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王-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一个起点,一个大宋中兴,崛起东方的起点。

自从盛唐之后,西域已经离开中原王朝的怀抱很久了,离家的孩子迟早要回家的。而兰州,正是回家的必经之路。

林昭走了,只带走了三千刀锋战士,余下的三万多大军随同景思立驻守。青唐城和兰州分重兵驻守之后,西北的兵力一下子有些捉襟见肘了。

三十万西军分别驻守在漫长边境线的各个城池,反倒是位于腹地的关中兵力不足,长安守卫才不过两万人。可以调动的机动兵力就更少了,林昭能够随身带着三千亲卫已经算是不错了。

从兰州离开之后,林昭一路经过秦州、环州和庆州,最后还特意到了延州视察防务。更重要的目的则是再次调整人事,不经意间将各地的守将的全部换成了亲信,或者关系密切之人,毫不夸张的说,西军有八成已经牢牢掌握在林昭手中。如果他的特殊身份公开,想必余下的两成也会效忠的。

潼关以西的关陇之地已经落入了林昭掌控,虽说只有大宋国土的四分之一不到。但自古以来,争夺天下的核心就在黄河流域,尤其是关洛一带。从地形。兵力和影响的角度而言,林昭可以说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只要封锁了潼关和武关,外人想要进入关中是没有可能的,四塞之地不是白说的。唯一的威胁便是西夏人,吐蕃人已经被打趴下了。厉精城的董毡与邈川的磨毡角之间肯定会有争斗,想要统一并且稳固湟水上游与青海湖一带,吐蕃人需要很长时间。暂时威胁不到河湟的安全。

西夏这次遭遇了不小的失败,东线李秉常战事失利,顶多算是无功而返,倒也不甚严重。兰州失守才是晴天霹雳,西夏这次是伤筋动骨了。

一路上,林昭听到不少消息!

什么兰州守将麻乞格侥幸渡河。逃回卓罗军司,却被暴怒的李秉常下旨斩杀,全家二十七口一个都不曾放过。他是要铁血手段,告诉所有的西夏将领,必须要竭力死战,与城池共存亡,一时间西夏上下风声鹤唳。将领们都心生畏惧,噤若寒蝉。

还有什么李秉常急怒攻心,一病不起;梁乙埋惊闻噩耗,一夜多了五分之一的白发;梁太后强忍悲痛,主持朝政等等。林昭都没有在意,正是南风悠悠,春意盎然的时候,西夏遭遇倒春寒。当真是可怜。

奈何互为敌国,林昭没有丝毫同情,甚至毫不客气地关闭了延边了所有榷场,断绝宋夏贸易。边防军还要定时巡逻,严厉打击走私。关陇宋人若有敢向西夏走私一针一线者,就地斩杀。

严苛的铁血手腕,关陇商贩一时间风声鹤唳。战战兢兢。最初还是有人怀着侥幸心理,暗中向西夏运送布匹和药材,结果被边军查货。一百三十七人全部被斩杀在泾水沿岸,血水流入泾河。再流入渭水。

关中商贩全都明白了一时事实,宣抚使大人不是在开玩笑,命令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执行的更彻底。

林昭不禁叹息,为什么总有些不知死活的人要试探自己的底线呢?太不把生命当回事了,何必呢?

实际上,他也是想要通过这次的事情,检验西军对自己命令的执行力,就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

当然了,水至清则无鱼,一味的强硬只会让这些商贩不满,甚至离心离德,心生恨意。关陇乃是自己的根基之地,林昭岂能做自毁长城的事情?

在禁绝宋夏贸易之后,重新恢复河湟商路。林昭表示,只要遵纪守法,听从命令,自己会重新开启关中、秦州、河州经过青唐,厉精城,最后往西域去的丝绸之路。

关陇商人听说之后兴奋不已,他们知道这条商路的价值,如此补偿让所有人心满意足,对郑国公林昭感恩戴德。

林昭微微一笑,一个富饶兴旺的关中对自己大有好处。同时这也算是兑现给董毡的承诺,好稳住吐蕃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至少在这个时候,多一个盟友,少一个敌人,大有好处。

同时也迁移部分的百姓前往河湟一带,屯田农耕。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证河湟大军的军粮,河湟与陇右一带,最重要的作用还是用来做牧场。河曲马的产地已经落入大宋手中,从此以后可以为宋军提供大量骏马,提升大宋骑兵的数量与质量,改变在与辽国和西夏作战中不利地位。

军务方面的事情基本都安排妥当,倒是政务,西北各地久经战乱,需要地方官来好好治理。林昭早前开始就向汴京方面提出申请,调派有经验的文官前来西北任职。

在巧妙的运作之下,一批官员陆续开始上任了。凤州(凤翔)知州苏轼是最早上任的,苏辙与蔡京出使高丽归来,立下大功,分别提升为泾原路(泾阳)转运使和同州(大荔)通判,文彦博三子被破格任命为长安提举常平司,主管长安储粮、河运和劳役等诸多事务;曾巩的弟弟曾布出任华州(渭南)知州……

整个西北之地,正义林昭为河核心巧妙地织就一张大网。尽管网上的一些节点并未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但在不久之后,他们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将这张大网扩展到整个大宋王朝。

一切安顿妥当,林昭回到长安,已经是三月中旬。自从唐亡之后,长安不再是都城,繁华早已不如当年。

不过在这个春天,曲江池畔,柳絮纷飞,桃花盛开,美不胜收!凋零许久的长安,多了几分生机!

曲池柳色新,汴河两岸肯定也垂柳依依,再来一场朦胧的言语,肯定美不胜收。

该回汴京了!

从去年七月离开汴京,到如今已经有八个月多了,仁宗皇帝的生辰祭礼快到了,必须要赶上。

同时林昭也当真有些想念家人了,想念四个孩子。

秋宁应该已经会走路了,鸿儿和秀宁也都快满周岁了,最小的浚儿自己还没见过,林昭着实想念。

从延州返回之前,林昭就已经向皇帝赵顼上书,请求回汴京探亲。

赵顼很快就同意了!

林昭报捷的奏疏送到汴京时,可谓举朝欢呼。拿下了青唐城,虽然未将整个河湟纳入版图,但这已经是莫大的收获了。毕竟前线形势所迫,也是要理解的。至于林昭用这种巧取豪夺的交换方式,赵顼并未在意。

方式不重要,结果是最重要的。

何况林昭回师途中一举攻下了兰州,这可是宋朝梦寐以求近五十年的事情,军事战略上的意义自然不必多说,从此以后,宋朝对战西夏也有底气了。

赵顼兴奋不已,对个人而言更是意义重大。有了兰州,大宋的军队就可以朝着更远的地方拓展,灭掉西夏,大军越过河西走廊,可以直达西域。恢复汉唐旧境的愿望有了实现可能,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何况兰州是仁宗皇帝在位时丢掉的,自己收复了祖宗失地,意义非比寻常,史书上肯定会浓墨重彩地留下一笔。今年是仁宗皇帝去世的第十个年头,太皇太后曹氏要求举行隆重祭祀。

赵顼答应了,本来也没当回事,现在就不同了。到时候可以用兰州大捷来告慰仁宗皇帝,同时也彰显自己的帝王功绩,在群臣面前也格外有面子。如此良机,不可错过,赵顼打定主意,一定要大操大办。

西北的捷报真是如同及时雨一般,将最近一段时间的霉运全都一扫而空。邕州失陷,交趾屠城之后,赵顼就一直灰头土脸,在满朝文武和举国百姓面前大失颜面。有了青唐城和兰州的胜利,他终于可以挺起腰杆,扬眉吐气了。

林昭当真是福将啊!

虽说欣慰,甚至还有些感激,但是如何此番如何安置林昭,赵顼却另有想法。

论功行赏是必然的,只是林昭已经是郑国公,云麾将军,陕西路宣抚使,还能怎么封赏?封王?那不可能,大宋王朝的异姓王屈指可数,还都是国朝初年有过,如今的王爷貌似全都姓赵。

要么加宰相衔?林昭还不到三十岁,二十多岁的宰相似乎有些说过去。只能提升他武将职位了,直接越过从正三品的怀化、冠军大将军,加封为从二品的辅国大将军,也算是皇恩浩荡了。

辅国大将军自然不适合继续担任宣抚使,林昭将会成为一个富贵闲人。

可惜啊,林昭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才,闲置不用着实可惜了。不过但凡有功高震主的苗头,都绝对不能放过。他在河湟与吐蕃人谈判,交易青唐城,突袭夺取兰州,都是先斩后奏的。虽说机会稍纵即逝,上报汴京耽误时间,但自作主张总是不好的,赵顼心里有根刺。

西北战事暂停,已经过河了,桥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拆了吧!

第五九五章一枝独秀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孟郊登科之后的兴奋,而林昭则是归心似箭,来不及欣赏曲江池边桃花似锦,便匆匆策马东归了!

归途之中,林昭只带了数十人随行,不过暗处则潜伏着不少暗月侍卫!他们脱胎于明月宗,从中分离出来,专司保护林昭的安全。

回汴京不能带兵,否则尚未出潼关,御史弹劾犯上谋逆,意图不轨的奏疏就会如同雪片一般。

大宋刀锋留在了西北,被折可复带着去陇山训练了。这支军队的存在,枢密院是知道的。但他们只知道是一支战力较强的精锐轻骑兵,其中的一些特殊性被林昭有意隐瞒了。

折可复是折克行的次子,与兄长折可大一起来到林昭身边,两个年轻的侄子已经历练的七七八八,可以独当一面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这个姑父崇拜和忠诚,这是最重要的,这一层姻亲关系很有用。

沿着渭水东行,出潼关,很快就到了洛阳。

天色渐晚,林昭就在城中暂住休息一日。傍晚的时候,林昭光明正大去了天津桥畔的安乐窝。对外的理由是替种师道去探望老师,并且送上礼物。张载居住在洛阳期间,一直寄居在邵雍府上。

当然了,林昭的真正目的是拜会邵雍!

端午节汴京大雨那日,邵雍见过狄青,并且便是愿意归心,成为拉拢洛阳一系,以及相关旧党官员的中间人。

快一年时间,已经有些成效了!

林昭作为主角,自然要登门感谢,并且与之商讨重要细节。去年前往河州之时,战事紧张,根本不容耽误。之后一直在西北脱不开身,直到今日才有机会。

与张载只是匆匆会面。问候之后,略微问了几句种师道的近况,老先生以年事已高,身体不适告辞了。似乎是知道林昭与邵雍之间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所以很识趣地告辞了。

“尧夫先生!”

“邵雍见过殿下!”

“先生客气了,不必多礼!”

邵雍这才仔细打量林昭,点头道:“第一次见面。就觉得殿下气度不俗,只是当初潜龙在渊,没看出端倪来,如果细看,果真不凡。”

“是吗?那就承先生谬赞了!”林昭笑了笑,面相这东西。很玄妙,自己看起来很普通,却不知邵雍从哪里看出了非凡之处。

邵雍笑道:“非也,殿下当得起如此称赞,西北战事,开疆拓土数千里,更夺回兰州。一雪大宋数十年耻辱,如此丰功伟绩,当不得一声称赞吗?”

“嘿嘿,侥幸而已!”林昭难得谦虚一下。

“殿下的能力有目共睹,不必谦虚!”邵雍笑道:“不过殿下的运道确实不错!”

“哦?”运道这种话题很玄奥,别说林昭未必会信,但出于邵雍之口,那就一定要重视了。

邵雍道:“紫薇暗弱。二星生辉,殿下的运道正好,大有如日中天之势!”

“谢先生吉言!”

“此乃事实,殿下若是有什么打算,尽管做就是了!”邵雍沉声道:“老夫能做的就是为殿下敲边鼓,些许事情或许能帮上忙。”

“先生言重了,你推荐的几位官员已经到关中上任了。我见过,都很不错!”林昭在西北安插亲信的时候,邵雍也有份参与,推荐了一些人。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邵雍四处活动,为林昭拉拢的一支不小的力量。

“他们还算过得去,能为殿下出一份力,那是荣幸,只是司马君实那边不容易!”邵雍叹了口气,说道:“殿下的身份公开之后,那就不同了,君实虽然执拗,却并非不明事理。”

“司马学士乃国之重臣,学识渊博,品性高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先生不必着急!”林昭何尝不希望能将司马光收为己用?本身的才能不说,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算作旧党的核心人物,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得此一人,不知道可以收归多少人心,不过越是如此,越是不能操之过急。

“殿下说的是,老夫会尽力,不过最终还是要看君实的决断,不过我相信,不会让殿下失望的。”邵雍与司马光乃是至交好友,原本是无话不谈的。但此事关系太大,岂敢轻易透露?尤其是涉及谋取帝位,司马光如何抉择当真不好说。

一个不好,当场翻脸,大义凛然把事情搞砸都是有可能的。正因如此,邵雍才格外小心,唯恐适得其反。

“尧夫先生,必要的时候可能要请你公开发声,不知……”林昭今日前来,最重要的目的在这里。

“老夫省的!”邵雍答应的很爽快,从那日在汴河岸上见过狄青之后,他就已经做出了决断。

林昭辞别邵雍,次日一早就直奔东方。两百多里,两三天就能赶回汴京。

“娘娘,东阳就要回来了!”庆寿宫,赵福康正扶着太皇太后曹氏散步。曹氏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尽管尊贵无比,衣食精细,如今还得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但年纪毕竟是大了,身体的病痛也逐渐多了,前段时间卧病许久。幸好有柴敏言在,悉心调养一段时间,才有了起色!

“回来的正是时候,我已经和仲针说过了,你父皇的祭礼要隆重举办。”曹氏知道,这次祭祀的真正目的。这是一个恰当的时间,仁宗皇帝去世正好十年,整数年份意义自然特别。曹氏之所以如此决断,除了配合林昭之外,也是根据身体状况做出的决断。

今次生病以后,身体大不如前,曹氏很怕突然之间就病倒了,甚至再有个三长两短。失去了自己这个最有利的支持,林昭很难正名。

皇位争夺自己管不了,但是仁宗皇帝的血脉必须重归皇室,这是她作为嫡妻的责任。

“嗯,东阳这次在西北表现极为出色,功勋盖世,百姓争相称颂,已得民心。这次只要正名,名正言顺,必然能够得到天下支持!”大好的局面让赵福康很兴奋。

“嗯,让他准备吧,我知道该怎么做!”曹氏沉吟片刻,凝重道:“事关重大,务必妥当,千万不敢有什么纰漏!”

“是!”赵福康笑道:“东阳是今日回来,我现在就出宫去等着,正好能见上一面。”

“好,你们姐弟也许久不见了,他刚从战场上回来,你去看看是应该的!”

赵福康走了,曹氏一个人在花园里散步。温暖的阳光下,一回头便瞧见百花盛开,春意盎然。

曹氏喃喃道:“百花争艳,最终只是是一枝独秀,一枝独秀……”

第五九六章病的蹊跷

赵福康来到郑国公府时,两个小侄子正在洗澡,她立即参与进去,弄儿为乐已经成为她的一大乐趣。

林鸿和林浚白白胖胖,继承了父母优良遗传,漂亮可爱,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赵福康心中泛起强烈的母爱。

两个孩子都不满周岁,却也活泼好动,尤其是洗澡的时候。坐在浴盆里,小家伙便手舞足蹈,和许多小孩子一样,喜欢玩水。

溅起的水花落到母亲和姑姑身上时,小家伙们连声发笑,似乎从小就有恶作剧的天赋。

“都乖点,你们爹爹就快回来了,洗白白了去迎接爹爹好不好啊?”

提及此事,沐思虹眼眶便是有些微红了。夫君出门已经七八个月的时间了,新年的时候不在,自己生孩子的时候也不在。儿子都半岁了,还没见过爹。得知夫君要回来,一时间喜不自禁。

“好了,东阳一会就回来了,眼睛哭红了可不好看!”赵福康笑着打趣。

姑嫂几人一边打趣,一边为两个孩子擦身穿衣,正在问林鸿穿鞋袜的顾月伦笑道:“还真是特别,鸿儿和浚儿都有六趾……”

沐思虹也道:“初时浚儿还不太明显,如见长大,多出的脚趾越发明显了。”

“好在是脚趾,穿上鞋袜别人看不见,不打紧的!”柴敏言倒是不以为意,成婚之前,天知道林昭左脚是六个脚趾,生出来的儿子也是如此!

“是啊,秋宁和秀宁是女孩子,要吃亏了,以后玉足芊芊这话和她们没关系了!”

林家的四个孩子全都如此,很显然是遗传。这种事情当然不好说出口,是以外人都不知晓。

“东阳如此,子女自然也是如此!”赵福康道:“要不然东阳怎么是我弟弟,他们怎么是我侄子呢?”

“难不成公主也?”沐思虹看着赵福康。有些诧异。

“是了,不止我,皇祖和父皇都有,所以我们都有!”赵福康道:“幸好是六趾,否则些许还事情还真不好办!”

柴敏言猜到大概,当即嘱咐道:“此事严守秘密,千万不可让外人知晓!”

好在当初接生的都是柴家和孟家府中的稳婆。应该不至于泄露消息!

柴敏言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按照公主姐姐的说法,要不了多久,这个秘密就无所谓了。

赵福康道:“不打紧的,过几天就没事了,比预期的更早!”

“提前了?”柴敏言神色一紧。她知道夫君和姐姐正在谋划大事。她因此已经好几日不曾睡好,一直提心吊胆的。夫君不回来,她心里总是不踏实,如今听到有变动,更是敏感。

“嗯,不是我们要提前,是赵顼要这么做!”

赵福康今日出宫之前才刚刚得到消息。本来曹氏是要求仁宗皇帝的生辰祭祀隆重的,赵顼却临时改变主意,打算首先隆重举办仁宗皇帝的祭日。

宋仁宗的生辰是四月十四,去世的祭日则是三月二十九,两者时间很接近。曹氏之所以选择四月十四生辰,是怕林昭来不及赶回来,有意拖延半个月时间,也好准备充分。

可赵顼觉得。既然祭日在前,那就应该先隆重祭祀。哪怕生辰之日再操办都可以,他已经压抑了很久,很需要一个大日子来扬眉吐气。虽然只是半个月的时间,但是他已经迫不及待了,反正都是迟早的事情,索性宜早不宜迟。

故而直接提前到三月二十九。反正林昭已经到洛阳了,很快就能回到汴京。还不如让他当天直接回来,直接举办一个报捷封赏仪式,正好可以彰显一下自己的皇帝威仪!

时间突然提前。这让赵福康有些诧异,她担心其中会不会有变,会不会被赵顼察觉到什么?越是大事,越需要格外谨慎!所以她出宫的理由更为充分了,首先是告知柴敏言,让她有个心理准备。

同时也需要通知明月宗,暗中调查,看是否出了什么纰漏。些许事情更需要加快准备,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如果林昭今日能回来,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也好当面商量对策。

可是赵福康失望了,不仅没有等到林昭,反而听到了一个很糟糕的消息!

林昭病了!

因为赶路匆忙,走到中牟的时候战伤复发,卧床不起,暂留当地休息!

听到夫君伤病的消息,柴敏言顿时大为着急,眼睛红红的几欲流泪。

赵福康也是大惊失色,如此紧要的关头,弟弟突然卧病。病情是否严重先不说,如今已经是三月十九了,距离祭祀大典不过十天时间,若是不能及时赶回来,那之前的安排可全都白费了!

好好的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怎么有种出师不利的感觉呢?

赵福康轻轻摇头,逐渐冷静下来之后,她突然觉得,林昭这病有些蹊跷,不早不晚偏生是这个当口,很耐人寻味啊!

“你先别着急,东阳未必是真病了!”赵福康安慰几句柴敏言,转身命人暗中去通知明月宗。

她要知道,弟弟到底是真病还是装病!

熙宁六年三月十九,桃花尚未凋谢的时候,按理说林昭应该正好回到汴京。可很不巧,走到中牟的时候,林昭突然病了!

陕西路宣抚使,云麾将军,郑国公林昭在自己的地盘上病倒了,这可让中牟县令李成华吓了一大跳。

谁都知道,林将军立下赫赫战功,如今正炙手可热,深受官家器重和百姓爱戴。要是在自己地盘上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可承担不起,于是乎及时赶来探望。

郑国公倒是没有摆架子,李成华顺利进入了林昭暂住的驿馆。走到房门口的时候,瞧见亲兵端着一盆血水出来,漂浮着带血的白布。

李成华进入房间,首先闻到隆重的药味,随后瞧见军医刚刚包扎完。林昭斜倚在榻上。大腿上缠着厚厚的绷带,依稀可见有鲜血渗出。

“将军好生养着,这几日莫要随便活动,防止伤口再次崩裂!”军医嘱咐一句,说道:“小的先下去煎药了!”

军医匆匆而去,李成华与之打个照面,上前道:“下官李成华拜见郑国公!”

“李县令不必多礼!”林昭笑道:“请恕在下有伤在身。失礼了!”

“哪里,国公为国征战,劳苦功高!”李成虎奉承几句之后才问道:“国公你的伤势不打紧吧?”

“不打紧,在兰州的时候曾中一箭!”林昭叹道:“本以为痊愈了,没想到这些日子着急赶路,伤口竟然又裂开了。距离汴京一步之遥却回不去。给李县令添麻烦了!”

“哪里?能为国公效力是下官的荣幸!”李成华道:“国公在中牟,若是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他本来打算推荐个大夫的,瞧见军医之后就改变主意了。郑国公身份贵重,万一要是治不好,或者治出个好歹,都是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好的,有劳了!”

李成华走了,林昭这才松了口气!随即便起身自由走动,哪里有一点受伤的样子?

没错,林昭确实是装病,这是邵雍的建议。让他不要着急回汴京,暂时拖延时间。

至于原因,那就是防着赵顼!

作为熙河开边的大功臣。林昭回京礼遇非同一般,皇帝赵顼已经安排了枢密使韩绛为使者,准备亲自出城十里迎接,以示恩宠。

此时的林昭不仅位高权重,威望更是空前。

大宋王朝自从立国之后灭掉南唐,后蜀等割据政权之后,从未有过开疆拓土的事情。此番熙河开边是第一次。

大宋国土往西延伸了数千里,何况还收复了一座兰州城。收复失地和开拓领土,这两件事让军中和文人士子激动不已,整个大宋王朝称赞者不知几许。虽说宋朝重文轻武。甚至看不起武将,但对边功并不排斥。

何况林将军好歹也是进士出身,由文官转而成为武将的,文武双全,文可辅佐君王,武可安邦定国,这本身也是士子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当年韩琦一句“东华门外,状元唱名者才是好汉”,使得重文轻武之风达到鼎盛。这一次,林昭在西北金戈铁马,战功赫赫,不经意间又激起了许多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

只是大宋重文轻武由来已久,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很难,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且很漫长。

老百姓对林昭也是广为称道,尤其是黄河两岸的百姓,对林昭可以说是感恩戴德。桃花开了,黄河上游冰雪消融,汇集成洪流,称之为桃花汛。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黄河中下游的河堤加固已经基本完成,从三门峡一直到齐州,混凝土河堤更为更坚固,轻松抵挡洪峰。河床清淤已经卓有成效,但这是个漫长的工作,还需要不断坚持。

毫无疑问,黄河之害暂时解除了。河北之地总算是可以安居乐业了,老百姓不必在流离失所,之前背井离乡的百姓渐渐开始回归家园。黄河泛滥之后的土地,颇为肥沃,百姓们开垦土地,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河北路宣抚使文彦博见状,立即上奏朝廷,轻傜薄赋,努力恢复河北路生产,已经开始初步见效。当初在明月宗的刻意宣传下,林昭治河的事迹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当泛滥的黄河归于安静,不再危害他们生活的时候,朴实的百姓心中满是感激之情。

所以而今,上至宰辅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对林昭都是多有称赞褒扬,感恩戴德。一时间之间,林昭的威望空前高涨。

枢密使韩绛要前来迎接是一方面,听说还有百姓自发组织,准备夹道欢迎。

收归民心,这可是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情,如今的效果非常之好。在这个时候获取如此高的声望,接下来将会获取更多的支持,对大局多有好处,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与此同时,却也担心的是赵顼会对自己起猜忌之心,那厮可是出了名的多疑敏感。功高震主古来下场不会好,尤其是遇到赵顼这种皇帝,过河拆桥算是给面子,干出卸磨杀驴的事情来也不足为奇。

如果自己没有别的什么身份,也没有其他打算,以目前的功勋和声望而言,下场会比当年的狄青还要惨。好在林昭还有杀手锏,功高但是不怕震主,甚至可以要震主。

不过时间长多少还是要拖延几日,一切只要拖到仁宗皇帝祭礼那日,便能大功告成。在此之前,尽可能避免受赵顼猜忌,最重要的继续保有陕西路宣抚使的职位。

该怎么办呢?小肚鸡肠的赵顼,此刻怕是已经心生怨念了吧?

答案只有一个,拖延时间,让他在祭礼之前没有对自己动手的机会!

于是便有了装病一说!

赵顼的心里却是不太舒坦,林昭有功于国,让枢密使这样的宰辅大臣前去迎接,以示恩宠这是惯例。

但百姓夹道欢迎是怎么一回事?什么万世之功?什么开疆拓土,收复失地。这些是林昭做的,但若非自己这个皇帝指挥有方,加以支撑,能进行的如此顺利吗?这是一个帝王的功绩,具体执行的将领是有功劳,但是不能如此夸大!

功高震主啊,甚至还要抢皇帝的风头!

林昭必须要遏制了,他的威望是空前高涨,而自己呢?因为邕州屠城的事情,几乎是民心尽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岂能让一个臣子威望超过皇帝?

已经过河了,拆桥,必须拆!

赵顼已经打定主意,这次要打压林昭。朝廷不能薄待了有功之臣,尤其是交趾那边还在作战,不能让前方将士心寒。

不能明着贬斥,只能明升暗降。至于以后,就看林昭自己是否识趣了?大宋朝不能容忍第二个狄青出现!

至于什么时候动手呢?

立即着手,似乎太仓促,太着急了。痕迹太过明显,反而给别人留下话话柄。必须要找个合适的机会,合适的由头!可他又想到,会不会夜长梦多?这几年,赵顼的疑心是越来越重了。

就在这关键的时候,消息传来,林昭在中牟病倒了。

第五九七章煽风点火

郑国公、云麾将军、陕西路宣抚使!

林昭的头衔很多,但真正震主的只有一个,那便是陕西路宣抚使!

主管西北军政大权,掌管大宋战斗力最强的西军,这是实权。虽说有枢密院节制,但是西军主将一旦战功赫赫,威望崇高,就很难控制。

比如当年的狄青,如今的林昭!

所以赵顼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