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草根霸三国-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百九十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这种事,周瑜和太史慈都是聪慧之人,都是正在或者曾经陷入情劫之中,他们知道男女之间的情感是微妙的,是不好评价的,总不能以世俗的标准指责小乔不守妇道吧?毕竟小乔也是深情之人,出于真心……周瑜深爱小乔,而小乔极其在乎太史慈,而太史慈对于小乔的情感充其量只是朋友之情而已。
尽管二人极力掩饰,聪慧的孙权还是看出二人之间的不和谐。作为上位者,孙权并没有抓住这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他而是故作视而不见。
除掉不和谐外,太史慈和周瑜之间还是英雄惺惺相惜的,相敬如宾的。孙权爱惜的看了二人一眼后,便沉声对二人说道:“太史都督,周都督,本将今日收到来自淮南袁术的秘密通告……通告中说,七日后袁术将登基称帝……”。
太史慈和周瑜听到这个惊天动地的消息,顿时脸色大变,他们面面相觑,目光充满了惊奇和质疑!当然,他们知道孙权不会说谎话的。
孙权看着二人吃惊的表情,尽量不动声色,他深呼吸一次后,继续说道:“袁术还要求本将务必在三日后赶到淮南,接受他的赏赐和册封!”。
“孙主,万万不可!”,周瑜俊脸一红,出声劝止孙权说道:“孙主,袁术登基称帝,分明是丧心病狂之举,自取灭亡之道,我方切不可以与之同流合污……”。
太史慈也是重重的对孙权颔首,表示赞同周瑜的言论和立场。
孙权体感到周瑜和太史慈对自己的拳拳爱护之情,他晒然一笑,轻松的说道:“二位兄长请放心,本将绝不会和袁术同流合污,逆天而行的!话说回来,这袁术真够疯狂的,真不知道他脑袋里装了些什么,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违,改朝换代登基称帝?!……”。
周瑜和太史慈听到孙权的立场,顿时放心了:他们之前唯恐年轻的孙权禁不起袁术高官厚禄的诱惑,冒然听从袁术的使唤,走错道路……
太史慈神情恢复平静,淡然的对孙权说道:“孙权,这袁术脑袋里肯定进水了!并且还是臭水沟的污水……这天下的确有人想称王称霸,顺应潮流改朝换地,这是必然的趋势,但是目前无论是谁,如此做派,都是不合时宜……袁术真是无知者无畏,就凭他本人的素质,他那个相貌,如果不是出身豪门,估计给别人当看门狗,人家都不要!孙主,如果袁术强行登基称帝,我方趁机便可以和他脱离关系,划清界限!”。
“孙主,太史都督所言不无道理啊……”,周瑜十分赞同太史慈的说法。此时,孙权世袭三品将军的职位,归属于从二品镇南将军袁术。如此,袁术大逆不道,登基称帝,江东集团便可以趁机与之脱离关系,搞不好,最后顺应形势,还要调转矛头攻打袁术……
孙权则是怀有另外一番心思,稍懂谋略的他想借助这个机会大做文章。他微蹙眉宇缓声对太史慈和周瑜二人说道:“二位兄长,本将可以拒绝袁术的拉拢,但是江东集团内部万一有人持不同意见,反对本将的决定应该如何待之?”。
太史慈和周瑜听出孙权言语之中的顾虑,这种顾虑要是英明神武的孙策面对,根本不能算一回事,孙策可以一人决断;而这种顾虑在孙权面前,就是事情了并且是大事!毕竟孙权才开始主政,此时他的实力和魅力都不足够压制族内的长辈和张昭韩当这种豪门宗族。
一句话,与袁术继续联盟还是决裂,孙权还是要听从族内长辈孙蒿和豪门宗族张昭韩当等人的意见。说穿了,孙权要想象父兄孙坚孙策那样,一个人的意志成为一个集团的意志,还有很长的一段要走。
太史慈针对江东集团的现实,他突破正常的思维禁锢,一脸坏笑的对孙权说道:“孙主,从建邺城到淮南至少需要三天的路程,而孙主要召集其他文官武将至少需要二天的时间,如果孙主和其他文官武将意见不合,议事的时间就不可估测了,如此,势必影响孙主最后对袁术的态度,万一到时候我方迫于形势,不得不向江东集团保守势力低头,继续与袁术联盟,到时候我方肯定来不及赶到淮南,参加袁术登基称帝的仪式……如此,袁术怪罪下来,孙主便无法托词,与内与外都处于被动的位置……”。
太史慈说到这里,停顿一下。孙权对他点头,示意他继续。太史慈轻笑继续说道:“呵呵,孙主,依属下看,我方不如秘密派遣使者参加袁术登基称帝的仪式,当皇帝的袁术肯定会耗费血本不惜宝物拉拢人心的,如此,我方阳奉阴违,先获得实际的好处再说……同时,可以预料的是,不论孙主持什么立场:与袁术继续结盟还是与袁术决裂,孙蒿和张昭之流都会持不同意见的……不论那些人如何刁难孙主,我们都要时刻注意其他诸侯霸主对袁术称帝的态度,到时候,孙主便可以顺应潮流,从容面对那些顽固不化的保守反对派……”。
“这样也行?!……”,孙权吃惊的说道。在他纯洁的观念里:太史慈的出的主意有点奸诈,有点不登大雅之堂……周瑜则是一副茅塞顿开的模样,他转念想到太史慈曾经是街头混混的出身,他觉得也只有太史慈能想出如此奸诈却很实惠的主意。
“孙主,依属下看,太史都督想到的这个主意,可谓是左右逢源,保证孙主立在内部与外界的各种斗争中于不败之地……”,周瑜也是极力称赞太史慈的主意。
孙权一番深思熟虑后,也觉得太史慈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但是年轻脸皮嫩的他,总觉得那里有点不对,这就好像一个人谈三角恋爱,脚踏二只船的感觉,不够地道……
“嗯,如今也只能按照太史都督提出的计谋行事了……”,孙权最终拍板决定说道,“周都督,你对淮南比较熟悉,秘密前往淮南参加袁术登基称帝仪式的任务,就由周都督去办理吧!”。
“喏!”,周瑜欣然领命。
按照规矩,按照孙氏集团和袁术之前的亲密关系,孙权应该亲自前往袁术登基称帝大典的,但是袁术的登基称帝既不合天道,也不合人道,孙权怕涉足过深,怕事后受到牵连,只能听从太史慈的意见,委派周瑜秘密前往淮南,代表自己参与袁术的登基称帝大典。为了保护周瑜的安全,孙权也派遣内务都督超级猛将周泰随同周瑜一起前往淮南。
当然,孙权也在第一时间通知族内长辈孙蒿,地方豪门宗族张昭、韩当、朱隽汇集建邺城,共商大事!
二日后,孙蒿和张昭韩当等人才慢悠悠赶到建邺城,而远在会稽郡的朱隽则是几乎与他们同时到达建邺城,孙蒿和张昭等人是从富春郡赶过来的,富春郡距离建邺城三百里,而会稽郡可是距离建邺城长达五百多里,朱隽能和孙蒿张昭等人几乎同时到达建邺城,说明朱隽对孙权多么的忠诚,而孙蒿张昭等人对孙权是何等明显的怠慢啊……
于是,朱隽和孙蒿、张昭等人一起前往孙权的官邸,一路上,朱隽可是得到孙蒿张昭等人特别的“青睐”——毫无掩饰的鄙夷目光。而朱隽根本不在意孙蒿张昭等人的刻意的“关注”,他底气十足器宇轩昂的行走在队伍的前列,真是“身正不怕影子斜”啊。
他们进入孙权官邸厅堂,一番繁文缛节后,他们按照官阶入席跪坐。太史慈、高顺、苏尔曼、鲁肃等人则是比他们早到一步。鲁肃是受孙权的急招赶回建邺城的。
跪坐主位上的孙权,面色沉稳目光平静的巡视一遍众人,而后缓声说道:“诸位,今日本将急招你们前来建邺城,是因为有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需要诸位相商……诸位,淮南袁术给本将发来密函,密函上说:五日后,袁术将登基称帝,改朝换代……”。
孙权说到此处,太史慈鲁肃等人没有任何的反应,因为他们早已经知道这个秘密,而张昭孙蒿等人听到这个秘密,顿时大惊失色,仿佛大白天见到鬼一般。
而孙权不顾他们剧烈的反应,继续说道:“诸位,基于当前情况,你们认为我方是继续和袁术联盟,还是趁机与之划清界限,从此分道扬镳?”。
面对孙权的发问,孙蒿张昭等人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场面沉静一会后,孙蒿语气坚决的对孙权说道:“权儿,我认为我方应该继续和袁术联盟,理由有二:第一,当初策儿主动把玉玺送给袁术,本意不就是期望袁术改朝换代,登基称帝吗?第二,众所周知,刘氏江山气数已尽,此时肯定有风华绝代的人物取而代之,出生‘四世三公’豪门世家的袁术当属风华绝代的人物!如果袁术登基称帝,而后顺利一统江山,我孙氏家族也是新朝的开国功臣啊……”。
孙权听完大叔伯孙蒿的言论,既没有表示赞成也没有表示反对。之前,孙权也和太史慈鲁肃预测过:孙蒿和张昭等人到底会持什么立场呢?当时,太史慈轻笑对孙权说道:“说一千,道一万,孙蒿和张昭等人绝对不会遵从孙主的意见的,他们中间必有一方坚持与袁术继续联盟,听从袁术的命令,同时另一方持反对的意见……而后,他们还会试图将议事的时间拉长,最后不论孙主如何选择,都会错过参加袁术登基称帝的时间……”。
当时,孙权和鲁肃都是半信半疑。但是实际发生的场景说明,孙蒿的确没有主动表明自己的立场:一切听从孙权的决定!他反而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并且是不容商量的语气和态度!相当的霸道专横。
面对孙蒿的专横和霸道,孙权无动于衷,表面平静的他,心里却在想:张昭会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他是赞成孙蒿的意见,还是另外提出自己的主张?如果,张昭提出不同的意见,那么此次议事发展的趋势真如太史慈的调侃:孙蒿和张昭故意拖延议事的时间,最后逼迫自己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第一百九十一章 私心重风继续吹
孙蒿说完不容置疑和反驳的意见后,便傲慢看了孙权和张昭等人一眼,他厌烦孙权,因为孙权窃取了本该属于他的荣耀和风光;但是他更厌烦张昭韩当等人,因为这些豪门宗族只是不识时务的全力支持他的后辈孙翊,而不是他本人。
面对孙蒿的专横和傲慢,孙权逆来顺受,而张昭则是不以为然的对孙蒿说道:“孙兄,众所周知,即便刘氏江山气数已尽,但是维持现状支撑数十年还是不成问题的;淮南袁术此时登基称帝,无异于自绝于天下英雄豪杰的面前,是自取灭亡之道;不错,当初是我主孙策主动把玉玺赠送给袁术,但是我方并没有支持袁术登基称帝的意愿啊……孙兄,袁术此时登基称帝,只是疯狂的玩火自焚,所以,本长史认为,我方万万不能喝袁术继续联盟,应该趁机脱离袁术的管治,与袁术划清界限……”。
张昭逐条反驳孙蒿的意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富有不可反驳的逻辑力量,但是他就是没有征求孙权意见的意象,仿佛自己的建议孙权就该原封不动的采纳和执行。
孙蒿感觉从正常的思维,是反驳不了张昭的立场和观点,他便从现实的角度,反驳张昭说道:“张长史,请问我方此时的粮草和各种军需大部分来自哪里?是谁无偿提供的?……如果我方此时和袁术划清界限,袁术肯定会停止对我方无偿的支援,请问张长史,这种损失,谁来弥补?怎么弥补?……”。
面对孙蒿的质问,张昭一时语塞,而他身旁的韩当则是愤声向孙蒿回应说道:“孙兄,即便我方饿死,也不能接受叛臣逆子袁术提供的物资!……与袁术继续联盟,会把我方推到水深火热的险境中,到时候,再想回头就难了……”。
在场的另一位豪门大户宗主朱隽体感到孙蒿和张昭二方只顾争辩,似乎忘记征询孙权的意见,他鄙夷的看了孙蒿和张昭一眼后,便恭敬的向孙权问道:“孙主,你是怎么看待袁术登基称帝这件事情的?”。
朱隽的发问,让一些秉持中立立场的人瞬间顿悟:孙蒿和张昭等人太不把江东集团新任的首脑孙权放在眼里了,这要是换做以前孙坚或者孙策主持议事,他们敢这样放肆争辩,目中无人吗?
孙权听到会稽郡太守朱隽的问话,便谦卑的回答道:“朱太守,本将由于阅历浅见识少,并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等棘手的难题,因此才召集诸位前来建邺城商议……本将当然知道‘二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不论此次议事的结果如何,本将都将采用对我方最有力的决策!……”。
朱隽看着孙权一脸的谦逊,无意间捕捉到孙权眼神中一闪而逝的无奈和酸楚。瞬间,他明白了孙权的现实处境:孙权不但要面对族内长辈孙蒿的傲慢和肆无忌惮,还要面对老一辈张昭韩当之流的轻视和怠慢……
而孙蒿和张昭则是直接无视孙权的谦卑,他们继续站在自己的立场,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反驳攻击对方的观点,一时间,议事堂成了热闹的买卖场所……在二人激烈的争辩中,一天过去了,二天过去了,直到第三天,二人突然都不言语了。沉默中,二人默契的把烫手的山芋交给了孙权。
此时距离袁术登基称帝仅有二天多的时间,如此,即便孙权采纳孙蒿的建议,继续和袁术联盟,孙权要赶到远隔近千里的淮南,也够急促的……
议事厅,会稽郡太守朱隽眼看孙蒿和张昭不再争辩,他便急切的对孙权说道:“孙主,时日不多,我方到底以何种立场和态度应对淮南袁术,希望孙主尽早定夺……”。
就在万分火急之际,孙蒿和张昭还是同时瞪了孙权一眼,那意思是说:小子,注意点,别惹老子不高兴……
孙权只是对朱隽微笑,而后他目光锁定在太史慈身上。太史慈心领神会孙权目光的含义,他对孙权微微颔首后,便目光平静的看着孙蒿和张昭说道:“诸位,根据诸位多日的商讨,其结果一切都如本都督之前的预料,对于是否和袁术继续联盟或者决裂,诸位是肯定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的,诸位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自己都心知肚明……实话告诉你们,在孙主接到淮南袁术密函的第一天起,本都督便已经建议孙主委派周瑜都督秘密前往淮南,参加袁术的登基称帝大典!如此,不论未来天下诸侯如何对待袁术大逆不道的行为,我方都可以置身于世外,保持进退自如的立场……”。
“哦,太史都督如此说来,孙权侄儿把我等召集到建邺城,不是故意戏弄我等吗?”不等太史慈把话说完,孙蒿便粗暴的指责太史慈说道。
太史慈听到孙蒿的呵斥,他没有言语,只是随意的催发蓝色护体气罩,而后斜睨着孙蒿,此时,跪坐他下列的高顺和苏尔曼也分别催发黄色和金色护体气罩,面对三位超级猛将的实力,本来也想对太史慈发难的张昭,其喉咙一阵急促的吞咽,把想要说的恶语生生咽回肚里;此时,已经向太史慈发难的孙蒿,却是脸色剧变,目光惊恐的看着太史慈……
太史慈含笑轻蔑看了孙蒿一眼后,轻声继续说道:“本都督再次说一遍,对于袁术登基称帝之事,诸位到底是怎么想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周瑜都督秘密出使淮南,参加袁术的登基称帝大典,其一切后果自然由本都督承担!本都督替孙主说一句话,希望诸位通过此次商讨议事后,收起自己内心中卑劣的念头,要全心全意为江东集团的利益考虑,要对孙主尽忠,收好作为下属的本分!……”。
即使太史慈几乎把话挑明了,孙蒿和张昭还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根本没有一丝愧疚之色。
最后,孙权主持议事的结束,他殷切的对众人交代:“……希望大家众志成城,养精蓄锐,为秋季攻打荆州江夏郡做充足的准备……另外,还是要继续在秘密中搜寻刺杀兄长孙策的元凶,尽早将之击杀,已慰兄长在天之灵……”。
在共同目标的感召下,孙蒿和张昭暂时放下彼此的立场,听从孙权的命令。所有人对孙权的命令没有异议,热烈的拥护,唯独太史慈听到孙权的最后一段话,不由得心生惴惴不安之意,因为到目前为止,只有他知道是谁刺杀了孙策,而他又对那个元凶……
会议结束后,众人又各自返回自己的领地和城池,而太史慈也留在建邺城,积极训练麾下将士,为江东集团秋季攻打荆州江夏郡做准备!如此,到目前为止,太史慈用有如下几个栖身之地:幽州燕京城南郊的摘星宫,青州平原郡以及渤海郡的东莱县城,江东扬州的慈溪县城以及附近的神亭岭,江东集团总部所在的城池建邺城,当然还包括洛阳城南边的镅城,以及洛阳城北边的伊阙山庄,以及茫茫大海中的迷雾岛和新渔村岛……
江东孙氏集团举行过孙策的祭奠仪式和孙权继位的仪式后,便陷入沉寂之中。江东集团安静了,其他集团却如火山爆发热烈起来了。
衮州曹操顺利而又近乎完美将献帝迎接到许昌城,之后,曹操以献帝的名义将这个昭告天下,顿时引起一阵轰动;只是这件事情和袁术在淮南登基称帝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米粒之光和明月相比。
这一年,出身“四世三公”显赫豪门的袁术在寿春自称天子,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袁术此举得到盘踞徐州的吕布和一些小诸侯霸主的强烈拥护。袁术登基称帝的当日,很多人都亲眼目睹到了传国玉玺。如此情景,加上流传江淮之间的民谣“代汉者,当涂高也”,着实令江淮之地的许多民众和豪门宗族信奉袁术乃是货真价实的“当今天子”,值得追随和拥护!
只是,袁术疯狂的大逆不道行为,却令其他同级别的诸侯霸主大跌眼镜,令他们群起而攻之。尤其是最近连吃败仗,损兵折将的袁绍,他听说亲兄弟袁术居然在淮南登基称帝,他顿时恼怒的连吐鲜血。他深知:袁术这个愣头青,这次玩火玩大了,这个篡政夺权聚众造反的罪名一旦坐实,那可是诛灭九族的大罪啊。袁术啊袁术,你也太小瞧天下英雄了!你也太糊涂了,居然看不清当今天下的形势!你以为这是儿时在家族府邸玩大臣朝拜皇帝的过家家游戏啊……
据扯,袁绍听到这个消息,真是当众气的吐血,足足吐了一碗血。于是,袁术称帝的第二日,袁绍便向其他诸侯霸主传布檄文:号召天下英豪联合起来讨伐逆贼袁术,同时宣布将大逆不道的袁术逐出袁氏家族!袁绍之所以对此事的反应迅速,比当时握有兵力的皇室宗亲还要迅速,他就是怕引火上身,即便在内心深处某个角落,他是支持兄弟袁术的作为的……
面对波云诡谲的现实,他总该为袁氏一族留一条后路!




第一百九十二章 九州变波云诡谲
汉室宗亲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与袁绍遥相呼应,也在第一时间声讨逆贼袁术;江东孙氏集团则是趁机宣布脱离袁术,与奸雄袁术划清界限;而幽州公孙瓒凉州马腾韩遂对此置若罔闻,无动于衷,象鱼儿一样潜水了。
而衮州曹操则是趁机借助献帝的名义,下诏号令天下英豪共同讨伐逆贼袁术,同时以实际行动调兵遣将蓄势待发进攻淮南袁术。面对曹操一方依托献帝名义发出的圣旨,幽州公孙瓒凉州马腾却积极响应,为曹操撑劲架势;由此,从政治到军事,曹操获取到了钵满盆满的好处和利益,成为讨伐逆贼袁术最鲜明最亮眼的一面旗帜,其影响力远远超过翼州牧袁绍!

当然,袁术疯狂的举动在无意中遮盖了曹操诱拐献帝的真相,令曹操一方“瞒天过海”“移花接木”等连环计演绎的完美无缺。天下英雄豪杰有心想探查曹操迎奉献帝的真实用意,此时也是有心无力了。这都是袁术的功劳啊。
据曹操一方安插在淮南细作的汇报:袁术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登基称帝,就是因为西凉军团残余势力杨奉率领近万铁骑兵主动的投诚……杨奉的投诚,袁术的军力陡然提升,同时他的野心也迅速的膨胀,在心腹宠臣的怂恿下,袁术按捺不住膨胀的野心和欲望,终于撕破脸皮,哄然登基称帝了。
杨奉麾下超级猛将徐晃,本来没有向曹操投降,本着“忠诚义士不事二主”的节操,徐晃成为曹操的阶下囚。如今,面对以前主人——杨奉的变节,徐晃只好率领数百亲兵归顺了曹操。这是在天下动荡的局势中,曹操获得的现实好处之一!
曹操维护刘氏江山的忠心让年轻的献帝很感动!为了激励曹操讨伐逆贼袁术,献帝便对忠心耿耿的曹操大加封赏:一举提拔曹操为车骑将军,兼职尚书事,进爵武平侯;授予曹操金符和黄钺。
车骑将军乃是位比三公的三大将军之一,其他二大将军分别是骠骑将军和卫将军;武平侯乃是公侯,比先前的县侯高了二级;授予金符,曹操就拥有军中执法权;授予黄钺,曹操就有了内外指挥权;兼职尚书事,曹操就有最高行政权。
由此,曹操就有名义上的资格统帅天下的军队,统领其他州牧诸侯;由此,曹操为称雄天下的霸业,成功的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古人云:祸不单行,好事成双。在曹操取得显赫的名份和获取大量的现实好处的同时,衮州城又传来刘备率领军队弃城而去的消息,这个消息极其振奋曹操一方的军心和人心啊。刘备率领军队离去,整个衮州又重新回到曹操的怀抱。
形势一片光明的情况下,在郭嘉荀彧等人的谋划下,曹操向献帝进言:请求陛下传诏天下,希望各地大小诸侯停止无休止的争地抢城的混战,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讨伐逆贼袁术。
曹操这个建议当然被献帝采纳,当下献帝就下诏命令各地军阀集结兵力从四面八方攻击淮南,剿灭造反的袁术。
正如曹操一方高层预料的那般,随着献帝的传诏天下,现实中形势的发展令他们欣喜:盘踞小沛的刘备,宛城张绣等小军阀迅速送来书表,表达对献帝的忠心,表明愿意听从献帝圣旨的立场;益州刘璋、荆州刘表、翼州袁绍、幽州公孙瓒除掉进奉书表之外,还送来大量的粮草和军需物资。
徐州吕布则是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和淮南袁术站在一起,成为袁术新朝的开国大将军。由此,衮州曹操讨伐徐州吕布便师出有名顺理成章了。对于曹操而言,袁术和吕布都是他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至于率先攻打其中的哪一个,是需要谋划的……二个一起进攻?曹操的军事实力暂时做不到。
如此大好形势,十五岁的献帝也终于找到传说中皇帝的感觉了:那笔端一动,大笔一挥,千军万马便随之而动,各地诸侯闻风而动,众星捧月,那感觉怎么不爽?
深夜,许昌城内,曹操的官邸密室里。明亮的灯光下,桌案上的香炉中萦绕着缕缕袅袅的青烟,檀木的沁人香味令嗅闻者心旷神怡。偌大的桌案之后,摆放着一张舒适的软榻,身穿便服的曹操半坐半躺依靠在榻上。其重要的心腹谋士荀彧,荀攸、郭嘉,程昱以及陈群一人一张软团跪坐在桌案旁,他们喝着茶,随意的交谈着。氛围轻松自如,根本没有下级面对上级的局促感。
而曹操本人没有参与交谈,他神情凝重的阅览着手中的绢书,桌案上还有一摞绢书。这些日子,一个接着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不断的从四面八方传递到许昌,曹操势力的高层人物都如数日没吃到饭的乞丐一样,猛然吃到一份免费的丰盛大餐,无限满足和荣光啊。
不过二者还有本质的区别:面对丰盛的梦寐以求的大餐,乞丐就是宁愿做饱死鬼,也不放过眼前的山珍海味;而曹操麾下的文武官员,就算兴奋异常,他们面对可喜的形势,依然保持难得的清醒。
曹操认真阅读完手中的绢书,面带喜色,轻笑对众人说道:“呵呵,真令孟德想不到,这各地的诸侯霸主还是比较尊重当今天子的……如今一切都在朝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变化,这一切都是诸位的功劳啊,尤其是郭祭酒的谋划啊……”,
这就是曹操与其他英豪的区别,比如荆州刘表、翼州袁绍等诸侯霸主,虽然他们看起来温文尔雅,胸怀坦荡,胸襟开阔,但是一旦面对功劳,他们这些人不但不喜欢夸奖有功的属下,反而恬不知耻的都把功劳归到自己的头上,即便夸赞麾下官吏,也是言不由衷,走过场而已。而曹操与他们截然不同,他就是真心实意发自肺腑说出自己的心意,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和心腹幕僚的关系,他能时刻清楚的认识到一个现实:自己的武技比不上族弟曹仁夏侯淳等人,自己的才华谋略比不上郭嘉。
曹操并没有因此感到自卑,他反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历史告诉他:凡是最后成为胜利者的,比如与霸王项羽对抗的刘邦,比如与更始皇帝刘玄对抗的铜马皇帝刘秀,他们之所以能最后战胜强大的对手,就是因为他们本身能力一般,但是他们的麾下文官武将都是出类拔萃的,放在任何的历史时空都是璀璨的明星!
与郭嘉大夏侯这些人相比,曹操也有他们身上缺少的特质:曹操比他们多了一份心怀天下、心忧百姓的政治立场,由于曹操的视野开阔,决定他的政治立场并不局限蝇头小利,不局限局部区域,一时的得失。更难能可贵的是:曹操是这样想的,平时也是这样做的。
说穿了,用现代语言说:曹操就是一位合格的跨国大公司董事长,而郭嘉、曹仁等人只是大公司一个区域或者一个部门的执行官,安分守己忠心耿耿的执行官。如此,在共同目标的感召下,在曹操英武神明的领导下,曹操集团的高层才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
众人听到曹操的赞美,一个个脸上显现无比的荣光,神情顿时灿烂起来。郭嘉的目光一如往昔那般清澈,他嘴角挂着一抹微笑对曹操说道:“曹公过奖了,以‘将献帝移驾鲁阳之名,行移驾许昌之实’,同时驱逐贪婪而又自恋狂妄的杨奉,这是大家共同谋划的结果。呵呵,曹公,属下不过是在合适的时间,正确的立场,集思广益针对特定的现实谋划一份适时的策略而已……如果曹公硬要论功行赏,许昌太守钟繇应该位居首位!”。
一旁的许昌太守钟繇听到郭嘉点到自己的名字,他立即制止脸上堆满的笑意,一脸受宠若惊的模样对曹操说道:“曹公,属下只是适机说出自己内心不成熟的想法,曹公如要论功行赏,属下认为:还是郭祭酒的功劳最大,属下只是开了个头,是郭祭酒完善了整个谋划!……谋划将献帝移驾许昌,同时又谋划攻打盘踞鲁阳的杨奉部队,而后,郭祭酒又把随后可能发生的几种情形,以及如何应对,都写在绢纸上了……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所有的事实都在郭祭酒的意料之中!”。
曹操方才阅览的绢书,正是郭嘉为此次移驾献帝的行动所做的行动指南书。这份行动指南书中记载的所有的要点,曹操早就熟谙于心。
开始时,曹操信心也不足啊:从西凉眼皮底下把献帝诓骗出洛阳,同时又要麻痹看管献帝的杨奉,攻打杨奉盘踞在鲁阳的军队……这一切的发展能像郭嘉预料的那样发生吗?
可是后来的事情发展,就如郭嘉事前预料一般,就连曹操再去京城路上和董昭的对话,郭嘉都猜测的八九不离十,这说明郭嘉对未曾谋面的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