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骁骑-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稍作思量,曹操恭声道:“大将军过于抬爱在下了,曹某愧不敢当。而今大将军已占据半壁江山,天下诸侯皆以大将军马首是瞻,曹某亦然。此番曹某率军前来便是要与大将军共谋大事,讨伐逆贼,大将军若有差遣,曹某及帐下将士无不遵从,任凭驱使,绝不推诿!”曹操左右而言其他,轻而易举地转移话题,不做正面答复。但是他十分坦率的表明立场,坚决服从李利的调遣,以示彼此结盟之诚意。
李利微微颔首,笑着道:“我从不怀疑孟德兄率军会盟的诚意,然则你我之间昔日积怨甚深,想必孟德兄至今仍然不曾释怀忘却吧?”
也许是早就料到李利有此一问,曹操闻言后神色微变,皱着眉头思索片刻,而后神情坦然地道:“正如大将军所言,曹某并未忘记你我之间昔日的嫌隙。然则,这些都是私情,不可与你我眼下所谋之事混为一谈。当日你我双方处于敌对势力,沙场厮杀难免有所损伤;倘若你我二人易地而处,曹某同样不会手下留情。换言之,方今天下,不仅你我之间积怨甚深,诸侯之间谁没有仇怨?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得继续走下去,好好活着。所以曹某此番愿意与大将军尽释前嫌,精诚团结,共抗逆贼。不知大将军意下如何?”
李利眼神炽热地注视着曹操,而曹操亦不退缩,目光炯炯地正视李利。对视半晌,两人朗声大笑:“哈哈哈”
这便是所谓的相逢一笑泯恩仇么?


第054章 矛与盾
的确,李利和曹操之间的新仇旧恨由来已久,说是仇深似海亦不为过。
迄今为止,曹操麾下爱将李典和于禁相继倒戈,投效于李利麾下;其爱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同族兄弟夏侯惇、夏侯渊等四人,先后死在李利手里。
更有甚者,飞云渡一役,曹操麾下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就连他自己都险些丧命。
如果曹操连这些仇怨都能放下的话,那么李利当真要重新估量这位乱世枭雄了。因为,如果他和曹操互换位置,他无法做到这般绝情,更不可能释怀之前的深仇大恨。
是以李利把问题当面提出来,他想知道曹操如何看待彼此间昔日的仇恨,又会如何作答。而曹操的回答就代表着他此次会盟的诚意如何,是否像他方才所说的那样诚意十足。
也许是早就料到李利必然有此一问,曹操闻言后神色微变,皱着眉头思索片刻,而后神情坦然的道:“正如大将军所言,曹某并未忘记你我之间昔日的嫌隙。毕竟,他们都是我曹操的骨肉兄弟,一脉相连,想要忘却谈何容易?
然则,这些都是私情,不可与你我眼下所谋之事混为一谈。当日你我双方处于敌对势力,沙场厮杀难免有所损伤;倘若你我二人易地而处,曹某同样不会手下留情。换言之,方今天下,不仅你我之间积怨甚深,诸侯之间谁没有仇怨?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得继续走下去,好好活着。所以曹某此番愿意与大将军尽释前嫌,精诚团结。共抗逆贼。不知大将军意下如何?”
李利眼神炽热地注视着曹操,而曹操亦不退缩,目光炯炯地正视李利。对视半晌,两人朗声大笑:“哈哈哈”
大笑声中,李利在曹操眼睛里看到了妥协与挣扎,而曹操则在李利的眸光中看见了怀疑与谅解。不言而喻,曹操能把话说到这种程度确实很不容易。尽管这未必是他的心里话,却足见其会盟的诚意。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李利虽是盟主。却也不能一再逼迫曹操。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遑论人乎?
笑声过后,李利转移话题道:“眼下袁绍僭越帝位,其麾下拥有近二十万大军。兵多将广。根基稳固。此外他称帝之后又大肆拉拢各镇诸侯,想方设法地笼络人心,借此壮大其声势,稳固其帝位,当真是用心良苦,居心叵测。
是以我盟军目前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虽有两倍于袁军的兵力,却得不到冀州百姓的拥护与支持。且袁军又有城池之利,以逸待劳。局势便是如此。不知孟德兄可有破敌良策?”
曹操轻轻摇头,捋着颌下尺余长的美髯长须,凝目沉思。片刻后,他思量着说道:“不瞒大将军,曹某率军赶来黎阳的途中,便一直思考着破敌之策,至今仍是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然则,正如大将军方才所说,我盟军兵马两倍于袁绍,如要攻破邺城绝非难事。是以曹某有一下策,不知可行否?”
李利神情一震,颔首道:“孟德兄不妨直言,无须顾忌。”
曹操欣然点头,直言道:“眼下我盟军已将冀州四面围困,袁绍已成困兽之势。然而,与其各路兵马一城一地的攻城拔寨,不如集中兵力合击邺城。毕竟邺城乃袁绍老巢,亦是伪帝都,邺城若被攻破,其残余势力传檄可定。是以曹某建议大将军,调集大军围攻邺城,四面同时发起攻击,昼夜不停,轮番攻城;如此长则一月,短则十天,必可攻陷邺城,擒杀袁绍父子。邺城一破,则冀州其它郡县必定闻风而降,一战功成!”说完话时,曹操显得信心十足,眉飞色舞,神情颇为激动,似乎弹指之间便可攻破邺城一般,极具感染力。
李利闻言后沉思不语,不时看看曹操的神色,心中暗忖道:“这还真是个下下之策。听起来似乎很令人振奋,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曹操所献之策,说白了,就是集中兵马强攻邺城。这种计策还用的着想吗,领兵攻城谁不会呀?可是强攻邺城的代价无疑是极其惨重的。冀州乃中原第一大州,邺城作为袁绍经营多年的老巢,其坚固程度丝毫不逊于当年的洛阳帝都,比之寿春城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这样一座坚城,强行攻城的后果可想而知,这是要拿无数将士的生命换取这座城池呀!”
似这等不计伤亡的强攻城池,李利历来不屑为之。为了一座城池而搭上数万将士的性命,实在是得不偿失,智者所不为。
但是曹操难道不是智者吗?难道他会不知道强行攻城的巨大伤亡?既然他对此心知肚明,为何还要堂而皇之的公然献策?他究竟意欲何为?
恍然间,李利脑海里充满疑问,甚是费解。毫无头绪之际,他扭头看向郭嘉,却见郭嘉同样凝眉沉思,眼神中充斥着诸多疑惑。不仅郭嘉如此,就连坐在他身边的周瑜也是一样,随即他二人微眯着眼睛打量着顾自饮茶的曹操,似乎想看透曹操的心思,看他为何出此下策。
眼见于此,李利直言不讳地问道:“孟德兄此策的确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之策,不知孟德可曾想过攻城的伤亡代价?”想不通就直接开口询问,这便是李利身为盟主的权利,用不着不懂装懂,充分利用盟主的权利才是他应该做得正确的事情。
曹操闻言并不意外,神色坦然的道:“大将军所言极是。兵法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时下我盟军两倍于敌军。则可攻之。然则,冀州地域广大,城池众多。不宜一城一地逐一攻取,惟有聚而歼之,方为上策。此外,盟军兵马众多,所耗钱粮甚巨,不利久战,理应速战速决。有鉴于此。曹某不得已而出此下策,可行与否全凭大将军一言而决,曹某决无异议。”语罢。曹操再次端起茶盅吹着热气,慢条斯理的细细品茶。
李利沉思不语,似乎正在犹豫,这时郭嘉出声道:“曹公此策不失为眼下最合时宜的破敌之法。郭嘉甚为钦佩。然。曹公当知,我家主公近来连续率军征战,麾下将士早已疲惫不堪,尚需休整一些时日方可再战。如此便有劳曹公率领帐下将士为我盟军之前军先锋,不知曹公意下如何?”郭嘉的言外之意便是,主意是你出的,那么你曹操就率军打先锋,等你帐下将士打光了。我军再去支援。
这是活生生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曹操若是拒绝,那便是戏弄西凉将领。藐视盟主李利。是以郭嘉此言等于将曹操逼到拐角上,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去。
“这不知大将军尊意如何?”曹操闻声色变,抬头看着李利,恭声问道。其实他就是想问郭嘉所言能代表你的意思吗?
李利轻轻颔首,微笑不语。曹操见状后深吸一口气,似乎是强行压制一下心头的怒火,既而神情凝重地微微点头,道:“既然如此,曹某愿为前军先锋。不过曹某尚有一些难处,还请大将军施以援手。”尽管曹操咬牙答应了,却是有条件的妥协。
李利不以为意的道:“孟德兄但讲无妨,只要李某力所能及,一定不让孟德兄失望。”
想要马儿跑,就得让它先吃饱,如此才能好好干活嘛!在这一点上,李利素来毫不吝啬,之前对待徐州吕布和江东孙策便是如此,该给的粮草辎重足额供应,再适当给他们补充一点兵力,如此才能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此番曹操率军前来会盟,李利本来并不打算故技重施,毕竟曹操可是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与徐州吕布和江东孙策截然不同,不可相提并论。
孰料曹操所献之策却是强攻邺城,尽管这也是目前唯一能够速战速决的办法,但这个策略由曹操嘴里说出来,却让李利不得不怀疑他用心险恶,试图借着攻城战削弱西凉军的实力。而郭嘉适时插话,则让李利顺水推舟,索性让曹操率军打先锋。于是不知不觉中李利再度故技重施,又让曹操步入吕布和孙策的后尘,沦为讨袁联盟盟主座下的马前卒。
眼见李利点头,曹操思索着说道:“其一,曹某帐下将士近乎全是步卒,缺乏快速突袭能力,厮杀之中战机稍纵即逝,还望大将军能援助曹某五千战骑,再不济也请大将军调拨五千匹战马于曹某。
其二,曹某帐下将士连年征战,粮草辎重短缺,恳请大将军施以援手。其三,曹某帐下将领有限,大将军若能抽调几位能征善战的战将予以支援,曹某感激不尽。其四呃,呵呵呵!暂时就这些了。”曹操本来还想提第四个要求,却见郭嘉、周瑜、桓飞、许褚等人面色阴沉的吓人,而李利脸上似乎也有些不快,于是他当即讪讪一笑,话音戛然而止。
看着曹操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假惺惺笑容,李利第一次意识到曹操这厮别看年纪不小了,却是个十足的腹黑之人,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让人根本揣摩不透他的心思。此外这厮确实很会找机会伸手,而且狮子大开口,五千匹战马和五万大军的粮草辎重,还公然索要西凉将领前去他帐下听用。
“战马和粮草都不是问题,随后便到。至于其它难处么,李某却是爱莫能助,还请孟德兄见谅。”
曹操闻言颇为失望道:“这样啊也罢,多谢大将军!待大军休整三日,曹某便领兵出战!”


第055章 固执的曹操
开春发岁,白日出之悠悠。
半个月间,李利麾下各营人马相继抵达黎阳大营,而后徐徐进军,步步逼近邺城。
在此期间,得到战马和粮草辎重补充的曹操大军率先开拔,为后续大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但是,出乎李利预料之外的是,曹操本人并未随军先行,而是留在中军,随同李利一起出发。
至此,李利之前对曹操的诸多猜忌随之一扫而空,时常与曹操把酒叙谈,很多见解都不谋而合,话语投机,以至于彼此颇感相见恨晚,俨然是忘年之交。
实际上,曹操如今已是不惑之年,而李利只有二十五岁,两人之间相差一代人。如果曹操的长子曹昂还活着,倒是与李利年龄相仿,至多相差两三岁。
但是李利的身份地位和实力却远在曹操之上,是以他有资格与曹操平辈论交,而曹操还得处处留着小心,丝毫不敢怠慢。如此一来,他们一个有意借机揣摩对方,一个也有心拉近距离、靠近观察,是以彼此甚为投缘,相谈甚欢。
然而他们心里都明白,眼下只是利益驱使人心,将彼此凑到一起,等到攻破邺城之日便是双方暴露真面目之时。
黎阳距离邺城不过一百余里,大军每日行进五十里,三日间便到了邺城城下。
李利率军赶到时,曹仁已率军在邺城东南十里外的漳河北岸扎下大营。
看到这一幕后,李利微微皱眉。当即下令大军驻扎于距离邺城西南二十里外的漳河南岸扎营。随后,李利命令中军帅帐暂住于南岸,高顺所部陷阵营驻守大营。并下令周瑜率领幽州营和青龙营战骑渡河进驻北岸大营。
一直跟在李利身边的曹操见状后,神色微变,却是一闪即逝,既而神色自若的跟在李利身后,亦步亦趋,缄默其口,不发表任何意见。
自此。大军驻扎下来之后,李利麾下大军一分为二。公孙瓒、轲比能率领的幽州营和许褚、庞德率领的青龙营驻扎在漳河北岸,而李利则坐镇南岸。身边同样驻扎着三营将士,分别是:金猊卫、飞熊营和陷阵营。而曹操帐下五万兵马则悉数驻扎于北岸大营,担负着率先攻打邺城的重任。
翌日,曹仁率领三万步军发起攻城。正如战前预料的一样。守城袁军战前准备极其充分。从护城河开始步步为营,壕沟、陷坑、鹿角、栅栏、拒马阵错落密布,并提前在城下安置了多达万余人的弓弩防线,使得攻城的曹军举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要发出巨大的伤亡代价。
连续攻城五日,曹仁方才率军突破城下的层层防御,领兵攻到城下。为此,曹军伤亡巨大。折损将士多达一万五千余人。即便如此,曹军所展现出来的强悍战斗力也让后方观战的李利、郭嘉和周瑜等人为之侧目。其战斗之顽强、排兵布阵之严谨、兵士之悍勇,远在徐州吕布和江东孙策二人的兵马之上。
而阵前指挥攻城的曹仁,自始至终沉着冷静,不急不躁,指挥若定,极具大将之风。在他的指挥下,攻城将士即使遇到袁军的顽固阻击,眼见帐下兵士一个个倒下、一批批阵亡,他仍是泰然处之,岿然不动,积极思考对策,而后增兵上去。从护城河边开始,直至攻到邺城南门城下,曹军将士在每道关卡前面一般进攻两次便可将其攻下,最多不超过三次。而每攻陷一道关卡,曹军将士的伤亡均是控制在两三千人之内,无一例外。
如此进退有据的攻城之法,着实让李利麾下众将大开眼界,惊叹不已。由此也让李利、郭嘉和周瑜等人见识了曹操麾下将士的惊人战力,其帐下步军训练有素,令行禁止,战斗意志极为强大,作战勇猛而顽强。尤其是曹操麾下将领更是极其难得,领兵将领多为曹氏族人,其忠诚毋庸置疑,令人侧目的是曹仁、曹洪、曹真和曹休等人皆有上将之才,既能冲锋陷阵,又能排兵布阵,领兵攻坚。
亲眼见过曹军攻城之后,李利、郭嘉、周瑜和桓飞等人不得不承认,西凉步军的总体战斗力比之曹军稍逊一筹,尤其是攻城方面与曹军差距甚大。这也是李利麾下西凉军的最大软肋,擅长野战却不善于攻坚,是以历次攻城之战都打得极其艰难,远不如战骑骁勇善战。
而这也是李利一贯主张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策略所致。一直以来,他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愿意看到麾下将士在攻城之战中无谓伤亡,最大限度的保存有生力量,故而不到逼不得已之时,他不会命令麾下将士强攻城池。久而久之,便造成了他麾下将士擅长野战和长途奔袭,却不擅攻城。与此同时,西凉军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壮大,战骑数量与日俱增,但步军却增长缓慢。直到现在,李利麾下的步军数量仅占骑兵的一半,长期作为预备兵使用,沦为战骑的附庸。
正是受限于这种现状,在之前攻打寿春的战役中,李利不得不利用徐州吕布和江东孙策率军攻城。
无独有偶。此番转战冀州,再次遇到这种据城死守的局面,所幸兖州曹操帐下兵马冲在前面,不然的话,李利真要犯难了,必将面临进退两难的艰难抉择。然则,李利对此并非毫无准备。他此次之所以将高顺帐下陷阵营从函谷关抽调过来,正是为了应对极有可能遇到的攻坚战。
毫不夸张的说,陷阵营是他麾下最精锐的一支步军,装备精良,攻守兼备。在正面作战中,陷阵营可以正面对抗冲击力强大的战骑;在攻城之战中,陷阵营同样能够以一敌十,攻城拔寨。截至目前为止,高顺率领的陷阵营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征战多年尚无败绩。
攻城战如火如荼,攻守双方剧烈厮杀,战况异常惨烈。
半个月下来,曹操帐下五万兵马几乎折损殆尽。但是曹军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战绩,继南门之后,先后拔除了邺城西门、北门和东门城外的防御阵线,并数次登上城头与守城袁军近战搏杀。
眼看曹操麾下兵马伤亡惨重,已然无力再战,正当李利准备派遣陷阵营接管攻城战事之际,曹操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李利的好意,一边命令曹仁继续围攻邺城,一边派人返回兖州,迅速从兖州、青州后方再次抽调八万步骑前来参战。
李利对此乐见其成,遂不再坚持,任由固执的曹操调兵遣将,而他则率领十余万西凉军作壁上观。
就在这时,哨骑来报,邺城南门突然打开,龟缩在城内的袁军终于出城迎战了。
李利闻讯后,当即率领大军赶往邺城南门。不言而喻,袁军此时出城迎战无疑是看到城下的曹军已经死伤大半,便以为有机可乘,试图出其不意的冲杀出来,欲将曹仁所部六千余将士彻底剿杀于城下。
匆匆率军赶来的李利,远远便看到南门前,一员曹军将领正与两名袁将正在阵前激战。看其身形,李利一眼认出这名曹军将领赫然是曹洪,而与他对战的两名袁将却甚是眼生,似乎之前从未见过。
抬手示意大军止步,李利策马行至不远处的土坡上,曹操、郭嘉、周瑜、李挚和曹纯等人随后跟来。
“曹洪将军勇猛过人,眼下这两名袁将竟与之斗得旗鼓相当,难分伯仲,却是让我颇感意外。孟德可识得此二人?”相距南门数里之外的土丘上,李利凝目远眺,轻声对曹操询问道。
曹操闻声答道:“禀大将军,这二人并非无名之辈,只不过之前声名不显罢了。他们是一对亲兄弟,身着黑色甲胄者名唤‘吕旷’,身着银白战甲者便是吕翔。此二人很早便跟在袁绍身边,颇受器重,然则那时袁绍身边有颜良、文丑随侍左右,是以此二人根本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一直籍籍无名,被埋没了。直到颜良、文丑战死之后,吕氏兄弟才有机会进入袁绍的视线,遂被提拨重用,平日里不离左右,实为袁绍最为信任的近身侍卫统领。”
“吕旷吕翔?”李利沉吟一声,既而若有所思地轻轻点头,轻声道:“此二人武艺不弱,配合十分默契,却不入超一流战将之列。然而他们既是同胞兄弟,阵前斗将还形影不离,想来定有过人之处,或者说他二人必有不为人知的合击之术。如此一来,久战之下曹洪将军只怕凶多吉少,恐有不虞呀!”这是善意的提醒。
以李利久经沙场的丰富阅历,稍稍观察之后便能看出交战双方孰强孰弱。鉴于目前形势,再加上他与曹操是并肩作战的盟友,所以他有必要提醒曹操一声,让他早作准备,以免曹洪有所闪失。
“此二人当真如此厉害?”曹操闻声诧然,当即扭头看向身后的曹纯

ps:衷心感谢:书友140722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

第056章 突如其来的转变
“吕氏兄弟当真如此厉害?”曹操闻声诧然,当即扭头看向身后的曹纯,却见他轻轻点头,与李利的看法一致。
眼见于此,曹操低声对曹纯问道:“以子和之见,军中何人能敌吕氏兄弟?”
“家兄(曹仁)便可。”曹纯接声应道。
随即他面露难色的道:“然,家兄乃军中主将,不宜贸然出战,故而恳请主公让末将出战。”
“这、、、吾与子和同去阵前。”曹操稍作迟疑后,颔首道。说完话后,他扭头看着身边的李利,希望他准许自己回归本阵。
李利颔首应允,曹操当即拱手揖拜,遂与曹纯带领时刻不离左右的五千虎豹骑直奔南门阵前而去。
目送曹操领兵离去,李利无端地眼皮直跳,心中隐隐有些不安,一种难以名状的危机感涌上心头。然而待他试图捕捉这丝危机、追溯其源头之时,这种诡异的预感却消失的无影无踪,无从捉摸,毫无头绪,仿佛从未出现过一样,亦或是恍惚间一闪而逝的错觉。
这一霎,李利望着渐行渐远的曹操的背影,神情冷峻,眼神中浮现出浓烈的杀机。尽管他并没有捕捉到这难以言语的危机感来自何处,但眼前率军返回本阵的曹操无疑就是不祥预感的源头。是以李利从这一刻起便下定决心伺机除掉曹操,以绝后患。
勒马伫立在李利身旁的郭嘉,敏锐察觉到主公李利的异常神态。又见他冷眼注视着渐渐远去的曹操,当即心下了然。
随即郭嘉策马靠近李利,低声道:“主公一直是此人为眼中钉肉中刺。数次欲将其除之而后快。如欲除掉此人,此番便是绝好的时机。借着此次会盟之际,主公可将其一举铲除,一旦错过此次机遇,只怕往后再想除掉他便殊为不易了?”
郭嘉跟随李利多年,只要看看李利的神情脸色便能猜测出他的大致意图,此刻也不例外。眼看李利已对曹操心生杀机。郭嘉适时谏言,劝说李利不可再犹豫,应该及早下决心。否则迟则生变。是以郭嘉这番话无异于怂恿李利诛杀曹操,除去这一心腹巨患。
李利闻声后脸色微变,仰头望着高高耸立在眼前的邺城,神情凝重的沉吟道:“奉孝所言。我何尝不知。又何尝不想借此机会除掉他。然则,奉孝当知眼前这座城池不同于寿春城,袁绍现下所拥有的实力也远非淮南袁术可比。据细作探报,迄今为止,袁绍麾下仍有不少于二十万兵马,其中步军十六万,骑兵五万。除此之外,袁绍占据冀州多年。根基稳固,且施政宽仁。深得冀州百姓爱戴以及世家大族的拥护。这才是我等此次讨伐袁绍所面临的最大障碍,看似不足为虑,实则关乎全局,极其关键。”
说到这儿,李利轻声叹息一声:“唉!此前我之所以迟迟不肯率军攻打冀州,正是因为袁氏一族在冀州经营多年,根基之深、势力之大,天下诸侯无出其右者,俨然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无论是哪路诸侯想要占据冀州,若想将其连根拔起,几乎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是以我将其南征袁术之后,并试图借助曹操之手攻破邺城,诛灭袁氏一族,而后再由我李利出面收拾残局,继而将冀州收入囊中。
直到现在,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进行,但是我隐隐感觉一切似乎过于顺利了。以兖州曹操的为人心机,他不可能想不到我等正在利用他,借助攻打邺城削弱他的兵马实力,为战后一举剿灭他做准备。然而他明知我等的真正用意,却仍然不管不顾,一再调兵强攻邺城。他为何这么做,目的何在?究竟是他曹操变傻了还是我等被他蒙在鼓里?”
郭嘉闻言愣神,迟疑道:“既然主公对他如此猜忌,何不现在就除掉他?眼下以我军的实力即使没有曹操帐下兵马相助,亦可攻陷邺城,擒杀袁绍,收复冀州!”显然,郭嘉坚信西凉军完全有能力收复冀州,根本不用和曹操联手。
李利轻轻摇头,一边沉思一边缓缓说道:“是啊,我西凉军拥军数十万,实力之强大远胜于各镇诸侯,俨然一枝独秀,叱咤风云。单以总体实力而言,休说冀州袁绍,即便是兖州曹操与其联手共抗我西凉军,我亦不惧。可是奉孝可曾想过,我军兵马虽多,战力虽强,但战线拉得太长,无形中大大削弱了我军的总体实力。目前,辽东、幽州、朔州、西域商道、汉中和淮南等边境,都需要屯集重兵方可确保安定平稳的局面,一旦调走这些兵马,各州郡就会动荡不稳,甚至后方大乱,从而动摇我西凉军的根基。此乃其一。
其二,眼下我等四面围困冀州,占据绝对优势,兵马之多两倍于袁绍。然则,一旦曹操倒戈投向袁绍,那么当下局势就会瞬间逆转。届时,袁绍和曹操帐下兵马联手,其兵力多达四十万,而我军三路兵马加在一起还不到三十万。如此以来,这场决定中原命运的大决战于我军极为不利,胜负难料,其结果不容乐观。
倘若我军战败,那么眼前占据中原的绝好机会便是过眼云烟,之前所付出的百般努力尽数化作乌有。战后最好的结果便是,我军退守黄河以南,而黄河以北的广博疆域将悉数落于袁绍手里,甚至连幽州和并州都岌岌可危,时刻面临大军压境的威胁。
换言之,我军若想一举剿灭袁绍和曹操两股势力,必须调集七成以上的兵马,集中全力于一役,如此方有七成胜算。”郭嘉闻言面露沉思状,既而轻轻点头,对李利所言深以为然。
语气一顿,李利看了看郭嘉的神色,接着说道:“有鉴于此,最近我一直在思索目前局势,不求曹操与我等团结一心、共抗袁绍,只要他不率军倒向袁绍,那便是对我军最大的帮助。是以曹操近来一直跟在我身边,我有很多机会也有无数种办法除掉他,但是为了顾全大局、顾及眼前形势,深思熟虑之后我最终决定暂时不能对他下手。原因很简单,此时杀了曹操,就等于帮助袁绍解围。不仅如此,他还能坐收渔翁之利,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曹操帐下兵马悉数收入麾下。
“切莫以为这种局面不会出现,恰恰相反,曹操死后其麾下兵马必然投奔袁绍,誓死与我军为敌。因为曹操麾下这支大军与其他诸侯兵马截然不同,曹军之中的统兵主将全是曹氏族人。曹仁、曹纯、曹洪、曹真、曹休和乐进等将领都是曹操的嫡系亲信,除非将他们逼上绝路,否则他们绝对不会投效于我。所以唉,杀死曹操容易,但是想要收编他麾下的兵马却殊为不易,近乎完全不可能。与其这样,不如暂时放他一马,待灭掉袁绍之后再行区处。”李利这番话真正是有感而发。
历史上,曹操之所以能够屡遭大难而不倒,其根源就在于,追随他的主要将领大多出自曹家和夏侯家。这是一群铁杆儿追随者,血脉相连,前途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此也不得不承认,跟随曹操打江山的初期,夏侯家和曹家的确是战将迭出,随便拉出一个便是大将之才。而赤壁鏖兵之后,孙权和刘备之所以不敢杀曹操,绝不是为了顾全天下黎民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其真正原因是担心曹操死后,曹氏族人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殊死反扑,以致于前脚杀了曹操,后脚便步入曹操后尘,自身难保。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曹操得以屡败屡战,最终占据中原,为后来的曹魏江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则,世间之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正是由于曹魏江山是建立在曹氏亲贵浴血拼杀的基础之上,才使得后来的曹氏子弟能够不劳而获,始终把持天下兵马大权,极大压制了后起之秀的仕途升迁和前途发展。
于是等到最早跟随曹操打江山的那批亲信将领相继逝世,曹氏亲贵人才凋零,后辈资质平庸却身居高位之时,曹魏江山也随之摇摇欲坠。直至外姓人司马懿掌军之后,之前被曹氏族人压制的将领纷纷投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