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纨绔到底-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玄第二次以状元郎的身份回乡省亲,虽然这一次没有第一次那么轰动,却也是别有一番意味。妻子玉兰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一对儿女也都长大成人,很是懂事。
刘玄带着全家去给父母祭扫了坟墓,还专门给长眠地下的叔叔行了父子大礼。之后,他带着全家来到大嫂家中,把已行动不便的大嫂背到自己家,用跪拜母亲的大礼跪拜了大嫂,并把皇帝赐给母亲的衣物,全都送给了大嫂。接着,刘玄摆了几场宴席,来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乡亲们,只有二哥二嫂没到场。
刘玄独自来到二哥家,二哥吃惊地问他:“三弟!你,你不是……”
二哥不知怎么往下说了。
事到如今,曾经兄弟一场,刘玄不想再和他计较,平静地回答说:“王玄已成亡魂,我是刘玄,老天有眼,让我再度金榜题名!如今回老家祭扫林墓,探望亲人!”
二哥听后就哑巴了,不再言语,二嫂听后羞愧难当,偷偷地溜进另一间屋,找了根绳子吊死了。
刘玄带着全家来到他逃难时的那个镇子,看过干爹干娘,然后上任去了。
然而,由于刘玄朝中无人,这个头名进士竟做了近十年的县令。
后来,刘玄的才干被狄仁杰偶然发现,赖狄公多方举荐,一年之内连升三级,任京县永昌县令,正五品上。
刘玄感狄公的知遇提携之恩,称呼狄公为“恩师”。
从此以后,刘玄追随狄公十几年,对恩师忠心耿耿。
后来,刘玄官吏部侍郎,成为则天皇帝的重臣。
久视元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刘玄辞官为恩师结芦守墓三年。三年后,回到家乡潞州,自此不再为官。
……
元氏随夫君回到长安之时,刘玄已经辞官,故而并不认识元氏。即便如此,元氏亦不敢有丝毫大意。
“哦,原来是刘老丈!什么叩扰不叩扰的,快请坐!”元氏赶忙拿过一个小板凳递给姓刘玄。
“李夫人!多谢了!”刘玄接过小板凳,坐在了院中的石桌前。
“刘老丈,您稍等,奴家给您倒水去!”
“有劳李夫人了!”
元氏惴惴不安离去,她得去屋中叮咛范长风等人隐匿妥当,免得被刘玄瞅出端倪就不妙了。
不一会元氏端了一碗水递给刘玄,满脸歉意道:“家中不曾备下茶叶,委屈刘老丈了!”
“不用,这就挺好!”
家里来了客人,元氏自然得要陪着,但她并没有闲着,手中绣着的活计。李陶则蹲在一边,拿着个木棍在地上写划着什么。
“刘老丈,看您不像庄稼人呀!”元氏随口问道。
“哦,年轻的时候在外漂泊多年,如今在潞州城做私塾先生。”
“啊!原来是夫子呀,奴家怠慢了!”
“李夫人,恕我冒昧,不知李小郎君的父亲……”刘玄突然问道。
裴岳突然停了下来,在原地一动不动。
元氏心中也是一阵慌乱,但面上却显出悲戚之色:“长安二年,夫君随陈都督征战,在茂州阵亡了!”
元氏说的自然是假话,但却毫无破绽。
长安二年十月十四,吐蕃器弩悉弄率领一万多人马进犯茂州,都督陈大慈与吐蕃军队四次交战,大胜。吐蕃派使臣论弥萨请和。此役大唐战死数千人,刘玄如何得知其中是否有元氏的夫君。
元氏似乎真的想起了自己的夫君,眼圈不由有些红了。
刘玄长叹一声,正要说话,李陶却插话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历朝历代都是如此。阿娘,您不用伤心,陶儿会陪着阿娘的!”
元氏心情陡然变好,她亲昵地望着儿子:“阿娘听陶儿的话,阿娘不伤心,阿娘还等着将来跟着陶儿享福哩!”
刘玄听到李陶的话,心中却无比震骇。一将功成万骨枯,刘玄没有想到,李陶居然随口就能说出如此贴切的诗句来。
难道此子是神童不成?刘玄突然又想起了刚才在山上的惊异,于是走到李陶面前蹲了下来,郑重其事地询问道:“李小郎君,你告诉我,这句话……”
问了半句,刘玄却又打住了。因为,他又有了新的发现:刚才李陶在地上并不是在胡写乱画,而是很工整的写下了一些字符。
刘玄仔细辨认着,其中一些毫无疑问是汉字,只是与自己所熟悉的汉字有所不同。还有另外一些符号,饶是他学富五车也压根没有见过。刚刚被自己按捺下去的好奇之心,再一次升腾而起。
李陶见刘玄看向自己浓浓地狐疑目光,心中暗道一声:糟糕!
李陶刚才在地上写的是所需要的物什器具以及各种开销支出。他用的是后世的简化汉字和阿拉伯数字,刘玄自然认不得。
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坦坦荡荡。李陶明白,既然李陶已经生疑了,还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认。当然,他还没傻到主动承认自己是穿越而来的地步。
想到这里,李陶指着地上说坦然道:“刘老丈,这些都是在我自己瞎写的东西,且勿见笑!”
怕刘玄追问,李陶赶忙打岔向裴岳问道:“岳伯,咱家还有多少钱?”
裴岳没想到李陶居然问了这么个问题,一时愣住了。旋即领会李陶的心意,赶忙答道:“大约只剩下二十五贯了!”
“二十五贯?”李陶喃喃自语。
他又在地上划了一会,然后抬起头来对裴岳郑重道:“岳伯,这二十五贯先拿出来,我有用!”
听了李陶的话,裴岳连丝毫犹豫都没有:“好的,小主人!”
第七十五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刘玄在一旁觉得惊奇,他很清二十五贯钱对于李陶这样的家庭意味什么,那是他们全部的财产。
他善意地提醒元氏:“李夫人,你打算就这样把钱交给李小郎君?”
“是呀!”
“为什么?”刘玄不解元氏的大方。
“因为陶儿是我儿子呀!”
刘玄一听,这算什么理由?他接着劝道:“李小郎君只是个孩子,这万一……”
“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相信他!”元氏很幸福地固执己见。
刘玄彻底被这娘俩打败了,只好不再说话。
“铁锅、灶具、碗筷、竹签、调料,嗯,还要发放广告传单……”李陶嘴里在咕哝着。他满脸喜气的对娘道:“阿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明天我就……”
说到一半,李陶突然闭嘴了,立在当场呆住了。
元氏见李陶如此模样,大惊失色,赶忙过来蹲下身子搂着李陶:“陶儿,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看着元氏焦急的模样,李陶这才意识到自己吓着阿娘了。他强装笑颜道:“阿娘,没事,陶儿跟您闹着玩呢!”
元氏嗔怪的掐了一下李陶的脸蛋:“吓死阿娘了!”
李陶从娘的怀里挣脱出来,若无其事地低头在院中溜达,心里却不断地盘算。
李陶有些挠头,千算万算却忘了一点:他们是逃难之人,在家里倒还无妨。可若是去县城采购东西、进行广告宣传等一些出头露面的事情,说不定会有大麻烦。刚刚有了落脚之地,李陶哪敢再去冒这个险。
这可怎么办?李陶不希望自己的计划中途夭折,他冥思苦想起来。
刘玄一直冷眼旁观着李陶的一举一动。刚开始,他见李陶一惊一乍的,以为他又要耍什么花招。可是后来,李陶安慰阿娘,刘玄分明看出是在强装笑颜。此刻,李陶在院中无所事事的漫步,刘玄从他的神色中读出一丝焦虑和烦躁。
刘玄的目光随着李陶的身形来回转悠,就在刘玄心存疑惑之际,李陶突然停下了脚步,他把目光投向了刘玄。锁定、打量、思索、狡黠,李陶的目光在不断地变幻当中。
刘玄被李陶看的浑身发冷,他高度戒备,随时准备应付李陶的出招。
“刘老夫子,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看行吗?”李陶露出了天真无邪的笑容。
李陶见刘玄不答话,只是戒备地望着自己,也不在意,继续问道:“刘老夫子,您在私塾先生每月的工钱是多少?”
“你问这个干嘛?”刘玄狐疑道。
“只是问一下,怎么?夫子,不方便说么?”
“十贯钱!”刘玄随口道。
“十贯钱呀!老夫子,打个商量如何?”李陶继续笑眯眯的看着刘玄。
“商量什么?”刘玄丝毫不敢放松戒备。
“你辞了私塾差事,我请你给我做工,每月给你二十贯钱如何?”李陶终于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刘玄没想到李陶竟然打得是这个主意,一时傻在那里哭笑不得。
元氏和裴岳听罢,心里也是“咯噔”一下:这下可坏了。
没错,李陶的确是想雇佣刘玄。既然自己和阿娘、岳伯都无法出头露面,那就必须找一个可以出头露面之人。李陶并不认得别人,虽然他和刘玄不是很熟,但也算是认识。再说了,刘玄已经五十多岁了,放在家中相对比较安全。最重要的是刘玄识字,而且颇有学问。这年月在农村想找个识字的人真的很难,李陶很多的意图和想法都来自后世,没有文化理解起来就很困难,无法达到李陶想要的结果。当然,这些想法他不会告诉刘玄的。李陶相信,是人就会有弱点,只要找着刘玄的弱点对症下药,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刘玄在不久后将会成为自己的雇员了。
李陶见刘玄没有反应,他又开始加码了:“每月三十贯如何?”
刘玄脸上的苦意更浓了:自己难道缺钱吗?居然被一个小孩子讨价还价了。
看着刘玄不为所动,李陶意识到刘老先生对钱似乎不不感兴趣。那刘玄对什么感兴趣呢?李陶思考了一会,他觉得刘玄既然是文人,那么应该对做学问有兴趣。
于是,李陶又换了一个话题:“老先生,我这里有很多你不知道的学问,我雇你给我做工,然后我把这些学问交给你,如何?”
刘玄一撇嘴,心道:虽然,你有些本事,但给我教学问,还嫩了点。
李陶见刘玄的神色,知道他不相信,看来自己得先露一手才行。
“刘老夫子,若是不信,可否验证一番!”李陶提议道。
“行呀,李小郎君,如何验证?”刘玄不服气道。
元氏一边做着绣品,一边饶有兴趣地看着这爷俩你来我往地斗嘴。
“刘老夫子,刘禹锡的《陋室铭》您可知道?”李陶询问道。
刘玄一翻白眼,有这么问话的吗?自己怎么会不知道刘禹锡的《陋室铭》呢。
“刘老夫子可否写下来?”李陶递过一根木棍。
刘玄也不客气,接过木棍就在地上写了起来。不一会,《陋室铭》八十一个字的呈现在李陶眼前。李陶看着地上那苍劲有力的字,暗暗点头:不愧是私塾先生,写了一手好字。
“刘老夫子,你看好了!”
说罢,李陶也拿着一根木棍,在刘玄的字里行间开始写着什么。不一会,李陶将木棍丢在一边拍了拍手:“大功告成!”
刘玄看着李陶在自己的字句后面加了许多符号,不解的问道:“这是什么?”
“这是标点符号!哦,就是句读!”
李陶给刘玄一一讲解起来:“看,这个是逗号,表示一句话意思没有完。这个是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这个是感叹号,表示喜怒哀乐等情感。这个是问号……”
李陶的说得简洁明了,刘玄很快就听明白了。作为文人,他心里非常清楚,李陶的这些标点符号确实非常实用,如果能推广开来,将有划时代的意义。刘玄现在对李陶的感觉,已经不能仅仅用感兴趣来形容了,他觉得李陶就像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总会给他带来许多新鲜和惊喜。
第七十六章 买一送一
“怎么样?刘老夫子,同意不同意?”李陶满脸渴望的看着刘玄。
刘玄摇摇头。虽然看上去他面无表情,但心里却乐开了花:不把你肚里东西榨得干干净净,我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李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刘玄刀枪不入水火不侵?这可怎么办?
突然,李陶觉得有些不对劲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无意中发现刘玄似乎在忍着什么,而且忍得很辛苦,他的嘴角总在不时的上翘。
李陶搞不明白刘玄是怎么回事,等等,这是在笑呀。
刘玄在忍着笑,可他为什么要忍着笑呢?李陶突然明白了:刘玄在耍自己呢。他早就在心里应下了这份差事,装着不为所动目的就是为了坐地起价。
李陶心里那个气呀,没想到这个刘玄太狡猾了,居然装的这么像,差点把自己给忽悠了!
“哦,那就算了吧!刘老夫子,您请回吧!”李陶下了逐客令。
形势陡转使得刘玄一时不知所措了,他不明白为什么刚才自己还像个宝一般,现在突然成了没人要的草了。
李陶见刘玄愣在当场,心中暗暗一笑,嘴上却对元氏说道:“阿娘,我饿了,做饭吃吧,咱就不留老先生了!”
刘玄一听,这不是要赶我走吗?这怎么能行呢,自己心思岂不白费了!他赶忙摆手道:“别,李小郎君,你刚才不是说要雇我吗?”
“是呀,是你自己不同意的!所以,现在我不雇你了!”李陶理直气壮地回答道。
“李小郎君,我现在同意了!”
刘玄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你同意了,可我现在不同意了!”李陶摇摇头。
“为什么呀?”刘玄不解道。
“因为我想来想去,觉得你不值得我出那么多钱!”
“那你愿意出多少钱?”
刘玄问道。
“每月三贯钱!”
“啊!”刘玄呆住了。
虽然说刘玄对钱并不在意,可是自己的身价一下子从三十贯跌到了三贯,也让他觉得很不爽。
李陶见刘玄又不说话了,撇撇嘴道:“爱干不干,不干我去请别人。”说完,又对着元氏说道:“阿娘,咱们吃什么呀?”
“陶儿,阿娘给你擀面条吃!”
“喔!太好了!”李陶欢呼起来。
刘玄见李陶不理自己了,只得向李陶低头,怏怏道:“李小郎君,我同意了,三贯就三贯吧!”
“刘老夫子,您先别急着答应,还是先和家里人商量商量再做决定也不迟!”元氏在一旁善意地提醒道。
刘玄一想也是,是应该回去和家里人打个招呼。
于是,刘玄对李陶说道:“李小郎君,这样吧,我回去和家里人吱一声,三天后正式上工,如何?”
李陶没想到刘玄这么性急,自己还什么都没准备呢,他就要来上班。不过这样也好,万事开头难,有刘玄帮衬着,也是好事,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刘玄走后,元氏将刘玄的底细说与了李陶,责怪李陶太孟浪了。
李陶笑道:“既已如此,且走一步看一步,我瞅着这个刘老夫子不错,不会泄了我们的底的!”
三天后,刘玄如约赶到郭家庄,还有一个三十岁上下的中年男子陪着他。到了李陶家的门口,两人停了下来。
“父亲大人!您不再考虑考虑了?”中年男子小心翼翼地劝说着刘玄。
“志仁呀,你是怎么回事?我说不让你来吧,你非要来。让你来了,又絮絮叨叨烦死个人!”刘玄不耐烦道。
“可是,父亲大人,不管怎么说,您也曾经是朝廷的重臣,是咱刘家的一家之主!来给一个半大孩子当苦力,传出去岂不被别人笑话?”中年男子依然不气馁。
听了中年男子的话,刘玄停了下来严肃地说:“志仁,你给我记住!我刘玄现在只是一介普通乡民,你要还惦着身份想摆谱,趁早给我回去!”
“爹,志仁不敢!”中年男子见刘玄生气了,赶忙低头认错。
“好了,和我进去吧!记住我的话,不要露馅了,否则有你好看的!”
“爹!志仁知道了。”
“李小郎君,我来了!”刘玄一进院子就大声喊了起来。
“刘老夫子,您来了?和家里都说妥了?”元氏见刘玄进院,赶忙上前打招呼。
“说妥了!这不犬子还不放心我,也跟来了!”刘玄指着刘志仁说道。
元氏一见刘玄身后刘志仁,为难道:“刘老夫子,这恐怕不太方便吧?”
“阿娘,方便着呢!放心吧,以后他们都不用住在咱家,他们要给咱看店呢!”李陶不知从哪里突然冒了出来。
“看店?咱家哪有店?”元氏奇怪道。
“阿娘,很快就有了!”
听李陶这么说,元氏也不追问,只是对着天赐叮咛道:“陶儿,你陪着刘老夫子,阿娘去干活了!”
“哎!阿娘,您去吧!”
看着元氏进了屋,李陶转身看着刘玄:“刘老夫子,你决定了?不后悔?”
“决定了,不后悔!”刘玄气定神闲地点点头。
“这位是……”李陶的目光转向了刘玄身后的刘志仁。
“这是犬子刘志仁!”
“他是来……”
“他不放心我这把老骨头,非要跟着来,你就当是雇了我们俩吧!工钱你随便看着给!”
“哦?”李陶没想到还有这等好事。他来到刘志仁身边,绕着他走了两圈,然后停下来斜着眼上下打量着刘志仁,嘴里咕哝着:“买一送一,都说便宜没好货,也不知道好使不好使?”
刘志仁此时心中郁闷之极,不管怎么说,父亲当初也是朝廷正三品的吏部侍郎。自己虽然没有做官,可也是有功名的,如今却被一个小孩打量了半晌,简直就像买牲口一般,就差没看牙口好坏了。
刘志仁本已怒火中烧了,再听到李陶说什么便宜没好货的话,按捺不住就要发火。
“咳咳咳……”就在此时刘玄突然传来了剧烈的咳嗽声。
刘志仁大吃一惊,哪还有心思找李陶算账,赶忙过来察看父亲。谁知迎来的却是刘玄愤怒的目光,刘志仁这才反应过来,父亲是故意咳嗽以阻止自己的鲁莽。
第七十七章 信手拈来
李陶在打量刘志仁的时候,压根就没考虑到刘志仁的心情。眼看着刘志仁就要发火了,他才意识到自己这样做非常不礼貌。正待道歉之时,恰巧刘玄的剧烈咳嗽声传来。刘玄看向儿子愤怒的目光,自然也让李陶捕捉到了。
李陶不禁在心中暗暗感激刘玄:刘老夫子还是蛮不错的,看来适当的时候得给他涨涨工钱了。
见刘玄和刘志仁都不说话,气氛比较尴尬,李陶没话找话道:“刘老夫子,您的这个儿子似乎脾气不太好?”
刘玄瞪了一眼刘志仁,点点头也不说话。
刘志仁看着李陶嬉皮笑脸的模样,气就不打一处来,心中暗想:碰到你这样的无赖,放谁身上脾气也好不了。
李陶接着说道:“刘老夫子,要不咱让您儿子回去如何?留在这里,我真怕他把您给气出个三长两短来!”
听了李陶这话,刘志仁心中别提有多窝火了:这小子真是坏到家了。自己发火,就是因为这小子对老父亲和自己没有一丝的恭敬。现在他又想把自己支走,若是真遂了他的愿,还不知他如何折腾父亲呢。
见刘玄微微点头,像是就要张口答应李陶,刘志仁顿时急了,赶忙跪倒在地:“爹,志仁知错了!求您莫赶我走,我保证以后决不再乱发脾气。”
李陶第一次见一个三十多岁的大男人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向父亲求情,忍不住喃喃道:“太感人了,太感人了……”
正准备怒斥刘志仁的刘玄,听了李陶这没头没脑的话也愣在当场:这是哪跟哪呀?
李陶上前拉着刘玄的袖子:“刘老夫子,您就原谅他一回,好吗?”
跪在一旁的刘志仁听罢顿时气结:做恶人让我走的是你,做好人给我求情的还是你。
见刘玄板着脸还在气头上,李陶只好数落起刘志仁了:“刘郎君,不是我说你,你也老大不小了,怎么一点道理都不懂呢?”
刘玄听着李陶一副小大人的话,心里差点笑喷了,可面上依然绷得紧紧的。
刘志仁被李陶说得哭笑不得:我怎么就不懂道理了?
谁知道李陶说完不再理会他,而是背着手望着天,悠闲地踱步,嘴里朗声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是一条千古锤炼而锻造陈酿的古训,多少风云人物、英雄豪杰都因能屈能伸而叱咤风云,所向披靡。聪明者善屈善伸,有修养者能屈能伸,成大事者大屈大伸。大屈,是大智慧、做大事业者的必选;大伸,是成大功、大业、大成者必选……”
李陶朗朗脱口而出关于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内容,是他在后世一次演讲比赛中的演讲词,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便信手拈来了。正陶醉于其中的李陶,没发现刘玄和刘志仁父子俩的嘴张得老大,足可以塞得下一颗鸡蛋了。
“姜子牙溪边垂钓得遇文王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诸葛亮高卧隆中,帮助刘备建立蜀国;韩信忍辱钻胯,成为兴汉名将;司马迁甘受腐刑,终于完成《史记》流传千古……这些都是历史上名人屈与伸的成功范例。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印辞官,虽然给后人留下不少诗词,但他胸中治国安民的才华却失去施展的机会。同样是清官,狄仁杰却采取忍让策略,智斗酷吏,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这是屈与伸留给后人的思考……”
李陶正说得吐沫横飞,突然觉得有些不对劲:太安静了,怎么连一点掌声都没有?哦,忘了,这不是在演讲。
他转身一看,吓了一跳:刘玄和刘志仁二人呆若木鸡动也不动。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一个是跪着,而另一个站着。如果不是还在眨眼,李陶真把他们当泥塑了。
李陶被眼前的情景一吓,背得挺熟的演讲词顿时忘得干干净净,只好接着瞎掰:“曹操……好几次战役都被打得屁滚尿流……记得被马超追得胡子都割干净了……被关羽拦在华容道低声下气地求情……”
“刘邦……夺下咸阳……在势力没有项羽大的时候……还是拱手相让……”
“孙膑……装疯卖傻……保全了性命……”
“还应该有很多吧……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君子之心,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看着刘玄父子俩的眼神越来越炽热,李陶大喊一声逃进了厨房:“阿娘,我饿了,我要吃饭……”
“李小郎君,你说的太好了,等等我……”刘玄满脸泪水追了上来。
“也等等我……哎呦……我的腿麻了……站不起来了……”刘玄身后传来了刘志仁痛苦地呻吟……
……
“刘老夫子,你说盖房子麻烦不麻烦?需要多少天?”
李陶家在村子的最东头,再往东就是一片芦草地,一条小路直通发鸠山。他早就瞅好了那片芦草地,有一条潺潺的小溪环绕而过,风景绝对没得说。再说了,现在盖房子不像后世那么繁琐,所以他决定先把房子盖起来。
“你要盖几间?”刘玄问道。
“让我算算,四间大点的当散座,两间小点的当包厢,还要一间厨房、一间库房、两间住人的屋子。嗯,也就十间房吧!”李陶掐着指头算了半晌。
“九间呀,这么多,让我算算,至少要一个多月吧!”
“啊?这么久?”李陶满脸惊异。
“这已经算是最快的了!”
“真没想到,盖九间茅屋居然要一个多月时间?这也太慢了些!”李陶不满地自言自语道。
“等等,李不郎君,你说什么?茅屋?”刘玄突然问道。
“是呀,茅屋,我需要盖九间茅屋!”
“原来是茅屋呀,你怎么不早说呢?我还以为是砖瓦房呢!要是茅屋就容易多了,九间茅屋三五天便可以盖好了!”刘玄哈哈笑道。
“真的?那太好了,您帮我算算,需要多少钱!”李陶听罢非常高兴。
“啊,这个,大概需要五贯钱吧!”
第七十八章 甩手掌柜
李陶突然问刘玄茅草屋的造价,他哪里知道。除了年轻的时候,这几十年他何曾住过茅草屋?无奈之下,只好信口胡诌了。
“五贯钱呀,好。刘老夫子,您先稍等。”说完李陶进了屋子。
片刻,李陶从屋里出来了。
“刘老先生,这是五贯钱,您接着!这是修建茅屋的图纸,您也拿着!既然刘老夫子对修建茅屋如此熟悉,那就有劳刘老夫子了,五天后我来验收咱们的茅屋。”。
“啊?交给我了!这……”刘玄听罢顿时愣住了,这李陶转眼就成了甩手掌柜了。
刘玄正要张嘴推辞,突然瞥见一旁的刘志仁脸色也变了,于是笑嘻嘻地改口道:“感谢李小郎君的信任,好吧,我五天后给你交工!”
……
第二天,果然有很多人来到李陶指定的那片芦草地,开始修建茅草屋了。
刘玄将刘志仁悄悄拉到一旁:“志仁,怎么样?”
“爹,匠人是请来了,可是您知道连工带料咱花了多少钱吗?”刘志仁满脸的不乐意。
“多少?”
“三十五贯!”
“啊?这么多?看来我说的这五贯钱也太不靠谱了!”刘玄自嘲地拍拍脑袋。
“其实,五贯钱也可以修好,只是太简陋了!”
“那不成,李小郎君说了,要比一般的茅草屋稍微好些!”
五天之后,茅草屋竣工了。根据李陶的图纸,九间茅草屋错落有致,四周还用木栅栏围着,门口的木门前挂着两个红灯笼。
李陶看着自己的计划成为了现实,心中有了一种莫名的激动,他转身看向刘玄:“刘老夫子,辛苦您了,李陶感谢您!”说罢李陶向刘玄深深一躬。
“啊,李小郎君,使不得,这是我该做的!”刘玄赶紧扶了一把李陶,他的脸上都笑开了花,似乎李陶的夸赞让他很是受用。
一旁的刘志仁不由苦笑:敢情我掏了钱,雇了匠人,亲自监工修成了这些茅屋,如今居然没我什么事了。不过,能让父亲开心,他也懒得计较这些了。
“李小郎君,既然是开饭庄为何不盖砖瓦房,实在不行修成木屋也好,为何偏偏要盖茅草屋?”刘玄不解地问道。
“爹,肯定是因为砖瓦房太贵的缘故,茅草屋可就要省钱多了!”刘志仁在一旁搭话道。
“非也,非也!没这么简单,李小郎君肯定有他的想法!”刘玄摇头道。
“哈哈,知我者刘老夫子也!”李陶向刘玄伸出了大拇指。
刘玄很得意地捋着胡须,等待着李陶的下文。
“刘老夫子,您说我们开这饭庄是为了什么?”李陶笑呵呵地问道。
“自然是为了挣钱!”
“那您说是城里人钱多还是乡下人钱多?”
“自然是城里人钱多!”
“这就对了,我盖这茅屋自然是为了赚城里人的钱了。”
“这茅屋和城里人有何关系?”刘志仁让李陶搞迷糊了。
“要是盖砖瓦房,我们的饭庄再好也赶不上城里的。有钱人天天住在砖瓦房里,早就腻了,故而并不稀罕。可茅屋就不一样了,在城里人眼中是稀罕物,物以稀为贵,是稀罕物就会图个新鲜,明白吗?”
“好像有些明白了!”刘志仁举一反三道:“就好比一个人天天吃大鱼大肉吃腻了,就想吃些山珍野菜!”
“是这么个理,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李陶接着补充道。
“什么,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那什么是最主要的?”刘玄也觉得有些不解了。
“你们恐怕不了解有钱人,那些腰缠万贯老爷们,内心希望能拥有一片世外桃源,住在田园式的人间乐园里,是他们梦想的生活。所以,我们的饭庄必须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可以让有钱人远离嘈杂,体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舍得到我们这里花钱,明白吗?”
刘玄和刘志仁彻底无语了。
“刘老夫子,刘郎君,我今天犒劳犒劳你们!”李陶难得大方一次。
李陶带着刘玄和刘志仁登上发鸠山,采摘了香菇、竹荪、平菇、口蘑、松子、栗子、香榧、银杏、核桃、竹笋等山货。回家后,李陶吩咐二人将这些山货洗净,然后让阿娘烧了一大锅开水。
李陶将这些山货合理搭配放入滚开的锅中,回头道:“这火候的控制是有讲究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