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当白事知宾的那些年-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当白事知宾的那些年》作者:淹留
文案
我国历史当中,出现过很多神奇的职业,白事知宾就是其中一种。
白事知宾,就是丧事上负责主持传统礼节的主持人,像诈尸、定尸、起尸、引尸,这都是有门道的,包括迁棺改坟,冥婚选配,靠的不是别人,就是村里的白事知……扒一扒丧礼葬礼上的那些忌讳和怪事。
我奶奶就是白事知宾,为了不让传统文化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我会将这小半辈子的见闻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行业。
第一章 白事知宾
我国历史当中,出现过很多神奇的职业,白事知宾就是其中一种。
白事知宾是个什么呢?《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合家挂孝,受吊念经,请知宾管事,请秀才襄礼。京剧《将相和》第四场:明日我府宴请廉老将军,敢烦作一知宾,替我分神周旋,俾使满筵增辉。参见知客。
说白了,就是丧事上负责主持传统礼节的主持人。
丧事怎么办,该遵循什么礼节,灵堂挂什么花,什么时辰适合上香,都有名堂。
白事知宾有点类似现代社会里的婚庆主持人,不过要更加严格。
在古时候,白事知宾属于忠孝礼义的礼。
奶奶就是白事知宾,她经常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传统礼仪越来越不重视,白事知宾这门传统行业,快要断绝了。现在即便有,也是殡仪馆那半吊子水准。
现在殡仪馆的仪仗队,大多是做给逝者家属看的,并不符合人伦。但因为有面子,有气势,所以大家吃这一套。
每一念及此,奶奶就痛心疾首。
奶奶从事这一行六十多年,十里八乡,算是最有名的一个。
小时候爹妈忙于生意,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奶奶那里度过,所以接触的比较多。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隔壁孙家村有个老头死了,请奶奶过去主持丧事。
记得那是80年左右,那些年社会动荡,附近发生过命案,奶奶怕我一个人在家出事,所以带着我连夜赶到孙家村。
办丧事的那户人家很有钱,不仅有80年代标准的:洗衣机、电视机、冰箱三大件,家里还有着一辆小车跟小洋房。
那人就是开车接我们过去的,能有小轿车接送,我那时候开心死了。
等我们赶过去的时候,小洋房面前亮着灯,十几个人无精打采站在门外。应该是长子的中年男人从人群中跑出来,急急忙忙塞了个红包。
奶奶看了红包一眼,又往屋内瞄了瞄,二话不说,拉着我就走。
我很纳闷,奶奶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只是主持个丧事,怎么话都不说掉头就走?
长子模样的中年人追过来,拉着她不放手。
奶奶瞥了他一眼,说了些什么。具体是什么话,由于那时候年岁太小,记不清,但应该是:这钱我不能收,这事儿我也办不了之类的话。
中年男人还以为嫌钱少,又摸出一叠钱。加起来大概有小几百了。
这可不是小数目。80年代初,富有的人家结个婚也要不了多少,何况这还是农村。中年男人一下给了这么多,这数目就有点大了。
奶奶还是不接,牵着我,头也不回。
中年男人急了,踉踉跄跄跑过来,表情非常急切,稀里哗啦说了好多。
我听了半天,才知道原来奶奶并不是他们请的第一个白事知宾。
80年代,怎么说呢。由于一些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压抑了许久的传统文化,开始了一波小爆发。在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人从操旧业,一时间百花争艳好不热闹。
所以在乡下地方,白事知宾的数量并不少,那中年男人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请奶奶过来,而是请的同村另一位婆婆。
那个婆婆是个老手,懂的很多。
一开始丧事操办的异常顺利,长子请来亲朋好友,婆婆忙前忙后,挂白花,点蜡烛,煮阴米一切都非常顺利。
出事是出在后半夜。
老爷子死了不过十个小时,婆婆张罗人帮死者洗澡换了衣裳,在堂屋放了张床,床下压纸钱元宝,把死者放上去,然后张罗人开始上香磕头。
结果一磕头事情就来了。
长子首当其冲上香,可是发现香怎么都点不着。长子和老爷子关系并不好,见到香怎么都点不着,张口就骂你个老畜生,死了都不让人安心什么什么的。结果这一骂,就糟了,不仅是香点不着,床头的蜡烛都灭了。
大家慌了,人一辈子能参加多少丧事?哪里见过这种情况。
主事的婆婆让大家不要慌,说是小事情,看她的。
这个婆婆也是有本事的人,立刻判断出事情出在哪。把盖在老爷子额前的纸钱掀开一看。果然,老爷子眼睛睁着,死不瞑目。
这眼睛肯定是后来睁开的。
几个管事的吓一跳,上来想把老爷子的眼睛合上。可是,这能成吗?老爷子直挺挺的躺在床上,就是不肯合眼。
婆婆看到这里,知道了大概情况,当即对长子说了:你过来,磕两个头,认真道个歉。
长子脾气倔,不愿意。但是其他亲戚怕啊,围着说了半天,他也心虚了,老老实实过去磕了三个响头,大声说了句:爹,对不起!
婆婆也在老爷子耳边说话,大概是,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要为子女着想,生前有再大的怨言,死了就烟消云散,好好让子女过日子。你也把这口怨气散了,好上路,投个好胎。
说来也神奇,婆婆说完这些话,然后又往床上撒了一叠纸钱,一伸手,就把老爷子的眼睛合上了。
之后事情进行的很顺利,点蜡烛,上香,吩咐后厨做一顿送行饭。
那时候婆婆留了个心眼,并没有让长子先上香,而是在所有亲朋上过香,磕过头之后,才让长子过去。
这里面有个说法。
一般白事会根据辈分大小、关系亲疏,依次磕头上香。不过也有关系最亲近的人最后磕头这一做法这个叫惜别。
长子先上,是表示的对死者的尊敬,一般程序这样走肯定是不会出事。
但现在的情况是长子不孝,他先磕头的话,死者郁气不散,不肯离去,对这个家庭不太好。其他亲朋先磕头,将死者郁气散掉一点,再由长子痛哭流涕,好生磕两个头的话,死者一般就安安稳稳走了。
长子听从婆婆安排,最后一个磕头。
可是长子才磕第一个头,来送行的亲眷就吓呆了。只见到盖在老爷子额头上的纸钱,哗一下被吹飞,老爷子不知道什么情况,眼睛又睁开!
当时婆婆就慌了,这下子任凭她再说什么,做什么,老爷子的眼睛都不肯合上。
场间哗然,谁都没见过这种情况。
主持丧事的婆婆皱着眉,她一生大风小浪无数,像这种冥顽不灵的死者还是第一次见。
这人啊,一般只要不是怨气太重,或生前是穷凶极恶之人,死后是不会这样祸害自家人的。
古人有云:将死之人,其言也善。
这个言在红白之事当中,不仅代表言语,还代表言行。
人一般要死了,是不会做什么特别祸害后代的事情的。
将死之人,在白事里头,也叫弥留之人。和医学定义上,快要死亡的人不一样。
在中华大地上,部分地方的习俗是,在人死前三天,和人新死后七天,统共十天,都被叫做将死,也叫弥留。
当然,还有些地方,弥留是指的人死前三天和死后三天。
十里一乡,八里一俗,各地习俗不一,三天、五天、还是多少天,这种事情没法统一。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认知:人死后是不会立刻到阴间,会在人世停留一段时间的。
生前执念重一些的,停留的会久一些;生前执念轻一些的,会早登极乐。
所以佛家常劝人放下执念。
白事知宾所行之事,就是通过种种礼节,让死者安心离去,早日投胎。
第二章 青额头
白事知宾,说起来有些像是引渡人,亦或者道士。
其实不然。
白事知宾所管之事繁杂,甚于道士百倍千倍。
设想一下,中华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乡小县无数,每个地方、没个时期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可能你在本地主持丧事如鱼得水,到了另一个地方,就会吃瘪。
所以大多数白事知宾,都偏安一隅。想成为一个走遍中华大地的白事知宾,难上加难。
那个婆婆是本地人,对本地风俗、习惯了若指掌,按理来说,主持这个丧事是搓搓有余的。
但是纵观她一生大风小浪无数,都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情况哪有爹死后,一直为难儿子的?
婆婆和老爷子是同村,但并不相熟了解不多,可她知道虽长子不孝,但老爷子也没到死了也不愿意闭眼的情况。
她想起老爷子生前的事情:一年前他老伴儿去世,之后老爷子性情变得古怪,爱发脾气,或许是对老伴儿的思念成疾,行为上也和他老伴儿越来越像,甚至他儿媳妇也感慨越来越像老娘了。
老爷子膝下两子一女,次子在县城安家,小女儿嫁给同村一户人家。长子孙中平最有出息,早早做起生意,发了财。
孙中平平头大脸,婆婆问他是不是做了什么非常对不起老爷子的事。孙中平想了会儿,摇头说没。
婆婆又回到屋中,在老爷子耳边说了两句好话,试着将他眼睛闭上。结果试了几次都行不通。
满屋子的人急得团团转,就是拿老爷子没办法。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三天,快下葬。
孙中平那个急,为了子孙后代着想,死不瞑目的人肯定不能随便下葬,不然这辈子都别想安宁。
婆婆也没辙,又跑到老爷子身边试了下,可老爷子就是不肯合眼。一直忙活到晚上,婆婆指着老爷子额头上的一块青色痕迹,说:糟了。
原来不知道怎么回事,老爷子额头上突然青了一块。
婆婆当时就急了。
殡葬行业当中有一句话:青额头,白獠牙,半夜三更踏破门儿。
说的是,倘若死者额头发青,有很大几率会起尸,半夜三更寻上门来。
起尸怎么说呢?即便是在白事当中,也不常见。
巷里坊间流传的谁谁谁死后起尸的传闻多不符实,这些传闻大多是好事之人,添油加醋给自己增添的谈资。说句老实话,这些事,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能吹牛编出来的。
婆婆当上白事知宾这么多年,也就只见过那么两例。而且顶多是有尸体突然毫无征兆从床上坐起。
随着科学越来越发达,这种事情也渐渐有了科学解释。多是死者被生物静电刺激,所以一下坐了起来。
然而这在白事当中被称作诈尸,和起尸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但是老爷子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额头变青,还是第一次见。
这是大凶之兆。
婆婆当即建议把老爷子拖去烧了,烧了肯定就是一了百了的事儿。
孙中平、老爷子的次子、小女儿三人毫不犹豫反对。
80年代的农村,火葬并不流行,不仅是不流行,甚至在许多人眼里,火葬是没本事的体现,是很丢面子的事情。谁家老人死了送去火葬,基本是要被同村人笑话一辈子的。
婆婆没辙,摸了摸老爷子额头上那块青色,仿佛在触摸一块冰块按照老爷子这个情况,等脸上也变青的话,这一家子就完了。
于是她想到了我奶奶。
十里八乡最出名的白事知宾,郑凤英。
奶奶叫郑凤英,她并没有和我说过关于自己的事儿。但听老爹说,奶奶娘家那边祖上是专门从事白事知宾这一行业的。
凡事都讲究传承,这一行也不例外。
其实大家要是细心的话,可以发现,当白事知宾的人,一般都和红娘一样都是女性,极少有男性主持丧事。
这是因为,白事知宾这一行许多情况下传女不传男。
一来女性细心,在细节方面,考虑得比较周到,有些什么小纰漏,立刻就能发现。
二来女性体阴,不会太冲撞到死者。倘若是男性主持丧事,和死者相处久了,又和死者没有血缘关系,很容易就被阴气冲撞了。久而久之,容易落下病根子。
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大家看到谁家在操办丧事的时候,绕道走的原因。
你和死者又不是亲属关系,死者找上你,归你倒霉。
不过孙中平也没想到,千辛万苦把我奶奶请过来,结果奶奶二话不说,掉头就走。
孙中平那个急啊,过了零点,老爷子就要在家里停第四天了。
他虽对红白之事知道的不多,但也知道,老爷子最多只能在家里停三天,要是时间久了的话不太好。
具体怎么个不太好法,很少有人愿意去尝试,何况老爷子的情况本来就不正常。
奶奶执意要走,孙中平没办法。这时候一个婆婆从屋里急急忙忙跑过来,拉着奶奶的手不放:凤英姐姐啊,您可一定要帮这个忙。
奶奶看了那个婆婆一眼,终于松口,被孙中平和一干亲眷请到了堂屋。
不过那时候奶奶并没有让我观看全过程,只是在一干参加葬礼的人群当中,挑了一个青年男性,要他在屋外好生看着我,不要让我到处乱跑,并且无论如何都不要靠近堂屋。
再之后的事情,我就不怎么清楚了。许多年以后,等我长大成人,问起奶奶,她才告诉我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在此之前,先得说说白事知宾。
严格意义上来说,白事知宾并不是驱邪捉鬼的道士,也不是负责超度的僧人,他们只是迎宾。
将客人伺候舒服了,好让他们上路。
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迎来送往的多了,自然会碰到很多邪门的事情,所以说他们或多或少还是会一点儿驱邪的本事的。
奶奶那天晚上也做出了一些类似的事。
那时候,我尚年幼,孙中平家里发生的事情,在我心中成了阴影。
或许是记忆的无限夸大,那个乌漆墨黑的夜、亮着灯的屋,和空气中满溢的纸灰香烛味,让我做过无数次噩梦。
我始终记得那夜在小洋房外,挡在我身前的青年一脸惊愕的样子,还有屋子里传来的古怪声响。
这些记忆横亘心头,奶奶却始终不愿提及。
后来我才知道,她并不想我深入追究这些,只希望我把一切都当成一个故事。
但有些事情就是命。
18岁那年,我考上外地的某大学那天,奶奶终于把我叫到房中,语重心长告诉了我一些事情。
奶奶的话一直回荡在我耳中:小六啊,长大了,要出去上大学了,奶奶为你高兴。
不过有句话你要记住了,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要躲远一点,不要让奶奶为你担心。
我仔细听着,原来那天晚上发生了一些难以预料的事。
那天晚上,我们赶到孙中平家,奶奶远远看到躺在堂屋的老爷子,就知道了今天不能善了,所以掉头就走。
青额头这一情况,其实并不罕见,古往今来,发生过无数次。
可次数虽多,但中华大地多么宽广?上下五千年,从塞外到中原,死过的人有多少?平均下来,青额头出现的比例低得离谱的。
或许死去数十万人中,都难有一人。
奶奶见过起尸,却从未见过青额头。
青额头一出,处理不当,要出大事。
第三章 下灵人
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法肯定是把老爷子拖去烧了,但火葬场离这边十万八千里,要在大晚上、赶在凌晨之前,把人拖到县里烧了,不太现实。
被孙中平请入屋中之后,奶奶拿了把椅子,在老爷子身边坐下。
先前管事的婆婆叫张翠娥,也拖了把椅子过来。然后把孙中平等人赶了出去,小声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了。
张婆婆道:孙中平肯定有事情瞒着。
奶奶垂着眼睑,抿了抿花白的发髻:白事知宾,只管送行,不管家事。
张婆婆满脸愧疚:姐姐说的是。
真正意义上的白事知宾都有自己一套方法判断死者是否安分的方法,就跟卖水果一样,卖的多了,用手颠一颠,就能估算出有多少分量。
奶奶和张婆婆自然也有方法判断老爷子是否安分。
只是稍稍看了一眼,便知道,老爷子身上阴气相当重。
老爷子静静躺在堂屋中,木板做床,头朝大门,脚边点长明灯,由于是二层小洋房,没办法在屋顶开个洞,让死者魂魄飞升、出煞,所以二楼的窗户开着,还点着白蜡烛、烧着纸钱,引魂魄飞升。
这是很标准的停灵程序。
停灵根据各地习俗不同,具体情况也不同。只要满足当地风俗,一般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张婆婆先来此地,一干事宜做的不错,程序上没有丝毫问题。
问题就出在为什么孙中平一磕头,老爷子就不安分?
孙中平身上并没有带什么禁忌物品,老爷子被什么东西冲撞是无稽之谈。
奶奶寻思了半天,干脆吩咐人去弄了一小袋锅底灰,把锅底灰混着土,堵住老爷子鼻孔。
张婆婆见状,愣了一下,连忙道:还是姐姐有本事。
孙中平忙问是怎么回事。
原来死者会闹,十有八九是因为有事情舍不得、放不下。锅底灰混泥,堵住鼻孔这叫封窍。
堵住鼻孔之后,可以防止老爷子魂魄出来吓唬人。
锅底灰封窍,这在白事之中,并不算什么很高深的学问。
在以往,死者对人世留恋是常有的事儿,但是新死的魂魄在人世停留久了,难免被世间阳气冲散。所以用锅底灰堵住死者鼻孔,防止魂魄从躯壳中出来,也防止他们被阳气冲散。
然后再找和尚超度。
老爷子魂魄被堵在躯壳当中,不能出来作乱。奶奶让孙中平赶紧趁这个时候上香磕头。
果然,孙中平这次再上香磕头,再也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发生了。
不过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其他人见到孙中平忽然能磕头了,全围上来看。张婆婆把人都赶出去,孙老爷子的三个儿女。
奶奶发话了。
拖得一时,拖不了一世。奶奶端正坐好,给老爷子烧了点元宝,又说:明天卯时之前都不会有事,但日出之后就不好说了。我也只能帮你拖几个小时,够你花时间送去县里的火葬场。
孙中平慌了,跪下来,想到可能要被同村人嘲笑一辈子,涕泪横流:不能烧!您帮帮忙!
奶奶叹了口气,孙中平不让烧是意料当中的事。
这时候老爷子的次子和小女儿也跪下求助。
奶奶瞥了他们一眼没说话。
张婆婆起身,把次子和小女儿请出门,只留下孙中平一人,准备给他做思想工作。
奶奶打断她:事情也不是不能解决。
张婆婆是个聪明人,一寻思,大概就知道要干什么了。
这种事情她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敢想。
用锅底灰封住鼻息,只是缓兵之计。老爷子心有怨气,孙中平又不让烧,就算今天强行把老爷子埋了,指不定什么时候会从地里爬起来,那么到时候倒霉的可不止孙中平一家。
现在唯一能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请老爷子出来,让他自己说有什么苦处。
这在白事当中有个比较委婉的说法,叫解铃还须系铃人。
说白了,就是请灵。
不过这里头有一些困难,请灵,不是说请就能请出来的。
张婆婆问:姐姐,行得通?
奶奶摇了摇头说:我没这本事,不过有人行。
孙中平膛目结舌。
张翠娥婆婆若有所思,半晌醒悟过来:原来是这样!
说着急急忙忙去张罗一些东西去了。
孙中平还傻傻站在哪儿。
奶奶指了指身边的空凳子,示意他坐下。
咱们白事知宾一般只负责丧事礼节,祖上有训,只执礼,不执事,干涉先生的事情,是会遭报应的,所以接下来的话你要记住奶奶这里所说的先生,代指的死者。在白事知宾口中,死、丧是很忌讳的。
白事知宾,只执礼,不执事。
这是祖上之训。
凡事都有个祖师爷,像孙真人留下医道疗病,吴道子留下丹青,鲁班留下石木二匠修房造屋。但是白事知宾并没有明确意义上的祖师爷。
有一说是,白事知宾拜房玄真人。
传说房玄真人留下船只渡人载物,载的不仅仅是人世间的人和物,也载阴间的人和物。
所以有的地方,白事知宾会礼拜房玄真人。
白事知宾夸大了说,就如同渡船,引渡寿数已尽的人们通往阴间。
他们是连接阴阳的渡船,自然也会有办法请灵。不过奶奶并不会真去渡人到这边来,这是违背祖训的事。
白事知宾的请灵,不同于和尚、道士,严格来说,和尚、道士的叫召灵。
一个召一个请,一个命令,一个请求。
天差地别。
这也是白事知宾和道士的区别。
知宾讲礼,道士不讲礼。当然,此礼,非彼礼。
这些都是题外话,暂且不提。
再说孙中平家,用锅底灰混着泥土堵住老爷子鼻孔后,老爷子安分了下来。
但是额头依然青的吓人。
张婆婆忙前忙后,不到半个小时,弄来了煮熟的糯米、白纸、银针、香烛等一干物什。
孙中平忐忑坐在那儿。
奶奶正眼不瞧他一下。
只执礼,不执事。这在祖训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奶奶今天帮忙执事,已经是破了大戒。当然不会给孙中平好脸色看。
孙中平还懵懵懂懂不自知。
张婆婆准备好一切,奶奶吩咐人去请同村的另一个老人。
世间三百六十行,有上九流,也有下九流,但这些都是做凡间买卖的。除此之外,还有旁门三十六,左道三十六。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统一,旁门左道之数有多少,很难统计。不过有人说,旁门左道也应该包含在世间三百六十行当中;也有人说,旁门左道应该立传另说。
但是古往今来,残存典籍,并没有详细分说其中区别,而且不同典籍分歧很大,所以很难界定。
曾有云:三百六十行中人,尽有狼心狗行,狠似强盗之人。
这里说的不仅仅是人心狠毒,也暗指三百六十行当中,包含旁门左道。
上古时期,左为吉。先秦典籍中多有相关例证,如农业的丰歉,有岁星出左有年,出右无年的说法。岁星即木星,象征着丰收年。所以在古时候,左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儿。
所以旁门左道之说,大多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变化,很难分清旁门左道中的行业,在这个时代是好,还是坏。
白事知宾属三百六十行当中,但有一种和白事知宾关系非常密切的职业,属旁门左道。
奶奶称他们为下灵人。
他们也被其他人唤作神婆、灵媒、乩童等等。
当然,里头也细分了许多派别,这事儿另说。
孙中平所住的村子当中,就有个下灵人,奶奶和他早已相识,但是极少来往。
那人住村尾,小山脚下,经营一家棺材铺。
村尾有间土屋,屋子非常古怪,两扇式的木门紧闭着,门的左下方,开着一扇小门。小门不过三十厘米高,门未关,像特地是给宠物开的门。
其实这并不是给宠物开的门。
这叫阴门,也叫去门。
我们走路,不管路往何方,总是靠右走,这才是生人走的路。然而死者和我们不一样,他们靠左行,这门就是专门给死人走的。
来请人的是个小年轻,他急急忙忙敲门。
才敲两下,门吱呀一声开了。
一个老头掌着蜡烛开门,小年轻气喘吁吁,刚准备说话,被老头狠狠瞪了一眼:鹅舍你慌丝啊!老头小心把蜡烛护着,嘴里嘟囔:小心把蜡烛灭了,你就完了。
老头是陕西的,脾气不怎么好,一急,就容易蹦出陕西腔。经常见到他面红耳赤,一半陕西话,一半普通话和人吵架的样子。
小年轻知道这点,等气息平稳后,说明来意。
老头宝贝样将蜡烛放回桌上,用灯罩罩住,喊小年轻进来坐。
他哪敢进去。
老头家的棺材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邪门,传闻有小孩在在他家附近饶了圈,回去就病了三天,说是魂魄被吓丢了。
见对方不进来,老头转身要关门。
小年轻急了,匆匆进去,战战兢兢地坐下。
老头也不慌不忙坐下,示意小年轻不要说话,然后两人大眼瞪小眼,看着桌上的蜡烛出神。
蜡烛缓缓烧着,在灯罩中,火烛时不时噼啪一跳。
等了半天,老头拍了拍身边的空凳子,总算说话:是不是出事儿了?
还没等小年轻搭话,只见到蜡烛在灯罩中啪的一跳,然后就熄了。
老头忽然叫起来:咿呀,咿呀,果然出事了,走!去你家。
小年轻纳闷引着老头过去。
老头远远看到孙中平家的样子,忽然笑开了花:有意思,有意思。
别人家都死人了,他还有意思,小年轻觉得费解,怪不得村里没什么人跟他来往。
老头背着手,走进门。
他路的姿势非常古怪,两脚岔着,走外八字,却又没有当官的那种威风,只有说不清的古怪。后来奶奶才告诉我,这并不是八字步,也不是踱的官步。这叫镇步。走的是威风之势,但不走威风之形。
这步子是走给鬼看的,正常人看起来觉得古怪很正常。
这是下灵人专属的步子,下灵人虽能沟通阴阳,但毕竟是人,而且是阴身,容易被鬼缠住。所以从小被训练走这种外八字,用来镇鬼。
那时候我还站在一干大人身后躲着,但也明显能感觉到屋子里正要发生什么。
在记忆中,我很清楚的记得,老头进屋之前斜瞥了我一眼,他嘴角挂着的古怪笑容,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那老头一进门,看到张婆婆,脸立刻垮下来。
鹅不干了。扭头往外走。
张婆婆冷着脸:过来!
老头又乖乖过去。
你不要骂鹅。老头都快哭出来了。
老头和张婆婆有段故事,他俩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冤家对头。孙中平早有耳闻,连忙递上红包:有劳有劳。老头闹别扭不肯接。
奶奶咳嗽两声:得了,一把老骨头,闹什么别扭。
老头这才安静下来。
这时候,张婆婆自顾自跑到大门外,从墙角捡了块红砖,在门外划了条线,又找人在大门处拉了黑色门帘,吩咐大家不要越过红线,也不要擅自进门。
黑布罩门是隔阴阳的。
红线是防止魂魄跑出去的。
这条红线在白事当中有种说法,叫鸡鸣线。标准的程序应该是,取鸡冠血、朱砂、观音土和在一起,在灶中烧制,之后在灵台上供三天到七天,结成粉笔样的事物。等丧事之时,用它在门外划一道线。
鸡鸣线真正的作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