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虎步天下-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了,父亲倘若在天有灵,也不会愿意看到你这个样子的。”
孙翊点点头,擦干了挂在眼角的泪水,眸子里的悲戚如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坚定而果决的眼神!
“大哥,他日你兴兵荆州,定要带上我!我要亲手斩下魏延的头颅,带到父亲坟前祭拜!”
孙策咬牙道:“岂止是魏延!刘表、吕公、黄祖,都与我们都有切齿之恨!等我打破荆州,定要将他们合族夷灭,方能消我心头之恨!”
说着,他的目光微微有些闪烁,叹了口气,对孙翊道:“不过,现在我们的实力还太弱,拿下庐江后,也不过一郡之地,万余人马。而刘表已经坐拥荆襄六郡,实力悬殊极大,要想给父亲报仇,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若是大哥告诉你,我们需要等上一两年,或是更久,你能原谅大哥吗?”
孙翊点头道:“大哥现在已经是一方诸侯,登高一呼,将士用命,手中掌握的是成千上万人的性命,自然不能意气用事。大哥能够看清形势,顾全大局,做弟弟的高兴都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怪你?若是二哥在这里的话,相信也会和我一样的!”
孙策闻言,眼神忽然一黯,凝声道:“二弟他……”
孙翊一惊,已经预料到了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慌忙问道:“二哥他怎么了?”
“他被人劫走了。”
“谁干的?”
“就是之前在伏牛山截杀我们的那伙人!母亲她受了这场刺激,不久后又得知父亲过世,大病了一场,卧床休养了一个月,差点没有熬过来,好在经过调养,现在已无大碍了。”
孙翊听到吴氏已经无碍,心里长长舒了一口气,但是一想到孙权落在了那群人手里,顿时又紧张起来。
伏牛山那一次,那个神秘男子的行为就让他觉得十分奇怪,但一直没有想清楚到底是为什么,现在他们居然又劫走了二哥,看来其中果然有问题。
“大哥,他们为什么要劫走二哥啊?”
孙翊问道,不知道为什么,潜意识里,他隐隐觉得孙策似乎已经知道了其中的缘由。
然而,孙策却摇了摇头道:“我也不知道。不过,有一件事情,你一定要记住。仲谋,他是我的弟弟,是你的二哥,今后无论你去到哪里,无论遇见什么样的事情,无论听到什么样的话,这一切都不会改变,永远不会!知道吗?”
“知道了。”
孙翊点头应道,心里却更加肯定,大哥一定还有什么事情在瞒着自己。不过,既然他现在不打算说,自己再继续追问估计也没有意义,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弄明白。
孙策微微一笑,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轻声道:“等庐江这边稳定下来,我就会派人去袁术那里,把母亲和弟弟妹妹接过来。”
孙翊眼前一亮,旋即又疑道:“袁术他会白白让我们把人接走吗?”
“当然不会。”孙策笑着摇了摇头,“不过,只要我们有了足够的实力,到时候也由不得他不答应。现在的他坐困汝南,四面受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我们。”
说着,孙策抬头环顾了一下四野,对孙翊道:“好了,跟父亲道个别吧,时候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去了。”
“嗯。”
孙翊点了点头,作别了父亲,跟孙策一起朝山脚下行去。
西沉的红日渐渐隐没到了山后,朦胧的夜幕一点点将整个世界笼罩其中,几只归巢的寒鸦飞过天边,嘶哑的鸣声在空旷的山丘上久久回响,凄冷而又苍凉。
山丘背后,忽然又转出了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夜幕中分辨不出面庞。
“去吧,我在这边等你。”
一个男人的声音响起,较小的那个身影点了点头,径直朝孙坚的墓前走去。
微弱的火光在墓碑前燃烧起来,驱散了四周的黑暗,映亮了那一双泪光闪烁的碧色眼眸。
“父亲,权儿也看您来了……”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八十九章 改革(上)
庐江,为扬州六郡之一,治下十四县。其地东接丹阳,西临江夏,南依豫章,北靠九江、汝南,乃是连接扬、豫、荆三州的战略要地,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庐江太守陆康生性优柔懦弱,郡内武备废弛,治下虽有数十万人口,却仅保留了不到万人的军队,舒县守军也仅有四千余人,这才给了孙策鸠占鹊巢的机会。
不过,孙策自然不是陆康之流,夺占庐江后,坐未安席,就已经开始了变革。用周瑜的话说,庐江四战之地,强敌环伺,若不思变,只怕不久便会成为别人案板上的肥肉。
为了帮助孙策早日立足江东,成为乱世中的强者,孙翊没少费心思。到庐江没几天,他便根据孙策集团的现状,规划了一整套的改革措施,并将他们一一罗列出来,介绍给孙策。
“这些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听孙翊说完,孙策惊讶得合不拢嘴,一双眼睛瞪得像灯笼一般。
“是啊!”孙翊大方的承认,到了现在,为了帮助孙策,他也不再顾忌太多。
孙策微微吸了一口气,起身在后面的架子上取下一卷竹简来,递给孙翊。
“你看看这个。”
孙翊接过来,缓缓展开,一目十行的阅读起来,不一会儿,他的脸上便露出了和孙策刚才一样的表情,嘴巴半天也没能合上。
上面一条一条的罗列着庐江改革的各项举措,每一项都有详尽细致的介绍,还借用古时的各种事例予以说明,可谓面面俱到。然而真正让他吃惊的却不是这个,而是上面所罗列的各项措施,居然有一大半和他刚才对孙策所讲的不谋而合!
然而,孙翊翻来覆去看了几遍,也没有在竹简上找到作者的署名,只好对孙策问道。
“大哥,这是谁写的?”
“此人乃是公瑾的挚友,姓鲁,名肃,表字子敬。”
鲁肃?!
孙翊又惊又喜,忙道:“大哥!此人有不世之材,可堪大用啊!”
当然可堪大用!人家可是历史上周瑜的接班人,江东的第二任都督,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全能型人物!不管是战略眼光还是谋略胆识,鲁肃都属当世一流,孙刘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关系紧张时,他曾单刀赴会约见关羽,声色俱厉,据理力争,一向目中无人的关羽在他的面前也没能讨得半点好处。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只要给他安排一个合理的位置,对于孙策集团,他便可以发挥出不亚于周瑜的作用。
孙策笑着点头道:“难得你只看了这份竹简就有此见识,不错,就连公瑾也对此人赞不绝口,我也觉得他是个人才,所以已经委任他为皖城县令,先在外磨练一番,随后再委以重任。”
在周瑜的协助下,孙策对孙翊和鲁肃的改革方案进行了分析、改进和整合,而后迅速开始紧锣密鼓的施行起来。
乱世之中,一支强军乃是立世的根本,所以,加强军备是孙策变革的重中之重。
在孙翊的建议下,孙策首先对庐江境内的人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旨在清查那些并未入户载册的散民。一个月后,结果出炉,让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庐江一郡,在册有户八万五千,口三十二万六千余。然而经过人口普查,居然多出了将近十万人口!
四十多万人口,若是强兵黩武的话,已经足够拉起一支四万多人的庞大军队了!
但孙策显然不可能那么做,因为那样的话,几乎相当于将治下所有的青壮征调一空,便会导致从事生产的将全是老弱妇孺,造成外强中干的局面。再者,庐江一郡之地,也很难养活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粮食和饷银姑且不论,单是装备这些军队的军械,所需的铁材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三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在甘露二年,曹魏征东将军诸葛诞叛变,司马昭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往讨,在当时来说,即使是对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这也几乎已经算得上是倾国之兵了。而同时期的季汉,全国兵力不过十万人左右,姜维屡次北伐,前期规模不到万人,后期不过数万人,却也使得有天府之国美誉的益州一境民生凋敝,人人面有菜色。
庐江一郡之地,虽然富庶,但却也经不起那样折腾。孙策所部原有六千之众,拿下庐江后对郡县兵进行了收编和遣散,留下了其中的五千精壮。经过集思广益,孙策决定再征兵九千,将全军扩充到两万之众,在保证庐江的经济不崩溃的前提下,这几乎已经是养兵的极限了。
由于北方连年征战不息,庐江境内聚集了大量流民,征兵的消息发出后,流民们纷纷涌向设在各县的征兵点,不到半月,便有将近三万人报名。经过几番严格筛选,最后留下的九千人个个都是难得的精壮!
孙策本想将黄忠的无当军扩充到两千人,但考虑到治下铁矿相当紧张,最后从这九千新兵中挑选了数百名佼佼者,将他们编入无当军,使其满编千人之数。而其余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将,则分领打散重编后的万名老兵。剩下的九千新兵,经过两个月的训练之后,其中表现最差的三千人分派驻守各县,其余的六千人,孙策和周瑜则各统三千。
新军初成,除了加强训练,装备的跟进也刻不容缓。好在皖城附近的潜山铁矿丰富,孙策专门调集了两千民夫和工匠,由鲁肃全权负责,一面在潜山开矿,一面就地修建军备作坊,打造军械。所有的兵器和防具,都优先满足无当军的需求,再配给其余各部,程普、黄盖等旧将虽然心中微有不快,但一则他们都见识过无当军的战力,二则孙策以身作则,将自己所部三千人的配给排在最后,众将最终再无二话。
在鲁肃的主持下,皖城的开矿和军械打造进行得如火如荼,不到一个月,便已经将黄忠的一千无当军全部装备完整,其余诸部的各类军械也开始源源不断的有了补充。
至此,孙策军各部气象初成,虽然进行重新整编后,离恢复孙坚时的战力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却也逐渐走出了襄阳大战惨败的阴霾。
而在军备得到扩充后,解决后勤问题便成为了当务之急。
孙翊和鲁肃的建议中,都提到了屯田,以征兵时未能入选的两万多流民进行屯田,为他们提供农具、种子和耕牛,使其开垦荒地,自力更生。虽然之后的收成有八成要上交,但庐江境内荒地甚多,所以只要能力所及,开垦荒地不限面积,并且成为他们的私人财产!相对于之前食不果腹的处境,两成的收成和土地的所有权已经足够吸引他们了。
不同的是,孙翊之所以提出这项建议完全是借鉴了曹操在兖州的屯田改革,而鲁肃凭的却是自己的真才实学。
但在这一点上,孙翊自己也有所创新,提出了藏兵于民的想法,就连周瑜也对这个建议赞不绝口。
藏兵于民,说白了,就是民兵!
让这两万流民作为民兵,农忙季节则垦荒屯田,为大军提供粮食补给,农闲时,则由各部派出专门挑选出来的百战老兵,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军事训练,每六日进行一次演武操习。不过,由于管理较为松散,为了避免这两万民兵成为不安定因素,操练之后,所有的武器装备都必须收归各县武库。
由于在庐江境内有了自己的土地,在小农意识的驱动下。这两万民兵便被紧紧的和孙策集团绑在了一起,若是有外敌来犯,孙翊相信他们定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这批民兵只能用于保土,却无法用来开疆。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九十章 改革(下)
庐江地处淮南,水网纵横、湖泊遍布,早在春秋时期,当时的楚国名臣孙叔敖就意识到了水利的重要性,主持修建了著名的芍陂,灌田万顷、民赖其利,使得它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四大水利工程!
然而到了汉末,群雄争霸,田地荒芜,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失去了维护,长年累月下来,也就渐渐荒废。作为后世穿越而来的人,孙翊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芍陂的重要性,所以特意在建议中提出了治理芍陂,而鲁肃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详细的治理方案。
在孙策的调动下,数万民夫很快从各地汇聚到芍陂,开始了加固闻堰、疏通河渠的浩大工程。
虽然都知道治理芍陂后会有巨大的水利效益,但实际操作起来之后,每天巨大的消耗还是让孙策心疼不已——几万人啊,那可相当于调动几万大军征战的兵粮消耗了,若不是陆康在任期十余年间囤积下了不少的粮食,这样大的消耗恐怕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而两万民兵屯田的地点也就选在临近芍陂的六安和安风两个县,一方面方便引水灌溉,另一方面,北方强敌林立,一旦爆发战事,这两万民兵也能立刻拉上前线!
孙翊本来还建议同时开发巢湖和彭泽,兴修水利的同时,发展渔业养殖,孙策虽然觉得可行,但考虑到征调民夫巨大的消耗,还是暂且搁置了下来,先将芍陂作为一个试点,若是数年之后效果明显,等有了足够的积累,不仅可以再开发巢湖和彭泽,还可以将庐江境内剩余的数万流民都发往各地屯田,到那个时候,就再也不用为军粮而发愁了。
南方发达的水系造就了无数的河道湖泊,也决定了要立足江南便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而水军的强大,除了军事训练,战船的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上,东吴曾经拥有整个三国时代最强大的水军,并以此与强大的北方抗衡,割据江南半个多世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造船工艺!
战船中,最著名的当属楼船,当时最大的楼船上下共有五层,最多可载兵三千余人,船上列矛戈,树旗帜,戒备森严,攻守得力,外形巍峨雄伟,宛如水上堡垒。而其余战船,诸如艨艟、斗舰、走舸等,也都在当时发展出了繁多的花样,和楼船一道成为了纵横水上的无上利器!
不过,孙翊虽然有心帮助孙策发展一支强大的水军,但自己本身却对造船一窍不通,只能向他提出其重要性,具体实施细则,包括战船的设计图样,依然是由鲁肃一一提出。此外,鲁肃还指出,发展造船,不仅仅可以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对于组建骑兵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襄阳一战之后,孙坚军原有的几千匹战马都被荆州军夺去,彻底丧失了骑兵。若是放任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将来与北方势力开战,无疑会在部队的机动性上吃一截大亏!所以重新组建骑兵乃是当务之急,而南方不仅马匹稀少,马的耐力和速度都属下乘,即使费尽心力组建一支骑兵,在和北方骑兵的对决中也一样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所以战马的来源必须放眼北方的凉州、并州和幽州三地,由于中原地区此时正于在诸侯混战的局面,兵荒马乱、道路阻隔,从凉州和并州购进战马显然已经不现实了,所以幽州便成了最后的选择。若是造船工艺得到一定发展,孙策便可派遣船队顺江而下,由海路前往辽东,以那一带缺乏的粮食换取江南急需的战马!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沿江需要经过九江、丹阳等数郡之地,若不先将这几处征服,想让当地诸侯豪强眼睁睁的看着那么多粮食和战马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运来运去,显然不现实。这就决定了孙策想要组建骑兵,必须先渡江东征,打通长江航道,保证与辽东海上交易线的畅通。
虽然战马交易看起来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不过孙策和周瑜商议之后,还是早早把造船提上了日程——即使不进行海上贸易,对于防备荆州军东下来说,一支强大的水军也是当务之急!
由于意识到了水军的重要性,孙策在发展造船业上也下足了血本,不惜花重金在招募船工,并且给予极其丰厚的生活待遇,数月之中,庐江境内的船工蜂拥而至,就连荆州一带也有不少船工闻风而来,很快便招募到了三千余名船工。
孙策在寻阳、居巢、襄安三县的长江边选址,建造了三处船坞,将这三千余名船工分配到各处,开始了战船的开发。
与此同时,孙策使程普率本部人马进驻寻阳,周瑜进驻居巢,黄盖进驻襄安,三部人马一方面配合船工试验陆续开发出来的战船、对其提出改进意见,一方面积极进行水军的各项操练,以求在战船开发完成之时便拥有一支可以纵横长江的水师。
对内举措一一出台之后,对外方面,孙策集团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一面派人频繁接触汝南的袁术,另一方面,则主动遣使向周围的九江、丹阳、豫章三郡示好,互通有无,展开了商业贸易。
九江、丹阳、豫章三郡,由于太守能力不济,盗匪猖獗,豪强林立,庐江的商队进入三郡境内后,不时会遭到盗匪袭击,但对于这种情况,孙策都会对他们的损失予以一定的补偿。在这样的支持下,即使偶然有一定风险,但大量的商人依然趋之若鹜,扬州一带的商业活动竟隐隐有了日趋繁荣的迹象。
然而,这些奔走大江两岸的商旅当然不会知道,这一切都是孙策集团为了将来拿下江东而下的一盘棋。
。。。。。。。。。。。。。。。。。。。。。。。
整顿军备,兴修水利,民兵屯田,起坞造船,结好通商。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孙策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今天出现在芍陂附近的河堤上,过两天又出现在寻阳江边的船坞里,到处都经常可以看到他的人影。几个月下来,他整个人瘦了一圈,也黑了不少,原本精光熠熠的眼睛也布满了血丝,让孙翊对自己这个大哥心疼不已。
然而这段时间,孙翊自己也没有闲着,一样忙得晕头转向。
江南缺马,庐江尤甚,除了军中的中高级将领,就连传令兵和斥候的马匹供应也十分紧张。这一点让孙翊十分不安,要知道传令兵和斥候是一军的喉舌和眼睛,若是连他们的机动性都不能保障,一旦爆发战事,便会处于相当被动的境地,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全军覆没!
没有战马的话,就必须想个办法,找个东西代替战马!
简单地说,战马就是一种代步工具,在孙翊的认识里,代步工具无非就是飞机、火车、轮船之类的东西,这些玩意儿他现在当然造不出来,即使造出来了,对于传令兵和斥候来说也几乎没什么用处,所以,考虑再三,孙翊想到了自行车。
车身轻便灵巧,运行速度也不算太慢,和马匹比起来,不仅更加便于隐蔽行踪,还不需要草料!
有了这个想法,孙翊说干就干,一连几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开始设计起自行车的图纸来。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九十一章 时局
在穿越前,孙翊曾经有好几年时间都是骑自行车上学,所以对于它的构造自然也是一目了然,画起草图来没有丝毫问题,很快,一辆自行车的构造图就已经勾画了出来。
不过,车子的制造材料却让孙翊颇伤了一点脑筋。
自行车最核心的两个部分,一是车轮,二便是它的驱动装置——链轮和链条。
后世的自行车采用的是钢制的车轮和轮轴,空中的设计,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也让自行车整体重量轻便了不少,然而在这个时代虽然已经有了炼钢技术,但钢材的来源却是个大问题。炼钢需要铁,而现在庐江正加紧扩充军备,最缺的就是铁,所以,在参考了马车的车轮后,孙翊决定将自行车的车轮设计为木制的。
然而链轮若是再用木头作为材料,用不了多久便会因为磨损而滑链,而铁的材质又较软,长期使用的话,链轮极易变形,也不是理想的选择,最为适合的钢材偏偏又极其宝贵。无奈之下,孙翊只好退而求其次,设计了可以随时拆卸的链轮。而与链轮同属驱动装置的链条,由于结构比较精细,用木材制作难度较大,孙翊只好选择了铁制链条。
核心部分设计出炉后,孙翊又对其它部分进行了设计和改造,自己觉得满意了之后,才向孙策要来几个铁匠和木匠,让他们按照设计图样进行制作。在制作时,每一位工匠都是单独工作,而他们拿到的图纸上都只有自行车的一部分,彻底防止了技术的泄露。
此前,襄阳大战时,由于损失了大量战马,孙翊和孙权设计的马镫和马蹄铁已经被荆州军发现,并且迅速装备起来,这一次,他不想再犯同样的错误。
几天后,孙翊设计图纸上的各个部分终于全部打造了出来,经过组装,第一辆自行车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在外观上,这辆自行车与后世的自行车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孙翊试骑了一下之后,却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
这种自行车,慢行时还行,而一旦高速运行起来,便会剧烈颠簸,很不舒服。
后世的自行车并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有车胎的设计,用以减震,但车胎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呢?是橡胶!这可难坏了孙翊!
橡胶分为两种,一是天然橡胶,一是合成橡胶。
天然橡胶便是直接从橡胶树上分泌出来的天然胶乳,但偏偏这种橡胶树是生长在热带区域的!在现在这个时代,最近的恐怕也只有岭南的交州才有产出,这一来源显然并不现实。而合成橡胶就更难了,需要更加现代化的技术,孙翊本身是个理科渣,对于这个更是一窍不通!他尝试过用融化后的松脂附在车轮上,但松脂冷却凝固后,却变得异常的坚硬,颠簸得更加厉害。
经过不知道多少次尝试之后,孙翊终于不甘心的放弃了。
虽然颠簸了点,但也能凑活着用了,将来时机成熟了再进行改造吧!
看了孙翊设计制作的自行车后,孙策如获至宝,下令召集工匠日夜赶造,半个月的时间,就制作了上百辆,优先配置给了各部斥候。
虽然一连好几天忙得晕头转向,但孙翊的心里却倍感欣慰,付出的辛苦并没有白费,终于也算是在这乱世中为大哥贡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
岁月须臾,光阴荏苒,转眼又是三年匆匆而过。
三年间,烽火连天的神州大地上,群雄逐鹿的局势又有了新的变化。
河北,袁绍与公孙瓒的争霸依然在继续,然而此时的袁绍已经逐渐扭转被动局面,开始反守为攻。初平四年初,袁绍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命其进攻公孙瓒所置青州刺史田楷。田楷引兵迎战,屡次败于袁谭。不久,汉廷派使臣赵岐至关东为袁与公孙两家讲和。于是两军罢兵休战,袁绍势力由此进入青州。另一方面,公孙瓒与幽州牧刘虞的矛盾迅速激化:刘虞本为公孙瓒上司,但公孙瓒恃其勇力,不服刘虞,屡屡违抗命令。刘虞也毫不示弱,在公孙瓒出兵攻打袁绍时绝其军粮,两人多次上疏朝廷互相攻击,成见日深,遂至刀兵相见。然而刘虞终究是一介文官,完全不是久经沙场的公孙瓒的对手。初平四年冬,刘虞兵败被杀,至此,幽州全部成为公孙瓒的势力范围。
中原大地,曹操完全控制兖州后,自领兖州牧,将目光投向了户口殷实的徐州。初平四年秋,曹操之父曹嵩自琅邪投奔曹操,行至途中,陶谦部将张辏б蛱巴计洳莆铮渖焙Α2懿俅笈杌吮址バ熘荨4缶率喑牵僚沓牵胄熘菥箍ふ剑笃浦妒淄蛴嗉丁2懿僮荼甭有熘莅傩眨由笔蛉擞阢羲羲涣鳎嫠福θ跃。缫匚薷葱腥恕4文甏海懿僭僬餍熘荩窒挛宄牵还淖髌髅鹛涨剩鹬莺笤喝雌鸹鹆恕
这年夏天,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部将陈宫乘曹操进攻徐州之机,竖起反旗,迎立颍川的吕布为兖州牧。曹操与张邈本是好友,起兵之初曾一度隶属于张邈,占据兖州后,曹操势力大盛,反居张邈之上,张邈心怀不满,二人渐起疑忌。陈宫为兖州东郡人,后依曹操,曾亲自说服兖州士人迎立曹操为兖州牧,然而曹操在兖州杀害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人的强烈不满,陈宫心不自安,于是与张邈一起反叛曹操,迎立吕布。二人久在兖州,影响较大,兖州郡县纷纷响应。荀彧闻讯,急令驻守东郡的大将夏侯惇回军固守州治鄄城,又使程昱出镇范县、东阿,拒城坚守。曹操在徐州听说兖州生变,火速撤兵回救兖州。两军于濮阳一带展开激烈交锋,互有胜负,因蝗虫大起,军中缺粮,各自罢兵。
西北,李傕、郭汜击退了马腾、韩遂对关中地区的进攻,互相之间却渐起猜忌,乃至引兵相攻,三辅之地战火再起,天子蒙尘、百官遭难。兴平二年,趁李傕、郭汜混战之际,杨奉、董承等人护卫汉帝东归洛阳。然而,经过董卓之乱,洛阳城早已破败不堪,成了一片断壁残垣,粮食也极度缺乏,百官以野草为食,或有饿死者。
此时,宛城徐荣趁机南下,攻打新野,为刘备伏兵所破,身中流矢而亡,部将张济统其余众退还宛城。经此一战,刘表对刘备渐生忌惮,蒯越献计,以防备孙策、袁术为名,资以粮草军械,使刘备率部进屯蕲春,与黄祖协守江夏,互相牵制。
坐困汝南等待时机的袁术,趁周围混战不休之际,发兵东进扬州,击败扬州刺史陈温,占据九江。此时,徐州牧陶谦病死,徐州别驾糜竺等迎袁术入主徐州。袁术自称扬州刺史,兼领徐州牧,拥兵十余万,虎踞徐、扬,一时之间势力大盛,野心渐长。
庐江,经过三年的改革和休养生息,百姓安乐、仓廪丰实,孙策手中的两万水陆军也装备、操练完备,初具规模。为迎还吴氏,孙策备齐厚礼,派遣朱治出使九江,面见袁术。而此时袁术野心渐长,为控制孙策,采纳谋士杨弘建议,推诿不肯放归。
“大哥,看来要迎回母亲,以我们现在的实力,还不够啊。”听朱治说完九江之行的经过,孙翊黯然道。
三年前,当孙策提到迎回吴氏的时候,他就料到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如今果然不出所料,袁术已经将她当成了一张挟制损失的王牌。
孙策目光深沉的望着天空,凝眉不语,半晌,才缓缓开口。
“是时候了!”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九十二章 战端
兴平二年秋,三支庐江商队在丹阳泾县境内遭到当地山贼袭击,死伤数十人。
在以往,若是遇上这样的事情,孙策一般都会下令府库调拨银两补偿商人损失、抚恤死者家属,然而这一次,他却一反常态,立刻传书扬州刺史刘繇,言辞激烈的斥责其治理地方不力,使得盗匪横行,并措辞强硬的要求刘繇支付一笔数额巨大的赔偿,同时要求惩办丹阳太守周昕。
刘繇得书,立即将孙策的使者及书信移送周昕,周昕览闭,大怒,遂毁书斩使,以示与孙策势不两立。
十月,周昕亲率精兵万人,进屯春谷,威逼襄安;刘繇闻讯,遣大将张英、樊能率军五千为前部,自提大军两万随后,驰援周昕。两路大军共三万五千余人,气势汹汹,大有一举踏平庐江之势。
襄安守将黄盖星夜飞报舒县,孙策留朱治总领郡务,自率本部人马,并韩当、祖茂、黄盖三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