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基地之天朝降临-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唐末的黄巢之乱中,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伤亡,富饶的家园与产业也惨遭破坏,而华北世族引以为傲的贯册祖谱也流失,世族衰落,最终与庶民再无区别,世族的地位由地主士绅阶级取代。
七宗五姓的没落可没有代表这种士族式的政治崩溃,反而只是换了一个形式而已,比之七宗五姓更为内敛危害性更大。
地主士绅取代了这些士族的地位,成为真正的政策的实行者和破坏者,他们毫无责任敢的玩弄者国家人民为他们谋取着利益。
想想后世那个倒霉催的崇祯帝是怎样挂的,说是自杀还不如说是被活活的逼死的,作为末代君王完全就是他的悲哀。
这位拥有着秦皇汉武的能力,却没有秦皇汉武的魄力,更没有秦朝汉朝的基础,所以最后才料成了千古悲剧。
而这一切的原因就在这些地主士绅的手里,三百年的明朝社会矛盾已经到达了一个顶点,百分之一的贵族占用着百分九十九的土地那是不用缴税的,另外百分之九十九的百姓却只是占用百分之一的土地,税务完全要他们负担。
更无语的是明朝的商业税竟然只有五十税一,而且是可交也可以交的那种,这足以让后世任何商人疯狂,崇祯那倒霉孩子没次要加商业税就有一大堆士族官员蹦出来死谏告诉崇祯这孩子不能与民争利,要藏富于民。
崇祯这位从小生活在上层社会,哪知道这东西被这些大臣一忽悠就信了,不加,不加,结果没钱了,李自成兵围北京,有没钱调动军队。
明朝有一句祖训,天子守国门,没办法他只能跑到梅山把自己挂了上去,结果这祖训又加了一句,君王死社稷。
而那些拼命阻止崇祯加税那这家伙背后是什么,那就是一个个士绅家族,他们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他们的利益,哪怕皇帝也不行,这就是悲剧的由来。
(对于这些家族刘宇真心不好说什么,把国家毁了的是他们,可坚持到最后还是他们,完全无法评价,但如果从国家的角度来评价,那就是危害,汉临是不会允许他们拥有以前那样的权势,不然天下到底是谁的都分不清。)
新的一周,新的推荐,不知不觉就四十万字了,依旧没有上架,汉临真心希望书的结果和忘语大大一样,当然这只是一个梦而已。
求下收藏!!!!!

第一百八十二章 乡绅

作为帝国实际控制者的他们,掌握明帝国的经济命脉,可是正所谓贪得无厌,哪怕多一分税他们也是不会允许的。
当时由于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东西方交流日渐频繁,新大陆的发现使得大量的黄金白银被挖掘,这些白银黄金不可能全部运回欧洲,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交易。
而当时明帝国贸易拥有绝对的优势,一件劣质的丝绸运往欧洲那就是与黄金等价,中等的丝绸瓷器那就是天价。
巨大的贸易顺差,导致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明帝国,当然由于明帝国禁海的原因,这些和明帝国国库没任何关系,全进入了这些大家族口袋里去了。
而且由于当时的明帝国无论是经济军事实力加起来比整个欧洲还牛,打又打不赢,所以没办法这种完全不公平的贸易还得继续。
而且是完全被这些家族垄断了,可怜的崇祯一旦开口向大臣要钱,结果谁都说没有,几十年的海上贸易而且是这种完全逆差贸易,你说你没钱,谁信,可崇祯偏偏就信了。
结果最后没办法崇祯只能把自己挂在梅山上,而那些之前看起来正义凛然的家伙,满清一入关结果给全降了,完全如此到了一种境界。
他们前辈士族尽管为非作歹,控制王朝的兴衰,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底线,那就是他们还是一个华夏人,绝不可能投靠异族,正因为有他们华夏才能从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的悲剧中走出来。
可这些地主乡绅做什么,完全没有一丝民族感觉他们唯一能做,唯一会做的就是卖国,卖完这个继续卖那个,整个社会开始变成畸形了。
这种事情刘宇当然不可能让他们自己的地盘继续生存在下,这完全就是百害而无一利,绝对的害虫,而且是那种吃人不吐骨头的那种。
乡绅阶层的政治地位主要显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扮演朝廷、官府政令在乡村社会贯通并领头执行的角色。封建统治集团的政令、法令,无论采取何种传播方式,欲使之传遍乡村社会,都必须经由乡绅阶层晓知于民。
当权者只需将政策、法令告之乡绅,余下对乡民的宣传并使其执行的过程便由乡绅负责。此种相当于统治阶级最基层的政治地位,除乡绅阶层之外,其他阶层很难承担。
其二、充当乡村社会的政治首领或政治代言人。在相对稳定的封建统治秩序下,乡村民众对朝廷政令及各种赋税的服从或抗争,首先反馈到乡绅那里,并听从乡绅的建议,争取乡绅的认同,再经乡绅向官府反映民意。
在这个由下而上传递乡村民情民意的过程中,乡绅刻意塑造自己作为一方民众政治首领的形象,有时甚至与乡民团结一体,充当乡民利益的保护人,在经济发生危机、朝政腐败外显时期,这一点尤为明显。
因此,乡绅阶层是封建统治者与下层农民之间的桥梁。它一旦松弛、分解,社会政治秩序即会出现无序。
乡绅阶层经济地位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占有土地,拥有房产,承担的赋税及对乡村经济的间接支配力等方面。土地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每个阶层的经济地位都与土地占有量联系在一起,乡绅占有的土地远多于农民,从土地中获取的经济利益高于农民,其经济地位当然也高于农民。
乡绅的经济地位还可以从对乡村经济的间接支配力上反映出来。乡绅通过出租土地,控制租地农民的经济利益,通过领头集资修建水渠、道路,把持乡村经济生产要素,通过捐款救灾,稳定当地民心,减轻官府的压力,维系着与乡民、官府的经济关系。
乡绅阶层始终是儒家文化最可靠的信徒,特别是在朝代更替,皇权易主的年代,乡绅捍卫儒学的决心和勇气更胜官吏一筹。这种对儒学长期不变的情有独钟,奠定了乡绅阶层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文化地位。
乡绅阶层的文化地位还与自身组成成分有关。乡绅中的一部分人是通过科举考试、退任或已在乡村休闲的官员。
这些人一生中曾经有过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都与对儒学的虔诚和追求紧密相连。他们从科举制度中得到的不仅是入仕之途,同时也以此作用于儒学的发展,无形中影响着周围的人的文化价值观乃至社会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又逐步确立了自身在乡村社会中的文化主导者地位。
乡绅还对乡村社会长期存在的族权、神权拥有某种控制力,对乡村社会的治安拥有管理与裁判权。通常情况下,族长由乡绅综合宗族意见推举产生,或者得到乡绅的合作认可;有的乡绅本人就是族长,对一族拥有道德上名义上的首席权。
神权的柄杖也大体如此,由于乡绅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其政治和文化地位的结合,产生了神权上执行、解释的可信度。此外,乡绅出资办地方治安队或团练,大多还自任头领,对乡村社会治安进行控制、操纵,特别是在边远乡村,乡绅的军事控制权尤其明显。
尽管这一阶级的用处不少可危害更大,这不由刘宇想起了后世那某的人大,那完全是啥东西的东西根本就是脱胎于这一阶级,好处没多少,坏处一大堆。
乡绅的控制却大大的妨碍了王朝的统治。尽管他有他的积极一面,可那也只是少数部分而已,这些乡绅造成的危害最终可都是转嫁到了王朝身上。
其结果就是一旦民不聊生就是统治者昏庸无道,或者就是朝廷腐烂,尽管也有这些原因可这些原因并不大,真正的原因在于这些家族。
当一个王朝已经走向没落,无法控制他们的时候,这时候危害的一面就开始了无限的扩大,进一步推动着王朝的覆灭。
一次又一次,使得整个华夏都陷入了一个似乎永远无法走出去的死循环当中,一遍遍的轮回着,演绎着早已发生过无数遍的事件。
千年的超越在这一次次的轮回中被拉近,最后的彻底堕落导致华夏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神州被成了亚洲,天朝子民变成东亚病夫,炎黄子孙变成了黄皮肤的猪。
这已经不需要解释太多,结果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刘宇后世时每当想起都不由暗自流泪,可如今不需要他既然来到这个时代,他就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一切,哪怕是国运他也能够书写。
想到后世的种种刘宇完全没有手下留情,进城的第一时间,直接控制了城中大大小小的家族,当然他刘宇不是强盗,不可能毫无理由进行抄家。
所以刘宇只是选择没收掉了所有家族的田产,至于反抗的,难道之前没有说过吗敢于反抗的杀无赦,既然反抗还需要存在下去吗。
血腥额杀戮其实也没多少,这些乡绅其时就是一个个的软蛋,当赤裸裸的生命威胁时可没几个人敢于反抗的。对此刘宇不得不感到悲哀,由这些人治理下百姓到底咋样可想而知。
(注:华夏没落的原因有很多,有主观原因还有着客观原因,汉临在这里只是取了一种可能而已,希望大家不要去纠结这东西,至于有些人说华夏不存在没落,呵呵!那就请你绕行吧!偶和你不是一路的,我也难得去和你去争论诸子百家和启蒙运动谁牛叉这种问题了。)
求下收藏!票票还有打赏!当然汉临最需要的还是收藏!

第一百八十三章 公审上

三天整整三天刘宇其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唯一做的就是清理好这些地方的乡绅,当然扫平福建省所有残余势力不能算,毕竟那早已经准备好了的。
当然作为后世穿越而来的刘宇,不可能像新中国建国初期那样一路砍过去,那样很容易激起民变,要知道地方可一直是乡绅说的算,一旦刘宇这样屠杀这些乡绅一鼓动恐怕就是天大的祸端这种蠢事刘宇当然不会干,他先只是派兵将所有的乡绅控制起来,用两天的时间收集他们为非作歹的证据,不要以为两天的时间太短,其实已经搓搓有余。
毕竟这样的事情随便到附近一问就知道,刘宇需要的只是多问几人,顺便分析一下这些是否是真的两天的时间那完全足够了。
由于刘宇的士兵纪律性十分好,完全就不扰民两天内时而帮助百姓做些事情,两天过去了,治安也基本恢复,加之之前移民过去的百姓解说,泉州基本恢复安定,老百姓也继续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对于他们如今还存货下来的人们来说,人生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活下去,谁来统治那重要吗?敢于反抗的早已死绝。
华夏民族在这一刻完全的堕落了,不知道为什么而奋斗,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也许那只是一个单纯的愿望而已。
这不能说他们麻木,时代社会才造就了如今的他们,他们曾经有过梦想有过不屈,可是……一次次的失望知道最后一刻长刀架在脖子上他们才明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放弃,因为已经没有什么可留念的。
了解到这种情况刘宇清楚的明白自己必须得做些什么,这样的场景必须得改变,否则就算他驱除了鞑虏,可又何谈恢复中华。
……
第四天的清晨,很多人就看到一名名士兵拿着一些告示向着人群集居地的地方贴上,时代虽然令他们麻木可还没有麻木到失去仅有的好奇心。
前文就说了南宋的识字率十分高继续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能够识字,告示的内容很快就让整个泉州城的百姓都知道。
原来这位汉王好像要举行什么公审大会,没错!三天过去了,刘宇的身份这些人也已经了解清楚了,不过了解归了解。
什么汉王李王关他们老百姓鸟事,也并没有什么异动产生,刘宇都已经做好了百姓反抗的事情发生的准备,毕竟他可不是正科出生,鬼知道会出现意外,可结果是啥事都没有,每个人该干嘛继续干嘛宛如和之前啥区别都没有。
这时刘宇才想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要知道如果他不计一切代价的攻下泉州可不想自己得到的是一具具行尸走肉。
早已在琼州就想好的公审大会再度在他脑海中成型,之前在琼州因为完全没有办法实施,人家鸟都不鸟你再好的东西也白搭。
而现在却不同,刘宇作为如今泉州之主,就拥有实施这项计划的可能性,而且刘宇敢保证这招绝对管用。
……
事情不出刘宇所料,果然当第一个人看了告示后就有第二个,当一个时辰过去之后整个泉州城的百姓也基本全部知道了。
“喂!路人甲你听说了吗,新来的那个汉王似乎要对那些恶霸进行公审,说要还我们老百姓一个公道。”一名买菜的老伯向着买菜的大叔开口兴奋道。
“路人乙,这事你也能信,那些大老爷不都是和哪些恶霸贯通一气,又肯定是在做戏最后倒霉的还不是我们。”买菜大叔满脸的无奈,看神情就明白这位肯定是不相信这老天会开眼。
“路人甲,你还别不信那个什么汉王都贴出了告示,应该不假,都说了今日午时开始公审。”买菜的老伯兴奋的开口显然对此深信不疑。
“真的,今日午时,不就只有半个时辰了吗,走去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听了老伯的话,买菜大叔显然被惊动菜也顾不得卖了,急忙拉着那位老伯向着泉州城中央走去。
此起彼伏的议论声充斥在泉州城的每一处,有相信的,也有不相信的,有期待的也有暗自冷笑的,各种各样的议论声。
不过不管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泉州城的百姓都向着中央赶去,因为那里是刘宇告示中所提到的公审之地。
而刘宇此时却在翻看这些资料,那一个个一件件这些乡绅地主,这些大家族为非作歹的资料,这不由使得他牙龈都咬出血来了。
“畜生!畜生!”暴怒的吼声从刘宇口中传出充满了无尽的愤怒还有的是压抑不住的暴虐,他真的没想到这些人能干出这种事情来。
这已经完全不是人类可以想象出来了,这些人完全都配称之一个人,甚至畜生称号都是在侮辱畜生这两个字,刘宇的怒火甚至要烧穿苍穹。
时间也在百姓的等待中刘宇的愤怒中缓缓的流逝,半个时辰眨眼而逝,午时一到刘宇就已经收拾心情来到了讲台上,只不过双目依旧冰冷,看不出丝毫情绪,只有了解他的人才明白这是刘宇要大开杀戒的前奏。
“带李家之人!”刘宇淡淡的开口,刘宇需要做的就是杀猴给鸡看,既然要整顿当然就要从最大的开始,毕竟杀鸡给猴看猴不一定怕,可杀猴给鸡看鸡绝对会怕,刘宇最先挑准的就是那三天大家族。
“是!”一名士兵领命下去,随即一群被捆绑住的李氏族人就被带了上来,当然李氏几百年的发展不可能这四五十人,这是主要成员而已。
“姓刘的你给我注意点,你竟然敢绑我们李家之人,你可知道李家在朝廷里的地位。”一名李氏族人对着刘宇不屑的开口道。
“呵呵!你叫李达吧!李家这一代三房嫡子,十五岁时看上林家姑娘,对方不从,你逼得林家最后家破人亡,二十岁时为了侵吞泉州西侧那三十亩良田,已经把对方搞得家破人亡……,以上总总不知道我说的可对吗!李少爷。”刘宇的最后一个字是几乎咬牙切齿的吐出来的。
“是又如何,姓刘的识相的就放了我们,不然大汗发兵来我要你死无全尸。”李达一愣随即脸上一阵不自然的神色闪过,随即疾言厉色的开口道。
“大汗!呵呵!本来我还以为你们李家只是乡里恶霸而已,最多也只会诛首恶,没想到你们还通敌卖国,投靠蒙元鞑子,那么就没什么好说的。”刘宇的声音显得那样浩大。
对于李家这些家族投靠蒙元的事情刘宇早就知道了,所谓的蒲寿庚也只是被这些人推出来的挡箭牌而已。
“汉王,达子鲁莽,不知道汉王需要什么只要我们李家能够爆发的一定鼎力。”这时捆绑在最前面的的老人开口了。
声音不急不缓似乎充满了无限自信,还有对于刘宇的赤裸裸的诱惑,什么叫做鼎力那就是无论什么条件他们都能够答应,前提是刘宇能够放了他们。
可这可能吗,答案显然是不可能,刘宇不是不知道这些大家族的作用,也不是不知道李家的这句话的分量那绝对能够让他少掉很多麻烦更快的控制泉州。
可那是刘宇想要的吗,不是,那绝对不是他刘宇作为复兴华夏的人当然不可能也不愿意回到南宋的老路子去,那样于国又有何益。

第一百八十四章 公审下

“李毅然欺男霸女,所犯死罪二十一条,重罪一百三一条,轻罪五百二十五条,按汉国律,罪当该斩,立即行刑。”
“李博……李然,李哲……,罪大恶极,死罪,立即行刑。”
……
一句句一个个刘宇完全就在宣布着他们的命令,让所有李家人都陷入了疯狂境地拼命的挣扎着,可那可能吗,被捆绑住的他们又怎么可能还有反抗的余力。
“李家投靠蒙元鞑子乃华夏之耻辱,罪不可恕,按汉国律诛三族族。”随着那名士兵的最后一句话落下,整个李家的人似乎也已经放弃反抗,一个个完全性呆住了。
可他们呆住了,刘宇可没有呆住冷漠的开口道:“行刑!”声音显得那样的冷漠无情,对于诛三族他似乎没有丝毫负担。
刘宇之前可是准备诛九族的,可后来想想还是算了,毕竟九族实在扯的太远了,绝对错杀太多无辜,所以最后还是选择只诛三族。
一名名刘宇早已准备的士兵在刘宇话音落下的片刻间,直接走上前来,将四十多个头颅按在早已准备的板凳上,手起刀落,随即就是头颅飞落,妖艳的血花纷纷洒落,整个场面瞬间寂静下来,在场无论是百姓还是那些捆绑的家族之人根本就没有料到事情是这样,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有人敢杀他们。
可事实刘宇就敢,而且还不仅是敢而是确确实实的做了,更重要的是刘宇第一个砍的还是李家这种庞然大物。
寂静了片刻随即整个人群都陷入狂欢之中,高声的呐喊声响彻在这片天地之中,他们万万也没想到刘宇还真敢动手。
“闺女,你看到了吗那个杀千刀的李毅然终于得到了报应了。”一名老年人双眼含着泪水低声的叙说着,泪水不受控制的留下,那不是伤心而是激动。
三年了,三年前他的闺女正当年华时结果就被李家的哪位李毅然给抢走了,三天后他才收到了自己女儿的尸体。
三年了他无时不刻的想着复仇,原本以为毫无机会,毕竟李家势力实在太大,根本就不是他一个小小百姓所能对抗的,可是他今天却亲眼看见那位头颅飞天。
“颖儿你看到了吗?李家完了,李家真的完了哈哈!”看着一颗颗飞天而起的头颅,一名青年男子仰天长啸,状同疯魔。
一年前的今天是他的大喜日子,他与他妻子修成正果正准备拜堂时,那一刻李家之人冲了进来,蛮横的直接将他的妻子抢走,一天后他只看到了尸体。
他想过自杀,想过拼命,可双方的实力势力相差实在太过巨大,巨大的几乎无法弥补,他想死可最后还是活了下来,并不是他贪生怕死而是他要看着李家的灭亡,尽管这几乎不可能,可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所以他活了下来,每时每刻都在痛苦中度过。心中的唯一念头就是复仇,今天终于看到了结果。
男子疯癫的表现并没有遭到任何鄙视,因为此时的人群都几乎都是一样的场景,三百年了李家也完全堕落了,造成的冤债到底有多少已经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计数了,之前泉州城里九层九的人和李家有仇。
刘宇等欢呼的人群声音渐渐淡了些才轻声开口道:“大家安静下,各位的公道孤会为你们一一找回来的,请安静下,孤还要继续审判。”
听了刘宇的话,场下的百姓也渐渐安了下来,毕竟他们可不仅和李家有仇,作为这些大家族平日里绝对少不了鱼肉乡里。
等人群彻底安静下来了,刘宇也没有废话继续开始审判,这次刘宇依旧选择的是大鱼,是和李家齐名的秦家。
不过相比李家秦家还是好多了,至少第二房没做什么坏事。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的,没有证据刘宇当然也滥杀,第二房无罪释放,其他死罪的全部砍头,而由于没有秦家投靠蒙元鞑子证据,所以刘宇也只是诛首恶而已并没有诛三族。
杀戮依旧在继续从大家族到小家族,从乡绅到地主,所有人所有势力都被刘宇清洗了一遍,一颗颗头颅落下,所有人都看的麻木了。
整整一个下午刘宇都只是重复着两个字“砍了”,随即就是头颅落地,整个场地早已被鲜血染红,浓绸的鲜血洒满着大地。
三个时辰的杀戮,刘宇已经记不清到底杀了多少,五百还是一千,亦或是两千,还是三千,太多了,五十名行刑者的大刀都换了三把。
场下的百姓也从开始激动兴奋到如今的麻木,杀的人实在太多,鲜血都快汇成溪流了,这样的场景无论谁都得麻木。
“好了各位公审也已经基本结束了!”刘宇缓缓的站起来轻声开口道,顿时无论场上还是场下的目光都再度注视着刘宇。
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场下百姓的目光之中已经隐隐放出丝丝生气,这不由让刘宇深感欣慰,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白费。
“各位,想来孤的身份大家也基本了解了,从今以后泉州就由孤来统领,各位如果有什么冤屈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去泉州各个县衙寻求解决。”刘宇轻笑的着开口道。
“还有明天孤会派人去各地核实人口户本,希望大家不要阻拦,这将对你们有莫大好处。”刘宇再度开口道,声音平淡却传进了每个人的耳中,不由让所有人一阵,感觉十分迷糊,不过见识刘宇的狠辣手段并没有人敢问出口来。
随着刘宇说这场公审大会结束,场下的人群也渐渐散去,今天事情给了太大的冲击,也给了他们再度勇气还有的是动力。
往日的麻木似乎都已经抛弃了不少,开始有了些生机,可刘宇知道这完全不够,这样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一旦蒙元鞑子打过来,这些人绝对一点忙也帮不上,因为他们没有信念没有要守护的东西民族的感情早在多年的徘徊之中消失的干干净净。
刘宇下一步需要做的不是去培养他们民族感情。这东西既然已经从他们心里消失,在想找回来实在太难,甚至说几乎不可能。
刘宇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希望一个未来一个需要守护的的东西,这样他们再度觉醒,去拼搏去奋斗才能为他刘宇所用。
而在中国在华夏,对于华夏人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那绝对不是金钱,也不是美色更不是权力,最重要的是土地。
土地这已经深入了华夏人的内心深处去了,在古代一旦发达了第一件事绝对是买上几亩田地,而不是其他什么。
而刘宇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利用土地控制人心,要知道在古代田地基本都在这些乡绅地主手里,如今刘宇一路砍下来这些土地当然就归他了。
他完全可以自由分配,可如今却并不是时候,要知道刘宇对泉州人口还一无所知,所以他选择还是先调查人口再说。
因为一旦分配如果太过不公平很容易把好事办成了坏事,到时候他刘宇找谁哭去,为了万无一失也为了这种事情不会发生了,刘宇直接准备进行泉州的人口普查。

第一百八十五章

“王老二你听说了吗!泉州这次来了一个青天大老爷汉王把那些恶霸全部砍了。”一名正在耕耘的农民对着另一块天地里的百姓兴奋的开口道。
“听说了,可那和俺有啥关系,我和他们又没丑我还得赶紧干活,不然这年的收成不咋地的话,王老财那边的税就交不上了。”那名被称之为王老二的中年汉子只是不在意的应了一声。
对于他这种佃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耕田,没办法地主老财的田赋太高,如果一旦收成不好他一家都得玩完泉州城里在如何也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就算那位是什么青天大老爷也不会管不到他们这里来,千百年不都是一个样吗。
如今是宋末元初,实行的是两税法,而何为两税法。
两税法开始实行于唐代建中年间,以后构成各代田赋制度的基础,直至明中叶才被一条鞭法所取代。
唐中叶动乱之后,租庸调制已无法恢复实行。政府因财政困乏而加重税收,官吏乘机勒索,科敛无时,人民不堪其苦,大量逃亡,社会生产凋敝。大历五年(770)已有夏秋两季征税的做法。
建中元年(780),杨炎奏请改革赋税制度,正式颁行两税法。
两税法中的税项包括户税与地税(又有人说两税即指户税与地税)。户税地税的征收始于唐前期。永徽元年(650)已有向主户征税的记载,税钱作为官俸。开元时征及客户,税额浙增,其地位日益重要。
在税又称义仓税,贞观年间起征,用以防备水旱灾荒。初为按亩征收,后改为按户出粟,多挪作他用。唐代中期,租庸调法难以顺利施行,户税地税逐渐构成政府税收的重要部分。
至大历年间,户、地税更是取代租庸调而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两税法中的户税与地税即由原户税、地税演变而来,并加入新的内容,将原有的租庸杂徭、地亩附加税等全部并入户、地税统一征收。
?两税法是具体征收办法为:户、地税没有固定税率,而是按照“量出制入”的原则,各州县每年计算所需的钱谷总数,然后根据户赀等等、地亩高下分派赋税额。
定税时以缗钱计算,片收时以应缴钱数折纳绫绢等实物。从总量上说,户、地税现额并不少于租庸征收额。征收对象不分主户客户或民户官户,均在现居住地登入户籍。各户不以丁口,而以赀产(包括土地)多少分别户等纳税。
户分九等,每三年考定。没有定居的行商,于所在州县按赀产的1/30征税。
鳏寡孤独无纳税能力之家可免税。征税田亩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征收时间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
看起来这负担并不大,可是其中却有两个问题,一是这是宋朝统治的税务,如今是蒲寿庚和这些大家族统治那税务就是他们说的算早已就翻了一番。
二是这只是对于有地的平民来说的,像王老二这种没有田地的佃农来说和他们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反正他们上交也不是上交给朝廷。
而所谓的佃农一般指旧社会无地位或少地的农民,被迫向地主,富农租地耕种,受到残酷剥削,没有土地或缺少土地靠租种他人土地的农民。
在中国,他们主要是贫农,也包括佃中农和佃富农。佃中农和佃富农有较充足的生产工具和资金,主要是从地主那里租入土地,同时雇佣农业工人从事农业经营活动。
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家庭经济。这种小私有者的地位,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缴纳地租,并服各种劳役,遭受繁重剥削。
佃农与地主之间存在着依附关系。以中国为例,战国时即已出现有依附关系的佃农。
魏晋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