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骁骑-第3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鲜卑大首领轲比能派遣,前来与蹋顿会合,企图一举攻陷卢龙塞,与冀州袁绍平分幽州。”说到这儿,李利便不再多言,遂将目光投向诸葛亮。
诸葛亮当即会意,颔首示谢后,朗声道:“据斥候探报,鲜卑首领阙机此次带来一万五千余轻骑,均是其部落中最精锐的勇士,堪称久战之师,战力强悍。此外,阙机此行兵马虽不多,却带来鲜卑大首领轲比能对蹋顿蛮军的粮草支援,与阙机大军同来的还有十余万牛羊。至此,蛮夷大军已有三十余万头牛羊,统筹分配的话,足可支撑十余万大军征战三个月之久。故此,蛮夷大军粮草充足,完全有能力与我军长期对垒相持,伺机而动,甚至于拖垮我军。”
说话间,诸葛亮脸上的神色不由得严肃起来,沉声道:“与蛮军充裕的粮草相比,我军则颇有不如。目前,我军粮草辎重严重不足,最多再支撑一个月,再往后就要断粮了。简而言之,就是说我军现有的粮草辎重无法供应大军长期作战,蛮军可以坚守三个月避而不战,可我军却没有这么多粮草与蛮军对峙相持。这就要求我等必须速战速决,只能将其打败或抢夺蛮军牛羊,才能继续与之相持下去,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临末了,诸葛亮语气一顿,又补充解释道:“诸位都知道,眼下正值春耕之时,半个月前刺史府就已开仓放粮,一部分赈济流民,一部分发放给百姓当做种子。故而幽州各郡目前已无粮可征,即使从西凉后方押解粮草前来,至少也在一个月后才能送到这里。所以,我军暂时得不到任何粮草支援,只能尽快与蛮军决战。正面决战,既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也是威慑蛮夷不敢寇边的上上之策。不如此,不足以震慑周边蛮夷;不如此,蛮夷部落就会无休无止地袭扰下去;不如此,便不足以彰显我军之强大战力,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战!”不等诸葛亮的话音落地,堂下众将便不约而同地攥紧拳头,齐声应道。
“哈哈哈!”眼见众将如此齐心,李利朗声大笑:“军心可用,士气可嘉,众志成城,无坚不摧!”
语气稍顿,李利稍稍收敛笑声,颔首道:“每逢战事,我西凉军都是主动出击,即使是昔日的司隶大战,那也是我军挫败盟军士气之后择机再战。故而,多年以来,我军从来没有被动防守的先例,此次也不例外。更何况,眼下我等占有雄关要塞之地利,占据绝对有利的态势,出关与蛮军一战有何不可?是以,昨日傍晚我已派遣谒者前去下战书,今日清晨便收到到蹋顿回复,约定今日午后两军决战!”
此话一出,堂下众将纷纷露出恍然大悟之色。随即众将皆无异议,静等李利发号施令,调兵遣将。
看到众将正襟危坐的神态。李利欣然颔首,摆手示意暂代军师之职的诸葛亮下达军令。诸葛亮会意起身出列,双手托着李利赐予的天子剑和兵符,扬声下令道:“众将听令,奉主公将令”
“”
正午的阳光热情四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时间长了便让人有些承受不了这种火辣的热情。
卢龙塞依然巍峨高耸。兵戈森森的守军将士傲然挺立,丝毫不受骄阳的骚扰,一丝不苟地守卫这座横在汉军与蛮军之间的雄关。
伴随“嘎嘎”的吊桥下落声响。紧闭的城门忽然大开,随之数以万计的骑兵跃马挥鞭,疾奔出关,遂在关前数里外的旷野上勒马驻足。按照之前的军令自行列阵。
率先出关的是公孙瓒率领的两万幽州营铁骑。赵云所部无双铁骑紧随其后,然后是李利亲自率领的一万金猊卫铁骑和三万武锐营步军,共计八万步骑。余下两万步军则留在关上继续守关,糜竺和史阿留守关隘,以策万全。
出关的八万步骑,以李利率领的金猊卫和武锐营四万步骑为中军,公孙瓒帐下幽州营为左翼,赵云帐下无双铁骑为右翼。军师祭酒诸葛亮跟在李利身边,坐镇中军。之所以是诸葛亮坐镇中军。是因为这是一场兵力完全不占优势的决战,主帅李利随时都有可能亲自上阵杀敌,于是坐镇中军的重任自然落在孔明肩上。舍他其谁?
或许这就是诸葛亮与周瑜最大的不同之处。同为名留青史的三军主帅,周瑜可以率军冲锋陷阵,而诸葛亮则是纯粹的儒将,出谋划策、调兵遣将和临阵应变都不在话下,唯独不能亲自上阵,始终都立于后方指挥作战。(这倒是热兵器出现后的领兵将领惯用的手段,稍微有点级别的将领都在后方指挥,鲜有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将领。所以,诸葛亮堪称“儒将”的鼻祖,万世楷模。)
“轰隆隆唏聿聿!”
就在李利率领大军出关列阵之际,对面传来轰隆震天的马蹄声,随即一队队策马飞奔的蛮夷铁骑出现在西凉军眼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蛮夷铁骑一边跃马挥鞭,一边大肆叫嚣着闯入西凉将士的视线里,继而纷纷勒马驻足,排兵列阵。
与西凉军不同的是,此次蛮夷大军可谓是倾巢而出,十三万控弦之士悉数出战,只在后方留下不到一万兵马看守牛羊辎重。是以勒马阵前的李利凭借过人的眼力,隐约看见数里之外的山坡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牛羊,想来那就是蛮夷大军的后方辎重。或许蛮夷大军就没有辎重之说,兵器全都带在身上,箭矢和搭建帐篷的幔布都在马背上驮着,唯一的辎重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牛羊。
蛮夷大军在前面战斗,牛羊就放在身后不远处放牧。这种奇特的征战方式在汉军历史上是绝对没有的,但对于乌桓、鲜卑等蛮夷部落而言却是传承几百年的习惯,早已形成固有的征战模式。
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留下兵马驻守后方。或者说,当他们骑着战马出战时就没想过自己可能会战败,因为他们是骄傲的民族,极其自负,根本不认为有谁能打败他们。这种傲慢到骨子里的秉性,也许就是促使他们屡屡劫掠汉境边郡的源头,始终以为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勇猛的勇士,没有人能够打败他。既然自己这么强大,还要什么后方,难道要给自己的胆怯找借口么?
对待敌人心狠手辣,对待自己同样也是极其残忍,这就是蛮夷部落的战斗方式不留余地。换言之,每一次战斗对他们来说都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因此他们往往战斗力极强,嗷嗷叫的奋勇冲杀,拥有无惧无畏的拼命精神。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屡屡劫掠得逞,久而久之便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促使其愈发勇猛剽悍,肆无忌惮。
此刻,当李利注意到蛮夷大军身后的山坡上牛羊成群时,不禁微微皱眉,眼底浮现出前所未有的凌厉杀机,周身上下杀气凛凛。与此同时,他心里暗忖道:“看来今日之战注定是一场恶战、血战,不把蛮夷大军赶尽杀绝,决计无法善了。”
这或许是李利征战多年以来第一次替自己麾下兵马担忧,八万步骑对战十三万蛮夷铁骑,而且是在旷野上正面决战,其凶险程度可想而知。最重要的是,此刻他身边的八万大军有一大半是幽州军,其战力如何,李利着实有些拿捏不准。平时训练倒是颇为勇猛,但是真正拉到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搏杀,不知他们还能发挥出几成本领?
然而,事已至此,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

第956章 杀破狼,诸葛掌军
骄阳当头,微风拂绿。卢龙塞关前,汉、蛮两军对垒,间隔五百步,剑拔弩张,提缰勒马跃跃欲试,大战一触即发。
冷眸注视着对面的蛮军战阵,李利眉头紧蹙,眼神深邃,宛如一汪深潭晦暗不明。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却能猜出他在担心什么,然而在他的眸光中却看不到一丝忧虑与怯色,反倒杀机四溢,犹如一团正在熊熊燃烧的烈火,只需一个契机,便可砰然爆发,掀起燎原大火。
勒马驻足在李利身边的诸葛亮,同样仔细观摩着对面的蛮夷军阵,不时眉头跳动几下,显示出他心绪不宁,正在凝神思索之中。沉默半晌,诸葛亮扭头看向李利的侧脸,却见李利面色平静,双眸微眯、目光深沉,周身杀气腾腾,使得披在身上的暗红色战袍无风自动,不怒而威。
眼见于此,诸葛亮隐隐猜到李利与自己一样对眼前战事很不乐观,但他见惯了沙场对垒,身经百战,早已是喜怒不形于色,因此单从神色上面很难看出端倪。暗自思量之余,诸葛亮低声道:“没想到此番蛮军竟是倾巢而出,以十三万蛮夷铁骑与我八万步骑正面决战。兵力如此悬殊,尚未开战,我军便已处在颇为不利的劣势,甚是被动。不知主公有何差遣?”说是差遣,其实就是询问对策,只不过他是臣子,用词比较文雅,委婉请示罢了。
李利闻声后,头也不回地道:“事已至此,惟全力一战耳。除此,别无选择。”
诸葛亮深以为然地轻轻点头,应声道:“既然这样,那中军便由主公亲自指挥。此战关系重大。亮资历浅薄,恐难当大任。此乃微臣肺腑之言,请主公务必应允。”语罢。他拱手一揖,神情极为恳切。
李利闻言后扭头看着他。微微摇头,神情决然地道:“不,此战仍由你坐镇中军,指挥大军作战。至于我么,好久没有遇到这样热血沸腾的决战对垒了,今日正好松松筋骨,拿眼前这些蛮夷鞑子磨磨刀,否则世人还以为我李利久疏战阵。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呢!”
话虽如此说,但李利心里知道孔明在担心什么。这是初出茅庐的诸葛孔明第一次领军出战,战前的调兵遣将和此刻的排兵布阵都是他一手策划的,李利只是坐在帅位上替他掠阵压场而已。即便是此刻李利出现在中军阵前,也不过是替孔明镇住场面,稳定军心,具体如何指挥大军作战全由孔明发号施令。
这一幕同四年前周瑜初次掌军的北地之战完全一样。当年,李利坐镇后方掌管北伐大军的粮草辎重,余下所有战事悉数丢给周瑜,赐予其临机专断之权。如何打仗完全是周瑜自己做主,事后再行禀报。由此周瑜领兵大胜蛮军,继而一鼓作气收取并州。一战成名,事后拜将封侯,摇身一变,成为李利麾下最善用兵的统兵帅才。
此次东征幽州周边的蛮夷部落,李利采取同样的策略,将战事和大军全权交由诸葛亮执掌,而他自己则坐在旁边给孔明压阵。说白了,此次卢龙塞之战,李利又做起了甩手掌柜。虽然名为大军主帅,实际上却是孔明掌军。把十万大军悉数交给初来乍到的诸葛亮执掌。此举若是摆在明面上,只怕军中将领人人自危。势必对孔明极不信任,甚至是嗤之以鼻,阳奉阴违。所以李利便私下将指挥大军作战的权利交给诸葛亮,自己置身事外,对诸葛亮的任何决策和排兵布阵都不发表意见,一律照准;由此众将便以为孔明下达的军令都是他授意的,对此毫不怀疑,不折不扣地奉命执行。
不得不说,李利此举着实大胆,甚至有些冒险。尽管他知道诸葛亮乃不世出的大军事家,绝对堪称经天纬地之才,智谋过人,算无遗算;但此刻的诸葛亮终归是太年轻了,仅有十八岁而已,距离历史上孔明出山的时间相差十年。十年时间,对于一个年轻人增长阅历和见识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有着无法估量的提升空间,十年的淬炼直接决定着他一生的成就。
故而,现在李利这么使用诸葛亮确实有些拔苗助长之嫌。若是一战功成,无疑是以最快速度推动诸葛亮迅速成长起来,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强大的自信,并在军中树立威信。反之,倘若初战失利,那对诸葛亮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过早地背上失败的包袱,令他今后的成长道路徒增变数,负重前行,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这些严重后果,李利并不是没有考虑过,恰恰相反,他几乎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正是因为他考虑过无数种后果,才促使他下定决心尽早起用诸葛亮。这不仅是他对诸葛亮寄予厚望,亦或是对诸葛亮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丰功伟绩过于迷信,而是目前形势决定着李利没有太多时间慢慢发掘诸葛亮的潜力,也没有时间让他一步步成长起来。
时间不等人,天下局势瞬息万变,断然不会因某个人的意志而停滞下来。现如今,天下局势就处在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点上,用力推动一下,就能提前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结束乱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汉人伤亡,为大汉民族多保留一些元气,甚至还有可能再现昔日的强汉盛世。反之亦然。
熟谙历史的李利深知汉末动乱百余年的巨大危害,因此他时刻都想着尽快结束乱世,天下一统。力争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整个大汉民族博得最广博的疆域,最辽阔的土地,让困守东方一隅的大汉民族尽早认识到大汉之外还有更加幅员辽阔的广袤空间,尽早破除汉人固步自封的认知怪圈,早一天走出去,才能更加强大。
正是有着这种危机意识,李利才会一次次打破常规,破格提拨人才,并提供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促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独当一面,期盼着以最短的时间终结乱世,重建秩序。这并不是李利异想天开,而是他现在有这种能力,也有承受失败的实力。
也许对于其他诸侯来说,他们根本不能失败,也败不起,失败于他们而言就意味灭亡。但李利却没有这种顾虑,他手中拥有足够多的兵马,拥有相对广阔的疆域,这些都是他压制各镇诸侯的关键所在。于他而言,战败一次并不要紧,损失几万甚至十万大军,他都能承受得住,因为他有这个能力,败得起。然而他却没有时间等待,生命终究有限,等待就意味着浪费生命,错过一年他就老一岁。因此,时间对他来说才是最紧迫的,也是最致命的,片刻都不能虚度。
抛却心头的纷乱思绪,李利知道诸葛亮之所以提出将兵权归还给自己,是因为他内心已经开始动摇了。被眼前十几万蛮军的强大阵势所震慑,使得初上战场的诸葛亮对自己之前的判断开始产生怀疑,信心正在一点点消退,患得患失,担心一旦此战失利,八万汉军将士至少有一半都将因此丧命。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他无法接受,也承受不起失败后的严重后果。
所以,生性谨慎的诸葛亮不愿意冒险,或者说他不敢冒险,下意识地选择退却。在他想来,面对这种局面,李利征战经验丰富,如果把大军悉数交给李利,想必战后结果一定比他指挥大战要好得多。
然而诸葛亮万万没想到,李利居然不假思索地拒绝了他的请求,依然坚持原定计划,仍将八万大军的生死交到他手里。
顿时间,诸葛亮同样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既有深深的忧虑又有难以言语的感激。一直以来,他都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天才,却坚信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吃苦,一定能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文韬武略的济世之才。
时至今日,孔明自认学富五车,饱览古今史籍,精通天文地理,深谙世事人情,一身才学不逊于当世任何人。然则,当他真正面对二十余万大军两军对垒之际,他强大的自信和内心的高傲不禁有些动摇。人命大于天,当他手里掌握着八万将士性命的时候,他第一次感觉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颇有不堪重负之感。甚至怀疑自己一身所学就像昔日的赵括一样,纸上谈兵,误己误军。
就在诸葛亮徘徊不定之时,李利忽然拍了拍他的肩膀,给他以鼓励的眼神,神情坚定地郑重说道:“别害怕,也不要有太多顾虑,只管按照你事先的谋划指挥战斗。此战若胜,便是你的成名之战;如果败了,一切后果由我一肩承担。坦白地说,损失八万兵马于我而言算不了什么,稍稍休整之后我军便可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说这番话时,李利脸上的神色很坦然,没有丝毫勉强。
看到李利心意已决,诸葛亮彷徨不定的心莫名平静下来,恭声应道:“诺,微臣领命!”


第957章 杀破狼,威震塞外
时间无声流淌,悬在头顶上方的骄阳一点点移动,缓缓向西倾斜。
斜阳下,汉军将士的背影投向前方,落在脚下,被徐徐移动的阳光一寸一寸地拉长;而十余万蛮军的身影在留在身后,倒影在马蹄之下。
蛮军阵前。位于中军阵前的是一位长着络腮胡子的粗犷壮汉,但见其人一双浓眉犹如钢针一般浓密狭长,眉下一双凸出眼眶的豹眼甚是骇人,随意地睁着眼睛便如欲要择人而噬似的,令人毛骨悚然,不敢正视。方块脸,鹰钩鼻,皮肤黝黑,右耳耳垂上挂着一个手镯大的银环,在阳光下灿灿泛光,煞是显眼。
此人身高九尺,双臂粗壮,青筋暴起,犹如盘根错节的树干,似有千钧巨力。他身躯极其魁梧,虎背熊腰,身着半身无袖铠甲,手持丈余长的长柄大刀,寒光凛凛。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一头凶猛蛮横的大黑熊,全身上下充斥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虬龙巨力。
他胯下座骑是一匹体长一丈有余、肩高近丈的黑膘马,通体乌黑,毛色黑亮,极有光泽。明眼人一看便知此马甚是神骏,实为千金难求的塞外良驹,可遇而不可求,极其珍贵。驾驭这匹黑膘马的囚笼壮汉便是乌桓大首领蹋顿。
蹋顿是前任乌桓单于丘力居的从子,初平年间丘力居去世,其子楼班年幼,便由蹋顿代行单于职权,统领乌桓各部。因此,眼下蹋顿就是乌桓部落最高首领,代行乌桓单于职权,等到丘力居之子楼班长大成人后就会从他手中接过单于职权,正式即位乌桓单于。
勒马驻足于蹋顿身旁两侧的彪形壮汉,分别是苏仆延、乌延两位部落首领,也是蹋顿最忠实的盟友。正是有着他们二人的鼎力支持,蹋顿才能号令乌桓各部,行使乌桓单于的无上权力。伺机壮大自己的部落。
此刻乌桓与鲜卑联军已经列阵完毕。蹋顿亲率本部三万轻骑和苏仆延部落兵马合二为一,共计五万控弦之士,作为联军中军,居中指挥各部战斗。乌延和难楼两部乌桓兵马。共计四万轻骑为右翼,楼班为右翼主将;东部鲜卑首领素利与后来赶到的阙机所部兵马暂时合并,共计四万轻骑,为大军左翼,素利为左翼主将。
眼看大战在即,乌延却带着亲信扈从离开右翼军阵,与苏仆延一左一右地护持在蹋顿身边。这是因为乌延与难楼历来不和,而难楼则是乌桓小王子楼班的忠实仆从,驻守着乌桓王庭,实力不凡。以致蹋顿对他颇为忌惮。正因为如此,若不是楼班竭力保护小王子,只怕乌桓单于的宝座早就被蹋顿夺走了。
所幸,蹋顿并非忘恩负义之人,一直顾念着丘力居昔日的养育提携之恩。虽然很不待见丘力居的儿子楼班,却也没有公然反叛。再加上,小单于楼班身边一直都有难楼忠心保护,使得乌桓王庭暂时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虽然仍然不可避免明争暗斗,却没有大规模内讧厮杀。正是因为乌桓部落并没有起内讧,因此他们的总体实力远不如鲜卑。却能与鲜卑抗衡,实力日益强大。
“单于,对面那两个年轻人谁才是西凉李利?”
此刻,苏仆延顺着蹋顿的目光看向对面汉军战阵,留意到蹋顿直勾勾地盯着位于汉军中军阵前的两个相貌不凡的年轻人。想都不用想,苏仆延便知这两人之中必有一人是威名赫赫的西凉李利。可惜一直未曾谋面,因此他根本不认得两人之中谁是西凉李利,究竟是身着儒士长袍的那人呢,还是身披暗红战袍、身着金色战甲的那位年轻将军?
蹋顿闻声后,头也不回地道:“对面披挂战袍。身着黄金战甲之人便是李利李文昌。至于他身边的那名文士么,按照汉军历来出征的习惯,应该是出谋划策的随军军师。”说这番话时,蹋顿的语气十分笃定,显然颇为了解汉军的征战习惯和军队编制,甚至对汉人兵法也有所涉略。由此可见,蹋顿绝非有勇无谋的莽夫,其人虽然长相粗犷蛮横,却颇有智谋,见识不凡,算得上是文武兼备的草原豪杰。
苏仆延闻声后欣然点头,正要奉承蹋顿一番时,乌延却忽然插话道:“以单于之见,此战我大乌桓勇士能否旗开得胜,一举攻陷卢龙塞,夺取幽州?”说话时,乌延的眼底中闪过一丝担忧,看向对面的李利的眼神飘忽闪躲,似是甚为惧怕。
蹋顿闻声扭头,看了乌延一眼,而后又回头看看苏仆延,当即心中了然。其实,不仅仅是苏仆延和乌延二人心生忧虑,就连蹋顿自己也是心里没底。
有道是:人的名树的影,盛名之下无虚士。西凉李利的赫赫威名到底有多响亮呢?恐怕李利本人都不清楚,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威名对诸多蛮夷有多么大的威慑力,自然也无法估量自己在草原部落中的巨大影响力。时至今日,西凉李利在草原部落中可谓是鼎鼎大名,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毫不夸张地说,只要部落中有人提起李利的名字,哪怕是提到官讳,就能让听到李利名讳的人全身哆嗦,敬畏不已,说是闻风丧胆亦不为过。
长期以来,乌桓和鲜卑人之所以仇视幽州公孙瓒,是因为他们在公孙瓒手里屡战屡败,损兵折将,吃尽了苦头。还因为公孙瓒对乌桓、鲜卑人从不手软,但凡落到他手中的蛮夷俘虏历来是一律斩杀,无一活口。故而,与其说幽州周边的蛮夷鞑子仇视公孙瓒,不如说他们畏惧公孙瓒。只要公孙瓒不死,他们就别想攻占幽州。退一万步说,公孙瓒一天不离开幽州,他们就不敢肆无忌惮的劫掠幽州,甚至随时都有性命之危。所以蛮夷各部首领对公孙瓒恨之入骨,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将其除之而后快,除去这个心腹之患。然而,与公孙瓒相比,西凉李利的存在则让诸多蛮夷部落更加惶恐忌惮,近乎于惶惶不可终日。
西凉李利有多么凶悍,或许于中原各镇诸侯而言还体会不深,甚至感受不到,因为李利对汉人一直采取包容收复的怀柔手段,鲜有赶尽杀绝之举。然则,对于诸多蛮夷而言,西凉李利无异于毁灭一切的洪水猛兽,凶残而暴戾,毫无怜悯之心,手段之毒辣之狠绝,亘古未见。这并不说李利屠杀了多少蛮夷部落,或者说有多少部落被李利灭绝;而是,但凡落到李利手上的蛮夷部落悉数都被彻底征服了。不管这些部落的族人愿不愿意,一律搬迁至汉境居住,而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草原却被汉人占据,然后一个个镇甸拔地而起,全都纳入汉人疆域之内。
而李利对待周边蛮夷部落的策略就是,顺者昌逆者亡。凡是愿意服从安置的部落,全部分流打散安置,逼迫融入汉人之中;而那些不愿意搬迁或拒不执行命令的部落,则一个个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彻底湮没在尘埃里。
起初,当诸多蛮夷部落首领得知被李利征服的部落竟然毫发无损的时候,他们还曾嘲笑李利心存妇人之仁,心慈手软,不足为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霍然发现那些曾经与他们为邻的部族已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城池,以及数以万计的汉人牧民,与汉人牧民一起出现在草原上的还有兵戈森森的戍边汉军。而曾经活跃在草原的部落全都迁入汉境,三五成群地被安置在汉人村落当中,或开垦种地或沦为佃户,与汉人一般无二。其中一些不安分的部落青壮则相继被抓进大牢,既而服徭役,为西凉州郡开山修路,最终再被重新安置到更加偏远的村落中定居下来。于是,西凉周边曾经强盛一时的部落相继消失,完全融入汉人之中;适者生存,不适应的人便只有死路一条。除此别无选择。
而这便是西凉李利所为,看似手段温和,实则狠厉之极。他灭掉的不是某个部落,也不是成千上万的人命,而是从根本上覆灭一个种族,促使周边种族全都融入汉人之中,最终融合为一个民族汉族。
这是真正的绝户计,杀人不见血,目光之长远、手段之毒辣,亘古未有。
亲眼见证了一个个部落相继消失,最初蛮夷各部首领还不以为然,根本认识不到李利的霹雳手段,也体会不到李利的厉害之处。但是时间长了,曾经的邻居一个个杳无踪迹了,这让部落首领们由最初的懵然不知渐渐意识到危机正在一步步逼近他们。再加上,草原上的汉人牧民越来越多,城池越来越密集,汉军正在逐步扩大游弋范围,逐步压缩着他们的生存空间。至此,生活在汉境周边的蛮夷部落方才恍然大悟,终于觉醒了,切身体会到西凉李利的厉害,继而对其畏之如虎,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第958章 杀破狼,武勇智略
时隔六年,西凉李利领兵进入幽州,剑锋直指盘踞在幽州周边的乌桓和鲜卑部落。
当这个消息传到乌桓鲜卑各部首领耳朵里的时候,他们震惊不已,惶恐失措,人人自危。于是,伴随代行乌桓单于职权的蹋顿邀请各部联合出兵攻打幽州之际,乌桓、鲜卑各部首领纷纷响应,并将部落中最精锐的勇士召集起来,组成联军,共同抵御西凉李利率领的东征大军。
就在他们聚集兵马、伺机出兵之际,恰好遇到冀州袁绍派遣使者携带重金请求他们出兵攻打幽州,并约定事成之后平分幽州。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迅速达成盟约,约定次年春暖花开时共同举兵,攻打幽州公孙瓒。
故而此次乌桓、鲜卑联军共同出兵袭取幽州,并不单单是为了配合冀州袁绍攻打公孙瓒,拔除袁绍的后顾之忧,以解冀州之围。恰恰相反,他们联合出兵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对付公孙瓒,而是李利率领的东征大军。他们之所以答应袁绍的请求,并与之结盟,不过是顺手牵羊将计就计。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把盟约放在心上,更不会顾及冀州袁绍的危险处境,甚至不顾袁绍的死活;反过来,他们还要利用袁绍牵制幽州一部分兵力,借此为他们打败李利大军创造有利条件。
而这一切,袁绍至今还蒙在鼓里,浑然不察,茫然不知。说到底,他这是自作聪明。自以为可以收买蛮夷大军为他所用,殊不知他高估了自己,却低估了蛮军首领们的智商。利用别人不成,反被别人利用。
与虎谋皮,其结果必然是反受其累。
勒马阵前,蹋顿思绪急转,想到得意之处,脸上不禁浮现出一抹奸计得逞的狞笑。
眼见蹋顿沉默半晌,此刻却莫名其妙地冷笑起来。驻足在他身旁的苏仆延和乌延二人不由得面面相觑,神色诧异而迷茫,不知道蹋顿这是怎么了。为何无缘无故地发笑。
“单于,你这是”
蹋顿闻声回神,扭头看向苏仆延,高深莫测地笑道:“无事。只是想到一些有趣的事情罢了。”随口敷衍一声后。蹋顿目光灼灼地盯着对面五百步外的汉军战阵,神情阴鸷地冷笑道:“看看对面的汉军军阵,左右两翼各有两万骑兵,中军却是三万余步军和近万名铁骑。你二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苏仆延闻声哑然,神情茫然,遂与乌延对视一眼,似有所悟地道:“单于言外之意是说,汉军两翼相对强悍。中军却十分薄弱,我等应当避实就虚。集中兵力猛攻李利中军。只要打垮了中军,眼前这些汉军便不攻自破,溃不成军,如此便可轻而易举的取胜。待击溃汉军主力,我等趁势追杀,一举攻破卢龙塞,直取幽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