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骁骑-第3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蹋顿的双边马蹬究竟从何而来,或者说他是如何得知双边马蹬的呢?中原诸侯都不知道的秘密,为何蛮夷首领反倒先知道了?这是谁告诉他的,或者西凉内部出了奸细?难道是汉奸?
李利对此颇为恼怒,一瞬间想到很多从未想过的事情,并促使他下定决心有些事必须提前进行,以免遗祸无穷。
鲜于辅死了,就在中军阵前被蹋顿一刀砍掉头颅,临死都不知道蹋顿是如何出刀的,真正是死不瞑目。
亲眼目睹鲜于辅惨死在蹋顿刀下,李利眸光阴冷如冰,倒提在手里的战刀陡然翻转,寒光凛凛的刀锋在沙土中震动作响。
“主公,末将请令诛杀此贼!”或许是感觉到李利凛冽如实质的杀机,伫立在侧的李挚当即请缨道。
如果不是李挚主动请缨出战,李利或许就会亲自上阵斩杀蹋顿。但听到李挚的声音后,李利反而神情微变,瞬间冷静下来,阴沉如水的脸颊上迅速归于平静。
稍稍沉默之后,李利沉声道:“罢了,再等等吧。正面决战不比阵前斗将,兵马调动必须统观全局,没有命令,不可轻动。不然的话,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影响整个战局的成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便是这个道理。如今我们这一万金猊卫战骑便是大军的中流砥柱,不动则已,动辄便要给予蛮军毁灭性的打击。”说完话,李利抬头看向头顶上方的帅台,目光恰好与诸葛亮不期而遇。一刹那,李利对诸葛亮郑重点头,示意他不可慌乱,沉着应对,全军都听他的号令。
李挚闻声点头,再不言语,脸上的神情与李利方才一般无二,目光阴冷地盯着阵前纵横驰骋的蹋顿,眸子中寒光闪烁,似乎只要李利首肯,他便立即策马上前取下蹋顿的项上人头。这绝对不是狂妄自大,而是李挚确有这份实力。
若是正面对战,李挚或许算不上当世最顶尖的巅峰强者。然则,如果是偷袭刺杀。当今世上能够挡住他的人却是屈指可数,绝对不超过五人。在这有限的五人当中,西凉军中便至少占据三个席位,桓飞、赵云和李利;余下两个名额被谁占据,目前尚未可知。换言之。只有十分熟悉李挚、并且自身武艺高强绝顶之人。才能防住李挚的偷袭刺杀;否则,不管对手有多厉害,在他面前都是一样。一招落败之后便是人头落地之时。
正当李挚若有所思、李利耐心等待之际,帅台上的诸葛亮再次挥舞令旗。顿时间,帅台正下方的一万步军在各自将领的指挥下,整齐有序地退向两侧,让开中间通道。而正在中军阵前厮杀的蹋顿则带领乌桓大军趁机冲杀过来。企图一举夺下李利的中军帅旗;若能擒杀汉军主帅李利,那便万事大吉,一劳永逸。
“嗒嗒嗒咯咯咯!”
霎时间,乌桓铁骑的马踏声与汉军中军后方的“咯吱”声响混杂在一起。但是,除了勒马伫立在帅台下方的李利、李挚等人能够清晰地听到这两种声响,策马冲刺的蹋顿及其身后的上万名乌桓骑兵根本听不到这种尖锐刺耳的“嘎吱”声响,更不可能这种特殊的声响代表着什么。
“车弩准备。十轮连射嘎嘎嘎!”
随着掌旗兵扬声大喝,最后一列挡在后军前面的金猊卫战骑策马让开道路,从而将身后的一排排车弩显现出来。呈现在乌桓铁骑面前的车弩多达十排,第一排两百架车弩,第二排一百五十架。第三排一百二十家,第四排一百家最后一排三十架车弩,合计六百架车弩。
(车弩:在战车上置弩,用以发箭;其牙一发,诸箭齐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陨,楼橹亦颠坠。谓之车弩。此外,车弩邃发,矢大如椽,就是说车弩可以一次发射多支弩箭,并且所使用的弩箭很大,像建房子所用的椽子一样。具体如何,众说纷纭,无从考究,本文将车弩设定为单发弩箭。由此,如果把弩箭换成特制加长的羽箭,把几支或十几支羽箭拢在一起,就可以一次发射多支箭矢。)
刚才那种“嘎吱”作响的奇怪声音,正是数千名步军通力配合,拉动机括、放置弩箭的声响。在此之前,他们一直被金猊卫战骑挡在身后,处于大军中央,因此根本不会被蛮夷大军发现,甚至于两翼骑兵都不知道中军后阵还藏着这么多攻坚武器巨型车弩。而这正是诸葛亮的杰作。
为了筹措和制作这些车弩,诸葛亮下令幽州辖下所有城池搜集车弩,不管是好的还是破损废弃的,全都送到右北平郡城。还有西凉军此行携带的两百余架车弩也一并交到诸葛亮手上。然后,诸葛亮调动两万余步军整整捣鼓了半个月,打造箭矢的将作坊更是忙碌了二十余天,不分昼夜的打造特制加长羽箭和弩箭。直到决战前一天,一共修缮出六百架良莠不齐的车弩,打造了五千支长达数尺的特制羽箭,以及五百支巨型弩箭。
正因为这样,此次决战才有三万步军出战,其中一万名步军兵士便是诸葛亮训练了半个月的车弩兵,由他们操控眼前这六百架看上去十分粗劣的车弩。
不得不说,这便是诸葛亮与李利截然不同的用兵之道。他自己不擅长冲阵厮杀,这就促使他将精力转移到武器之上,无形中把最大限度地使用武器与用兵之道糅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统兵征战模式。而这种作战方式被后世兵家推崇备至,对武器的重视程度愈发浓烈,可谓是一发不可收拾,以至最终演变为武器彻底取代勇武,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后世尊称诸葛亮为“诸葛武侯”,亦或“智圣”。这不单单是诸葛亮的侯爵封号,其实也是武将和文官对诸葛亮的尊称,各有各的称呼,各有各的见解。
武将们称他“武侯”,不仅因为他用兵如神,攻无不取战无不胜,还因为他对武器的研制与使用独具匠心,可谓是首开先河,影响深远。而文官们之所以称他为“智圣”,是因为他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纯粹以文人身份掌军的三军统帅,堪称文人掌军的先驱,被奉为万世楷模。而在他之前,文士大多充当幕僚或宾客,最多充当军师或宰辅,没有执掌三军的先例。然而,诸葛亮掌军之后却屡建奇功,战绩彪炳,由此开创了文士掌军的传世美谈,被后世文人墨客推崇备至,争相效仿。
文人掌军在后世的宋、明两朝被发扬光大,而被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正是千古流芳的诸葛亮,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由此不难看出,三国最亮最耀眼的一颗星便是诸葛亮。而此时的卢龙塞之战就是“诸葛武侯”的首场秀。此战若胜,估计李利就不好意思再挂着“武侯”的名号了,应该“物归原主”喽!(从古到今,得到武侯封号的将领数不胜数,但真正流传百世的被大多数认可的武侯只有一个,他就是诸葛孔明。)
第962章 杀破狼,霹雳弦惊
中军帅台正前方百余步外,蹋顿策马挥刀,率领乌桓铁骑气势汹汹地杀将过来。他原以为身着红袍金铠的李利必然会率军出战,正面迎击,却不料李利根本没有迎战的意思,反而勒转马头,率领金猊卫铁骑退到帅台两侧,就连诸葛亮都从帅台上下来,退入金猊卫之中。
眼见李利避而不战,蹋顿并不气馁,反倒战意更盛,喜上眉梢。在他看来,李利身为汉军主帅却如此消极避战,这对汉军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而对自己麾下的乌桓、鲜卑联军而言则是意外之喜,事半功倍,胜利在望,何乐而不为。
是以蹋顿非但毫无怒意,反而露出阴森森的狞笑,跃马扬刀,对身后的乌桓骑兵大声吆喝道:“勇士们,李利小儿退缩不战,我乌桓勇士必胜!随我冲杀过去,杀尽汉狗!杀呀!”暴喝声中,蹋顿一马当先,威风凛凛地冲向中军帅台。
正当蹋顿率领数万乌桓铁骑直扑中军冲刺而来时,挡在帅台后方的最后一批金猊卫战骑迅速退向两侧,从而将正前方的空地彻底腾出来,所有中军将士悉数退向帅台两侧,在原本左右两翼的阵地上重新组成防御阵型。
金猊卫战骑前脚离开,数百架巨型车弩便立刻暴露在乌桓铁骑面前,两者之间相距不到一百步,并且距离还在快速缩小当中。
恰在这时,不等蹋顿和乌桓铁骑反应过来,策马站在车弩阵中间的掌旗兵放声喊道:“车弩准备,十轮连射。第一排,准备放!”令旗一挥。早已蓄势待发的第一排两百架车弩应声放箭,机括砰然巨响,弩车剧烈震动。
“砰、砰砰咻咻咻!”一阵轰鸣巨响声中,但见一杆杆架在弩车上的粗若手臂、长达八尺的巨型弩箭猝然飞出,巨大的反震力道促使弩车剧烈摇晃。“哐当”作响。
猝然间。呈现在汉军将士眼里的场景是:随着每台车弩后方的十名壮汉合力扳动机括,那一杆杆宛若粗大的“长枪”激射而出;脱离车弩的一霎,每台车弩发出的都是一支弩箭。然而等到弩箭飞出二三十步远之时,却突然炸开,一分为十,瞬间变成十支拇指粗、八尺长的超长羽箭,惊鸿疾掠。截断气流,直奔迎面冲杀过来的乌桓铁骑咆哮而去。
“啊!车弩速速闪开!”霹雳弦惊的一瞬间,一马当先的蹋顿便看到陡然出现的一排排巨型弩车,并喷射出令人惊怖的寒芒。霎时,他神色大变,本能地放声疾呼,并第一时间跳下马背。侧身砸在满是石子的地面上。
在他落地的一刹那,眼睁睁看着上千支宛如长枪一般的弩箭(其实是羽箭)从头顶上方疾掠而过,其中一支弩箭直奔他的座骑黑膘马咆哮袭来,所幸黑膘马颇具灵性,危险来临时侧身倒地。堪堪躲过弩箭的灭杀。即使如此,黑膘马的侧背上还是留下一条两尺多长的口子,而那支蹭着黑膘马侧背飞射过去的弩箭却没有丝毫影响,依旧强劲霸道,呼啸而去。
“噌噌噌?啊!”
电光火石间,那直射而出的两千支巨型羽箭以肉眼难觅的闪电般的速度,径直穿过挡住去路的乌桓骑兵身体或战马躯体。除了瞬间击毙战马的巨型羽箭留在战马体内之外,余下箭矢洞穿乌桓骑兵的身体之后余力不减,随即再度洞穿一名乌桓骑兵的身体,却仍未落下,仍然是余力未消,威力十足,继续灭杀着一个又一个乌桓骑兵。这一刻,巨型羽箭一往直前,任何障碍都阻止不了它们肆虐长空的劲头,人挡杀人,战马挡路照杀不误。箭矢所过之处,人畜无存。
这些巨型羽箭都是射程长达六七百步的车弩激射而出,其射程之远、力道之大,远远超乎普通人的想象。即使在见多识广的李利看来,这些弩箭的威力丝毫不逊于后世的狙击步枪,甚至在射程之内的威力远远大于狙击枪,其杀伤力绝不是一颗子弹能够比拟的。试想一下,一颗子弹绝不可能将一匹战马开膛破肚、一击毙命,但弩箭却能做到。躯体庞大的战马尚且如此,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类?
眼睁睁看着弩箭纵横肆虐,瞬间收割着一个个乌桓部落勇士的性命,仅是眨眼工夫,便有不少于一千余名兵士被弩箭秒杀,并且杀戮还在继续,近两千支弩箭仍有一半还在疯狂杀戮。这一刻,匍匐在地上的蹋顿脸色煞白,龇目欲裂,痛心疾首,一双拳头重重地砸进石子中,血肉模糊,可他却感觉不到疼痛,心头充斥着无尽的惊恐与愤怒。
正当蹋顿满目喷火地试图爬起来,冲到汉军车弩阵中砸烂那些杀戮魔鬼之际,第二轮弩箭猝然而起。瞬时间,吓得他噤若寒蝉,蜷缩在地上一动不敢动,生怕一抬头就丢掉性命。
第二轮弩箭仍是扎堆成团的巨型羽箭,飞行一段距离后骤然分散,同样一分为十,横行无阻。唯一不同于第一轮箭矢的是,这一轮弩箭是迎空抛射,但抛射弧度并不大,却足以灭杀三百步之外的乌桓铁骑。
就在第二轮弩箭嘶吼升空之际,第一轮弩箭的冲击力已接近尾声。等到最后一支巨型羽箭完成使命时,跟随蹋顿直扑中军帅台冲杀而来的第一批五千余乌桓铁骑已然死伤大半,至少两千人死在巨型羽箭之下,此外,被射杀的战马或被战马践踏而死的乌桓骑兵就有一千余人。而剩下的一千余乌桓骑兵则是被受惊的战马冲撞的自乱阵脚,互相冲撞、践踏致死的人不在少数。故而,仅是一轮弩箭便将五千余乌桓铁骑杀得死伤惨重,溃不成军。
然而,这只是起手一记杀威棒,真正的杀戮还在后面,还在持续。不过。第一轮弩箭的威力无疑是最大的,其战果也是最辉煌的。
第二轮弩箭灭杀了不到两千名乌桓骑兵,第三轮的战果仅有一千余人,第四轮将近一千人
六千支巨型羽箭用尽之后,蹋顿率领的乌桓铁骑至少付出了上万人的伤亡代价。然而。这些人真正死在弩箭之下的不到七千人。可是被战马践踏致死或被撞翻落马受伤的乌桓骑兵却不少于五千人,伤亡几乎与弩箭的杀伤力持平。两者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被弩箭射中的人必死无疑。而被撞翻惨遭践踏的乌桓骑兵则是非死即残,多少还有一些生还者。只不过这些受伤的乌桓兵士,最终究竟能不能活着离开战场却是未知之数。
然则,车弩打击并没有结束,接下来还有五百架车弩的最强攻击。真正的摧枯拉朽式的弩箭攻击。
“砰砰”巨响声中,一支支巨大的弩箭呼啸升空,在高空中划出一道道完美的弧线,继而咆哮着冲进密集的乌桓铁骑当中。
“啊、啊啊”巨大的厮杀声和战马长嘶仍然掩盖不了凄厉的惨叫声,曾经自吹自擂的乌桓勇士、太阳下最勇猛的部族在面对死亡时与常人并无二致,依然是竭斯底里的痛呼惨叫。那凄厉尖锐的惨叫声直冲云霄,震动卢龙塞关前一阵轰鸣。回声悠长,经久不息。
这五百支真正的弩箭杀伤力到底有多大呢?勒马驻足在帅台左侧观战的李利和诸葛亮也不知道,只见五百步开外的弩箭坠落的地方,方圆百余步的旷野上一片空白,除了遍地的尸体和战马残骸之外。没有一个活着的人或战马。摧枯拉朽,想来便是这般情景。
车弩之威,大到如斯地步,着实让李利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内心深处极为震撼,甚至有些后怕不已。
时至今日,车弩并不是新式武器,各镇诸侯手里或多或少都有车弩,只不过他们都用来守城,很少将车弩用在正面战场上。换言之,即使把车弩拉上战场,也只是作为辅助攻击手段,数量并不多,一般不会超过两百架,而且都是使用相对劣质的铁器打造弩箭,因此准头很差,威力也不大。但是,今天诸葛亮却是打破惯例,采用相对粗劣的材料制作弩车,却对弩箭要求极高,以至于数千名工匠不分昼夜打造弩箭,一个月下来只有区区五百支弩箭。与此同时,诸葛亮奇思妙想,设计出巨型羽箭,遂以巨型羽箭替代弩箭,不要求羽箭达到五百米以上的超远射程,只求弩车发射出来的羽箭具有弩箭的冲击力和杀伤力。
事实胜于一切,很显然诸葛亮成功了。他革新了车弩的攻击方式,将车弩拉到正面决战的战场上,并爆发出惊世骇俗的巨大威力,战果丰硕。
事实上,车弩的震慑作用远远大于实际杀伤力。蹋顿率领的乌桓铁骑并没有被车弩打败,而是被车弩展现出来的巨大杀伤力吓破胆了,以致于相互冲撞、践踏,造成巨大的无谓伤亡。
武器还是曾经的武器,但是遇到善于使用它的人手里就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威力。说到底,这并不是武器厉害,武器终归是死物,真正厉害的是使用它的人。这一刻,李利暗自庆幸自己趁早将诸葛亮留在身边实在是太英明了,否则有朝一日这些车弩或者更新式的武器就会落在自己头上,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lw0。))
ps:真诚感谢:一夜红尘变书友打赏鼓励,感谢1999存在书友月票支持,多谢!周末愉快!
再吆喝一嗓子:“求推荐票喽!看看您兜里还有木有票票,有票您就砸吧,虎贲接着呢。走过路过莫错过,只要您高兴,想怎么砸就怎么砸,虎贲都感谢您!”
第963章 杀破狼,横刀立马
弩箭过后,中军帅台前方五百步内尸骸遍地,除了千余匹无主的战马在战场上徘徊之外,不见乌桓骑兵的身影。而五百步开外,则聚集着不少于三万乌桓铁骑,然而他们此刻惊慌未定,勒马驻足不敢上前。
当最后一轮弩箭咆哮坠落之际,勒马伫立在李利身边的诸葛亮轻声叹息道:“可惜了。本来弩箭之后仍可将弩车改为双马战车,继续冲阵绞杀一番,不承想阵前战场已铺满尸骸,前路受阻,战车便无用武之地了。哎,人算不如天算,始料不及呀!”
李利闻言后一阵无语,脸上呈现呆滞之色,既而眨眨眼睛,却是直翻白眼,神情十分诡异。恍然间他脑海里浮现出一句话:“诸葛多智近乎妖,有呼风唤雨之术,神鬼莫测之能;孔明不死,乱世难平。”这段评语,李利很早就听过,却不解其意,但此刻他顿悟了。
诸葛亮用兵,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是他整个战术谋划中的重要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杀机。之前的步军出阵乱箭齐发,其用意便是迷惑蛮军,让他们误以为汉军已黔驴技穷,还是老一套,玩不出新花样;而后再用巨盾防御,进一步加剧蛮军的轻视之心,促使其轻敌冒进,直奔中军帅台杀将而来。然后,车弩现身,迎头一棒,给予蛮军毁灭性的打击。车弩阵之后还有攻击手段,这便是弩车变战车,战车冲阵。战车过后。便是中军出击,趁势追杀,痛打落水狗。
整套攻击下来。休说甲胄劣质、攻击手段相对单一的蛮军受不了,换做其他军队照样吃不消。既然吃不消,那就得兜着走,难免损兵折将,吃大亏。换做李利领兵也不例外。
这就是用兵如神的一代军师诸葛亮,正面决战都能使出一连串的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倘若是其他战斗,想必他的发挥空间更大,谋划更加缜密。说是算无遗算一点都不夸张,而是实至名归。
“主公、主公”正当李利走神之际,耳边传来诸葛亮的声音:“接下来的战事便要劳烦主公亲自出马了。趁着此刻蛮军丧失斗志,主公可率领金猊卫战骑冲阵厮杀。力争一举击溃蹋顿中军。只要蹋顿所部大败而逃。其左右两翼兵马必然不战自溃,仓皇逃窜。倘能如此,大局已定,此战我军必然大胜!”说这番话时,诸葛亮显得信心十足,语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呃!如此甚好。”李利愕然回神,欣然颔首应道。随即他对身后的李挚吩咐道:“子诚留在此地保护军师。不得离开半步,一定要保护军师安全!”
“啊!这”李挚闻声色变。惊诧莫名地看着李利,正要出声辩解,话到嘴边却被李利横眉一瞪,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瞪了李挚一眼,李利神情肃然,不容置疑道:“军师若是少了一根汗毛,我拿你李子诚是问!”
“诺,末将领命!”眼见李利心意已决,李挚再不多言,恭声应道。
话音未落,诸葛亮接声插话道:“主公此举甚为不妥。子诚将军乃主公亲卫统领,理应保护主公安全,如何能够留在微臣身边?何况主公此番领军冲锋陷阵,正是用人之际,有子诚将军护持左右,当能以策万全。微臣留守中军后阵,身边还有两万余步军将士,安全无虞。是以,微臣恳请主公收回成命,请主公三思。”
李利闻声摇头,不假思索道:“孔明不必多言,此事就这么定了。子诚留下来保护你,我才能放心,心无旁骛地领军厮杀。否则,万一你稍有闪失,我我如何对你姐姐交代?”原本想说:万一你有所闪失,我的损失就大了。但李利觉得这么说过于直白,太过功利,于是临时起意把孔明的姐姐诸葛玲搬出来当挡箭牌。
说完话后,看到诸葛亮还要争辩,李利摆手示意他无须多言,遂扭头看了看李挚,给了他一个只有他自己才懂的眼神。李挚当即会意,郑重点头,遂策马跟在孔明身后,果真是寸步不离左右。
李利见状后会心一笑,遂手持金猊战刀、提缰纵马,胯下骅骝马极具灵性,扬蹄跨出数步,昂首直立而起,神骏至极。马背上的李利横刀立马,朗声喝道:“金猊卫听令,直取蛮酋蹋顿首级,随我出战,杀!”战刀一挥,骅骝马如离弦之箭扬蹄飞驰,载着李利一骑绝尘,直奔阵前而去。
一万余名金猊卫铁骑应声而出,跃马挥鞭,紧随李利之后扑向阵前。
“主公待我诸葛亮何其厚也,微臣定当誓死追随,甘效犬马之劳!”目送李利率领大军奔向阵前战场,诸葛亮怔怔失神,喃喃自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站在他身后的李挚闻言后,眼底闪过一丝异彩,看着李利脱缰纵马的背影,由衷地暗自赞叹:“主公真乃神人也,一举一动皆有深意!”这句感叹绝非无端而发,而是事出有因。
在此之前,李利并没有派遣将领专门保护诸葛亮的安全,这在西凉军中并不多见。时至今日,但凡是郡守以上的文官或武艺不入顶级战将序列的将领,身边都有武艺高强的贴身侍卫保护。其中,像李暹、李玄、李儒、贾诩、郭嘉、鲁肃、周瑜、李傕等人身边还专门组建了亲兵卫队,分别为一百至三百人不等,若是独领一营人马便有五百亲兵。然而,由于诸葛亮资历尚浅,且初来乍到,故此他身边就没有侍卫保护。
就在刚才,蹋顿率领大军已经冲到帅台前方不到一百米的地方,而诸葛亮却站在帅台上。置身于乌桓骑兵的弓箭射程之内。那一刻,诸葛亮身边没有侍卫保护,无疑是极其危险的;一旦乌桓骑兵张弓驰射。他便性命堪忧。可当时,李利并没有派遣李挚前去保护。由此可见,李利虽然器重诸葛亮,却还远远没有达到盲目信任的地步,否则他断然不会让诸葛亮身陷险境。
但是,这一切随着诸葛亮利用车弩阵击退蹋顿大军、展出出神乎其技的用兵能力之后,李利对他的重视程度立刻上升了无数个台阶。竟然把李挚留在他身边贴身保护。这一来二去间截然不同的两种待遇,着实发人深省,颇为玩味。
嗒嗒嗒!
战场中央。踏着乌桓蛮军的尸骸,金猊卫铁骑奔袭如潮,犹如山呼海啸般冲向百步开外的乌桓大军。
此刻在他们正前方还有不下于三万乌桓铁骑,而先前在弩箭下仓惶逃生的蹋顿霍然勒马阵前。苏仆延也在他身边。此时的蹋顿惊慌未定。看着眼前尸骸遍地,他心有余悸,双眸无神而慌乱。
然而战斗并没有结束,乌桓、鲜卑联军并未战败,区区一万余乌桓骑兵的阵亡对于十三万联军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无关大局,联军仍然可以打败汉军,夺取最后的胜利。这是蹋顿自我安慰的想法。也是面对上万名汉军战骑汹涌冲来时的自我勉励。可是,当他扭头看向身后的乌桓大军时。却不由得心头一紧,好不容调动起来的斗志顿时为之一挫,甚是气馁。
一瞬间,蹋顿同样顿悟了。
刚刚的车弩阵没有灭杀所有乌桓铁骑的能力,真正被射杀的乌桓兵士不到一万人,但死在马蹄践踏和混乱中自相残杀的乌桓骑兵便多达五六千人。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蹋顿率领的数万大军被汉军弩箭吓破了胆,惊慌失措,仓皇逃窜,由此促使他们在弩箭打击之下急于逃命,为此不惜大打出手,相互残杀。更意味着,在弩箭打击下幸存的三万余将士已经完全丧失斗志,斗志全无,军心涣散,既无心再战,也无力再战。一群丧失凶性、失去斗志的草原狼,与待宰的羔羊何异?
眼见汉军铁骑越来越近,蹋顿心急如焚,神色忧郁,进退两难。
明知身后的大军已无战心,身为他们的首领,蹋顿理应当机立断,立刻撤兵,否则就是让身后的儿郎们留在这里送死。但是,两翼兵马正与汉军两翼骑兵厮杀正酣,八万联军与四万汉军纠缠在一起,断然无法立即撤出战斗。如果这个时候蹋顿率先先行撤出战场,无疑是置两翼盟军的生死于不顾,背信弃义,自私自利。果真如此的话,日后蹋顿和自己的部落如何在草原上立足?
可是,如果勉力一战,结果必然是惨遭屠杀,而这恰恰是蹋顿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因为他身后的大军都是他和苏仆延部落的勇士,属于绝对嫡系人马。倘若自身兵马伤亡太大,日后他和苏仆延二人在乌桓部落中的地位必然是一落千丈,岌岌可危,甚至极有可能被其他部落吞并,其结果还是难逃一死。
面对两难抉择,蹋顿扭头看着苏仆延,恰好碰上苏仆延乞求的目光。当即两人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地轻轻点头,达成共识。
随即,蹋顿跃马出阵,大声吆喝道:“勇士们,与汉军决一死战!杀!”嘴里喊打喊杀,可蹋顿接下来的举措却甚是奇怪。只见他和苏仆延一左一右分头奔袭,不是冲向阵前,而是策马奔向中军两侧,然后从中军与两翼的空隙中策马狂奔,奔向身后的莽莽群山。
显然,蹋顿和苏仆延二人率部撤军了
ps:衷心感谢:书友树根树叶、a04050235cxj、茜瓜、戏红尘书友月票支持,感谢ttoott书友打赏鼓励,多谢!
月末最后两天,诚求月票,求月票,谢谢!
第964章 杀破狼,汉骨忠魂
随着蹋顿和苏仆延率领三万余乌桓铁骑撤离战场,整个战局随之逆转,胜利的曙光从蛮军头上开始向汉军转移。
然而蹋顿率领的中军终究是撤退得慢了一些,也没有明确的撤退命令,以致置身于大军中段的乌桓骑兵浑然不知所措。结果,这股反应迟钝的乌桓骑兵与李利率领的金猊卫铁骑迎面相遇,彻底失去了逃离战场的机会。
一番厮杀之下,五千余乌桓骑兵被迫与金猊卫交锋,其结果正如蹋顿所料。面对士气高昂的金猊卫迎面冲过来,五千余乌桓铁骑近乎毫无还手之力,仅是一个冲锋,便被杀得七零八落,生还者寥寥。反观金猊卫则是勇往直前,势不可挡,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五千余乌桓铁骑,轻而易举地将其歼灭,大获全胜。
然而正是这些反应迟钝的乌桓骑兵留下来阻挡金猊卫的冲杀,使得蹋顿、苏仆延二人得以顺利地率领两万余大军迅速脱离战场,逃之夭夭。
眼睁睁看着蹋顿及其麾下部众全身而退,李利很不甘心,奈何眼前局势根本不容他率部追杀蹋顿大军。此时,两翼战场上的战骑对决正值关键时刻,如火如荼,激战正酣。如无外力加入,只怕左翼公孙瓒率领的幽州营凶多吉少,右翼赵云所部无双铁骑所面临的局势也不乐观,伤亡惨重。
战局如此危急,李利只能暂时放弃追杀蹋顿蛮军,毫不犹豫地率领金猊卫铁骑投入到左翼战场。支援公孙瓒率领的幽州营;从侧翼狠插难楼、乌延率领的乌桓铁骑一刀,打得蛮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
随着金猊卫这支生力军突然参战。以难楼为主将的蛮军右翼兵马被拦腰截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一时间蛮军右翼阵型大乱,进攻受挫,许多乌桓骑兵茫然不知所措,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股突然杀来的汉军战骑究竟从何而来,莫非汉军还有援军?
剧烈厮杀的蛮军右翼将士根本不知道中军战场上发生了什么,但是指挥右翼作战的主将难楼和乌延却见蹋顿中军的遭遇尽收眼底。心里跟明镜似的。眼见蹋顿和苏仆延率军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