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隋暴君传奇-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了半天客套话,杨广道:“还是先接旨吧?听听父皇有什么旨意。”早有人准备好了香案。李社打开圣旨,高声唱道:“旨曰:着晋王即日进京觐见,钦此。”
杨广也没有接过圣旨,只以为会长篇大论,什么承天鸿运,皇帝诏曰之类的。却不知隋文帝杨坚素来只爱朴实文风,这样的圣旨十分常见。
这圣旨是接了,也知道要回长安去,但杨广仍感到莫名其妙,偷偷将李社拉到一边问道:“李社,究竟有什么事情,父皇要孤王回京觐见?”
“殿下还不知道么?”李社笑道,“圣上和圣后近来正在帮殿下挑选晋王妃,现在已经差不多选好了,当然要殿下回长安去亲自看看才好。若是日子合适,估计便要成亲了!小的先恭喜殿下了!”
“什么?”晋王杨广脑子差点短路,他实在没想到这一天之内,竟遭遇了几次“惊喜”。这么多事情集中到一起,而他却要赶赴长安,究竟应该如何应对?而他今后应该走一条怎样的路?杨广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感到有些迷惘起来。
*********************************************
第一卷完。
一切都刚刚起步,晋王杨广即将相亲、成亲,怎样应付秋月怀孕这单麻烦事?晋商坊将会怎么发展?大隋王朝将会走向何方?杨广如何成长为一代暴君?
敬请期待第二卷——《暴君初长成》。
……(本卷结束) ……
第二卷 暴君初长成
第四十一章 张妃之女
殿宇重重,暮蔼沉沉,凉风习习,宫中寂静,长安城西边的天际之上,一轮如镰刀般的新月散发着淡淡光芒,与宫墙檐角上的宫灯交相辉映,但见灯火辉煌,楼台掩映,花木扶疏,曲廊亭榭,一派富丽堂皇。
萧玉儿坐在长安城内大隋皇城明成宫的一间房内,凝望着青铜镜内的自己,只见一个十三四岁的如花少女衣着华丽,发髻高耸,如云黑发映着白嫩肌肤,只脸上那略带羞涩的浅笑,才微微显示出她的稚气。
这是自己么?萧玉儿心头涌起一股奇怪的感觉来。是的,这近两个月对她而言,真的有一种做梦般的感觉。
她便是后梁梁明帝萧岿与张妃之女。虽然贵为帝王之女,却可谓是命运多桀,自出生之日起便背负着“二月生”的原罪,最可恨的是似乎连老天也跟她过不去,生母在她还不懂事的年纪便已过世;叔父叔母,也是自己的养父母,竟然也相继患病身亡。所有一切都似乎印证着“二月生不举”的说法。她唯有寄养于母舅张轲家中。
母舅张轲家境贫寒,生活清苦,因此萧玉儿自小粗茶淡饭,基本上没享受过帝王之女的待遇,甚至洗衣做饭,家中各类杂活都亲手操作。所幸张轲不失为知书达理之人,仍请了私塾先生,教授萧玉儿诗词歌赋,加上萧玉儿生性聪颖,又勤奋好学,倒也学了不少东西。
直到两个月前,七八个带刀佩剑的兵尉簇拥着一个文官模样的人来到了张轲夫妇家中,带来了梁明帝萧岿的旨意,萧玉儿平静的乡村生活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她满怀伤感地离开了张轲夫妇,离开了居住多年的村落,稀里糊涂地被一乘轻巧精美的小轿送进了梁国的宫城,又被换上了精美华丽的服饰。
当梁明帝萧岿不冷不热地打量着这个久别的女儿之时,萧玉儿也盯着这个让自己十分陌生的父亲大人,心中百感交集,终于还是怯生生地行礼,唤了一声“父皇”。
王皇后倒显得十分热情,拉着萧玉儿的手问长问短,一口一句“我儿”,但萧玉儿只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丝毫没有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事实上,这个华贵的妇人除了是自己陌生父亲的正妻之外,确实跟自己没有其他任何关系——因此,萧玉儿自始至终还是没有把“母后”两个字叫出口,尽管离开村落之前,张轲夫妇反复叮嘱,她亦知道遵循礼节确实应该这么称呼。
另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当萧玉儿和王皇后的女儿二公主两人的生辰八字一同报给隋使及相师们之后,他们将两个生辰八字与晋王杨广的生辰八字进行了匹配占卜,结果竟然是萧玉儿大吉,而二公主的生辰八字尽管作了修订,结果却仍然是不吉。而梁明帝萧岿对隋使及相师们的礼品与暗示,似乎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
更令人吃惊的是,当相师们给萧玉儿察看手相及面相之时,所有相师都异口同声,说萧玉儿“命格高贵”,一位年长的相师拉着萧玉儿的手不肯放,两眼甚至还泛着泪花,连声道:“贵不可言,贵不可言!”又道看了一辈子的面相手相,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贵不可言的,云云。
这令梁明帝萧岿及王皇后感到十分羞愧,因为他们之前还悄悄跟隋使和那些相师们说过,说这个女儿的命格不好。若不是与这些隋使和相师们素无瓜葛怨仇,梁明帝萧岿几乎要以为他们是故意和自己作对了。
毫无疑问地,张妃之女萧玉儿成为了晋王妃的不二人选。梁明帝萧岿除了心中稍微有些不舒服之外,倒也十分高兴,毕竟萧玉儿怎么说都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成了大隋的晋王妃,自家的打算便算是实现了。
王皇后十分不快,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女儿竟然比不过这么一个偏妃的、还是“二月生”的女儿,尤其这个萧玉儿还是自己向梁明帝萧岿提出来的,怎想到会弄巧成拙。但是事已至此,她亦没有办法,表面上反而对萧玉儿更加亲热了,还送了大量的金银首饰给萧玉儿。毕竟,这个萧玉儿已经是准晋王妃了,而王皇后名义上是萧玉儿的母后,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张妃早已不在人世,亦不可能与自己争宠,说不定自家的富贵,还要仰仗这个“二月生”的萧玉儿。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的准备,萧玉儿又跟着隋使和相师们,长途跋涉,来到了大隋王朝的都城——长安。
萧玉儿被安置在皇城内的明成宫,这按例是大隋公主的住所。萧玉儿虽然是作为准晋王妃,但一切还未确定,安置于此,倒也十分恰当。
虽然隋文帝夫妇是以节俭闻名,但皇宫之内毕竟还是富丽堂皇。尤其这里既然用来安置萧玉儿,自然还经过一番装点。香木栋椽,杏木梁柱,门扉上雕着金黄色的花纹,门面上挂着碧翠的珍贵玉饰,椽端上以壁为饰,窗为青纱笼住。萧玉儿望着这一切,心中却没什么感觉,反倒怀念起长期居住的小村庄来。那是典型的南方村落,与北方山河的粗犷冷峻完全不同,田野里到处是一片片秧苗的油绿,一簇簇菜花的金黄。房子后面一座不是很高的山坡,满坡都是挺拔秀气的翠竹。前面一条水流清澈见底的小河,一排垂柳随着河道的弯曲走势伸向远处,万千条柳枝摇曳飘拂……
“玉公主,圣上和圣后着人来请。”说话的是刚刚进来的侍女柳僖,她和另外三个侍女都是梁明帝萧岿配给萧玉儿的。堂堂梁国的公主出嫁,总不能连个侍女都没有吧?
“哦。”萧玉儿轻轻地应了一声,到了如今她自然知道自己被送来长安的原因,这圣上和圣后,应该就是大隋国的皇帝和皇后,也就是……也就可能是自己今后的家翁和家婆了。萧玉儿很明显还没有很足的心理准备,站起来的时候竟被自己的裙角微微地绊了一下。
这圣上和圣后不知道会不会很难伺候?那个什么……晋王,又会是什么模样?想到这里,萧玉儿的脸不禁有些红了起来。
第四十二章 晋王回京
晋王杨广端坐马上,在二百名大隋士卒的簇拥下,组成了一支规模不大却引人注目的队伍,沿着青砖铺就的驿道,朝着长安城缓缓进发——当驿道从黄土路变成青砖路之时,内侍李社便长吁了一口气,笑着对晋王杨广道:“殿下,终于到长安了!”
其实仅青砖驿道到长安城门还有将近十里路程,不过对内侍李社而言,说到了长安却也是情理之中。虽则此次只是奉旨请晋王回京,都是在大隋境内行走,又有士卒护卫,按理不可能出什么问题,但内侍李社始终出京办差不多,总担心会出乱子,眼见长安城在望,自然心中十分宽慰。
本来长途跋涉一般都坐马车,但此时的马车都是两个轮子的,奔跑起来十分颠簸,晋王杨广又嫌坐在里面十分气闷,干脆便骑马前行。经过一段军旅生涯,他的骑术已经比较精湛。而在沿途,他亦可以看看四周风景及风土人情。
话是这么说,实际上晋王杨广也没什么心思去领略什么风景,尽管四周一派田园风光,空气清晰,鸟语花香,甚是令人心旷神怡,但他却心事重重,心情亦随着马背的跌宕起伏而起落不定。
此次隋文帝夫妇突然召他回京相亲乃至成亲一事,本来他应该能够预料到的,只是他尚未真正融入这个时代,根本没有想到晋王杨广十五岁便成亲这一史实,所以才忽略了这一点。此时的他,哪里还需去打听,便也知道自己未来的王妃就是那梁明帝萧岿的张妃之女,亦是在原有历史中十分有名的萧皇后。
但此时的萧氏女,按理只不过十三四岁,那不是一个小女孩么?无端端地放下众多事情回到长安,与这么一个小女孩成亲,这实在令晋王杨广有些啼笑皆非。想起从此以后,自己身边便要多出这么个人物,简直是麻烦透顶。难不成真的去和这个小女孩卿卿我我,同床共第,鱼水合欢么?似乎按例是当**幼女计算的……
想起这些,晋王杨广只有苦笑。偏偏他又知道这是不可违背的命运,难道去跟隋文帝夫妇说自家不愿意这么早成婚不成?
当然,若是只有此事,杨广亦不会如此烦恼。这不还有秋月那桩事情么?想起此事,晋王杨广就感到头痛欲裂。
经历过沙场上的无情残酷,晋王杨广已经心肠越来越硬,越来越对人命漠视起来——算起直接死在他手中的人,亦已超过十个,当你第一次杀人,可能会反胃,会抽搐,会心惊胆战,会惊慌失措,但当你杀第二个、第三个……这些感觉便逐渐消失了。更何况,仅仅那一场战斗,便杀敌四千余人,这难道不是与自己有莫大关系么?就连平素训练相熟的士卒之中,亦有两个在那场战斗中重伤而亡。
但晋王杨广毕竟还有一些观念是无法一下子转变过来的。当秋月告诉他怀了孩子之后,他明知道最好的办法便是弄些汤药,让秋月将那胎儿落了,然后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但他却狠下不了这个心来,只觉得这样似乎对不住自己的良心。
他甚至想过什么都不顾,干脆将秋月纳为妾侍算了,这样便不会背负始乱终弃的罪名。然而他又知道,这样做极不现实。若是自己只想做个安稳王爷,不想有什么大作为,亦不用考虑隋文帝夫妇对自己的观感,这样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但偏偏他又想做出一番大事来,偏偏又知道这样做必然使自己失去隋文帝夫妇的宠爱,心里便矛盾到了极点。
当然,现在的晋王杨广倒没有了这种矛盾的心理,只是感到有一种负罪感。因为他临出发前,去找了一次张衡。
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去找张衡,事后想来,想必是潜意识里便认定让秋月将那胎儿落了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而张衡必定会赞同这个主意——这似乎让晋王杨广的负罪感更加强烈了些。
果然张衡听了之后一点也没有惊讶之色,只淡淡地道:“殿下放心,此事容易,交给为臣去办便是。”
他那种平静的口吻让晋王杨广微微地感到有些心寒,但也没有再问张衡怎么去办,因为这似乎十分显而易见,便默默地离开了晋阳城。他实在不愿意去想象婢女秋月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尽管他对秋月并无太深的感情,却毕竟曾经朝夕相处,又有过肌肤之亲,最终还有胎珠之结。
这件事情让晋王杨广进一步增强了那种对未来的迷惘之感。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要成就一代霸业?自己有这样的魄力么?能应付得了前途中无数的艰难险阻么?就算最终成功了,那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若不去奋斗,自己又该如何?究竟应该走向何方?
“殿下,终于到长安了!”这已经是内侍李社第二次这么说了,这一次语气中的兴奋程度更高。晋王杨广从沉思中惊醒,抬头望去,长安城那灰黑色的威武雄壮的城墙赫然展现在眼前,四周人声嘈杂,路人往来频繁,许多人在接受着城门守卒的检查,等待着入城;还有不少人惊讶地望着这队数百人的队伍,猜测着前面那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少年贵秀的来历。
这便是大隋王朝的中心了!每日,无数的政令从此处发出,快捷的骏马飞送各州郡,操纵着庞大的王国机器高速运转,从而影响着历史车轮的走向……望着古老而雄奇的长安城,晋王杨广突然从一些繁杂的思绪中跳了出来,一路上渐渐消沉的雄心再次充溢心头。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双腿用力一夹跨下骏马,朝着那不知隐藏了多少故事的古老城门缓缓而去,走进了令人着迷的长安古城。
*****************************************
诚恳地要求些票和收藏,没有什么评比,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起码是对我的一种鼓励。谢谢!
第四十三章 突厥退兵
先道个歉,昨天发生一单突发事件,全体同事通宵加班,因此第四十三章到现在才赶完。下周本书上三江推荐,将加快更新,争取每天2…3更,请大家继续支持。
*************************************
在壮丽的未央宫的左前殿,晋王杨广觐见了父皇杨坚。
未央宫无疑是华夏历史中最出名的宫殿之一。它始建于汉代,位于长安城的西南角,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由汉丞相萧何监造,周围二十八里,利用龙首山的地势为台殿,高出长安城平面不少。
传闻当时刘邦征战匈奴返回长安,见到未央宫工程十分浩大壮丽,心中颇为不快,质问萧何道:“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诏宫室过度也?!”但是萧何却微笑答道:“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于是刘邦默许。
自此之后,未央宫均为历代帝王外朝及举行重大典礼之地,隋王朝亦不例外。若说长安乃是大隋国之中心,未央宫则是中心的中心。无数大隋的杰出俊秀、英雄豪士奋勇争先,无非只想有朝一日能身着官袍,在未央宫正殿拾级而上。
隋文帝杨坚在此接见晋王杨广,倒不是特意安排,只是刚好大朝完毕,又召见了几个大臣议事,听闻晋王已经返京,便一并在此召见。因此当晋王杨广在内侍引领下,进入大殿之时,殿内除了隋文帝外,还有数名官员在。
杨广见当中一人头顶冠珠,身着龙袍,是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面容隽秀,知道此人便是隋文帝杨坚。当即上前叩拜,道:“儿臣杨广叩见父皇!”
隋文帝离座到了杨广跟前,亲手搀扶着他起身,笑道:“起来起来,让朕看看长成什么样了?”前后端详了一番,有些感慨地道:“呵,都这么高大了,好像还黑了不少,并州苍凉风烈,磨练一番还是有些变化。”
杨广被他这么反复打量,初初有些汗毛直竖,此时见他眼中满怀慈爱,口气中更是满含着一个父亲对儿子成长的感慨与期许,却不禁有些感动起来,轻声道:“父皇,儿臣……”他本就继承了原来杨广的记忆,此时一感动,语气竟有些哽咽起来,只说了几个字便说不下去了。
正在父子两人感慨交流离别之情的时候,旁边一人却长叹一口气道:“只顾着父皇,却忘了这边还有个皇兄,着实叫人心中不平,唉!”
隋文帝杨坚哈哈一笑,也不说话,便放开了杨广,回到案后就座。杨广楞了一下神,定睛一看,却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眼中满怀笑意。杨广有些尴尬,赶紧上前见礼,唤道:“皇兄……”
太子杨勇素来放犷,赶紧叫停,笑道:“阿麽这一去并州做了晋王,可真是长大了许多,只苦了我独自一人在京都,无人可以作伴……”
隋文帝见他们兄弟二人言谈甚欢,心中很是高兴,却佯怒道:“勇儿,你弟弟已封王开府,不要再一口一个阿麽了!”
杨勇唯唯称是,口中却一点没变,揽着杨广的肩膀道:“父皇您看,阿麽都跟我差不多高了,身子也健壮了不少,难怪竟能够领兵上阵,大破突厥阿波可汗,初时我还不信,想着阿麽离京之时,不过是个小孩子,怎么一下子就成了英武将军了,现在看来倒像是真的,哈哈……”
杨广受原有历史影响,原本心目中一直暗暗将将太子杨勇当作潜在的对手,此时见他大大咧咧,言笑不禁,又感受到他对杨广的一片真挚兄弟之情,根本就是个没有什么心计的人,对他这种性格也感到十分可亲,一下子对他的印象好了许多。不过听了杨勇之言,心中却十分奇怪,因为并州大破突厥可汗一事尚未正式上报,刚好自己回长安,王韶等人写了一份奏折和军报,托自己带回京城,如今尚在身上,怎么听杨勇的口气,朝廷上下竟都知道此事了?
晋王杨广正欲说话,隋文帝杨坚笑道:“勇儿说得不错,广儿此次当真是立下了大功,广儿可能还不知道罢?突厥已经全部退兵了。长孙将军,你给晋王讲讲吧!”
车骑将军长孙晟一直在殿内,只是见皇帝陛下和太子、晋王畅叙离别再聚之情,不敢出声。此时见圣上有令,赶紧上前与晋王见礼。他看过晋王杨广的《平戎论》,又因此而被隋文帝委以重任,心中一直暗暗感激,又将晋王杨广引为知己;晋王杨广也素知长孙晟乃是一代名将,又是一代杰出外交使臣,两人可谓是神交已久,此时见面,难免又是一番寒暄。从长孙晟之口,晋王杨广才知道了当前北面边境之形势。
原来长孙晟自被隋文帝封为车骑将军之后,便谋划对突厥的一系列分化策略。除了军事上积极防御之外,长孙晟出黄龙道结交东面可汗处罗侯及所属契丹诸部,又遣太仆卿元晖出伊吾道,结交西面达头可汗,并赠给达头可汗一面狼头纛,有效分化了突厥内部。
正在此时,恰好晋王杨广无意中大破突厥阿波可汗所部亲兵,原本就有异心的阿波可汗觉得损失惨重,逃回本部后不愿意再南下,立即引兵退还。
而长孙晟恰好仍在突厥,听闻此消息后立即说服向来与隋友好的东部突厥处罗侯之子染干,向沙钵略谎报军情,称突厥所属铁勒部落造反,即将攻打沙钵略的牙帐。沙钵略大惊,赶紧回兵出塞,返回其大可汗牙帐去了,虽然是虚惊一场,但其他可汗都不愿再出兵,沙钵略却也无力再拉上他们再来攻打隋国了。
长孙晟又先于晋王杨广回到长安,因此不待杨广禀报,朝廷上下却都知道了晋王在并州大破突厥阿波所部,促成了突厥全面退兵。本来此事长孙晟居功甚伟,但他感激晋王杨广,不免将并州之战的作用夸大几分。不了解内情之人听来,倒似是晋王杨广大败突厥、使突厥全面败退一般。
第四十四章 四项请求(一)
杨广未料到那次为了史万岁和王秉烈打赌一事而无意中引发的并州之战,竟然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效果,使得突厥全面退兵,这已经较大地加快了历史的进程——在原有时空中,突厥是骚扰了大隋足足一年时间的,而现在,从突厥起兵来袭,到退兵而回,竟只有短短数月时间。这无疑给大隋带来了更充分的休养备战期。
当然杨广并不敢居功,反复说突厥退兵大部分应归功于长孙晟在突厥各部之间的周旋。隋文帝杨坚当着长孙晟的面,对此微笑不语,只觉得晋王立下如此大功仍能如此谦逊,甚感安慰。在他看来,杨广小小年纪,在突厥盛气凌人之际为大隋争了口气,实在令他这个当父亲的也脸上增光不少。就算长孙晟功劳也很大,但不也是晋王杨广举荐的么?长孙晟本就没有争功之念,听得晋王杨广为自己述功,感激之情又增添了几分。
隋文帝等人对并州之战只是了解了个大概,于是晋王杨广再次发挥说书的本领,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遍。当然细节上又有些变化,变成是并州事先得知了军情,主动出击应战,取得辉煌战果,这是杨广在返京之前,早就与王韶等人商议好了的说法。
隋文帝杨坚等人听得津津有味,待得晋王杨广讲述完毕,隋文帝杨坚笑道:“广儿立下如此大功,倒教朕有些为难,都不知道该赏赐些什么于你。还有那两员将领,一个是勇猛不可挡的史万岁,还有一个智计百出的王秉烈,也该好好赏赐才是。广儿你自己说吧,想要些什么赏赐?”他心情十分舒畅,这番话说出来实在是前所未有,换句话说几乎相当于杨广想要什么便赏赐什么的意思了。
杨广心中大喜,顺风之时怎能不使尽帆力,脸上却不敢有半分表露,只平静地道:“儿臣多谢父皇。不过儿臣并不想要什么赏赐,只想求父皇四件事情……”
太子杨勇在旁听得一愣,随即大笑道:“阿麽何时学得如此精明了?父皇只说给些赏赐,你竟一下子要满足四件事情,这个生意做得好!”又学着杨广的样子朝着隋文帝道:“父皇,儿臣亦不想要什么赏赐,只想求父皇一百件事情……”说完又是大笑。
他倒没有什么恶意,只是生性如此,只觉得此事有些滑稽,便在此插科打诨,换个其他人亦不敢在隋文帝面前如此说话。即使如此,杨广也被他笑得甚是尴尬,想来自己还是高兴过头,话头转得太快,只得红了脸辩解道:“这四件事情都不是什么大事,皇兄休得取笑!”
隋文帝哈哈笑道:“勇儿不要胡闹。广儿无需理会,只管说来听听,只要朕能做到的,便都满足于你。”
“谢父皇!”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杨广自然不会客气,心中倒真有些后悔怎么不多说几件事情,“儿臣想说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关于史万岁,他现在仍是待罪之身,望父皇能免去其罪责。”当下将史万岁的一些情况说了。
隋文帝道:“这个史万岁朕也有些印象,似乎与当日尔朱绩谋反一事有些关联,不过关系不大,此次又立下大功。此乃小事,朕准了,待会便着人催刑部办理就是。你且说第二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便是关于史万岁和王秉烈两人赏赐一事。”杨广续道,“儿臣在并州推行府兵合一之事,深感当前府兵战力仍然偏弱,儿臣设想于府兵之中,招募精干勇猛之士卒,重新组成一支近卫军,强化训练,装备精良,以成虎狼之师,扬我大隋国威。并请父皇提升史万岁与王秉烈之军职,作为此近卫军的正副统领。”他知道涉及军权较为敏感,便详细讲述了一番自己的打算,将近卫军的规模、朝廷如何掌控诸事作了解释。
“广儿的意思是这批士卒今后便不事生产,专事训练?”杨广虽然没有将“职业军人”一词说出,隋文帝杨坚还是听明白了他的意思,颇感兴趣地又追问了许多问题,彻底了解清楚后沉吟不语,干脆起身踱步,脑中反复思索此事利弊。
要知道成立并州近卫军一事虽然不大,但此事却涉及到整个府兵制的变化,像杨广所说并州近卫军组成之模式,已经是一种招募制,完全超出原来隋文帝设想的在府兵制基础上的一些修补。虽然范围很小,但对今后军制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却令人难以意料。而且府兵与募兵孰优孰劣,亦不是一时半刻便可想通想透的。
杨广见隋文帝杨坚来回踱步,久久不语,心中便有些后悔起来,其实此时大可不将话题扯得太大,只说组成一支近卫军便显得事情小很多,至于近卫军士卒是府兵还是募兵,大可慢慢处理。正想着怎么换个说法弥补一番,却见隋文帝杨坚停下了脚步,沉声道:“广儿此番想法颇有新意,值得深思。府兵与募兵哪个更佳,此时讨论似乎也言之过早,反正这支近卫军规模也不是很大,干脆便试上一试,看看效果如何再说。不过此事不宜声张,此支近卫军亦要严格控制规模,不得擅自扩编。广儿对此要切记。此事也准了,史万岁和王秉烈提职任近卫军统领一事,交由兵部去办便是。”
杨广心头一松,道:“第三件事情则是关于乡兵。儿臣在并州见到乡兵众多,用得好能够保家卫国,但用不好亦不利于朝廷管制地方。因此,儿臣提请父皇,着力裁剪乡兵……”
“此事朕早已想过,只是这乡兵均为地方豪强所有,眼下天下虽定,但南北边境均不平静,若是裁撤乡兵,牵涉极大,恐伤安定大局……”隋文帝缓缓说道。
第四十四章 四项请求(二)
杨广听隋文帝语气,似乎有否定之意,赶紧道:“父皇,儿臣以为裁撤乡兵虽则难处颇多,但迟痛不如早痛,并州得父皇命为特区,儿臣愿以并州一地先行,率先裁撤乡兵,以为朝廷树立标榜!”
隋文帝杨坚有些惊讶地转过头来,见杨广一脸毅然,心头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感觉来。他对杨广从小便十分喜爱,主要是因为此儿十分乖巧稳重,从不逆父母之意,而且十分会亲近于人。当登基之后,为了巩固朝政,他将太子杨勇留在京城,将杨广等其他几个儿子放到并州、蜀州等地封王开府,心中尤其对杨广十分不舍。只是有政治上的需要,也只得放手。杨广放任晋王之后,继续保持深沉稳重的形象,王韶等辅佐臣子均有反映。
但后来晋王上《平戎论》,提出了设立特区等想法,隋文帝杨坚才发现,原来自己这个儿子还颇有政治才能,性子似乎也有了些许的变化。如今杨广大破突厥阿波可汗,又不要赏赐,接连提了几个要求,为部下请功、成立并州近卫军、裁撤乡兵,却都是针对公事,并未为自己打算,而且侃侃而谈,见解独到,实在非常难得。比如眼前这裁撤乡兵一事,明明是件棘手之难题,很可能吃力不讨好,杨广竟能为朝廷着想,甘挑重担,这份心思亦是十分可嘉。
隋文帝杨坚这些念头从脑中掠过,宽慰地赞赏道:“好!广儿既然有此决心,朕岂能瞻前顾后?就依你所言,只管在并州裁撤乡兵,若能顺利成事,朕再在大隋国境内全面推行!”
“谢父皇!”杨广本来对此事亦只是有个想法,并未深入想过如何裁撤。他自然知道此事并不容易,只是既然想在并州做出一番成就,首要之事便要政令畅通,若各地豪强各自为政,只怕没几件事情能做得成。既然如此,干脆便向隋文帝杨坚提上一提,搞个名正言顺,真要碰到什么难事或出了什么问题,朝廷便不会怪责太多,可能还会有些支持。
隋文帝杨坚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