芝龙的贸易搞得如火如荼,朱聿键估计还得靠郑芝龙救济。
两人在控制与反控制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矛盾。
话说回来,君臣之间闹点矛盾是常有的事情,该干的活干完就是了。
但是他们很快就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有理想的朱聿键想打回自己的老家北京,但郑芝龙是不太有理想的,对他来说,只要有钱赚就可以了,打到北京?自己都已经这样了,只要能继续做生意,那就可以了嘛!
郑芝龙不敢公然对抗隆武帝的命令,于是郑芝龙装模作样地派出郑鸿逵北上,跑到半路,又是路途不顺畅,又是没粮饷——靠,钱都在你那边,你没粮饷?
总之就是拖着,结果清军一来,立马逃了回来。
结果就是,朱聿键对郑芝龙彻底失去信心,他很不爽,同时郑芝龙也很不爽。
两人都不爽,首先爆发的是朱聿键。不是郑芝龙不想爆发,关键是郑芝龙暂时没有机会(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会来的)。
朱聿键认为要呆在福建实在是没啥前途,而且清军刚刚平定了浙江,准备南下福建。
郑芝龙又是个专门保存实力的主。
正好比较听话的江西总督万元吉建议朱聿键移驾江西,领导北伐。于是朱聿键决定“御驾亲征”,到江西投靠万元吉。
但是郑芝龙是强烈反对这个事情的,如果皇帝离开福建,本来福建在那个时候也就是个比较偏的地方——要不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冒着砍头的风险搞国际贸易了,那福建又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地方了,不说其他的,光是曝光率都要一落千丈。
问题是郑芝龙也不能公然软禁,那估计要被口水喷死,风险太高不合算。
郑芝龙搞点小诡计还是很有一手的。朱聿键离开福州,准备前往赣州的时候,郑芝龙先是以边关防守薄弱为由,力劝朱聿键返回。
接着,郑芝龙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数万军民拥道豪呼,拥架不得前”。朱聿键本来已经到了建宁县,离江西只有一百公里,结果由于郑芝龙从中作梗,不得不走回头路,只能在武夷山附近兜圈子,最后到了延平。
在朱聿键意图摆脱郑芝龙的时候,郑芝龙爆发的机会也很快地来了。
由于博洛兵力太少,没办法,能招降那尽量招降,于是就去探了探郑芝龙的虚实,郑芝龙的态度实在是太让他喜出望外了——明朝清朝一回事,不就是换个主子吗,反正我的势力在海上,不干涉我就行。
达成初步的意向之后,郑芝龙就开始积极准备——投降。
为了表示诚意,郑芝龙做出了“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师撤水师的承诺”。
于是在郑芝龙的部署下,博洛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到了延平。
鉴于郑芝龙也准备投降了,所以也就没工夫理朱聿键了。
朱聿键总算可以安安心心地到他想去的地方了,但是这哥们要说还是比较天真的,不过也不能完全怪他,南明军的溃败速度本来就不能用正常的思维来估计,加上郑芝龙又很通融地执行不抵抗政策,清军一路高歌猛进。
朱聿键好歹也是个皇帝,逃跑太没面子,怎么也得是“迁都”,于是朱聿键按照迁都的标准,光是书籍都装了十车,至于金银和后宫,那自然更加不会落下。
总之朱聿键走的很慢,清军走的很快,于是8月27日,在汀州城外时朱聿键被清军追上,关于朱聿键的死,说法比较多,有说被射死的,又说被俘后处死的,也有说是被俘后绝食而亡的。
不管哪种说法,总之,朱聿键是死了,而且死的比较壮烈,时年45岁。
死的壮烈的也不是朱聿键一个人,他的皇后曾氏,同样不甘落后,被抓之后,乘着清军不注意,跳水而亡。隆武政权随着朱聿键的牺牲而彻底告别历史舞台。###第36章 郑成功出场了
隆武政权挂了,博洛还得继续“善后”。
九月十九,清军占领了福州,隆武政权驻守福州的大臣们,有的投降,也有的自杀殉国。对于这些手无寸铁的文臣,博洛不用花费太多力气。
相反,需要博洛费力气的,是郑芝龙。
什么?郑芝龙不是已经投降了么,要花什么力气?
呵呵,对郑芝龙来说,投降是需要条件的。当年大明招降郑芝龙可是给了很实在的好处的——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郑芝龙搞他的海上贸易。
所以没条件,谁投降啊?
如今,该到了谈条件的时候了。郑芝龙为了投降,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
为了表示诚意,郑芝龙已经无耻到把福建拱手让给清朝的地步了,清朝要是再不表示表示,就太没有意思了。
没办法,为了表示诚意,博洛开出了优厚的条件,第一,爵位、官位升一级。第二,继续掌管福建,是否向中央缴税,交多少税,可以今后再议。
确切的说,博洛这个条件就是忽悠郑芝龙的,他压根就不打算兑现,因为他兑现不了。
隆武时代,郑芝龙的爵位是平虏候,统领福建的兵马、水师。要再升一级,就是封王了,这个还是有可能的。毕竟就是个头衔,这年头,可以给你,也可以收回,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麻烦的是第二条,要这样搞,郑芝龙就是土皇帝了,列土封疆了,虽然后面吴三桂也算是做了一回土皇帝,但是这个郑芝龙就是就靠投降,一下子坐地起价升大官?博洛是无论如何也不敢上报给多尔衮的。如果把这个条件报给朝廷,多尔衮非把他给宰了不可。
郑芝龙接到博洛的条件,那是十分高兴地。
这官升了,钱照拿。给谁打工不是打工。
按理说郑芝龙也算是老江湖了,他为什么这么信任清政府呢?
说起来,这还是洪承畴的功劳。洪承畴也是福建人,和郑芝龙很有共同语言,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郑芝龙这个人当海盗的时候就有特点,比较信任家乡人。
这也比较符合福建那边人的一贯作风。
广东福建人这边的家乡观念比较重,思想又比较活泛,所以在封建时代经常搞点违法的勾当,比如说走私啦之类的。
这些事情都是比较有风险的,在风险面前,大家就比较容易团结在一起。可以肯定的是,人多,除了力量大,还可以壮胆子,这样就形成了帮派,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黑社会。比如著名的潮州帮等等。
郑芝龙这个人基本上就是这个思维。
历史会告诉郑芝龙,在斗争面前,家乡人也是靠不住的,当然,海盗出生,没读过多少书的郑芝龙是不明白的。
洪承畴此时正在总督江南。他早就给郑芝龙写了信套了交情。郑芝龙也很够意思,早早地把洪承畴在福建的家人给保护起来。
而且清朝对前明官员实在很够意思,好吃好喝的招待,洪承畴就是一个最好的榜样,升官发财样样不少。
这样,在优厚的条件之下(太过于优厚,反而实现不了),郑芝龙决定投降。
郑芝龙头脑简单且没有节操,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和他穿一条裤子,而且这部分人数量还很大,其中反对最强烈的,就是他的儿子。
1624年7月24日,田川氏在日本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郑森。郑森的童年是在日本度过的,后来郑芝龙被招安后,7岁的郑森成了比较早的一批归国华侨,和他母亲定居在老家平安。
郑芝龙小时候没受过好的教育,现在有钱了,对郑森的教育是比较重视的,郑森14岁的时候就考上了秀才,后来又被送去了南京国子监深造,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很有名气的老师,就是钱谦益。
所以郑森这个人,是比较牛逼的,长期跟着老爸后面混,自然对打仗比较在行,又学过知识。属于文武双全型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自然是比较吃香的,因此郑芝龙将郑森引荐给隆武帝的时候,隆武帝非常赞赏郑森的才华,他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儿给人做妻子,在封建时代是最高的荣誉。
为了表示对郑森的宠爱,隆武帝将当朝最尊崇的朱姓赐给郑成功,并将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礼仪和驸马一个级别。自是,朝廷内外都称朱为国姓,普通百姓尊称他为国姓爷。
郑成功此时坚决反对郑芝龙投降,倒不是郑成功能洞悉博洛的阴谋,而是相对于被灌了迷魂汤的郑芝龙,郑成功比较清醒。
因此,围绕着郑氏集团的未来,父子进行了一场辩论。
郑芝龙认为,虽然咱们人多,但是弘光江北四镇人也不少,还不是被打得满地爪牙,咱们的实力不见得比他们强,跟清军作对,不是以卵击石么,还不如识时务。
郑芝龙的想法逻辑上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是比较没有道德的,也是比较没有骨气的。
郑成功显然是不怎么认为的,当然大家都是生意人,面对著名军商郑芝龙,说什么为国效力以死报国之类的话,这是多余的。
对于郑氏家族来说,归根到底,是利益问题。
对于郑芝龙的梦,郑成功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了一大堆,最根本的就是:失去了枪杆子,就成了羊羔子。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
精辟!郑氏家族最厉害的就是海上霸主,在隆武政权下面干事,郑氏家族基本上不会受到什么约束,一旦投降清朝,想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乘早做梦去吧,人家忌惮的不过是你的部队而已。
郑成功分析的头头是道,基本上郑氏家族的其他成员都比较认可郑成功的意见。
但是郑芝龙坚持认为,趁着现在比较有实力,投降了之后,人家还比较看重你,如果等到走投无路投降,那就是摇尾乞怜,就追悔莫及了!郑芝龙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
大家谁都说服不了谁,最后的结局就是,郑成功和他的叔叔郑鸿逵等人带着大部队退到厦门、金门。
郑芝龙带着五百亲兵和家眷北上投降,博洛见到郑芝龙之后,非常高兴。
郑芝龙同志受到了博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