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第一名相谢安-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太傅,就是“圣人有情论”的坚定支持者。而且,他还认为,平常人和“圣人”之间,并没有太远的距离。这可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那是他还没出山的时候,有一回带着孩子们,到临安那边儿的山里游玩,周围风景极好,谢安是心旷神怡,坐在山石边儿,遥望着前面幽浚的山谷,忽然就自己感叹起来了,这真是和伯夷没什么差别啊!“伯夷”在那时,可是被视为“圣人”的。谢安这心思,颇有点儿以“伯夷”自比了。他意犹未尽,转脸就对孩子们说,其实,圣人跟咱们平常人之间,有时候差得并不远哪。孩子们个个瞧着他讪笑,不以为然。他们想啊,叔叔(伯伯)虽然是很不一般的人了,但是要比起“圣人”,想来还是有点儿差距。谢安一看他们的神色,知道他们没明白自己的心思,也不当回事儿,倒一下儿想起他一直比较认可的郗超来了,于是也不以为然地一笑说,郗超要听了我的话,才不会像你们这样,觉得不着边迹呢。
  谢安认为,人就该有情的,圣人也是要有情的。而且这个“情”,不光是“感情”,还是“性情”。要不,对“一往情深”的桓伊,没有实干但“任情”的谢万,他怎么会那么喜欢呢。其实说到底,这就是人性的“真”,这才是他最推崇的东西。
  〃丝竹缓离愁”
  好了,谢安是个有“情”人,追求真情,追求性情,那么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由着性儿来一下儿怎么了?人就应该这么活着呀。于是,就有了他的清谈,他的奢华。说起这个“奢华”,最有名的,就是他对丝竹歌舞近于依赖一般的爱好。
  就在跟王羲之争论“清谈误国”那段儿时间,他们俩还有过一回聊天儿,倒正好能让我们看看,这个“丝竹”对我们这些士大夫来说,有多么重要:
  可能是谢安刚送走了朋友或亲戚,有点儿忧郁,就对王羲之感叹说,人到了中年,总是很容易感伤,每每有亲友离别什么的,就常常好几天心里难过。“喜聚不喜散”,这是不是也是人之常情呢。这时王羲之听了,也颇有同感,就说,是啊。像我已经是桑榆之年啦,只是就用丝竹音乐来排遣一下儿吧,又常常怕孩子们觉得我打扰了他们的快乐……
  真是人生易逝啊。后来我们苏学士对这事儿也十分感慨,写词说:“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这就是这“丝竹”对谢安的作用。谢万死的时候,他四十刚过,心里难受,就发了个毒誓,十年不再看歌舞。结果就真的坚持了十年。可等到这一开禁,却一下儿收不住了,这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到尚书台当了吏部尚书。这回可好,什么国丧家孝,一概都不问了,府里头是天天妓乐笙歌。
  人们对这事儿也是议论纷纷,放心,谢安的毛病比谁的毛病传得都快。不过时间一长,大家却发现,无论别人说了什么,谢安都跟没听见一样,你们说你们的,我该怎么着还怎么着。士大夫们这一瞧,行啊,他是不想改啦。那好,我们也跟着干。结果,明星人物又起了模范带头儿作用,整个儿建康是一下子歌舞生平。
  正直的王坦之是真受不了了,一再地跑来劝谢安,当然了,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不过他还真是兢兢业业,又给谢安写信,大意是说,你是国家的重臣,这么做不对呀,这根本就是违反礼法!谢安跟王坦之原本关系不错,这回一瞧“礼法”这两个字儿,他心里就烦了。于是回信说,我知道你是十分怜惜我,才对我说这样的话,我爱好的只是音乐,认为顺应人间的真性情,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我只是为了自娱。如果你非要让我遵守什么规矩,崇奉什么“礼法”,我不想做,也不屑去做。我原以为你多少能够明白我的心意,但现在看,你的确没有领会庄子那“濠上之乐”。看来人间真正的相知,实在不易得。王坦之一瞧,这谢安这么固执啊,气得他,立刻又回信,就跟谢安辩论起来了。两人住一条巷子,还非要你一封我一封地写信。结果几个回合,谁也没说服谁。王坦之这回也算领略了谢安的厉害,那是个不可说服的人哪,他想好要做的事,你让他改,门儿也没有。
  其实这回争论,说到底,还应该算作“儒道之争”啊,俩人人生观不一样嘛。王坦之一向是崇尚儒家的,还曾经写过一篇《废庄论》呢。可在谢安眼里,王坦之的那些规矩礼法,就是刻意追求,是违反自然之道的。所以,他一生气,居然就用了“不屑”这个词儿。其实对于儒士们,谢安一向是很包容,而且还能欣赏的,可这回,王坦之是干涉到了他个人的东西,那他可就不会让步了。
  结果这事儿也就这么着了,反正谢安非要这样儿,也没人能管他,再说,他也就是自己听听歌,看看舞,也不碍别人的事儿。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习惯了。不过,这个“期丧不废妓乐”,可也从此成了士大夫们的风俗。
  东山华墅
  我们的故事说到儿,谢安已经到了60岁,这么一算,那他出仕就是20年了。在这20年里,的确是发生了很多事儿啊。不过无论如何,有一个东西,却一直贯穿在谢安的生活里。这就是,他的“东山之志”。
  每每,亲戚朋友们向谢安提起当年东山的日子,都会引得他感叹一番。其实要说,也许对他来说,这辈子过得最好的日子,还真就是隐居那20年。有山水,有诗,有酒,有歌舞,有朋友,有一群小玉树,还有倾慕他的姑娘。细想,那真是神仙一样的日子呀。虽然在官场周旋,他也能把自己调整得很好,但是,他毕竟也是个“人”吧,总有七情六欲。所以,思念东山,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这个“东山别墅”,大概就是这种思念常年堆积的产物。离建康城10里的地方正有一座土山,谢安就一下儿看上了。然后,他就让人在这儿修别墅,然后照着当年东山的模样,进行改造。哪儿有亭子,哪儿有竹林,都照着原样儿来。很快,这个“小东山”就完工了。于是,谢安没事儿时,就还像从前一样,带着孩子们到这边来玩儿,当然,这时的“孩子们”都已经很大了,一般还都带着他们的“孩子们”呢。
  谢安就在“小东山”举行家宴,他也真是够豪华,一回盛宴,不是花上“百金”,就是耗费“万钱”。孩子们也是个个“衣冠磊落”,从心里到外表的高贵。这里这个“万钱”,大概跟我们现在的人民币价值差不多,十万钱可以买一处房子,几十万可以买一处很好的宅院。不好说,他这个花费到底有多奢侈,如果他们家有小一百人的话,吃一顿饭花一万钱,好像也不多似的。不过,这真是属于瞎分析了。
  反正是,当时的人们都说他奢侈,一顿饭花一万钱,真不像话。于是,大家就都暗地里讽刺。没事儿又拿出王导来比了,瞧人家王丞相,家里没余粮,衣服没几件。你再瞧咱们谢相,那可真是怎么舒服怎么来,绝不让自己受一点儿委屈。那谢安呢?他依然是跟没听见一样,也从来不打算,要注意一下儿影响,要给国人做个表率。他还是那样儿,当外界条件允许的时候,他就是要为自己活着。
  不过,关于这个“东山墅”,还是有个问题得说说:
  其实那年头儿,士族们在建康周围建别墅,是很常见的事儿,王导当年养的几个爱妾,也都是放在他的别墅里。(据说“别墅”这个词儿,最早就是由王丞相这儿来的呢。)现在苏州的虎丘,就是当时王珣和他弟弟王珉的别墅。所以,谢安这个“东山墅”,在当时并不算什么新鲜。有点儿新鲜的倒是,他为什么偏要把这别墅弄得跟东山一个模样?这里可是有原因噢:
  当然啦,他的确是很想念当年东山的,这肯定得说一下儿。但是,这不一定是主要原因。其实,他这个“小东山”,与其说是修给自己来玩儿的,不如说是修给别人来看的。想想啊,现在谢家和司马家“共天下”,这关系微妙得很呢,司马曜一天天地长大,再搭上谢安对他的一贯培养,那自主能力可是越来越强,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弄出问题。谢安既然压根儿不想反,那干嘛不早点儿表明心思呢?这样儿大家都过得踏实呀。但是,他又不能没来由地跑到皇上那儿,去表白一通儿吧,那还不把司马曜给吓着。
  现在,他修这个“小东山”,倒正好是在对皇室,也是在对所有的人说,你们不要猜疑,我不会反的,我最想的是东山,不是这个天下,我是早晚要回去的。实际就是为了表明心迹。甚至他执政后,表现得比以前更加思念东山,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啊。只是不知道,司马曜当时,是不是看明白了他的意思……

  第七章 女子贵真情
  女子贵真情
  这里就来说说——谢安身边的女人们。正好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儿,这位风流宰相,在他心里,这个“好女人”,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儿。
  要说谢安对女人的态度,其实也简单得很,就一条:女子贵真情。
  应该说这是他看所有人的态度,不论男女。他从不认为,你是女人,你就必须遵守更多的规矩。所以,我们就看到,谢安身边的这些女性,一个个都聪明活泼,极富性情,还都颇有主见。谢道韫这个“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也跟谢安这个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啊。
  先来说个关于谢安嫂子的故事。
  可惜不为朝士见
  这里的这位“嫂子”,就是谢安二哥谢据的夫人,胡儿谢朗的妈。她原是王家的小姐,结果谢据死得早,她就一直守寡。有一回,几位客人到谢安这儿来,一起谈论人生义理,其中就有当时著名的高僧支道林。这时谢朗还小,病刚好了不久,但也参加了这回论辩。
  结果他就跟支道林辩论起来了,还说得头头是道,跟支道林争得很激烈。这时,王夫人不放心这孩子,就躲在屏风后偷听,一听胡儿跟人家争起来了,就担心他身体吃不消,然后派人跟谢安说,不如让胡儿回房去。
  谢安一看两人正辩得精彩,想让胡儿把他的话说完整,就回答说,再等等吧。这王夫人又听了一会儿,心里更加担心,竟突然也不管什么规矩礼仪了,就直接跑到了前堂。她瞧着谢安,忽然就哭了,流着眼泪说,你哥哥死得早,我一生的寄托,就都在这个孩子身上了!说着,再不理谢安,上前拉起胡儿,就走了。
  谢安瞧着这嫂子,居然一下儿被她感动了。他转头就对客人们说:家嫂言辞慷慨动人,真是值得推崇的事啊,可惜不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说完了“嫂子”,下面我们就来说,谢安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女人——他的夫人刘氏。
  醉里吴音相媚好
  刘夫人是跟着谢安过了一辈子,最后还死在了谢安之后。后来谢琰先为父亲守孝三年,刚守完,他母亲又去世了,他就只好接着守。夫人死的时候,朝廷是按着谢安葬礼的规格安葬的,却唯独没赏只有皇帝和极少数大臣才能使用的“辒辌车”,谢琰对此十分不屑,就自己造了一架,给母亲送葬去了。
  就来看看著名的“谢公夫人”的精彩片断和“语录”:
  (一)“我哥哥才没有这样的朋友”
  夫人出身高门刘氏,是当时著名的大名士刘惔的妹妹。自从嫁到谢家,她的机智风趣就露出了端倪。在东山的时候,名士孙绰到谢安这儿来,谢安留他过夜。人家两人彻夜谈论义理,也不知夫人是心里不乐意还是什么的,就躲起来偷听。第二天,孙绰走了。谢安知道她昨晚没闲着,就问:你既然听了这么久,那就说说,这位客人到底怎么样吧。没想到夫人一笑,不屑地说,这位孙绰思路混乱,论述不清,有什么可推崇的。从前我哥哥刘惔,才没有这样的朋友呢。这就把谢安和孙绰一块儿骂里了。谢安是无可奈何,只得苦笑认输。
  (二)“大丈夫难道不该如此”
  谢安一直隐居,不想出仕。这时候,谢奕谢万他们都当了官儿,常常就前呼后拥,这个气派。日子一久,夫人就有点儿眼馋了。然后就跟谢安发牢骚,她却又不直说,你也干脆当官吧。偏说什么,难道这大丈夫不应该像他们这样吗!反正就是,谢安你这么干就不是大丈夫,怎么着都是我有理。没想到谢安听了这话,忽然就叹起气来。这时谢万已经变成了他们家的顶梁柱,他估计早晚是得出事儿,于是就感叹,唉,你别着急啊,恐怕早晚得有那一天啊!
  (三)“怕伤了您的盛德”
  谢安好音乐,好看舞,夫人当然是不乐意了。不过,要不说刘夫人是个聪明的女人呢,她心里明白得很,好多事儿得适可而止,在他原则上的事儿,不能太过份。这样他才会让着你呢,你真把他惹烦了,最后倒霉的是自己啊。于是,谢安这个一生好妓乐,她并没有从实质上去干涉,只不过时不常表达一下儿不满,挤兑挤兑他罢了。
  有那么一回,很可能是夫人成心布的局,知道谢安快回来了,她就让一大帮婢女,在府里是又歌又舞,她就在一边儿欣赏。一听谢安进门来了,她就立刻吩咐,快快,扯起布帐来,把她们都挡起来。谢安一瞧,这个奇怪,她这是干什么呢。就笑说,你把帐子放下来,咱俩一起欣赏多好。夫人笑答,不行啊。这个我能看,您是不能看哪。谢安不知所以,只好再问。夫人就回答啦,您看这个,会损害了您的盛德啊……
  (四)“周姥制礼”
  如果说,歌舞这事儿,是谢安的原则,夫人懂得不去碰的话。那么另一件事儿,可就是夫人的原则了,这一点,谢安也非常牵就她,当然也搭上他自己也并不那么看重。这就是,关于他纳妾的问题。
  他不是没想过纳妾,估计有一回还有了意中人了。可是他知道夫人肯定不干,就想先试探试探。但又不好自己开口,他就偶而向谢玄谢朗他们稍微透了点儿风。这几位公子立时会意,一边儿笑一边儿想,这可太正常啦,就连我们,还都没闲着呢。叔叔也真是惨哪。于是,这几位就商量好了,去做婶婶的工作。
  跑到刘夫人这儿,哥儿几个就装腔作势地开始了,一个手里捧本儿《诗经》,就念起《关雎》来了,什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刘夫人瞧着,很快就洞悉了这几个的诡计。于是就不动声色,让他们接着演。这时,又一个就说开了:这个《诗序》上说,《关雎》不嫉妒,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而无伤善之心。
  刘夫人听到这儿,心想,懒得跟你们再罗索了。就笑说,那我问你们,这《诗序》是谁作的?一位就说,当然是周公啦。刘夫人点点头,说,好,那这《诗序》要是让周姥来作,她又会怎么说呢?
  哥儿几个这一听,谁也说不出话来了。瞧人家刘夫人的人生观,本来嘛,我跟他就是平等的,凭什么他就可以为所欲为啊?凭什么就得你们男人说了算?
  她这套逻辑,在那年头儿,居然在谢安这儿就能行得通。结果,谢安这个妾也没纳成。其实说起来,谢安要真急了非要纳的话,夫人也不会傻到继续跟他闹下去。不过,这事儿最后也就这样了,大家都还高高兴兴。只不过,要是谢安真有了意中人,倒是可怜了那位姑娘啊。
  (五)“贤媛”与“妒妇”
  史书关于刘夫人的记载,也是有趣得很。《世说新语》把她归类为“贤媛”;到了宋朝,虞通却把人家打入了“妒妇”。他弄了个《妒妇记》,以便教育后世女子,一定要尊重男权。
  不过我以为,人家谢安自己才不是这么想的呢。他对夫人这个“妒”,甚至还带着点儿欣赏和喜欢在里面。很可能刘夫人这性情,也跟谢安这许多年一惯的纵容有关系。其实人家他们俩一直很近密,也十分自然。有一回,谢安见到王珣,心里颇有感慨,他没跟别人说,就跑回家去跟夫人很亲近地感叹了一番呢。
  千年梁祝写“真”情
  关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大家都熟得不能再熟了。一千多年来,诗歌,戏曲演绎了无数,甚至还有动画,还有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不过,他俩这个爱情故事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呢?可能有的朋友就不很熟悉了。这正是我们谢太傅的功劳啊。
  “梁祝”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谢安的那个时代,那时的故事情节是这样:
  祝英台,是上虞祝家的姑娘,女扮男装四出游学,和会稽的梁山伯同为学友。后来,祝英台先回了家,第二年梁山伯去拜访他,这才知道她是个女子,然后心有所动。于是就告诉父母去求亲,但这时,祝英台却已经被嫁到马家去了。
  后来,梁山伯作了鄮县的县令,因病而死,葬在鄮县西。祝英台已经成了马家人,行船路过山伯墓,忽然冥冥中似有注定,这船无论怎样都不走了。祝英台就问这是什么地方,于是下人来报,说有一个叫梁山伯的墓。祝英台痛哭失声,感动天地。忽然大地裂陷,她就跳入墓中,和梁山伯同葬在一处。
  谢安听说了这个故事,十分感动,立即上表司马曜,就给祝英台加了“义妇”的称号,然后亲自题其墓为“义妇冢”,要让她成为天下女子的楷模。
  瞧瞧谢安心中的这个“义妇”吧,当女儿时,可以“女扮男装”去游学。父母按照礼仪给她安排了婚姻,她却一心恋着别人。然后,情郎死了,她却不顾名份,不顾身份,要同人家合葬一处……这跟我们历来所理解的什么“贞洁烈女”,差得还真是远了点儿。要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这祝英台,那就是“反抗封建婚姻”的典型啊。谢安就中意这样儿女人。
  如果说,谢安心里也有自己偶像的话,那就是祝英台啊。其实说到底,还是那个字儿——“真”。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女子才值得去推崇。那么回头再看看刘夫人,再看看谢道韫,她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性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你是一个女人,跟谢安相处,其实是很容易的,你啥事儿都干不成没关系,有个性、爱闹腾也没关系,他对你没有任何要求,只要你不虚伪,不做作,他就会对你挺好,甚至还会纵着你,替你去摆平一大堆事儿……像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在这社会里,还真是不太好找了。

  第八章  书法家*琴家*评赏家*诗人
  如果,让我来简短的评价一下儿谢安,那我肯定会说,他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也许正因此,他另一面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就常常容易被大家忘记。
  这里,我们就来看看他这“另一面”的成就——风流学养。
  一:书法家
  那是一个书法时代。其实不光王家,像谢家、桓家、庾家这些著名的高门,也都是书法世家。谢安和大哥谢奕、堂兄谢尚并称“三谢”,但是他们中间,还是以谢安的成就最高,王羲之一直称他为——“解书人”。
  谢安最擅长行书,他的“尺牍”、信札,非常有名。虽然那时“二王”并称,但后世的不少评论家,还曾认为他在王献之之上。南宋姜夔就曾说:“《兰亭集序》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只可惜,他的书帖保存到今天的不多,能找到的的也仅有几幅了。
  二:琴家
  谢安也是一位有造诣的琴家。司马曜就曾经亲自到他府上去,听他弹琴。也就是那一回,司马曜看到谢家府前一株繁茂的大树,就感叹说,唉呀,这真是谢家的“宝树”啊。有说法说,后来谢姓这个著名的“宝树堂”,就是由此而来的。谢安用过的一把鸣琴保存到了齐代,齐竟陵王萧子良在自家花园里宴请文士,颇为自豪地拿出了谢安的琴,欣然请柳恽来演奏。
  《世说新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被人们谕为“琴棋双绝”的戴安道到建康来,这个戴安道就是王徽之“乘兴而来,兴尽而去”,最后也没访的那位。这时谢安已经是宰相,结果他一听戴安道来了,就立刻去拜访他。两人一见面,就谈了一大通琴理等等,十分相投。有人就说,谢安小看人家戴安道了,因为那时宰相会客,是有规矩的,必须要先谈国家正经事,谈完才能说闲话。但谢安却没跟人家谈国事,这是瞧不起人家。其实并不是这样。戴安道是位出名的旷达名士,曾经摔琴也不弹给权贵听。谢安倒恰是不把他看作“礼法”中人,而且也没有把自己当作“礼法”中人,才会这样做的呀。
  三:评赏家
  谢安是位评赏家。这个也跟他在士林中的地位有关,他是那一代的“风流领袖”嘛。所以,就有“谢相一评,挫成美于千载”这样的现象了。无论是艺术品,还是人,得谢安一赞,就立刻身价倍增。
  谢安“品人”之准,在那时也是很有名的,最典型的,他很早就说,“刘牢之不能独任,王味之不宜专城”,到后来果然都应验了。
  在艺术作品上,他十分推崇顾恺之的画,评价其为“自有苍生以来所无”,更加奠定了我们这位大画家的地位。后来,他曾经指出裴启的《语林》收录他说的话不真实,于是这部《语林》,就一下子流传不下去了。
  在书法上,他一向更认可王羲之,认为王献之比不过他父亲,结果弄得我们王公子这个耿耿于怀,可又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四:诗人
  勿庸置疑,谢安是一位诗人。只是他的风格更近玄言,在诗歌的成就上,他不比他的“白望”弟弟谢万。但是,读起谢安的诗,我们虽然感受不到那种荡漾的激情,但却能够静静地思考人生。
  关于他的诗,还是有两首,很值得说一下儿:
  (一)“兰亭诗集”里的小秘密
  说起谢安这个“兰亭诗”,就必须得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因为这两位,噢不,主要是王羲之,就跟那回的“清谈误国”一样,在这里又跟谢安较上劲了。我们就来对照一下:
  谢安《兰亭诗》: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王羲之《兰亭集序》: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整个儿就是针锋相对啊。谢安说,天下万物都遵循着那自然之理,这样那长寿的彭祖和早逝的殇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完全是庄子“齐万物”的思想。
  王羲之没他那么老庄,直接就说,什么“生和死没什么区别”、“彭祖和殇子都一样”,简直就是胡说!
  谢安肯定是瞧出来了,但他是十分了解王羲之的性情的,自然也就一笑付之。
  不过,谢安的这个“齐万物”的思想,其实还是很彻底的,比如他看待女人的态度,就没有什么礼节规矩。而另一方面,他看待当时十分敏感的“士庶差异”,也比其他人要淡漠得多。
  谢安的好友王胡之(王羲之的堂兄)在隐居时,家里挺穷。这时,门第低下的陶范正好任乌程县令,就派人给王胡之送来了一船米。但王胡之却不肯接受,还说:“我没有得吃时自然会去找谢尚(谢安的堂兄),无须你陶范的米。”弄得陶范十分尴尬。
  谢安听说这件事儿后,就跟刘夫人的哥哥刘惔说:阿龄(王胡之小字)这样做有些过份了。可刘惔却回答说:这正是名士的操守啊。意思就是说,名士无论如何也要保持自己的尊贵,不能接受下等人的好处。谢安一看如此,也没有跟他争论。
  还有一回,是王献之的事儿。
  王献之来拜访谢安,正好习凿齿也在座,按理王献之是客人,应该跟人家坐在一张坐榻上。但王献之瞧不上习凿齿出身寒门,就不肯与他同坐,走来走去的,一直就不坐下来。谢安看到这情形;就让王献之跟自己对坐了,也没说什么。
  等到王献之走后,谢安就告诉一直在一边儿瞧着的谢朗:“献之虽然清高超群,但这样矜持拘泥,会损害他自然的天性。”
  (二)与王胡之诗
  谢安和王胡之的关系一直非常好。这王胡之可算得王家最“落拓”的子弟了,就当过几天的官儿,后来干脆再不出仕。谢安在隐居时,常跟他写诗唱和。这几首都保存了下来。其中一首这样写到:
  鲜冰玉凝,遇阳则消;素雪珠丽,洁不崇朝。
  膏以朗煎,兰由芳凋。哲人悟之,和任不摽。
  ~你看那鲜洁的冰凝结如玉,但遇到温暖就会消融。白雪美丽如珠,但那光洁在早晨太阳初升时就会消尽~
  ~那膏油因为能够放光,所以会被燃尽。兰花由于出众的芳香,所以会被采撷而凋零。智慧的人懂得这个道理,随和任达而不炫耀~
  这首诗几乎就是谢安人生思想的总结啊。“膏以朗煎,兰由芳凋,”智慧的人懂得这个道理,随和任达而不炫耀……当我们回看他的一生,其实正是这样做的啊。
  我们谢太傅的个人生活,大略如此。《晋书》在评价了他一生的功业之后,对他这个奢华和无视礼法,也发表了看法。不过,虽然作者(不知是不是房玄龄)不能认同他,但却也能够理解他,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当时人们一直把王导和谢安相提并论,称他们是江左两位“风流宰相”,不过谢安要更“文雅”。后来直到南齐,王丞相的后代尚书仆射王俭说:“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一人而”……其实,也许在中国古代史上,论起宰相之风流,恐怕也没有人能出其右啊。这是一位“风流”到心里的人,他这“风流”,和外物并没有关系。

  第八卷 千年的回响 ……… 淝水鏊兵
  引子  温情谢将军
  终于说到淝水之战。
  首先得说,这个事儿实在是太大。不过,并不是这场战役有多大,却是这场战役的影响太大了,而这个影响,也并不是对东晋有多大,主要是对前秦太大了。那么,这场战争就引发了好多好多的问题,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去思考……不过,我们还是慢慢地来吧,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楚,因为天下的事儿,每一件,它的发生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不合理而存在,那是不可能啊。
  引子:温情谢将军
  “与妻书”
  先说点儿轻松的事。应该说,在淝水之战里,我们谢玄将军,是扮演了最最重要的角色啊。这个也很自然,他一直是北府兵的统帅嘛,也不可能是别人。那么这段时间,从淮南之战歇战,作为徐兖刺史,他就一直在担当着守卫首都的任务,时常“游军在江淮之间”,密切地注视淮河北岸秦军的动向。不过,在这样紧张的对峙当中,他也还有自己的生活噢。
  如果问,谢玄这辈子最大的爱好是什么?那一定就是,垂钓!
  他好像一生都对这项运动极感兴趣,后来,他放弃了北府兵权,到会稽自己的“始宁墅”幽居养病,也是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