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作者:酒徒-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以六国之力攻楚。
项燕以四十万楚军对抗秦国的百万大军,对峙三年。楚人在秦国的绿卡和死亡之间,更愿意选择后者,这让王翦很不明白。楚王对百姓并不好,秦国的制度也比楚国更合理一些,况且楚国的腐败,天下闻名。
但楚国的贵族更愿意投降,唯楚有才,当时天下的人才大多出于楚国,最有有名的便是吴相伍子胥和秦相李斯。楚国的士子人人以李斯为楷模,如果楚国被秦国吞并,他们说不定也能混个丞相当当。至于他们是否有李斯那样的才能,无人能知。反正他们看着自己的国家不顺眼,也不管是谁是谁非。不过如果楚王能赏他们个一官半职,他们就会为楚国的一切歌功颂德,楚王抢了别人的老婆,他们也能把这事说成是与民同乐。若说他们和贪官有什么不同,其实就是在朝和在野的差别。
项燕战败,楚亡。两军交战并不精彩,也没有什么高明的计策,王翦与项燕都是名将,谁的计策对对方都没用。但秦兵人多,挟百战连胜的声威,并且总使些见不得人的怪着,也难怪,国王都干迷人家眼睛的事,小兵还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但那些追随项燕的楚兵可以忍受自己的土地被长官以改革之类的名义抢占,可以忍受妻儿被贵族劫掠,却不愿家乡落入秦人之手。而更多人,可以允许文化的融合,却不能忍受文化的强加。不管入侵者打着解放还是其他冠冕堂皇的幌子。因为无论是怎样正义的借口,入侵的结果,必是奴役。倒是楚国的官吏和精英,投降起来唯恐落在别人的后面。项燕没有投降,他自杀了,临死前遗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那一仗,很多人成名,更多人死去。但王翦更难过的是自己的学生蒙恬看自己的眼光,那曾经的热切与崇拜不复存在。更可惜的是,仗打完了,王翦也无没机会和自己的学生说明,
因为蒙恬要奉命去修长城。
蒙恬要去北方前,送行的人也不少,虽然他长年出征在外,和百官并不熟,但干工程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大家不愿去主抓,但都愿意推荐一两个包工队,毕竟是重点工程么,都所有人都希望尽一下心,这里面多少是公心,多少是私心,书上没说。我也没证据。
虽然有了隔阂,王翦还是提醒蒙恬,秦国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为秦国人有西戎的血统,无惧生死,而北方的部族却比秦人更彪悍。
蒙恬笑着回答,我这回真的不是去打仗,我是去修城墙。然后就和王翦、李斯商量让胡人考秦国的托福、每年给胡人的移民配额和边疆开发建设拨款问题。并请李斯举荐工程处材料科长和投标办主任。并邀请王翦的孙子王全做财务主管。还请李斯保证每年征调美女若干,请在座的所有人推荐人才,到边疆大搞开发。
王翦却很高兴,看着蒙恬,有如看着年少时的自己。
于是在杯觥交错声中,蒙恬向北方进发。临行前秦王面授锦囊一个,并叮嘱再三。
离开咸阳后蒙恬拆开了那个锦囊,里面有一行字:“打不过,逃,无罪”。他轻轻地笑了。
军队还没到边境,胡人的大军就到了,当时,蒙恬率军四十万,胡人各部联军也是四十万。在渔阳北边的平原上,两军对垒。
胡人是清一色的骑兵,秦国是步兵、弩手、战车等组成的混编部队,两军就静静地对持着,只要一方主帅一挥手,便是一场惨烈的搏杀。一方自小在马背上、杀戮中长大。一方久经战阵,都看惯了敌人和朋友的鲜血。
蒙恬看了看纯净的天空,率军数十万,醉卧沙场中,曾是多少那个时代男人的梦想,只要他一挥手,便可听见铁与血的赞歌。
然而,仗却没打起来。
第八章 '本章字数:1773 最新更新时间:2007…06…28 13:11:52。0'
…………………………………………………………………………………………………………………………………………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第一天, 两军对峙。
第二天, 两军对峙。有一半胡人没了精神。
第三天, 两军对峙,晚上胡人召开作战会议,由所有部落联盟首领涂主持。
涂,胡人部族之共主,胡人无姓,以天地万物为名,其本名为虫儿,涂是他的号。史家称之曰:胡涂虫儿。
这几天,蒙恬派人给所有族长送了足够的金子,对自己的军队惊扰了他们的生活表示了诚挚的歉意。顺便送上了“长城开发区共同开发协议草案”,内容十分优厚。承诺所有的设施都放在长城外,胡人不必出资,以土地作股份,共同致富。
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看来,秦人不是来打仗的,真是来修城的”。
“蠢才,修完了城,就只能他们打我们,我们无法打他们了”。
“人家不是说了嘛,修城不是为了防备我们,是为了防备波斯等流氓国家的”。
“再说,秦国人把公司都开在我们的土地上,打起来他们还不是自断财路”
波斯等流氓国家在哪,族长们不太清楚,黄橙橙的金子,却在眼前。中原的夜夜笙歌,也听自己赖在中原不愿回来的儿子说起过。既然已拿了人家的钱财,当然不能再打人家,加上有公司可开,有钱可赚,况且,土地又不是自己的。这个族长,只能任到死,不能传位于子孙。不如给儿孙留点钱财。
于是胡人决定和蒙恬共建长城开发区,开女闾,通商贾,繁荣娼盛。但要留一手,对秦人听其言,观其行。
不久,探子汇报,秦人修的长城是个摆设,风吹都晃悠。胡涂虫儿不信,亲自去看,果然如此。开来蒙恬修长城是假,捞外快是真。倒是秦人开的娱乐场所,个个都极尽奢华,里面的小姐全是从六国掠来的佳丽,秦国长城开发区的各级官员和胡人的族长们在里面好不快活。
于是心安,与民同乐。
蒙恬的军队也不抢掠,除了帮助修城之外,他们最大的嗜好就是和胡人赛马,并且不像当年齐国人那样,偷换马的级别,要钱不要脸。这样秦兵自然是输多赢少,输了,秦兵也不赖帐。因为蒙恬有令,赖帐者,军法从事。
胡人赢的场次多了,也不好意思。所以当蒙恬提出买马的时候,很爽快的就答应了。这样几年下来,秦人和胡人赛马,输得已不那么难看。只是胡人的马,渐渐少了起来。
这就引发了一些问题。
千百年来,胡人聚族而居,所有财产为部落共有。一些人以为部落养马为业。如今马大多被族长卖了,这些人就都失业了。而卖马的钱却都落入了族长们的口袋。所以他们就不高兴。
族长们也发觉了这个问题,但让自己把钱退出来,实在是肉痛,不退吧,民怨渐起。好在族里的经济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经济学家是从赵国留学回来的,其经济理论核心是,转变观念,忍受阵痛。
具体的说,就是那些失业的胡人要放下架子,男人可以去族长家当奴隶,女人可以到歌厅和桑拿浴里当小姐。反正养马又没什么钱,不如这样,挣的还会多些,不要争些名义上的问题,要看到实惠。况且这只是一时的,大家忍受一下阵痛,将来社会发展了,最终大家都会富起来。至于阵痛有多久,将来有多远,他没说,因为痛的不是他们自己。
族长们看了这番宏论,都很高兴。也有个别人觉得不妥,原来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如今你让别人当奴隶和**,那为什么有人要比别人过得好呢?
关于这个问题,理论也有一番解释。因为过得好的都是精英。
胡人的百姓没留过学,不懂经济。关于阵痛,却是深有体会。但是他们无力和族长们理论。然而,毕竟有人凭真本事富了。
于是胡人的年轻人纷纷学秦语,写小篆。只要学会这两样,便吃穿不愁,还可养家。成绩好的人可以考秦人的托福,移民中原,永为秦人。次之的还可以到开发取区里给秦人养马。实在学不好的人,只要有钱,还可以投资移民。如一无所有,又不愿为奴为妓,就只好偷越边境。反正秦国地方大,刚统一六国,哪里有多少人,没人清楚。只要呆上几年,也就算秦人了。如果一不小心发了,还可以衣锦还乡。
那个经济学家叫乌龟儿,父母给其取此名,为的是天佑其长生,胡人无姓,他在赵国留学时,是郭开博导带的第八个弟子。为了方便,他给自己取姓为王。后胡人亡国灭种,独其子孙绵绵不绝,直至今日。
史家称此经济学家为乌龟王八,其子孙统称为乌龟王八蛋。
第九章 '本章字数:2995 最新更新时间:2007…06…28 13:11:54。0'
…………………………………………………………………………………………………………………………………………
然而有一天,长城却倒了。
长城一定会倒的,即使不倒也会被卖掉,所以当有人告诉蒙恬承包商偷工减料时,他根本不去管它。前半生里自己不知用钱攻破了多少雄关,所以坚信这一点。
有时候,蒙恬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思想家,虽然他没李斯那样渊博,秦王那样聪明,但他更执着。除了赛马的时间外,蒙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下棋,自己和自己下,每一步都是预先算好的,只是慢慢地等待那个结局。如今棋盘上却好像多了一颗子,分不清对错。
长城倒了很大一段,并且砸死了一个有名的美女。
如果不是美女还好办,随便找一个死囚,安他一个蓄意破坏长城的罪名,给他家里一笔钱,不是什么都可以了结吗?偏偏砸死了弱不禁风的女子,如果说她破坏长城,鬼都不信。
那个女孩姓孟,当时把美女统称为姜,姜者,靓妹也。
孟姜不仅是美女,而且是个才女,名气很大。写过很多论文发表在工程刊物上,本来学问就做得好,加之其自身漂亮,编辑自然高看一眼。她为什么会碰巧在长城下,实在让人费解。后来别人告诉蒙恬,孟姜是来找范杞梁的。
范杞梁,这个名字蒙恬倒很熟,他是临风楼范老板推荐来的工程师,有一点呆气,但很讨人喜欢。长城的很多外观图都是他设计的。并且他还发明了很多工具,只不过蒙恬总是违背杞梁的本意。
比如杞梁见大家运石头上山比较辛苦,就发明了一种机器,就是在一个大架子上安一个杠杆,一头拴很多绳子,另一头有一个皮兜,把大石头放在皮兜里,然后找一群力气大的人一起向下拉绳子,石头就会被呼地一下扔出去,落到山上,如此几次,就可以到山头,比抬起来快多了。并且架子上可以安轮子,这样可以随时移动。蒙恬看了,很喜欢,叫人做了好几百个,并且很结实,每天派士兵过来帮着抛石头上山,并且在山上画了很多圈,看哪队人投得准,士兵们觉得很新鲜,给那个机器起了个名字,叫“抛”,后来就改成了“炮(石字旁,字库里没有这个字)” 。只是他们总是不听杞梁的,在山上堆满了没用的石头。
后来杞梁见大家运木头运得辛苦,又发明了一个机器,做一张巨大的弓,找很多人把弓弦拉开,放在机关上,然后把木头安好,一扣机关,木头就射到了山顶。蒙恬也很喜欢,让人做了很多小号的,不往山上射木头,而是射长竹竿。这些粗大的长竹竿很碍事,并且没什么用途,射上去后,还得在射下来。但蒙恬是头,谁也不敢顶撞,只好拿设备出气,给它起了个名字,孥,孥者,笨也。
杞梁常常给要好的朋友讲起临淄,讲其自己在临淄求学的快乐时光,讲起自己是多么喜欢自己的小师妹。有时候朋友们听烦了,就说他,拿你对我们形容爱你小师妹的话去追你小师妹,她早就嫁给你了。每当这时,杞梁总是笑笑,然后坐到一边叹气。
很久后连气也不叹了,呆呆的发傻。好心的朋友怕他出事,就又都他谈小师妹,他却不谈了。
小师妹就是孟姜,她来找杞梁的时候,满山的人都停止了干活,望着她。她其实不是很漂亮,但是身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风姿,让人喜欢。然后所有人暗叹,怪不得杞梁致死对她念念不忘。
孟姜来找杞梁,本来是要亲口告诉他一件事,自己要嫁了。为什么要亲口告诉杞梁,就像当年不知杞梁毕业后为什么要离开一样。孟姜觉得如果不亲口告诉杞梁,生命中一定会缺点什么。
在临淄求学时,杞梁是个大傻瓜,对什么都不懂,学业也很一般。有时候孟姜对着杞梁,就像对着块木头。但这块木头倒也不是没优点。有时候会抱着半块西瓜满校园里找孟姜,然后分她一半。但孟姜不领情,问他找自己就为了分一块西瓜吗,杞梁总是如实地说,是。并且杞梁还是个大花痴,四处追女孩子,给人家写情诗。有的诗写的很好,有的狗屁不通。有一首诗孟姜很喜欢,就叫杞梁送给她。杞梁就把那首诗抄了一遍,把原稿送给了孟姜,把抄得工工整整的那份托孟姜带给另一个妹妹。
孟姜很生气,但又不好发作。因为她自幼长在临淄,临淄的女孩以温婉著称。然而她却不能明确的告诉杞梁,自己希望杞梁的所有情诗都是写给她的。
那时的女孩子没有那么多约束,所以敢爱敢恨。“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如果真的像学者说是以美人香草言志的话,当时说此话的政治家一定是个同性恋,但据考证,同性恋在当时不怎么流行。
孟姜不是不想明白的告诉杞梁,自己喜欢他,只是她自己也不明白自己是不是真的会喜欢一个呆子,还是一时好奇,就像小时候喜欢小猫小狗。而杞梁一直以为,孟姜是自己最好的哥们。直到有一天,杞梁发现自己要毕业了,毕业后就要离开,而离开后在也没有这个小师妹可以无所顾忌的谈心。
然而他不能留下,因为当时临淄是全秦国最富庶的城市,而杞梁来自北方的渔阳,最穷困的地方之一。所以有人在很久以前就问过,杞梁拼命讨好小师妹,是不是就是为了留在临淄。在即将离去的瞬间杞梁明白了自己喜欢小师妹,但他不愿意面对世人的目光,并且他自己也无法确定,喜欢这份感情中,有没有功利性的存在。
于是杞梁便去了咸阳,他认为,很快自己就可以做一番事业,然后会来再找小师妹,那时就没人能怀疑他的感情。然而他却不知道,有些路,一旦走出,永远不能回头。
临风楼的范老板是杞梁的亲戚,他想反正杞梁想做一番事业,不如到长城开发区去,杞梁是学建筑的,正好专业对口,况且那是国家重点工程。于是杞梁便成了一名工程师。
在秦国,一个认真的工程师,往往结局只有一个,就是累死。
杞梁不是政治家,也不懂变通,他只知道把工作要做好,不能让长城被风吹倒。然而他手中没有管理工人的权利。所以很多时候,他跟在工人的身后修修补补。工人们倒不讨厌他,在大家都作游戏的时候,有人把游戏当真,他自然是一道难得的开心果。
于是杞梁没等到他的事业,万里长城的建完,就长眠于长城下了。
孟姜就在杞梁死后的那年春天,来到了长城边上,她要告诉杞梁自己的婚期,还想问一问,杞梁当年是不是真的喜欢她,因为喜欢一个人不应对身外的任何事有所顾及。
但她没得到答案,工人们告诉她,杞梁死了,就葬在长城下他倒下的地方,没有墓碑,也记不得具体位置。
听到这个消息,孟姜先是不信,然后便哀哀的哭了起来。没有声音,但眼泪让很多人难过。于是很多人便远远的跟着她找杞梁的尸体,以防她出事。
很快她就找到了杞梁倒下的地方,因为在那以前,长城还多少像个样子,在那以后,则不能称之为城了。孟姜是学工程的,一眼就能看出。况且杞梁在不知不觉间,在很多城楼的装饰上,引用了孟姜构思的图案。
孟姜知道杞梁埋骨何处,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就感伤的在长城上拍了一下,杞梁,你为什么不说出来呢?
长城却在她轻轻一拍之下,轰然倒塌了,把她埋在了下面。
当蒙恬赶到现场的时候,工人们已将孟姜的尸体挖了出来,然后要挖出杞梁的尸体,给二人合葬。
经长城开发公司的领导班子研究决定,给二人修一座漂亮的大墓,纪念这段凄美的爱情。上奏始皇的事故报告是这样的:孟姜女哭长城,感天动地,于是上天推倒一小段城墙,让有情人相见。现场无人身伤亡,孟姜女殉情自尽。同时各级领导在第一时间赶到了事故现场,指挥若定,特申请嘉奖云云。
皆大欢喜。至于孟姜是否愿意抛弃自己的生命换一个千古传唱,没人考证,反正压死的不是自己。
第十章 '本章字数:2163 最新更新时间:2007…06…28 13:11:57。0'
…………………………………………………………………………………………………………………………………………
事故报告送到了咸阳,大臣们传看一遍也就算了。反正大秦国人多,死个把的不算损失,况且那么大个项目,不死人才是怪事。秦朝的工程项目一般都有个死人的指标,比如说,修个城楼死五个,垒个门垛死三个,人么,不过是户口录上的数字,随便就可以改一下。况且,整个咸阳正忙着另一个翻天覆地的大事。
那时候的咸阳,空气中一直飘着一股酸酸的味道,开始有点像醋味,后来越来越浓,酸中就带着股臭气。所以咸阳城卖的最火的就是口罩。本来咸阳城没有这种味道,自从一统天下后,这种味道就渐渐浓了起来。
在咸阳只有一种人是喜欢这种味道的,那就是懦(注意,不是儒,本人没时间打笔墨官司,特此声明对儒家没不恭之意)。因为味道就是从他们身上发出的。懦家的弟子们从小就炼一种内家功夫,每天打自己的嘴巴,为了把淤血化开,就要炼喝醋。功夫越深,醋喝得越多。这种内功到了一定境界,脸皮就不见了。到了最高境界,从外观上看,脸皮又和正常人一样,本质区别是刀枪不入。厚而无形,黑而无色,就说的这种境界。不过缺点是,全身都是醋味,由于身上一点人味都没了,所以称之为“剩人”。也就是人渣。到了这个境界,就什么东西都吃得下,什么无耻的话都说得出来,什么不要脸的事都敢做。
懦家的弟子最擅长的就是写语录或领导讲话心得。战国时各国的大臣都养了很多门客,懦家弟子在门客中占了半壁江山。平时主要是写些领导讲话语录什么的。后来六国都亡了,他们就来到咸阳混饭吃。
当时秦国的法律,没有军功和大臣推荐者,不得为官。而丞相李斯为首的大臣又对写语录深恶痛绝。懦家在咸阳不好混,就纷纷开起了醋厂。弄得满街都是醋味。
其实懦家还有一项擅长,就是数学。能够扬名立万的,数学方面都有很大建树。后来考证,几乎所有的定理,懦家都证明过,只不过他们都写得很隐晦,别人不知道罢了。并且懦家们发现,自有天地以来,所有问题都是数学问题。比如说某地闹灾荒,饿死了三千人。派懦家去调查,报上来的结果就是,当时死了三千人,但因年龄大而正常死亡的人数应占二成,所以不能算在内。人口中四成是儿童,而儿童死亡不能说是饿死的,有可能走路跌死或过河淹死。剩下的四成中有一半是妇女,妇女本来寿命短,并且很可能被拐卖到别处,不算死亡。还有两成大男人,男人身强力壮,闹灾荒的时候一般不会等死,有可能逃到别处去了,所以也不能算死亡。最后证明,那年风调雨顺,根本没天灾,死人纯属谣传,不可偏信。并且造谣的人应该诛灭的,如孔夫子诛少正卯。比如说某地贫困,派懦家去治理,会立即见效,很快当地的老百姓就不觉得自己穷了,因为懦家从数学角度证明,当地年产物总价值为数千万,平均每人为白银千余两,人均千余两,自然不能叫穷,再叫就是刁民。至于他们兜里的银票能不能和别人均均,自是万万不可。
懦家们数学学好了之后,都很爱国,想把自己的满腹学问奉献给始皇。可是丞相李斯不给他们引荐。他们就提到出本李斯语录,李斯当天的早餐吐了人家一脸。这是当时李斯研究吕氏春秋的后遗症,不是他不礼貌。别人一提语录两个字,李斯就控制不住。于是懦家就决定送李斯美女,但李斯怕老婆,不敢要。而送钱呢,灭六国时始皇已把李斯赏的富可敌国。不再需要钱了。
他们很苦闷,直到一天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李斯是个大奸臣。理由是杜塞人才的出路,轻视王权。像他们这样的人才,李斯都拒之门外自然是轻视人才。李斯的法律中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怎了得。王子是金枝玉叶,怎能和庶民同论,不是大大的不敬吗?于是集体在秦朝的宫殿外请愿,请始皇驱逐李斯,远小人。
正好秦始皇那几天闲得无聊,便招他们进殿议事。
明知这些人会对自己不利,李斯居然也没有反对。他是学法律的,知道公民有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与真理无关。但他有是当朝宰相,官油子,所以他也不告诉别人,皇帝找你对话,并不是想听你的意见,只是想听他爱听的。
懦家们会拍马屁,但没当过官,不懂规则,所以一不小心马匹就拍到了马腿上。
本来他们劝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收百家的书而焚之,搜百家而杀之。这是维护稳定的最好建议,始皇很聪明,一下就明白了。但谈着谈着始皇就生气起来。
本来么;这些人就是想要个官做;始皇心里也明白;秦国打下来的地方很多;这不是什么问题。但这些人一得意就忘乎所以,向皇帝表明自己忠心的时候,说了一堆君臣父子的歪理。
始皇一想;自己灭六国;迁九鼎,手足相残,按这番君臣父子的道理,岂不是大逆不道。况且现在还说不清自己是吕不韦的儿子,还是昭襄王的儿子。于是乎大怒,下令把懦生全部活埋,懦家所有的书都烧掉。
看这这帮恶心的家伙霎那间从志得意满变成待宰羔羊。满朝文武兴高采烈,终于不用整天闻这股难闻的醋味了,自己的子孙也不会哪天读了这些书变成没骨头的马屁鬼。一声令下,全咸阳的老百姓都帮着来挖坑。
只有一个人不同意,那就是李斯。
李斯的理由很简单,那帮懦虽然讨厌,但按大秦国的宪法,公民有言论自由,所以不能杀他们。
但是他的话淹没在欢呼声里。
“万岁”!无数人为秦始皇的决定而欢呼。
“以后,我的话就是法律”!始皇开心的说。“况且,他们自己也说过,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第十一章 '本章字数:1357 最新更新时间:2007…06…28 13:11:58。0'
…………………………………………………………………………………………………………………………………………
自从焚书坑懦后,李斯就如同换了一个人,很快就衰老起来。每天上朝,总是心不在焉。赢政有时也觉得,李斯真的老了。所以有些事,也不再与李斯商量,但丞相的位子还是让李斯挂着,君臣之间,有情有义。
李斯唯一没忘的,就是给长城开发拨款,并且时时过问给胡人发绿卡的事。有时李斯的夫人不忍心,就劝他,既然你不愿做官了,咱们还是回乡下去吧,反正你这辈子也风光过了。儿子、女儿也都随徐复的船队去海外定居了。
每当这时,李斯总是岔开话题,实在给磨急了,就大声说:女人家懂什么,这是个计划!
计划总有结束的时候,如同一场演出,总是在谢幕的时候,有一个突如其来的高潮!
有一天胡人首领胡涂虫儿一觉醒来,发现蒙恬的部队已经开过了边境。于是他自己拍着自己的脑袋,想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在建长城开发区这几年里,两国总有点儿小摩擦,但每次蒙恬总是让步。图也习惯了秦国的让步。这次却不明白为甚么大动干戈。
然而蒙恬要和他决战。战书上只写了一句话
“我们的战争,从来没停止过”
图大怒,发誓要还以颜色。但环顾四周,可应战者寥寥无几。精英们自然不用说,他们的命高贵,况且他们巴不得立即变成秦国人。经济学家这时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部落里的年青人大多都拿了秦国的绿卡,肯定也不会参战。没有拿到绿卡的,也正在努力申请,况且他们的家人做惯了精英们家中的奴隶,秦国人打过来,不过是换个地方做奴隶罢了,说不定境况还好些。况且即使他们想为国效力,也没有战马,马都被精英们卖到秦国搞开发去了。
胡涂虫儿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在秦国整齐的马队面前不堪一击,胡人擅长的射箭功夫在范杞梁发明的运木头用的弩机前也成了小儿科。战争到此时已经成为一场杀戮。
好在有的部落长还留了一手,他们用赚来的钱在草原上修了很多城堡。于是胡人的酋长们带者家人和奴隶纷纷躲到城堡里坚守。
在整齐的号子声中,原来运石头的炮车派上了用场,坚固的城堡转眼间就被砸的百孔千疮。更多的城堡不是被砸开,而是被守门人出卖。一个国家的政府不对自己的人民负责,也没有权利要求危难时刻百姓为他负责。
胡人大败。秦军士气高涨。那时候军队还不能卖军火,也不能走私,除了军饷外,士兵们在战争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城破时的战利品。酋长和精英们十几年的收藏转眼间易手,无可奈何。
就这样,一场一场的杀戮与抢劫下来,蒙恬已经追出了八百余里。
胡涂虫儿死了,是后悔死的。他的儿子小糊涂虫儿继位,反正糊涂虫儿子子孙孙无穷匮焉。
在追逐中,蒙恬年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一天他等得太久,太寂寞。开心的是军官们,他们已经抢购了花不完财物与美女。
他们已经远远的把长城抛在了身后。
有一天,一场游戏般的追逐过后,所有人都停下了脚步。塞外秋日的阳光把浮云的影子在草地上映成翡翠般的颜色。就在秋风碧草中间,隐约传来流浪胡人的歌声。那歌声像极了秦腔,或者说就是秦腔。秦人本是西戎的后代。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空旷而苍凉。
几十万大军在霎那间鸦雀无声。然后,他们缓缓的退去,一直退过长城,留下累累白骨,无边的孤寂。
第十二章 卷终 '本章字数:232 最新更新时间:2007…06…28 13:11:59。0'
…………………………………………………………………………………………………………………………………………
李斯跌跌撞撞的走下临风楼,楼上现在已经不接待客人,变成了秦人瞻仰的圣地。当年写的“到此一游”,已经被碧纱遮著。楼上桌椅板凳都按原样摆着,只是当日的少年,俱已不再了。临风楼的老板已经作古,始皇也于前年仙去,蒙恬据说是自愿追随始皇去了地下,也有人传说是消极避战,奉旨自尽的。反正世上总有些事,是说不明白的,也是说不明白最好。
他跌跌撞撞的远去。
那年冬天,咸阳下了好大的雪,风雪中,有一个醉鬼老头在街头被五马分尸,据看热闹的人说,那人是前丞相李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