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骁骑-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盟军将领暗自惊叹之时,西凉众将大吃一惊之时,两军阵前却异变突起。
正当韩德、韩猛二人跃马沉刀力压李利于即倒的一瞬间,但见李利突然身体后仰,平躺在金猊兽王背上,金猊战刀平举在胸前、额头之上。仅是这突如其来的后仰避让,便卸去刀锋上所承载的五成之力,致使韩家叔侄收力不及之下身体向李利所在的内侧倾斜,二人手中战刀从金猊战刀的刀锋上滑过,擦出一连串绚烂的火花。
正当三匹座骑错身而过之时,韩德、韩猛二人手中战刀脱离金猊战刀的一刹那,但见躺在金猊兽王背上的李利,手中金猊战刀瞬间脱手飞出,闪电般刺入正欲起身坐稳的韩德的后腰。而掷出战刀的李利却在战刀脱手的同时,猝然挺直身体,纵身一跃脱离座骑,既而凌空背翻,身体下坠时精准无误地握住扎在韩德背上的金猊战刀。
电光火石间,握住刀柄的李利顺势一送,锋利至极的金猊战刀瞬间洞穿韩德的前腹。待韩德失声痛叫之际,李利正好落地,金猊战刀也随之拔出,这时凄厉惨叫的韩德仍在马背上奔驰。落地后,李利毫不迟疑地疾步飞奔,高高举起金猊战刀直奔不到十步之遥的韩猛追赶上去。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前一秒与金猊兽王错身而过时,韩猛比韩德稍稍超出半个身位,遂将其叔父落在后面,而他自己则是跃马在前。此刻韩猛刚刚坐稳身形便听到叔父韩德的凄声痛叫,顿时他大惊失色地扭头张望,却见叔父韩德伏在马背上惨叫不止,大口大口的吐血,手中战刀已失落,在战马疾奔颠簸之中身体侧歪,眼看就要摔落马下。
看到这一幕的一瞬间,韩猛惊骇莫名,脑海中满是疑问,不知叔父何故至此,又被何人所伤?
一念至此,韩猛骤然回头看向与自己背道而驰的金猊兽王,然而映入他眼帘的却是一道灿若惊鸿的寒光。
“噗!”咻然而至的寒光在韩猛双眸中急剧放大,以至于他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寒光便一闪而没,既而脖子上传来一阵刺痛。随即他看到一个十分熟悉且失去头颅的身躯仍在策马疾奔,战马身后还站着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那人持刀而立,战刀的锋刃上还在嘀嗒着鲜血。
“嘭!”就在韩猛感觉自己正在腾云驾雾般越飞越高之际,一阵剧痛传入脑海,意识突然变得混乱不堪,视线也随之模糊起来。隐约之中他看到叔父韩德栽落马下,这是他最后一眼看到的唯一景象,旋即瞳孔迅速放大,继而双眼怒睁凝滞不动,最终定格在持刀而立的高大身影身上。
“砰!”砰然落地声中,飞上天空的韩猛头颅落地后滚动不止,最终停在桓飞座下金猊兽的身前,仍旧面朝李利,一双死鱼眼睛瞪得滚圆直勾勾地看着李利;这才是真正的死不瞑目。
“哼!天下想杀我李利的人数不胜数,凭尔等宵小之徒也敢在李某面前舞刀弄枪,当真不知天高地厚,自寻死路!”翻身坐在金猊兽王背上,李利杀气腾腾地看着地上韩德、韩猛二人的尸首,沉声冷哼道。
说话间,李利驱使金猊兽王缓缓前行,回到刚刚驻足之地,再次跃马阵前,冷眼看着一片惊骇之色的盟军将领。
“尔等还有谁敢与我一战?只要战胜我李利,尔等不管现居何职,必能扬名天下,成为各镇诸侯的座上宾!就像韩德、韩猛这等废物一样,名头倒是不小,实则浪得虚名,不堪一击。尔等还有谁敢与我李利一战,有胆给我站出来?错开今日,李某人便不奉陪了,如有想借机一战成名之徒,休说李某人不给尔等机会!”
冷声厉喝之中,李利终于将此次会盟的七路诸侯看个清楚,尤其在曹操脸上稍作停留;毕竟这是他一心除之而后快的人,却未能如愿。
(……)

第690章 一刀撼动百万军
“尔等还有谁敢与我李利一战?”
暴喝声在函谷关前激荡,回声悠长,经久不息,足以令三十万盟军将士听得清清楚楚,一生难忘。
眼见李利阵前叫阵,盟军阵前一众诸侯和将领面露惊色、眼神飘忽,似是无人敢于应战。
尤其是袁绍麾下一众将领,包括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人在内,纷纷低着头,生怕袁绍扭头看到自己,既而命令自己出战。
亲眼看见韩德、韩猛二人惨死阵前的一幕之后,冀州军将领惊骇不已,再听到李利阵前挑战,众人便心存惧意,下意识地低头闪躲,人人自危。
或许其他诸侯帐下将领并不知道韩德、韩猛二人有多厉害,还以为被李利一合之内斩杀的韩氏叔侄真如李利所说的那样浪得虚名,不堪一击。然而,作为同僚的冀州军将领却深知韩家叔侄可不是徒有虚名之辈,能够跻身冀州七大上将军之二也绝非偶然,更不是阿谀奉承或裙带关系所致,而是实实在在的强悍战将,那是实力堪比顶级战将下阶顶峰的强大存在。
可是,这么强悍的叔侄二人竟然一合之内哦不,应该是一刀之下相继死在李利手里。
一刀,真真切切的一刀,众目睽睽之下的惊鸿一刀。
因为李利袭杀韩德之时并未正式出刀,而是战刀不知何故自动飞出刺入韩德后腰,既而将其杀死。而李利只有一次是真正出刀。那便是徒步飞奔追上韩猛,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刀砍下韩猛的头颅。就是这快若闪电的惊鸿一刀,以及莫名其妙的战刀飞出刺死韩德。吓得诸侯盟军众多将领心惊肉跳,震惊不已。
如此匪夷所思之事着实让冀州将领难以接受,或者说是不可置信,即便韩家叔侄俩就死在他们面前,几十万将士亲眼所见,他们也不愿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难道李利真的强悍若斯,当真如传言中所说的那样战神转世不可战胜吗?
毕竟冀州将领没有看到李利过多的出手。只看他举刀挡下韩德叔侄二人的战刀,既而后仰靠在座骑之上,战刀平举身前卸去战刀上的巨大力道。避开韩德叔侄二人的联手攻击。紧接着,形势急转直下,躺在坐骑背上的李利居然能将战刀从自己额头上方快如闪电的掷出,既而袭杀韩德;随之韩德惨叫致使韩猛分心。当即侧身张望。却被李利一刀砍下头颅。
曾经威震河北的双刀战将就这么轻而易举地相继死于李利刀下,临死时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李利及其手中战刀为何速度如此之快?
故而,韩德、韩猛叔侄二人可谓是死得不明不白,死的憋屈,死不瞑目啊!
直到现在,数十万盟军将士还沉浸在李利惊鸿一刀的威慑当中怔怔失神,浑浑噩噩。不可自拔。只有极少数武艺不凡的将领注意到李利诛杀韩氏叔侄二人之时,最让人震惊且百思不得其解的并不是一刀斩下韩猛的头颅。而是李利掷出战刀袭杀韩德的惊艳一刀。那一刀实在是太诡异了,甚至离奇之极,让人匪夷所思,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李利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要知道他当时被韩德叔侄合力压倒在座骑背上,而双方座骑错身而过的一刹那,李利几乎没有发力还击的时间,更不可能精准地掷出战刀刺中韩德;只要他稍作迟疑,哪怕是坐直身体的一点时间,韩德叔侄二人就能策马奔出十余步,届时李利便没有从背后袭杀韩家叔侄的机会了。
但现在摆在众人眼前的却是,李利真的做到了之前恐吓袁绍所说的话,一刀之下斩杀袁绍;只不过袁绍没敢应战,随之换做韩家叔侄二人出阵迎战,但结果都一样,甚至更加震撼,更加令人心生恐惧。
冀州将领都想不明白李利是如何做到瞬间出手袭杀韩德的,但这并不代表盟军阵前就没有人看出究竟。事实上,盟军之中不乏当世顶尖强者,而李利迅疾如电的身手速度能够瞒过三十万盟军将士和一众将领的眼睛,却躲不过顶尖高手的敏锐观察。此人便是当世真正的战神,勇冠天下的温侯吕布吕奉先。
李利斩杀韩德、韩猛叔侄的经过几乎瞒过了所有人的眼睛,可吕布却将整个过程看得清清楚楚,并且看出李利掷出战刀袭杀韩德时使出了机关消息之术,也就是时下并不多见的暗器之法。只不过李利所用的暗器并不是毒镖、暗箭之类的暗器,而是他手中金猊战刀本身就是一件让人防不胜防的精巧兵器,也是一件超大号的暗器。
就在李利袭杀韩德的一瞬间,吕布清楚看到李利手中战刀的刀刃突然激射而出,在三人座骑分开的一瞬间扎进韩德的后腰,其间还露出一截数尺长的铁链。然而李利手上的动作特别快,刀刃扎进韩德身体的一瞬间,他立即掷出战刀,既而纵身背翻,恰恰赶在刀杆与刀刃衔接之时握住刀柄。这一刹那,吕布看见了最离奇的一幕,那就是前一秒还处于分离之状的战刀在李利握住刀柄的一瞬间,竟然神奇地合二为一,再次成为一杆锋利无比的金猊战刀。也正是这一刻,李利顺势一推,一刀刺穿韩德,瞬间将其击杀。
盟军阵前诸多将领之所以没有看清楚这一幕,是因为李利的身手速度实在太快,快到让人目不暇接的程度,眨眼间便已完成刀刃分离至再次重合的全过程。并且,出刀时刀动人也动,战刀飞出的同时李利纵身而起,既而眼疾手快地握住刀柄,战刀即时恢复如初。如此以来,自然能够瞒过大多数人的眼睛,真正能够看清这一变化之人,两军四五十万将士之中不会超过五个人,而吕布就是其中之一。
正因如此,面对李利得胜之后再次叫阵,本来有心与李利阵前一战的吕布,此刻却不禁犹豫起来,患得患失,举棋不定。或许盟军将领都没有看出李利的真正实力,可吕布却看得真切,清楚地知道李利如今已是当世顶尖强者,拥有堪比顶级战将上阶的强悍战力,几乎和他吕布处于同一水平,实力相差无几。即便如此,吕布仍有六成把握能够打败李利;因为他是不败战神吕奉先,不管面对任何强者,他都有绝对的信心能够打败对方,赢得胜利。
真正的战神除了一身无人能及的顶尖武艺,还必须要有战胜一切对手的强大自信;身手高强之余,内心必须足够强大,如此才能百战不殆,永远不会被人超越。
尽管李利眼下已经足够强大,但吕布对此毫不畏惧,仍然坚信自己能够打败李利。可是李利手中那杆变幻莫测的奇异战刀却让他颇为忌惮,担心自己一时不慎恐怕就会被李利暗算,继而步入韩德后尘,不明不白地丢掉性命。
而这恰恰是吕布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虽然他是当世公认的第一强者,有着“不败战神”的威名,但他很惜命,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惜命,说白了就是怕死。他和李利确实积怨甚深,并且还有断掌致残的切肤之恨,如果报仇雪恨,他自然乐见其成,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但是,倘若要搭上自身性命才能报仇的话,此事就有待商榷,需要从长计议。如果非要吕布在报仇雪耻和自身性命二选其一的话,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毕竟他还年轻,区区三十来岁如何舍得现在就死呢!
“尔等还有谁敢与我李利一战?”
“哎!尔等枉为雄踞一方的诸侯霸主,居然如此胆小如鼠,缩首如龟,李某深为不耻。既然尔等都不敢出征应战,李某便不奉陪了。”
驻足阵前等待半晌,盟军诸多将领竟然无人敢于出阵应战,李利满脸鄙夷地看着诸侯盟军摇头叹息,既而驾驭金猊兽王转身就走,并且不在己方阵前停留,径直走向城门,进入函谷关。
待他走上城楼之后,看到关前仍是一片沉寂,盟军将领仍然无人出阵挑战,三十万盟军士气低靡,似有不战而退的趋势。
眼见于此,李利微微摇头,缓步走到城楼凉亭中坐下,与郭嘉、贾诩逐一对视,继而主臣三人会心大笑。
“主公抬手诛韩德,挥手斩韩猛,手起刀落之间震慑百万敌军,令中原七镇诸侯静若寒蝉,三十万攻城大军偃旗息鼓。如此惊鸿一刀当真精妙绝伦,世所罕见,纵然楚霸王在世也莫过于此!嘉现在就敢断言,旬日之内主公一刀撼动百万军之威名必将传遍天下,被世人所敬仰,广为传颂!呵呵呵”郭嘉笑呵呵说道。
“奉孝所言甚是。”贾诩含笑点头,接声道:“想那韩德、韩猛二人也是袁绍麾下号称上将军的得力战将,今日却主公手起刀落双双斩于马下,并且还有三十万盟军和我军十余万将士亲眼目睹。自此以后,主公之武功必被名扬天下,待两年之后我西凉大治,届时主公之文治也必然会被百姓奔走相告,广为人知。如此文治武功并重的霸主亘古未见,主公当为第一人,实乃当世第一霸主。假以时日,天下百姓必然心向主公,如此主公霸业可成矣。呵呵呵!”
(……)

第691章 强攻雄关
对于郭嘉和贾诩二人的盛赞之言,李利微笑摇头,不置可否,不做正面回应。
俯视着关前对峙的两军,他轻声道:“文和对今日之战有何看法,不妨直言?”
贾诩闻言看向盟军阵前,眉头微蹙,若有所思地思量起来。
“禀主公,以我看来,诸侯盟军今日叩关虽然摆出一副强攻关隘的架势,实际并非刻意前来攻城,真正意图应该是试探我军虚实和军中将领的实力,藉此鼓舞盟军士气,增强盟军必能攻克关隘的信心。实际上就是虚张声势,亮出阵势震慑我军一番,仅此而已。”
语气稍顿后,贾诩轻笑道:“至于袁绍邀请主公阵前叙话之举,无非是借机羞辱我等一番,在三十万盟军将士面前露露脸,彰显他诸侯盟主的威严,增加几分威望。怎料他错估了目前形势,更低估了主公的临阵应变能力,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非但丢尽颜面,还折损两员大将。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威严扫地,得不偿失啊!”
李利微微颔首,眼神依旧看着关前,随口对郭嘉问道:“眼下关前陷入僵局,奉孝以为接下来袁绍有何反应,退兵、派遣将领关前叫阵亦或是恼羞成怒地下令攻城?”
“今日之战是两月以来盟军与我军正面交锋的第一战,也是袁绍被推举为诸侯盟主的首场大战。但眼下盟军将士锐气已挫,主公刚刚一刀之威至今还让盟军将士缓不过劲。士气低靡,再战无益,最明智的办法就是立刻撤军回营。休整几天,待重整旗鼓之后再行搦战攻城。然而袁绍身为诸侯盟主,数十万盟军之大纛,兴师动众的大张旗鼓而来,结果却是不战而退,灰溜溜地直接收兵回营。如此一来,他还有何颜面可言。如何继续统御诸侯大军,又如何令数十万盟军将士信服?”
说到这里,郭嘉话音一顿。轻笑道:“或许袁绍算不得当世明主,更非文韬武略的雄主,可他家学渊源且久居上位,深谙权谋之道和驭下之术。此时此刻。他必然知道绝对不能退兵。即便是咬碎门牙也要强攻关隘,哪怕折损几万兵马也在所不惜。因为,对于诸侯霸主而言战败并不可怕,折损几万兵马也无关紧要,不足为惜;可如果丧失颜面又打了败仗,甚至不战而逃,这无异于自掘根基,名誉扫地。等同于自寻死路。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和严重后果,袁绍必定知之甚详。了然于心。故而,他接下来必然还要继续战斗,至于采取何种方式与我军继续厮杀,就目前形势来说只有两种可能。其一,派遣盟军其他诸侯帐下的将领阵前挑战,借此挽回士气,扭转盟军颓败势头。其二,强行攻城,不惜一切代价攻打函谷关,即使是明知攻不下函谷雄关,也要大举攻城。
而这两种可能性之中,前者可能性极小,因为袁绍绝不会再派自己麾下的将领出阵挑战。刚刚折损两员大将,袁绍此时恐怕还在扼腕叹息呢;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将阵亡无疑削弱了冀州军的实力,若是再有将领战死阵前,那袁绍的损失未免太大了,极有可能动摇根基。可是,如果袁绍不派自己麾下将领出战,却强行派遣其他诸侯帐下将领出阵挑战,只怕这些诸侯也会想尽一切办法百般推诿,拒不出战。众目睽睽之下,像这种派遣将领出阵送死的事情,各镇诸侯都不会去做;一旦做了,未免让帐下将士寒心,继而就不会再有将士愿意替他们卖命了。”
“奉孝所言极是。”李利闻言后颔首应声,既而对关前列阵的桓飞、张辽等五千余战骑大声喊话:“飞虎、文远听令,诸侯盟军都是一群乌合之众、胆小如鼠之辈,此等人不配与我西凉将领阵前对战。尔等不必再等了,速速退回关内!”
“呃!”驻足阵前的桓飞、张辽、徐晃等将领闻声错愕,当即扭头看向身后的城头,却见李利招手示意他们收兵入关。
“这这就收兵回去么?”张辽无比失望地看着人山人海的盟军军阵,大失所望地喃喃自语道。
徐晃脸上的神色与张辽一般无二:“三十万诸侯大军啊,竟然无人敢于出阵应战,这也太逊了,不可思议!”
许褚虎目圆瞪,满脸凶光地怒视着盟军阵前的诸多将领,瓮声道:“某听闻袁绍帐下有‘一绝双刀河北四庭柱’,曹操帐下也有‘曹氏四英杰’自诩上将军,孙策小儿自称‘江东小霸王’、手下还有‘忠义四将’,吕布自诩不败战神、号称天下第一战将,手下也有四名勇冠三军的健将;等等。如此众多的自命不凡的将领,在某看来这些所谓的上将军、健将全是徒有虚名之辈,一个个贪生怕死、龟缩不出拒不应战,着实让某大失所望,令人发笑!”
听到众将议论纷纷,桓飞与张辽对视一眼,既而不约而同地看着盟军满脸鄙夷地失望摇头。
“全是一群鼠辈,如此不堪之人,实在不配与桓某对战!而今主公军令已下,我等不必犹豫,即刻奉命收兵。桓某实在是懒得再看这些软蛋怂货,走吧,回城!”
怒喝声中,桓飞驾驭金猊兽转身就走,毫不恋战。其他将领闻声后同样是满眼鄙夷地看一眼阵势浩大的盟军,既而策马转身,挥手示意战骑退回关内。
“主公高明。这一句‘不必再等’就如同一记耳光重重打在袁绍和各镇诸侯的脸上,狠狠羞辱他们一番,继而在本来已经士气低靡的盟军将士身上再浇一盆冷水,让他们彻底丧失斗志。此举着实高明,正逢其时,恰到好处!呵呵呵”郭嘉笑呵呵说道。
李利淡然而笑,轻轻摇头道:“事实俱在,谈不上高明。雪上加霜之事并不一定都是坏事,正所谓物极必反,哀兵必胜。若是袁绍和曹操等辈能够巧妙利用盟军将士心中的羞愤,化羞辱为动力,或许还能给我们造成不小的麻烦,甚至带来巨大伤亡。可惜眼前这支大军并不是某一镇诸侯的兵马,而是七镇诸侯联合而成的盟军,人心涣散、良莠不齐,并且各镇诸侯各怀鬼胎、蓄意保存实力;如此以来,要想瞬间扭转局势、鼓舞士气谈何容易,近乎没有可能。”
李利话音未落,贾诩接声道:“正因如此,主公才下令桓飞等人收兵,彻底断绝他们重振士气的机会,继而逼迫他们强攻关隘。函谷关自春秋建关以来,从未被一举攻破的先例,即使是毫无防备之下也没有一鼓而下的战例。何况,而今我军屯兵十余万据关而守,休说三十万盟军攻不破此关,就算有百万大军陈兵关前,半年之内也休想踏入关内半步!”
“文和所言不错。”李利欣然颔首,看着城下桓飞等人不急不缓地撤回关内,目光深邃而冷厉。
“诸侯会盟至今已有两月之久,但一直没有重大伤亡,兵马折损不大,实力未损,此等形势对于我西凉军而言绝非好事。
故而,我此番就是要逼迫袁绍下令攻城,而我军则借助雄关之利大量杀伤盟军的有生力量,从而削弱盟军实力。兵马折损越多,各镇诸侯就会越发忧虑,欲罢不能之余,必然暗中勾心斗角,滋生更多更大的矛盾。只要他们之间矛盾重重,就意味着我军取胜的阻力将变得越来越小,将士伤亡也随之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等到诸侯盟军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之际,就是我等主动出击之时;不动则已、动则必胜,一鼓作气彻底击溃诸侯盟军,消灭各镇诸侯,直至取得最终胜利!”

盟军阵前。
眼睁睁看着李利麾下诸将大摇大摆地退回关内,随之关闭城门,勒马阵前的袁绍、曹操和吕布等盟军诸侯怒容满面,气得腮帮子鼓鼓的,怒不可泄。
有那么一瞬间,袁绍脑海里恨不得挥兵冲击城门,直接夺取城门,既而与西凉军血战一场,一举夺下函谷关。很可惜这种念头只能想想,实施起来必然大相径庭、适得其反,非但攻不下城门,反而会浮尸关前,一败涂地。
看看城头上的防御器械吧,单单是城门上方就有多达三百架床弩,城头两侧各有四千弓箭手,一轮箭矢之下,至少收割上千名盟军将士的性命。而这仅仅是城头防御的冰山一角,还有堆积如山的擂石滚木以及数以百计的热气腾腾的油锅,这些防御手段的杀伤力绝对不逊于巨弩箭矢。
这些琳琅满目的防御器械,对于攻城一方的盟军将士而言无异于森罗地狱。一支支蓄势待发的利箭,一块块、一根根瓦罐大小的擂石滚木,一鼎鼎散发着臭气的沸水,就像勾魂罗刹一样虎视眈眈地等候着盟军将士主动上前送死。
“而今局势僵持,孟德有何高见?”心中已有决断的袁绍扭头对身旁的曹操高声问道。
(……)

第692章 陷阵无双
“而今局势僵持,孟德有何高见?”
心中已有决断的袁绍佯作犹豫不定,扭头对身旁的曹操高声问道。
曹操闻声神情顿变,眼底瞬间闪过一丝愤恨之色,然而当他抬头看向袁绍之时却是满脸堆笑,神态十分恭敬。
“盟主明鉴。眼下我等三十万大军陈兵关前,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岂容李贼在我等面前猖狂放肆?不过曹某兵少将寡,人微言轻,如何决断还请盟主定夺,曹某岂敢僭越。”
说完话后,曹操低着头似是等候袁绍决断,实际上他是低头咒骂袁绍卑鄙无耻。此等得罪各镇诸侯之事袁绍自己不说,却逼迫他主动说出来,如此行径实在是太卑鄙了,枉为诸侯盟主,居然没有一点担当。
不过曹操也不是任人揉捏之辈,袁绍想听的话他可以说出来,但如何抉择还是丢给袁绍。惟有如此,战后各镇诸侯若要埋怨也不能只找他曹操一人,袁绍才是始作俑者,更是发号施令的主谋元凶。
“孟德所言极是!”袁绍点头应声,声音不小,足以让阵前诸侯都能听见。
曹操闻言脸色一黑,低着头佯装拾掇缰绳,不敢正视各镇诸侯。即便如此,他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吕布、张燕等人咄咄不善的目光盯在自己身上。
攻城?说起来容易,上下嘴唇一碰就攻城啊!
函谷关防御滴水不漏,如同森罗地狱一般。一看就知道攻城就等于送死。
谁去攻城,谁愿意率部攻城?
曹操帐下兵马折损殆尽,手里仅有两万人马。若是攻城,一个回合下来就死光光了。有道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他自己不愿攻城,却口口声声对袁绍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岂不是摆明了要让吕布、张燕等人派兵攻城吗?
“禀盟主,我部将士多为战骑,擅长野战、骑战。不擅攻城,且攻城器械准备不足,恐无力攻城。请盟主明鉴!”眼见袁绍和曹操一唱一和配合默契。吕布暗自愤怒不已,当即不等袁绍发话,抢先开口表明立场,直接言明自己不会率部攻城。
“嗯?”袁绍闻言微怔。脸色瞬间阴沉下来。正准备开口说话之际,不料右侧不远处的黑山军首领张燕抢先一步,效仿吕布毫不客气地说道:“袁盟主,我黑山军常年行走于山林之间,甲胄、兵器不齐,奈何不得函谷关这等雄关坚城。是以盟主若要攻城,张某愿为盟主擂鼓助威,替盟主掠阵!”
“呃!”袁绍闻声色变。脸上一阵青一阵白,表情丰富多彩。变幻莫测。与此同时,他嘴角不住抽搐,后槽牙鼓鼓的,俨然是气得牙痒痒,却又不便当众发怒,只得生生压下心头怒火,白眼直翻地咽下这口恶气。
低头摆弄缰绳的曹操听到吕布和张燕二人的话后,嘴角露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眼底闪过一抹精光,心中暗自幸灾乐祸地一阵窃喜。
盟军鏖战两月以来,八镇诸侯之中虽然多多少少都折损过一些人马,但总体损失不大。其中兵马折损最多之人便是他曹操,其次是全军覆没的白波军,孙策所部非但兵马不曾减少,反倒增兵一万余人。除此之外,吕布、张燕和张扬等人的兵马伤亡不到两三千人,而身为盟主的袁绍所部十五万大军先后伤亡不过区区千余人,几乎毫发无伤。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各镇诸侯心知肚明,愤恨不平之余,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发难,故而一直隐忍不发。
然则,今日强攻函谷关却是给了各镇诸侯一个很好的发难借口,不等袁绍发号施令,他们抢先说明困难,表明立场。言外之意就是一句话:攻城可以,但必须袁绍打头阵,而后他们才会相继出兵攻城。
的确,眼下盟军虽名为七镇诸侯,但实力最强的诸侯只有三个,袁绍居首位,其次就是吕布和张燕。吕、张二人帐下兵马虽然战斗力方面仍有不小差距,但兵马数量却是旗鼓相当;吕布拥兵七万,张燕拥兵八万。这两人都是盟军之中实力派人物,兵马数量虽然不及袁绍,却也不惧他;尤其是直接关乎自身利益的时候,此二人绝对不含糊,甚至不惜当众撕破脸,毫不顾及袁盟主的颜面。
而吕布、张燕二人表态之后,曹操、孙策、张邈等人就不用自己开口了。毕竟他们三人兵少将寡,实力与吕、张二人没法比,既然吕、张二人都不愿意率部攻城,袁绍岂能再让他们三人领兵强攻。
如果袁绍果真这么做,那无疑是想把曹操、孙策等三路诸侯往死路上逼,欺人太甚!如此以来,诸侯会盟也就无法继续联手作战,联盟到此结束,各镇诸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分崩离析在所难免。

“高干听令,本盟主命你率领本部三万步军攻城!”
眼见各镇诸侯纷纷避战,袁绍纵然怒不可遏、气得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别人都不愿意率部出战,但他袁绍却不能不战。如此声势浩大而来,若是不战而回,他贵为诸侯盟主颜面何存,威严何在,往后有何面目继续统率诸侯大军?如若没有诸侯大军,他拿什么跟李利争夺中原,又如何争霸天下?
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情并非愚蠢之举,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且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纵然有所损失也势在必行,否则便是因小失大,其后果愈发不堪设想。
“诺,末将遵命!”随着袁绍一声令下,高干闻声领命,既而带领本部人马出阵列队,向关前推进。
眼见外甥高干领兵出阵,袁绍满脸肃然地下令道:“袁熙、淳于琼何在?”
“请主公(父帅)下令!”
“袁熙率领弓弩营、投石车阵为攻城大军压阵,淳于琼率领井栏随后攻城,不得有误!”
“诺!”袁熙和淳于琼二人应声领命,既而打马出阵,依令而行。
这一刻,各镇诸侯真正见识到袁绍雷厉风行的一面,当真是不动则已,动若雷霆万钧。一声令下便是大手笔,先后出动三万步军、一万弓弩营、五百架投石车和两百余架井栏,总兵力多达五万余人,而函谷关前也只能容纳这么多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