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王-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我的球技实在是……”林昭最近倒是参与过马球训练,但是技术相对还是很一般。

“不打紧,马球比赛除了球技之外,坐骑也是很关键的。你的那匹白马,可是一等一的好马,肯定能为为你建功的。”

折文芯迟疑了一下,又道:“至于球技,我……我可以教你……”

“既然如此,我就试试喽!”林昭笑了笑,有个美女教习,想必学习马球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折文芯也是腼腆一笑,俏脸之上有一丝淡淡的羞涩。能与他并肩作战,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吧!

一场马球打下来,林昭大汗淋漓,刚从马球场上走下来,便有人来报:“郎中。吐蕃赞普邀请!”

董毡邀请?林昭心中一动,想来应该是行刺案件有什么进展了。

进展?林昭戏谑一笑,应该是董毡有什么策略才对。这件事本身是无解的,只能是博弈之后的妥协。

妥协也是可以的,那就要看吐蕃,抑或西夏开出了什么条件。林昭拭目以待。

来到吐蕃王宫,林昭明显察觉到董站神色间有些疲惫,不像之前那样神采奕奕。

这是遇刺之后,第一次见到董毡,想来他这几日肯定是忙的不可开交。

“林使臣,这几日休息的如何?”董毡微笑着询问。显得很是亲切。

“有劳赞普关心,一切还好!”不过回答的时候,林昭一脸阴沉,看不到一丁点兴奋。

董毡见状,沉声问道:“对于贵使在青唐城遇刺,吐蕃上下万分歉意,还请林使臣见谅!”

“赞普不必歉疚。此乃宵小所为,与吐蕃无干!”林昭沉声问道:“听闻青宜结鬼章将军负责调查此事,不知是否有结果了?”

“林使臣莫要着急,鬼章正在全力调查中,只是目前还没有什么进展,还请见谅。”董毡话锋一转,转而道:“今日邀林使臣前来,是想和尊驾再谈谈茶马道的事情。”

林昭心中一动,查案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有进展。

董毡倒是会曲线迂回,好啊!既然你想两边都不得罪。想要左右逢源,那么自然就得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行。

“好啊,不知赞普考虑的如何了?”林昭很给面子。

董毡笑道:“孤仔细想过了,茶马道对吐蕃和宋朝都有好处,还是尽快付诸实施的好。”

想要宋朝息怒。董毡自然要在些许事情上有所松动。但只是同意茶马道提议这么简单,似乎……宋朝的追求怎么能这么低呢?

“好啊,只是赞普对此有什么看法?有什么要补充的吗?”林昭沉声询问,他想要知道董毡的条件到底是什么。

董毡现在是完全明白了,宋朝皇帝派林昭来绝对没错,虽然年轻,却是个不可多得人才。做事情步步为营,有理有据,胆识与谋略都非同一般。

最为难得的是,能沉着冷静。

说实话,董毡之前还有点担心,林昭会不会沉不住气,直接带人去找梁乙埋的晦气。要是宋朝与西夏两国使臣在青唐城大打出手,那可就出大事了,吐蕃的面子可就丢大了。

最为主要的是,如果林昭真的如此莽撞,那么宋朝的最大的优势,与主动地位将会丧失殆尽。

到现在董毡才明白,从头至尾,自己的担心都是多余的。林昭比自己想象的要理智的多,即便是刺杀这等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事情,也波澜不惊,不急不躁。沉着冷静地,从中寻求最有利的解决途径,为自己争取做大利益。

真是人才啊!蔺逋比要是能像这样,那该多好啊!

董毡心中一声叹息,这永远都只能是个奢望。

倒是眼前的局势,虽说已经逼迫梁乙埋同意,让蔺逋比同时迎娶西夏和回鹘两国公主。但是吐蕃从中得到的收益却很有限,现在该拿什么来安抚宋使呢?

董毡不由有些头大!

谈判还在继续,林昭静静地等待着答复。

董毡沉吟许久,沉声道:“为了表示对大宋的歉意和敬意,吐蕃每年额外向大宋朝赠送五千匹战马,不知林使臣意下如何?”

五千匹战马?数字看似不多,不过是每年五千匹,对于缺马的宋朝而言,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至于折文芯之所以开口要购买两千匹,那是存了讨价还价的打算。在真正交易的时候,马匹数量也会打折扣的。何况还有长途运输,途中的伤亡损失不可避免。

最后阿里骨答应的那么爽快,那是因为受了林昭的胁迫。到最后即便是真准备两千匹战马,估计也得分批运送。

所以,董毡的每年五千匹,也说得过去,已经不少了。

林昭想了想,沉吟道:“要不这样吧,每年大宋多给吐蕃五千斤茶叶如何?”

呃……

董毡很清楚,这个时候林昭是不可能倒贴,说的完全是反话。已经五千匹战马了,他竟然还不满意……

“林使臣当真是客气了,茶叶就不必了,按照需要购买吧,如果太多反而会浪费。”董毡笑着推辞,随后道:“倒是战马,五千匹似乎有点少,不若再追加三千匹,共计八千匹如何?”

八千匹马绝对已经不少了,可林昭似乎人心不足蛇吞象,还是不满足。

林昭沉声道:“不若这样,凑够一万匹,大宋以钱财货物购买如何?”

呃……

董毡彻底有点无奈了,没想到林昭的胃口这么大。也罢,事已至此,两千匹能如果能够安抚宋朝,自然是最好不过。

此事已经让人焦头烂额,董毡着实不想在这件事情上继续纠缠下去。

董毡无奈道:“林使臣说笑了,这样吧,吐蕃连续五年向大宋赠送一万匹战马,五年之后停止……”

五万匹已经是董毡的一个极限了,时间也不能更长!西北本来就是三强鼎立的局面,如果供给给宋朝太多马匹,宋朝军事实力扩大,很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可能对吐蕃也没有什么好处。

“多谢赞普了,五年之后再商议就是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林昭很是满意。谈笑之间,五万匹战马就到手了,这将对大宋朝的骑兵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战斗力也将会因此而上升不少。

至于时间,五年足够了……

林昭依稀记得,好像在宋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和吐蕃之间有过战争。想来差不多就是这个时间段,五年之后两国关系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先有五万匹战马已经很知足了,何况还有茶马道互市交换的马匹,说不定将来就要靠这些战马,反过来战胜吐蕃人也未可知。

林昭沉声道:“赞普,五年五万匹,保质保量哦!”

董毡笑道:“那是自然!那林使臣切先回去好好休息吧,至于其他的事情……”

“好的,多谢赞普了,现在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马球比赛,至于其他……顾不上啊!”

言下之意自然很明确!

博弈结束,目的达到,那么刺杀一事就是过眼烟云了。只是有些话不能放到台面上,只能用如此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董毡轻轻一笑,想到那五万匹战马,便忍不住有些肉痛。都怪梁乙埋,看来必须要向西夏多要点陪嫁弥补损失才行……

第二五二章烽烟起庆州

林昭出使河湟吐蕃的这段时间,大宋王朝发生了很多事情。

青苗法,以及其他的新法条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却也遭到了很多重要人物的抵制与反对。

比如京东路的青州,青苗法实施半年之后,知州欧阳修果断下令,下半年不再继续推行青苗法。

欧阳修在大宋士林和官场中的影响不言而喻,要知道,著名的嘉佑二年龙虎榜,他便是主考官。大宋朝诸多的青年翘楚,各级官吏中有不少人可以说都是他的门生。

再者,领导古文运动,是大宋读书人的楷模,他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影响巨大。欧阳修对青苗法表态之后,朝野之上再次掀起了反对青苗法的风潮,一时间王安石压力巨大,更是愤怒不已。

奈何欧阳修德高望重,王安石根本奈何不得!

这才只是个开始,紧接中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再次不安分了,也出来反对青苗法。

范纯仁之前已经有过上书反对,言辞激烈,不过被皇帝赵顼压了下去,这次又跳出高调反对了。

鉴于范仲淹的声望,以及对大宋朝的贡献,皇帝赵顼没有与之一般见识。还给了范纯仁一个地方高官职位,就是想要将他调离汴京,同时也算是一种交易,暗示他闭口。

可是范纯仁一点都不给面子,当上成都转运使之后,立即宣称,他所管辖的范围内,不得推行新法。

转运使是负责地方财政的高级官员,范纯仁几乎管辖了整个川蜀地区。这么一个举动,影响自然就大了许多。

这两个人的举动。无疑给了王安石巨大的阻挠,对熙宁新法而言,更是很大打击。皇帝赵顼也很无奈,奈何打击已经习惯成自然,心态还算稳固。正想要介入处理的时候。西北却又起烽烟,使他不得不转移注意力……

八月中,西夏入侵环庆路。

史载熙宁三年八月,夏人犯大顺城,知庆州李复圭以方略授环庆路钤辖李信、庆州东路都巡检刘甫、监押种咏出战,兵少取败。

李复圭声称属下违其节制。斩杀李信和刘甫,种咏也随也被其下狱。此事立即在大宋朝引起轩然大波。

首先是对西夏的声讨,毕竟宋朝和西夏之间刚刚恢复了良好关系。西夏李秉常才刚刚向宋朝臣服,接受了大宋皇帝的册封,边疆的榷场互市也才恢复不久。

这个时候,西夏竟然贸然寇边。这让大宋王朝的脸面往哪里搁?

明显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很是可恶。何况西夏还在这个敏感的时候,与河湟吐蕃搞什么联姻,居心叵测啊!

大宋君臣对此很是不满,按理说是该讨伐西夏的,要是以往。兴许叫嚣声会很高。但是这一次,除了另行少数人之外,大宋朝堂上几乎是鸦雀无声,大臣们一致三缄其口……

原因无它,恐夏症,一点也没错!

在讨伐之前,西北边军已经在作战反击了,只是情况却很不尽如人意。

庆州李复圭的反击竟然失败了,宋朝君臣只觉得脸上更加无光,同时对他们的信心也是极大挫伤。

毕竟李复圭和种咏的名声都不小。环庆路似乎都是边防精锐!

于是乎,大宋臣子们的注意力发生了改变,转而关注起责任来。

尤其是失败的时候,就越是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得找个人出来承担责任,给天下一个交代。

于是乎,按照李复圭的说法,这些不听从命令的将领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了罪魁祸首。李信、刘甫合该受死,甚至还涉及了西军中著名的青涧城种家成员。

种咏,北宋名将种世衡第四子,在李复圭帐下任监押。

兵败的消息传出之后,被李复圭下狱,若非他出身特殊,李复圭多少要顾及种家影响,只怕种咏早就和其他两位兄弟一般无二,追随仁宗皇帝于地下了。

不过这并不妨事,李复圭杀不了种咏,但是上报到朝廷之后就另当别论了。

皇帝赵顼龙颜大怒,言官们的指责更是风起云涌,大有非杀种咏而后快的之势。

幸运的是,就是在这个时候,一则消息传来。

声称种咏等人可能是冤枉的,庆州战败是由于李复圭本人轻敌冒,贸然出击。战败之后,他为了推卸责任而诬陷他人。

消息传到汴京,顿时一片哗然!

到底是战败将领们的狡辩?还是李复圭欺上瞒下,诬陷他人?一时间众说纷纭,很难有个定论。

此事受到广泛关注的,除了因为西北战事,以及李复圭和种咏的特殊身份之外。还因为李复圭与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关系。

两人早年间便相识,几乎因为知己,交情匪浅。李复圭能在西北军中混的如鱼得水,某种程度上,也与王相公的提携与照拂有一定关系。

王安石早就心存收复西北之心,故而在军中有自己相熟之人,甚至是亲信也不奇怪。与之关系亲厚的李复圭自然成了不二人选。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靠山,所以李复圭就格外嚣张得意。还是因为他与相公关系匪浅,所以猜疑不断,为人所诟病……

或许是空穴来风,也有可能是无风不起浪。总之,西北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引起各方猜疑与议论都在情理之中。

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这才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众说纷纭,各种猜疑,还不如直接进行调查来的实在。

本来陕西宣抚使韩绛前去的调查最合适不过,他的职位与级别无疑是最合适的,毕竟事情是出在陕西四路。

但是韩绛兄弟几个与王安石的关系相对比较亲密,难免会有所偏颇,让人难以信服。

同时赵顼似乎也有点不放心,尤其是关乎到军事的大事。思来想去,还是需要派个心腹之人了解情况……

可是派谁前往呢?赵顼死脑了半天,最终目光落在西北地图上的时候,突然间脑中灵光一闪。

林昭不是在西北嘛!按时间算,这会也该从河湟吐蕃回来了。让他顺道去一趟环庆路,暗中了解一下情况,应该还是可以的。

赵顼想了想,提笔写下了一道圣旨……

看着大河在西北第一个拐弯,赵顼目光中充满期待,喃喃自语道:“也不知道出使河湟情况如何了?会带给朕什么惊喜吗?”

柴敏言与大长公主赵福康在宫中散步,无意间听内侍提及:西北出事了。

听到“西北”两个字,柴敏言顿时就有些紧张了。

赵福康见状只是一笑,她是过来人,完全明白柴敏言的心态。情窦初开的汴京第一美人,岂能瞒过她的法眼?

最近一段时间,赵福康的病情已经好多了,心情也逐渐开朗。已经从油尽灯枯之地,逐步开始有痊愈了迹象了。

很大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柴敏言这种懵懂的情愫。赵福康在她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时将许多的情愫转移寄托在了柴敏言身上,希望她能够幸福……祝福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开始逐渐好转……

柴敏言也由此被太皇太后奉为上宾,随意出入宫禁,待遇优厚……

“放心好了,我已经打听过了,出事的是西夏,他现在还在吐蕃!”赵福康哈哈一笑,是打趣,也是安慰。

“哦!”柴敏言轻轻点点头,没有说话。

赵福康又道:“还有啊,我顺便问了下,大概再有一个多月,他就会来了。”

“哦!”柴敏言神态之中有些淡淡的娇羞,眼神之中却也有一种思念与牵挂。

“敏言,要是真的喜欢,等他回来,我去帮你提亲?”赵福康笑道:“实在不行,让娘娘(太皇太后)帮你指婚可好?”

“公主……”柴敏言这次是真有些害羞了。

说到这里,赵福康轻声问道;“对了,这个林昭出身如何?是哪里人是?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赵福康这般查户口式的问法,柴敏言显然是误会了,以为公主接下里还会问生辰八字什么的,当即俏脸微红,连连摇头……

赵福康笑道:“你莫要误会,我是总觉得林昭很面熟,可是又想不起来了。前几日我想着,会不会是我见过与他容貌相似的长辈,所以才有此一问的。”

柴敏言沉吟片刻道:“他好像是江宁人士,父母很早就不在了,自小由舅舅抚养长大。最初的时候曾经是孟家的书童,后来有了今日的成就……”

最近一段时间,只要得空出宫,柴敏言总会去见见沐思虹,她们已然成为闺中密友,林昭自然是她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这些事情,柴敏言都是从沐思虹口中得知的。

父母早亡?江宁孟家?大长公主赵福康一边走,一边低头沉思着。如果只是这样,按理说自己不可能与林昭,或者他的家人有几面可能。

可是为什么就感觉那么熟悉呢?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很亲切,这让赵福康很好奇,也很费解。

一边散步,脑海中一直思索着此事!

没想到,转个弯突然有人迎面而来,打断了赵福康已经隐约有眉目的思索……

第二五三章谁在念叨我?

“小侄见过姑姑!”

赵福康定睛一看,才瞧见迎面之人是岐王赵颢!

英宗赵宗实过继给仁宗皇帝,便是赵福康的亲兄长,赵颢也就是她的亲侄子了。

“是仲明啊,吓我一跳!”赵福康微微嗔笑,佯作有些不悦,不过还是非常和蔼的。太皇太后曹氏出于某些原因不喜欢宋英宗和高滔滔。

或许是出于隔代亲的缘故,对赵顼和赵颢兄弟俩还算不错,赵福康也就与之多有熟悉,关系相对还不错。

赵颢连声致歉道:“对不起,姑姑,是小侄莽撞了!”

“是啊,看你,堂堂的王爷,这般风风火火的,还是要多注意仪表举止才是!”赵福康与姑姑的身份训斥,赵颢只能乖乖听话。

赵颢连声点头:“姑姑教训的是,这会要去见娘娘,走路略微急了些……”说话间,目光便有意无意地斜着过去,落在了一边的柴敏言身上。

“看什么呢?”赵福康也发觉了异样。

赵颢这才正色道:“这位便是柴姑娘了?就是她为姑姑调理身体的?”这厮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光直勾勾地盯着柴敏言,片刻都不曾移开。

“是啊,敏言的医术不错,很贴心!”赵福康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只是有些话不大好说。

“看到姑姑身体康健,小侄由衷感到高兴,真是多谢柴姑娘了。”赵颢借着感谢的机会,又向前靠了一步。

“岐王殿下言重了,不必客气,为大长公主调理身体是臣女的荣幸!”柴敏言自然也清楚地感受到赵颢的异样,心里微微有些不舒服。只是碍于体面,冷淡应对罢了!

赵颢似乎还想说什么……但是赵福康已经看不出下去了,说道:“好了,敏言还要陪我散步,你不是要去见你母亲嘛。快些去吧,莫让她等急了!”

“是,那就小侄就先告辞了,回头有机会再向姑姑请安!”赵颢有些不舍,无可奈何地告辞离去了,临走时还不忘多看柴敏言一眼。

赵福康看着赵颢远去的背影。低声道:“敏言啊,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吧,看来我这侄子对你有意啊!”

“殿下莫要玩笑……”柴敏言对此反应很是冷淡,她并非不知道赵颢的心思,只是已经心有所属,自然不会再对别的男子假以辞色。更多的反倒是厌恶。

“好好!”赵福康点头道:“我知你的心意,虽说仲明是我侄子,但我不会乱点鸳鸯谱的,你的幸福最重要……”

“多谢公主成全!”对于赵福康的维护之情,柴敏言还是很感激的。

“哎呀,要是他让皇嫂(太后高滔滔)出面该当如何?”赵福康像是在自言自语,似乎有些担忧。旋即又摇头道:“放心,没事的,还有太皇太后在呢!”

一路上,赵颢还惦记着那绝美的容颜,婀娜的身姿。

只可惜从来没见到过美人对自己有过笑容,赵颢有些失望,有些遗憾,同时也有些怨恨。

怨恨并非针对柴敏言,而是针对林昭!

七夕日,金明池边。林昭一篇《鹊桥仙》抢尽了风头,似乎也赢得了美人芳心。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让赵颢越发的恼怒,同时还有些嫉妒……

想要正面打动柴美人的放心似乎没有可能,那么只能另外想非常办法了……赵颢正在动脑筋的时候。已经来到了宝慈宫门口……

想想以前自己居住宫中的情形多好,备受太后宠爱,身份尊贵无比。可是自从两年前那次被林昭拳打之后,不仅没有得到安慰与关爱,还直接被赶出了皇宫……

这其中固然与皇帝大哥的不近人情,却也是拜林昭所赐,想到这里,赵颢的心里更不是滋味了,心中的恨意更加浓重了几分。

“仲明啊,你来了!”高滔滔对次子还是一如既往的宠爱,只是碍于长子的忌惮,多少得有所收敛。

“娘娘一向身体可好!”赵颢在高滔滔面前始终是个乖孩子。

赵颢的小妹,舒国长公主笑道:“告诉二哥一个好消息……娘娘好得很,正在为你物色王妃的人选呢……”

王妃?说起来赵颢也确实到了该婚娶的年纪了,只是……

赵颢沉声道:“娘娘,此事还是莫要着急吧……”

“你也老大不小了,早该婚娶了,不能再耽误了。”高滔滔言语之中有溺爱,也有急切。

赵颢的表情却扭扭捏捏的,没有一点兴奋……

舒国长公主很是精灵,很快便发现了二哥的异样,笑道:“娘娘,二哥并非是不想成亲,而是不想让你给他物色,想必他自己心中已经有人选了……”

“哦?是哪家闺秀?说来让为娘听听?”高滔滔饶有兴趣,如果是合适的人家的女儿,儿子也确实喜欢,她不会介意玉成美事。

赵颢犹豫了半天,才吞吞吐吐道:“崇义公……的侄女柴敏言!”

她?

高滔滔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明显的神情之滞,眉宇之间似乎有意思淡淡的不悦。

赵颢是皇次子,婚事虽然没有立皇宫那么郑重,但也绝对不能草率。门当户对是肯定的,崇义公的侄女,也勉强够格。

但是这个姓氏,柴家可是前朝皇族,已然亡国百年。让一个亡国的前朝公主来做岐王妃,似乎不是那么合适吧!

再者,金明池的情形,高滔滔也是亲眼所见。心里对抢了女儿风头的柴敏言还是有些看法的,故而略微有些不悦。

“仲明啊,别家女儿不好吗?何必非要是她呢?”高滔滔的语调明显低沉了一些。

赵颢摇头道:“娘娘,此女特别,非同一般,儿确实喜欢,还望娘娘成全……”

高滔滔对次子绝对是溺爱,所以有些禁不住赵颢的软膜硬泡,许久之后,终于松口道:“好,且先让为娘考虑一番,再做决断可好?”

“好!”见母亲松口,赵颢知道大有希望,稍候再接再厉,肯定能板上钉钉。

母亲要是亲自开口,柴家能不答应吗?汴京第一美人,终究还是我的。

其实,赵颢自己也说不清楚。倒是喜欢柴敏言,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产生的攀比,抑或者占用心理和嫉妒。

总而言之,能娶到柴敏言,他应该会很开心。当然了,这种开心到底是抱得美人归的开心,还是对林昭的打击上,虚荣心满足的开心,或许他自己都说不太清楚……

吕惠卿回到府中,见到弟弟吕和卿颓然坐在椅子上,默不作声。

“怎么了?”吕惠卿轻声询问。

吕和卿这才叹道:“大兄,林昭顺利到河湟了,我们的计划失败了……”

“消息可否准确透露给河州?”吕惠卿眼神之中也闪现过意思失望,旋即开口询问。

“通过他们在凤翔的人,已经透露给瞎毡父子了,只是他们父子两太让人失望了。”吕和卿恨铁不成钢道:“林昭也是从河州经过的,没想到瞎毡竟视若无睹,其子木征还与林昭把酒言欢……”

“是吗?”吕惠卿冷笑一声,也很是失望。

林昭出发的时候,他们便动了这个借刀杀人之计。利用河州与河湟之间的矛盾,想要借河州吐蕃人之手来对付林昭,最好是能让其命丧黄泉……

但是结果,明显让他们有些失望了。

吕惠卿摇头道:“算了,事已至此,也没什么好说的,不过机会并非没有了……庆州李复圭的案子,似乎官家有意让林昭参与。这可是个非常棘手的事情,他未必能办得妥帖。我们瞅好机会,这次定要让他付出代价……”

“是!”吕和卿点头的时候,有些疑惑,喃喃自语道:“官家,何以让林昭去追查李复圭与种咏一案呢?”

今日念叨林昭的人还真是不少!

杭州城里,顾月伦打个哈欠,说道:“若颖姐姐,总算是忙完了。”

“是啊,总算是忙完了!”孟若颖也长叹一声,只觉得轻松多了。

从栽种棉花开始,到采摘收购,再到制作生产,着实是个费力气的事情。

而今一件件地已经全成了棉花和棉布,都是一等一的好东西。

顾月伦道:“孟若颖姐姐,那这次我们该去汴京了吧!”

“嗯,时间差不多了,想必他出使吐蕃快回来了。”孟若颖想了想,说道:“这样吧,我们先将杭州的善后事宜处理好,回江宁略作停留,再去汴京正好赶上!”

“嗯!”对于这个提议,顾月伦很是满意。

“也不知道他在吐蕃还好吗……”孟若颖悠悠看着西北天际,眼神之中满是牵挂。

此刻,远在西北的林昭并不知道有这么多人念道自己,他正是全神贯注一件大事。

乔夫人的寿诞到了,马球比赛的日子也到了!

成败就在此一举!

好在有折文芯和府州扈从在,林昭多少放心一点,此刻正再走前往王宫的路上。

不想却突然间喷嚏连连……

林昭不禁疑惑道:“到底是谁这么念叨我?”

第二五四章示弱于敌

八月二十九,乔夫人寿辰!

今年河湟的天气一直很不错,即便已经入秋多时,相对依旧温暖,阳光普照。

寿诞的宴会放在吐蕃王宫的大殿举行,大殿之外是一个偌大的广场,此刻已经改造成一个马球场,稍后在这里会有一场精彩的比赛上演。

乔夫人一身盛装,在儿子董毡的陪同下,出现在大殿之上。端庄高贵,气度雍容,和蔼可亲,在河湟这块土地上,母仪天下,地位之高不言而喻。

各国使臣也纷纷落座,这一次的座次安排也没有任何的争议。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情况,吐蕃的态度该如何偏颇,再清楚不过了。何况今日如此重大的场合,礼仪肯定不能有丝毫差错。

梁乙埋的行刺一事上的乌龙,陷入了尴尬境地,以至于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底气,不敢再多争执,如今已经低调了许多。

何况今日的重点是马球赛场上,梁乙埋已经做好了让宋朝惨败的准备,故而其他些许小事根本不在意。

于是乎林昭代表了宋朝皇帝,很坦然地坐在了首座之上,彰显了大宋朝的地位与影响,也拉近了宋朝和吐蕃之间的关系。

随即,乔夫人上殿,接受各国使臣的道贺。

林昭第一个起身宣读了宋朝皇帝贺寿的诏书,随即又朗声道:“太皇太后,皇太后嘱本使问候太原夫人。”

乔夫人也接受过宋朝的册封,为太原夫人。不过因为身为河湟吐蕃首领之母,身份特殊,更为尊贵,不能等闲视之。

饶是如此,乔夫人与董毡还得站起身接受问候,并且真诚表示感谢。

林昭此举无疑强调了宋朝的无上地位,天朝上国的特殊存在。在场的诸多西域小邦国、部落,甚至是吐蕃和西夏。都被宋朝的气势和影响所震慑。

乔夫人恭敬道:“多谢太皇太后,皇太后的问候,臣妇感激不尽,请使臣代为转达感谢,有劳贵臣了。”

“是,夫人客气了!”林昭客气回答。

随即林昭又奉上了宋朝准备的寿礼,之前送出去的那些礼物只是小打小闹。在茶马道的事情确定之后便已经不重要了。

这次才是动真格的,精美的丝绸、瓷器、玉器、手工艺品,令郎满目。尤其是一颗红珊瑚,彰显了宋朝富足,物资丰富的同时,也体现了宋朝对吐蕃的厚爱。让人啧啧称奇。

相比于宋朝,其他各国的礼物就显得平安无奇,甚至有些拿不出手的。

本来西夏梁乙埋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