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王-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兄,知道你担心阿云姑娘,可总得吃饱饭才有力气救人不是?”
“公子客气了,在下表字尧甫!”于玄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尴尬地摸摸后脑,歉然道:“这么久了,还未请教公子高姓大名,实在惭愧!”
“没什么?林昭,表字东阳!”
“原来是林公子……”于玄态度十分恭敬,现在想起自己的行为,相当滑稽。
顾月伦悠悠道:“于公子,你对阿云姑娘还真是情深意重啊!”
“我与阿云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小时候父母做主定下了亲事……”饭桌上,于玄将他与阿云的经历娓娓道来:“可惜后来家中遭遇火灾,多年积蓄毁于一旦,父母伤心双双亡故,留下我独自一人,家道就此中落……
阿云和我一样可怜,好在有宗族堂兄照顾……只是他那堂兄为人奸诈,处心积虑,不过是为了谋夺阿云的祖产……他见我家道中落,便以种种借口悔婚,不让我与阿云见面……后来还为了钱财将阿云许配给那个韦阿大……”
“好可怜啊!”顾月伦不由感慨,小姑娘总是容易被苦情剧所感动。
顾月伦好奇问道:“那阿云姑娘入狱是怎么回事?”
“阿云是冤枉的,伤人的不是她……那都是她堂兄和韦阿大的计策……”于玄辩解道:“那日阿云受堂兄逼迫去田舍给韦阿大送吃食……韦阿大乃是当地的地痞,哪里需要居于田舍,我得到消息心知不妙便暗中跟随……
果然是韦阿大意图不轨,想要趁着野外无人非礼阿云,想要生米煮成熟饭。当时我为了救阿云,拿了把菜刀前往,可惜没砍死韦阿大,只是砍死了他一根手指……”
“你才是凶手?”顾月伦惊呼道:“那你为何不向官府说清楚?”
看来这位于书生是恨极了韦阿大,估么当时也有杀人之心,可惜胆量有限,或者力气弱小,才未成事。
于玄道:“当时我们逃走了,韦阿大和那堂兄威胁阿云,只要乖乖嫁过去,就不向官府告发我持刀杀人……阿云不懂律法,不甘受辱又为了保护我,竟然自己承认了罪责……
当时我暂时躲避他乡,得知消息时已经结案。想去知州府鸣冤,却被韦阿大等地头蛇,不断暗中阻挠,还曾被他们打伤,伤愈之后,阿云的案子已经闹到了汴京,许知州也调任大理寺。
无奈之下,我也只好前来汴京,只可惜数月下来却求告无门,原以为再无希望……幸得今日见到公子,恳请公子相助,救救阿云,在下做牛做马报答公子……”说着离座直接跪倒在面前……
这……又来了,林昭顿时有些无奈了……
顾月伦年幼单纯,不知深浅,深受感动,劝慰道:“表哥,他们着实太可怜了,如果可以,帮帮他们吧!”
表妹啊,你添什么乱呢?林昭更加无奈……
沉思许久之后,才点头道:“尧甫莫急,此事待我了解清楚,然后再从长计议……”
惊天大案自然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即便是他心中已然相信了七成,还是得谨慎处理。
如果阿云真的蒙冤,也着实可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予以帮助也是可以的。毕竟是一条活生生的性命,登州城外一面之缘也算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何况这件案子不同寻常,林昭已然从中嗅出一些东西,答应下来不只是为帮助于玄,对自己说不定也大有好处……
于玄知道轻重,如此大案林公子能答应帮忙已经难能可贵了,不敢奢求太多,当即激动不已。
林昭无奈苦笑,说道:“好了,先吃饭吧,表妹,你的手艺见长了哦!”
吃过饭,于玄也无处可去,只得先安排他先住在江南居的后院之中。此人十分关键,说不定还会有大用处,帮助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保护”。
林昭又与孟若颖和顾月伦畅叙别后离情,同时派人前去暗中传讯,邀约王雱前来江南居。
关于阿云案,他需要了解第一手的资料,同时有许多重要事情要与王雱商量。
只是出使归来,尚未面圣便去大臣府上拜访,自然不大合适。王雱以探视为名前来就好很多,毕竟林昭在辽东受伤的的消息已经传回来,身为朋友前来探视关怀也是应该的。仔细说起来,也有几分掩耳盗铃的意思。
王雱有些诧异,林昭何以如此着急要见面嗯?林东阳办事谨慎,不会无的放矢,王元泽也不敢怠慢,顶着寒风出门了……
进了江南居大门之后便连声咳嗽,看得林昭都有些不忍,王元泽这身子骨也太弱不禁风了……
“东阳回来了!”王雱招呼道:“一别数月,东阳瘦了许多啊,着实辛苦,不过更精神,更健壮了。”
“哪里,为国尽忠,不辛苦!”林昭不忘自夸,一点也不谦虚。
王雱道:“此番出使不幸赶上辽国内乱,听闻东阳陷于其中,身受重伤。”王雱叹道:“得知讯息,担忧不已,听闻东阳回京,匆匆赶来探望,东阳没事就好!”
这番话是站在门口说众人听的,即便是自欺欺人,也得做做样子……
“多谢元泽兄挂念,上楼喝杯热茶吧!”
说着顺势将王雱请到楼上的雅间之中,王雱这才笑道:“东阳此番出使,表现出彩,功勋卓著,封赏升迁指日可待!”
“还得多谢元泽兄与令尊大人举荐之恩!”在王家父子面前,林昭表现的相当客气。
王雱这才问道:“急着让我前来所为何事?”
“想请教一下元泽兄,关于登州女子阿云的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雱诧异地看着林昭,疑惑道:“东阳,怎地一回京就关心起此事来?你这消息也灵通啊!”
“听闻此案已然呈到御前,引起轩然大波,令尊也牵涉其中?”
王雱叹道:“不错,本来是一桩寻常案件,后来也不过是刑部和大理寺之间的纠纷。官家难以裁决,无奈将此案交由翰林商议……上天有好生之德,家父仁慈,恰好官家有圣旨在,便主张轻判……司马光为人固执守旧,素来与父亲政见不合,便引经据典,非得判阿云死刑,与父亲争辩不休……
只是……唉,三法司和翰林中大部分都支持司马光,唯有父亲和许遵坚持轻判……官家虽然向着父亲这边,可相公们……唯有曾相公一人支持,所以……”
“没想到真闹得如此不可开交!”林昭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王安石这是势单力薄啊!
“是啊!”王雱叹道:“闹到现在,哪里还是为了一桩案件,分明是那些老顽固借题发挥,想要借此为难父亲,阻止父亲入相主持变法……”
“那令尊可有破局之法?”林昭完全理解,这件事情上王安石承受的压力着实不小。由此可见,朝堂之中反对变法的势力是何其强大!王安石艰难啊,即便有皇帝支持,依旧任重道远……
“无可奈何啊,这几日吵的正凶,只能寄希望于官家圣裁了……”王雱说着说着,突然疑惑地看着林昭,轻声道:“哎,我说东阳,你不会是请我来诉苦的吧?莫非……”
林昭笑道:“嘿,朝堂争辩各执一词,难有定论,纵然官家支持定案,最后还是人心不服。于令尊的宏图大志没有一点帮助,所以想要破局,还是得追本溯源……”
“如何追本溯源?”王雱有些惊喜,难不成这家伙真有办法?
“从案件本身着手!”林昭道:“说来也巧,出使途径登州,我曾见过阿云姑娘,而且此案或许另有隐情……”
“真的?”王雱心中狂喜,如果真是这样,嘿嘿……林昭真是及时雨啊!
林昭笑道:“自然当真,而且还有另外一位极为重要的当事人……应该说是证人找到我,请求我为阿云姑娘伸冤,此刻就在江南居,所以才及时找元泽兄前来商议对策!”
王雱惊喜道:“太好了,若是案件真有隐情,我们有证人在手……这可是釜底抽薪啊,司马光他们再雄辩滔滔又能如何?”
第七十章皇帝的逆反心
紫宸殿里的争吵几乎持续了整日,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首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司马光朗声道:“《刑统》规定,谋杀人时,於人有损伤,不在自首之例。阿云持刀谋杀,已然砍伤了韦阿大的手指,故而不能以寻常自首论处。何况《刑统·名例》中有规定,因犯杀伤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其中的“因”是数罪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在犯为盗、劫囚、略卖人之类的罪的同时又杀伤人的,可以免除的只能是上述这样的像盗窃这样的罪名。
谋杀已伤,该免除什么?免除谋吗?谋只是个想法,是个动机,并非犯罪行动。因而此案不能以自首论处,阿云量刑不可减轻。”
司马光为人固执不假,可固执并不代表死板木然。人家司马学士说起话来也是引经据典,雄辩滔滔,丝毫不略下风。尤其是这等从律法典籍中寻求理论依据,人家更是强项,要不怎么能编出《资治通鉴》那样的巨著来呢?
王安石当即道:“陛下七月曾下了一道诏令,称:“谋杀已伤,按问欲举,自首,从谋杀减二等论。《刑统·贼盗》中规定,诸谋杀人者,徒三年;已伤者,绞;已杀者,斩。阿云只是砍伤了韦阿大,减二等论判徙刑,流放即可。
刑狱判决固然要依律论处,公证判决。但是否也应该考虑仁爱之心,世事人情呢?如果能让一个人活着,为何一定要判处死刑呢?阿云只是个一时糊涂的弱女子,并非十恶不赦之徒。”
“律法岂可儿戏,律法是维系国朝稳定,教化约束百姓行为所用,公证是律法立足之根本。”司马光义正言辞道:“律法无情,必须严格执行也能以正视听,维持公证。”
有人道:“司马学士难道要罔顾了陛下的旨意吗?此乃陛下仁义之举,体恤百姓,爱民之举,难不成你视而不见?”
这帽子扣的确实大,言下之意你司马光有点不尊君王,让人不得不谨慎。
“陛下爱民如子,教化天下百姓没错,但是这旨意本身就有国朝律法相冲突。我以为《刑统》律法乃是立国之本,万万不可动摇,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你不是以皇帝的旨意为依据吗?那好,现在人家司马光直接说皇帝的旨意不对,是违背国法的,让皇帝直接收回。连皇帝都敢得罪,还有什么可怕的呢?真的猛士兮!
宋朝的朝堂环境绝对是历朝历代最为宽松的,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乎,士大夫们都敢于直言不讳,只要有道理就可以和皇帝叫板,可以指责皇帝,甚至唾沫星子都溅到皇帝脸上。
这样的环境之下,一个个骨气硬朗,都以忠良之臣自居。尤其是在仁宗一朝,更是宽松,这些老臣士大夫已经养成这么个习惯。英宗朝短暂,风气哪能说改就改,如今的皇帝赵顼又年轻,老臣们潜意识地都以前辈自居,情况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于司马光本人,更是三朝老臣,资历和威望在那呢!有些话人家就敢说,你又能怎么样?
皇帝赵顼很无奈,谁让祖先开此先河,爷爷宋仁宗又不断发扬光大呢?如今到了自己这里,又能如何呢?何况这些老臣们个个以天下为己任,都是忠良之臣,如何责怪?
年轻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赵顼也不例外,只是特殊的身份让他更为克制。他胸怀大志,一直想要大有作为,可是朝中这般老臣暮气沉沉,一个个明里暗里都全都反对。
时间长了,赵顼心中的逆反心理就越发的强烈。尤其是今日,已经开始有人驳斥他的政令了,或许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无疑让他很不爽。
赵顼也开始感到,目前大宋朝的这样的体制让他这个皇帝处处受掣肘,根本施展不开,也许是该想办法改变改变了……
也许对他而言,太需要竖立起一个皇帝的权威来。也许是因为自己年轻,也许是因为自己父子并非仁宗亲生嫡出,并非绝对正统的缘故。似乎有人不把自己这个皇帝当回事,圣旨都不被当回事。隐约似乎被这群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上,这怎么能行?
阿云一案,自己明明已经圣裁过一回了,竟然被驳回了,一个个全都不买账,依旧这样争吵不休。完全无视了自己的意见,哪里还有一点皇帝的权威?
赵顼很生气,但是这脾气根本不能明着发啊。他已经决定,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他都会无条件地站在王安石身后。你们不是都想判阿云死刑吗,那我就偏生就让她活,告诉你们大宋朝到底谁说了算!
“好了,今日先到这里吧,回头再议!”皇帝赵顼已经有些失去了耐性,说道:“出使辽国的使团回京了,此番使臣们立下大功,朕要召见他们,并且予以嘉奖……”
这样的争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争论归争论,大宋朝的政事千头万绪,不能为这一件事耽误正常运转。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先处理事情,回头接着继续就是了,原则性的问题决不让步,必须有个定论才行。
皇帝赵顼随即道:“传旨,礼部郎中张宗益、集贤校注曾巩、鸿胪寺主簿林昭明日紫宸殿觐见。”
听闻此番出使辽国惊险刺激,想来有趣的事情会不少,比这些人枯燥的争论有意思多了。
林昭答应于玄帮忙,除了同情心和正义感之外,便是看到了此事背后的问题。
如今王安石正陷入为难之地,于玄的出现无疑让人眼前一亮,找到了破局之法。这次帮助王安石,那么变法的事情应该能加快推进,自己也能获利不少吧!林昭此时并不知道,此举无意间还会帮到皇帝赵顼,为前途计更是大有裨益。
与王雱见面之后,两人已经有了定计。林昭也很清楚,王雱所谓的釜底抽薪之计确实巧妙,不过实施起来,似乎有几分利用自己的意思。
所以这事必须要谨慎处置,绝对不能当了别人的炮灰。此事是个机会,必须要小心操作,少付出多得利才是王道,自我保护很重要。
如果单纯为王家父子冲锋陷阵,林昭绝对是不愿意的。阿云这件事,牵涉到一些原则,也让他很触动。
古往今来多少冤假错案,可以说屡见不鲜,让人义愤填膺。以往无能为力时,只能愤恨咒骂几句。而今一件冤案出现在自己面前,当事人如此恳求,若是不管不问,良心上还真过意不去。
虽然嘴上不乐意,可是打心底里林昭还是愿意帮忙的。朝堂争斗他不反对,也管不着,可若是有人借题发挥,为打击政敌而罔顾一个小女子的性命,林昭不能容忍。
谁让自己正好遇到了呢?登州城外恰好见到那幕苦情剧,也许这就是天意吧!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将此事弄个水落石出,还阿云一个清白和自由……
皇帝召见的旨意已经到了,林昭思索着明日该如何应对,必须想出个完全的对策才行……
第七十一章皇帝青睐林主簿
次日一早,林昭便准时赶到皇宫宣德门。
出使归来,皇帝召见对他这个八品小主簿来说是相当大的荣幸。林昭心情有些小小的激动,不止如此,今日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向皇帝奏报。此事关系到自己的前途,说严重点隐约关系到大宋朝的国运。
林昭跟着宰辅大臣们一起进入紫宸殿,朝会就是在此处举行。鸿胪寺主簿官职低微,有幸进殿就不错了,只能站在最后面,等待皇帝召见。
随后不久,皇帝赵顼就龙行虎步而来,虽是少年天子,却也有几分不同寻常的威严气度。登基一年多以来,算是相当勤勉的。
朝会开始之后,首先讨论的议题是关于河朔赈灾一事,地震和大水造成灾害依旧在持续。赵顼问道:“河北诸路的受灾百姓可都安置妥当?”
当时负责北上赈灾的是御史中丞滕甫和知制诰吴充,两人出列回奏道:“陛下,赈灾的钱粮已经全部发放,河朔百姓已然受惠,能够安然过冬!”
果真如此吗?钱粮或许真是如数发放了,但是否真的发放到了百姓手中就不得而知了。单单是南归时一路的见闻,林昭便不以为然。只是事不关己,又人微言轻,有些话不方便多说。
由此可见一个上行下效,政策落实的问题。依稀记得,王安石变法未能成功,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地方落实上出了问题。看来有机会必须得给王学士提个醒,要多加注意才行。
“张宗益、曾巩、林昭何在?”林昭正在神游物外,突然听到皇帝呼唤。
皇帝赵顼是早被士大夫们争论阿云案给搞烦了,今日好不容易遇到点新鲜事,难得兴致勃勃。
“臣在!”三位使臣一同出列,几乎是异口同声!
曾巩和林昭倒还罢了,张宗益看似谦逊沉稳,可嘴角一丝笑容难掩心中得意。若非出使,他一个礼部郎中如何能入官家法眼,紫宸殿特别召见呢?如此殊荣,让他洋洋自得,很是满足。
皇帝赵顼看着殿下三人,点头道:“三位此番出使辽国,历经危险,辛苦了!”
“此乃臣等本分!”在皇帝和满朝大臣面前,三位使臣相当的谦虚。
赵顼饶有兴趣问道:“辽主派人给朕送来国书,提及辽国叛乱,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宗益道:“回陛下,此事乃当年辽国皇太叔耶律重元之乱的延续,当年逆贼之一的萧胡睹侥幸不死,勾结辽国一些宗室与武将,意图在捺钵行刺辽主,发动叛乱。”
“上次的辽使在汴京自杀也与此有关?”
曾巩回答道:“是的,此乃辽国逆贼阴谋,意图挑起宋辽开战,混水摸鱼从中渔利。也正是因此,此番出使才得意顺利完成任务,误会尽释。”
“不管怎说,多是多亏林昭,为宋辽两国都立功了!”赵顼在朝会上提名表扬,绝对是莫大的殊荣,林昭毕竟还不到二十岁,多少有些受宠若惊。
林昭慌忙谦虚道:“陛下谬赞了,是上天庇佑我大宋,至于辽国……因为有阻卜之乱,根本无力南下,我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张宗益不由嘀咕,朝堂之上用词怎么可以如此随意呢?年轻人到底不懂事!
谁知赵顼却十分喜欢,整日里面对一群古板的老臣,今日难得有个活泼的,笑道:“你就别谦虚了,听闻你在辽东立下大功,辽主的国书之中可是对你夸奖不断啊!快给大家说说,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皇帝到底年轻,对新鲜事好奇心还是比较重的。
林昭道:“凑巧而已,当时与辽国太子赛马,无意间发觉辽国叛贼密谋,反被追杀。途中无意间搭救了辽国萧皇后与公主……”
“嗯,很好!”赵顼又笑道:“出使的《语录》朕已经看过了,辽主寿诞之日,你机灵善辩,舌战辽国群臣,雄辩滔滔维护我朝尊严,不错不错!”
殿中的几位相公听在耳中不由感叹,当日林昭获赐进士出身,出使辽国,在很多人看来有些儿戏。没想到这小子表现的如此之好,今日官家已经赞赏多次了,王安石真是好运气,竟然遇到这么个人才。同时感叹人家文相公的眼光,慧眼识英才啊!
那厢皇帝赵顼道:“散朝之后,垂拱殿见驾,详细讲给朕听听!”
众人不由感叹,林昭这小子虽非正经的科举出身,倒确实有些本事。难得是官家如此赏识,看来是前途可期啊!
张宗益心中不由酸楚,垂拱殿乃官家平日处理政务、召见众臣之所。与紫宸殿的朝会不同,那里更显得亲昵重视,除了相公们和翰林学士,平日里出入的臣子并不多。林昭才是个小小主簿,这是要成为天子亲信的节奏啊!
他哪里知道,皇帝只是出于猎奇并另有目的,想要多听林昭讲解在辽国经历。赵顼虽然年轻,却是胸有大志,打败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在他计划之内。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需因而要尽可能地多了解对手辽国。可惜他身为皇帝,难出宫禁,只能通过使臣之口多些了解,尤其是此番辽国发生内乱,更加不同寻常。
皇帝赵顼随即道:“此番你们几人都为国立功,都是国之英才,理应封赏,待吏部商议之后会颁布!”
张宗益心中顿时一阵激动,仔细想想此番出使几乎全是人家林昭的功劳,自己这是跟着沾光啊!得感谢人家林昭啊,此子年轻有为,又有官家和相公们赏识,前途无量,结识下来大有好处。张郎中全然忘记了当初的轻视,不过他懂得知恩图报,今日因林昭沾光,在此后的日子里也将有所回报。
赏赐让人激动,但更让林昭激动的是皇帝单独召见。他还正为难该如何向皇帝奏报阿云一事。在紫宸殿公然提及,只怕会有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将自己陷进去,单独向皇帝禀报,自然最好不过。
今日皇帝并无兴致谈及其他,垂拱殿也就没有几个人,林昭几乎算是单独召见。可以说是少有的殊荣,以至于伺候的内侍都惊奇不已,这个林主簿到底有何神奇之处?竟让官家如此厚待!
初时林昭还有点紧张,可随着交谈的深入,他才发现,皇帝威严背后还有许多的随和。赵顼是皇帝,可是他毕竟还只是个二十岁的青年,平日在大臣们面前是不得已,必须得保持天子威严。
但此刻面对的只是个同龄的年轻人,心境完全就不同了,表现也相当随和。林昭也在无形之中也获得了一个优势,皇帝的天然亲近感对他未来的许多事都大有好处。
林昭不由感叹,皇帝的好奇心很强啊!赵顼的问题着实不少,从辽国风土人情再到辽国君臣性格。
尤其是关于此番辽国内乱,以及所知晓的辽国内部派系情况,甚至还问及相救皇后萧观音的细节。可是让林昭为难不已,不得不谨慎小心,一不小心要是说漏嘴,让人知道自己与辽国皇后有一腿,可是万死难赎之罪!
见皇帝总算是没有问题了,意犹未尽思考时,林昭才小心翼翼道:“陛下,臣有另外一件事禀奏!”
“说吧!”赵顼对林昭表现的相当随和,态度和蔼!
林昭轻声道:“是关于登州女子阿云一案的……”
嗯?皇帝赵顼满脸笑容顿时一滞!这可是他眼下最不想听到的话题,满朝大臣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好不容易避开一时三刻,找点兴趣话题。这个林昭,昨日才回到汴京,怎么也参与此事呢?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林昭明显察觉到皇帝厌烦情绪,急忙道:“臣出使途中,机缘巧合在登州见过阿云,此案恐另有隐情。昨日回京恰好遇到阿云友人,也是此案证人,请求臣帮助……臣听闻此案干系重大,才冒昧面禀陛下……”随即将巧遇于玄的事情讲出来,皇帝才逐渐释然。
“另有隐情?”赵顼疑问道:“有何隐情?”
“据那证人讲,阿云的动机复杂,韦阿大与阿云堂兄并非好人,阿云可能是受人蛊惑胁迫蒙冤的……”
“果真如此?”
“只是那人一面之词,不敢确定,不过与臣当日所见相印证,似乎有几分可信。只是事关重大,还需要仔细查证落实才行。”林昭表现的十分谨慎,回答丝毫不敢大意。
赵顼的怒气顿时消散了,相反还有些惊喜!林昭带来的这个消息,让他眼前豁然开朗!
眼下王安石与司马光等人的辩论已经陷入僵局,虽然他有心偏袒王安石,可终究是有失公允,难以让人心服口服!
但如果真如林昭所言,此案另有隐情,那完全就是另外的局面了!可以用事实说话,解决某些阻力……变法富国强兵的宏图大志也能尽快实施。
没想到这个林昭还真是一员福将,每当遇到难题,总能及时带来好消息!
赵顼看林昭的眼神又多了几分赞赏,嘴角也浮现出淡淡的笑意。他在思考,此事究竟该如何处理,才能达到必要的效果。这位年轻的皇帝看似稚嫩,但是在帝王权术上却一点也不青涩!
第七十二章密使暗探
对于皇帝而言,朝中大臣之间政见不和,相互争斗并不完全是坏事。只要在可控制的范围以内,反而有利于对朝政、国家的控制,以分权而集权。
赵顼明白这个道理,宰相、翰林学士们并非一条心,甚至明争暗斗,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这些人对他,对大宋朝尽忠的原则不变即可。
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司马光等人的反驳并不在此列,让赵顼很是烦恼。
改革变法,富国强兵是他目前最迫切的愿望,也是计划中的第一要务。其他的一切都只能在这个基础上,或者在过程中进行。然而眼下反对的声势太大,掣肘太多,根本难有作为,甚至会寸步难行。
大宋朝看似一片繁荣,但赵顼心里比谁都清楚,只是徒有其表罢了!
仁宗老爷子做了一辈子太平天子,留下了好名声,却给子孙留下个烂摊子。国朝各项弊政日益严重,已然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父亲宋英宗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可惜寿元不长,在位不过短短四年。加之并非仁宗皇帝亲子,与曹太后之间又有嫌弃,朝中隐约还有暗流蠢蠢欲动。在位短短数年,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到巩固地位上,其他事情根本来不及。
现在皇位交到自己手里,难道还是无所作为,做个守成之君,眼睁睁看着国家继续衰败下去?赵顼绝不愿意的,他有志向,不甘碌碌无为,他希望成为汉武帝、唐太宗那样名垂青史的大有为之君。
但现实却与之格格不入,甚至是背道而驰!就拿上次辽国使臣死在汴京一事,当时那个紧张,殚精竭虑,生恐辽国大军南下,趁火打劫。甚至连辽国国内有叛乱都不曾察觉,闹到最后虚惊一场,颜面大失。这些都深深刺激着赵顼,唯有富国强兵,战胜敌人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眼下这诸多的特殊全部集中到阿云案之上,赵顼很清楚大臣们争论的实质是什么?这一场博弈涉及到切身利益,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支持王安石。
之前很苦恼如何服众,如何让朝臣们心服口服。否则万一自己再次圣裁,再被驳回,御史再不断上书,那可就麻烦了。前车之鉴,不得不慎重……
现在林昭带来好消息,一切都迎刃而解。赵顼沉思许久,思索这件事到底该如何利用?
既然另有隐情,那么当务之急就是查清是何隐情?还有就是派什么人去呢?
理论上自然是刑部或大理寺负责,可是如此一来,那些人为了对付政敌,中间是否会有小动作呢?
不只如此,赵顼暂时不想透露风声,所谓的隐情对他而言兴许是个大杀器,关键时候,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关于变法的试探和争论持续了太久,他已经没有多少耐心。正好趁着这次的机会,让某些人闭嘴,取得阶段性突破……
只是何人前往合适呢?赵顼的目光不由落到林昭身上。此子之前去过登州,见过阿云,证人鸣冤也是找的他,却并未参与之前的侦查和争论。置身事外,却又联系颇多,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同时他也想给林昭一个机会,登基不久,身边缺少得力助手,尚无嫡系。林昭才能不错,人又年轻,最为重要的是出身低微,若是这个时候加以恩赐笼络,有道是知遇之恩,是否能培养成心腹呢?
林昭不知道,不经意间,自己已经被皇帝如此亲睐,这下真要前途无量了。
赵顼道:“东阳,你就辛苦一趟,不要声张,跑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