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兴衰录-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人,走上造反的道路,其实是个很偶然的事情。
他本质上是个愤青,自己也不知道人生到底是什么方向,只知道对现状很不满,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所以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方法报复社会,见到大官,见到看不顺眼的人,就想砍了解气。他觉得砍了这些当官的,没人贪污了,也算是为老百姓做了点有益的事情。
所以,他的部队也没什么政治纲领,打到哪里,抢到哪里,杀官杀到哪里。
然而他却不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一个危害社会的人。比如经常破坏大明朝的GDP,搞点恐怖活动。
直到清军过来剿灭自己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除了愤世嫉俗,报复社会,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看,就是张献忠同志意识到了阶级矛盾就是小打小闹,民族矛盾才是头等大事。
所以当了十几年流寇的张献调转枪头,决定抗击清军。
由于南明实在是讨厌张献忠,因此不把张献忠赶出四川决不罢休。纠集了一大批部队准备继续和张献忠纠缠。
1646年九月,搞清楚革命方向的张献忠放弃成都,北上抗清。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能对别人狠的人,对自己通常也会比较狠。
在离开成都的时候,张献忠做了一件事情,把自己的妻妾和小儿子都杀了。
并对义子孙可望说: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终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对于如果打清军,张献忠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张献忠认为,必须要立足防守。打清军一个出其不意。同时不能让清军发挥自己的优势。
所以张献忠离开成都以后,把军队驻扎在西充凤凰山。
之所以选择西充凤凰山,张献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个地方地形比较复杂。易守难攻。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踢足球,如果是弱队打强队,一般只能是防守反击。
而且最好下雨天,草皮上比较泥泞,让强队的技术完全发挥不出来。
如果罗纳尔多和你同时在水稻田里踢球,估计罗纳尔多的水平和你差不多。
所以说,军队的战斗力,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素质,和地形也是有关系的。
要论军队的素质,张献忠是完全没法和满清比的,打打明朝步兵还行,对付对付关宁铁骑那就是找死。凭啥打满清骑兵?而且满清还有大炮。
所以只能通过地形的优势抵消清军的火力和冲击力优势,在凤凰山这个地方,马是没有用的,大炮也运不过来。
而且自古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清军就是要找到自己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清军迷茫的时候,给予偷袭是最好的办法。
张献忠考虑到了一切条件,但是,他唯一只忽略了一点:人。
天时地利,确实很重要,但是人和是最重要的。
豪格平定陕西之后,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张献忠。
因此豪格率领军队进入四川,找张献忠的部队决战,但是很迷茫,因为地形太复杂,不好找。面对强大的武力,有些人选择拼死抵抗,而有些人选择屈膝投降。
张献忠觉悟了,但由于他平常思想工作做得比较差,手下的小弟也平常没有受过什么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教育。所以思想觉悟比较低,思想觉悟比较低,自然就不缺少投降的人。
所以他的一个部下投降了清军。告诉了豪格张献忠的所在地。
面对这个情报,豪格做出了他作为名将的准确判断。豪格认为,要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突袭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能一举端掉张献忠的大营,那么作为大西军就会不战自溃。
如何保证突袭的成功呢,最主要是出其不意。如何出其不意,必须要有两个条件:自己的部队速度快;对方一时发现不了。
恰好,这两个条件豪格都具备。八旗部队的机动性,豪格是很有信心的。
四川那个地方,属于盆地,四川重庆那个地方有个特点,就是雾多。重庆曾经还有个称号叫:雾都。
十一月份那个时候,正是雾多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就比较不容易发现敌情。
所以豪格果断以这支投降的部队为向导,以鳌拜为先锋,组成突击部队,日夜兼程,觉都不睡,直奔张献忠的指挥部而来。
由于有大雾,放哨只能能靠耳朵听。
正好张献忠派的哨兵听到了似乎是有金属的声音。但是哨兵也不大敢确定,也就没有正式上报,反而在私底下,把这个事情说得很玄乎。
张献忠听到底下在议论纷纷,对张献忠来说,他是完全不相信豪格会在这个天气这么快过来的,所以他认为这是动摇军心,于是几个哨兵就这样被咔擦了。
张献忠就这样自己给自己挖一个坟墓。
哨兵的听到的确实就是豪格的突击队。很快,突击队已经到了。
由于有大雾,所以对于清军有多少人完全没有概念。
而且对方来的太快。所以张献忠很慌乱,张献忠打到现在,军事才能实在是不怎么样的。所以他很难在短时间内稳定部队。
而豪格就是奔着张献忠来的。张献忠,你的末日到了。
一个有备而来,一个没有任何警惕。
没有准备的张献忠遇到了有准备的突击队,当张献忠准备拿出大刀的时候,清军离张献忠只有一个小溪的距离。
应该说,即使是清军小人物的军事素质也是非常不错的,所以一箭就把张献忠射死了。
一代悍匪张献忠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人生。主帅死,大西军惊溃。
豪格以小部分的部队,充分发挥突袭的威力,一举端掉了大西军的指挥部,以少胜多,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豪格审时度势,面对四川复杂的地形,决定乘着大西军队主帅死的混乱之际,发挥清军快速机动的特点,一举端掉了大西军队130多个营的防守部队。
豪格的进攻彻底打乱了大西军的部署,不给大西军队任何喘息的机会。
此后,豪格率领这支部队,继续追击大西的军队。
豪格充发发挥清军善于痛打落水狗的作战特点,陆续平定了四川中南部。
在这次平定四川的战斗中,豪格充发展示了他善于指挥骑兵,善于突袭,善于包抄的特点,克服地形复杂的困难,依靠军事素质过硬的八旗兵,以少胜多,立下了汗马功劳。###第26章 张献忠的身前身后名
鉴于张献忠同志的一生,实在丰富多彩,他是一个折腾了我很久的人,因为很难给他作评价。
毫无疑问,张献忠不是一个好人。虽然他作为农民阶级的代表反抗明朝的腐败统治,但是绝对不能用“革命性”和“先进生产力”来形容。相反,我看到的张献忠,代表的是破坏和杀戮,代表的是上天下地唯我独尊。
张献忠是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
他在造反前就已经杀人抢劫,造反的动机也很不纯,用今天的话说算是对特权阶层的仇富心理。
在那个乱世里,他不讲基本的道义,反复无常,是个无赖。当然这是在那个时代能生存下去的法则。大明朝的那些官员为了生存,选择了投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张献忠并不比那些大明的投降派官员更卑鄙。
但是同时,他让人不能原谅的是,他喜欢杀人。关于他杀人的事情,各类书上记载的比较多,各有各的说法,眼花缭乱,很多书上记载了张献忠屠四川的事情。
所以这个事情很有必要讲一讲。
首先要肯定的一点是,张献忠爱杀人视人命为草芥的事实绝对不容置疑,再把农民军吹得多进步,也掩盖不了这个事实。
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张献忠是这个性格,他有这个倾向。
他痛恨一切特权阶层,他采取极端的手段报复。在他的愤青思维下,张献忠打到一个地方,把这个地方的官员、藩王以及官绅杀掉,并株连九族。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必然是会有很多无辜的老百姓遭殃的。
在他看来,朱元璋是和尚,所以在他的头脑中,和尚都是享有特权,都是该死的。所以张献忠攻占成都以后,杀掉了2000多和尚。当时还有外国传教士记载了他的罪行。相比后来南明和满清的各类夸张的书籍,我以为没有利益纠葛的外国人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
张献忠认为读书人读出来就做官,做官就贪污。所以他也比较不尊重读书人。看到以前压迫自己的读书人现在乖乖听自己的使唤,他可以随着自己的喜好决定读书人的命运。对于张献忠这样的变态心理来说,在成都开科取士的时候,因为士子骂了他,他杀掉了一万多名读书人,我以为这个也是可信的。
此外,按照张献忠的性格,对于一些地方反抗他的人,他是会执行屠杀政策的。所以在四川,对于一些反抗他的地主武装,他不放过,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张献忠屠戮四川,这个是不存在的。清廷所编的史料说张献忠屠杀了600万。
之所以有这样的声音,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之所以要告诉我们,是因为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在百花缭乱的历史记载背后,只有两字——利益。
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
这就是大清朝的权术,种种行为只为了要隐藏自己屠杀四川的罪行。
大清朝向来是有屠杀传统的,在江南地区,因为没有别的势力,没法转嫁屠杀的事实。即使这样,扬州十日也要到200多年后的辛亥革命才能彻底掀开神秘的面纱。
对于四川,有个现成的反面——张献忠,张献忠名声向来不好,而且最后张献忠的残余势力抗清是最厉害的。他又得罪过其他所有的势力。所以各方势力都很乐意痛打落水狗,很乐意帮助清政府传播张献忠滥杀的名声。
我所知道的客观事实就是,1644年,张献忠建立了政权,1646年,张献忠挂掉。
张献忠身前,既然在四川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当然是想经营四川,可一建国就在自己的国家内部开始灭绝性的大屠杀的话,又如何经营他自己的国家?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张献忠死后,清军花了13年的时间才完全平定四川。假如张献忠真如所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疯狂的杀人魔王。四川交通可达的人烟稠密之处,差不多被他杀绝”,那么,几乎没有人烟的四川,何能抵抗十多年?已经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地步,何需“劳驾”清兵们花费十多年时间去平定?
民间流传下来的“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在后面加上七个“杀”字的所谓“七杀碑”证明是不存在的。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卸下历史的伪装,我们只看到一个比张献忠恐怖的多的满清鞑虏。
丑化一个人,需要动机。清廷在稳定了全国之后,继续丑化,更加需要合理的动机。张献忠本人及其残部也早被消灭,即使照实记录、甚至稍有夸张,这个都可以理解。
但是像清政府这样子夸张的,实在是闻所未闻。
那麽为什麽还要这样做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得四川“千里无人烟”的真正凶手就是清廷自己。因为这大屠杀的规模太大、死者太多,以至于不得不从湖广一带大批移民到四川,所以无法掩盖,所以就必须把责任推给早已死去了的人,以免其统治下的国人知道真相而影响其政权安定。
屠杀四川的真正凶手是和四川人民作战了十几年,最后疯狂报复的满清政府!
不论是“张贼”,还是无辜的平民,一律斩杀。
“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这是1649年满清贴出的公告。
历史,总归会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值得玩味的是,关于张献忠的屠杀事情,由于清政府为了搞臭他,编的内容实在太多,后来南明的遗民也很痛恨他, 所以也编了很多内容。
由于编的人多,大家不可能事先通气,所以记载的内容矛盾太多。矛盾太多,画虎不成反类犬,就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
所以即使是当时,也有很多人怀疑。这大概是清廷始料不及的。没办法,有些材料拿出来,有些实在是很侮辱人的智商。
正所谓过犹不及!
对于张献忠,我看到了一个没有敬畏心的人,一个掌握了权力之后任意妄为的人,一个痛恨社会的人,一个把自己的痛苦也转嫁给其他千千万万老百姓的人。
一个在极端的社会选择了一种极端方式寻求生存下去的人。在他的屠刀之下,数十万的无辜者丧命。当然相比张献忠,更可怕的魔鬼是清政府。
他是在反抗压迫,但是在他反抗压迫的时候,他并不能代表光明,甚至他比大明朝带给百姓更多的灾难。
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出了他人生最光彩的选择,联明抗清。
虽然这个光彩并不能抵消他已经造成的腥风血雨。但是浪子回头,任何时刻都不晚。
在那个大时代中,我们没有必要继续追究他的原罪。
他功不抵过,在他的一生中,他造成了千千万万人的悲剧。但是最后他明白了人生的选择和意义。
他是一个坏人,一个黑帮老大,他最后得到了他该有的结局,死亡。
但是在临死前,他能够做出最大的补救。所以他并不是十恶不赦。
历史终将记住他所做的一切。###第27章 洪承畴
豪格平定四川的同时,多尔衮更头疼的是江南。
江南,自从西晋迁都到东晋开始,江南的GDP独领风骚将近2000年。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因为政策原因暂时变成了广东。
四川那个地方,派重兵镇压,实行三光政策,影响不大。
但是江南这个地方,你不能杀的太厉害,兼并一家公司总要捞点好处。江南就属于明王朝的核心资产,你要把核心资产全部销毁,那你就只能得到一个空壳子。
剃发令是一定要推行的,如何在剃发的同时安抚住江南,多铎是不能胜任的。
这个时候多尔衮展示了他另一个独到的地方:会用人。
他只用了一个人就解决了江南的问题:洪承畴。
洪承畴,福建南安英都人,曾经明王朝的擎天一柱。如果不是他变节,对他的评价不会在袁崇焕之下。
洪承畴这个人在投降之前,在明王朝的战绩非常出色。比如李自成在最低潮的时候,只剩下18个人,最后躲到山中,就是拜这位仁兄所赐,如果不是满清入关,崇祯没办法把他调过去防御满清,估计李自成早就得死在洪承畴手上。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几支军队都是以人命名的:戚家军、岳家军。
洪承畴的军队也有个专门的名称:“洪军”。
如果你以为这哥们只是个名将,那你就错了,这哥们还是个进士出身。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洪承畴23 岁,参加全省统考(乡试),考了全省第19 名。第二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统考,成绩更好,二甲第17名,全国的。
这哥们是标准的文武全才。后来在松锦大战中,洪承畴和皇太极对峙了三年,最后被俘。
洪承畴开始是不想投降的,绝食多日。奈何皇太极的心理学学的太好,特地派范文程去看看洪承畴,顺便观察观察洪承畴是不是真的有宁死不屈的决心。
范文程到了之后,洪承畴则非常生气,大声骂人,范文程则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皇太极:“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洪承畴不是硬汉子,对衣服还这么爱惜,更何况身体呢?)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的专业意见,又是让自己的老婆亲自出马,喂洪承畴吃饭,又是给洪承畴批上自己的衣服。洪承畴同志最后关头没顶住,当了汉奸。
在洪承畴之前,祖大寿曾经投降过,之后又溜了回去,所以对于洪承畴同志,皇太极是吃一堑长一智。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实际上并未放松对他的防范,限制他的人身自由。终皇太极一朝,除了咨询外,也没有给他任何官当。
由于洪承畴的名声实在是比较大,皇太极主要拿他做广告。
快来看快来瞧,大明一品大官都投降了,其他人等赶紧投降!
而等到多尔衮摄政,多尔衮展示了与皇太极不太一样的地方,敢于用投降的汉官。
就冲这一点,多尔衮能权倾朝野,绝对不是偶然的。这个人的气度超过了他的哥哥皇太极。
清军入关能实现正确的政策,除了范文程,另外一个智囊就是洪承畴。
如果不是他们两个的正确建议,按照满清以前的德行,估计比李自成的表现会更差。(所以智囊团实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清兵进入北京以后,以洪承畴出仕大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负责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这个官位几乎相当于内阁首辅。
这个时候多尔衮派洪承畴代替多铎,授予了他“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的职位。
注意这个职位,这个职位创造了历史,是汉人在满清政府的最大的官职,直到200年之后,曾国藩才因为要围剿太平天国,得到与此相似的职位。
如果说洪承畴在明朝展示了名将的风采,这个时候洪承畴再一次告诉大家,他是进士出身,有安邦定国的能耐。
他到了江南以后,立刻改变原先多铎对江南的血腥政策,以招抚为主。
他非常精通现代经济学,懂得一切问题最终都是经济问题,所以他首先请求清政府蠲免钱粮、停征漕运税(当然这个只是暂时的,所以老百姓有时候不能太天真),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发展。
鉴于他比较了解人性(毕竟自己也曾经投降过),对于明朝官员,大量招抚举荐。
大乱之后,需要大治,洪承畴利用他的影响力,以和平方式招抚了江西安慰等地方,尽量避免了江南处处流血冲突的局面。
当然对于一些“顽固分子”,他是非常无情的。要知道当年他剿灭农民军,就是采取杀光的政策,所以对不太鸟的他的人,他是毫不留情的。
由于洪承畴寻死没死的了,一转眼成了大清的重臣。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个行为总是要受到别人鄙视的。虽然我很理解。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明有些官还是很敢于讽刺挖苦的。
加上洪承畴的工作风格,能招抚尽量招抚。于是。。。大多数人是很给洪总督面子的,但是有少部分人——不买洪总督的帐。
要知道他们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依然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于是就有了很多以下的事情发生:
有个叫夏完淳的小朋友,之所以称他是小朋友,是因为他真的年纪不大,就义之时才17岁。
有的人活的虽然很短暂,不妨碍他名垂青史。这个夏完淳非常历史,5岁就能读四书五经,五岁啊!
我现在也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7岁能诗文,9岁就出了本书《代乳集》。这个人在文学上的造诣已经不能简单用天才来形容了。
而且这位小朋友不仅读万里书,还行万里路。这位小朋友受到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的影响下,参加了抗清斗争。后来被抓,由于年纪比较小,洪承畴毕竟不是刽子手,所以有意放他一马。
“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头归顺大清,我给你官做。”
夏完淳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
这番话把洪承畴说得啼笑皆非,满头是汗。旁边的兵士以为夏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祭,??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
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
公元1647年九月,这位年才十七岁的少年英雄在南京西市被害。
有志不在年高。
由于经常受到挖苦讽刺,尽管洪总督的心理素质比较好,但是毕竟大节有亏,想必洪总督也很不好受。后来洪总督老爸挂了,洪总督按照制度暂时回乡守制。###第28章 鲁王和隆武政权
就在洪承畴总督江南,豪格平定四川的时候,南明还有浙江、福建、两广、湖北等大片的领土。
从军队数量和人口上来讲,南明的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
而且由于清军连续灭了李自成和弘光政权,对于和清军抱有幻想的有识之士,终于认识到,作为南明,革命的方向是满清政府,而不是流寇。
人这辈子要成功首先要确定正确的目标。
对于国家来讲,正确的目标影响到基本的国策和生死存亡。虽然付出的代价有点大,对南明残部来讲,总算是认清了正确的目标。
如果你以为南明认清了正确的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建立抗清民族统一战线,那就大错特错了。
由于东林党在拥护弘光的时候表现出极端的门户之见和两面三刀,以至于阴谋家都盯着皇帝这个位置和“定策之功”。
所以首先大家不是要抗清,而是要拥立皇帝。
因为朱元璋传了200多年,姓朱的实在是有点多。由于东林党打破了嫡长子的继承规则,所以这个问题非常难办。
所以虽然南明的地盘在缩小,但是皇帝反而多了起来。
下面我们来介绍这两位“皇帝”
一号选手,朱以海。说起来,这位朱以海的血缘关系实在是远的可以,要追溯关系,得追溯到朱元璋。他是朱元璋的第十子朱檀的这一门,跟崇祯皇帝是九代以前的叔侄关系。
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要放在我们现在,基本上和陌生人差不多。
就像如果我姓陈,你也姓陈,我们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我们为了表示亲近,估计套套关系才会说:哎呀我们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啊!
朱以海和崇祯270年前的确算是一家。
由于东林党开了个坏头,加上比较亲一点的郡王也都死的差不多了,在浙江的也没几个,所以在张国维等人的拥护之下,朱以海以鲁王的身份监国,拥有王之仁、方国安两支正规武装以及其他的义师。
二号选手,朱聿键。这个朱聿键,到是值得说一说。和朱以海一样,朱聿键和崇祯的关系也要追溯到九代以前,他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后代,1602年出生于南阳唐王府。
由于朱棣的政策,一般来说,藩王是绝对只能混吃等死的。
但是朱聿键绝对是个另类。朱聿键甚至还吃过牢饭,其经历和汉宣帝刘病已有的一拼。
当然不是朱聿键犯了什么事,说起来,这个事情和他爹——朱器墭有关系。
朱器墭遇到的事情和万历想立福王为太子是一个性质的。据说朱器墭长得比较寒碜(嘴舌上长了个大瘤子),他爹,就是老唐王非常不喜欢,就想立朱聿键的叔叔为世子,于是朱器墭就得把位置给腾出来。
跟万历皇帝由于东林党的反对没有得逞不一样,由于这事实在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压根没人管,所以这事情反而成了。
而且朱器墭的老爸这事情办得很绝,不仅让朱器墭挪位置,还把他投入大牢。反正自己的儿子多,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
朱器墭进了大牢,十二岁的朱聿键也不能幸免,跟着他爹一起进去了。
关在大牢里,估计也没什么事情做,于是朱聿键读了很多书。
从这一点来看,朱聿键这个人是很不简单的,在逆境之下,他不自暴自弃,用现在的话说,这个人的逆境商相当出色。
1629年,朱器墭被他的弟弟给毒死了。估计朱器墭的爹有点过意不去,就把朱聿键给放了出来。1632年,朱聿键世袭唐王,也算是“平反”了。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他会二进宫。
如果说第一次吃苦头是别人给他下的套,第二次纯属咎由自取。
1636年清军入塞,直逼北京,京师戒严。
由于朱聿键在蹲大牢的情况下读了点书,所以他和一般混吃等死的藩王不太一样,看到这个情况,打了鸡血的朱聿键自告奋勇请求勤王。
大明自古以来有祖制:藩王不得领兵。而且 要知道,崇祯同志是个极其敏感的人物,在收到愤青朱聿键的奏疏后,崇祯非常生气,认为朱聿键是想趁火打劫趁机造反,于是就把朱聿键给臭骂了一顿,并告诫朱聿键在南阳老老实实地做土财主,少掺和朝中大事。
按理说既然崇祯都发话了,你也该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但这个朱聿键估计蹲过大牢,天不怕地不怕,竟然自率护军千人北上勤王。清军这次过来也就是抢劫,一溜烟就走了,所以走到半路只能回家。回家路上遇到李自成的部队,和李自成pk了一把。
鉴于朱聿键这次的行为十分恶劣,崇祯皇帝怒了:朱聿键,你胆子不小啊。大牢没蹲够是不是?贬为老百姓,凤阳监狱伺候!
要不是崇祯皇帝挂了,估计这辈子朱聿键都得在监狱里发愤图强了。
弘光皇帝继位后,鉴于这位仁兄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把朱聿键给放了出来。
说起来,朱聿键同志还是因祸得福,如果不是被崇祯关了起来,朱聿键估计就得在南阳给李自成祭旗了。
由于朱聿键实在会闹腾, 弘光对于这位叫朱聿键的亲戚印象也极为的深刻,所以弘光并没有给他恢复唐王的爵位也没有同意朱聿键回南阳老家的要求,而是另外给朱聿键安排了一个新的归宿广西平乐府(今广西省桂林市南)。
当朱聿键走到半路的时候,一件大事发生了。清军攻破了南京,弘光政权初步垮台。
朱聿键趁乱逃到了杭州前去投奔潞王朱常淓。宾主二人进行了长达数个小时的友好会谈。在得知潞王已经下达决心与清军议和的情况后。朱聿键离开了杭州。
就在朱聿键从杭州出发的路上,朱聿键遇见了一个彻底改变他生命的人。而这个人正是当时带领部队退往福建的靖虏伯郑鸿逵。在郑鸿逵的诚挚邀请下,已经无家可归的朱聿键决定跟随郑鸿逵一道前往福建以求躲避战乱。
在一行人进入福建境内没两天的时间里,潞王降清的消息就传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