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骁骑-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贾诩这样智慧超群、阅历丰富之人,言语上的拉拢根本毫无用处,他看重的是实力和未来的前景,以及他自己从中所能获得的好处。
除此之外,任凭你舌灿莲花,山盟海誓,都于事无补,他根本不会为之所动。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李利绝不会干这种傻事。
因为那样只会贬低自己,反而会让对方更加看不起你。
“文和兄,不知你对盘踞在武威郡的李堪、程银等人是否了解,还请告知一二。”
贾诩见李利打量了自己一番后,对自己变向的拒绝只字不提,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神态自若,依旧向自己询问武威郡的形势。
仅凭这份胸襟与气度,贾诩就知道李利此人不简单,比之其叔父李傕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许不久之后,此子就能在武威扎下根基,成长为不逊于韩遂、马腾之流的西凉诸侯。
事实上,自从得知李利与李傕分道扬镳,并升任龙骧校尉的那一刻起,贾诩就开始关注李利了。
因为李利与李傕叔侄俩的演技太拙劣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有猫腻,并非表面上那样单纯。
可是即使大家都感觉这件事有蹊跷,却不由自主地将李傕与李利二人分别对待,不再将他们看成一家人了。
这就意味着李家叔侄拙劣的伎俩奏效了,至少普通百姓都相信李家一分为二,李利自立门户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打听,贾诩发现李利还真是做得很彻底,与李傕府上再也没有任何瓜葛,而李傕也对李利没有好脸色,叔侄之间俨然形同陌路。而这一点,恰恰是贾诩最感兴趣的地方。
第四十九章 前途未卜
西凉人重亲情,对家的忠诚深入骨髓。
李家叔侄之间如此干脆地分道扬镳,当真是让贾诩为之侧目,既而愈发留心李利接下来的举动。
时隔半个月,左中郎将蔡邕亲自向董太师举荐李利担任武威太守,言辞恳切,让董卓不忍拒绝。
一连三天,蔡中郎几乎每天都要去太师府一趟,每次都是为了李利外放任职的事情。
结果,事情果然成了,而且董太师还额外开恩,给李利敕封了一个护羌校尉的头衔。
至此,一个刚刚及冠的少年,一跃成为时下最年轻的太守,也是年龄最小的护羌校尉。
此等封赏,比之此前晋升李傕为中郎将也不遑多让,甚至职权更大,唯一欠缺的就是一个将军的头衔。
凭借敏锐的直觉,贾诩知道又一个实权将领将随着这份诏书的宣读,应运而生。
于是他主动请旨前来龙骧李府宣旨,借机好好观察一下这位新近崛起的少年太守。
不成想,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贾诩还真是对李利刮目相看,这个曾经懵懵懂懂的小屁孩,跟着自己一点点认字的孩子,现在真是让他都不敢相认,成长的太快了!
此时的李利,气度雍容,沉稳睿智,举止间龙行虎步,尽显大将之风。
心思百转之中,贾诩竟然走神了。
随即他想起李利向自己询问武威郡的形势,歉意地对李利一笑,说道:“少帝迁都之后,董太师为了安抚时下凉州实力最强的诸侯韩遂,敕封他为镇西将军。
故此,凉州官职最高的人就是韩遂,而他也利用各种手段正在积极地拉拢马腾、李堪等势力,企图雄霸凉州。不过,目前他还没有得逞,马腾等人表面上不与他正面为敌,背地里却阳奉yīn违,养兵自重,各自为战。
由此,凉州诸侯虽然众多,各自兵强马壮,但是他们都是一群胸无大志的亡命之徒。
而李堪、程银、马玩、成宜、杨秋、候选等辈更是如此。他们早年在河东、并州一带聚众为贼,随后趁着西凉大乱顺势而起,占据了除金城之外的其它郡县,如今势力越来越大,渐渐成了气候,发展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不过这些人并不是一条心,各据一方,彼此间明争暗斗不休,都想吞并对方,借机扩大自己的兵马与地盘。
文昌此去武威,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只要利用得当,也许就能在武威快速站稳脚跟,既而各个击破,徐徐图之。”
李利对贾诩所说的应对之策深以为然,“文和兄言之有理,多谢赐教!”
贾诩知道自己刚才所说的这些,只要李利留心打听一下,或是派斥候打探一番,就能一清二楚。
为此,他反倒觉得自己有些配不上李利的一声兄长,心生愧意。
微微思量之后,贾诩一咬牙一跺脚,开口说道:“文昌,为兄职责所在不能亲自前去帮你,为此我好生惭愧。
这样吧,我膝下有一犬子,名叫贾穆,现已chéng rén,无大才,但处理政务尚可。贤弟若是不弃,可让他与你同行,顺便也祭奠一下我贾家先祖,以敬孝道。”
李利闻言顿时身形一顿,微微诧异地道:“文和兄何须如此呀?令郎既已chéng rén,便当举孝廉,以承袭兄长衣钵,入仕为官。
小弟此去凉州,前途未卜,凶险之极。万一遇到不测,兄长岂不是要白发人送黑发人,痛失爱子!
兄长之厚谊,我心领了。除非令郎自己愿意去武威,否则的话,我断然不能让令郎以身犯险。”
李利说这番话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想起后世史册中记录的贾诩子嗣情况。
贾诩方才所言还是有所保留,不过此举也让李利很感动。
据史册记载,贾诩有三子,长子贾穆,次子贾访,幼子贾玑;三个儿子在他投奔曹魏之后,一直没有出仕。直到贾诩年迈之后,方才允许儿子入朝为官,而贾穆更是被曹丕招为驸马都尉,继承了贾诩的爵位。
李利之所以颇为激动,就是因为贾诩此时舍得把他最有才能的大儿子交给自己;可见这位名扬后世的毒士对自己特别看重,现在已经开始下注了。
这是一个好兆头。
但是,李利该做的姿态还是要做出来。因此他神态恳切、言辞决绝地回复了贾诩。
贾诩见李利如此情真意切地为自己考虑,反而觉得把大儿子贾穆交给他是对的。
或许李利现在的实力还很弱小,根基浅薄,但他却是个真性情的男子。
把儿子交给这样的血性汉子帐下效力,贾诩反倒是能够放心。
“文昌莫要推辞,就让犬子跟着你历练一下吧!他虽然文不成、武不就,但多少还是懂一些刀兵和政务的,寻常的战场厮杀还能应付,自保没有任何问题。”
李利见贾诩心意已决,神情激动地说道:“既然文和兄执意如此,那就让贾穆来吧。先做龙骧营辎重功曹,待稳定之后,我再另行安排,因才适用。兄长觉得如何?如有不妥之处,请兄长明言,毕竟我对贾穆不太熟悉,这是暂时的安排。你我即是忘年之交,情同兄弟,那我自然不能亏待贾穆。若有不周之处,尽管提出来,反正都不是外人。”
“为兄没有异议。这已经很好了,我还担心穆儿难以胜任呢!有贤弟的这番话,我就放心了,日后穆儿在你帐下效命,若有失职,贤弟尽管责罚,替为兄好好管教他!呵呵呵!”
显然,贾诩对李利破格任用自己的儿子,打心底地觉得很满意。
由此可见,自己在李利心目中的份量不轻。
凭此一点,贾诩就非常高兴。尽管自己眼下还没有决定投效他,但是有个好开端,彼此留下一些善缘还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贾穆到了武威之后会不会遇到危险,贾诩反倒是不担心。因为贾家是武威大家族,根基不浅,想要成事或许有些困难,但是想要保全性命,却是不难。
随后,李利与贾诩又交谈了一个多时辰,接着又是摆筵席招待一番。
午后,太阳偏西,室外依旧炎热。
李利此时反而感到神清气爽,看着太阳比上午顺眼多了,也没有一丝闷热的感觉。
将贾诩送至府门外,李利确是有几句话要说。
否则,一旦自己率部离开长安城,下一次再回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文和兄,五日后我率军起行,今日一别,恐怕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兄弟都很难再见面。临别前,我有几句话想对兄长说。一旦朝中发生剧变,请文和兄务必保护好自己,紧急之下可以到我叔父李傕军中暂避,并派快马急报于我。无论我身在何处,一定会第一时间领军返回长安城,我们兄弟共度难关。
不过,若是我不幸战死在凉州,文和兄自己多保重,必要时不必顾及太多,尽可放手施为,保住身家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贾诩已是活了大半辈子的人,阅历丰富,对自身情绪控制得很好。可是李利临别时的这番话,却是让他情绪波动极大,甚为感动。
最重要的是,李利最后一句话在贾诩心中产生了共鸣,当真是设身处地的为他这个名义上的兄长着想。
这一刻,贾诩真正把李利看作是自己的忘年之交,知己好友。
“文昌的话,为兄记住了,你也多保重。我贾家在武威郡还有些势力,到时候让贾穆把他们交到你手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贤弟,就此告辞吧,为兄相信你一定能在凉州站稳脚跟,既而一飞冲天!贤弟起行之日,我就不送了,免得徒增伤感。告辞!”
艳阳下,贾诩起身上马,渐渐消失在街上的行人之中。
但是,李利却留意到贾诩说完话转身离开之际,眼角已经湿润了。
原来一代毒士并非没有真实的情感,只是一直不曾遇到真正懂他的人。
第五十章 一张好人脸
圣旨已下,龙骧李府上下人等迅速行动起来,诸多琐事都需打理一番。
龙骧李府虽然是新近挂起来的门额,府中上下仆从和婢女却也有近百人,何况还驻扎着李利的五百亲兵卫队。
如此以来,李府上下人丁不少,需要做好的善后事宜很多。
不过这些事情,李利全部交给老管家李富来打理,他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倒是很清闲。
圣旨赐下的第二天,李利方才得知,自己此次得以升任护羌校尉、武威太守之职,全赖蔡中郎鼎力举荐之功。
对此,李利对蔡邕十分感激。
次日上午,晴空万里,艳阳高照。
府门外,李利带着百余亲兵护送数辆载着厚礼的马车,骑上大宛名驹黄骠马直奔蔡府而去。
他此次所带的礼品可以说是倾其所有,府中很多原有的珍藏器皿和稀奇古玩尽数装上车,一股脑地拉到蔡府去。
反正这些东西看着稀奇,实际用处却不大。
加之李利马上要去凉州上任,龙骧李府此后也就是一座空宅子,留上几十个仆从看守门户即可。
走在大街上,路边行人纷纷侧目而视,对李利一行人指指点点,纷纷揣测这位住在平民巷的李大官人这是要去提亲,彩礼不菲,看来对方一定是大户人家的闺女。
蔡府上,守门仆从对李利早已不陌生,一边入内禀报,一边将李利一行迎进院内。
“文昌,你这是·····你不会是将家里的东西都搬来了吧?”
听闻李利来了,蔡琰带着侍婢小环快步迎了上来,惊讶地问道。
李利坦然一笑,挥手示意亲兵将马车上的一应器物搬进蔡府,随之笑着对蔡琰说道:“没有你说得那么夸张,不过也相差不远。”
说话间,李利话语一顿,轻步走到蔡琰身旁,在她耳边轻声道:“诏姬,这次我可是砸锅卖铁上门提亲,你是不是很感动,要不要考虑跟我走啊?呵呵呵!”
“啊!你······口无遮拦,我不理你了!”
蔡琰失声大窘,俏脸绯红如霞,给了李利一个嗔怒还羞的眼神,既而拉着侍女小环转身而去。
“哈哈哈!”
眼看蔡琰含羞离去,李利顿时开怀大笑,十分得意。
大堂内。
李利坐于蔡邕之下,依旧是谦逊有礼,一副乖孩子的模样。
一番寒暄之后,李利对蔡邕郑重道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李利说话之时,蔡邕反倒是神色凝重,眉头紧锁,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蔡叔,您怎么了?武威郡虽然路途遥远,民风剽悍,不服王化,但小侄有信心在那里扎下根基,厉兵秣马,抵御蛮夷,守护我大汉疆土。”
蔡邕怔怔失神了好一会儿,随即目光深邃地看着李利,正色地问道:“文昌,你知道老夫门生故吏不少,却为何独独对你另眼相看吗?老夫认你为侄,极力举荐你远赴凉州任职,视你如至亲,这些你想过为什么吗?”
“呃?这······小侄倒是从未想过。还请蔡叔示下。”
李利神色微变,心思百转之中,坦言答道。
蔡邕似乎早就知道李利会有此等反应,神色凝重地道:“文昌,在你身上,老夫看到了另一个人的影子,那人就是如今的东郡太守曹cāo。你和他一样,处事周全,谦逊有礼,心怀大志,颇具枭雄之姿。最重要的是······你们两人都喜欢诏姬!
昔日曹cāo在我府上也如同你之前这般,对老夫行子侄之礼,谦逊之极,对诏姬更是关怀备至,三天两头地送她礼物。只是诏姬当时看上了卫仲道,而曹cāo则是年龄偏大,相貌异于常人,因此老夫直接回绝了曹cāo。
让老夫没有料到的是,卫仲道身患旧疾,与诏姬成亲不到半年就一病不起,随之沉屙难除,不幸夭亡。他撒手而去不要紧,却害苦了诏姬,被卫家族人所不容,视为妖妇煞星。老夫对此深感愧疚,时常觉得对不住诏姬,当初要不是老夫一口回绝了曹cāo,或许诏姬的命运就不会如此凄苦。
文昌,老夫的话你听懂了吗?”
李利此时心头剧震,连呼吸都有些急促,他不曾想到蔡琰竟然跟曹cāo还有此渊源。
史册中记载,蔡琰被南匈奴人劫掳到草原八年之后,曹cāo北征草原,以重金从匈奴人手里把她赎了回来。
原来蔡琰居然是曹cāo的初恋情人,难怪老曹一把年纪了,还一掷千金地赎回她。最后,曹cāo虽然没能一尝夙愿,抱得美人归,却也博得了一个文姬归汉的美名。
汉代女子出嫁之后,方得以取字,因此有“待字闺中”之说。
而蔡琰的字,原为诏姬,只是后来司马氏窃据天下,诏姬因避忌司马昭之名讳,改“诏”为“文”,故称“蔡文姬”。
心中想着后世典故,一时间,李利真不知道自己是该喜还是该怒,没有到自己与曹cāo的过节竟然如此之深。
北地郡李家全族就毁在曹cāo手中,而蔡琰也是他觊觎已久、念念不忘之人。
不过,时空轮转,一切从头再来,只要世上还有我李利存在,誓与曹阿蛮周旋到底。
万里江山,你曹cāo可以争夺,难道我李利就不能逐鹿天下?
蔡琰是你的初恋情人,可是她现在是我嘴边的肥肉,岂能轻易错过?
不是冤家不聚头,古人诚不欺我。
心思百转之间,李利也听懂了蔡邕话语中的意思,“看来这个老爷子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我想拜他为岳父,他还真有收我做姑爷的心思。”
心中暗自得意了一下,李利佯作出一副懵懵懂懂的神情,老实巴交地道:“蔡叔,这种事情·····,呃,小侄还真不敢擅自揣测,以免坏了诏姬的名声。”
“嗯?”
蔡邕惊愕了一声,一双能够洞彻人心的慧眼注视着李利,神情肃然。
半晌后,他的嘴角闪过一丝诡笑,沉声说道:“文昌,之前老夫还以为你喜欢小女,看来我真是老眼昏花,看走眼了。既然你并无此意,那我就无话可说了。这样吧,留在府上吃午饭,然后你就准备前往武威上任吧。”
“啊!这······蔡叔,您误会小侄的意思了。我的意思是说,我是真心喜欢诏姬,不知您老意下如何?”
突然被蔡邕逼到死角上,李利顿时便急了,不再矜持,直接说出心中的想法。
只是话刚一说出口,李利就知道自己着了蔡老夫子的道。太性急了,太在意蔡琰了,轻易地就被老家伙套出心里话。
不过男子汉大丈夫,一口唾沫一颗钉。既然已经把话挑明了,李利也能坦然面对。
“呵呵呵!这才是真正的好男儿嘛!”
蔡邕呵呵地笑着说道。随即,他面色一变,肃然地说道:“文昌,既然你对诏姬有意,而诏姬也对你印象很好,老夫自然不会横插一脚,妄作恶人。相反,我还会竭尽所能地助你成事,只希望你往后善待诏姬,不要让她受到伤害。
凉州虽然混乱不堪,诸侯割据,但那里民风淳朴,天高地阔,不像长安城这般憋闷。等你起行之时,就把诏姬带走吧,让她跟着你出去散散心。否则,她一天到晚苦着脸,看得老夫心疼。”
“啊!蔡叔,你·····你说让我把诏姬带走?”李利惊骇莫名地问道。
蔡邕满脸肃然地看着李利,郑重地点头说道:“没错,诏姬就托付给你了!希望老夫这次没有看错人,给诏姬找到一个真正可以托付终身之人!”
李利现在的思维真是有点跟不上蔡邕的思路。他万万没想到,蔡邕怎么就这么轻易地把蔡琰交给自己呢?
为什么?难道自己长着一张好人脸,这么容易让人信任?
“蔡叔,你当真如此信任我吗?就不怕我是个白眼狼,取得你的信任,只是为了谋取官职;占了诏姬的便宜之后,再抛弃她?”
既然事情已经挑明了,李利就不再有所顾忌,直言相询。
蔡邕凝视着李利,轻轻地吐出一句话,“你是这样的人吗?”
李利顿时无言以对,翻了翻白眼。
蔡邕神色复杂,凝重地接着说道:“文昌应该对老夫眼下的处境有所了解。老夫夹在王允等一干老臣与董卓之间,左右为难,处境艰难。眼下虽然董太师占尽优势,但我与王允、杨彪等人相识多年,对他们这些老臣的脾性知之甚深。目前他们明面上臣服于董太师,谨小慎微,深居简出,可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除掉太师。
祸根已经种下,他们之间早晚会激化冲突,掀起轩然大波。而我夹在他们之间,里外不是人,只能两不相帮,闭门谢客,潜心撰写书籍。等到他们分出胜负之际,也就是我蔡邕大难临头之日,始终难以独善其身。
所以,趁着老夫眼下还有几分薄面,厚着脸皮给你谋得一官半职,带着诏姬走吧,远离这是非之地。明刀明抢的敌人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敌人往往来自你身边或身后的相熟之人。老夫相信,一个连朱儁那样的百战名将都能打败的人,断然不会折在一群西凉莽夫手里,你一定会安然无事的。
老夫有些累了,先回房休息,文昌自便。”
蔡邕真的很累,一代大儒却偏偏被拉入政治较量的夹缝之中,心力交瘁,如履薄冰。
第五十一章 半夜敲寡妇门
夕阳落山,残阳红似火。
李利身心疲惫地回到府上,一脸倦色。
今天一整天,他是一刻也没歇着。
上午赶往蔡府,蔡邕的一番话让李利既高兴又失落,心情沉重。
下午,他前去太师府当面向董卓致谢,听着董卓唠唠叨叨地叮嘱了大半天,站得腿都麻了,最后还得千恩万谢地恭维一番,方才得以脱身。
出了太师府,李利又去了长安大营,拜访驻守京畿的徐荣所部。
只是他没见到徐荣本人,倒不是徐荣中郎将故意摆架子,而是徐荣不在军营。
随后李利与樊稠和樊勇叔侄俩说了一个时辰的话,最终目的就是想把樊勇带走,与自己同赴武威郡。
樊稠当即犹豫不决,似乎不愿侄儿樊勇跟着李利去搅和凉州那湾浑水。
可是樊勇却满口答应,兴致冲冲地要与李利同去凉州,甘愿自降官职,给李利当副手。
眼见侄儿都已经答应李利了,樊稠对此也无可奈何。
因为他深深地知道,自己的侄子樊勇各方面都很不错,天赋过人,膂力超群,再过几年说不定就能成为吕布那样的顶级战将。
但是,在樊稠眼里,侄子樊勇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打小就对李利惟命是从,还与李利兄弟俩拜了兄弟,对李利的尊敬程度比对自己这个叔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许哪一天,李利把他卖了,他还帮人家数钱呢。
好在樊稠也知道李利的品性不坏,自幼聪明伶俐,绝对是自己侄儿这一代之中的佼佼者。
再加上李利初上战场便骁勇善战,一战打败朱儁上万大军,生擒老将朱儁。此等战绩,早已传遍整个西凉军,可谓是声名崛起,后生可畏。
现在李利更是了不得,小小年纪高居太守之职,还领着护羌校尉的头衔,眨眼工夫都爬到自己等一众老资格将领的头上去了。
不过,等到樊稠等一干将领知道李利要去凉州武威郡上任之时,心中顿时平静了下来,既而替李利暗自担心。毕竟李利也是自己等人看着长大的孩子,要是折在韩遂、马腾等一帮杂碎手里,未免太可惜了。
最重要的是,最近两个月来,李利与军中各位将领常有来往,言语谦逊,礼数周到,加上他自身能力也很强;故而,深得樊稠、郭汜等一众老牌将领的青睐。
樊稠无奈之下,只能同意樊勇跟随李利同去武威郡,只不过需要做些准备,随行兵马也不能带太多。否则,等徐荣回营后,发现少了几千兵马,恐怕对董太师没法交代。
樊稠倒是不怕得罪徐荣,只是考虑到凉州地界上素来是战骑称雄,城池矮小,步卒前去无甚用处;恰巧的是,樊稠帐下步卒多而战骑少,因此能够提供给樊勇的战骑就很有限。
樊稠此等表现,早在李利的意料之中,见怪不怪。
因为,与樊稠同辈的西凉将领几乎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疑心极重,极为看重手中的兵权,对其他人始终都保留着三分戒心。
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是如此,段煨、胡轸、徐荣和牛辅等人亦是如此,而西凉军的统帅董卓更是如此。
当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什么样的统帅,就会有什么样的将领。
不过樊稠等将领还有另一个很好的脾性,那就是信服强者。别人敬他三分,他敬别人一丈,恩怨分明,快意恩仇,都是至情至性的血性汉子。
敲定樊勇的事情后,李利的一天之行终于告一段落,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回到府中。
万事开头难。李利现在是刚起步,幸好有一帮老牌将领的帮衬,又有李傕的面子在前面开道。因此他算是幸运的,最起码还有几千精锐之兵,兵马问题暂时不用考虑。
至于粮饷、军械和战马等战略物资,只要雄兵在手,在凉州地界上总能占得一席之地;有了落脚地之后,一切都会有的。
··················
夜深人静的时候,李利却无心睡眠,独自提着一坛美酒坐在莲花池边,看着满天星斗,喝着从蔡府顺来的陈年佳酿。
今夜无月,临近月底,矜持的月亮会躲到后半夜才出来。
皓月如美女,乍一露面之时,纯洁高雅,太阳还没落山,她就迫不及待地露脸,显摆着并不丰满的身段。
当人们渐渐习惯了她的存在之际,她反而变得矜持起来,一到月底就羞答答地等到后半夜再出来,无人欣赏,她独自展示着身姿,孤芳自赏,自娱自乐。
今天上午,当蔡邕言明将蔡琰交给李利之后,蔡琰就一直躲着不露面,直到李利离开蔡府之时,她也没有出来相送。
蔡琰此举,弄得李利一整天都七上八下的,心中患得患失,颇为纠结。
都说少女情怀总是诗,谁又知道男人情思几多愁。
无月的夜空,星星愈发耀眼闪烁,一眨一眨的,似乎在唆使着某些人去做白天不敢干的事情。
李利在凉亭中来回踱步,心中反复思量着蔡琰的心思。
如果蔡琰不愿意跟着自己,恐怕蔡邕也不会当着自己的面把话说出来。
可是她如果愿意,那又何必躲躲闪闪的不肯露面呢。
都是嫁过一次人的女人了,还何必如此矜持矫情呢?
李利没有处女情结,但是如果能够找到原装的心仪女子,那是再好不过了。
他原本没有在意蔡琰寡妇身份,只是纯粹的喜欢,没有其它念头。
可是蔡琰白天这么一闪躲,反倒是让他胡思乱想,想起了她的寡妇身份,心中不由的烦躁起来。
寡妇啊,娶回来做正室显然不妥,如果未来自己身居高位的话,有个寡妇正妻,岂不让人耻笑。
头痛啊,该死的封建礼法,好好的正常人都能被你逼疯!
想不出头绪,李利一脸灌了十几口酒,愣是把半坛美酒一口气喝干。
“啪!”
随手摔碎酒坛,李利径直走进后院马厩,牵出自己的黄骠马,出了府门,狂奔而去。
“恶来,你不必跟来,我出去一趟,待会儿就回来,你回去休息吧!”
策马疾奔之中,李利不用回头看,就知道典韦跟在自己身后,于是扬声喊了一句,既而直奔蔡府驰去。
“不让跟去?某是亲兵队长,应该时刻守护在主公周围,怎能不跟去呢?”
缓步打马而行的典韦,听到李利的喊话后,心中微微一思量,还是策马跟在李利后面。
只是他与李利的距离很远,但始终保持着李利在自己的视线之内。
疾奔至蔡府门外,李利发现蔡府早已关门闭户,大院内一片沉寂。
“大热天,睡这么早干嘛?”
李利心中气馁之余,不禁埋怨了一声。
只不过,当他仰头看向蔡府院墙时,才恍然发现月亮已经出来了,方知原来已经是深夜三更天了。
“嘿嘿嘿!正门不开,那我就越墙而入,给你来个三更半夜敲寡妇门,想必一定很意思!”
眼看四周夜深人静,寂寥的虫鸣声,在月夜下显得清晰可闻。李利不禁打起坏主意,准备给蔡琰来个意外的惊喜;呃,不对,应该是惊吓!
白天被她摆了一道,避而不见,害得自己半夜三更睡不着觉,现在也应该吓唬她一下。让她也不得安生,时刻想着自己,一夜也睡不着。
相思,相思,一个人胡思乱想岂能称之为相思,相思就得男女两人一起想,相思成双。
一丈多高的院墙,对于李利丝毫不构成阻碍,从马背上轻轻跃起,一个翻身便能越墙而入。
寂静无声的深夜,窸窸窣窣的虫鸣声是大院中的主旋律。
“梆、梆、梆!”
低沉的敲门声打破了蔡府东厢房周围的宁静。
厚实的木制房门,声响很沉闷,响动不大,声音局限在十几步远的范围之内。
“谁在外面?”
只是轻轻敲了一次门,屋内之人便立即惊声询问。
霎时,李利对自己大脑一热做下的冲动之举,顿时后悔了。原来蔡琰今夜也没睡着啊!
第五十二章 夜半美人呤
“谁在外面?”
只是轻轻敲了一次门,屋内之人便立即惊声询问。
霎时,李利对自己大脑一热做下的冲动之举,顿时后悔了。
原来蔡琰今夜也没睡着啊!
“咳咳咳!”
低声咳嗽两声,就算是回答,李利希望蔡琰能听出自己的声音。
这三更半夜敲寡妇门,人家问你干啥,该怎么回答?
当然是如同李利这样的惯犯同样的做法,出声示警;至于灵不灵,看运气吧,反正月亮已经看见了。
“文昌?是你吗?你怎么会······夜深了,回去吧,你可以明天再来呀!”
魂牵梦绕的声音,声声在耳,看来蔡琰没有生气,只是不方便这个时候让李利进去。
有此一念,李利顿时胆气壮了不少,心中的忐忑也消失殆尽。
这个时候转身离去的男人,绝对会让女人更加鄙视。
有贼心没贼胆,那就别干这种事;既然来都来了,那就索性坚持到底。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里也适用。否则,那就太衰了,寡妇都看不起你,更别说黄花大闺女了!
“诏姬,夜晚睡不着觉,就想找你说说话。你千万别误会,我没有其它意思。如果你觉得不方便开门,那我就在门外等到天明之后再敲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