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奇谭怪事录-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清瑞哭天抢地,全无神仙风范。正在这时,观中一个小道士突然站出来道:“我师父年纪大了,还望老父台网开一面,由我来祈雨吧。”周知县见这小道士道袍破旧,头上也没戴道冠,只是扎了个发髻。只道这小道士是舍得一身剐,救师心切,便要将他喝退,哪知,这小道士不卑不亢,道:“老父台,我既已担下此事,要杀要剐,也由小道一身承担,与我师父无涉。”周知县本来也只是找个台阶下,小道士肯出头,他也不好硬去折腾周清瑞,便问:“你要什么法器?”小道士说:“我有自己的法器。”说着,他从壁上摘下一顶斗笠,走到潭边,将斗笠扔下潭中。说也奇怪,斗笠一扔下潭,潭水就眼见往下退。看着潭水退下了五六尺,小道士捞起斗笠说:“老父台,现在就去吧。”这深潭四季不涸,旱涝都是这个水位,传说是通海眼的,但这小道士的斗笠一扔下竟会退了这许多水,周知县亦觉诧异。
周知县生怕这小道士滑脚逃了,自己又落个笑柄,就让人守着他。但小道士根本没有逃走,跟着周知县进了城。上了城头,小道士见四野禾田尽是干枯一片,亦是恻然,左手捻个诀,右手从背后摘下斗笠,忽然向城下一掷。寻常斗笠自是落到城下,但这斗笠打着转越飞越高,竟不落下来,看热闹的人见了,纷纷说这小神仙果然有几分道术。
眼见斗笠飞得看不见了,忽然“哗哗”一阵响,暴雨如注,正落在城周的田野里。虽然此时依旧红日高照,片云亦无,但这些雨水却是货真价实的。农人无不笑逐颜开,大赞小道士法术高明,也有人称颂父母官急民所急,是个青天大老爷。下了一阵,眼见田中已被水灌透,再下倒要发涝灾了,周县官正待说够了,小道士手一招,斗笠已飞了回来。他背到背上,向周知县作了个揖,道:“老父台,幸不辱命。”
见这小道士还真有法术,周知县便觉得周清瑞亦不是行骗,或许是游戏风尘罢了,便请小道士上席。小道士也不推辞,上了酒席一通吃喝,食量惊人,一个人吃掉了三个人的份儿。席上周知县问:“小仙长用的是什么法术?那斗笠到底是什么法宝?”小道士说,也不是什么法宝,只是那斗笠不是寻常之物,其实是用一片龙鳞制成的。这龙鳞能吸尽一潭之水,所以自己将它抛入潭中时,要时时关注,生怕吸的水多了,解了旱灾反而闹出水灾来。周知县听说是龙鳞,便想见识一番。小道士就把斗笠取下,拆开边,从中抽出了一张足有锅子大的鳞片来。周知县见这鳞片很是轻巧,摸上去还有点软,实在想不通这竟能吸下半潭水去,问小道士这龙鳞是哪儿来的。小道士笑而不语。吃完了,周知县要送上谢仪白银二十两,小道士却推辞了,说出家人不需银两,之后便飘然而去。临走时说:“老父台为地方长官,还望待民以厚。”
周知县见小道士来去匆匆,心想真是神仙也不过如此了。这一年旱情解除,秋来得了个大丰收。周知县抗旱有功,亦受嘉奖。秋后,城中三老提议,说要谢谢祥符观的仙长救命。周知县心想也是,就备了礼物去了。周清瑞上回被知县一吓,心有余悸,说话也谦逊了许多。寒暄了几句,周知县说:“上回那小仙长怎么不见出来?”周清瑞说:“那小道士本是个游方的道士,自称姓敖,那回暂时经过此地,后来也不知云游到了何处。”
周知县回去跟幕客们一说,一个师爷跺脚道:“可惜大人仙缘未到啊!四海龙王都是姓敖的,这小道士自称姓敖,岂非龙王之属?”四海龙王姓敖,传说倒确实如此。但周知县向来并不相信这一类无稽之谈,只对那小道士甚是钦佩,时时记着小道士的临别赠言。此后他一改初衷,事事为子民着想,官声甚好。后忤了上司,结果三年未满,就被罢官回家了。倒是祥符观,因为此事,香火比以前是越发旺盛了。
三式
外公的朋友中有一位,已经忘了他叫什么,只记得是个秃头。不过,外公的朋友中最小的也有六十多岁,有头发的反而是另类。那位老先生话不多,平时总拿根旱烟管抽烟,偶尔才插两句嘴。有一次天下雨,那些老人也没地方去,就在一块儿聊天。聊着聊着,聊到平生所遇险境,他突然说:“我年轻的时候,有一回才叫险。”
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当时他才十五六岁,家里穷,便去跟着一个师父学划船。那师父姓邱,已经掌了几十年舵,平时好喝几口黄酒。有一艘船,船头钉了个铁八卦,大概是辟邪用的。有一年,有个老板包了他们这条船去进货,走太湖水道。因为要得急,回来时贪赶路程,有一晚只好露宿,停船的地方有一小片芦苇。
当时他年纪还小,邱师父已经睡得死死的,他却被蚊子咬得睡不着,就躺在船头看月亮。夜半时分,岸上突然传来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个身着长衫,一副读书人打扮的中年人,正一脸惊恐地跑来。见到他们这条船,那长衫人如释重负,高声喊道:“邱师兄!”师父闻声抬起身子,见了那长衫人,也吃了一惊,说都十多年不见了,怎么又出来了。那长衫人说有个四马师正在后面追他,要邱师父救自己一命。师父沉吟了一下,让那长衫人上了船,带到芦苇丛里,自己则折了一束芦苇,一枝枝插在长衫人身边,然后把船摇开了,装作睡觉。
刚做好这些,一群人便追了过来。当先一个人就喝问,有没有见到一个穿长衫的人过去。师父说自己和徒弟给人运货,误了时辰,只好在这里露宿,也不知有没有人过去。这时,有个手上拿把大折扇的人走上前来,右眼下还有颗很大的黑瘤,冷笑着说:“原来是邱驾长。你师弟做了这事,你自然要护着他,我也不怪你。但桥归桥,路归路,如果沈明秋被我找到,邱驾长就不能再出手。”驾长是江南一带对船老大的尊称,沈明秋定然是那个长衫人。他跟着师父也没多久,只以为师父是个寻常船工,没想到居然这么有名气。这时,师父也咬了咬牙说,纵然师兄弟的情分很深,自己也不敢得罪四马师,当真没看见。那四马师点了点头,却马上让人下水去芦苇丛里搜。这片芦苇丛很小,虽然有芦苇遮挡,但他还能看到那长衫人的身影。说来也奇怪,这些搜查的人却同瞎子一样总是视而不见。
四马师见没搜到人,只好带着人悻悻地走了。四马师一走,师父便把船划过去,将那长衫人拖出来。只见长衫人已被吓得脸色煞白,站都站不起来。师父问长衫人怎么得罪四马师了,长衫人说自己和四马师的老婆偷情,被发现了。当时师父的脸就变了色,骂那长衫人太不知自爱,以后绝不再帮。但长衫人苦苦哀求,师父硬了一阵,才叹了口气说:“四马师也不是好惹的,他肯定知道我帮了你。只是现在带的人多,他是怕和我斗起来会伤了这些徒子徒孙,所以装作不知道。”
正说着,湖面上忽然远远地有一点火光漂过来。师父的脸一下子变了,说:“四马师回来得真快。”连忙让他划船,可这船划来划去,竟然一直在转圈,而那点火光却越来越近。当相距只有七八丈远时,只听得四马师的声音传来:“邱驾长,你还要抵赖吗?”师父也没说什么,忽然从船头挖下了那个铁八卦。这时他才发现,原来这铁八卦有三圈,各圈都可以转动。师父拿着这铁八卦转了几下,那点火光也开始打转,同样靠不过来。转了几个圈,四马师突然怒道:“姓邱的,你真要跟我鱼死网破吗?”师父仍然没说话,一张脸也绷得铁青。这时,他看见自己这船下突然起了一层层的浪,而当时并没有刮风。浪头越来越大,但船冲过去一段路,便像撞到了什么东西一般,马上又消失了。就这样接连好几次,那点火光突然灭了,师父松了口气,说:“快划!”他帮着师父拼命摇橹,这回船笔直地冲了出去,不再像方才那样打转了。
回去后交了货,师父给了他工钱,要他立刻回家,说自己不划船了。他问师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师父叹了口说,他和长衫人还有四马师都是三式门的。四马师的本事最大,但也不能轻易打败自己。原本相安无事,这回为了那长衫人的事,自己跟四马师闹翻了,以后这地方肯定待不下去。他跟这事无关,就不要卷在里面,不然四马师要迁怒于他。他回家后,听人说有个眼睛下长瘤的人曾经来找过师父,得知师父已经走了,那人气得在桥墩上拍了一掌,把石桥墩都拍下一块来。他暗自庆幸,以后也不敢再去划船,后来也再没听到那四马师跟师父的消息。
小时候听这个故事,觉得很有趣,但那个老人说的时候却仍是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后来我看了《三国演义》,才明白那个所谓的“四马师”,其实应该是“司马师”。因为司马师眼睛下长了颗瘤子,那人一定是因为这个特征才有了这么个外号。至于三式,更是后来读了些算命书才明白过来。中国算命术,可分为三式、六壬、八字三大类。六壬指易卜,八字就是人生日的年、月、日、时四柱干支,而三式就是奇门遁甲。邱师父钉在船头的铁八卦无疑就是奇门遁甲中的天地人三盘。这三种算命术据说都能预知未来,趋吉避凶。但奇门遁甲有点特别,传说是战国时鬼谷子所创的一种异术,诸葛亮也会,一直被用在战争中。虽然奇门遁甲一向被说得神乎其神,清人笔记小说中也有不少写到,但真正见过的人只怕百无其一。
治都
邱真惠,清末京人,当时清朝的统治已到了末期,一切都在变化。但邱真惠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仍然想着一朝金榜得中,便可以光宗耀祖,因此每天都在家埋头苦读。好在他家虽不算豪富,可上代人颇有积蓄,也算个中产之家。他虽然不治生产,但也没有乱花钱的嗜好,所以虽然坐吃等山空,日子还可过得下去。
有一年夏天,天特别热,这一年正值大比。邱真惠上一次没能考上,这一次下了狠心,真个头悬梁、锥刺股,发誓一定要考中,所以每天都彻夜不眠地苦读。夏日房里实在太热,到了晚上蚊虫又太多,他颇以为苦。
这一天看书有点累,蚊子又咬得受不了,他就去外面沿河走走散散心。走了一圈儿,到了一棵柳树下,觉这地方阴凉宜人,而且根本看不到蚊虫。他心想,在这儿读书倒好,可惜离家里有点儿远。
这时他有点儿累了,便坐下来歇歇。刚坐下,就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他一摸,却是块方方的石头,正想扔掉,却见这石头白腻异常,握在手中极是温润,像是块美玉,不由得呆了呆。他仔细看看,才发现原来真是一块玉。一面隐隐约约有点儿红色,还有字迹,想必是一块残破的玉印。拿回家看了看,果然是一块玉印的一角,上面残留着“治都”两个字。
虽然只是个残件,邱真惠放在案头当一件小玩物,心烦时把玩一下,倒也自得其乐。说也奇怪,从这天起,书房里居然蚊虫绝迹,他看起书来专心多了。过了几天,又是一个风清月朗的夏夜,邱真惠点着了蜡烛,正在刻苦攻读,忽然听得身后有“簌簌”的响声,扭头一看,只见有条蜈蚣正从墙根爬过来。这蜈蚣金光灿烂,有半尺来长,邱真惠看得发毛,心想自己家里一直很干净,现在蚊虫都没有,怎么会有这等毒虫?情急之下,顺手抓起桌上那一角玉印丢了过去。说来也巧,不偏不倚,正砸到那蜈蚣的头顶。本来他还觉得可能砸不死这蜈蚣,但一砸之下,蜈蚣立时摔了下来。邱真惠用一根枯枝把死蜈蚣挑出去扔了,又看看那一角玉印,见这玉印碎块轻轻巧巧,真不知怎么一下就把那条大蜈蚣砸死了。
这事也无关紧要,邱真惠接着读书。第二天天一亮,家里人来给他送早点时,却发现他已是倒在地上,人事不知,一张脸黑得跟墨染过一样。邱真惠平时身体挺好,从无隐疾,家里人也不知他得了什么暴病,当即便请了大夫来看。但大夫搭搭脉,却呆了半晌,说脉象平和,照理根本没病,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大夫说没事,可邱真惠毕竟一直昏迷不醒,他父母急得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几位名医都请过了,都说不出邱真惠得了什么病。正乱作一团的时候,佣人来报说有个道士求见。邱父还以为是来化缘的,想说不见,但佣人说那道士自称善能观气,看到这屋里有妖气,只怕有人中了邪。
一听这话很有点儿门道,邱父便请他进来。一见面,才知道这道士年纪很轻,肤色虽黑却很有神采。这道士打了个稽首说:“贫道云游天下,见贵地有妖气冲天,是不是有人得了怪病?”邱父说正是,就让这道士去看看邱真惠。道士看了看,也不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邱父问他有没有办法,道士说:“治他不难。”说着,从身边取出一个竹筒,平放在邱真惠脚后。这竹筒有小儿臂粗细,两头有节,筒身打着许多小眼,一端则有个开口,塞了块雄黄。道士向邱父说:“贫道治病,与别家颇有不同。请老太爷千万不要大惊小怪。”邱父心想,能治好邱真惠的怪病就成,当然不会大惊小怪,便一口答应。
只见道士拔掉雄黄,往嘴里塞了一支口笛,低低吹动。随着笛声,从竹筒里游出了一条黑色的大蜈蚣。邱父吓了一大跳,但想起道士的话,硬生生没出声。只见黑蜈蚣出来后,又游出了一条白蜈蚣,然后是一条鲜红色的蜈蚣,每条都有半尺来长。这三条蜈蚣往昏迷着的邱真惠身上爬去,没入了他的衣服下。邱父再也忍不住了,刚要说话,却看到邱真惠脸上的黑气一下淡了一层,接着忽然发出了一声呻吟,道士点点头道:“行了。”说着,口笛又吹出了几个音调,那三条蜈蚣马上爬回竹筒里。
道士用雄黄塞住竹筒,要了纸笔写了几个字,叠成一个方胜交给邱父说:“老太爷,少爷身上的邪气我已祛除了,接下来三天,他只能吃点米粥,到第四天就没事了。这个字条等第四天给他看,到时便可无恙。”邱父见邱真惠脸上的黑气已淡得几乎看不出来了,心想这道士果然有本事,欣喜之下,让人拿出一百个鹰洋做谢礼。谁知道士只是微微一笑,说他一个出家人,不收谢礼,说罢飘然而去。邱父更觉遇到的乃是神仙。
接下来三天,邱真惠果然只能吃点米粥,但人是一天好过一天,到了第四天,果然就基本痊愈了。邱父大感欣慰,跟儿子说大难不死,得仙人相助,必有后福云云。邱真惠问是什么仙人,邱爷就把道士的事说了。邱真惠一听却是一呆,说自己就是被三条蜈蚣咬了后才昏倒的。
原来,那天晚上他打死金色蜈蚣后,过了一阵子,忽然听得窗外“沙沙”之声大作。本来只当是下雨了,可探头出去,却见月朗风清,连点云都没有。月光下却有一条墨黑的蜈蚣作势要爬进来,他吓得一把抓住那块玉印,而玉印一抓到手中,黑蜈蚣便如撞上了无形的铜墙铁壁般退却。邱真惠吃了一惊,心想这些蜈蚣是不是已能通灵,自己打死了一条金蜈蚣,黑蜈蚣就上门报仇来了?正在忐忑,身后却也传来了“沙沙”的响动,扭头看时,只见墙角又爬来了一白一红两条蜈蚣。他情急之下,玉印脱手掷出。可这回成心要打,却根本打不中了,刚丢了个空,那条白蜈蚣已一下飞起,扑到他颈后,此后他便什么都不知道了。
听邱真惠说了经过,邱父也呆了呆。他本以为那道士仙风道骨,古道热肠,救人不图报,谁知听起来害邱真惠昏倒的分明就是他。只是他既要害人,为什么又要救人?这一点实是想不通。再打开道士留下的纸条一看,只见上面连真带草写了几个字,却是:“坏我一,还尔三。”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此事过后,邱真惠再没心思读书,从此弃儒经商。几年后,他与一个新结识的朋友闲聊时说起此事,那朋友听了叹道:“邱兄真是命大。”邱真惠一怔,问他话从何来,这朋友说,那玉印定是阳平治都功印的残片。
阳平治都功印乃龙虎山天师的法印,据说能镇压鬼物,而那道士恐怕是什么邪道术士。因为,邱真惠偶尔以阳平治都功印残片打死了他修成的一条蜈蚣,便来斗法报仇。邱真惠恍然大悟,又问道:“那他为什么又救了我?”那朋友叹道:“那术士虽然修的是邪术,看来也不伤无辜。只怕他本以为你也是什么术士,后来发现你根本不懂法术,所以才来救了你。”邱真惠听后心想那玉印残片只怕是件宝贝,回去就找。只是时隔数年,这个小玉块也不知丢到了哪里,不过这小院子每到夏日,倒是蚊虫不生。
蜃脂烛
于奉恩,民初直隶人,在天津某行做事。有一次坐火车回乡省亲,当时正值军阀混战,路上很不太平。离家还有百余里时,因为前方有两军交战,道路不通,火车开不了。他想反正也不是很远,铁路亦不知什么时候能通,与其在此坐等,不如干脆走回去。百余里路,就算走得不算快,十几个小时也差不多到了。
于奉恩是上午出发的,路上打个尖儿。到夜深时,算来离家还有几十里路,用不了太久就能到了。他心里高兴,也觉得有点累,忽见前面有一片建筑。这地方于奉恩小时候也曾经来过,记得是一片荒地,还有几座无主的坟堆,不知什么时候竟成了村落了。他虽觉有点奇怪,但仍是快步过去,想找个地方歇歇,喝口水再走。
一走进去,却发现眼前的一切都变了,刚才看到的鳞次栉比的房屋似乎一下子就消失无迹了,周围竟然都是荒地。他吃了一惊,心想准是遇到鬼打墙了。想要转身出去,但让他更惊愕的是,进来的路一瞬间消失无踪,居然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
这下于奉恩出了一身冷汗,正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座大坟后突然闪出了两个人。这两人长相很是凶恶,其中一个手里捧着一根蜡烛,另一个将身一闪,一掌击在他的脑后,将于奉恩打晕在地。等他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地上,听得有个人低声道:“糟了,弄错了人,还够吗?”另一个道:“应该还够。一不做、二不休,做了他!”这两人的声音穷凶极恶,于奉恩更是害怕,暗暗叫苦,心道,这一回准要没命了。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了一声马嘶,蹄声如急雨,一匹白马如飞而来。这马极其神骏,刚才还在远处,瞬间便到近前。刚到这坟地前,白马长嘶一声,前蹄扬起,马上骑者趁势一跃而下,姿势潇洒至极。却听骑者喝道:“我道是谁,原来是山右二鬼。你们跟了我那么久,仍是贼心不死?”声音极是清朗。
那骑者原来是个俊逸不凡的少年,大有出尘之姿。这时,先前的两人从荒坟后闪了出来,分列一左一右,也不答话。捧着蜡烛的人纹丝不动,另一人将手往地下一拍。随着他的手拍下,四周忽有火苗从地底冒出。少年也有惊异之色,三进三退,既不能到那两人跟前,又不能走出坟地。
此时,那少年见屡屡突不破,突然拔出一把刀来,一刀扎向白马。白马惨嘶一声,倒在地上,鲜血直喷起来,足有数尺高,到了空中竟然凝结不散,依稀化作人形。可即便如此,少年仍然冲不出那两人的包围,这号称“山右二鬼”的两个汉子竟似布下了一道铜墙铁壁,明明只消一转身少年便可逃得远远的,但他却如同中了邪一样,每进一步就退一步,每退一步又进一步,只在方寸间打转,像是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缚住了。
这时右边那汉子喝道:“你的血咒都没用了,还想怎么样?”少年的脸已涨得通红,突然将手指伸到口中咬破,那两个汉子也如临大敌,双手举在胸前。这一回,少年身上那根无形的绳索似乎松了不少,能活动的范围也大了些,可仍然出不了坟地。而随着他每走一步,手上的血就不住地淌下来,将地上染得红了一片。待转到七八个圈子,那两个汉子脸上也如噀血一般通红的时候,少年突然一个踉跄,接连走了几步,猛地扑倒在地,正摔在于奉恩身边,却是死了。
于奉恩此时已吓得魂不附体,只道自己也难逃一死。谁知那两个汉子吹熄了蜡烛,其中有一个扶起他,拱手作揖道:“这位兄弟,真对不住!方才你突然出来,我师弟只道你与灵二郎是一伙的,伤了你的玉枕穴,你现在感觉如何?”
这汉子先前说话凶恶,此时谈吐却彬彬有礼。于奉恩怔了怔,壮着胆道:“我只是过路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那两个汉子互相看了看,才说了原委。原来,那少年名叫灵二郎,本是茅山宗弟子。但后来破门下山,恃艺行凶,无恶不作。灵二郎在茅山宗门下时就很是了得,何况现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更是没人能制伏他。这“山右二鬼”兄弟却是阁皂宗弟子,他二人受灵二郎师父所托代为清理门户。谁知,灵二郎的本事好生了得,人也乖觉之极。因此,他们在这儿设下埋伏,才算捉住了他。于奉恩听他们说得荒诞不经,但看这两人将灵二郎的头颅割下,在其尸身上撒了些药粉,将尸体化成了腥臭的黄水,战战兢兢也不敢多嘴。
那汉子见于奉恩惊魂未定,又宽慰了两句,问他要去哪儿,为表歉意,愿送他一程。于奉恩壮着胆说,自己家就在某村。于是,这两个汉子一边一个挟住他。于奉恩只觉腾云驾雾一般,几十里路只花了片刻,就到了自家村口。两个汉子送他回了家,便要告辞离去。于奉恩大着胆子道了声谢,问他们用什么办法制住了灵二郎。其中一个汉子笑了笑,道:“那是蜃脂烛。蜃能吐气做楼宇,以蜃的油脂制成蜡烛,点燃后,灵二郎本领再高,也只能在方寸之地打转,出不去了。只是,这灵二郎居然能耗掉大半根蜃脂烛,也当真了得。”
原来茅山、阁皂,都属正一三宗,是天师道的两支历史悠久的派别。但这些道派很久以前就已式微,几乎已经被人遗忘,于奉恩没想到居然还真有其弟子留存于世。只是,那灵二郎胡作非为,他本门中人居然奈何不了他,可见这些宗派的确已极其衰弱,少有出色人物。那“山右二鬼”的绰号吓人,长得也不似好人,倒甚有侠气,却是始料未及。
张仙图
民国初年,南京有一家陈记香烛店,开了足有近百年了,店主姓陈,专卖香烛纸马。
有一年秋天,陈老板一开店门,见门口躺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面黄肌瘦,神情委顿。陈老板吓了一跳,只道是个路倒尸,仔细一看,见这人还有口气儿。他是个厚道人,马上让家人倒碗热粥过来,让这人喝。这人喝下后才算缓过来,说自己姓娄,是江西人。因为今年家乡遭遇大旱,田里颗粒无收,只得出来逃荒,现在三天没吃东西了。陈老板见这人面有菜色,一只右手总是蜷曲着伸不直,看来得过俗称鸡爪风的病,但他谈吐颇为斯文,只怕还读过两年书,以致连要饭都不会。陈老板心生恻隐,将娄某暂时收留下来,在自己店里打杂。
这娄某虽然右手不便,倒也肯干,纵然做不了重活,可有什么事叫他,他马上就去做。转眼秋去冬来。一天,娄某向陈老板说起,今年过去了,自己准备回乡,看新一年能不能有点儿好收成。陈老板见他执意要回去,也不好阻拦,便送了他一份盘缠。
娄某甚是感激,趴下来给陈老板磕了个头,说自己这条命是陈老板救的,此恩无以为报。自己家里有件祖传的东西,能辟邪物,便送给陈老板好了。说着,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小包。陈老板心想,你差点儿饿死,哪里还会有什么好东西。不过,这也是人家的一份人情,推辞不过,便收了下来。
等娄某一走,陈老板打开来一看,却是幅送子张仙图,画在了一幅绢上,落款就一个“娄”字,还有个“近垣”的篆字章。陈老板虽是开香烛店的,但多少也懂点画的好坏,见这幅张仙图笔法十分匠气,有名的画师中也没听说有什么娄近垣的,只怕是娄某的祖上自己画着玩的,便一笑了之。不过张仙图挂着喜庆,陈老板还没儿子,也是图个吉利,就把这幅画贴在卧室里。
到了冬至那天,陈老板正在家里杀鸡杀鸭准备祭祖,门外忽然传来云板的声音,出门一看,却是个化缘的道士。陈老板斋僧济道的事也做得多了,便拿了些钱出来,哪知这道士却嫌少,说陈老板印堂晦暗,只怕过不了年关,若能拿一大笔钱出来,他能让陈老板逢凶化吉。陈老板虽说好性子,但道士这般触霉头,他也有点儿不快,只是笑笑道:“生死由命,不劳费心。”道士见化缘不到,悻悻地走了,临走时还说什么“不听良言相劝,真是自作孽”之类的话。
这天晚上,陈老板摆了一桌供品祭祖,顺便给张仙也供了几色干果,希望来年妻子能怀上。两人睡下后,到了半夜里,陈夫人忽然推醒了他,说:“当家的,你有没有听到怪声?”陈老板睡得迷迷糊糊,就说道:“大概是闹耗子吧。”那时的房子多半低矮,闹耗子自是最平常不过的事,陈老板自然也不在意。
第二天一起来,刚下床,脚下却是一滑,差点摔倒。定睛一看,只见地上撒了一地的炒黄豆。那炒黄豆本来供在张仙图前,现在碗里少了许多。他怔了怔,问妻子昨天是不是把黄豆撒出来了,妻子说她连碰都没碰过。陈老板就想大概是耗子闻到炒黄豆的香味来偷吃,所以撒了一地吧。于是扫了扫,结果在墙角又发现了一个纸片剪的小人儿。他觉得诧异,问了问家里人,也没人知道是哪里来的,不过这纸人剪得倒甚是精细,他就拿来夹在书里。
这一天开了店门,还没多久,只见那道士急急过来。陈老板见这道士来势汹汹,不知出了什么事,正有点儿害怕,那道士却一下屈膝跪倒在地,大哭道:“原来先生深藏不露,都怪小道有眼无珠,还请先生网开一面。”陈老板不知是什么意思,问他到底要干什么,道士脸色一变,忽地站了起来,怒道:“你既然不能放我一马,那我也只能和你拼个鱼死网破。”说罢掉头就走,陈老板更是莫名其妙,但听他口气不善,心里亦有点儿害怕。
回到房里,他向妻子说了这事,陈夫人胆子比他小得多,说道:“这些道士很多都有点儿邪术,听他说得凶,说不定这道士也有妖法。”陈老板却嗤之以鼻,说:“岂有此理,这道士准是个疯子,我不能陪他一块儿疯。”他根本不管,可陈夫人毕竟害怕。他们家养着一条狗,这狗长得很大,性子也凶,平时都锁在后院。因为陈夫人担心,便在黄昏时把这狗拴到了大堂里。天暗下来,却也下起了雪,陈老板吃过了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