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颠覆大宋-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船头站着十几个或老或少之人,这些人竟然都是掌柜、帐房之类的打扮。
    “听说朝廷要编写算学之书,我等乃是江南算术最好之人,因此朝廷将咱们接到燕京去。”一个头发花白的掌柜模样的人满脸笑容道。
    “我还听说今后天下的学堂之中都要学算学,这可是一件大好事!算学可不仅仅是用于商贸之上,平日里家中也能用到算学!朝廷当官,各种统计,也需要算学!”一个中年人道。
    “是啊!我等可以参与算学编写之事,等到了将来,我们也能名留史册!我还听朝廷的人说了,陛下要亲自接见我们!”一个最是年轻,看起来只有二十出头的帐房道。
    “陛下这一次是要变法了!科举从隋唐到现在,已经有五六百年的时间了!其实隋文帝、隋炀帝初创科举的时候,还有算学、律学等课目,可惜到了唐时,算学、律学已经不被重视,等到了我朝,算学、律学干脆被彻底废除!陛下这一次又要再次加入算学!”一个秀才打扮的人摇头晃脑道。
    “陛下并非是将算学独列一科,听说今后科举考试,无论是儒学、算学、农学,各种科目都要有所涉猎!”那中年人道。
    “都要涉猎?如此一来,科举更难了!”最先说话的那掌柜道。
    “这个就不知道了!不过我听那些接咱们来的官吏们说,科举需要的是知识广博,而不是学问精深。科举不是挑选学问家,即便是儒学大家,如果不懂实学可能也无法中举。中举之后的待遇和以前可能也大不相同,未必能够一步登天……”中年人道。
    “听说除了算学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工艺人也被请到了燕京!咱们这些人本来都被人说精通‘奇技淫巧’,世人轻视,现在陛下竟然重视‘奇技淫巧’,实在是我辈之幸也!”
    “我算学虽然不是圣人之学,但是世人称之为奇技淫巧,实在是有些过了!”
    就在他们的议论中,这大船越行越快,距离天津卫也越来越近。


第五百八十一章 高丽来使
    这一年的六月份,北方小麦再次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还要超过去年。
    去年赵谌刚刚收复中原、燕云没有多长时间,虽然中原、燕云的百姓都得到了土地,但是这些土地荒废时间太长,肥力有限,一直到了今年土地才完全恢复过来!而且,去年农民手里没有多少农具,到了今年的时候农具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去年!去年他们所用的种子大都是一些沉粮,今年的种子则是精心挑选!因此今年的粮食产量超过去年也就不意外了。
    教育、科举变革之事已经传遍了北方民间,江南精通算学之人以及其他的一些“奇技淫巧”之人都已经朝着燕京城而来。对于这件事情,绝大多数百姓持支持态度,不过也有一些百姓对这件事情毫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秋天该种些什么作物,保证秋天也能够收割一些庄稼。
    夜晚,凉风习习,此刻在燕京城以南的一个小院之中,四个儒生正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他们的脸上都带着淡淡忧虑。
    “陛下要变革教育,加入实学,从今以后这天下学子都要学习实学了!这件事情实不知是好是坏!你我即使在战乱之时也没有忘记读书,可是读的都是圣人之学啊!”这四个儒生的年纪看起来都不小了,其中一人道。
    “据说科举也要加入实学,实在是荒谬!”又有一人道。
    “你我本来准备要参加科举的,可是现在加入实学,其中有农学、算学等等,我等都是一窍不通,如何科举?”
    “不如你我四人再联合其他的一些儒生,向陛下上书,让陛下不要变革祖制!”
    “只怕是不行的!天下战乱多年,我等儒生数量大不如前,前段时间李纲、李若水几位大人联合燕京儒生向陛下上书,当时也只有几百名儒生而已,现在我们四人更加不可能联合到多少儒生了。而且,我等儒生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如果是在江南,那里的儒生数量还稍稍多一些!”
    “江南只怕也不行,当年建炎皇帝到了江南之后,一心想要抗衡当今陛下,也无心举办科举!帝王不愿意举办科举,天下还有谁愿意读书?读书无非是为何当官而已!江南现在的儒生数量也大不如前!”
    四人都在那里唉声叹气。
    “我有一个表哥在军机处,中午我去找他,本来以为他能给我透露一些消息,谁知他什么都不说,哎!”
    “我仔细想过了,科举之中即使加入实学,应该也没有什么困难的内容!试想,陛下现在才命人编写实学书籍,书籍都没有,如何能有困难内容?”一个儒生突然道。
    “赵兄说的不错!科举中即使加入实学,应该也非常的简单!我们应该能够应付!”
    “我看我们这些天可以去学一些简单的算学、农学,将来好应付科举。”
    “只能这样办了!”
    四人议论了许久这才散去。
    ******
    山海关以南,这里有一支十万人的生产建设兵团存在!
    这里本来是一片荒芜,不过生产建设兵团到来之后,这里已经有了无数的村镇、农田!
    青年们白天种田,晚上则是聚集到一起学习识字。
    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乃是书生出身,不过生产建设兵团中很少讲一些高深的儒学知识,即便讲也仅仅是论语、诗经等等。
    也有一些青年自己学习,读一些较为深奥的史书。
    教育、科举变革的消息也已经传到了生产建设兵团之中!
    “陛下加入实学是应该的!儒学仅仅是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学了那些固然不错,可是实学却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对于务农、经商都大有好处!”
    “不错,自古以来少有读书人学实学的!读书人读书仅仅是为了升官发财,真是荒谬!现在陛下将实学加入学堂之中,天下人读书不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处理世事,这才是正道!读书本来就不应该只为了做官!我还听说陛下改革科举,从今以后不再以科举定终身,科举之后不再是官员,而是先从吏员坐起,如果做得好,如果真的有才能,这样就能高升!如果没有才能,没有本事,那即使科举的再好也难以当官!”
    “听说有不少儒生反对陛下,那些儒生心中只考虑自己,从来不考虑世人!学了儒学就可以高高在上吗?我看不是这样!”
    青年们也在议论纷纷,也有一些青年对“科举”感兴趣,准备参加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不过科举的具体形式,他们仍旧不太清楚,现在一切只是猜测,他们唯一知道的是科举将会和以前完全不同!以前科举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需要一步一步去考,而将来的科举可能已经没有那些划分,只要通过科举便能进入官府之中当差!其实赵谌的科举已经类似于后世的公务员考试,规定了考试年龄,提前列好了相关的职位!这样一来,官府的吏员素质必然会大大提高,而现在朝廷缺少官员,从吏员之中再选拔官员,将来官员的素质也会超过以往。
    ******
    民间议论纷纷,各地的消息都不断传到军机处,进而禀报给赵谌。
    “陛下,目前在中原、燕云、北方、辽东各处,并没有多少人反对教育、科举变革!如果是当年王荆公敢这样变法的话,恐怕无数士大夫都要群起攻之,不过战乱过后,除了江南之外,天下的士大夫都没有多少了,果然现在是推行变革的最好时间!”这一天下午,王庶来到了御书房,禀报道。
    “关于江南,你们也要密切关注!王德的监察司也在江南,让他也关注江南士绅、儒生们的情况,防止出现意外状况!”赵谌道。
    “陛下,微臣有一个想法,在江南,我们可以用‘拖’字来对付那些儒生、士绅。”王庶道。
    “哦?”赵谌愣了愣。
    “我们可以立刻派人南下,告知江南的儒生、士绅,我们暂时不会在江南实行科举变革,这样可以安抚江南人心!在江南,今后几年我们根本就不科举!他们不愿意变革,我们就什么都不给他们!至于江南各地的公办学堂建设,我们也不用地方掏钱,完全是朝廷掏钱,这样他们也无法阻拦。”王庶道。
    “不错!”赵谌点了点头。
    “时间长了,江南缺少官吏,我们可以将北方科举出来的官吏安插到江南官场!对于江南官场本来的一些官员,咱们则是明升暗降,将他们升到北方!总之,种种手段之下,绝对可以让江南稳妥接受教育、科举变革。”王庶道。
    “很好,你和胡铨、王十朋等人讨论之后给朕写一份具体应对措施,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赵谌道。
    他们两人正在这里说话,外面传来了禀报的声音,过了一阵,只见曲端走了进来。。
    “陛下,辽东战场传来消息,高丽人要和我们谈判。”曲端道。
    “谈判?”王庶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谈判什么?”赵谌道。
    “陛下,是这样的,今年二月份,您从辽东离开之后,高丽人曾经数次进攻辽阳、锦州等地,但是都被咱们轻而易举击退!高丽的军力和咱们相差太大,他们根本就不是咱们的对手!现在高丽人将战事停了下来,但是他们却要和咱们谈判来决定国界。”曲端道。
    “决定国界?他们没有说退出辽东吗?”赵谌道。
    “他们想要和咱们平分辽东,不想再和咱们开战了。”曲端道。
    “高丽人还是可笑!明明只有那么一丁点的实力,竟然猖狂自大!他们又有什么资格和咱们谈判呢?国力不如咱们,军力不如咱们,什么都不如咱们!最早朕让他们称臣,他们非但不愿意甚至还藐视朕,现在他们还是看不清形式!”赵谌冷笑道。
    “陛下,怎样对待这些高丽人?”曲端道。
    “还是按照既定的策略去做!我们打下辽东只有半年的时间,辽东刚刚恢复生产,至少要再等一年,咱们才能对高丽发起进攻!等到高丽使者来了,我去亲自见见他。咱们和他们谈判,也可以麻痹高丽人之心。”赵谌道。


第五百八十二章 高丽来使2
    农历的七月初,大概相当于后世公历的八月多,在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初秋!燕云地区已经有些凉了。
    渤海之上,风浪滔天,几艘大船正在朝着燕云方向而去。
    领头的一艘大船之上,两个男子正站立在船头。
    其中一个男子已经有六十多岁,不过他的双眼仍旧非常的明亮,他的身体很是高大,整个人竟然给人一种威武的感觉。
    另一人则只有三十余岁,身体有些瘦弱,他站立在那六十余岁的男子后面。
    他们两人都穿着极为华丽的长袍,头上都戴着高高的帽子,这是高丽人的典型打扮。
    “李瑞,你曾经见到汉人的皇帝,这皇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六十余岁的男子问道。
    “汉人的皇帝很年轻,看起来还不到二十岁!他对人很温和,那日里我们在辽阳见到他,金昌盛将军不断的挑衅他,他也不生气,他似乎是一个很软弱的人。”这三十余岁的男子正是当日里去拜见赵谌的高丽人李瑞。
    旁边的六十余岁的老者乃是高丽副相安莆麟!这一次正是安莆麟出使中国,为高丽使者!
    “汉人当年几乎被女真灭国,后来却能够击败女真,占领北方,可见他们也不简单!汉人的皇帝不可能仅仅是一个温和、软弱的人。”安莆麟摇了摇头,道。
    “汉人的军队可真是强大啊!这半年来,我们和汉人军队经历大小数十战,我们全部失败!尤其是在锦州城的时候,我们十万大军竟然不是他们一万人的对手!安大人,我一直觉得咱们应该退出辽东!汉人军队这么强,我们呆在辽东太危险了!”李瑞道。
    “汉人军力确实超乎预料!我也觉得有些惊讶,自从女真灭辽之后,我们高丽人也感受到了危机,这些年来我们高丽大军也在不断的训练,我曾经看过我们的军队,算得上是精锐之军了,为何不是汉人的对手?”安莆麟道。
    “咱们的军队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事,都是一些花架子而已!汉人的军队则是南征北战,江南康王大军、西夏军队、女真军队通通被他们击败,实力稍弱一些的将士都已经死在了战斗之中,剩余的都是百战精兵!我们高丽军队当然不是他们的对手了。”李瑞道。
    “汉人军队如此强大,为何不主动出击?”安莆麟猛地道。
    “这……下官也不清楚。”李瑞道。
    波浪很大,安莆麟身上都被海水溅湿,他在仔细的思考着。
    “刚才你说汉人皇帝年轻、温和、软弱,很有可能他被朝中大臣架空,被军队架空!军中之人想要让宣武皇帝继续感受威胁,让宣武皇帝不得不继续依靠军方,这样一来军队的地位就会一直很高!因此宋军现在不会进攻我们,而会任由我们存在,甚至会让我们越来越强大!”安莆麟猛地道。
    “大人说的有一定道理。”李瑞愣了愣,点头道。
    “不错!应该就是这样!汉人的皇帝只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乳臭小儿,他根本无法掌控军队!想必辽东战场的战报还没有传到燕京城!”安莆麟道。
    “可是,不管怎样,宋军的实力都远远超过我们,一旦宋军将领的想法发生改变,我们可就完了!”李瑞道。
    “我高丽有七百万百姓,有五十万大军!我们没有遭遇战乱,国内经贸繁华,百姓安居乐业!我们的军队慢慢的也能变得精锐起来!时间长了,我们就可以真正和汉人抗衡了!”安莆麟道。
    “但愿如此吧。”李瑞低声道。
    “听说汉人在燕京以东建成了一座天津卫,咱们先要去这天津卫看一看。”安莆麟笑道。
    ******
    下午的时候,高丽人的几艘大船来到了天津卫所在的海域,安莆麟、李瑞本来已经进入船舱休息,此刻则被人叫了出来。
    “到岸了吗?”安莆麟打了个哈欠,道。
    “副相大人,您快看!”一个高丽侍从指着前方,用震惊的语气道。
    “有什么好看的?那天津卫不过刚刚建成两年而已,一个破败码头……”安莆麟不屑道。
    不过他说着说着声音就停了下来,他双眼圆睁,也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在前方的海面上,不知道有多少船只朝着西方的天津卫而去。
    海面上到处都是海船,各种各样的海船,有的建造的极为高大,有的看起来则十分的矮小!有的是帆船,有的则是人力划动之船!各种各样的船头上都站着人,有的船上那些船员已经开始将货物从船舱里搬出来!
    “这该有多少海船?几百艘,一千艘,甚至更多?”李瑞此刻也是一连震惊道。
    有船朝着天津卫而去,也有船从天津卫离开!这些船有的是朝着东方而去,有的则是朝着南方,还有的则是朝着北方,一副繁忙的海上贸易情景展现在了安莆麟、李瑞的面前。
    高丽也有码头,尤其是高丽的都城开京就是一座临海城市,可是整个高丽都没有这般繁华的码头。
    “这便是天津卫吗?不是刚刚建成不到两年吗?怎么这般繁华?还有,中原不是刚刚遭遇战乱,民不聊生,现在还有人来这里做生意?”安莆麟难以置信道。
    其实天津卫不仅仅是海上的贸易,还有黄河上的贸易。宋代的黄河出海口就在天津附近,开封府、大名府这样的宋朝名城都通过黄河河运连接起来,一直到天津,再从天津前往燕京城,可以说这里连接整个中原。
    安莆麟神色不定,过了没有多久有一艘天津卫海关的小船过来检查了这一艘船之后,听说他们是高丽使者,于是将他们引到了码头上。
    “李大人,咱们去这天津卫转一转!”安莆麟道。
    “好!”李瑞点了点头。
    天津卫海关为他们安排了歇息的地方,他们两人却带着几个侍卫朝着外面而去。
    整个天津卫的城市建设仍旧非常的简陋,这里没有多少本土居民,都是一些商人!可以说天津卫有三分之二的地方都是商铺,无数人在其中进行贸易!
    他们是高丽人的打扮,但是街上没有人觉得奇怪,也没有人朝着他们多看几眼!因为这天津卫中也有高丽商人,而且数量不少。
    除了高丽商人之外,还有东瀛人、安南人,还有一些皮肤很黑的东南亚人,另外还有一些黄头发、蓝眼睛的色目人。
    到处都是商人在议价、争执,无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送到这里来。
    前方出现了一个酒楼,安莆麟、李瑞从船上下来之后都有些饿了,谁知他们进入酒楼里面却发现这里已经坐满了人!
    “两位客观,实在是没有座位了!不过那边的桌子上只有一个人,你们要不和他坐在一起?饭钱我给你们打八折!”一个小二陪着笑,道。
    安莆麟冷哼一声,不过还是点了点头。
    那边桌子上只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男子坐着,这年轻男子长的异常的俊秀,穿着儒服,小二过去说了几句之后,这年轻男子点了点头。
    安莆麟、李瑞这才在这里坐了下来。
    “两位请了,这天津卫最是繁华不过,天津卫所有的酒楼都是座无虚席,所以常常有客官挤在一起的事情。”年轻男子先是拱了拱手,然后笑道。
    “小兄弟请了!”李瑞也拱了拱手,笑道。
    “看两位的样子不像是来这里做生意的?”年轻男子道。
    “实不相瞒,我们是前往燕京城,只是路过天津卫而已。”李瑞道。
    “如此可真是巧了,我也是前往燕京,不过船在天津卫停了下来。”年轻男子笑道。
    “哦?小兄弟去燕京做什么?游学吗?”李瑞道。
    “这倒不是!看两位的样子,似乎是官场中人,你们莫非是高丽官员?”年轻男子仔细看了两人一阵,道。
    “啊!”安莆麟、李瑞都吃了一惊,安莆麟沉声道:“你如何知道?”
    年轻男子大笑道:“只有官场中人才有你们这等气势,与众不同。”
    安莆麟点了点头,道:“告诉你也无妨,我等乃是高丽使者,前去拜见大宋皇帝。”
    “你们是要向皇帝陛下上书称臣吗?说实话,你们早就该这么做了!我半年前出来,一路经过川蜀、江南,然后才来到这里,我听人说你们高丽竟然趁着大宋、女真交战抢了辽东数座城池,当时便惊讶不已!听到你们不愿意向大宋皇帝称臣,心中就更加难以置信!现在好了,你们向大宋皇帝称臣,让出辽东城池,你们高丽可以保的安宁!大宋乃是天下第一强国,我等四夷向来尊大宋为共主,向大宋称臣并不丢人。”年轻男子笑道。
    “这么说来你不是宋人?”安莆麟惊讶道。
    “不错,在下大理国段氏子弟,也是奉皇命前来拜见大宋皇帝,递交国书。”年轻男子道。


第五百八十三章 一路见闻
    “大理国段氏子弟!”
    听到这话,安莆麟、李瑞的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来。
    “你既然是奉皇命而来,为何还要从川蜀到江南,从江南又到这里,路途上竟然浪费了半年时间,你就不怕耽误了王事吗?”安莆麟愣了愣,立刻道。
    “王事?我大理国现在又有什么王事?”年轻男子苦笑道。
    “此话怎讲?”安莆麟道。
    “我们在天南,你们在地北,你们不知道我们大理的国事,这也正常!其实都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不说也罢!小可段和明见过两位!”年轻男子道。
    “在下高丽副相安莆麟,这一位乃是我高丽翰林院学士李瑞李大人。”安莆麟道。
    “原来竟然是两位大人,小生有礼了!”段和明又道。
    “既然大家都是去燕京城拜见大宋皇帝,那就一起同行。”安莆麟道。
    “如此最好不过!”段和明笑道。
    “你去燕京,定然是代表大理向宋朝称臣了?”安莆麟道。
    “不错!当今天下,四夷纷纷向宋朝称臣!据我所知,吐蕃数十个大小部落都派人前往燕京,希望能够得到大宋皇帝的册封,北方的草原上也有蒙古部落前往燕京表示臣服,安南也派人前往朝拜大宋皇帝,东瀛都有人前往中原向大宋进贡!我大理乃是天南小国,本来就是大宋臣子,现在大宋一统天下,我们自然更要向大宋表达祝贺了。”段和明道。
    “四方诸国都向大宋称臣,我们高丽却不是如此!我们这一次出使大宋,为的是和宋人谈判。”安莆麟脸上露出一丝嘲讽的表情,道。
    “谈判?谈判什么?”段和明惊讶的道。
    就在这个时候,小二将饭菜端了过来,三人都停了下来,不再说话。
    等到这小二走了之后,三人才再次说了起来。
    “自然是谈判辽东的归属问题了!我们高丽大王希望汉人能够彻底退出辽东,将那里完全让给我们!到时候我们高丽占据北方大片领土,可以和大宋成为兄弟之邦。”安莆麟道。
    段和明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安莆麟,这眼神中即带着难以置信又带着冷笑嘲讽。
    “怎么,有什么不对吗?”安莆麟道。
    “你们凭什么和大宋谈判?你们高丽国力远远不如大宋,又怎么可能成为兄弟之邦?”段和明道。
    “我们高丽也有数百万百姓,也有数十万大军,足以抗衡大宋,逼迫大宋和我们谈判!”安莆麟道。
    “我在江南的时候就听说你们入侵辽东,这么长时间了,你们肯定和汉人交战,胜败如何?”段和明道。
    “这个……互有胜败。”安莆麟的脸色微微一红,道。
    “只怕不是互有胜败,而是完全失败吧!”段和明冷笑道。
    “你怎么知道的?”安莆麟不得不点了点头,反问道。
    “这还用说吗?宋军本来不算是天下强军,但是自从宣武皇帝登基之后,革新军制,宋军变得越来越强!数十年前西夏还可以和大宋抗衡,然则宣武皇帝登基之后,不到半年西夏灭国!女真人崛起以来,强大无比,辽国都被女真灭亡,他们号称满万不可敌,可是在宋军面前,他们仍旧不是对手!我离开大理的时候只是听说宋军夺回了中原、燕云,可是在江南的时候便听说宋朝皇帝再次御驾亲征,将金国彻底灭亡,金国皇帝都被诛杀!你们高丽人几百年没有打过仗,怎么可能是宋军的对手?”段和明道。
    安莆麟默默点了点头。
    “你们的兵力远远不如大宋,现在你们还不立刻称臣,反倒是要和大宋谈判?”段和明道。
    “宋朝的皇帝十分年幼,不到二十岁,军中将领未必服……”安莆麟正在说着,李瑞拉了拉他的衣袖。
    “这件事情不足为外人道也。”安莆麟笑了笑,道。
    “你们一意孤行,将来会给高丽带来灾祸的。”段和明笑了笑,道。
    三人在酒楼中大快朵颐,这酒楼的饭菜倒是做的很好,吃饱喝足之后,三人才一起离开酒楼,后面还有几个高丽侍卫跟着他们。
    “段公子是一个人来到中原,也没有侍从?”安莆麟有些奇怪的道。
    “不错!我乃是偷偷离开大理,封密旨前来,自然没有侍卫。”段和明道。
    安莆麟、李瑞都觉得这段和明有些诡异,一则段和明竟然在路途上就耽误了半年时间,转来转去,二来这段和明竟然说自己是奉密旨,也不知道他来中原到底做什么。
    “段公子从川蜀到江南,然后才到这里,不知道现在的川蜀、江南情形如何?”李瑞则是问道。
    “川蜀、江南本来就是大宋繁华之地,现在一副盛世景象!大宋皇帝在川蜀、江南推行减租令,规定地租不得超过三成,短短几年时间百姓都变得无比富裕!另外,从川蜀到江南,几乎所有的税卡都被撤去,商人经商不用再交许多税收,因此现在川蜀、江南之间商贸往来极多,商业极为发达!还有,从川蜀到汉中的道路已经彻底贯通,虽然仍旧有蜀道在,但是道路比起以前要顺畅的多!我听说从汉中前往燕京的官道都已经修好!沿海各地则是大建码头,整个中国都是四通八达!”段和明道。
    “听说前些年宣武皇帝和建炎皇帝大战,川蜀、江南等地应该也遭遇了不小的破坏,现在怎么可能会繁华呢?”安莆麟不信道。
    “大宋朝廷治国手段高明,出现繁华景象也不奇怪。你们看看眼前的天津卫,建成也不过两年时间,现在这商贸往来,天下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比拟!其实,大宋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只要政策得当,短短几年之内恢复盛世一点都不奇怪!隋朝末年也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等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贞观之治也没有几年,天下便开始恢复昌盛,这一次只是更快一些罢了!川蜀、江南各地的百姓都将现在的宣武皇帝比作唐宗宋祖,现在看来,他的手段还在唐宗宋祖之上。”段和明道。
    “听说宣武皇帝年纪很小,没有多少威望,性情还有些软弱,不知是真是假?”已经来到了驿馆门口,三人先进入其中,坐在房里,安莆麟道。
    “你这是听谁说的?这样一个中兴大宋的帝王怎么可能是你说的这样?”段和明一副惊愕表情,难以置信道。
    “我曾经拜见宣武皇帝,看到他性情温和,似乎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李瑞咳嗽了一声,道。
    “此言大错特错!我在大宋呆了半年多的时间,对于宣武皇帝的事情了解的很清楚了!宣武皇帝这些年来所作所为已经传遍民间,你们高丽人竟然一点都不了解。”段和明摇头道。
    “还请段公子指教。”安莆麟道。
    “这些事情你们随便找个人打听一下都能知道,也罢,我就告诉你们!这宣武皇帝本来是道君皇帝的嫡长孙、靖康皇帝的嫡长子!道君皇帝推行花石纲使得天下大乱,北有宋江南有方腊,之后女真到来,宋军更是不堪一击!种家军号称宋军最强,种师道号称宋军第一人,然则在女真铁骑面前仍旧只有败亡一途!女真大军包围开封,道君皇帝、靖康皇帝全部被女真人捉走,宣武皇帝当时只有十岁,但是他竟然用替身骗过了女真人,他与李纲一起逃出了开封!之后他和李纲来到相州,谁知竟然被康王陷害,民间传说是在岳飞的帮助下,宣武皇帝从相州逃出,然后一路来到关陕,投靠折可求!这折可求乃是曹操一样的人物,竟然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宣武皇帝身旁所有大臣都被遣散,再无一个亲信,折可求甚至将自己的女儿送入皇宫之中用来监督迷惑皇帝,而皇帝则是天天做木匠。”段和明道。
    “木匠?”李瑞惊讶的道。
    “是啊!不过皇帝做木匠只是用来迷惑折可求的手段!听说皇帝当时对于木匠十分的痴迷,他没日没夜的呆在皇宫做木工,折可求以为宣武皇帝昏庸无能,再也不把宣武皇帝放在心上,谁知宣武皇帝却利用打猎时机偷偷联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