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说了。)第二种教师把讲说推广到相当限度以外去,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蔓延得愈广,对于选文本身忽略得愈多。并且,从选文中摘出几个词几句句子来大加发挥,是不能使学生了解整篇的各方面的。第三种教师显然把国文科认作公民科了。即使是公民科,教学的收效也不在学生熟读公民教本,而在学生能够按照公民教本所讲的来实践。说国文科绝对不含道德训练的意义,固然不通,但是说国文科的意义就在道德训练,那也忘记了国文立科的本旨了。第四种教师对选文一律称赞,也有理由。如果不值得称赞,为什么要选它读它呢?然而专用形容词形容语来称赞一件东西,表白自己的印象的作用多,指导人家去体会的作用少。要人家真实体会,也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必须精细剖析,指明“好”在哪里,“美”在何处才行。不然,人家听你说“好”也说“好”,听你说“美”也说“美”,那是鹦鹉了,还说得上体会吗?第五种教师教学生把听来的看来的话复述一遍,诚然也是一种练习的方法,可不是切要的方法。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呢?一方面为要练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另一方面也为生活上有记载知闻与表白情意的必要,时时练习,时时把知闻记载下来,情意表白出来,这才成了习惯,才可以终身受用。根据这一层,作文题最好适合学生的经验与思想,让他们拿出自己的东西来,不宜使他们高攀,作一些非中学生能够下手的题目。不能下手而硬要下手,自然只得复述听来的看来的话了。复述惯了,拿出自己的东西来的途径便渐渐阻塞,这已经得不偿失;如果复述又不清不楚,或者前后脱节,或者违反原意,简直把头脑搅糊涂了,这更是重大的损害。对于这一点,第五种教师似乎没有顾虑到。至于认为练习作文在应付将来的入学考试,可以说完全没有明了练习作文的本旨。现在高中与大学的入学考试,国文题目往往有不很适合投考学生的经验与思想的,是事实。然而这是高中与大学方面的不对,他们应当改善。为了他们的不对,却化费了初中高中练习作文的全部工夫去迁就他们,这成什么话呢?第六第七两种教师对于学生的习作的看法是相反的,然而他们有个共通之点,就是没有评判的标准。学生作文,无论好坏,总有他们的思路。认清他们的思路,看这样说法合不合理,是一个标准。看这样说法能不能使人明白,又是一个标准。合不合理是逻辑的问题,能不能使人明白是文法的问题,所以评判的标准,简单说来,就是逻辑与文法。不合逻辑不合文法的地方才给修改,其余都得留着,因为作文是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来,只要合于逻辑与文法,你没有理由不许他们这样说,定要他们那样说。整段整篇地勾掉,再按照自己的意思在行间写上一些文字,这办法是不很妥当的。从另一方面说,一般人作文也常常会不合逻辑不合文法,报纸杂志的文章,作者的国文程度该比中学生高一点,细心的读者还常常可以发见这两方面的毛病,难道中学生的习作会完全没有毛病?可见打圈打到底的办法也不很妥当。至于发还改本,不给说明,待学生自己去揣摩,这会做到教师学生各用各的心思,可是始终不接头。学生猜不透教师的心思,那么,把作文本缴上去,不也多此一举吗?
这几种教师不很顾到实施方法,也不能说他们对于学生全无帮助,只能说帮助不会很多就是了。他们所以如此,大概由于对国文教学的认识差一点。可是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的。读者如果遇到这样的国文教师,正不必失望,很可以从积极方面希望:他们的认识该会有转变的一天吧。现在对于国文教学的讨论渐渐多起来了。谁不愿意择善而从全他们的转变在事实上是可能的。
摘录:
有些国文教师以为教学国文就是把文章一句一句讲明,而讲明就是把纸面的文句翻译成口头的语言。
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
有些国文教师忧世的心情很切,把学生的一切道德训练都担在自己肩膀上。
有些国文教师喜欢称赞选文,未讲以前,先来一阵称赞,讲过以后,又是一阵称赞,而所用的称赞语无非一些形容词或形容语,如“好”,“美”,“流利”,“明彻”,“典丽矞皇”,“雅洁高古”,“运思人妙”,“出人意表”,“情文相生”,“气完神足”之类。
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出议论题教学生作。
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觉得它不通,勾掉愈多,愈感觉满意。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点,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
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不问那个地方该用句号或该用读号,都打一个圈,表示眼光并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
……
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呢?一方面为要练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另一方面也为生活上有记载知闻与表白情意的必要,时时练习,时时把知闻记载下来,情意表白出来,这才成了习惯,才可以终身受用。根据这一层,作文题最好适合学生的经验与思想,让他们拿出自己的东西来,不宜使他们高攀,作一些非中学生能够下手的题目。
至于认为练习作文在应付将来的入学考试,可以说完全没有明了练习作文的本旨。现在高中与大学的入学考试,国文题目往往有不很适合投考学生的经验与思想的,是事实。然而这是高中与大学方面的不对,他们应当改善。为了他们的不对,却化费了初中高中练习作文的全部工夫去迁就他们,这成什么话呢?
札记
1、叶老在这篇文章中,谈到了七种不同的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其实都是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能见到的。虽然教师的表现种种不同,但有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课程意识。的确,每一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专长,但在形成“风格和专长”之前,必须具有全面而正确的课程意识。否则,只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展开的教学,就不是“风格和专长”而是“草率和缺陷”了。
2、这篇文中关于作文的表述很吸引人。“适合学生的经验和思想”这一点其实应该是一种常识,但据目前的作文教学思路来看,对学生文章的“期待”正在无限地被拔高,大多数学生早已“高攀”不起了。不明确这一点恐怕很难正确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和作文能力。在谈到考试对平时的影响时,叶老表现出了坚持正确判断的自信——他们不对,我们不必迁就他们,在现行的体制中,这种自信已经被处于强势的“迁就”所掩盖了。
叶圣陶:大学一年级国文
大学一年级普遍添设国文课程,是民国二十七年度开始的,到现在两年了。为什么要添设?据说因为大学新生国文程度差。差在哪里以及差到什么地步呢?似乎没有精密的考核与说明,只是根据考卷的文章欠通与别字连篇,就说他们国文程度差了。大学一年生读了一年的国文,成绩怎样呢t国文程度是不是进到了相当的地步呢?似乎也不见有人考核过,说明过。
其实两种考核都是必需的。不知道差在哪里以及差到什么地步,教师就只得各凭主观的见解来教学。主观的见解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学生未必都能有帮助。不知道实施以后的成绩怎样,教学就没有改进的依据。过去实施的,会不会与添设课程的本旨全不相干呢,这又谁能说定?
考核必须有个标准。大学一年级,除了国文系,本来没有国文课程,现在因为程度差,添设国文课程,可见这个“差”字应该指够不上高中的标准而言。大学一年生读了一年的国文,如果够得上高中的标准,这就是不“差”了。《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的第一项是“目标”,共有四目:
(一)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文化,并增强其民族意识。
(二)除继续使学生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外,并养成其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
(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造国语新文学之能力。
要“使学生能”的,学生能了,要“养成”的“技能”,养成了,要“培养”的“能力”,培养好了;这就教师方面说,是教学达到了“目标”。就学生方面说,“能”了,“养成”了,“培养”好了,就是够上了高中的标准。大学里要考核学生的国文程度,惟有依据这个高中的标准。
按照这个高中的标准看来,一个高中毕业生,或是一个大学一年级生,不问他往后的专门是文法理工农医中的哪一门,须“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文化,并增强其民族意识”。这第一目的后两语可以说与第三目是二而一的,不过一是抽象原则,一是具体办法。固有文化的方面很多,增强民族意识的途径也不止一条,现在要从国文课程来理解,来增强,不就等于说阅读有关固有文化与民族意识的书籍吗?再看第二目,学生须“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并且要有“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由此可见高中或是大学一年级还是要练习语体文的写作的。因为初中还做不到“自由运用”,所以说“继续”,而高中必须达到的标准是“自由运用”。若不“继续”练习,怎么能达到标准呢?这里后半句说学生要作文言文,只说用了文言文这工具要能收到“叙事说理表情达意”的效果,才够标准,可没有说要作哪一体哪一派的文言文。所以,站在某一体(如选体)某一派(如桐城派)的观点上,选择范文与训练写作的技能,都是不对的。第三目说学生须能“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古书”该是指经籍与诸子而言,“文学名著”该是指史部集部里偏于文学性的作品以及小说戏曲等类而言。一方面说“读解”,一方面说“欣赏”,可见都注重在方法。古书时代遥远,语言文字环境思想上与现代都有差异,必须讲求读解的方法,才能够了解。文学名著与其他艺术品一样,没有素养就辨不出他的真味,必需讲求欣赏的方法,才能够领会。讲求方法到了相当程度,就是有了“读解”与“欣赏”的“能力”,也就是达到了标准。第四目说学生须能“创造国语新文学”。这就字面看,好象每个学生该是“国语新文学”的作者,即使并不动手“创造”,也该有这种“创造”的“能力”。可是一般的见解,文学创造是天才与努力的乘积,并不是人人能够着手的。说人人要用本国文字叙事说理表情达意,这是大家承认的;说人人要有文学创造的能力,就好比说人人要有图画创作音乐创作的才能,怎么能成为站得住的标准?其实推求起来,这里的“新文学”就是语体文。现在与十多年前并无两样,还有许多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以外的人,不管文章的本质是不是文学,只要是语体文就一律叫做新文学。这里的“新文学”也是这样的用法。语体文不只是把平常说话写到纸面上去,还得先教说话带着点文学的意味。说须能“创造国语新文学”,就等于说须能写带着点文学意味的语体文;把这个作为高中或是大学一年级的标准,自然没有什么不妥当。这一目与第二目的前半句都说语体文,可是方面不同,这里就“质”而言,第二目就“技术”而言。
把以上的话综合起来,高中毕业生或大学一年级生,在阅读方面,“读解古书”与“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方法,须讲求到相当程度,而“谈解”与“欣赏”的结果,须“深切了解固有文化,并增强其民族意识”。在写作方面,须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又须能写“叙事说理表情达意”的文言文。
凭着大学入学试验的国文卷子,是很不容易看出学生够不够得上标准的。现在国文卷子的主要部分是一篇作文,此外往往是一段文字的点读,由文言翻语体或是由语体翻文言的翻译,以及所谓“国学常识”的答问等等。阅卷委员看了满意,分数给得多一点,看了不顺眼,就给得少一点,甚而至于给零分。但是,得分较多的是不是阅读与写作两方面都够上了上述的标准呢了得分最少的是不是“读解”与“欣赏”全没方法,“固有文化”与“民族意识”毫不存在胸中,“语体文”与“文言文”都写不成个样子呢?阅卷委员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仓卒之间是无法回答的。就作文与翻译,固然可以看出一点他们对于语体文与文言文能不能“自由运用”,然而也须题目出得恰当,才有希望。善于出题目的人往往替与试者设身处地着想。他出作文题,或教他们叙经验的事,或教他们说能推的理,或教他们表固有的情,或教他们达素具的意。他出翻译题,也能按照他们的能力,选取那不需用工具书与参考书就可以理解的材料(试验时候是不象平时那样可以翻检工具书与参考书的)。这样就是恰当。与试者遇到恰当的题目,又须尽其所能认真下笔,这才显出他对于语文的造诣的实际。倘若作文题是出自与试者并不熟悉的书籍里的,或是同与试者的经验与意念距离很远的,翻译题是在平时有方法可以理解,而在没有工具书与参考书的情况之下却是难理解的,这样就是不恰当。与试者遇到这种不恰当的题目,下笔写作只是一种近乎无意识的举动,写得不好是当然的了。难道能说他对于语文的造诣太差吗?所以,要看出实际,题目先要出得恰当。至于对于“固有文化”是否“深切了解”,其“民族意识”是否强固,那是整个生活方面的事情,从一篇作文里也许会偶尔透露一点,实在不足为凭。还有,“读解古书”与“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方法,并不限于点读文字与记住一些“国学常识”等项,凭着一段文字的点读与“国学常识”的答问,实在也无从看出“读解”与“欣赏”的方法讲求到了什么程度。因为这样,考试方法似乎有斟酌改变的必要。作文无妨仍旧,认定它是用来考核语文的造诣的。此外出几个扼要的切实的测验题目,一半是考核对于“固有文化”的“了解”与“民族意识”的是否强固(“了解”“固有文化”与“增强民族意识”诚然是整个生活方面的事情,可是就国文言国文,只得教与试者从文字方面表现出来);一半是考核“读解”与“欣赏”的能力。关于前者,须使与试者表出了解与践履的实况;关于后者,须使与试者表出他平时所用的方法。如果用这样的考试方法,才顾到了国文标准的全部,才可以看出学生够不够得上标准。
阅卷评分,谁都知道主观的成分多。摇着头说“文字欠通”,也只是一句笼统话。要确切看出一般学生的国文程度够不够得上标准,最好作统计,而入学考试(假定用前面所说的考试方法)的国文卷子就是统计的材料。就作文来说,“自由运用”还是广泛的说法,这里头至少包含着用词明确,句式熟练,没有不合体例与论理的语句等项。又如就写作的作用分,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便是四项。如果把这些作为统计的项目来看试卷的作文,够标准的够到什么程度,不够标准的又是个什么情形,一一记录下来,把同例的归并起来,不就可以看出一般学生写作程度的全部实况吗,除了作文,对于测验题目的答案同样作统计,不就可以看出一般学生国文程度的全部实况吗?假如国文程度确实不够,就能精密说明不够在哪里,也不至于单用一个“差”字了之了。听说某机关想把本届统一招生某区的国文试卷拿来作统计,本届考试方法虽然还没有改变,但是能作统计总是非常有益的事情,只要方法定得精密,工作人员又不马虎,希望他们认真干起来,得到满意的成绩。
在没有得到精密的统计报告的现在,对于学生国文程度只能作约略的估计,而教学的实施方法也只能依据约略的估计来规定。最约略可是最少主观色彩的估计是什么呢?那就是认定大学新生的国文程度还够不上高中的标准,差度多少且不问,总之须得加工学习才够得上。这个估计是很有理由的,不然,为什么要添设大学一年级国文呢?假如承认这个估计,那么,大学一年级国文的实施方法应该如以下所说的。
关于阅读方面,应该选读一两种“古书”与“文学名著”。“古书”“文学名著”当然与“固有文化”有关,为了“增强其民族意识”,又得选读那些有关“民族意识”的。为什么只选一两种?这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每星期国文课三时,全学年共有九十时上下,在这么一些时间内,除了阅读上述两类书,还有别的工作要做,再要多读几种,事实上不可能了。然而一两种也并不嫌少,语文科选读文学书籍原是所谓“举一隅”,待学生“以三隅反”的,学生若从一两种书的阅读得到了方法,走对了门径,就可以自己去阅读其他的若干种了。因此,对于阅读这两类书的指导与讨论应该偏重在方法方面。文字的形、声、训的研究,古代文语例的剖析,古代环境与思想的观测,文学原理的理解,文学史的认识,文学作品的鉴赏,以及工具书的使用,参考书的搜集,诸如此类的方法,是非指导与讨论不可的。学生必须学得了这些方法,才能够真正“读解”,真正“欣赏”,也必须学得了这些方法,才能够从“读解”“欣赏”“深切了解固有文化,并增强其民族意识”。
此外应该选读文章若干篇,选取的目标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这并不是说阅读古书与文学名著对于写作技能丝毫没有关系,而是说阅读古文与文学名著既然另有目标,所以应该再读文章若干篇,专顾到写作技能。这种文章的选取,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可是尤其要注意它的写作技能,必须它的写作技能足以供现代学生观摩的,是现代学生需要学习的,才值得选取。当然不必用文学史的选法,每个时代来几篇代表作品,每个重要作家来一篇代表作品。也当然不能用文体论的选法,什么诏令、奏议、箴铭、辞赋,都来一两篇。国文课程标准里提起叙事、说理、表情、达意四项,又有“自由运用”一语,可以作为依据。那几篇文章的叙说表达的技术近乎理想,可为模范,同时必然是能够“自由运用”语言文字的,就值得选读。依据这个标准,语体文也得选读是不待说的了。语体文与文言文共选多少篇呢?前面已经说过,选读原是“举一隅”,这里“举”的是写作技能的“一隅”,无需乎多,事实上也不能多,假定每星期一篇,有三十篇就够一年读了。这三十篇文章必需使学生读熟,而指导与讨论应该偏重在写作方法方面。“事”要怎样“叙”?“理”要怎样“说”全“情”要怎样‘表”?“意”要怎样“达”?语言文字要怎样“运用”?这些都是写作方法的问题。必须在理智方面明白这些方法,又能在习行方面应用这些方法,这才成为“技能’。
前面说的文章的选读,可以说是写作的准备工夫的一部分。至于执笔作文,那是准备以后的实习了。实习要与准备相应,讨论了叙事方法之后就该作叙事文,讨论了说理方法之后就该作说理文。这样,才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方法的理解程度怎样,对于方法的应用程度又怎样,如果理解与应用还差一点,或者还差得多的话,可以设法补救。不然,可出的文题多得很,为什么前一期要出《宁静致远说》,这一期要出《德并捷克感言》,而不出别的?这样出题是说不出理由的。关于实习作品的批评与订正,通常的办法是圈圈点点,添注涂改。进一步的办法是先给打上种种符号,由学生自己订正了,再交上来;然后圈圈点点,添注涂改。如果工夫到此为止,那不免偏于教师的立场了。教师从圈圈点点添注涂改表示他的意见,可是学生未必就能体会得毫不错误。第二种办法使学生多下一番揣摩的工夫,当然是好的,可是揣摩得来的结果也未必就能与教师的意见吻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说,学生最需要知道的是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圈圈点点,添注涂改。惟有知道了这一层,他才明白自己对于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达到了何等程度。这样说来,圈点改订以后,还有一种工夫是必须做的,就是说明—依据指导与讨论的结论,把所以圈点改订之故加以说明。说明须个别举行,很是费事,但是做过这种工夫的人都知道学生的得益是何等的深切。为学生的利益起见,费事一些也值得。何况一班学生实习作品,是好是坏,未必没有共同之点,只要有共同之点,就可以共同说明了。
在选读的文章里,虽然有若干篇是通常所称的古文,也许还有几篇纯文艺,但古文与纯文艺是不必习作的,因为课程标准里只说须能作叙事、说理、表情、达意的文言与自由运用语体文(都是普通文),并没有说须能作古文与纯文艺。学生爱作古文或纯文艺,自己去练习,那是另外一回事。
最近听说教育部聘请几位专家编订大学一年级国文的细目,愿意把以上的意见提出来,供他们参考。至于该选哪几篇文章以及哪几部“古书”与“文学名著”,似乎可以多请些人各就所见推选,就从共中挑出得票最多的来。单举篇名与书名不足以看出推选的意义,必需有详细的说明,说明某文某书所以合于标准,值得选读之故才行。
末了应当说到实施以后的考核。用了前面所说的实施方法,一年终了,再象入学试验时候那样作精密的考核。假如考核的结果,表示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两方面都够得上标准,便是成功。不然,实施方法必然有不妥当处,就得修改,这才是认真。马马虎虎教学生多修一年国文课程,就以为他们的国文程度该会提高,那样的糊徐想法,决不是教育家应当有的。
摘录:
《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的第一项是“目标”,共有四目:
(一)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文化,并增强其民族意识。
(二)除继续使学生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外,并养成其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
(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造国语新文学之能力。
……
第三目说学生须能“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古书”该是指经籍与诸子而言,“文学名著”该是指史部集部里偏于文学性的作品以及小说戏曲等类而言。一方面说“读解”,一方面说“欣赏”,可见都注重在方法。古书时代遥远,语言文字环境思想上与现代都有差异,必须讲求读解的方法,才能够了解。文学名著与其他艺术品一样,没有素养就辨不出他的真味,必需讲求欣赏的方法,才能够领会。讲求方法到了相当程度,就是有了“读解”与“欣赏”的“能力”,也就是达到了标准。
……
语体文不只是把平常说话写到纸面上去,还得先教说话带着点文学的意味。
……
此外出几个扼要的切实的测验题目,一半是考核对于“固有文化”的“了解”与“民族意识”的是否强固(“了解”“固有文化”与“增强民族意识”诚然是整个生活方面的事情,可是就国文言国文,只得教与试者从文字方面表现出来);一半是考核“读解”与“欣赏”的能力。关于前者,须使与试者表出了解与践履的实况;关于后者,须使与试者表出他平时所用的方法。如果用这样的考试方法,才顾到了国文标准的全部,才可以看出学生够不够得上标准。
语文科选读文学书籍原是所谓“举一隅”,待学生“以三隅反”的,学生若从一两种书的阅读得到了方法,走对了门径,就可以自己去阅读其他的若干种了。因此,对于阅读这两类书的指导与讨论应该偏重在方法方面。文字的形、声、训的研究,古代文语例的剖析,古代环境与思想的观测,文学原理的理解,文学史的认识,文学作品的鉴赏,以及工具书的使用,参考书的搜集,诸如此类的方法,是非指导与讨论不可的。学生必须学得了这些方法,才能够真正“读解”,真正“欣赏”,也必须学得了这些方法,才能够从“读解”“欣赏”“深切了解固有文化,并增强其民族意识”。
此外应该选读文章若干篇,选取的目标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这并不是说阅读古书与文学名著对于写作技能丝毫没有关系,而是说阅读古文与文学名著既然另有目标,所以应该再读文章若干篇,专顾到写作技能。这种文章的选取,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可是尤其要注意它的写作技能,必须它的写作技能足以供现代学生观摩的,是现代学生需要学习的,才值得选取。……国文课程标准里提起叙事、说理、表情、达意四项,又有“自由运用”一语,可以作为依据。那几篇文章的叙说表达的技术近乎理想,可为模范,同时必然是能够“自由运用”语言文字的,就值得选读。依据这个标准,语体文也得选读是不待说的了。语体文与文言文共选多少篇呢?前面已经说过,选读原是“举一隅”,这里“举”的是写作技能的“一隅”,无需乎多,事实上也不能多,假定每星期一篇,有三十篇就够一年读了。这三十篇文章必需使学生读熟,而指导与讨论应该偏重在写作方法方面。“事”要怎样“叙”?“理”要怎样“说”全“情”要怎样‘表”?“意”要怎样“达”?语言文字要怎样“运用”?这些都是写作方法的问题。必须在理智方面明白这些方法,又能在习行方面应用这些方法,这才成为“技能’。
札记:
这篇文字,虽然从题目上看不是写给中学语文教学看的。但它却突出地表现了语文学科的关键之处。重视应用,强调运用,突出技能,培养能力,这是1941年的课程标准。在具体的解说过程中,叶老补充了一个重要的内容——方法。读解的方法,欣赏的方法,从选文中获得阅读的方法,从专门的文章中获得写作方法。这实际上就是在传授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还有一点,在关于考试上,叶老所说“须使与试者表出他平时所用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考试中已经无法得见了。不是因为难以出题,而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的“方法”已经失传了。
中文系——致教师书之八
(一九四五年六月十日《新华日报》第四版)
接到您的来信,承您问及关于中文系有什么意见。很觉惭愧,我虽然当过中文系的教员,感到的全属于消极的方面,中文系仿佛不是那么一回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