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佛曰众生平等,何况在危难之时,便是这些你们眼中的臣子奴才伴随你们到此,而他们落到这个地步是不是因为我们这些天潢贵胄呢?可他们抱怨过你们谁吗,你难道忍心抛弃这些人,只是因为他们老弱难行!”赵柽皱了下眉,火往上窜,都什么时候了,还未脱险便摆起了谱儿,但他还是压住了火气冲着两人说道,当然也谈不上好听了。
“若想让你们死,我家王爷又何必涉险来到这里,他只需像康王一样远远的离开中原,等女真人将你们全都押送到北国即可,用得着这么费事吗?”路逍遥从王爷身后走出来冷冷地说道。
“大胆,你什么身份,这里岂有你说话的份儿!”赵栩虽然离着路逍遥还有几步,但是他也感到了凛凛杀气扑面而来,不由的退后一步说道。
“住口,不要再出丑了,他们说得不错,我们身为皇子不能为国守节,不能为君战死,丢了祖宗的社稷江山,要不是诸位臣工一路照拂,只怕早就曝尸荒野了,哪里有脸在他们面前端着皇子的架子!”一直没有说话的赵楷对赵栩和赵杞喝道。
“三哥儿…”赵杞和赵栩知道三哥和二哥一向不和,今日却向着‘外人’说起话来了,这令他们十分不解。
“二哥儿,小弟不才,请给我一把刀。我愿与众军一同杀敌,以雪国耻!”赵楷冲赵柽深施一礼说道。
“三哥儿不必如此。你只需听从安排,照顾好众兄弟即可。只要我能活着出去,就一定将大家全部安全救出!”赵柽还礼说道,没想到过去与自己争强的郓王此时却在关键时刻站在了自己这边,看来他还是知道大义,分得清轻重…
赵州城守将额鲁观赶到齐家大院时战斗已经基本结束,他的震惊可想而知,谁能想到有人敢在万马千军之中虎口拔牙,要将俘获的南朝宗室救出。总是在最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出了问题。
城中的兵丁虽然经过数次抽调,但是仍然不下万人。额鲁观也知道丢了这些俘虏的严重后果,那不仅仅是让都帅颜面扫地,而是那些皇子龙孙们脱困后,必然会召集各军复国,与大金国继续为敌,他们回家的路将更加艰难。额鲁观急忙调集兵将一路要夺回城门阻止他们出城,一路围攻大院,要夺回俘虏。
两个战场虽然相距不远,但是都打得异常激烈。女真人不要命似的发动攻击,好在街道地方有限,他们难以展开大军,只能分波次轮流冲击。可连续不断的冲击也给赵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们只有百人要防守整个院子,兵力肯定是略显不足,依靠的只是他们手中犀利的火器和优秀的技战术。危机时刻赵柽也要加入战斗。
而城垣上的突击三组人数虽少,面临的敌军虽多。可却比大院的战斗从容的多,他们占据了城楼。居高临下射击占尽了地利,只需守住主城和翁城的连接处,阻止敌军从马道上上城,便保住了城门。金军从城上城下发起一次次攻击,但是都被打退,尸体铺满了城墙,血汇聚成一条小溪顺着马道流下…
“二爷,我们的弹药不多了,不若我们掩护您突围,到城外调遣援兵!”几轮攻击下,突击队的弹药损耗巨大,而援军还没有到达,敌人却不要命的一波接一波的冲击,二娃看形势越来越不利,对王爷说道。
“呵呵,如此时刻我能丢下母亲兄弟,还有你们去偷生吗?”赵柽一边开枪一边说道。
“二爷,我不会说那些大道理,但是我知道没有您就没有我们的好日子,只要您能冲出去,我的父母兄弟也会得到照顾,属下死不足惜,但二爷却不能!”二娃说道。
“我已经放弃一次了,不能再次放弃他们和你们,否则一辈子会心中不安,即使活着又有什么味道!”赵柽苦笑着说道。
“二爷,这里有我们,只要我二娃有一口气在,必会护住太后的,您还是走吧!”二娃不为所动,继续恳求道。
“不要再说了,我们谁都不会死,我还要当皇帝,给你封官进爵呢!”赵柽笑笑说道。
“二爷,您要是当了皇帝,封我个门官就行,我天天站在宣和门给你看大门!”二娃面上一紧,他还是头一次听王爷说如此大逆不道的话,可他还是兴奋起来。
“哈哈,弄了半天就要当个门官啊,这个要求可以答应你!”赵柽大笑道。
“好,属下就给二爷看一辈子大门,绝不会再让这些女真人踏入中原半步!”二娃抠动扳机,射出一颗子弹说道…
………
丑时,王衡在城外率三旅两个指挥阻击着平棘城中金军,为了确保敌军无法追得上先一步撤离的突击队和救出的俘虏,他在赵州城阻击敌军两个时辰,接到撤离的信号将洨水渡口的浮桥炸毁后才追了上去。
赵柽率领突击队并解救的最后一批俘虏离开赵州城后,迅速赶到预定的五马山寨的接应地。第一批人员已经先行离开的情况下,赵柽将他们找来十余辆大车运往集结地,他领着突击队和一个都的龙骑断后。
当他们赶到集结地时,自高邑和柏乡救出的被俘人员及财物也都陆续赶到,随着队伍的壮大,他们再次弄来一批大车,此时不仅有马车、驴车,还有牛车,浩浩荡荡的赶往赞皇,两翼由五马山寨派出的义勇沿途护送,此时车辆已经达到了百辆之多,车队绵延近十里。
而此刻不仅被打散的金军集结起来追击,其余各州县的金军也纷纷在途中拦截,如此大规模的行军队伍加大了穿越敌占区道路的难度。可只要通过这十五里的地方后就能进入山区,那里是义军控制的地区。金军阻截的可能性就会大幅下降,而就算金军实施了追剿。大批义军也足以击溃他们。
赵柽下令在道路的两段建立路障,突击队员则骑马赶到道路的西头五里出提供警戒。大部队在寅时开始穿越敌占区,幸运的是金军只在州县治所驻扎了军队,义军控制了整个乡村的地区,这相对保证了突击队和回撤人员的安全。在天亮时,五马山寨派出的大队接应人员赶到,而各旅完成任务后也纷纷撤回,尾随而来的金军不敢再追,眼看着大队人马隐于群山之中。至此营救任务圆满完成。
这次营救行动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胜利完成,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翰离不的大军将注意力放在了真定府,当他们得知消息后,想回军也已经来不及,而更有打援的近卫一旅控制了狭窄的通路,一时想通过自然不是短时间能达到的。而赵州城中的额鲁观部虽然可能给突击队造成大麻烦,但是赵柽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了相对的部署,得以在战斗展开后,突击队和俘虏并没有逗留太久便撤出了城。
另外此次行动不仅解救了太后和妃嫔。还有十多个皇子,数百名宗室人员,还有十多名不肯向金军屈服的大臣为大宋保留了一丝争气。而柏乡和高邑两城也救出了数千名工匠伎人,他们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攻破两城后获得了大批财物和粮食,正好可以补充军资和用于流民的安置及重建。
不过此次行动也有遗憾,太上皇赵佶没有在赵州城中。这个最具重量级的人物被翰离不带走了。再一个是赵州城中储存的大量金银珠宝和历代典籍未能抢出来,十分可惜。令人难过的是当初从汴京出发时几队人员有一万二千多人。可被救出来的只有八千余人,短短几百里路就有四千多人死于途中金军的折磨!
但是在战术上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行动。一百三十命突击队员只有五人阵亡,十一人受伤,其它各部也损失轻微,给金军却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众多宗室人员的获救,打破了女真人灭亡赵宋的计划…
“国不可一日无君”,习惯了有皇帝的生活,一旦失去叩拜的对象,精神上的失落与彷徨更令士民心中发慌。张邦昌被迫宣布退位,把自己降为尚书左仆射,率百官上表请赵构即位。孟氏这位“传奇皇后”手书一纸命令,公告天下,说赵构已经是大宋新皇帝了。跟随赵构一起勤王的两位副元帅汪伯彦和黄潜善,这两位仁兄看到形势突变后,也极力要求赵构称帝,延续宋国的国脉。
这是非常离奇的事,新皇帝本人对此倒尚未认可,众人已经准备把他当皇帝了,赵构等到韩世忠、刘光世等一批将领来投之后,他感觉自己实力已经够了,才正式同意即位。此时金军已经离开了河南,他便准备领兵回京。
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赵构称帝是唯一能挽救宋国命运的途径,赵构称帝名正言顺,没有任何问题。金国撤军后,黄河以南就已经没有金军的势力范围了,即便是河东、河北两路,金军也仅占有太原、真定等十几个州府,仍有大片地区不肯向金军投降,至于宋朝的财赋重地东南地区和精兵所在的关中地区,甚至都没有受到战火波及,可以说复国的基础尚在。
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曹勋却受赵柽的差遣来到了济州,向他转达了太上皇的旨意,并送上带回的信物。其中有赵构母亲韦贤妃的一块绣一只黄莺拭泪的白纱手帕;邢秉懿是一只当年康王为她打造的金耳环,造型是一对展翅蝴蝶,栩栩如生,俗称为“斗高飞”;田春罗和姜醉媚则是去年康王出行时,乔贵妃所赐的金钗和项链。
赵构一看哪里不识,这些都是自己老妈和老婆的随身之物,但是他却没有当场表态是否遵诏,听从秦王的号令。有时皇帝的宝座就像春晚上冯巩和牛群的那把魔椅,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在金营中表现非常出色的那个赵构果然一云不复返了,现在只剩下这个从各方面看都越来越像他父亲和大哥的赵构了,不愿到手的权力在飞走!
于是赵构安置好曹勋后,便命人请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位智囊商议如何处理这突发的事件。那两人也都是一阵沉默,此事颇为棘手,秦王持有太上皇的衣带诏,无论从效力还是正统上讲都高于孟太后的诏书和张邦昌伪楚的让位诏书,但是他们都不想放弃这到手的拥龙之功。
第一百二十章暗斗
赵构长于深宫,他那时虽还是个孩子,但是已经能够明辨是非,已经有了很强的洞察力。他母亲韦氏当初不过是个普通的宫女,才貌并不出众,只是因为赵佶喝多了酒与她一夜风流后生下的龙种,那肯定是倍受冷落的,一年也难得见到父皇一面,看到的最多的却是母亲每日长吁短叹,他也难得父皇的宠爱,没有兄弟姊妹愿意与他为伍,他是宫中最孤独的人!
这一切在赵构幼小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亲情的缺失使赵构渐渐变得冷漠;巨大的压力在磨砺他的意志;险恶的生存环境又使他变得敏感且谨慎。也让他知道权势的重要性。
此后赵构便开始暗中习文练武以期一日能在父皇面前露个脸引起重视,这也可见其心机之深,而且擅于伪装,政治野心深藏不露,大有夹着尾巴做人,伺机待发图谋大业之心。可赵构的第一露脸却是在现在他最大敌人赵柽的帮助下实现的,得以封为上将军,那时不过十来岁。
其后金军犯境,要以亲王为质,赵构感觉到这可能是自己政治生涯上的转折点,便要求主动出质,却因为自己的表现过于‘优异’而被翰离不退了回去,可这也让他赢得了为主为国分忧,敢作敢为的美名,在大哥那里挂上了号,在朝野中留下了贤王的印象。
金军退走,太上皇还京,新帝赵恒的表现让他十分伤心,让他再次深刻理解了天家无骨肉的道理,自己冒死出质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却是坐在宝座上的大哥。自己不过是他手中的可有可无的棋子,地位根本无法改变。自己在朝堂上仍然是个没有话语权摆设,可这也让他明白。自己只有获得更大权力这种格局才能改变。
因此在金军再次南下时,二次出质赵构就变得不再那么积极了,在官家的恩威并施下才无奈的踏上了出质的路,这使得他又成熟了,明白自己只有坐在那把高高在上的椅子,才能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命运。
出京后赵构不久汴京便被围困,四面楚歌的皇兄委他重任统领天下兵马,这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权力,也让他看到了命运的转机。当得知汴京城破。二帝北行后,赵构知道自己期盼已久的春天来了,正当赵构信心满满准备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回京继承大统时,半路却杀出了个程咬金!
曹勋告知赵构,秦王在河北、河南举兵勤王,拦截金军,并得到了太上皇的诏书!这个消息似乎在一瞬间便将赵构多年的梦想,一直的努力击得粉碎,让他对一直敬仰的二哥充满了愤恨。为什么他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在自己即将称帝的时刻出现…
赵构十分清楚自己与二哥的差距。先说出身,自己的母亲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到金营出质才被封了个贤妃;二哥的母亲却是正牌的皇后。除了官家外唯一的嫡子,且是行二,无论是论嫡庶还是长幼。自己丝毫没有优势。
论实力,先说秦王府的财力。朝野上下谁都知道秦王生财有道,明面上那个襄邑王庄每年仅烧酒一项就给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更不用说其弄出来的玻璃和香水了,而其府中还有几支商队,做得是南来北往的生意,据说也十分赚钱。而传闻秦王府还暗中控制着西北青白盐的生产和销售,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可自己的康王府是‘一穷二白’,既没有大买卖,也没有财力雄厚的母族,只能靠俸禄和赏赐过着月光族的日子!
再说人才,秦王府是人才济济,不提何去非、杨时、许景衡、陈过廷、周行己这些大儒,即便是过去府中当做玩伴的小厮都被他调教成了风云一时的良将,忠心耿耿的追随于他。他回京后出质金营只是一声招呼便能让他们重整旗鼓挥军进入中原,将不可一世的金军打得灰头土脸,这是极具战斗力的。而康王府除了几个上不了台面的内侍,哪里有可信任之人,帅府这几块料也是各怀心思,副帅宗泽已经听命于秦王,背叛了自己。
两府之间的差距太大了,自己手下的一帮乌合之众面对秦王府几无还手之力,赵构突然感觉简直被逼上了绝路,从天上到地下的落差让他悲从中来,眼泪簌簌而下。
“大王为何如此悲伤?”接到赵构的召唤,黄潜善和汪伯彦急忙赶来,看到失声痛哭的康王,黄潜善急忙上前问道。
“张邦昌误我啊!”赵构将曹勋带来的诏书递给他们二人哭诉道。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秦王居然得到了上皇的诏书!”黄潜善看罢不免有些失落,叹了口气说道。
“秦王现在哪里?”汪伯彦看完略一沉吟问道。
“二哥儿现在河北,解了中山之围,正在真定于翰离不激战!”赵构抽泣着说道,“我想北上寻找秦王,与其合兵一处救出二帝还都!”
“大王万万不可啊!”黄潜善听了一惊,急忙制止道,“圣上命大王节制大宋兵马,可是我们却徘徊不前,如若圣上脱险怎么会放过您啊!”
“黄大人这是何意?”赵构听完居然不哭了,抹了抹脸上的泪水,看向黄潜善问道,自己从相州先到大名,后到巨野,直到现在的济州,多是这两人的主意,如今树还没倒,难道猢狲就要散了,想让自己背上避战之罪吗?
“微臣不是此意!”黄潜善被赵构满是杀气的目光一瞪,心中直打哆嗦,偷偷给汪伯彦打眼色,这康王话中暗含杀进,他一怒之下把自己杀了当替罪羊,声称自己是被他们挟持到此,那他与秦王是兄弟,自然是信他的,自己到时死了都不得安生。
“大王。黄大人的意思是绝不能去投秦王,否则不仅会招来杀身之祸。还会失去这复国的大好的时机,岂不可惜!黄大人是不是此意?”汪伯彦脑子转得快。马上找到个看似完美的借口,他早就看出赵构有即位之意,只是碍于礼法还在端着,现在端出事情来了,心中后悔了,而他自己当然也不愿意失去飞黄腾达的机会。
“是…微臣就是这个意思,秦王一向诡计多端,他先是诈死埋名退出朝堂,金军南下。二帝蒙难,他又突然跳出来,说明他也是意在大宝,那曹勋说不定是要传书与大王,被其胁持,不得已而为之!”黄潜善说道,他也不傻,如何不知赵构的心思。
“嗯,以秦王一向的作风。假传上皇诏书的事情他做得出来,只要曹勋说出真相,那秦王就会身败名裂,犯下谋逆大罪!”汪伯彦说道。
“不会。二哥儿忠义双全,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赵构连连摇头说道。
“大王,人心叵测啊。这正是秦王的狡诈之处,表面上对官家俯首帖耳。可他在朝堂上殴打大臣,戏弄宰执。大家对其都是怨声载道,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若让其当国,必会祸乱朝纲,贻害大宋,下官第一个不答应!”黄潜善见赵构还在惺惺作态,心中虽然有些瞧不起,但还是赶紧顺杆爬,这可是自己日后的金饭碗啊,可不能砸了。
“大王,为了国家百姓,绝不能让秦王继承大统,在此危难之时,您才是国之栋梁,民之所盼!”汪伯彦翻身跪倒泣涕横流地说道。
“二位臣工真是大宋的良臣,本王的乐毅、管仲,如今大宋国破家亡,二帝北行,这国仇家恨就由本王承担吧!”赵构仰天长叹一声,悠悠地说道。
“万岁、万岁、万万岁!”黄潜善和汪伯彦哥俩儿一听大喜,匍匐于地高呼万岁…
既然决心已定,就要先化解当前的危机。行非常之事,须有非常的手段,王和皇就差一步了,接下来,自然而然就剩下禅让那道程序了。
现在大元帅府并不是没有可打的牌,如今金军已经北返,张邦昌退位了,赵构手中还有孟太后的传位诏书和群臣的劝进表,且已昭告天下,而张邦昌也将大宋传国玉玺献上,继承大统顺理成章。
现在开封虽为宗泽控制,但名义上他还是大元帅府的副帅,理应听从大元帅的号令,重返都城应该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而城中留守的宋臣皆可视为叛逆,可借机施恩下诏安抚,争取他们的支持,并收为己用,控制朝廷,在舆论和形制上占据主动,制造既成事实。
另一方面,对于赵柽派来的曹勋,如果其肯屈从便正好加以利用,若是不肯则就是从来没有见过诏书,更没有见过曹勋其人。对于秦王则可加以任命,不求他能奉诏遵命,只要天下人知道其接受了大元帅府的敕封。若是违命,便可给他扣上不遵号令,意图谋反自立的帽子。对于秦王的部将可以加以收买,授予高官厚禄,分化拉拢,瓦解秦王阵营!
在军事方面,赵构决定尽起大元帅府之兵开赴汴京,现在自己麾下有精兵八万,而据报京师只有赵柽的五千人,其余皆是宗泽招募收编的各路义勇,绝不是自己的对手。而秦王主力皆在河北对付金军,无暇顾及京师,即使其得到消息,回兵来援也来不及,反而会背上不肯营救二帝的恶名!
………
赵柽没有等到前往济州曹勋的回复,反而得到了赵构给他的一封书信,说‘其得知秦王在河北起事深感欣慰,封赵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帅,燕京路宣抚使’。
看罢赵柽笑了,康王不但对自己的诏书来了个不理会,还扣下了曹勋表明自己不知道‘衣带诏’之事,再来个反客为主,他书信中虽未称朕,但是信中行文,口气已经把自己当做皇帝了,看样子还要抢先一步称帝了。
现在大宋的皇位的争斗还是都在一块遮羞布下展开的,这块布就是‘深明大义,延续国脉,复国兴宋’,他们俩人的斗争是不能撕破这块遮羞布的,谁先撕破,谁就倒霉。赵构的现在的行为就是明显撕破遮羞布的行为。这是不得人心的。
其实赵柽从在襄邑就知道,作为一个管理者有多辛苦。那时他‘年岁’虽小,却要事事操心。随着以后摊子越来越大,事情也越来越多,压力也不断的增大。而当其主政一方时,如果没有何去非、黄经臣和许景衡等一批得力的手下,他简直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堆积如山的繁缛公文。
而一国之君,要管理万里江山,亿万臣民,一天不知道要有多少大事发生,想想每天要处理这么多事情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赵柽就觉得头皮发麻,真心的不想深陷其中,可却有无数的人为之而奋斗,不惜亲人反目,血流成河,尸骨如山。更何况他老爹和大哥留给他这么一个破烂摊子,可以说已是死地:
兵不像兵,却像一帮暴发富商。官兵们穿的是绫罗绸缎,喝的是葡萄美酒。争的是风瓶醋罐,比的是身家地产,即便是与金军对峙两河岸边的时候,驻守黄河北岸黎阳津的守将梁方平依然日日酣饮。第二天发现金军已攻陷相州,便仓皇逃遁,把主动权拱手交给金人。把保家卫国的重担交给这样的军队。无疑就是死路一条了。
官也不像官,更像地痞流氓。宰相李邦彦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他靠吹拉弹唱起家,满嘴荤段子。博徽宗一笑是他的特长,时人号称“浪子宰相”。其他如“六如给事”、“四尽中书”无一不是无耻之徒,平时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一见金兵就两脚发软,只顾打自己的如意算盘,赵桓听信这些混蛋,死得难看算是情有可原。
国却不像国,如同覆巢累卵。前线宋军已经节节败退,国家内部依然纷乱无宁。前有敌国入侵,后有农民起义,四处战火,焦头烂额。这样的境地如果不叫死地,也没有什么堪称死地了。
到了这般死地,死而后生了否?事实告诉他,没有!身陷死地的赵桓虽然兢兢业业,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险境,反而在这种险境里沉沦无度,抢权、争功、保命、求神,搭造了一个十分可笑的舞台,邀请了一批蹩脚的神棍、政客、贪官、污吏,导演了一场十分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赵桓的昏,不在赵佶之下,两个混蛋主宰着家国,只重享乐,不知忧苦,只贪敛刮钱财,舍不得收买人心,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患难来袭,只知逃命贪生。赵柽想不通,权到底为何物,有那么大的魔力居然让人在死的面前依然血肉相残。视财如命,最终却是两手空空。皇帝要都是这种滋味,真不如死了的好!
赵柽现在上位实际上并不需要这块遮羞布,他已经控制了都城汴京、西京洛阳,河东、河中、河南的大部,河北现在也在自己的兵威之下,实质上控制了大宋的半壁江山,行使着代理国家领导人的职责。
最重要的是赵柽手中有兵,且兵威雄壮,所向披靡,枪杆子里出政权,枪多了自然话语权也就多了,想做什么方便了很多,可他不希望在大敌当前之下,自己人先杀的血流成河,希望政权能和平交接,这就需要自己死更多的脑细胞。
现在赵构抢先出招了,他又不能不接着!既然他装不知道,那么自己就再给他下道命令,其实也称不上命令,而是‘协作’。
现在自己这边忙着修理翰离不解救被俘的宗室,下一步还有想办法将那倒霉爹给弄回来,那么救大哥的任务就只能交给赵构这个兵马大元帅了。而宗翰被此时正被赵勇追得逃进了山东境内,他正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近出兵救人!
现在汴京那边,宗泽主持工作后,只是先打了些苍蝇,那些老虎,包括张邦昌那条‘龙’都没有动,工资照发,只是将他们禁足于家中,不准随便出门,实际上处于待罪的状态。
考虑到赵构要回京称帝,必然要笼络这些汉奸,所以赵柽给宗泽下了一道命令,惩治汉奸的行动提前进行。议僭逆:张邦昌身为国家大臣,临难不能死节,而挟金人之势,易姓建号,南面为帝,依律严惩,垂戒万世。议伪命:国家有大变故,鲜有死节之士,反而是奉贼旨、受伪官者不可胜数,对受伪命者以六等定罪,以激励士气,彰显正气。而对为国死节之臣要予以厚葬,追赠谥号,荫及子孙!
与此同时,让汴京方面做好迎奉太后回京听政的准备,此事要大张旗鼓,造出声势。郑红梅是正牌的当朝太后,而且名声甚佳,在朝野颇有声望,老爹不在,亲妈正好当国。而天下有几个当妈的不向着自己亲儿子,却偏向‘外人’的,因此赵柽完全相信自己的母亲以其聪明才智,能很好的替自己处理好那些棘手的事情…
第一百二十一章借力打力
垂帘听政是基于国主缺失或是幼小、有疾而不能管理国家,而由女主掌管政权。它具有过渡性,是即令其掌握实际权力,却也不被承认具有正式的身份,“裁制于内”与“权处分军国事”正式道出其的地位。
宋一代;有真宗章献刘皇后;仁宗慈圣光献曹皇后;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向皇后;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高宗宪圣慈烈吴皇后;宁宗恭圣仁烈杨皇后;理宗谢皇后临朝听政或者垂帘听政。其中向氏立徽宗;吴氏立宁宗,可见皇后(太后)权力之大;但宋代又少有如东汉一样外戚专权的局面出现。
不得不说,康王府和秦王府的兵将谋士的实力,仅仅是双方力量对比之一。还有另一种就是后宫的力量。在这方面赵构完全不是赵柽的对手。这和他们各自生母的身份密切相关。赵佶虽然有众多妃嫔美女,也有几个宠妃,但是其中长久不衰的就是郑红梅。
郑太后不显赫的家世并未使其才能减色,郑氏少年入宫,聪明伶俐,她生性机灵聪颖,通书史,处理宫内事物都适当的引经据典,向太后总是令郑氏侍候端王赵佶。赵佶即位后,向太后便把郑氏赐给赵佶。
郑氏不但儒雅秀丽,能鉴赏其的书画词章和帮助处理奏章,也赏赐她一些诗画词作。因此赵佶总是要她陪着批阅奏折、商讨国事,她的周谨恭密,使赵佶非常信任她。而正太也因此发展出处理政务的长才。郑氏被册封为皇后。她仍然节俭,连皇后冠服都用贵妃服改制。她当皇后期间。郑氏一门从不干政,因此颇为朝中大臣称道。
赵柽在宫中生活的日子很短。从襄邑回京后便已在外开府另行居住,比不了对赵构对宫中妃嫔的熟悉。但是赵柽的孝顺是出了名的,他虽不对宫中妃嫔们刻意奉承,三节四礼从没有少过,即使对曾经暗中谋害过他,起过冲突的王贵妃和崔德妃也是同样。兄弟姊妹间除了高傲的赵楷其他人都能和谐相处,而且是其乐融融,让赵柽在宫中有了个好名声和好人缘。
但是赵构差了很多,他母亲韦氏曾是郑后身边的普通侍女。即使郑氏没有当了皇后,她曾经的经历也让其没说话就先矮了半截,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在郑后面前根本挺不起腰杆子来。至于和宫内的关系,在势利眼集中爆发地的大内之中,更没有人会去和一个地位低微,家事平平的人去结交,要不是为了让赵构安心出质,韦氏恐怕一辈子就是个婉容。
哲宗皇后孟相系孟子四十世孙之女。孟氏十六岁时,与世家女百余人同被选入宫,深得垂帘听政之宣仁高太后和钦圣太后之喜爱。因此,元佑七年二十岁时被册封为哲宗之皇后。宣仁高太后在孟后受册封为哲宗皇后之初曾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