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霸蜀-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度,自然就一直拖了下来。
听完了李丰交州之行的叙述,李严背着手,来回踱了好久。他明白了魏霸的意思,但是他不知道魏霸的话有几分真几分假。不管是战场上还是官场上,要判明对方说的是真还是假,不能单纯的听对方说了些什么,而是要从双方的利益出发,来分析对方的真实动机,从而判断他说的是真话还是推脱之辞。
李严知道,自己手上的筹码显然不足。魏霸让法邈转告他,他自有脱身之道,那他就不是魏霸必须依赖的对象,反而是魏霸要试探的目标了。
换句话说,帮这个忙,是出于李严自己的需要,对魏霸来说却并不重要。有你没你,我都能脱困,你要愿意帮忙,我欠你一个人情。你要不愿意帮忙,那也没关系。当然了,你以后要我帮忙,我也要考虑考虑。
问题在于魏霸没说他将怎么脱困,李严不知道他是故作姿态,还是真有把握。考虑到魏霸一向以来的手段,李严最终决定相信魏霸。换句话说,他不能冒和魏霸决裂的危险。
李严随即让人请来了蒋琬。蒋琬来了之后,李严把一封奏疏轻轻的推到蒋琬面前,皮笑肉不笑的说道:“公琰,战事结束已经几个月了,军功赏赐悬而未决,将士们可是等得急了。针对我们之间的几个分歧,我拟了一封奏疏,在送给陛下之前,想请你先看看。”
蒋琬警惕的看着李严,接过奏疏,看了起来。刚看了半页纸,他的眉头就轻轻一颤,脸色一变。他坚持着看完了,将奏疏放在案上,双目垂帘,双手握在腹前,静静的坐了很久。
李严从容的看着他,悠闲自在的喝着茶,欣赏着蒋琬的窘迫,像一只猫在玩弄惊慌失措,无路可逃的老鼠。
蒋琬的确有些惊慌失措,李严的计策太狠了。首先,他为魏霸叫屈,说魏霸之所以出此下策,用丞相的名义欺骗吴王孙权,是因为只有丞相才能让孙权信服,才能促使吴王出兵。只有吴王出兵,才能完成夺取南阳的战略目标。
这个罪名可大了。不仅说诸葛亮是权倾朝野的权臣,还和吴国之间有不可告人的来往。
蒋琬的额头出现了汗珠,如果李严把这封奏疏送上去,他没办法解释。他相信,诸葛亮大概也没办法解释清楚,因为最后的确是诸葛亮的书信让孙权决定出兵相助的。
而诸葛亮权倾朝野更不是什么秘密,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李严这么说,不过是有意无意的拨了一下大家——特别是皇帝陛下——心里的那根刺罢了。蒋琬不敢保证,在如今诸葛亮不是一枝独大的时候,李严的挑拨会不会让陛下产生别的想法。诸葛亮再有积威,毕竟远离关中,对天子刘禅的影响多少有些减弱,李严却在成都,与陛下朝夕相处,随时可能影响天子。
蒋琬甚至不能分辩。李严既然这么郑重其事的让他看这封奏疏,就必然有充足的理由等着他。蒋琬有自知之明,知道辩论这种事向来不是他的专长。
……
一匹快马将李严拟定的封赏草案送到了关中,摆在了诸葛亮的面前。
诸葛亮既愤怒,又失望。这份草案透露了太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大多都对他不利。最让他揪心的是魏霸、马谡和李严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李严的强势不仅是因为他的姓格,更是因为他背后有了坚实的盟友,所以他才能如此咄咄逼人。
姜维、杨仪强烈反对这份草案。如果依照这个草案执行,李严从此就能和诸葛亮平起平坐,而在军事上更有发言权。大将军统军事,比丞相统军事来得更名正言顺,这对丞相府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杨仪建议诸葛亮立刻赶回成都去,他认为蒋琬和张裔都太软弱了,不是李严的对手。
诸葛亮拒绝了,他只是将草案上李严提议给他加九锡、剑履上殿等条款划去,然后原封不动的发了回去。
看着快骑离开,诸葛亮微眯着眼睛,嘴角噙着一丝冷笑。
……
骠骑将军府终于与丞相府达成了协议,确定了南阳战事和陇右战事的军功赏赐。
成都的蜀汉朝堂上飘浮了几个月的乌云终于随着天子嘉奖军功的诏书下达而散去,云开曰见,雪后初霁,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
丞相诸葛亮北伐有功,增食邑千户,合前封共三千户。赐蜀锦五百匹,金五百,银千斤。
骠骑将军李严升任大将军,封新野侯,食邑两千八百户。赐蜀锦五百匹,金五百,银千斤。
镇东将军孟达升任卫将军,领南阳太守,封鄠侯,食邑一千户。赐蜀锦二百匹,金一百,银五百斤。
护军陈到升任护军将军,封都乡侯,食邑八百户。
……
这其中有两个人的封赏比较引人注意。一个是镇南将军魏霸,他的自劾表被公诸于众,写入朝廷发往州郡的邸报之中。天子加以严厉申斥后,又表示事急从权,从事实来看,他这么做对南阳战场的胜利有非常重要的帮助,而且丞相诸葛亮也认可了,所以将功赎罪,在官职上原封不动,也没有增加食邑,只是象征姓的赏赐了一些东西,真正实惠的封赏就是加了一个荆南督,持节督交州和荆州江南诸郡。
另一个就是原虎威中郎将赵统,在出征南阳的诸军中,他虽然官职不高,却别领一部作战,在汉吴之间起到了重要的联络作用,最后又生擒了司马昭这样的俘虏,所以天子格外开恩,连升**,升任征东将军,领武陵太守,镇守辰阳。
这些决定由李严和蒋琬在密室中商定,然后上报给天子,走了一个过场,很快就形成正式文书,发往四方。
除了大封军功之外,朝议上李严又提出了一个建议:基于两个战场的巨大消耗,以及刚刚入手的南阳、陇右都需要时间来消化,蜀汉要与民休息,养精蓄锐,以备再战,所以在原则上,在两三年之内保持克制,任何人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得擅自发动战事,以免增加百姓负担。
大家都清楚,李严的这个建议看似为百姓作想,实质是给诸葛亮套上了一个绳索。你要开战可以,但是要有把握,换句话说,要想益州再支援你钱粮开战,那是不可能了。
。
。
。(未完待续。)
第737章 英雄所见略同(上)
消息传到洛阳,被大臣们迁都的讨论吵得头晕脑胀的曹睿终于松了一口气。
宛城、昆阳意外迅速失守,不仅司马懿败得突然,就连曹睿寄予了厚望的张郃也败了,这个结果实在大出曹魏君臣的意料。昆阳失守之后,颍川、河南就曝露在汉吴联军的攻击之下。这次的危机比关羽北伐,包围樊城还要严重,迁都之议四起。
可是迁都又岂是那么容易的,虽说邺城的条件不比洛阳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是曹魏政权的真正核心,可是将都城从洛阳迁回邺城,曹魏就不能再代表天下正统,对人心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有可能动摇魏国的根本,岂能轻易迁都。
就在曹睿左右为难的时候,秦朗等人放弃陇右,回到河东的消息传来,给了还在勉强支撑的曹睿一个更沉重的打击。虽然明知陇右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很难再坚守下去,听到这个消息,曹睿还是非常失落,一度卧床不起。在他看来,诸葛亮全取陇右之后,自然会攻击河东、并州,兵锋直指京畿,已经不是要不要迁都的问题,而是会不会亡国的问题。
收到蜀汉要暂时停止攻势的消息,得知蜀汉在近期内不会大举攻蜀,至少不会从南阳、关中两路同时出兵,曹睿终于松了一口气。
然而这只是代表暂时安全,并不代表危机真正化解。蜀汉筋疲力尽,李严和诸葛亮争权夺利,不得不放缓了攻魏的步伐,这只是魏国面临的困难之一。也许可以说是威胁最大的之一,却不可能是唯一。
至少,除了蜀汉之外,早已把冀州看成了自己地盘的吴国还没有死心,只是没有蜀汉的策应,孙权暂时力有不逮罢了。
除了这些外忧,曹睿还有内患。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不管外界的压力有多大,似乎都无法压制内讧。能够为了大局而暂时放下个人恩怨的人固然有,但不识大体,斤斤计较于自己那点个人利益的却更多。有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大局的更不在少数。
自从失去关中,魏国连受重创,然而这并没有让那些争权夺利的人消停一点,相反随着战事的激烈而变得更加疯狂。
司马懿从宛城大败而归,引咎请辞,闭门思过。可惜,不管他的闭门思过是不是真的,至少他的追随者不打算让他从此淡出朝堂。关于南阳失守的责任争论,远在曹睿回到洛阳之前就开始了。
最开始的目标就是曹睿本人。有人认为南阳失守最直接的原因是南乡的失守,而南乡失守的责任人是曹宇和毋丘俭、郭立,这三个人一个是宗室,一个是天子的东宫旧臣,另一个是裙带关系骤贵的无能之辈,因此南乡失守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天子用人不明,天子当然要为南阳的最后失守负主要责任。
这些话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白,只有把主要责任推到天子的头上,司马懿自然安然无恙。
开始这些指责还是比较隐晦的,后来随着张郃、秦朗等人先后失利,这些指责就更加激烈了。张郃还好一些,没人能质疑他的能力,可是秦朗却是不折不扣的天子近臣,他和曹宇一样,是和曹睿一起长大的玩伴,从小被武皇帝称为假子,他能够做官并指挥大军,和他的能力无关,只是因为他是天子近臣。
陇右失守的责任毫无疑问的应该由秦朗来承担,而郝昭、田豫等人反而没什么人注意。原因很简单,攻击秦朗就是直接指责天子,与秦朗丢失陇右相比,司马懿丢了南阳又算了得什么?
曹睿是个强势的皇帝,可惜在这种局势面前,他想强势也不能随心所欲了。他不得不考虑大开杀戒之后会不会自掘坟墓。
与武皇帝、文皇帝一样,他在防范世家的时候,又不得不依赖世家来管理国家。因为世家是人才的主要来源,没有世家的支持,他一个人是无法支撑整个朝廷的。
蜀汉暂缓攻魏,给曹睿争取到了一些时间,可是如果他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那形势依然会恶化,甚至可能溃烂以至于不可收拾。
曹睿心急如焚,连续几天召集亲信议事,在遍询群臣之后,他不得不召闭门思过的司马懿入宫议事。
……
司马懿卧在床上,头上包着一块布,面容憔悴,眼窝深陷。
南阳之败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的病一点做秀的成分也没有,确确实实是病了。司马昭在乱军之中失踪,简直是在他的心上挖去了一块肉,让他痛不欲生。和失去儿子相比,宛城的失守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虽然那一幕也够震撼的,可是他既然逃出来了,就一定能想出办法应付。儿子生死不明,凶多吉少,这才是让他真正心痛的。
不仅是他,他的夫人张春华同样也是怒不可遏。从他回到洛阳,走进家门的那一天起,张春华就没有一天不骂他,要他还她儿子。
司马懿有苦难言,不知道夫人是剽悍惯了,还是相信他足够强韧,在这时候不仅不安慰,居然还和他大吵大闹。如果不是了解夫人的强大,他几乎认为这是一个蛮不讲理的蠢妇人。
好在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夫人一点也不蠢。事实上,骠骑将军失去了一个儿子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洛阳,为他博得了不少同情,无形中也减轻了他的责任。
现在,这位张夫人又给他帮了一个大忙。天子召他入宫的使者刚进门,就被张春华一顿哭诉轰出去了。张春华对使者说,这个老东西根本不是打仗的料,他连儿子都保不住,又怎么能给陛下出什么主意呢。请陛下不要相信他,还是另请高明吧。
张春华披头散发,一把鼻涕一把泪,连哭带骂,愣是把使者赶出了大门,没让他见到司马懿本人。
曹睿接到回报,只得亲自来到骠骑将军府。
皇帝陛下来了,张春华不敢再那么放肆,不过她虽然穿是规规矩矩,却没有放过为儿子叫屈的机会,在曹睿面前涕泪俱下,恳求天子不要再让司马懿上阵了,她可不想再损失一个儿子。
面对这个丧子的老妇人,贵为天子的曹睿也没什么招,只好安慰张春华说:夫人放心,我已经接到消息了,令郎司马昭没死,还活着呢,我马上就派人去把他赎回来。不过国家事重,还是请夫人把骠骑将军请出来吧。
听了这话,张春华不闹了。
司马懿看到曹睿时,非常尴尬,趴在地上,一声都不敢吭。曹睿也很尴尬,当初没听司马懿的上策,结果把自己陷入如此窘境,真不知道怎么解释才好。
两人沉默了良久,曹睿打破了尴尬:“司马公,世事至此,如何是好?”
司马懿呼哧呼哧的喘着气:“陛下,臣自逃归以来,闭门思过,一直在想这些事,略有所得,愿献丑与陛下,请陛下圣裁。”
“司马公请说。”见司马懿有办法,曹睿心里莫名的轻松了一些。不得不说,在文皇帝留给他的这些大臣中,司马懿虽然在武事上不是最善战的,但心思之缜密却首屈一指,就连大将军曹真也未必能考虑得比他全面周到。
“臣反复思理南阳的战事经过,想来想去,觉得关键还在魏霸一人。”
曹睿有些偏细的眉一挑,随即又恢复了平静,静静的看着司马懿。
“襄阳也罢,宛城也罢,包括后来的昆阳,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坚城不再可恃,蜀汉军的攻城技术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认识范围。”司马懿说得很慢,仿佛每一个字都是深思熟虑过的,事实上,他的确也是深思熟虑,只不过不是现在而已。“陛下,李严五万人围襄阳,围一个月,三天破城。八万大军围宛城,作业十一天,两天破城。吴汉联军六万围昆阳,围城十三天,三天破城。陛下,这是从未有过的攻城速度啊。”
曹睿的眼神渐渐的紧了起来。
“可是,他们为什么能这么快的破城?”司马懿抬起头,看着曹睿,问道:“陛下有没有想到其中的关窍?”
“和魏霸有关?”曹睿不太敢肯定的说道。
“陛下圣明。”司马懿应声答道:“这几个战事合在一起看,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登城之前的远程攻击强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宛城之战时,魏霸在宛城外集结了千余架霹雳车,一旦发射,箭石如雨,臣虽然做了大量的准备,依然没有还手之力,方圆两百步内,五千余士卒,三百多架霹雳车、五百多架连弩车,几乎毁于一旦。”
想起当时蜀汉军箭矢如雨,石弹如雹的攻城场面,虽然时隔数月,司马懿还是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颤。曹睿却是大吃一惊,他只知道宛城、昆阳都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失守了,但是究竟怎么失守的,他却没听人细说过。不论是司马懿还是张郃,都没有讲过这些细节,而他也被紧迫的局势逼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时间去想这些细节问题。
听了司马懿的描述,曹睿仿佛有些明白了。秦朗给他的报告中,曾经为郝昭开脱,说郝昭放弃冀县也是为了保存实力,保护马钧,并不是怯战。他原本很不高兴,觉得这是秦朗结党营私,却忘了应该效忠于谁,现在他意识到,郝昭放弃冀县可能真的是因为守不住了。
“那可有办法对付?”
“有。”司马懿应道:“如果我们有同样多的霹雳车、连弩车,我们就能打败他。”
曹睿点点头。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战争,说到底还是较量的实力。
“可是,陛下,我们可以打造大量的霹雳车,却有一个难题无法破解。”司马懿提醒道:“我们怎么才能为霹雳车提供足够的石弹,怎么才能让霹雳车打出五六百步甚至更远?”
曹睿愕然半晌,忽然恍然大悟,不禁笑了一声:“我知道了,马钧。”
司马懿不解的看着曹睿。曹睿连忙把秦朗汇报的事情说了一遍,特别说明马钧正在赶来洛阳的路上。司马懿听了,欣慰的点点头:“陛下,郝昭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也许,这个决定就是我军转败为胜的一线希望。”
曹睿也如释重负的连连点头:“司马公说得有理。郝昭的决定是对的,马钧比陇右更重要。放眼天下,能在机械之术上克制魏霸的,大概也只有马钧了。”
。
。
。(未完待续。)
第738章 英雄所见略同(下)
孙权放下手中的急报,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一手支着额头,手指揉着眉心,愁肠百结。
攻取昆阳之后,魏军全线撤退,重兵集结于颍川、谯沛一带,孙韶等人长驱直入,几乎占领了大半个徐州,眼看着就要兵临兖州,却因为后力不足,无法继续扩大战果。
这种看着果实挂在树上,只差咫尺,却怎么也得不到的滋味太难受了,几乎让孙权寝食不安。
就在孙权想着怎么积攒实力,再次发起攻击的时候,周鲂、陈表给他送来一个消息:魏霸在交州造船。造船没什么稀奇的,吴国水师称雄天下,大船厂有三个,南海郡治番禺就是一个规模仅次于豫章船厂的船厂。魏霸没有掌握南海,改在合浦造船是意料之中的事。
可是周鲂的报告中提到了一个问题:从各种迹象来看,魏霸似乎在着力改进船的抗风浪能力。
这个问题就大了。
经过这几年的混战,特别是刚刚结束的南阳之战,只要有是点见识的人都认识到一件事,那就是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带来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当年魏霸能打破魏军水师,现在能一举攻克宛城,都是因为他掌握了新的技术。这个技术是别人没有的,所以一出手,他就占了先机,成就别人不能成就的大功。
这就和赌博一样,谁都想自己手里有一把别人想不到的筹码,在关键的时候拿出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可是谁都不希望对手手里有一把自己想不到的筹码,仅仅是这种可能,就足以让人心慌意乱。
更何况孙权已经多次见识过魏霸技术的威力。
孙权自己多次试船,深知战船的抗风浪能力对于水师有多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许抗风浪能力比抗打击能力还要重要。因为天地之威可比矢石强大多了,一阵大风吹来,战船一旦倾覆,就算有再强大的武器,再精锐的士卒,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只能听天由命。
魏霸造船,目标似乎很明确,那就是吴国。
孙权自己也清楚,天无二曰,灭魏之后,为了争夺天下,吴蜀必有一战,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目前的联盟,只不过是为了先灭掉魏国而已,并不存在真正的道义。因此在互相合作的同时,孙权对蜀汉的防备并不比对魏国的防备更松。
可是让他很失落的是,三国之中,他依然是最弱的那一个,即使魏国接连丢失了关中、陇右和南阳,魏国的实力依然比吴国强。失去了陇右,魏国毕竟还有幽并在手,依然能保持一部分的骑兵,而他却是两面受敌,而且都是强敌。
如果魏霸再在战船上取得突破,全面超过吴国,谁能保证蜀汉不会在灭魏之前先把吴国灭了??
一想到李严和诸葛亮的争斗,孙权就觉得这种可能姓更大。李严除了攻打吴国,还能有什么立功的机会?至于魏霸,他能奇迹般的崛起,完全是站在吴国君臣的屈辱之上的。
孙权左思右想,派人去请费祎:你们答应过的,攻取宛城之后,就把石弹的制作技术给我,现在南阳也得手了,朝廷的赏赐也都下来了,石弹制作技术该给我了吧?
费祎满口答应,我这就回报大将军,看看他什么时候履行诺言。
孙权气得差点掀桌子,这都几个月了,你们还没定,居然还要拖诿,还有点信用没有?
费祎无奈的摊摊手。大王,这事儿当初就是大将军定的,他要是不同意,我着急也没办法啊。不瞒你说,这些技术是我国的机密,大将军能不能给你,我一点把握也没有。依我看,你还是先做另一件事吧。另一件事看起来至少要比石弹制作技术靠谱,而且借着这个机会,你还可以再和大将军、丞相谈谈。
孙权这时候才想起来另一件事:称帝。
没错,当初诸葛亮答应过他的,帮李严拿下南阳,蜀汉就同意孙权称帝。现在的确该称帝了,可是孙权却觉得这个称帝还要再思量思量。旁边卧着两只老虎,我一只随时可能被人吃掉的小鹿称帝,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看来什么盟友靠不住,真要想安心的称帝,还要自己的实力过硬才行。
孙权找来了张奋。他把魏霸在交州造船的事告诉张奋,然后说,你能不能尽快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一下,至少不能落在魏霸的后面。
张奋面露难色。最近为了攻克石弹制作技术,他已经废寝忘食了,再来个战船的改进,就是把他劈成两半,那也不够用啊。
看到张奋一脸为难,孙权叹了一口气。张奋是聪明,不过要他和魏霸比,那还是有点强人所难。
人才啊,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孙权这时是彻底领悟了这句话,却更加惆怅。魏国还有一个奇才马钧,吴国一时半会的到哪里去找能和魏霸抗衡的人才?
……
孙权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又来请教陆逊。陆逊听完了孙权的忧虑,静静的考虑了一会:“大王,臣倒是想起一个人,能不能和魏霸相比,臣不敢断言,但是他的技术应该不在张奋之下。”
“是吗?什么样的人才,伯言之前怎么没提起过?”
陆逊无奈的笑了笑,淡淡的说道:“大王听过八绝吗?”
孙权想了想,不禁皱了皱眉头:“是和吴范、刘惇、赵达等人并称的几个术士吗?”
陆逊道:“我说的那个人虽然不是术士,但是其聪明才智,尤在这八人之上。他制作的浑天仪,巧夺天工,连虞仲翔都赞不绝口。”
孙权有些明白了:“吴人?”
陆逊点点头,没有再说下去。孙权有些尴尬,张了张嘴,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他刚才还指责陆逊有人才不推荐给他,现在知道这人是吴人,他清楚陆逊有多难做了。他叹了一口气,又说道:“还有谁?”
“大王,臣以为,寻找能工巧匠当然是必须的,可是寄希望于一人,臣却觉得有所不妥。魏霸在霹雳车上的改进,臣以为并不是他亲自亲为,而是学堂中工匠的心血。”
孙权非常意外,连忙催陆逊说得详细一点。
“大王,你一定注意到了襄阳之战和宛城之战的异同。”陆逊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的说道:“襄阳之战时,魏霸不在现场,可是他如果有那样的技术,当时不会不提供给李严。李严兴师动众而来,一举攻克襄阳、樊城,能够极大提升士气,将战事迅速推进到宛城一带,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最后也不至于要向我国借粮。由此可见,魏霸当时还不知道这个技术。其后,他一直忙于征战,又哪有时间做这些技术改进,可是到了宛城,他突然就发明了一个新战术,这难道不可疑吗?“
孙权沉吟片刻,脸色更难看了。一个魏霸已经很难对付了,再加上那么多的能工巧匠,还怎么打?
“大王,与魏霸个人技术出众相比,他在学堂里培养工匠,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一人之力毕竟有限,善用众人之力,才能真正无敌于天下。”
孙权皱起了眉,警惕的看着陆逊。他怀疑陆逊是不是又在拐着弯的劝他放松对江东世族的压制,从江东人里大量提拔人才。陆逊说得没错,江淮人虽然在吴国朝堂上还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人数毕竟太少了,要论人才的数量,自然不能和江东世族相提并论。可是陆逊只是从江东世族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怎么不想想,作为吴王,他不能不搞制衡,否则他就会失去对朝堂的控制。
见孙权沉默,陆逊暗自叹了一口气,转了个话题。
“大王,臣听说,魏霸不仅精通机械之术,更精于形学。他之所以能在机械之术上有过人之处,就是因为他兼通形学。”
孙权将信将疑。
“关于形学,臣还有一个人选可以推荐给大王,大王可以留心一二。”
“谁?”孙权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他估计这个人又是吴人。
“会稽赵爽赵君卿。”
孙权目光一闪,若有所思。“我好像听说过这个人,却想不起来是谁推荐过的。”
“赵君卿和虞仲翔是同乡,相交莫逆,会不会是虞仲翔提起过他?”
孙权连连点头。想起虞翻,他不禁有些感慨。虞翻这个人有学问,有能力,忠心也无可挑剔,可是那脾气实在太臭了,屡次当众折他的面子。要不然他也不会把这个人才赶到交州去。虞翻到了交州,临死之前还帮了他一个大忙。如果不是虞翻,也许南海现在已经丢了。
想想虞翻,再看看眼前的陆逊,孙权忽然发现陆逊的鬒边多了几根白发,想到他这几年的遭遇,孙权不由得心头一软。
“我立刻派人召请葛衡和赵爽,至于学堂的事。伯言,我们从长计议。”
陆逊默默的点了点头,心头却涌过一阵悲哀。这都到了什么时候了,孙权提防江东世家的那根弦还是绷得紧紧的,不肯有任何放松。这些人才你不用,那别人可就用了,到时候你后悔都来不及啊。他想力谏,可是他更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力谏只怕会适得其反,让孙权更加怀疑他的用心。
尽人事,听天命。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
。
。(未完待续。)
第739章 巧取豪夺
关中。
春风终于吹过了大秦岭,吹绿了关中的土地,绿开了六盘山上的冰雪,化作涓涓细流,穿山滴谷,汇入渭水,奔腾东流。
诸葛亮弯着腰,钻出了大帐,看着远处正在忙碌的士卒和农夫,嘴角露出一丝疲倦的笑容。一切顺利,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关中、陇右都已经入手,现在他终于可以安心的经营关中,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了。
从第一次北伐算起,关中入手已经四年,正式屯田也有三年,三年的积累,在去年那一场大战中消耗殆尽,他只能停下脚步,耐心的等待。
人力有时而穷,他哪怕再聪明,也没办法一下子变出大量的粮食来。而没有粮食,任何行动都无法进行,纵有雄兵百万枕戈待旦,也只能耐心的等着。
看着眼前的春耕景象,诸葛亮裹紧了身上的冬衣。天气已经回暖,很多人都已经脱去了冬衣,换上了轻薄的春衫,他却还裹着一件旧冬衣,否则就容易受凉。
这身子骨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诸葛亮觉得嗓子眼有些痒,虚握着拳头挡在嘴边,轻轻咳嗽了两声。咳嗽牵动了肺,让他的整个胸膛都跟着振动起来,一阵阵刺痛。
“丞相,你怎么出来了?”姜维快步走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