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道君-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这一刻,他多少理解了李弘之所以这么强硬的绑他回长安城的苦衷了。
就微微颔首,缓步走到一张椅子前落座,这才开口想李弘问道,“老夫想问问殿下,何为为君之道?”
“孤的祖父太宗皇帝曾说过:为君之道;先百姓;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如割肉以喂腹;腹饱而身毙。若要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没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孤深以为然。”李弘微一思量,就开口答道。
“何为为臣之道?”孙思邈目光直逼李弘继续问道。
“立德立功立言”,可谓为臣之道。即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李弘侃侃而谈,“孙真人以为呢?”
孙思邈目光柔和了很多,他微微点头,突然脸上露出了笑非笑表情,“殿下怎么会确定老夫愿意为你诊治?”
“因为孤是大唐太子,孤的一举一动都将会影响到大唐将来的国运,影响到大唐百姓们的生活!”李弘淡然一笑说道,“而就在刚才,孤的答案孙真人也很满意,难道这不足以让孙真人为孤诊治吗?”
“太子殿下果然聪慧,倒是老夫小瞧你了!”孙思邈拈须大笑道。
“孙真人,孤准备集中人力和财力,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这样既能保存历代医学典籍,又能在整理的过程中找出一些古医书上记载的关于疑难杂病的治疗方法,等到书成之后再大量刊印,将著作公布天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药理知识,让他们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防微杜渐,减少患病几率,想请孙真人全权负责总纂官,不知道真人意下如何?”李弘见孙思邈之前因为被自己绑回长安城的不快怒气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就趁机开口问道。
“殿下是大唐太子,你想一个做总纂官的人不容易吗?为何非要找老夫呢?”孙思邈语气平静的问道。不过很显然他也有点动心了,因为他是一个心怀天下百姓,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的名医,而李弘这次的举动能够更多的惠及子孙后代,确实值得他尽心尽力的去做。
“因为孤只相信孙真人。正所谓‘大医精诚’,作为一名大夫,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对病人还要诚。作为一名大夫,他只有在临症时应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一样看待;治疗中要不避危险,昼夜、寒暑、饥渴与疲劳,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才是一名好大夫。而天下这样的好大夫又有多少呢?因此,让别人做,孤不放心。”
“而且,孤也知道孙真人自己也在编纂医术,可是自古至今,名家层出不穷,医学著作浩海如烟,以孙真人一个人的力量恐怕力有不逮,何不集中大家的力量一起来做呢?”李弘语气诚恳的说道。
“大医精诚”是孙思邈的医德理论,是他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中的精髓,只是现在他的这本书还没有写,只在心里有一个想法而已,可是被李弘这么一说出口,他自己也感到很吃惊,古井不波的脸上露出了一抹不同察觉的惊讶之色,将目光移向李弘再次打量起他。
今天他在李弘身上发现了太多的惊喜之处!
李弘知道自己该说的已经说了,猛药已经下了,现在就看孙思邈的决定了。
半响,孙思邈才收回目光说道,“让老夫为殿下诊一下脉吧!”
他既没有答应,可也没有拒绝,可是对李弘而言,这已经足够了,因为他已经在孙思邈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只要再让他孙思邈跟相处一段时间,他就有足够的理由说服孙思邈留在长安城。
“孙真人这几日舟车劳累了,还是休息一天,明日你再为孤诊治吧!”
“不可,殿下的病已经拖的太久了,早一天得到有效的治疗,就能有早一天痊愈的机会,不能再耽误了。”孙思邈一脸严肃的说道。
“孙真人,孤的病真的治好吗?”李弘大喜道。
“让老夫先给殿下把把脉。”孙思邈严肃的说道。
李弘微微点头,一旁的闫庄忙将锦缎缝制的脉枕放在桌子上,李弘将胳臂放在上面。孙思邈将三根手指放在李弘的右手腕上,良久,他又让李弘换左手。片刻之后他问了一些关于李弘以前的治疗情况和服用的药物,以及病症情况,就眉头陷入了沉思。
许久,孙思邈才皱眉说道,“殿下之病乃‘沉瘵婴身’,世之少见啊!”
听到孙思邈这么一说,李弘的心就往下一沉。
他可是很清楚在古代“沉瘵婴身”是一种什么病,就是肺结核,而现在的大唐又没有青霉素这种药,只要得了肺结核就等于是患了绝症一样啊!
“难道就没有医治的办法了吗?”李弘小心的问道,只要但凡只要有一点希望,他也不想放过,而且他对孙思邈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
孙思邈没有立即开口回答李弘,而是沉默不语。许久,他才目视李弘语气严肃的问道,“殿下,老夫希望你以后能够真心待天下百姓。”
李弘一愣,随即大喜不已,因为孙思邈这么说,就说明他已经有了医治自己身上顽疾的办法了,就忙说道,“孤现在就可以跟孙真人立誓,永不负大唐百姓。”
“嗯,”孙思邈这才点点头说道,“殿下的病老夫会尽力,不过想要医治的话,需要内外兼顾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内以服用汤药祛毒为主,外需用药浴蒸煮身体,以逼出体内寒气、湿气和毒气,还有一点,就是想要彻底治愈‘沉瘵婴身’,今后殿下必须要坚持不懈的锻炼自己的体魄才行,这方面老夫倒是可以传殿下一套养生的口诀!”
说完,孙思邈已经不理会大喜过望的李弘,就开始跟闫庄要了纸笔,开始写起了药方。
待李弘从惊喜中回过神来时,孙思邈的药方已经写完了。
李弘忙将闫庄叫到身前,让他按照药方上写的去抓药和煎熬,而且还让闫庄以后听孙思邈调遣。
闫庄躬身领命,大步离开了丽正殿。
“孙真人,不知这样医治,孤的病几时能愈?”待闫庄离开,李弘才开口问道。
“只要殿下能够坚持不懈的勤炼体魄,快则半年,慢则一年。”孙思邈肯定的回答道。
李弘一下子就从孙思邈的话中听出了弦外之音,孙思邈只说勤于锻炼体魄,而不是说要坚持服用药物和药浴,可见治疗自己的顽疾,关键不在于他开的药方,而在于他传授的这套修炼口诀。
孙思邈是名医,可他还是一个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的人,而他传授自己的口诀,岂不就是他现在修心养性的长生术口诀吗?
想到这里,李弘猛然抬头,目视孙思邈,正好跟孙思邈的目光一触,发现孙思邈正对他微微颔笑,似乎这名老者已经从李弘的眼神中猜到了他的疑问。
李弘心中一阵狂喜,真要是这样,自己修炼了孙思邈的长生术,今后什么肺结核什么瘟疫,这些绝症对上自己,只会是战斗力不到五成渣啊!
他忙起身就要跪拜谢孙思邈,却是被孙思邈给阻止了。
“殿下仁孝之心老夫早已听闻,而且又心怀天下百姓,今后必将是大唐百姓之福,你说老夫又岂能袖手旁观让殿下因罹患疾病而身亡?”孙思邈淡淡的说道,“至于殿下的心思,老夫懂得,不过老夫已经不收徒了,而且殿下学的是治国大道,而不是医道之学,就不用拜在老夫门下了。殿下能有这份心老夫就已经很满足了。”
“多谢孙——多谢老师——!”李弘起身对孙思邈执弟子之礼。
孙思邈没有还礼,而是微微颔首,很坦然的受了李弘这一拜!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七章 神医进宫


仅仅只是一次治疗,李弘就发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身体内沉积的炎症似乎少了很多,而且精神比以前好了很多。早晨起床之后他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他知道是孙思邈的治疗起到了效果,准确的说是昨天孙思邈将一部呼吸吐纳的口诀传授给他之后,他在昨天中午和晚上修炼了两个小时,就让他的身体有了今天的变化。
高兴之余,李弘决定今天带孙思邈进宫为高宗诊治。
高宗上完早朝时一般会到巳时三刻,李弘就同孙思邈在午时来到了大明宫的麟德殿的前殿。
这时,刚下朝的高宗已经显得很疲惫,他正靠在榻上休息。武后今天也没有独自去紫宸殿处理政务,而是侍奉在他的身边。
“参见父皇和母后!”李弘走进麟德殿向高宗和武后施礼道。
高宗因为太累,只是摆手示意了一下,没有说话。而武后却是好奇的盯着李弘,语气轻柔的问道,“弘儿!不用多礼了。你怎么来麟德殿了?”
“母后,昨天儿臣从终南山请的名医孙思邈到了长安城,今天前来麟德殿是专门让他来给父皇诊治的。”李弘恭敬的向武后解释道。
“名医?”高宗一听到李弘请了名医给他治病,他整个人一似乎精神了很多,开口说道,“是你上次跟朕说的孙思邈吗?”
“对。就是儿臣上次跟父皇说的孙思邈。”李弘点头道,又见武后正在一脸疑惑的盯着自己,他就向武后和高宗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孙思邈的情况,又将昨天孙思邈给自己诊治,自己今天气色好多了话跟两人说了一下。
武后和高宗听完李弘的话,这才将目光移到李弘的脸上,两人的眼睛骤然一亮,因为他们都发现李弘今天的气色比上次见到时好了很多。
眼神清明,眉宇间有股子健康之色。
“没想到这个孙思邈医术竟然这么高明?”高宗看到李弘的变化之后便啧啧称奇,就向武后说道,“皇后,既然这个孙思邈有这样高明的医术,就让他为朕诊治一下看看吧!”
武后神情有点不悦,不过却没有反对,而是微微点头道,“弘儿,就让孙思邈为你父皇诊治吧!”
“诺!”李弘躬身道,对麟德殿里的一名小内侍低声说了几句,小太监领命,立即小步退出了麟德殿,再次回来是他的身边跟着孙思邈。
孙思邈跟随小太监走进麟德殿,就向高宗和武后躬身施礼。
“孙真人不用多礼!”高宗语气平淡的说道,就将目光移向了孙思邈,而武后也在孙思邈一踏入大殿时就仔细打量着他,他们见孙思邈仙风道骨,一派世外高人的风范,就不再怀疑李弘说的话了。
“弘儿说孙真人医术精湛,能治百病,那朕的病就有劳孙真人了!”高宗客气的说道。他待人一向很随和,很少露出帝王的凛冽霸气。
孙思邈微微躬身,说道,“就让老夫先为陛下把把脉吧!”
高宗微微点头。
这时一旁的内侍会意,早就快速的将锦绣缝制的脉枕放在桌子上,高宗将右手平放到了脉枕上。
孙思邈将三根手指放在高宗的右腕上,良久,他才诊完脉向高宗开始询问一些风疾发作时的症状。
高宗没有丝毫的隐瞒,将自己的疼痛和感受如实的告诉了孙思邈。
孙思邈听完之后就陷入了沉思之中。片刻之后,他语气沉重的说道,“陛下之病乃是先天所生,非药力所能治也!”
自从高宗患上风疾一直到现在,就找了很多名医为他诊治,可一直都没有什么治愈的办法,他原本对孙思邈也没有多大期待,现在听孙思邈这么说,他倒是也没有多少失望之色。
“不过,老夫倒是有方子可以减轻陛下的病痛和缓解病情的发作。”孙思邈又开口说道,“只是需要陛下长期坚持服药,方才有效果。”
能缓解自己的疼痛,还能缓解病情的发作,这对现在的高宗来说已经是天籁之音了。因此他让孙思邈开药方,让太医院为他煎药。
待孙思邈将药方写好交给一旁的内侍之后,大喜不已的高宗开始赏赐了他不少金银和钱财。
孙思邈没有拒绝。
而就在高宗准备封孙思邈为太医令,让他在太医署任职时,李弘却突然奏请,说他准备让孙思邈到东宫同去跟他一起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高中和武后一脸的迷惑不解。李弘就向他们说了一下他想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想法。
高宗听完之后没有再说什么,只是脸色有点不悦。
因为李弘是大唐的太子,是以后要分担他更多的政务压力,以便来制衡武后权势的人,可现在不务正业的去编纂医书,他心里又怎么能高兴呢?
只是因为孙思邈刚给他诊治完病,又开了能够对他病情有效的药方,他要是当面训斥李弘的想法,似乎有点不给孙思邈面子的意思,就沉默不作声,而是目光紧紧的盯着李弘,想从李弘眼中看出什么。
李弘知道高宗心里在想什么,就不敢再正视他,有点委屈的低下了头。
一旁的武后听到李弘这么说,眼睛一亮。
李弘是大唐太子,高宗又非常的宠爱,龙朔三年十月就下令让皇太子弘每五日一次在广顺门内视察各部呈奏事情,只要比较小事情都授权李弘可以自己裁决。
因此李弘现在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很大,要是让李弘继续这么发展下去,随着他的长大,迟早会分了自己手中的权力。
这是武后不愿意看到的。
现在李弘尽然不务正业的去编纂什么医书,不正合她的心意吗?
武后满心的欢喜道:“陛下,既然弘儿有这想法,我们就该支持他才对,再说他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不就是想跟孙真人一同在古医书上找出关于怎么才能治愈你风疾的方子吗?他这样仁孝,我们怎么可以辜负他对你的一片孝心呢?”
有武后支持李弘,高宗也有点无奈,他收回了目光问道,“东宫的诸臣怎么说?”
“他们因为不懂医术,不准备参与其中,不过都愿意向儿臣举荐这方面的人才。”李弘知道高宗已经松口了,就立即回答道。
“既然你已经有了决定,朕就不再说什么了。”高宗微微思量了一下说道,“朕会从国库拨钱十万贯给你,至于你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所需要的人员,你就自己招募吧!不过,这次你可不要让父皇失望。”
高宗话里还有话外之音,就是对李弘的这个决定有点失望。
可现在的李弘哪里还能再想其他的,高宗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心里早就乐翻天了,就忙躬身答谢。
而武后对李弘的做法很满意,她也不甘落后说愿意再给李弘拨五万贯钱。同时她看李弘的眼神比上次更加柔和了不少。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八章 闯大祸了


待李弘和孙思邈回到东宫时,闫庄就快步的迎上了他,“殿下,左庶子张文瓘和右中护李敬玄在崇教殿等你。”
“嗯?他们今天来干什么?”李弘不解的问道。
因为张文瓘是中书舍人,李敬玄崇文学士,两人虽然是东宫的属官,可每天都很忙,基本都是三五天才回来东宫一次,而今天两人联袂而来还在崇教殿等他,就让他有点好奇了。
“他们带了两个人,说是要引荐给殿下。”闫庄不动声色的回答道。
李弘一下子明白了张文瓘和李敬玄的心思就笑道,“没想到他们的速度还真快啊!”
两人前天才说要给自己举荐人才,今天就将人带到了东宫,确实让李弘有点意外。
李弘让闫庄跟孙思邈下去开始准备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一些前期工作,他则是径自一个人来到了崇教殿。
到了崇教殿,李弘就见到张文瓘和李敬玄正在喝茶,两人的身后还各自站着一名儒衫文士。张文瓘身后是一个年纪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李敬玄身后则是一个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的中年人。
两人虽然装束简单,可身上透露出来的气质却是吸引了李弘的注意力。
张文瓘和李敬玄见李弘走进了大殿就忙起身施礼,“张文瓘、李敬玄参见殿下!”
“张柬之,李峤参见殿下!”
李弘刚要对张文瓘和李敬玄说不用多礼时,就被两个身后的人报出的姓名给吓住了。
李峤,张柬之?
没有搞错吧?
李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张文瓘和李敬玄向自己举荐的人尽然是铁腕宰相张柬之和李峤?他立即将目光移向了张文瓘和李敬玄身后的两人身上。
这两人可都是大唐未来的名相,而且张柬之还是一个一心忠于李唐,到了武后晚年时复辟李唐王朝的主脑人物,因此之前李弘就已经有想将两人收到自己麾下的人想法,现在正好,两人竟然直接被张文瓘和李敬玄举荐到了东宫,倒是给他省了不少事儿。
李弘只是微微一愣就恢复神情,有点不敢确定的再次问道,“你们就是张柬之和李峤?”
“正是。”两人不知道太子殿下怎么会突然这么问,就再次恭敬的回答道。
得到了张柬之和李峤的答复,李弘心里已经乐开了花,今天自己可真是捡到宝了啊!一下子就收了两名大唐未来的名相为自己效力。
不过他在脸上依旧没有表现出来过多的喜悦,而是淡淡的说道,“不用多礼了,你们都坐吧!”
说完,就径自走到大殿的主位上坐下。
张文瓘和李敬玄等到李弘落座就开始向他解释张柬之和李峤的情况。
张柬之是襄阳人,年少时补了太学生,涉猎经史,高宗龙朔元年的进士,之后被任命为清源县的县丞,今年刚被调回长安,只是到现在还没有安排具体的职务。李峤,今年只有二十三岁,他20岁时就中了进士,被调到安定县当县尉,他也是今年被迁回长安的。
张文瓘非常的欣赏李峤的文采,才会将他举荐给李弘。李敬玄是崇文馆学士,他知道张柬之以前在太学时出色表现,是一个沉稳,能敢正事儿的人,才会将他举荐给当下正是用人之际的李弘的。
两人介绍完张柬之和李峤的情况,见太子殿下很满意自己举荐的人,就将张柬之和李峤留在了东宫,匆匆离开了。
这时已经到了午时,李弘要用膳,之后还要进行身体治疗,就命人让张柬之和李峤领下去,让他们下午到书房见他。
到了下午,还没有等到见张柬之和李峤,刚做完治疗的李弘就被高宗召回了宣政殿。
到东宫宣旨的内侍是高宗身边贴身太监叫张德海,他在见到李弘之后神情有点紧张,说陛下让太子殿下即可进宫去宣政殿,除此就没有说具体的情况。
张德海虽然只是一个传话的内侍,可李弘还是在他焦躁的表情中感受了一股危机的气息。
难道是孙思邈的药方出了问题?或者,又有人想对自己不利,弹劾了自己?李弘不敢多想,匆匆换了朝服就跟随张德海向大明宫的宣政殿而来。
到了大明宫,李弘走进大殿时,发现宣政殿里不止有高宗和武后两人,大唐的宰相们全都到齐了。
他们分别是: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绩,中书令许敬宗,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戴志德,侍中兼、御史大夫、户部尚书窦徳玄,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姜恪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乐彦玮等。
只是这时的宣政殿气氛非常的沉闷,高宗和武后都阴沉着脸不说话,而宰相们除了闭目养神的李绩,和一副置身事外的许敬宗外,其余众人多少都显得有点焦躁和不安。
宣政殿骤然被一股炙闷的气息笼罩着,显得压抑和冷凝。
李弘刚要施礼,就被高宗的话高阻止了,就见他语气冰冷严肃的问道,“太子,日前你派李多柞去终南山请孙思邈,是不是走的华县这条路?”
“为了不惊动沿途的官府和百姓,李多柞他们走的就是这条路。”李弘不解高宗为什么这么问,就如实的回答道。
“那你知不知道发生在华县刘家村的惨案?”高宗继续问道。
“儿臣不知。”李弘忙回答道。
“不知?”高宗冷哼道,“华县县令的奏章已经到了,说刘家村全村三百多人被灭杀,而且根据仵作的验尸结果,他们发现凶手所用兵器乃是仪刀。仪刀现在还没有量产,除了朕的戍卫左右千牛卫外,就只有你的亲卫左右监门率府和左右内率府佩戴。”
“你说,这次屠杀案是不是李多柞他们干的?”高宗语气拔高了半截,声色俱厉的吼道。
“父皇——”听完高宗的怒吼,李弘的整身体似乎一下子就像掉进可冰窟一样,他全身发冷,额头和背脊已经冒出了冷汗,“儿臣是派李多柞和一千右监门率府铁骑去了终南山请孙真人的,可这,次屠杀案绝对不是他们所为,还请父皇明察。”
现在李弘已经从高宗的质问声中大概的了解了事情原委,他知道自己被人给陷害了。
之前殿中侍御史郑红、监察御史王达上书弹劾他私自调动亲卫铁骑时,他以为只是有人借机跟他作对,想毁他声誉。
因此当面见武后和高宗时,两人跟他提到有人上书弹劾他时愤怒样子,他还以为这是两人想借机向他表示一种对他的偏爱,以便让他对他们更加的恭顺。可现在他才发现当时是他自己太幼稚了,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合常理的弹劾中夹杂的一系列危险的气息。而那个时候,就是因为高宗和武后已经敏感的察觉出了这种不正常弹劾中的诡异气息,他们才会那么的雷霆大怒。
想通了这一点的李弘脸色骤然惨白。
这一刻他才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即将面对的危机有多大。
因为他已经隐隐约约的觉得上次被郑洪和王达上书弹劾,只是敌人对他的开胃菜,只是为了在朝堂上引起百官的注意,而现在的屠杀案才是对他下的一剂猛药,而且以敌人这种步步为营的心机和手段,他相信敌人还有下一步计划正在酝酿中。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