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王-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柴敏言身着嫁衣,盖头负面。端坐在床榻边上,默默地等待着。听到门扉轻响,有脚步声传来,她知道是夫郎来了。

于是乎不由自主地有些局促,一双玉足轻轻晃动。盖头下面一张俏脸早已一片绯红。期盼许久的日子,总算是嫁给他了,今夜就会得到他的怜爱!

精通医术的柴敏言可不同于其他新婚的女子,对于男女之事懵懵懂懂,她也清楚今夜会发生什么。于是乎自然而然地有些少女的羞涩,以及那种无以名状的紧张。隐约却又有几分期待。此刻更是心如撞鹿,红霞满颊。

盖头的起源很早,唐朝的时候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心血来潮,让宫女以“透额罗”罩头,盖头逐渐流行起来。从五代后晋开始,盖头已经成为婚礼中新娘不可或缺的装扮。想来。这也与古代礼教大防有关系,女子是不能轻易抛头露面的,即便是婚礼当日。

林昭缓步走到佳人身畔,隐约能够听到柴敏言那略微有些急促的呼吸,忍不住轻轻一笑。随即缓缓伸手,揭开盖头。

大红盖头掀起来,娇柔玉容始现出。

在盲婚哑嫁的年代。新郎官只有在这一刻才能目睹妻子的真容。林昭和柴敏言自然另当别论,一来是此时程朱理学尚未大肆流行,没有那么严格的男女之防。因此,他们之前多有接触,彼此相互倾慕,故而自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不过,饶是如此,这一刻林昭再看到柴敏言的时候,却宛如初次相见,完全是不同寻常的感觉。

林昭的目光略微有些贪婪。以前总觉得柴敏言是谪落凡尘的仙子,不可亵渎,故而一直彬彬有礼,甚至不敢过分直视。但是此刻,她是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女人,只属于自己,那完全就是另外一种感受了。倒不是说林昭的占有欲有多么强烈,只是如此美艳的女子谁不想收入私房呢?

再者,柴敏言身着嫁衣,红烛灯影之下更是别有一番美艳。灯下看美人,多了几分朦胧之美,半遮半露,越看越美。

一双明眸楚楚动人,顾盼生欢,流露出深情与娇羞,让人我见犹怜。白皙的皮肤已经泛起了一层绯红,如同鲜嫩的水蜜桃一般,仿佛轻轻触碰便会流出水来一般。鼻梁的点缀,使得五观绝美协调,樱桃檀口一片红润,着实想要吻上去一亲芳泽。

粉颈一片绯红,延伸到衣领处,嫁衣之下便是无限春光了。柴敏言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兴奋,呼吸略微有些急促,胸口起伏,高耸的峰峦更加的诱人。

“敏言!”林昭只是这样轻轻一声呼唤,柴敏言的娇躯却忍不住有些颤抖,呼气更加急促,耳垂不断的发烫。

林昭趁势上前,手臂环腰将娇妻抱在怀中。说实话,从相识到今日成婚,他们之间并无肢体上的接触,柴敏言也从来不曾为男子触碰身体。故而一下子打个激灵,娇躯酸软,嘤咛了一声,不由自主地倒在了林昭怀中。

美人入怀,温香软玉,感觉好极了。尤其是那有些急促,却如兰一般的美人气息喷在脸上,更有种诱人的魔力。

林昭不是圣人,如此一个美女抱在怀中,岂能坐怀不乱?很快便有了反应。即便是隔着嫁衣,柴敏言依旧能清晰感受到那坚挺的物事。是怎么回事,她最清楚不过,那么渴望怜爱与少女天生的娇羞一起涌来,俏脸更红了。

“敏言,我有些等不及了!”说话间,林昭便伸手去解娇妻的嫁衣,柴敏言没有动,只是娇羞地低着头。显然是默许的态度,任君采撷。

衣衫解开,一片雪白的肌肤映入眼帘,继而是亵衣下那圆润的峰峦。随着林昭手上的动作,衣衫落地,玲珑的娇躯完全出现在眼前。完美的身材,凌乱的曲线,胜雪的肌肤,加上那娇羞的表情,着实太吸引人。

林昭顿时热血上涌,呼气也越发的急促了。他已经不是初哥儿了,有沐思虹这个美妾不说,在辽河边上与辽国皇后萧观音还有香艳的一晚。

可是此刻见到柴敏言绝美的容颜和娇躯,林昭便抑制不住心中的急切,抱着美人一下子倒在了柔软的棉被上面。

林昭与柴敏言急促的呼气交织在一起,气氛更加的暧昧。尤其是肌肤紧紧贴在一起,两人的身体都在变得滚烫。

“郎君,今日妾身便是你的人了!”美人的默许催情效果可想而知。

林昭在柴敏言香唇上疑吻,柔声道:“敏言,我爱你!”

第一次被心爱的男人示爱,柴敏言感动不已,美眸之中隐有泪光闪动。彼此凝视片刻,低声道:“郎君,请怜惜妾身!”

林昭再无顾及,伸手褪去柴敏言的亵裤,美人最后一丝隐秘之地彻底暴露在眼前。柴敏言已经轻轻闭上眼睛,林昭最后欣赏了一眼动人的胴体,俯身压了上去。

那硬挺似火的物事朝着葱茏之中的幽暗小道而去,柴敏言一声痛呼,明显感觉到那坚硬的物事冲破了一道屏障,进入了身体。两人的身体也彻底结合在一起,亲密无间。

高贵美艳的海棠花终于被林昭采摘了,在红烛灯影之中绽放的格外绚烂。

痛楚之中,柴敏言也感觉到一种别样的幸福与快乐。紧绷的身体与心灵也逐渐舒展,甚至逐渐的迎合。

摇曳的红烛彻夜燃烧,有炭盆燃烧的房屋温暖如春。鸳鸯帐暖,被翻红浪,两个重合在一起的身影起伏晃动,偶尔有急促的呼吸和美人的娇吟响起……

洞房花烛夜,那么的浪漫,那样的旖旎!

天亮了,林昭早早便醒来了,这是他出行西北这段时间养成的习惯,命令朝不保夕的时候,哪里敢贪睡呢?

身边的柴敏言犹在沉睡之中,昨夜梅开二度,初经人事的姑娘难免疲惫。林昭看着身边的美人微微一笑,一副绝美的海棠春睡图,世间绝无仅有。

林昭只是这么看着,能娶到汴京第一美人为妻,如此福分,自当珍惜。故而心中对柴敏言又多了几分怜爱与珍惜。

不经意间身体轻轻晃动,柴敏言便惊醒过来,发现夫郎凝视自己,不由有些着急了。古代的女子一般都是先于夫郎起床的,倒不是说男尊女卑,而是不愿意让夫郎看到自己发髻松动,蓬头垢面的样子,要先行梳妆打扮。

女为悦己者容,尤其是对夫郎更是如此。故而柴敏言略微有些惊慌,再者新婚第一日就贪睡不起,似乎也有些不合适。

“郎君,妾身贪睡了!”刚刚想要翻身起床,身下便传来一阵痛楚,昨夜的癫狂可见一斑。林昭不由有些后悔,昨夜似乎有些过分了。

“再睡会!”林昭微微一笑,将柴敏言拉了回来。

“可是再不起的话,怕是其他姐妹会笑话的……”身为正室嫡妻,柴敏言多少有些顾虑。

“没事,改日她们也是一样!”

想起昨夜的癫狂,柴敏言不由满脸娇羞神色。

身子一动,不经意间又触碰到夫郎身下,那物事竟然有坚挺火热,顿时满脸惊骇,支支吾吾道:“夫君……”

“放心好了,你破瓜之痛,我岂会这般不知轻重!”

没有其他过分的举动,两人只是这般相依相偎,在床上又温存片刻。听到外间已经有人走动的脚步声,柴敏言再不敢睡,急忙起床更衣梳妆。

不想起身太快,被角被林昭压住,顿时春光乍泄。雪白的床榻之上,一朵殷红的梅花开的格外绚烂!

第三四二章烽烟起

新婚第二日清早,按照宋朝的婚俗礼节,新媳妇是要拜见公婆的,只有经过了这一步,也能算是礼节圆满。

林昭而今名义上还是个孤儿,舅舅顾七自然而然地扮演了高堂的身份。一大早,柴敏言、孟若颖和折文芯便过来向他见礼。

舅母柳氏而今还在江宁,故而只是顾七一人。即便是他自己多有不情愿,难为情,却也必须得有这么一个人物。只要没有告知林昭真实身份,这个舅舅他就必须扮演下去。

顾七在局促不安中匆匆见过三位“外甥媳妇”,叮嘱了几句便作罢了!

随后阖府上下的仆役都来拜见新夫人,威远伯府男主外女主内,也逐步走上正轨。当然了,几位夫人还是有明确分工的。比如柴敏言主持大事,孟若颖负责生意,沐思虹则主理家务。至于折文芯,目前当真没有合适安排!

随后是一家人一同用早饭,焦点自然是几位新娘。

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柴敏言,初承恩泽自然不一样,孟若颖和折文芯看她的眼神都有怪怪的。柴敏言本就有些身体不适,自然就更为敏感了,再一草木皆兵,脸上自然而然就多了几分娇羞神色。

顾月伦看着几位嫂子,心里不由自主地有些羡慕,有些难受。目光始终盯着表哥看的,可是他却对自己毫不在意,小姑娘难免有些伤感。时间长了,心里的某些情愫也在发生着变化……

沐思虹心中也略微有一丝酸楚,三位夫人进府,虽说都为人和善,并不曾为难自己。只是从此以后。雨露均沾,自己专房之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本想趁着那段时间怀上孩子的,可惜肚子一直不争气,而今看来机会是更加少了。

时间长了,沐思虹已然发觉是自己身体的缘故。林昭不在汴京的时候。也曾暗地里寻医问诊。柴敏言而言答应帮她调理身体,而今同在一座府邸中,自然就容易多了。

沐思虹生孩子的愿望当真很迫切,虽说孩子注定了是庶出,可有个孩子到底是个依靠。再者,为心爱的男人生个孩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新婚燕尔,这段时间林昭无所事事,待在家中流连花丛,与几位夫人如胶似漆,生活当真是惬意舒适,享尽齐人之福。

却不想在这时。有一个美中不足的消息传来。

庆州知州李复圭叛逃西夏!

王韶没抓住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林昭暗叫可惜,大为遗憾。

诸位夫人听说之后更是义愤填膺,嗔怒不已。夫郎之前落到那个境地,遭遇诸多危险,险些人头落地,罪魁祸首正是李复圭。报仇是必须的。故而他们一直都期待着将李复圭绳之以法,报仇雪恨的。

至于这位王韶将军,她们并不了解,但林昭却对其寄予厚望,想来也不同凡响。王韶出马,李复圭依旧逃走,只能说是人算不如天算,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但事情绝对不能这么算了,这么大的仇恨,绝对不能轻饶。更何况。在大顺城,林昭曾当面发誓,要取李复圭狗命,为那千余将士报仇。

故而,对于李复圭叛逃一事。林昭无疑是非常愤怒的。新婚燕尔的喜悦之情也因此受到了一些冲击,只是目前自己插不上手,且看朝廷如何应对吧!

相比之下,赵顼的心情就更糟糕。

认定了林昭通敌叛国,最后却查出来是一起冤案,一切都是李复圭炮制。他英明神武地识破了李复圭的奸计,派人前去抓捕。

可现实却给了他响亮的一巴掌,李复圭的叛逃无疑是让他脸上无光。

更加抬不起头的可能是王相公了,也许在此之前,王安石心中还有几分侥幸,想着会不会有什么误会。但此刻,当事实俱在眼前的时候,王相公不得不承认,现实是如此残酷,情况远比自己想想的要糟糕。

自己是那样的支持,可李复圭的回报着实是……叛逃西夏,真亏他做得出来!王安石有种深深的被欺骗的感觉,同时心中满是歉疚,太对不起林昭了。不过王雱确实另外的想法,李复圭去了西夏,就意味着许多的事情就此终结,不至于他被抓之后乱说什么。

王相公却没有儿子这么的心眼,只是觉得有负皇恩。故而早早地便向皇帝赵顼请罪了,饶是如此,言官们的弹劾就一浪接着一浪……

好在台阶已经有了,如此局面也完全在意料之中。故而赵顼并不惊慌,处理的从容不迫,最终是把王安石的相位给保住了。

西北的形势虽然糟糕,但好在王韶将庆州军接手了,否则边防可就要出大问题。只是李复圭跑了就这么算了吗?一来是颜面大失,二来也涉及到军事机密,绝对不能善罢甘休。

只是到底该怎么办呢?

此刻,赵顼也是毫无头绪。在大宋朝,他可以一言九鼎。可是西夏却是鞭长莫及。除非是西夏国主愿意听从圣旨,将其斩杀。

问题是西夏能乖乖执行吗?而今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可能。赵顼只觉得颜面大失,随即下旨将李复圭的亲族,已经相关人等全部下狱,依法论罪。如此泄愤,或许心中会好受一点。

原以为西北就这么风平浪静了,至少暂时安定了,可惜事与愿违,不过月余之后,西北再次风云突变。

熙宁四年初,西夏再次对宋朝西北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

彼时,寒冬已经渐渐过去,气候已经容许大规模的军事对战。西夏人没有放弃这个好机会,立即调兵遣将。

这一次,因为有李复圭协助的缘故,他们对宋军在西北的军事防御部署一目了然,进攻自然就事半功倍。

这场本该发生在熙宁三年的战争,因为林昭和李复圭之间的纠葛,从而延迟了几个月。而今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西夏大人一路更是势如破竹,势不可挡,本就不太平的西北再次动荡不安……

第三四三章不谋而合

西夏这次是铁了心了,李复圭突然对他们发起进攻的原因,他们并不知晓。即便是李复圭本人现在就在西夏,他们也无心去打听,这已经不重要了。

有些事情,一旦造成了上伤害,是无法挽回了。

对于西夏而言,宋军的进攻已经让他们恼羞成怒了。毕竟他们才刚刚向宋朝称臣,向宋朝称臣,请求册封。宋朝这边刚刚答应,并且开放榷场互市贸易,不过数日之后,便突然发起进攻。

虽说没有对西夏造成什么太过严重的损失,可让西夏大失颜面。尤其是因此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后果,使得西夏同时得罪了宋朝和辽国两个强大的宗主国,夹在中间无疑有些尴尬。

不止如此,就连西夏控制和影响下的那些小国也开始动荡,使得西夏的局势很不妙。如此形式下,不管是为了什么,对宋朝开战是必须的。一方面可以显示西夏的实力,挽回颜面,同时也是对周边国家的威慑与示威。

同时,内政上的考虑也很重要。梁太后好不容易平息了党项贵族对梁乙埋的不满,对于权力的掌控并不牢固。为了防止内部再生波澜,出兵开战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符合了那些党项贵族,尤其是军方的利益诉求,通过对外战争缓和内部矛盾。让众人将注意力转向宋朝的同时,也可以在战争过程中逐渐握紧权力,扩大影响。

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同时梁太后也试图以这种方式发泄不满,挽回颜面。

莫名其妙的传言,让她的处境很尴尬。甚至连儿子都颇有微词,梁太后甚为无奈。

做女人难,做守寡的女人更难,做手握大权的守寡女人最难。

一个柔弱的女子,想要在虎狼环伺的西夏站稳实属不易。还能够如目前这般如鱼得水,更加不容易,梁太后的也算得上是女中豪杰了。

这次出兵宋朝便可见她的魄力,梁太后的想法很简单,想要借此机会找回面子。打压宋朝,从而谋求更大的利益。

有李复圭这样的向导在。西夏对于宋军在边境上的一系列部署都了如指掌。故而有针对性的发起进攻,效果非常不错。从一开始,西夏便有势如破竹的意思,初期成果非常不错。梁太后也因此信心满满……

数百年来,西夏人已经习惯成自然地意识到一个事实,他们觉得宋朝人惧怕自己。所以只要不太过分。宋朝绝对会息事宁人了的。

事情果然如此吗?果真会按照梁太后预料的那般发展吗?

消息传到汴京城,皇帝赵顼勃然大怒,生气归生气,事情该如何解决才是最重要的。

随即此事被摆上朝堂,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宋时期,皇帝的权力没有那么大,如此重大的事情无法自己决断。何况赵顼也没有那个魄力。涉及到战争想要乾纲独断,是需要考虑风险和责任,哪个皇帝敢拿自己的江山社稷开玩笑?何况赵顼太过年轻,肩膀还有些稚嫩。

也许以前,他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许敢于做出什么决定。可是在林昭一案上,他的表现实在不好,虽说最后巧妙的遮掩过去,但是朝中大臣却多少都听说了一些事情。威望受损的情况下,赵顼不得已低调了许多。

还是听听群臣的意见。如此才可以更好的圣裁。

可有时候听群臣意见也是个麻烦事,事情刚一摆出来,大臣们便立即分成两派。

主战派和主和派,一如既往的的局面。

主战派的意思很明确,西夏是宋朝的臣子和附属。而今却公然反叛,大举进攻宋朝,乃是以下犯上,必须要予以严惩。否则大宋朝的尊严该往哪里放?大宋朝在西北的利益也会因此受到损失。

一句话,必须尽快出兵反击。

主和派也是有说辞的,他们认为西夏之所以出兵,是因为李复圭莽撞在先,主动进攻西夏,从而破坏了宋夏之间的和平局面。从道义上来讲,宋朝先是对西夏册封,然后出兵进攻,乃是言而不信的举动,西夏有此反应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一句话,宋朝理亏在先,如此情况下更需要的是讲和,并非开战。用他们的话说,已经有错在先,事情更为复杂了,不能一错再错,让事情更加麻烦。

当然了,主和派一如既往的一个观点。如果真的全面开展,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更为严重。西夏进攻不就是为了一个颜面,为了钱财嘛。给他们都是了,花钱免灾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次何必要较真呢?

朝堂上立刻泾渭分明,分成两派,对峙十分明显。

说来也巧,主站的大多是旧党官员,这些人都是以气节著称的。他们对颜面看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国家尊严更是容不得挑衅。一旦退让,势必会让西夏气焰更加嚣张,越发的得寸进尺,情况将会更加糟糕。他们义正言辞,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态度十分坚决。

相对来说,主和的大都是新党的官员。他们之所以由此看法,除了财政方面的考虑之外,是有一些私心的。

一旦开战会是什么后果不言而喻,有一点最为明显,开战之后国朝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西北。国家的一切都需要为战争服务,尤其是军费钱财这一块,支出耗费更大。要知道他们现在是在主持改革变法,处处都是需要花钱的。

如果开战,国家财政势必会被战争所捆绑,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到改革变法的推行。或许其中有人是在担心如此对于变法成效的影响,也不乏许多人是担心他们在变法中的利益会受到损失。

当然了,这也与战争的规模有关系。规模小,花钱也就少,规模若是大了。可能内政方面的许多改革多半会停滞不前。

故而,这件事如何决断,不同的人注定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动机和理由绝对不是那么纯正,考虑国家之前,首先考虑的还是自己。这也很好的迎合了一部分有“恐夏症”的官员。故而支持者着实不少。

皇帝赵顼很是无奈!

他的为难之处正在这里,他是有雄心壮志的,按照最初热血上头的愤怒,他是很想出兵开战的。可是转念一想,不免又有许多的顾虑,此一战打赢了还好。若是打输了呢?这是自己登基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若是战败必须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对于以后的军事谋划,大臣与战士们,甚至包括自己的信心都是大有影响。所以赵顼不得不慎重,说实话,他现在当真没有必胜的把握。

他最初的想法是隐忍。等过几年继续实力之后,然后再好好的教训西夏。寄予厚望的便是王安石主持的变法,可目前为止,变法的成效着实说不上。不过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赵顼倒并未因此失去信心。

此番有所顾虑也正是因此,他不想因为开战将变法终止,或者是因此产生什么不良影响。眼下。对他而言,变法才是第一要务。

可是西夏的动作的确有些太过分了,按兵不动?如何能咽下这口气呢?对于自己的颜面和威望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仁宗一朝,向来是以和平著称的,很多时候都采用息事宁人的态度。除了庆历年间,范仲淹和狄青在西北有些动作之外,相对来说都是息事宁人。

如此虽然天下太平,可一直无所作为,在对外方面难免为人所诟病。说实话,赵顼有些看不上爷爷的作为。

他希望效仿的是太祖太宗这样大有为的君主。甚至超越他们。第一次见到王安石的时候,他便让王安石评价唐太宗。由此可见,李世民是赵顼的偶像,一个有宏图大志般的君王岂能承受这等屈辱?

也许,有人说唐太宗也有汴桥之耻。可以发愤图强,一雪前耻。

可是赵顼的处境不一样,他们父子是过继过来的,是以宗室子弟的身份继位的。若是不能超越前朝的仁宗皇帝,会让人看不起的,地位和颜面都会大受影响。

仁宗皇帝去世尚不足十年,英宗在位短短四年毫无建树。故而所有的压力全都在赵顼身上,他有种急于求成的想法,故而在任何事情都不敢松懈。

西夏这件事,对他来说是压力也是机会。一方面可能是变法因此受影响,一方面是关系到自己的权威与尊严,当真难以权衡。

结果听了半天的大臣意见,还是个左右为难。

此刻赵顼满脑子都是西夏这件事,故而并未注意到,朝堂上已经是泾渭分明,各执一词十分明显的局面。党争时代,已经悄然来临,逐渐开启,可是赵顼根本没有察觉。也没有注意到这会带给大宋朝什么?故而也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

当然了,虽然是如此,也有一些中立的官员。有些人是为了中立而中立,不想搀和其中,明哲保身。有的则是地位超然,根本不需要明确的站队。

赵顼暗叹一声,看着下面的争论不休的臣子。如此争执下去,何时才能有结果?

底下的官员各执一词,可是几位宰相和重量级臣子都没有说话。

“曾公亮,你以为如何?”

集贤殿大学生曾公亮可是当朝首相,他的意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营救林昭之后,曾相公的声势更胜往昔,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也不再像是之前那样的平庸低调,可是插手一些事情。

满朝文武都明显察觉到曾相公的复出,以前的他大都是在王安石的阴影之下,而今他则是要做一个名符其实的首相。

其实曾公亮最开始是偏向王安石这一边的,韩维最初向赵顼推荐王安石的时候,当时的参知政事吴奎出言批评王安石。曾公亮则比较客观的维护,在以后的事情上也对王安石多有支持。

尤其是变法开始之后,新法没有条文,反对者都很多,曾公亮往往是采取一种默许的态度来表示支持。以至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十宗罪的时候。还提及宰相之中只有曾公亮支持。

那段时间,曾相公俨然是王安石的伙伴,支持者。可是时间长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曾相公的心态和想法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最直接的便是对新法的失望,和苏辙、陈升之一样。对变法的认识和态度都有了转变。已经三年了,新法有什么成效?反倒是将大宋朝弄的乌烟瘴气,很多地方更加的混乱不堪,情况也更加的糟糕。

作为首相,曾公亮对全国的情况更为了解。他没有王安石的那种执拗,故而看事情更为全面。尤其是林昭上书提及青苗法的弊端。曾公亮更为大为触动。林昭当时是地方官,青苗法的具体推行状况自然最清楚不过,再者,他是王安石的亲信,连他都觉得有不对,事实可见一斑。从那时起。曾公亮开始动摇,态度开始转变,只是劝阻有用吗?

曾相公只能报之以无奈的微笑,要是有用,文彦博和司马光还用得着被迫离开你汴京吗?即便自己是首相,又有什么用呢?只是出陈升之那般退缩也不是办法,必须要做点什么。从熙宁三年开始曾相公开始有了这个想法。

加之随着变法的推行,王安石变得越发的强势,影响和权势都越来越大。使得曾公亮的权力和地位不断下滑,首相也变得有名无实。曾公亮嘴上不说,可心底里自然是不痛快的。故而心中的一些想法就更加坚定了,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来复出。

林昭的案件无疑是个绝好的契机,王安石因此受到牵连和打击,曾相公所扮演的角色不突兀,恰到好处,顺理成章的介入。然后顺理成章的复出。

今日站在朝堂上,曾公亮一直没有发言。或许他对军事不太懂,可是政治和权谋方面却是老手,下面的人到底在争执什么,他一眼就看清楚了。

曾相公觉得。这又是一个契机!

“陛下,臣以为该出兵反击,打击西夏狼子野心,捍卫我大宋疆土与尊严。”

曾公亮的话,立即在朝堂上引起震动。首相的建议,绝对是有分量的。

在曾公亮看来,西北的局势必须要遏制,花钱买和平可以,要是要有底线的。不能让西夏这样得寸进尺,必须要振奋一下士气,然后再坐下来谈。

再者,曾公亮也是想要借此,让变法暂时缓和。也许官家和王安石都该冷静下来,狂热散去之后再慎重考虑一下。基于内政和外交的需要,都需要出兵开战。

赵顼神情微微一动,也敏锐地感觉到了曾公亮和以前不一样了。要是放在以前,他的话不会讲得这么直接,没有一点圆滑甚至模棱两可的感觉,也就意味着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曾相公的发言,无疑是让主战派占了上风……

“王安石,你以为呢?”赵顼有些无奈,最信赖的王安石是什么想法也很重要。

百官也顿时来了精神,这何尝不是一次曾相公和王相公的正面交锋呢?结果可能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朝堂局面,故而众人都拭目以待。

“臣以为该出兵反击,给西夏沉重一击!”王安石的回答让许多人大跌眼镜,惊讶不已。包括赵顼在内都有几分不可思议,原以为王安石会坚持主和的,毕竟这样对变法是有好处的,却没想到他竟然主战?

他们都忽略了一点,王相公是新法的领导者,可更是一个有血性,脾气刚强之人。更为重要的是,王相公有理想有抱负。对于宋朝的疆域问题,他可不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样简单的想法。而是想要恢复汉唐昔日旧境,抱负是何其远大不言而喻。

这样一个人如何能容忍边境被敌国这般蹂躏进攻呢?西夏的行为无疑是极大的挑衅,王安石觉得是还击是很必要的。

因为在他的构想之中,辽国是最大的敌人。欲战胜辽国,必须要先断其右臂,也就是西夏。没有了西夏的策应,辽国便没有那么可怕。同时,没有了西夏的牵制,宋朝也就可以全力以赴对辽作战了。

虽说眼下还不到全面与西夏开战的时候,但必须要遏制其气焰,否则将来出兵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尤其是这次,西北边防岌岌可危,若是陕西四路有个什么闪失,后果绝对不堪设想。

尤其是李复圭在西夏,他的存在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深深刺激着王安石的内心,正是因为他的力挺才导致如此局面,李复圭的巨大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