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骁骑-第4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93章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

曹操语气低沉地道:“荆州刘景升蛰伏多年,多年以来一直摆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让天下诸侯皆以为他一心坐镇荆州,安享晚年。谁能想到,他蛰伏这么多年之后突然跳出来,一击必中,端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语罢,曹操脸上罕见地露出唏嘘感叹之色,目光深邃,眉宇间浮出几分难以掩饰的笑意。
显然他对刘表突然间的转变虽然颇感惊讶,却并不忌惮,反倒乐见其成。或许曹操觉得眼下的局势对他更为有利,毕竟荆州刘表目前和他没有冲突,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彼此间都没有利益纷争。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绝不是后世的专利,先贤早已对此熟谙于心。
荀彧欣然点头,恭声道:“正如主公所言,当下刘荆州挺身而出虽然有些突然,却是正逢其时,时机把握的恰到好处,着实令人称道。说其突然,是因为此番所为与刘荆州以往的做派大相径庭,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之外。
但此举绝对堪称英明之举,防范措施严密,以致我等对此浑然不察;最为难的是刘荆州此次出手极准,直击要害,一击毙命,从而兵不血刃地钳制了江东十万大军,将其收为己用。真正是老而弥坚,无论是谋略还是胆识都足以令人叹服,令人钦佩!”这番话是毫不掩饰的推崇刘表,为此荀彧说话时用的全是尊称“刘荆州”,由此可见他至今仍是心向汉室。仍然忠心于刘氏皇族。
曹操的眼底闪过一抹异色,眉头微微跳动。刚刚眉宇间清晰可见的喜色瞬间消失殆尽,目光再次变得深邃晦暗。让人无法揣摩心意,不知他此刻究竟在想什么。
曹操早就知道荀彧忠心汉室。当初荀彧之所以投奔他帐下效力,主要原因是他只身刺董,一举名扬天下,使得四方英雄纷纷前来投奔于他,助他成就霸业;荀彧就在其中。正是因为曹操知道荀彧始终以忠心汉室为毕生奋斗的目标,起初他并不信任荀彧,单纯地让荀彧主导政务和府中琐事。
相处时间长了,曹操发现荀彧确是良才。才华卓越,足智多谋,足堪大用。奈何他对荀彧仍不放心,始终有所保留,且用且防。直至兖州被吕布偷袭之后,曹操丢失根基之地沦为丧家之犬,而荀彧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即倒,为曹操重整旗鼓立下汗马功劳。厥功至伟。至此曹操才算真正接受了荀彧,对其委以重任,擢升为帐下文武之首,颇为倚重。
汉帝刘协猝死之后。曹操彻底放心了,对荀彧再无保留,真心接纳他为嫡系心腹。视其为肱骨之臣,依为臂膀。但是荀彧忠于汉室之心从未动摇。这一点曹操心知肚明,并且清楚地知道荀彧为此做过诸多努力。其中最突出的是。荀彧千方百计地说服曹操收容刘备三兄弟,并给予刘备诸多关照,尽管荀彧处处小心,没有留下任何破绽,惟恐曹操起疑猜忌。
殊不知荀彧所做的一切都落在曹操眼里。平心而论,曹操决计不能容忍帐下文武心怀二志,吃里扒外,但是他对荀彧的所作所为却百般容忍,甚至打心眼里赞赏荀彧,对其青眼有加。因为荀彧有一颗赤子之心,这种矢志不渝的坚守让曹操为之动容,感动不已。
但是感动归感动,并不代表曹操可以无限度地纵容,可以任由荀彧背地里为汉室效忠,所以刘备三兄弟偷袭李利失败的消息传回来之后,曹操非但不觉得遗憾,反而如释重负,又除掉了一个潜在的“劲敌”,暗自庆幸不已。
随着刘备、刘璋等一众汉室宗亲相继败亡,曹操感觉自己和荀彧的关系日益融洽,再无后顾之忧,可以真正消除隔阂和顾虑,毫无保留地信任他了。却不料,就在这时荆州刘表又跳了出来,给曹操和荀彧之间原本信任无间的主臣关系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令曹操顿生警觉,心生芥蒂,暗自恼怒不已。这就好比一对情深意浓的情侣,好不容易走到一起,本以为可以同舟共济、白头偕老,却不料对方心里始终惦记着别人,同床异梦,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事不管落在谁身上,谁都受不了,曹操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曹操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即便心中不快,也不会表现出来,至少在他脸上看出一丝异样。于是荀彧这番盛赞刘表的话,直接被曹操忽略不计,左耳进右耳出,置若罔闻。
片刻沉默之后,曹操摒弃心中杂念,就事论事,理智地思索着说道:“此番荆州刘景升一举得手,迫使江东与其结盟,实际上就是逼迫江东依附于他,如此以来他的势力雄踞长江两岸,实力大涨,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据细作探报,刘表帐下原有四十万兵马,其中以水军实力最强,实力犹在江东水师之上;此次江东依附于他,再添十万大军,可谓如虎添翼。
而今荆州刘表的实力与我等不相上下,足可牵制李贼麾下数十万大军,至少南阳、豫州、徐州和屯驻扬州的张辽大军短期之内不敢擅动,这就为我等减轻了压力。鉴于目前形势,我意出兵收复常山、中山等郡国,将逆贼鞠义所部数万大军一举歼灭,再不济也要将其赶出冀州。此外,还要出兵收复渤海郡,将滞留在渤海湾的西凉水军驱逐出境,从而肃清边境,再图后计。诸位意下如何?”
曹操话音未落,程昱答非所问的接声道:“天下三分,已成鼎足之势。现如今,刘表雄踞荆楚,主公虎踞燕、赵、齐等中原腹地,一南一北钳制西凉势力,使其不敢妄动。值此天下无主之际,时机已然成熟,正是主公成就霸业的绝好契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还望主公承天应命,敢为天下先!”
“啊!不可!”
程昱乍一开口说话,荀彧当即察觉程昱意在劝进,结果正如他所料,程昱立场鲜明的公然表态,谏言曹操进位称帝。
于是程昱话音未落,荀彧便出声反对:“仲德所言大谬!天下三分之势已成,固然没错,然则西凉李利独占鳌头却是不争的事实。眼下李贼又得西川天府之国,实力更胜从前,其麾下已有百万之众,治下人口早已超过千万之数,疆域之广、实力之强,我等难望其项背,决计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我等尚且如此,荆州刘表也不例外。为今之计,惟有联合荆州共抗李贼方为上策。如果两家联手,我等就有实力与李贼一较高下;即便如此,胜负亦是五五之数。若依仲德所言,主公此时继位称帝,势必激怒刘表,促使其与我等背道而驰,进而被李贼逐一击破,届时我等将死无葬身之地。微臣甘愿以死谏言,恳请主公三思而行!”荀彧真的急眼了,言辞激烈,情绪十分激动,不知不觉地站起来,怒视着程昱,似有与程昱拼命的架势。
不过他这番话却是肺腑之言,绝无半点私心,完全是出于目前形势考虑,真心替曹操分忧。荆州刘表蛰伏多年,为何此时突然跳出来?显而易见,刘表已经意识到汉室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如果他还不站出来,四百年大汉就彻底灭亡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刘表身为现存的唯一手握实权的汉室宗亲,他岂能坐视汉室覆灭而不顾?所以他已年近古稀,却毅然挺身而出,施毒计收服江东势力,藉此割据荆楚。凭借三江之固,五十余万大军,刘表完全有能力守住刘氏王朝的最后一块疆土;再不济也能退守江东,以长江天堑为屏障,抵抗西凉李利的征伐。
这是刘表逼迫江东依附于他的初衷,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得知刘表与江东暗中结盟的那一刻起,无论是西凉李利还是冀州曹操,他们一眼就能看出刘表的用心。换言之,素有老好人之称的刘表开始拼命了,为四百年大汉王朝拼命,也是为他刘氏皇族的生死存亡做最后一搏。
荀彧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极力劝阻曹操不可听信程昱之言,此时登基称帝,无异于公然与刘表反目,给予力挽狂澜的刘表最沉重的打击。他刚刚有点起色,做出一点成绩,立刻就有诸侯登基称帝,这无疑是**裸的挑衅,摆明是与他刘表打擂,存心覆灭大汉王朝。果真如此,就意味着曹操与刘表彻底决裂,日后再无联手对抗西凉李利的可能。
只可惜,帝王霸业动人心。
荀彧话音未落,陈群又站出来支持程昱,谏言劝进。紧接着,曹仁、曹纯、刘晔三人纷纷附和,众口一词,谏言曹操登基称帝。
眼见荀彧据理力争,与程昱等人争执起来,沉默许久的曹操突然站起身来,沉声道:“遣使前往荆州,孤支持刘景升承袭正统、登基称帝,愿与他结盟,同生死、共进退,共抗李贼。如果刘表推脱不从,孤愿为天下先!”说完话时,曹操已经离开正堂,步入后院。

ps:衷心感谢:书友“yugang2001”、“龙游商人”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

   

第194章 出头鸟

荀彧的话音未落,陈群、曹仁、曹纯和刘晔等四人立刻站出来反对,坚定支持程昱,众口一词,谏言曹操登基称帝。
为此,他们祭出杀手锏,提出最具说服力的理由,这就是:眼下大军整编之所以半途而废,其根源就在于曹操自身官职太低,如果进位称帝,一切便可迎刃而解。
所以,陈群、刘晔等人一致认为,曹操此时登基、君临天下,于大局有利,于麾下文武百官有利,并且可以率先抢占正统之名,占据大义。毕竟汉帝刘协已经殡天四年有余,天下一直处于无主之中,此时登基称帝无疑是最容易得到黎民百姓的认可,从而占据大义正统之名,为日后平定天下占得先机。
眼见陈群等人旗帜鲜明地支持程昱,怂恿曹操称帝,荀彧据理力争,与程昱等人争执起来。这时沉默许久的曹操突然站起身来,沉声道:“遣使前往荆州,孤支持刘景升承袭正统、登基称帝,愿与他结盟,同生死、共进退,共抗李贼。以半年为限,如果半年之内刘表迟迟不动,孤愿为天下先!”说完话时,曹操已经离开正堂,步入后院。
荀彧全身惊颤,目瞪口呆地看着曹操大步流星的走出大堂,满脸煞白,心中五味杂陈,戚戚然一片凄凉。说什么半年之内刘表不从,孤敢为天下先,实际上就是曹操自己想当皇帝,却又不愿与刘表反目成仇。于是便以半年为限,藉此掩饰他迫不及待的皇帝梦。说到底。这纯粹是借口,冠冕堂皇的托词而已。
荀彧追随曹操多年。曹操的秉性和脾气早已被他捉摸得通透,只要曹操稍稍透漏口风,他立刻就知道曹操想干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这绝不是吹嘘、信口胡诌,而是事实。荀彧对曹操的了解胜过他对自己的了解,而曹操对他的了解亦是如此。
这是他们这对主臣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是他们之间长期以来都心存芥蒂相互提防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诉求,或者说是理想抱负,而这恰恰是他们之间矛盾的根源。理想和信念的对立决定着他们只能是相互协作却又相互利用的复杂关系。无法彻底融合在一起,总有一天还会分道扬镳。
曹操心中想的始终是帝王霸业,也许他最初的理想并不是争霸天下,仍旧心存忠心汉室之念,但近年来随着汉帝驾崩、袁绍僭越帝位,曹操已经彻底对汉室不抱有任何期望了,转而一心一意谋划着属于自己的王朝,曹氏天下。这是曹操毕生的夙愿,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为曹家打下一片江山。为子孙留下万世基业,世代相传,流芳百世。
与曹操的千秋霸业相比,荀彧出身士族门阀。荀家世受皇恩,他一生的理想和抱负就是中兴汉室,在自己手上重现“光武中兴”的盛况。为此他出仕多年。四处寻找能够中兴汉室的将相之才,他知道自己没有“霍光”的能力。却愿意辅佐霍光成事,而曹操曾经就是他眼中力挽狂澜于即倒的“霍光”。
尽管荀彧早就察觉曹操暗藏帝王之志。但是他一直不死心,认为这是一种错觉,臆测不足为信,岂不闻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正是抱着这种近乎是自欺欺人的信念,他一直试图打消曹操的帝王之念,不要做乱臣贼子,要做就做汉室的中流砥柱。
毫不夸张地说,荀彧心里始终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侥幸心理。不到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他不愿放弃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成果,不愿放弃自己为之坚守一生的理想和信念。
只可惜荀彧终究还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君临天下的巨大诱惑。他之前的直觉并不是错觉,而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近一年多来的煎熬和折磨,促使曹操下定决心登基称帝,惟有君临天下才能解决目前所面对的一切苦难。昔日袁绍凭借一纸空文就能驱使数以百计的世家豪强为己所用,硬生生挡住了西凉李利麾下数十万大军两年多的进攻,难道他曹操还不如志大才疏的袁本初吗?
这一切荀彧并不是不懂,而是他不愿意面对,违心地否认了自己的直觉,强迫自己不要多想,只要曹操一天不登基称帝,一切就有转圜的余地,一切就有挽回的可能。因为这是他甘愿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信念,他不愿意放弃,也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有理想才有动力,有动力活着才有意义。这是他赖以生存的追求,也是宁折不弯的信念坚守。
但现在,随着曹操公然表态,荀彧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仅存的一丝侥幸也随之烟消云散。他的坚守毫无意义,自以为能够改变曹操的心意,却不料无论他如何努力,始终都无法改变曹操那颗坚若磐石的帝王之心。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只是荀彧明白的太晚,太固执,根本接受不了摆在面前的残酷事实。
曹操离开大堂之后,曹仁和曹纯二人用审视的眼神看了看荀彧,随即满脸失望地摇了摇头,转身离开。陈群站在荀彧身边,担心他颤颤巍巍的身体随时会倒下,是以陈群伸手准备扶住他,却被荀彧甩手推开,似乎陈群碰一下他就会玷污他的清誉一般,拒人于千里之外。即使这样,陈群还是站在他身旁,一双手随时准备着,唯恐他接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昏阙在大堂上。
陈群是荀彧向曹操举荐的,出仕之后一直深受曹操赏识,历任将军府掾、主簿从事、主簿、兖州别驾等官职。现下他担任丞相府长史从事,辅佐程昱处理丞相府所有军政事务,参赞军机,并兼任少师,即曹丕的老师。
因此,荀彧对他有知遇之恩,可他刚刚却毫不顾惜故交之情,旗帜鲜明地反对荀彧,坚定支持程昱,与荀彧形同陌路。作为相识多年的故交,陈群岂能不知荀彧一直心向汉室,以中兴汉室为己任?但是真到了关键时刻,他还是选择站在荀彧的对立面,附和程昱劝进,迎合曹操的皇帝梦。
于是,随着曹操明确无误地表明心迹,陈群就是善于审时度势的识时务的多数派,而荀彧则是顽固不化的孤家寡人,注定要被抛弃掉。这是典型的政治分歧,也是立场问题。不管荀彧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埋怨陈群,都无法改变曹操的初衷,无法挽回既成事实。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就是现实。
虽然曹操刚才那番话仍然留有余地,然而只要不是傻子,谁会不知道所谓的半年期限其实就是个幌子,名义上是拥立刘表承袭正统,实际上就是留给众文武操办登基大典的筹备时间。
在冀州众文武筹措登基事宜的同时,曹操刚才的命令也会同步执行,只不过遣使前往荆州的时间还有待商榷。否则,一旦刘表信以为真,急不可待的登基称帝,岂不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么?
要知道,曹操刚刚特意言明“愿为天下先”,其实就是暗示程昱等人,既然要君临天下,就不能落后于人,他曹操要做第一个登基称帝的皇帝。毕竟,天下无主已有四年多了,此时称帝无疑是抢占先机,轻而易举地占据大义之名,很容易被黎民百姓视为正统,好处多多。
不过荀彧那番话也不无道理,除非逼不得已,否则曹操也不愿意与荆州刘表为敌。毕竟他和刘表拥有共同的敌人,要想彻底打败乃至消灭西凉李利,没有刘表的坚定支持恐怕难以成事,单凭曹操的实力还不足以打败李利。
所以,在正式登基称帝之前,曹操还需要安抚一下刘表。即便是惺惺作态,也要多少表示一下,承认刘表的正统地位,口头支持一下,以示善意。如此以来,等到曹操称帝之时刘表即使心中不快也无可奈何,等于堵住了刘表的嘴;不是我曹操出尔反尔,而是你刘表没有继位称帝的胆量,既然你不敢,那就由曹某当这个出头鸟。己所不欲,难道还不让别人插手吗?
这就是曹操的真正用意。很烧脑,若非长期跟在他身边的心腹,就会误以为曹操确有支持刘表登基之意,无法领会他的真实意图。
刘晔和程昱二人陪着荀彧在大堂上伫立良久,而陈群见荀彧根本不领情就想离开,省得自讨没趣,却见程昱二人没有离开的意思,遂碍于情面不得不留下,硬着头皮站在程昱旁边。说起来,程昱、刘晔二人同样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出仕之初彼此志同道合,但是随着官职的不断升迁和时局的快速变化,人心也随之改变。如今他们都选择了追随曹操,再也没有中兴汉室的念头了,只有荀彧还坚守着初衷,自始至终都未改变。
大家都在变,只有你不变,注定你会变成孤家寡人。从这一点上看,荀彧和曹操一样都是出头鸟,但境遇却截然不同。
“哎,众人皆醒我独醉,到头来终是一场空!罢了,罢了”叹息声中,荀彧缓缓转身,拖着腿走出大腿,背影是如此单薄而寂寥。
看着相交几十年的老友黯然离去,程昱轻声叹息道:“文若啊文若,这是何苦啊!汉室衰亡已成定局,改朝换代乃大势所趋,岂是一己之力所能改变的。”顾自摇头叹息,程昱与陈群、刘晔二人迅速离开大堂。当他们三人走后,曹操却从侧门走进大堂,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荀彧和程昱等人一前一后的背影,伫立良久。


   

第195章 擎天柱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一年。
在过去一年里,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天下局势依旧平稳。
在各方势力边境上,虽然不断发生摩擦,从未停止厮杀,却都是小打小闹,没有大规模战事。
这一年里,雨水比往年多了一些,以致北方呈现风调雨顺的景象,南方却洪涝频发,自然灾害不断。而这似乎也预示着看似平稳的荆楚大地实际上并不平静,被迫依附于荆州刘表的江东势力不甘于现状,仍在试图摆脱刘表的钳制,恢复原有的割据态势。
涉及刘表的切身利益,他必然不能放任自流,决计不会坐视吃到嘴里的肥肉得而复失。于是连绵不绝的雨水隐没了一场又一场的殊死搏杀,遮盖了一次又一次的争斗较量;虽是小范围的局部战争,但战斗情形却愈发惨烈,场面异常悲壮。并且,伤亡之惨重,波及范围之广,丝毫不逊于一场大规模的两军对垒。
据各方细作传送出来的战后数据表明,在长达一年的明争暗斗之中,荆州刘表帐下兵马先后折损三万余人,而江东军的伤亡与荆州军不相上下,甚至犹有过之。值得注意的是,江东军与荆州军并没有正面碰撞,所有的战斗都是以伏击、暗杀或行刺等阴暗手段进行的。因此,双方折损的兵马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之兵,其中以各大家族和诸侯势力私下培养的死士为主,也就是说如此巨大的伤亡之中大多都是私兵。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见不得光的暗杀之中,几乎都是围绕荆州牧刘表及其麾下文武重臣进行的。其中刘表先后遭遇了六次刺杀,最危险的一次被染毒的暗箭射中右臂。险些丧命。好在刘表素来惜命,且处事谨慎,生活很有规律。寝室周围常年布置着五百甲士守护;每次出府动辄调动上千名甲士随行,最重要的是他很少外出。一年到头也不会超过五次。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刘表身边至少都有百余名亲兵保护,想要刺杀他无疑是苦难重重,几乎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可即便如此,刘表还是遇到了六次刺杀,差点就被刺客得手了。
刘表尚且如此,他帐下的文武百官就更不用说了。三番五次遭遇暗杀。弄得他们就连入厕都要带上武艺高强的扈从或部将,十步之内时刻不能没人保护,哪怕是睡觉也要在房前屋后安排上百名家丁或护院守护。
即使这样,荆州牧刘表帐下死于暗杀的官吏仍然多达上百人,而没有官职在身的人就更多了。以蔡瑁为首的蔡氏家族死了十二名家族子弟,其中七人是军中将领;蒯良兄弟二人所在的蒯氏家族死了二十多个族人,其中就有蒯越的亲侄儿和三个堂侄;诸如此类的伤亡不胜枚举。除了族人之外,侍女和扈从的伤亡更大,三万伤亡之中半数都是各大家族的扈从,就连刘表府中的侍女和扈从都被杀死两百余人。亲兵和宿卫的伤亡更是多达一千六百余人。
如此肆无忌惮的暗杀行动,在大汉建国四百余年的典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可谓奇闻。而这一切的源头却来自于刘表。他相继使用伏击和暗杀暗算了孙坚、孙翊父子。搅得江东一片混乱,鸡犬不宁,江东文武人人自危。
尽管刘表行事缜密,并没有留下任何破绽,可是他低估了江东群贤的智慧。局势混乱之中他们或许还想不到有外力插手搅局,但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只需稍加思考,他们就全明白了。所以荆州境内发生的连环刺杀行动,显而易见就是江东势力的剧烈反扑。他们要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以己之道还施彼身。派遣大量刺客暗杀荆州众僚,刺杀目标的榜首就是刘表。
长达一年的持续行刺终于成功激怒了刘表。
眼看就到年底了。刘表却突然出动大军偷袭曲阿大营,试图一举攻破沿江防线。而江东军对此虽然早有防备,却没有料到刘表竟然下了这么大决心,一次出动十万水军强行渡江,以致江东军兵力不济,初次交战就损失了两百余艘战船和近万名将士。
眼看荆州军来势汹汹,长史张昭害怕了,连夜召集程普、黄盖和韩当三位老将商议对策,遂派人夤夜渡江,向刘表乞和,并献上五万金以示诚意。乞和书上到底许诺了什么,除了刘表、蒯氏兄弟和蔡家兄弟等寥寥几人知晓,外人无从得知。只知道这场渡江战役前后持续了三天便草草结束了,而冀州曹操和西凉李利两方势力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场闹剧,直到一个多月之后方才听闻此事。
刚刚平定江东势力的反扑,正当刘表准备好好过个年的时候,冀州使者带着曹操手书的结盟书来到襄阳城。
襄阳州牧府,正堂。
“在下刘晔奉主公之命参见刘皇叔!”乍一走进大堂,冀州使者刘晔俯身跪拜,对高居上阶的刘表施以下臣觐见天子之礼。这是诸侯谒者第一次当众尊称刘表为“皇叔”,行三跪九叩大礼,惊得堂下一众荆州僚属呆若木鸡。
礼多人不怪,何况还是僭越之礼。高居上位的刘表对堂下这位曹操使者顿生好感,心中颇为受用,原本平静若水的一张老脸瞬间变得和蔼起来,笑呵呵地道:“贤侄无须多礼,快快请起。”花花轿子人抬人,刘晔的觐见之礼赢得了刘表的好感,于是他直接越过邦交之礼,称刘晔为贤侄,瞬间拉近了彼此关系。
不过刘表这声“贤侄”并不是寒暄客套,因为刘晔确是一位汉室宗亲,与刘表同宗同源,皆是高祖一脉,皇室子孙。
说起来,自高祖立国伊始,四百多年下来,散落在各州郡的皇室后裔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刘晔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宗正府记录在册的刘氏子孙,皇家族谱上清楚地记录着刘晔这一脉的传承。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今安徽寿县东南)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其人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出仕以来深得曹操赏识,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
因此刘晔同刘表一样,实为根正苗红的汉室宗亲,刘表对此心知肚明,因为出任荆州牧之前他就是刘氏皇族的宗正,分布在各州郡的汉室宗亲都在他心里,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刘氏子孙的下落和处境。
可惜的是,如今天下纷乱,皇室嫡出子孙血脉断绝,留下的全是旁系分支,再加上汉室宗亲的身份和际遇也不同于以往了。换做十年以前,像刘晔这样的刘氏子孙,一旦出仕都是为祖宗基业做贡献,为刘氏江山增砖添瓦,巩固皇室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如今倒好,除了荆州刘表之外,所有分封州牧、刺史和郡守的汉室宗亲近乎伤亡殆尽,以致堂堂皇室后裔沦为乱世诸侯帐下的马前卒,为那些乱臣贼子出谋划策,四处奔走。眼前这位才华出众的刘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刘子扬的才能如何已经不需要验证了。据荆州细作探报,冀州之战中曹操大军使用的霹雳车就是出自刘晔之手;于漳河上游筑坝截流蓄水一个月,进而水淹十万西凉大军的计谋还是出自刘晔所献之策。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思妙想,足以说明刘晔智计过人,不仅擅长谋略,还精通格物之术,实为汉室宗亲之中百年不遇的奇才。
令刘表扼腕的是,刘晔这个皇室后裔居然投效在曹操帐下,与乱臣贼子为伍,帮助乱世奸贼曹操覆灭刘氏天下。这是什么行为?说他是助纣为虐、忤逆祖宗,丝毫不为过。
一念至此,刘表对刘晔恭敬有礼的举止深感欣慰之余,不禁有些恼怒,怒其不争,忤逆不孝。只是这些话却不便当众说出来,毕竟他现在需要一些时间稳定局面,加强对江东势力的掌控和钳制,由此就需要冀州曹操牵制西凉李利的大部分兵力,迫使李利无暇他顾,无法抽出兵力南下荆州。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刘晔此次带着曹操手书的结盟书前来商洽,无疑是正中刘表下怀,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刘表和曹操一样都需要盟友的帮衬和支持。换言之,在天下三分的局面之下,不管是出于自保也好还是为了长远利益也罢,刘表和曹操结盟共抗李利都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唯一抉择。
如若不然,难道他们还能和李利结盟不成?只要不是脑子有病,谁会不知道与李利结盟就等于与虎谋皮、自投罗网,简直就是活腻味了找死。所以,时下刘表别无选择,只能借坡下驴,很爽快地签下了结盟书,并大摆筵席盛情款待刘晔一行。
“皇叔雄踞荆楚,拥兵百万,老当益壮,实为南天一柱,大汉王朝的擎天柱!”宴席之上,刘晔毫不吝惜溢美之词,为刘表歌功颂德。

ps:衷心感谢:书友“龙游商人”月票支持,多谢!

   

第196章 帝王心

宴席过后,蒯越亲自送刘晔一行前往馆驿住下,安排妥当后立即折身返回州府。
正堂上的荆州僚属早已散去,空荡荡的不见一人,蒯越稍作停留便径直前往二堂。
此刻他心中满是疑惑,急需找刘表商议,他相信不光是自己疑虑重重,自家兄弟蒯良、蔡瑁、张允、刘琦和刘磐等人同样是满脑子疑问,摸不着头脑。
方才刘晔呈上两道书简,其中一份是结盟书,刘表看过之后想也不想就欣然应允了。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