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骁骑-第4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尤其是去岁秋天,曹操亲率十五大军进剿叛军。连续交战四月有余,仍是败多胜少,收效甚微,始终奈何不得叛军。屡攻不克之下,曹操发狠了,开春之后再次调集十万兵马增援围剿,任命曹仁为中军主将,率领主力大军十八万猛攻常山;而后命令张郃、高览二将率领一支七万人的偏师强攻中山国。两路兵马同时发起攻击,猛烈强攻。不给叛军留下一丝喘息之机,力争一战功成,彻底肃清叛军,扫平羁留在河北的所有敌军。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曹操先后调集二十余万大军全力围剿之下,鞠义叛军独木难支,最终兵败溃逃。而曹军则挟大胜之威顺势攻入渤海郡,收复失地的同时,还一举摧毁了西凉军的水师基地,彻底铲除了河北境内的所有潜在威胁。
建安七年五月。即曹仁大军得胜归来的半个月后,邺城内外张灯结彩,二十余万曹军和十余万百姓齐聚东郊,见证了丞相曹操的祭告天地的盛大仪式。
随后。曹操登基称帝,加尊九五,立国号“魏”。定都邺城,君临天下。
而后。北魏皇帝曹操追谥袁绍为渤海王,加封曹仁为骠骑大将军。统领三军;加封曹洪为卫将军,曹纯为前将军,曹真为右将军,曹休为左将军;敕封袁绍长子袁谭为车骑将军,袁尚为后将军。
敕封张郃为征东将军,高览为征北将军,蒋奇为征南将军,牵招为征西将军;敕封一百余名将领位比九卿,两百余位将领拜将封侯,余下将领皆有封赏。
曹操麾下谋士程昱、许攸、陈群、郭图、沮授、钟繇、陈琳、刘晔、满宠等十余名文臣谋士,尽皆加官进爵,位列公卿;余下各级官吏皆有封赏,至少官升一级。荀彧仍旧担任尚书令,他是曹操称帝之后唯一没有获得任何封赏的重臣,而其他文官和谋士尽皆受封,官职都在他之上。
与此同时,魏帝曹操昭告天下,敕封西凉李利为凉王,敕封荆州刘表为楚王,饬令西凉、荆州两地主臣归附大魏治下,但凡主动归降者一律既往不咎,并官升三级;若凉王和楚王甘愿率众归附,魏帝愿与两位藩王平起平坐,共治天下。
魏帝昭告一经传出,天下哗然,顿时掀起轩然大波,短短半个月内便迅速传遍大汉各州各郡乃至各县。至此,自汉帝暴毙、袁术和袁绍兄弟相继称帝,时隔五年之后天下再度出现一位皇帝,这就是大魏皇帝曹操曹孟德。
因魏帝曹操建国于河北,且治下三州之地均在北方,故而各州百姓称其为“北魏”。
与此同时,虽然曹操称帝之后昭告天下改元开国,将建安七年改为黄初元年,怎奈魏国只有三州之地,新颁布的年号仅限于魏国境内使用,在中原其它州郡仍旧沿用建安年号;即使是曹操麾下文武百官也在沿用建安年号,惟有颁布政令之时才会使用黄初年号。
曹操登基称帝之后的两个月里,天下愈发平静,就连各方势力边境上的摩擦和局部争斗都消失不见了。西凉李利和荆州刘表两方势力对曹魏建国保持沉默,既没有兵马调动迹象,也没有任何书面祝贺或声讨。两个月下来,这两位诸侯没有任何反应,一切都在沉默中酝酿,在酝酿中升华,在升华中爆发。
不经意间又过去了一个月。八月初,沉默了三个月之久的荆州突然传出爆炸性消息,继曹魏建国之后再度掀起轩然大波。
并州,上党郡守府。
今天是李利于郡府大堂设宴,为即将奔赴黑山大营的张燕、徐晃两营将领饯行的日子。
三个月来,并州军与河内大军已经完成了轮调换防。
现如今,贾诩担任并州都督,总揽并州和黑山大营所有兵马,共计二十四万大军;陈宫接任司隶都督,执掌河内滕霄帐下十万并州军。此外,徐荣仍然担任幽州都督,统领十余万兵马驻守幽州,余下中原州郡除了南阳郡增兵五万之外,豫州、徐州和扬州等地维持原状。
这段时间里,不管局势如何变化,李利始终中规中矩的按照原定计划调兵遣将,丝毫不受干扰。当曹操登基称帝的消息传到他耳中的时候,他淡淡一笑,随手将曹操的昭告放在帅案上,不为所动,至今那卷书简还放在案头,连续三个月都没动地方,依旧还放在最初的位置上。
尽管并州众文武都有联名劝进之意,可是他们尚未开口就被李利抬手制止了,一声“不急、不急,再等等”,让众人纵然有心拥立自家主公即位称帝,却愣是张不开嘴,无计可施。
兵马轮调完成之后,张燕帐下飞燕轻骑和徐晃帐下先登营就要奉命驻守黑山大营,负责袭扰冀州。而张燕所部轻骑早已开赴黑山,为大军准备好驻扎营寨,毕竟黑山本就是张燕的大本营,此次奉命驻守黑山就算是回家了,时隔八年之后再次重操旧业。张燕是黑山大营的主将,所以他带着亲兵赶来上党,听候李利的训诫和叮嘱,并押送粮草辎重与徐晃帐下先登营一起返回黑山。
筵席快要结束时,郭嘉和贾诩二人行色匆匆的走进大堂,顿时堂下先登营的三十余位将领纷纷放下酒樽,齐刷刷地向他二人看齐。虽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诸将仅从郭嘉和贾诩二人的凝重神色就能猜到一定又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大事。
疾步走到上堂阶下,郭嘉毫不避讳诸将的关注目光,急声禀报道:“主公,荆州刘表登基称帝了!”
“哦?刘表称帝了!”李利诧然应声,脸上的神色有些茫然,怔怔失神的沉吟道:“刘表既然称帝了?他现年快七十岁了吧,已是朽木之龄竟然还这么冲动,这么大年纪了他称帝又有何用?”
显然,刘表登基称帝让李利颇感意外,可以说是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之外。如果不是郭嘉当众说出来的,他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想也不想便认为这是讹传。但是此话出自郭嘉之口,就由不得李利不信,因为郭嘉不会骗他,也没有理由编造这种毫无意义的谣言。
眼见李利满脸怀疑之色,郭嘉从手袖里掏出一叠信帛,躬身走上台阶递给李利,而贾诩则捧着一卷竹简放在帅案上。
接过信帛的一瞬间,李利看到信帛上只有寥寥十几个字:“刘表称帝,建都襄阳,承袭汉室帝统。”这是鹰眼细作传回的消息,上面还有掌管荆州一切情报的鹰眼主事的印信,绝对可靠。这么几个字,却透露出许多信息,刘表当真即位称帝了。
看过信帛之后,李利已经确信郭嘉所言不虚,距离曹操称帝三个月后天下又出现了一位皇帝,而且还自称汉室正统。瞥了一眼贾诩递上来的书简,李利根本不用看,就知道这同样是一份昭告文书,就像案头上摆放的曹魏昭告一样,内容大同小异,所以李利没有急于摊开书简查看,而是闭上眼睛沉思起来。
这一刻,李利心中暗自感叹:“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短短几个月时间,天下就出现了两个皇帝,一个正值壮年,另一个却已是垂垂老矣。从什么时候开始,皇帝变得这么不值钱了,是个人就能当皇帝啊!”
一念至此,李利骤然睁开眼睛,微笑着道:“书简就不看了,诸将都伸长脖子等着听详情呢。既如此,奉孝便辛苦一下,给众人讲述书简上的内容,以及刘表称帝和北魏建国有何不同之处,尽量节省时间,免得诸将牵肠挂肚,耽误大军起行。”
第203章 立鼎四
的确,堂下众将都是此次前往黑山的先登营将领,筵席过后就要领兵出发。可现在又发生了大事,若是不让他们知道原委,只怕他们都会心不在焉,对郭嘉刚才所说的刘表称帝一事念念不忘,耿耿于怀,难免耽误正事。
因此李利愿意满足诸将的好奇心,索性不看书简,同诸将一起倾听郭嘉的讲述,省得麻烦。毕竟这也不是不可告人的秘密,再过些日子就将是众所周知的事,只需稍加留意就能打听到,根本无须隐瞒。
“既是主公有令,微臣自当如实禀报。”郭嘉欣然应允道。
语气一顿,郭嘉并没有直接陈述书简上的内容,而是接着李利刚才的话茬,先回答李利的疑问:“主公方才提到刘表的年纪,说他已年近七十,据微臣所知,主公高估了刘景升的年寿。时下刘表六十有二,离古稀之龄相差甚远,即便如此,据说刘表近来身体已大不如前。此外,细作探报,去岁江东刺客十分猖獗,曾数次暗杀刘表,为此刘表左臂被毒箭射伤,自此留下病根,每逢刮风下雨就会发作,剧痛难忍。自古道七十古来稀,以刘表的身体状况,微臣敢断言,他活不到古稀之龄了。”
李利微笑颔首:“活到六十二岁已经很不错了,时下很多人即使世家大族也没有几个能活到六十岁的老人,刘表以六十二岁高龄登基称帝,人老心不老,可谓人到暮年壮心不已,或许他算得上是空前绝后的第一人。”
郭嘉神情错愕,微微愣神后。笑道:“主公所言极是。若不是主公提醒,微臣险些忘了自大汉建国至今的四百多年里,还真没有六十岁以上登基的皇帝。刘表是第一个,或许也是刘氏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或许还是亡国之君。”
李利闻声摇头,道:“汉室灭亡还算不到刘表头上,他不过是适逢其时罢了,亦是逼不得已而为之。如今曹操建立北魏,如果刘表不站出来的话,汉室就等于彻底覆灭了,而他此时站出来,就意味着汉室还有希望。尽管希望很渺茫。但是有希望总比绝望好得多。世上从来不缺心存侥幸之人。”
郭嘉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遂与贾诩对视一眼,贾诩笑眯眯的说道:“确如主公所说,此次刘表登基称帝,正是心存侥幸,误以为天下百姓和士族仍然心向汉室,遂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宣称继承帝统,以中兴汉室为己任,昭告天下网罗英才。此举确有投机之嫌。与赌徒无异,想来他就是想用仅剩不多的残生孤注一掷,放手一搏。
只可惜。他此时称帝不得其时,无异于自绝于天下,无论是河北曹操还是我西凉军都不能容忍他这个所谓‘汉室正统’的存在。所以他自以为三分天下得其一,殊不知他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河北曹操的统治,若不是我西凉军挡在他们两股势力中间,只怕曹操已经对刘景升下手了。”
李利微微颔首,思索着说道:“刘表此时登基是想再现光武中兴,做第二个光武帝。可惜的是他高估了自己,太过自以为是。他与光武帝刘秀岂能相提并论?且不说刘秀是何等的雄才伟略,单单是年龄。刘秀起兵时年仅二十六岁,整整相差三十六岁呀。岂是刘表一介老朽能够比拟的?”
贾诩微笑点头,眼角余光留意到堂下众将纷纷低头沉思,遂不再多言,示意郭嘉火候到了。
郭嘉心领神会的轻轻点头,朗声道:“此次刘表遣人送到南阳的昭告与北魏昭告并无二致。半个月前,刘表于襄阳祭告天地,重建宗庙,承袭帝统,登基称帝,沿用国号‘汉’,定都襄阳,加尊九五,君临天下。
登基大典上,刘表赐封蔡氏为皇后,追谥汉帝刘协为汉献皇帝,追谥孙策为吴王,其子孙绍承袭王爵,加封蔡瑁为骠骑将军,程普为车骑将军,刘磐为卫将军,黄祖为前将军,黄盖为右将军,韩当为左将军,张允为后将军,余下荆州和江东两军一百余名将领拜将封侯,杂号将军多达两百余人。
敕封蒯越、蒯良、张昭、张纮、顾雍、虞翻等十一人位列公卿,余下荆州、江东两地各郡文官皆有封赏。值得一起的是,刘表登基称帝之后仍旧沿用建安年号,不过百姓们之前称汉室王朝为‘东汉’,如今却改成了‘南汉’。”
说到这里,郭嘉停顿下来,扭头环顾身旁的诸将,而后又抬头看看李利,却见李利微微摇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十日前,刘表麾下新任主簿、哦不,新任尚书郎庞统出使南阳,呈上刘表的亲笔手书,由波才将军转呈主公”
“等等!”李利突然出声打断郭嘉的话,沉声道:“荆州使者是庞统,襄阳庞统庞士元么?”
郭嘉不明所以的答道:“正是。庞统,字士元,荆州襄阳人士,师从荆州名士庞德公,被庞德公誉为‘凤雏’,据说此人与主公义弟诸葛亮师出同门,庞德公称孔明为‘卧龙’。襄阳传言,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曾声称‘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由此庞统和诸葛亮二人在荆州声名大噪,年少成名。三年前庞统出仕,任襄阳城功曹,去岁被水镜先生司马德操举荐给刘表,随后深得刘表器重,恰逢荆州刘先出使江东被杀,遂接任刘先出任荆州主簿,现为尚书郎,代尚书令之职。前番刘表遣使送书,并馈赠大量财帛,其使者就是庞统。”
李利轻轻点头,若有所思道:“凤雏庞统,孔明曾经说起过此人,对其推崇备至,称其有经天纬地之才,才能不下于自己。不承想,他竟然在刘表麾下出仕,还出使南阳,他究竟意欲何为?”话音一顿,李利急声道:“波才可曾将此人暂时扣押?”
“这、、、”郭嘉闻声错愕,实话实说道:“自古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波才将军不曾为难庞统。留下刘表的国书之后,据说他在宛城逗留了两日,随后便返回荆州了。”
“呃,走了吗?罢了,不知者不怪。”李利随口应道,脸上却露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之情,遂摆手示意郭嘉继续。
郭嘉看得出自家主公似乎很在意庞统,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波才已经放走了庞统,如之奈何。随即郭嘉摒弃杂念,接着道:“刘表在书简中声称,主公乃汉室忠良,大汉之擎天一柱,多年来倾力辅佐汉室,维护汉室正统,实为世人之楷模。是以刘表敕封主公继续担任大将军,官职和爵位不变,并赏赐、、、呃,赠予主公三万金、绸缎三千匹,盼主公一如既往的支持汉室,待功成之日,愿与主公共治天下。此外,刘表对我等逐一封赏,尽皆加官进爵,无一遗漏。”
至此,郭嘉将摆在李利面前的书简详细陈述了一遍,其间还加以解释,可谓详尽之极。说完话后,郭嘉再不赘言,与贾诩一起躬身退到一旁,轻轻落座,惟恐打搅了李利的思考。
刘表在书简中给李利戴高帽,还馈赠了大量财帛,他想干什么李利心知肚明,这等伎俩顶多也就是哄骗三岁孩童而已,对李利毫无用处。此外,刘表即位称帝之后还想方设法的向他示好,这让李利能够猜出他的几分心思,很明显刘表不敢和他撕破脸,没有和他正面一战的勇气,所谓的继承正统其实还是为了寻求自保。
稍作思量后,李利轻蔑地笑了:“四个月时间,天下相继出现两位皇帝、两个王国,北边是北魏,南面是南汉,一南一北将我等夹在中间,形势逼人哪!局势就是这样,诸位可有良策,我等又该何去何从啊?”
“噌噌噌!”李利话音未落,堂下立刻传出斑杂的声响,随即三十余名将领和郭嘉、贾诩二人齐刷刷的起身走到大堂中央,异口同声的跪拜道:“我等联名进谏,恭请主公进位九五之尊,君临天下!”
刚刚李利就看出郭嘉和贾诩二人一唱一和的似乎有所图谋,果不其然,他们之所以一再挑起堂下诸将的情绪,其目的就是为了促使诸将联名劝进。这次劝进早已不是第一次,最近三年间他每年都要面对三次以上的联名劝进,最大规模的一次是上万名文武官吏联名请愿,拥立他即位称帝,改元开国。但是无一例外的都被李利婉言拒绝或推脱过去了。
尤其是曹操建立北魏之后,李利之所以待在并州迟迟不愿返回长安,其实就是为了这无休无止的联名劝进。与其苦口婆心的劝说麾下百官,还不如留在并州清净,至少不用多费唇舌。
事实上,李利并不是没有帝王之心,只是他认为目前登基称帝无异于跳梁小丑,天下三分,算什么皇帝。换言之,一旦他称帝之后天下就有三个皇帝,各自守着自己的地盘,当不当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
ps:衷心感谢:书友“lcx700319”月票支持,多谢!
第204章 立鼎五
李利一直想等到彻底平定天下之后再行即位,到那时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实至名归,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争是不争,不争也是争。只要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帝王之位唾手可得,何必如此急不可待?
但是现在看来,局势真的很严峻,李利再次被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
在此之前,尽管有上万名文武联名劝进,但贾诩、郭嘉和李玄等一帮重臣都没有参与,甚至他们私底下还委婉谏言,实力才是根本,切不可贪图虚名。而李利对此深以为然,认为自己应该效仿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顺其自然方为上策。
然而此刻贾诩和郭嘉也同诸将一起劝进,这让李利意识到北魏和南汉的存在,不仅给他造成了巨大压力,对贾诩、郭嘉等人同样压力巨大,迫使他们改变初衷,居然主动劝进。由此不难想象,目前所面临的形势何其严峻,李利已经被逼到墙角上,退无可退了。
“诸位都起来吧。”心思急转之中,李利皱着眉头抬手示意堂下众人起身,可众人却是充耳不闻,仍旧固执地跪拜不起。这是李利麾下文武第一次公然违抗他的命令,形同逼宫。
“臣等恭请主公加尊九五,改元开国!”以贾诩、郭嘉二人为首的诸将再次齐声拜道。
李利见状后,皱起的眉头反倒舒展开来,脸色愈发平静。额头上的三道横纹随之隐退,目光深邃的俯视众人。平心静气道:“当今天下,局势愈发明朗。已成三分之势。北魏曹操割据河北,厉兵秣马,实力日益强盛,实为我西凉军之心腹大患;荆州刘表建立南汉,挟持江东,割据荆楚,占据江南半壁,企图光复汉室江山,虎视中原。而我西凉军则占据半壁江山。占据七州之地,疆域辽阔,拥兵百万,实力雄厚,傲视群雄。正因如此,一直以来,孤既不称王也不称帝,惟愿以我西凉雄师荡平天下,一统江山。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堂堂正正,实至名归的君临天下。”
话音未落,堂下的贾诩接声道:“主公用心良苦,臣等岂能不知?然则。先有北魏曹操称帝建国,后有南汉刘表登基扶汉,如此两方势力均是占据大义之名。凝聚军心和民心,使得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主公慧眼如炬,岂能看不出这两个王朝的存在。对天下黎民百姓的影响何其之大,近乎无法估量。
而今两大诸侯王国初立,其影响力还局限于其割据势力之内,倘若主公置之不理,日后势必波及我西凉治下各州各郡,蛊惑人心,动摇我西凉之根基。值此乱世,稳定军心、安抚民心乃霸业之本,一旦人心丧乱,军心浮动,便再也无法立足,犹如千里大堤溃于蚁穴一般,大好局面毁于一旦。所以主公不可犹豫,还需当机立断,即使主公不为虚名所动,但为了稳定大局、安抚军心民心,此时登基称帝已是大势所趋,主公理应当仁不让,君临天下。”
郭嘉接着贾诩的话茬,恭声道:“主公方才也说,如今局势已是三分天下,而我西凉军独占半壁江山,疆域之大、兵马之多,比之北魏、南汉疆域和兵马的总和犹有过之。毫不夸张地说,当下主公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独占鳌头,傲视群雄。然而随着北魏和南汉相继建国,无疑是摒弃诸侯割据之名,为其正名,再不是昔日的乱世诸侯,已然成为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相比之下,我西凉兵强马壮,实力斐然,但在名义上的却依然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势力,与北魏、南汉相比俨然相形见绌,屈居人下,矮了半头。
长此以往,难保军心动荡,民心动摇,倘若再有北魏和南汉细作从中作梗,后果将不堪设想,千里大堤溃于蚁穴的悲剧极有可能在我西凉军中重现。果真如此,我西凉局势岌岌可危,大好前景亦将就此止步,或如江河日下一坠千里,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败亡就在眼前。所以,微臣恳请主公为大局计,为全军百万将士和千万黎民百姓而言计,登基称帝,为我西凉正名!”
贾诩和郭嘉二人的谏言让李利心头剧震,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令他骤然警醒,心中恻然。
正如贾诩和郭嘉二人所言,纵然他李利不稀罕帝王之名,更在意帝王之实,但是他自己不好虚名,不代表麾下一众文武和治下一千多万百姓也不需要这个“虚名”。恰恰相反,他麾下文武之所以抛头颅、洒热血追随他打江山,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拜将封侯、加官进爵,进而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么?而他治下百姓也需要归属感,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强大且稳固的国家,惟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才能悉心抚养子女,希望子女将来能有出息,能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乱世之中,有国才有家。否则,数以百万计的百姓就要饱受战火荼毒,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几乎没有一天安稳日子可过。而这也是国家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国家不仅仅是政治家统治平民百姓的工具,还寄托着无数人的归属感,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个载体,犹如一艘大船,承载着船上所有人的理想和愿望;不仅要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还要给他们一个远大的美好憧憬,从而凝聚人心,奋力前行。
现如今,对于李利而言当不当皇帝都无关紧要,实力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称王称霸唾手可得,只要他点头就能实现,因此他将改元开国看得很淡,至于九五至尊、君临天下之类的虚名更是不值一提,不当吃不能喝,纯粹是满足虚荣心的嚼头而已,根本不用放在心上。但是随着贾诩和郭嘉相继慷慨陈词,李利终于意识到自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跟随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的切身利益,忽略了治下一千多万百姓的归属诉求。
一念至此,李利真正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事情都以他的意志为中心,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跟随他的意愿为转移的。一旦涉及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原本如臂使指的麾下文武就会违背他的意愿,转而以他们自身利益为中心,迫使西凉军这艘大船驶向他们所要抵达的方向。
人心向背定成败,大势不可逆转。
眼见堂下诸将众口一词,态度前所未有的坚决,从他们身上李利看到了长安文武百官的影子。眼前这一幕绝非偶然,尽管李利没有亲眼看到他们接到长安来信的场景,但他可以肯定,这一定是全军将领和各州官吏一致推动的结果。之前三番五次的劝进都被李利拒绝了,此刻先登营和飞燕轻骑即将奔赴黑山前线,由他们再次联名劝进无疑是最佳的途径。人数不多,拢共三十余名将领而已,却态度坚决、立场鲜明,这是逼宫啊!
这一刻,李利明白了,眼前这一幕其实是麾下文臣武将有意给他一个台阶,让他借坡下驴,见好就收。否则,下一次劝进就不再是三十几个将领联名请愿了,而是所有文臣武将一拥而上,到那时他才是真正被逼到死角上,不答应也得答应,再无一丝转圜的余地。
“罢了,事已至此,再坚持已毫无意义。”暗自叹息一声,李利深吸一口气,强压着内心的悸动,再次抬手示意诸将起身,和声静气的说道:“北魏、南汉都已立国,我西凉岂能甘居人后。也罢,孤应下了,孔明西征凯旋之日就是孤君临天下之时。即刻传令下去,命李玄组建筹备处,贾诩、郭嘉、鲁肃、李儒、周瑜和我叔父李傕等七人共同商议登基事宜,筑造祭台、建造宗庙、修葺皇宫等事宜一律从简,不得肆意铺张挥霍。”
“主公英明,臣等叩谢主公!”终于盼到李利松口了,堂下诸将如释重负的长嘘一口气,齐声叩拜。
看到诸将欢欣鼓舞的神色,李利心中恍然,方才知道这群胆敢逼宫的家伙是死撑着摆出一副长跪不起的架势,其实他们心里也没底,一个个忐忑不安、屏息敛声,大气都不敢出,直到此刻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罢了。”李利摆手示意众人起身,遂朗声道:“登基之事已经提上日程了,然筹备事宜还需一些时日。在此期间,各州郡政务和各营军务一切如故,不得懈怠,等到登基大典的时间确定下来,必定提前知会尔等。时辰已到,张燕、徐晃你们该起行了。”
“诺,臣等(末将)遵命。”恭声应诺后,贾诩、郭嘉和张燕等人躬身告退。
然而就在先登营将领相继离开大堂之时,李利突然长身而起,急声叫住紧跟在徐晃身后的那人:“站住,卿是何人?”
第205章 卿何人
眼见诸将如释重负的露出笑脸,李利不禁哑然失笑道:“尔等胆子不小啊,竟然借着即将领军出发之际给孤施压。现在好了,阴谋得逞了,看看你们一个个咧嘴傻笑的德行,就是欠揍。此次念在尔等即将远行的份上,又是受人所托,孤便放过尔等一回。但是,仅此一次,下不为例。若是还有下次,哼,孤好些日子不玩刀了,不介意亲自送尔等上路!”
“主公仁慈,臣等再也不敢了!”
诸将闻声色变,唯有贾诩和郭嘉二人反应迅速,当即揖手请罪,诸将骤然惊醒,纷纷附和告罪。
“罢了,尔等亦是受人所托,代人受过,孤便不计较了。”李利摆手示意众人起身,遂朗声道:“登基之事已经提上日程,但是筹备事宜还需一些时日,加之孔明率军西征短期之内也无法凯旋归来,所以至少也要等到半年之后。在此期间,各地驻军和各州郡政务一切如常,不得懈怠,等到时间确定下来,必定提前通知你们赶来参加登基大典。”
临末,李利提醒张燕、徐晃二人道:“时间不早了,大军已等待多时,你们该起行了。”
“诺,臣等(末将)遵命。”众人恭声应诺。贾诩、郭嘉二人却赶在张燕等将领之前躬身告退,他们要将好消息第一时间传回长安,随后诸将纷纷拱手告退。
然而就在先登营将领相继离开大堂之时,李利突然长身而起,急声叫住跟在徐晃最后的那人:“站住,卿是何人,现居何职?”
这一声喝止落在徐晃等将领耳朵里无异于晴天霹雳,促使正要离开的诸将闻声止步。浑身不由得惊颤起来,既而纷纷扭头,一脸惊骇且茫然地看向正朝门口走来的李利。而被李利叫住的那人却并未转身回头。仍然站在门口,左脚已经跨出门槛。右脚还在门内,仿佛被定身似的一动不动。但他的双肩却在微微颤抖,显然他的内心深处并不像表面上的那样平静,心中剧烈起伏,似乎不敢与李利碰面,亦或是他还没有想好如何回答即将到来的询问,对李利甚是畏惧。
眼看李利阴沉着脸大步走来,徐晃急忙疾步迎上来。神色茫然的恭声道:“不知主公有何吩咐,末将恭请主公示下。”显然徐晃并不知道李利刚才急声喝止的人是谁,误以为李利还有话叮嘱他,亦或是对他不甚满意,又要训斥一番。
大步走到徐晃面前,李利指着跨在门槛上背对他的青年文士,沉声问道:“此人是公明帐下将领?姓甚名谁,现居何职,为何孤从未见过他?”
徐晃闻言不禁松一口气,脸上的凝重神色迅速消退。神情不再拘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