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扶风歌-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锫ゲ悖笮Χァsπ反羧裟炯Α
常言道,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故而,今日须得郑重感谢大柳树镇长、师出书虫、yy67382183各位老爷的捧场!
第七十六章 晋阳大战(十二)
阴云密布的天空不知何时亮堂了起来,几缕阳光洒落下来,给铁灰色的城楼和城外起伏的丘陵描上闪亮的金边。
此刻,最激烈的攻守对抗已经告一段落,胡人留下大约三千名骑兵散步在介休城的四周监视守军的动静以后,大部队退后数百步,开始挖掘堑壕、堆积土山。
这些人马用于攻城显得非常之多,但如果用于土建作业,又未免显得少了点。偏偏太原国经上次匈奴大军横扫之后,百姓丁口离散,数十里之内都荒无人烟,也没处征集民夫。如此一来,除了轮番参与攻城战斗的部队可以适当修整以外,很多士兵们不得不放下刀枪去挖土了。
李景之便是挖土大军其中一员。
李景之大约三十余岁,是个剑眉星目、仪表堂堂的伟男子。他隶属于匈奴汉国大军编制中为数不多的汉人军队。这支部队主要成分是几家汉人豪族的私兵部曲,另外也有一些战败投降的晋军士兵和招募来的杂胡。
这支部队地位相当低下,匈奴通常用他们来负责后方治安,极少以之作战。因此他们毫无悬念地被呼延晏安排了大量的营建工作,手中的武器也换成了粗劣的木铲、荆条框之类。
这对于生性好斗的胡人,几乎算得上是一种侮辱;但对于士气低靡的汉人军队而言,似乎并非难以接受。李景之看了看四周的将士。他们个个衣衫褴褛、眼神呆滞、满脸灰土;动作迟缓地负土而行的时候,不像是一支军队,倒更像是一群卑贱的奴隶。
李景之垂下头,深深叹了口气。
李家原是陇西人士,李景之的先祖在并州为官,故而举家签至新兴郡。新兴郡是匈奴北部所在,因此当地大族素与胡人往来频繁。匈奴汉国建立时,当地名士陈*元达举家族势力投靠匈奴,就任汉国黄门侍郎。陈氏在当地势力庞大,李家只是托庇其下的附庸,故此李景之没奈何,也投了匈奴为官。
因为有这层关系在,刘渊大封群臣之时,李景之得了一个“勇武将军”的职位,负责带领一千多人的汉人军队。可是这对李景之毫无意义。与热衷登龙术的陈*元达不同,李景之原本只是想带领家兵保护父老桑梓而已,谁知道却莫名其妙地成了所谓匈奴汉国的臣下,替胡人做牛做马?想到这里,李景之不禁对那位黄门侍郎颇生出几分怨意。
他的思绪并未能继续下去,因为不远处突然爆发出剧烈的喝骂,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李景之催马小跑赶往发出骂声的地方,转眼便到了。此地距离介休大约五里,是一座天然突出的小土丘,高约二十余丈。土丘位于介休至中阳、平陶等地的大道之侧,视野非常开阔。根据呼延晏的指示,李景之所部应尽快在土丘顶上树起一座高台,以便监视周边动向。
可是这工程着实不小,且不说建筑的复杂程度,单是木料的砍伐、运输,就令缺乏工具的将士们吃尽了苦头。因此折腾了整整一天,那高台只勉强摞了个地基,其它连影子也无。
李景之匆匆赶来,沿途口中喃喃求告,千万不要是呼延晏派人来催问工期。那些匈奴人十分凶暴,视汉人如草芥一般,动辄拳打脚踢,实在是难以伺候。谁料天不遂人所愿,他到了土丘旁定睛一看,不由得暗叫一声苦也。
正在跳着脚喝骂不止的,正是一个高大匈奴人。此人相貌丑怪,脸上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疤痕,应当是鼻子的地方只剩下两个翕张的小孔,从左脸到脖颈的肌肤仿佛融化的蜡烛。而他黄褐色的眼珠凶光四射,叫人不敢与他对视。
李景之认得此人乃是征虏大将军直属五校尉之一的雕渠难。据说他脸上的这些恐怖伤疤,是在一次险恶战斗中为了救援呼延晏而造成的,因此极受呼延晏的信赖。仅仅是如此倒也罢了,可这雕渠难是个彻头彻尾的虐待狂,以残害士卒为乐事。此番他来此催促工期,也不知又有多少人要倒霉,眼看他身边滚倒好几名士卒,显然是已经下过毒手。
李景之心中嘀咕,动作可不慢。他远远就下马,俯首深深施礼道:“见过校尉大人!”虽说他的官位其实高于雕渠难,此刻却也顾不了这许多了。
沉重的脚步响起,正是雕渠难直逼到李景之身前。随着他嘶哑的话音,一股口中的恶臭扑鼻而来:“你小子少来这套,大将军叫我问你,这望台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工?”
“校尉大人明鉴……”李景之踯躅了半晌,低声道:“弟兄们都全力以赴在干着。虽说咱们缺少熟练的工匠、工具也不足,不过大伙儿会连夜赶工,三天之内准能……”
话未讲完,只听得耳边一声脆响,撕裂般的剧痛随即从脸颊传来。李景之只觉得脑壳里嗡嗡作响,仿佛有几十头野牛横冲直撞。他趔趄几步,不由自主地摔倒在地。
“三天?三天你娘啊!三天?”雕渠难大声吼叫道:“大将军说了,明天中午必须要完成。否则,先砍掉你李景之的狗头!”
李景之晃了晃脑袋,打算答话,却被雕渠难抬脚踢翻。一张粗糙的靴底将他的脸牢牢踏在地面,耳边传来雕渠难暴躁的声音:“明天中午!明天中午!知道么?说!”
李景之感觉整个下颌都被踩得要脱臼,哪里还说得出话?他发出呜呜的声音,手脚疯狂划拉着地面,却抵不过雕渠难的怪力,怎么也挣扎不起来。
雕渠难睨视众人,视线所到之处的数十名汉人将士,无不面色灰败。哪怕是统领千人之众,受到汉王刘渊正式任命的将军,在匈奴人面前依旧是猪狗不如的东西。他们这些小卒还能做些什么?
“住手!”忽然有人喝道:“有这精神,便上战场杀个痛快。何必在小卒身上撒气?”
“奶奶的,谁这么大胆,竟敢拦着你家老爷?”雕渠难骂骂咧咧地扭头去看,声音却突然降低。他抢上几步,单膝跪倒在地,瞬间完成了从狰狞恶犬到温顺家猫的变化。
李景之忍着面颊如火烧一般地疼痛,勉强抬眼去看。只见大路上十余名甲胄鲜明的骑士一字排开,虎视眈眈地望着这边。为首的一名匈奴贵族打扮之人跳下马,阔步走来。此人年约二十余,中等个头,双眼精光四射,英气逼人。他头戴着一顶赤金冠;身披华美异常的纯白狐裘大氅,用五指宽的腰带系紧;而腰带上镶金砌玉、宝光闪烁,显然是价值连城的珍宝。这等气派和服饰,绝对是军中高官显贵,非寻常人物可及。
雕渠难身为匈奴人,比汉人李景之更清楚这身打扮代表着什么。只看那顶金冠,冠顶作飞鹰展翅之形,冠带上浮雕精美动物纹饰——这是匈奴部族世袭的名王豪酋、至少也是二十四长以上的大贵族才能使用之物!如今的南匈奴五部之众里,够资格代上这种金冠的,不会超过二十个人。
须知匈奴乃是军国一体,除了大单于和宗室诸王以外,各部落王侯分别掌握实力,地位尊崇无比,对普通匈奴部民有生杀予夺之权。雕渠难十分清楚,自己纵然是呼延晏的亲信,可毕竟官品低下;在李景之这等汉人军官面前或可作威作福,但在匈奴诸部名王眼中,着实连蚂蚁都不如。他心念急转,一时虽想不起这位贵人的来路,可是听他的言语之中对自己颇为不满,若再稍有悖逆,只怕下场大大不妙。
******
收藏超过一千了。作为新人写手,螃蟹要向各位读者深深鞠躬,感谢大家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螃蟹唯有用心笔耕,以有质量的文字来回报大家。
再次致以万分感谢!
第七十七章 晋阳大战(十三)
自古以来,欺下者必定媚上,雕渠难也不例外。雕渠难满面狰狞顿时化作谄媚的笑意,竭力调整自己丑陋不堪的面容,摆出尊重恭谨的样子来。
“将军……哦不,大王说的是!小人有罪!小人错了!”他深深俯首,连声道。同时心念急转,考虑是否要去亲吻这青年的靴子以示恭顺。
这年轻人连正眼都不看雕渠难,只是注视着远处血战中的介休战场,从这里看去,无数战士如同蚂蚁一般绞杀成团,旌旗舞动,杀声震天。看了半晌,他随意挥了挥手道:“知错就好。这里没你啥事儿了,滚吧。”
“是是,小人告退……”雕渠难弯着腰后退,直到十数丈以外,才转身上马,一溜烟地走了。
“你们这拨人里,有领头的么?”年轻人完全没把雕渠难当回事,转而向四周的士卒们问道。
灰头土脸的李景之已经被几名士卒扶起来,七手八脚地替他拍去了衣甲上的浮土。他抢上几步,恭敬施礼道:“勇武将军李景之,拜见大王。多谢大王救助之恩。”
李景之自然也不认识这位贵人。不过他在匈奴军中数载,见识是有一点的。看这年轻人衣着华贵不提,身后的从骑也都满面剽悍神色。其中有四名高大雄壮的巨汉,面目狰狞,眼神如电,显然都是足以力敌百人的勇士……能得这等人随从的,必然是匈奴名王!
再者,那雕渠难是多么凶悍粗暴的性子?但见了这贵人,却卑躬屈膝至此,此人身份何止尊贵,简直要用贵不可言来形容了。这等匈奴大贵族在前,自己只是个汉人军官,须得小心谨慎地奉承。所幸他方才制止雕渠难的暴*行,看来是个通情达理之人。
李景之搜索枯肠,在他所记忆的匈奴大贵族中,并没有形貌与这青年相似的。但他听说,大单于刘渊除了左贤王刘和、左谷蠡王刘聪这两位倚若臂膀的儿子以外,还有三子刘裕、刘隆、刘乂。其中又以刘乂最受宠爱,计算年齿,也与这青年相当……
匈奴青年却不曾想到李景之有那么多的盘算,眼看这鼻青脸肿的家伙自称勇武将军,他的脸部肌肉明显地抽搐了一下,上上下下地看着李景之,“你居然是个将军?还是什么勇武将军?你确定是勇武将军?”
那藐视的眼神几乎直接在说:你这种软弱之辈也配领兵。
李景之唯有沉默以对。他自幼修习兵书、磨练武艺,自认为才具足堪建功立业,哪里是甘心受辱的人?怎奈造化播弄,竟然成了匈奴汉国的军人。须知在匈奴汉国之中,几乎没有谁将投靠的汉人真正当回事。匈奴人真正信赖的,唯有匈奴人自己,汉人不过是被牧养的待宰牲畜而已。哪怕是做到了将军这样的高级武官,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除了忍耐,别无它途可走。
否则又能如何?李陵降服匈奴同样是出于无奈,谁又曾给过他回头的机会?
匈奴青年见李景之不语,似乎有几分无趣。他提起马鞭,指了指介休城的方向道:“我要去那边看看,你来带路!”
李景之俯首道:“是!大王请随我来。”他挥手让部下的士兵们继续掘土,自己引着那匈奴青年和他的扈从骑兵们往介休城的方向走去。
根据匈奴人的打算,围绕着介休要建设一道长围、两道堑壕,还有好几处相当规模的营垒。此刻各处都有相当数量的士兵在奔走忙碌着,只是看起来效率并不甚高。
那匈奴青年忽地催马与李景之并行,皱眉道:“尔等为何这些无用的东西?”
李景之苦笑道:“大王有所不知,几天以来连番攻打,因那敌将卢昶守御得法,我军损失不小。因此呼延大将军传令下来,修筑营垒以为长久之计。”
匈奴青年按辔徐行,若有所思地颔首,又转而谈起前几日的战况,就各种相关的情况细细察问。李景之所接触的匈奴贵人泰半都粗鄙无文、性格粗疏,如这青年一般心思细密、汉话又十分流利的,倒真是不多见。他不敢懈怠,打起精神一一作答。
李景之毕竟是实职的将军,沿途认识他的人着实不少。除了雕渠难这种凶暴之辈外,军中一般将士对他还算尊重。眼见他与那匈奴贵酋小心翼翼地对话,身后又跟着十数名衣甲鲜明的骑兵卫护,故此谁都不敢打扰,一路放行无阻。
片刻之后,他们已然站在最内圈的堑壕之侧,距离城池渐近。此时又一波攻势受挫,大约数百将士如同退潮一般撤回来。似乎连续几次的失败对攻城部队的士气影响很大,这一次进攻动用的兵力并不多,而且主要以各路杂胡拼凑而成。
这些杂胡战士作战虽然勇敢,但缺乏军事纪律、也几乎没有作战的韧性,匈奴人以他们为攻城主力,骚扰的性质非常明显。他们在城下集结时就遭到介休守军猛烈的箭雨,待到逼近城头时,滚木礌石之属一顿雨点般落下,又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等到几个特别勇猛、冲在最前的胡族战士被城中不时冒出来的强弓硬弩狙杀,其余人等甚至没能登上城头,在城下就一哄而退了。
匈奴青年和李景之看得分明,这些部队中其实尽有轻生好死、几番杀得晋军闻风丧胆的凶悍战士,但面对着介休城岿然不动的防御,竟然有许多战士失去了斗志。匈奴人的督战队迅速出动,冲到败兵的行列里,拖出几个倒霉鬼来乱刀砍死,然后驱赶着他们重新整队。
“卢昶这厮,确有几分守城的本事。”匈奴青年笑骂道。
李景之不禁叹了一声道:“晋人的新任并州刺史刘琨与司马腾不同,部下颇有人物。眼前这守介休的卢昶,不过是寻常小将而已。若是与晋阳军本队作战,想必更是艰难……”
那匈奴青年诧异地看了看李景之。
李景之顿时醒觉自己犯了大错,如何竟在匈奴人面前夸赞晋人骁勇善战?这岂不是做死么?他疾忙下马跪伏,连连拜道:“末将失言!失言!”
匈奴青年倒不为己甚,用鞭梢轻点李景之的肩膀:“你说的乃是正理,并无不妥。起来吧!”
“是!是!晋军虽稍有人物,但我汉国天威所至,必成齑粉!”李景之感觉自己出了一身的冷汗,连忙又吹捧匈奴几句,以做平衡。
那匈奴青年心不在焉地点了点头,自顾眺望战场。
由于攻城军队先后退却,战场当中现出了短暂的平静。介休城周边五里方圆,除了枯叶般堆叠的尸体和横七竖八的攻城器械残骸以外,空无一人。那匈奴青年浑不以为意,突然轻摇丝缰,拨马向前去,他的部属们彼此对视一眼,也纷纷跟上。
李景之慌忙阻拦道:“大王,晋人有弓弩之利,再往前去,恐有不妥。”
那青年勒马打了半个圈,转头深深地看了李景之一眼,忽然眨了眨眼,得意洋洋地笑了。而一直肃然紧随在他身后的扈从骑兵们也哈哈大笑起来。他们笑得非常愉快,可李景之却生出一种大事不妙的感觉。
“哈哈,哈哈,多谢提醒!”笑声中,那青年解下华贵的皮裘,再把镂金砌玉的腰带扔在地上。最后,他把头戴的飞鹰金冠取下,套在食指上忽忽悠悠地转了两圈,突然抛到了李景之的怀里。
这金冠是纯金打造,上嵌珠玉珍宝,颇有几分重量。李景之此刻只觉得手脚冰凉,几乎没能接住。
“衣服和腰带都不算什么。这顶金冠可是右于鹿王刘景的宝贝,你小心拿稳了!那败军之将去年从晋阳狼狈逃走,连王冠都顾不上拿,老子这趟发善心,给他送来啦!哈哈!哈哈哈!”那青年仰天大笑,神采飞扬。他不再理会李景之,双腿一夹马腹,往介休城奔去。
跟随他的十余名骑兵一起纵马狂奔,铁蹄激起烟尘,仿佛贴地腾起一道灰龙。
介休城头之上,卢昶正对众部下说道:“至于援军……主公定有安排。”话音未落,便听得远处匈奴人连营之中一片惊怒交加的吼声。
众人连忙往城外去看,只见一队骑兵越过堑壕,飞驰而来。为首一名青年,兴高采烈地冲着城头嚷道:“老卢!老卢!我丁文浩助战来啦!”
卢昶脚下发软,几乎当场坐倒在地。而他的身后,好些将士已经欢呼起来:“是丁渺!丁渺将军!丁渺将军来了!”
介休城内欢声雷动,丁渺志得意满地向城上欢呼地士兵们举手示意,仿佛得到了巨大的赞扬。
******
谢谢各位读者观看,螃蟹这厢有礼。
有好几位朋友提出,建议一天两更的好。螃蟹也知道一天一更着实令大家看的不爽,真是愧对诸位。
前些日子检视完成的稿子,突然对其中一部分情节不满,于是狠心删了五万五千余字。这几天努力写稿,总算把存稿勉强维持在十五万字左右。螃蟹见识鄙陋,写这样的历史文,往往需要反复修改,因而存稿如果不足,确实会影响质量,之所以无法坚持每日两更,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在此跪请各位读者老爷体谅。
今日诚恳接受读者批评,争取下午或晚上加更以示歉意。
虽然如此,还是羞愧地乞求点击、红票、收藏等等。螃蟹再拜顿首。
第七十八章 晋阳大战(十四)
介休四门都用土石封死,一时难以开启。因此卢昶急令以长索垂下城墙,让丁渺等人攀附上城。
敌军以数万之众围城,自以为织就天罗地网,飞鸟难渡,谁料到丁渺胆大包天,竟然装作匈奴高官,大摇大摆地瞒过重重哨卡,直抵介休城下。这一来,军民为之无不振奋。待到丁渺大声宣布援军不日即至的时候,欢呼之声城外数里可闻。
守军欢声未止,只听城外战鼓雷动,又一波攻城大军四面压来。此番动用的军队远多于此前次,更有数支一直养精蓄锐的生力军,簇拥着高大如山的云梯飞楼进逼而来。
那飞楼高达数丈,顶端与介休的城墙齐平,其上用两丈多宽的木板铺成飞桥。一旦靠近城墙,大军即可沿着飞桥直接攻向城头。飞楼四周覆盖牛皮,等闲箭石奈何不得。飞楼之下有十座木轮,百余条大汉藏身楼内推动,势如巨兽奔行,见者无不惊骇。
制造飞楼极其费时,匈奴人动用了全部随军工匠没日没夜赶工,此时也仅仅造了一架,另外还有两架在建。原准备完工之后尽数用将出来,一举破城。但此刻或许是被丁渺的举动激怒,匈奴人直接将已完成的一座云梯飞楼投入了战场。
对于这等巨大的攻城器械,无论是弓弩还是滚木礌石都没法造成实质性的损伤。守军紧急调集数十名弓弩手以火箭射之,胡人则以砂土覆盖火苗。虽有几处火头燃起,无奈这飞楼太过庞大,想要将其烧毁,不知是多久之后的事情。
转眼工夫,飞楼靠上城池。轰然大响声中,城墙为之震动。城外的胡人纵声狂吼助威,状若癫狂,上百名特别剽悍的胡人将士顺着飞桥杀向城头。
飞桥虽然已经尽量造的宽阔,但毕竟规格有限,士卒们不得不密集排列,就连左右挥舞兵器都受到限制。冲在最前的一批立即遭到晋军弓箭的集中射击。
虽然这些胡人都身披重铠,但再怎么样精良的铠甲毕竟也无法做到全身防护,暴露在铠甲以外的面部、手足等处免不了中箭。箭矢入肉的噗噗声,仿佛连成急响,瞬间就有十余名胡人重伤倒地。有几名胡人摇晃着从飞桥上跌了下去,立刻就在城下摔成烂泥。
但后面的胡人将士丝毫没有因此迟疑,他们摩肩接踵而前,踏着前排倒下的身体继续冲杀,甚至举着死者的尸体作为盾牌,往城墙上冲击。
而晋军立刻让弓箭手退后,代之以压倒第一线的是手持长枪的步兵。他们依托城垣,以特别加长到三丈许的长枪攒刺。数十柄长枪往复戳击,就仿佛一只滚动的刺猬拦在飞桥之前。胡人士卒固然舍生忘死,一时却没有办法可想。
便在此刻,只听得飞桥上霹雳也似一声狂吼,一员将自人丛中跳起,飞越城垣,直落入晋军阵中。
此人豹头环眼,身躯雄健,身披双层重铠,手持一柄奇形大砍刀。这大砍刀厚背窄刃,至少重二三十斤,柄上带有丈许长的粗大铁链,不仅可以近战,也能及远;施展开的时候,数丈方圆内狂风大作。他挥舞大刀酣战,每发一刀,必同时叱咤大呼。所到之处,晋军身首分离,血肉横飞,竞无人是他一合之敌。
晋军料不到敌将如此凶悍,一时阵脚大乱。再加上垛口附近的士卒背对敌将,偏偏又手持长枪转动不便,顿时被杀得溃不成军。那敌将往来冲杀得性起,忽地仰天长嚎。飞楼上的胡人战士们随之应和,个个如癫似狂地猛冲猛打。城下的的匈奴大军更是狂呼乱喊,一时间,耳边只有海啸般的呼声,就连身边人说话的声音都被淹没了!
极短的时间里,在这片狭窄的城头就倒下三十余名晋军士卒。其余的袍泽弟兄们红了眼,不要命地和胡人纠缠在一起,可是胡人此番集中的都是上万人中调集的精锐,个个都是力敌百人的猛士,在那凶悍敌将的带领下步步迫近,晋军死伤人数急剧攀升,防线摇摇欲坠。
然而对于守城的将军卢昶而言,早已经麻木了,这样的局面根本不足以动摇他的冷静态度。
卢昶带着百余名精锐部下就在不远处,却始终没有发出增援的号令。
他神色淡然地观察着战局的变化,不断评估着对垒双方的极限所在。相比与城下匈奴人几乎无穷无尽的大军,介休守军的力量太单薄了。他必须确保每次动用兵员都阻断敌人的攻势、确保每一名战死的晋军将士都牺牲得有价值。
他的守城之法并非简单地向敌人进攻之处堆积兵力,而是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选择适当时机发动强硬的反突击。
虽然前敌各处的损失情况如雪片搬报来,他的脸色丝毫不变,只是拨弄着散放在身前的一些小木片,偶尔取下一枚……这代表又一个完整的五十人队失去了战斗力。这样的小木片在四天之前共有二十八枚,但现在已经只剩下十来枚了。
丁渺站在卢昶身边,丝毫没注意卢昶的动作。他双手各执一柄银光闪烁的奇形短戟,时不时地舞动一下,露出跃跃欲试的神情。
“匈奴武牙大将军刘钦亲自上阵!弟兄们顶不住了,换我上!”震耳欲聋的杀声之中,丁渺冲着卢昶大喊。
那悍猛无比的匈奴勇士,赫然便是匈奴武牙大将军刘钦。此君是匈奴名将,非寻常将领可比,他乃是匈奴屠各部贵种,汉王刘渊同族。其人勇猛绝伦,常为全军锋锐。去岁与东瀛公司马腾的并州军决战时,他独领一部兵马邀击晋军,十日之内,连破四重营垒,十战十捷,斩首万余,直杀得晋人双股战栗。以此赫赫武功,才受封“武牙大将军”之名号。可以说,他的威名完全是建立在晋军将士的尸山血海之上。
“这般人物,正堪做我丁文浩的敌手啊!”丁渺大声嚷道:“士则老兄,你的兵上去也是送死了;且让他们退开罢,休要抢我的功劳!”
这话本是善意无疑,可是经丁渺之口说出,却怎都不是那个滋味。身为越石公麾下数一数二的骁将,丁渺自恃勇武,说话冲得很,往往让同僚下不了台;偏偏这种性格却很受士卒们的欢迎,实在是奇哉怪也。
好在卢昶早就知道丁渺的癖性,倒也不以为意。他年纪远较丁渺为长,两人私交又好,于是开口骂道:“小儿辈少废话!再等半刻!”
丁渺狠狠地瞪了卢昶一眼,勉强按捺住几乎要冲破天灵的斗志,咬牙道:“好!好!再等半刻!”
在这厮杀场上,半刻时间简直转瞬即过。刘钦依旧虎吼如雷地往复冲杀,随着他和他部下勇士们的死斗,他们在城头上占据的空间缓慢却又难以阻挡地慢慢扩大了。而与此同时,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愈来愈大。
晋军舍死忘生地三面夹击他们,而城墙两侧的弓箭手们近乎疯狂地向飞楼倾洒箭雨,甚至有人将身体伸出垛口以外连连施射,全力阻止匈奴援军登城。
胡人毕竟只有这一座飞楼,在密集攒射之下,飞楼顶端已经铺了一层胡族战士的尸体。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能够上城支援的战士数量突然急剧减少。
卢昶大喝道:“丁文浩,看你的了!”
话音未落,丁渺已经扑了出去。双戟割裂空气,发出尖锐的啸声;去势之猛烈,如同被发石机投出的石弹。
******
拼出来的一章加更,呵呵。
向每一位看到这里的读者朋友表示感谢。谢谢你们的支持和鼓励,祝您劳动节快乐!
第七十九章 晋阳大战(十五)
如果从高空俯视,整片战场就像是以介休城为中心的一个巨大漩涡。一批又一批的精兵悍将从四方的军营中列队而出,杀向介休,然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撤。无数喊杀之声、兵器碰撞之声、无数喝骂、哀鸣、喘息,汇聚成遄急的涌流,从四周投向那深不可测的漩涡中心,随即被吞噬,就此湮没无踪。
而与这片厮杀搏斗的战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距离介休城以西三十里之处。
那里有一座刁斗森严的军营。整整两万大军,静静地驻扎在其中。无论介休的攻守战况多么激烈,他们都丝毫不为所动,就仿佛一只蓄势待发的狰狞巨兽。
战场之中不时派出飞骑,将战况如流水般急报入西面的这座军营:
“报,我军本日第四度发动进攻,动用人马三千七百,强攻介休东西南三面!”
“报,我军以云梯飞楼直抵城墙,武牙大将军刘钦引死士三百人,披重铠、持利刃,突入城头,杀散敌兵!”
“报,晋人有一将,持双铁戟,与刘钦大将军交手。此人极其骁勇,刘大将军攻势稍挫,受创不退,意气弥厉!”
“报,晋将卢昶以猛火油泼洒飞楼,复以火箭引燃。刘大将军不得已退兵,三百死士,战死八成以上!”
“报,晋人在城墙掘有暗门,那持戟将军率壮士一百自暗门突出,十荡十决,焚烧云梯三十余座,我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
“报,持戟将军绕城厮杀,我军拼死阻拦,仍被马踏连营而过,沿途百人将以上战死者已达九人!左部骁将句犁湖率亲卫拦阻,只一合便被刺死,余众溃散!”
“报,武牙大将军刘钦调集长矛手千余,层层包围持戟敌将。敌将大呼酣斗,横戟下马而战,顷刻间斩断长矛百余,砍杀将佐军卒不计其数!刘大将军几被其飞戟所伤,无力再战,只得纵他杀回城中!”
军报一条条报来,每报一条,营中皆有倒抽冷气的声息。到得此刻,整座大帐之中,已然鸦雀无声,气氛沉重到了极点。
“哈哈哈!哈哈哈!我匈奴雄师,数年来转战南北、无不摧破,如今竟然奈何不了介休这弹丸之地么?难道大漠上的狼群只敢抓捕绵羊,却不敢与猛兽对抗么?”听报之人怒极反笑,愤然挥臂拍击案几,发出轰然大响。
帐中数十人一齐拜伏在地道:“大单于息怒,大单于恕罪!”
发怒拍案之人,身高八尺四寸,姿仪魁伟过人,相貌端严而美须髯,不怒自威。正是匈奴大单于、汉王刘渊刘元海。
刘渊乃后汉时匈奴单于於扶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传说刘豹之妻呼延氏,在曹魏嘉平年间至黄河龙门祈子,忽然见一大鱼,顶有二角,在祭祀之处的河水中舞动良久方去。当夜,呼延氏梦见白日所见的大鱼化身为人,持一物交予呼延氏说:此乃日精,服之生贵子。此后十三月,呼延氏果然育一子,出生时更有神异:左掌天然文有一“渊”字,故而命名为刘渊。
刘渊于永兴元年自称汉王,起兵反晋,自起事以来,麾军南征北讨,战无不胜,前后击溃晋军数十万众,威名震动大河以北。
此刻刘渊怒火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