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北地枭雄-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子马超拒战郭援、高干于平阳,为军中先锋,进攻郭援、高干,大破其军,更亲斩郭援首级,于是拜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马腾被征为卫尉,庞德便留属马超。曹操破马超于渭南时,庞德随马超逃入汉阳,保守冀城;不久又随马超投奔汉中,从属于张鲁。曹操平定汉中后,庞德便随众投降。曹操素闻其骁勇,拜庞德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后庞德领军与曹仁共攻宛城,斩叛将侯音、卫开,遂南屯于樊城,以讨关羽。其时樊城诸将以为庞德之兄庞柔时在汉中,对庞德颇有猜疑;庞德遂奋意力战,深为关羽军所忌惮。军败后庞德誓死不降,结果为关羽所俘杀。曹操闻知此事甚为伤悲,为之流涕,于是封其二子为列侯
陈寿评曰:庞德授命叱敌,有周苛之节。
6魏延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魏延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
7甘宁
少年时豪侠仗义,后投靠刘表,又成为黄祖手下,在黄祖手下得不到重用。被周瑜、吕蒙推荐给孙权,孙权十分器重他。甘宁智勇双全、目光深远,作战勇猛,连关羽也十分忌惮。又性格粗犷,轻财敬士,深得江东士卒的爱戴。
陈寿:陈寿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
8太史慈
三国时东吴名将。猿臂善射。少年时受郡命劫州章,表现果断,因而知名于世。曾于辽东避难,后助北海相孔融对抗黄巾管亥,善用勇略,为孔融联结平原相刘备,击溃贼众,声名更噪。其后归同郡扬州刺史刘繇,与孙策鏖战,共相抗衡。后刘繇败死,孙策擒获太史慈,策慕其高义,求为其将,慈慨然许诺。太史慈更替孙策招谕刘繇残军归顺,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刘表从子刘磐,十分骁勇,数度作寇于艾、西安诸县;孙策分海昏、建昌作六县,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督诸将兼治海昏,共拒刘磐。后孙权以太史慈能克制刘磐,委以南方大事。慈于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陈寿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9赵云
赵云开始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保护刘禅和甘夫人脱险。刘备西征时,赵云截江夺回了后主刘禅。后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阳、资中一带,完成了对成都西南部的包围。汉中争夺战中,赵云以微弱兵势设伏,使曹军撤退。建兴六年,赵云随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战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诸葛亮顺利夺取了凉州三郡。后云以兵力差距输给曹真,但是由于他和邓芝领兵固守,没有造成蜀军大败,战后赵云请求自贬。建兴七年,卒,后追谥为顺平侯。
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曾力劝刘备将本打算赏赐功臣的土地还与百姓。在刘备伐吴前,又进忠言,劝刘备以国仇为重、私仇为轻。在对他的谥书中,强调了他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其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10乐进
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三国时曹魏名将。以胆识英烈而从曹操,随军多年,南征北讨,战功无数,从击袁绍于官渡,奋勇力战,斩袁绍部将淳于琼。又从击袁绍子谭、尚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乐进与张辽、于禁、张合、徐晃号为名将。不久乐进别击黄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从平荆州,留屯襄阳,进击关羽、苏非等人,击退其众,南郡诸郡的山谷蛮夷都前往乐进处投降。后来从曹操征孙权,假进节。曹操回师后,留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又以乐进数有军功,迁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逝世,谥曰威侯。
陈寿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乐进以骁果显名…
公孙瓒与界桥之战(上)
一、公孙瓒其人其事
公孙瓒没有过人的本事,是不可能成为袁绍的大敌的。先看他怎么发迹的。他本来在市政府里做个小官,结果因为长得帅,嗓音洪亮,太守把女儿嫁给他了。做了太守女婿,才去给卢植做了学生,结识了刘备。公孙瓒这人,闻名天下的有两件事情,一文一武。否则,一个吃软饭的,如何能统领幽州?
当时的刘太守获罪被贬南方(不是丈人老头,换人了),公孙瓒作为官吏,为太守驾车。公孙瓒临走时祭奠先人“说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役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与先人辞于此”再拜而慷慨而起,看的人都唏嘘的很。
他们是辽西人,发配到南方,千山万水,水土不服加上南方的瘴气,基本上是回不来的。那时人寿命本短,加上算不得太平,死亡率比我们想像的高很多。当然,发配南方,毕竟不是下油锅,上刀山,和荆轲西入强秦,易水而歌的派头,不能比。这哥们yy了一把,样子很慷慨的,加上是个帅哥,声音很洪亮,态度很坚决,博得了围观大众的赞赏。古时候这一别,很可能真的是一辈子,如此潇洒慷慨,也算个英雄人物。
结果刘太守半路上就得了赦免回来了,公孙瓒却以此成名。人生之祸福变迁,实在难说得很。如果说这件事情,还有点噱头的味道,那么下一件事情,公孙瓒靠的是实打实的本领。
回来以后公孙瓒做了辽东长史,有一次带了几十个随从骑马出塞,途中邂逅了鲜卑的数百骑。兵力,数倍之差,塞北平原,无险可守,骑兵对决,以强克弱。公孙瓒对随从说,不冲,就是全死,于是他亲自拿了一个两头都开刃的双头矛,带头杀出。大家拼命,居然一口气杀了数十个人,最后损失了一半手下,给他逃了回来。
这个虽然是个连级,最多到营一级的小规模战斗,但公孙瓒是汉人(鲜卑单兵骑兵比汉族强很多),以绝对劣势,以硬对硬,能突破重围,只损失了一半人逃回来,可以说是个颇具神话色彩的战绩。此公勇猛,故能统领大军,得幽州骑兵死力。
因为这件事情,公孙瓒名声大噪,鲜卑人居然也不敢再深入了。黄巾一乱,北方也是到处贼寇,土匪横行,人人自立为王。公孙瓒因为军事才能,屡屡升官,在幽州站稳了脚跟。并且公孙瓒常年和胡人作战,积累了丰富的骑兵作战经验(在补充句当时的骑兵作战,由于马镫还没有发明,主要是依靠骑兵冲锋的冲力,而且带甲的马不怕弓箭,更加厉害,所以马甲才十分珍贵。可以骑射的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精兵,还有部分长期生活在马背的少数民族)。
二、翼州争夺战之始
袁绍的起家,是在反董联军。身为盟主,威望和人才都多了许多。但是他事业真正的起飞,在于夺取了冀州。冀州是大州,比青州大许多(袁绍死后,袁尚居冀州,袁谭居青州,被打得落荒而逃,在于两州实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而并非袁尚的军事能力高于袁谭)。袁绍兵不血刃,轻取冀州,奠定了自己的事业发展基础。
我们来看看袁绍的谋略。他一开始就没真心讨伐董卓,一身正气的曹操,孙坚,拼命去了,而他做了盟主。实际上,他做盟主,靠的是威望,不是实力,他的地盘并不大,所以当时天下大乱,他一心想的是扩张。
巧夺冀州,是他手下逢纪提出的谋略。逢纪献计,若邀约公孙瓒一起攻打冀州,当时翼州的所有者韩馥必然十分惧怕,到时候呈说厉害,让韩馥邀请袁绍抗击公孙赞,主动滚蛋。
果然,公孙瓒得到袁绍的约请,以讨伐董卓为名,率领大军进入冀州(今河北地界)。韩馥的部队如何能抵挡公孙瓒之骑兵?于是节节败退。
而青州的袁绍也忽然掉头进入冀州地界,屯于延津(后来官渡的关键地点)。这个时候,韩馥手忙脚乱,袁绍派出了荀堪,高干去游说韩馥,说公孙瓒天下强兵,你境内大部分的郡县都已经叛变了,而袁绍又从东来,我看将军危险了。公孙瓒和袁绍都是一时的豪杰,而冀州又是天下富饶重要的地方,他们肯定要争夺。你如果不选边站,就得死。袁绍,是您的旧盟,你还不如把翼州让给袁绍,他接到您的地盘,公孙瓒就可以抵御住了。将军有让贤之名,身安于泰山。
韩馥其实有说不出的苦衷。讨伐董卓的时候,冀州的贵族和将领,就和袁绍走的很近。当然,人,都是趋向英雄的,你自己不行,也怪不得别人。韩馥曾经因为嫉妒,还不发粮草给袁绍的讨董大军,结果反而让自己手下的将领看不起。大将麹义,就是在那个时候投靠袁绍的(此人非同小可,界桥之战,他是主角儿)。
冀州军马,也有忠于韩馥的。他们对韩馥分析说,袁绍没有粮草,进入冀州是虚张声势,我们精兵良足,可以一战破之。换了孙权早打了,但是韩馥胆儿小,于是权衡再三,便把冀州让给袁绍了。
韩馥有个仇家,叫朱汉,看韩馥没权了,就率领士兵包围了韩馥,还断了韩馥长子的双腿。袁绍雷厉风行,立刻逮捕朱汉斩首。但是韩馥反而怕了,于是逃跑去投靠张邈。最后袁绍使者来了,他以为袁绍派人来叫张邈杀自己,起身自杀了(其实袁绍真没有杀他的意思,还等着做善待的典范呢)。
韩馥一死,袁绍就完全控制了翼州。但他虽然兵不血刃的获得了冀州,但请来的公孙瓒,却是个大麻烦?其实公孙瓒如何不知道袁绍的那点小心思,但他素来眼馋翼州,才借了袁绍的邀约,率了大军前来。韩馥死后,公孙瓒不承认袁绍这个冀州牧,任命了自己的部将严刚为冀州刺史,还任命了一批翼州的州郡首领,其中,有平原县,而这个县令,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刘备童鞋。
这个时候的袁绍和公孙瓒,一战已经不可避免,界桥会战的实质就是——冀州争夺战。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袁绍刚拿到冀州,怕公孙瓒不满意,就把自己的渤海太守让给了公孙瓒的弟弟。而公孙瓒,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不动声色,暂时没有进攻袁绍,却大破冀州的第三股实力——黄巾军。公孙兵强马壮,两次大战获胜,缴获了人口七万。为了站在道义一方,他还发表了著名的。公孙瓒是卢植的学生,文笔真心不错。这篇檄文,明确的指出了袁绍于天下大义而不顾,戳孙坚的pp,反助纣为虐的行为。
………………………………………………
威震塞外
公元178年-公元184年(光和年间),边章、韩遂叛乱,朝廷从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征发三千精锐骑兵,并给予公孙瓒都督行事的符节,统帅此三千骑兵。公孙瓒率军到蓟中时,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人张纯引诱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叛乱,攻占右北平郡(今河北丰润东南)、辽西郡属国的城市。公孙瓒以三千骑兵追讨张纯等叛贼,立下战功,升为骑督尉。此时,属国乌桓首领贪至王率众归降公孙瓒。公孙瓒又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进驻属国,此后的五六年间,与北方游牧民族争战不断。'5'
公元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孙瓒与张纯、丘力居等战于辽东属国石门,张纯等大败,张纯于是抛下妻儿逃入鲜卑境内。公孙瓒继续追击,由于太深入,反被丘力居围困于辽西管子城二百余日,粮尽士溃,士卒死伤大半。丘力居军也粮尽疲乏,远走柳城。朝廷诏拜公孙瓒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领属国长史。公孙瓒于是统领兵马,守护边境。每次一听到敌人来袭,公孙瓒马上声疾色厉,作战时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从此乌桓都害怕公孙瓒的勇猛,不敢再来进犯。公孙瓒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人都骑白马,相互间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6'
黄巾之乱时,丘力居钞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公孙瓒无法抵御。'7'
朝廷派宗正东海郡(今山东郯城县)人刘虞(字伯安)为幽州州牧。刘虞到任后,派遣使臣到游牧民族中晓以利害,责令他们献上张纯的首级。丘力居等听说刘虞到了,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沟通归附之事。公孙瓒担心刘虞立功,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杀这些使者。游牧民族明白此事后,便绕道到刘虞处。刘虞上报朝廷撤掉驻防军队,只留下公孙瓒统万余步兵、骑兵屯驻右北平。'8'
公元189年(汉灵帝中平六年)三月,张纯被其门客王政杀掉并把首级送给刘虞。刘虞因安抚游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职,封为襄贲侯。不久,又迁刘虞为大司马,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封为蓟侯。'9'
大破黄巾
公元191年(汉献帝初平二年),青州黄巾军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东北),聚众三十万,欲与黑山军会合,公孙瓒率步骑两万人在东光南大破青州黄巾,斩首三万余。青州黄巾军弃辎重,奔走渡河。公孙瓒等他们过到一半时出击,再次大败黄巾军,死者数万,俘虏七万余人,车甲财物无数,于是公孙瓒威名大震。'10'
结怨刘袁
汉献帝刘协想东归洛阳,派刘虞之子刘和逃出长安,偷偷出武关去找刘虞,让刘虞率兵前来相迎。刘和途经袁术驻地,将此事告知了袁术。袁术扣留了刘和,让刘和给刘虞写信,答应等刘虞率兵前来为袁术后援,一起赴长安。公孙瓒知道袁术会叛变而制止刘虞,刘虞不听。公孙瓒担心袁术知道后恨他,派他堂弟公孙越率千余骑兵到袁术处相结好,而暗地又让袁术扣留刘和并夺占刘和兵马。因此,公孙瓒与刘虞的矛盾越来越深。'11'
公孙瓒
公孙瓒
袁术遣公孙越帮助孙坚攻周昂,公孙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孙瓒怒道:“我弟之死,祸起于袁绍。”于是出兵驻扎在磐河(今河北境内)准备报复袁绍。袁绍非常惊恐,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给了公孙瓒堂弟公孙范,派他到南皮,想以此与公孙瓒结援。公孙范于是背叛袁绍,以渤海兵力协助公孙瓒,攻破青州、徐州黄巾军,兵势日益强盛,进驻界桥(故址在今河北威县境内)。公孙瓒自己任命严纲为冀州州牧,田楷为青州州牧,单经为兖州(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州牧,并配置了郡守县令。'12'
争夺冀州
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袁绍屯军广川县(今河北枣强县东北),与公孙瓒战于界桥南二十里处。公孙瓒有精兵三万。袁绍命其将麴义领精兵八百在前,布强弩千张于两翼。公孙瓒轻视袁绍兵少,纵骑兵出战。麴义命士兵伏于楯下不动,等公孙瓒军到十步前,一时同发,公孙瓒大败。袁绍军生擒了严纲并斩其首。麴义追公孙瓒到界桥,公孙瓒率兵还击,再次被打败。'13'于是公孙瓒逃到蓟县(今北京大兴区),在县城东南另筑小城自守,与刘虞临近,渐渐结下仇恨。袁绍派部将崔巨业率兵攻打公孙瓒的故安,不下,在引军南归时,在巨马水被公孙瓒大军追上,大败,七八千人阵亡。'14'公孙瓒想乘胜追击,却又在龙凑被袁绍打败,双方战成均势。'15'
攻灭刘虞
公元193年(汉献帝初平四年),刘虞担心公孙瓒反叛,于是率兵十万攻打公孙瓒。当时,公孙瓒的部曲放散在外,仓卒欲从东城逃走,刘虞的士兵不习战,又下军令不准骚扰百姓,久攻不下。公孙瓒于是招募精兵数百人,顺着风势放火,趁势杀入刘虞兵营,刘虞大败。刘虞与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县(今北京延庆东)。公孙瓒三天就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刘虞及其妻子儿女回到蓟县。此时董卓已死,献帝派使者段训给刘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统六州,升迁公孙瓒为前将军,封易侯。公孙瓒诬陷刘虞与袁绍谋取称帝,胁迫段训斩刘虞及其妻子儿女于蓟市。公孙瓒将刘虞的首级送到京师,被刘虞的旧部下尾敦在路上劫走并安葬。公孙瓒杀了刘虞之后,得到了整个幽州,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16'
连战连败
公元195年(汉献帝兴平二年),刘虞的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督尉鲜于银等率幽州兵马想为刘虞报仇,因燕国(今北京大兴)阎柔素有恩义,他们便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阎柔招集鲜卑、乌丸等兵马,共得汉兵、胡兵数万人,与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败公孙瓒军,斩杀邹丹。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随鲜于辅迎接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共十万攻打公孙瓒,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公孙瓒所置长官,与鲜于辅、刘和兵联合,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坚守,开置屯田。孙袁相持岁余,麴义粮尽退兵,公孙瓒乘势出击,击败麴义,尽得其车重。'17'
公孙瓒又临易河挖十余重战壕,又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筑有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丈,公孙瓒自居其中,以铁为门,斥去左右,令男人七岁以上不得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又囤积粮谷三百万斛。公孙瓒又让妇人习为大声,使声音能传出数百步,用来传达命令。公孙瓒又疏远宾客,致使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猛将都渐渐疏远了。从此以后,很少出来打仗。'18'
兵败**
公孙瓒与界桥之战(下)
三、参战兵力
于是界桥会战爆发。公孙瓒参战兵力三万,袁绍比他多点,大约三万五千人左右。
公孙瓒有骑兵一万,其中包括令人闻风丧胆的重甲骑兵。同时代的欧洲战场,那是不可想象的战斗力量。其根本,是因为中国在东汉时期就掌握了灌钢法,使得生产高品质铁器的效率,大大优于欧洲,这个领先一直保持到工业革命之前。
百炼钢,固然好,但是要百炼,制造成本就十分高昂。灌钢法,虽然生产出来的钢铁质量不如百炼钢,但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后来中国的军队,鱼鳞甲多,这是灌钢法的缺陷,无法整体制造。西方的甲胄是按照体型的整块钢板,但是这种方法成本极高,所以甲胄只有贵族武士才穿得起。所以才欧洲的小说故事里,才有了家族传承的剑和铠甲。
战场装备,若是不具备一定的数量,对作战的影响也就不大了。而中国的冶炼厉害之处是能大规模生产。尤其是重铠甲的马队,不怕弩箭,冲锋起来,简直就是坦克方阵。
公孙瓒除了有重骑兵,还有轻骑兵。这些长期在燕代和匈奴作战的军队,叫白马义从,骑射工夫,不下于胡人。这个力量,是甚至董卓的西凉骑兵可能都不具备。
袁绍主要是步兵,且缺乏铠甲,粮草,他只有和公孙瓒决一死战,才能保住冀州。而公孙瓒刚破黄巾,人口,地盘,粮草,士气,都比袁绍有优势。
当时公孙瓒天下强兵,只有董卓的西凉骑兵可以匹敌。后来袁绍的兵马强盛,主要是靠灭了公孙瓒所获。再后来这个强骑兵又被曹操所继承,成了曹操的安家立身之根本。
四、界桥会战
界桥会战发生在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92年。这是三国史唯一的一次,史料上有排兵布阵记载的会战。
双方都是两翼骑兵,中间步兵。公孙瓒骑兵富裕,两翼骑兵重装,还在中间的步兵方阵用了白马义从,加强冲锋。袁绍的部署是,中间步兵,两翼骑兵。
界桥会战一开始,是公孙瓒气势如虹的进攻。两翼中间,都是气势汹汹。两翼,公孙瓒的重骑兵迅速击溃了袁绍的骑兵,采取钳形攻势,攻击后方主帅。而中间,白马义从当先,步兵在后,一起发动进攻。
袁绍的步兵按理说也抵挡不住,但是中间的指挥官麹义,是长期在凉州作战的英雄,他率领步兵,采用长盾防守,并且支架长矛,抵住了骑兵的进攻。
其实他这个步兵方阵的背后有一千张强弩躲藏在内。等到白马义从冲锋逼近,万弩齐发。当然,白马义从也不是盖的,他们能骑射,于是大家对射。用来抵住白马冲锋的步兵,盾兵,长枪兵……损失不少,但是给弓弩兵争取了时间。弩的威力大,且弩手有大盾保护。于是双方对射的阶段,袁绍的步兵方阵取得了优势。
如果他也采取攻势,双方在对接情况下,袁绍的步兵毫无胜算。因为大盾很重,加上长枪,弓弩,推进会很慢,所以他在中间摆了个铁桶阵,来对付公孙瓒中间可能出现的快攻骑兵。但是大盾有其缺点,不容易移动,所以只能蹲点防守,把长枪支在外面。
弓弩的杀伤力,是大于弓箭的。我们都知道,弓弩的力量不一定是靠手臂去发射的,有的甚至靠足踏或则腰开弩,这就能充分利用人的全身力量。只有强弩,可以击溃带着铁甲的马队。但是,强弩也很笨重,不易进攻,如果对方用步兵方阵带着盾牌一点点推进,那么他的战术就失败了。所以麹义把强弩隐藏在大盾之后,不让公孙瓒看见。而公孙瓒果然迫不及待的用白马义从快速进攻,于是正中了袁绍的下怀。
公孙瓒的中路指挥官严纲被弓弩射死,白马义从遭遇到了强弩的狙击,抵挡不住,于是回撤,冲溃了后面跟随的步兵,公孙瓒的中路大军,彻底乱了阵脚。
于是麹义率领精锐步兵抛弃大盾强弩,开始转入进攻。
另一方面,公孙瓒两翼包抄的骑兵,已经击溃袁绍的骑兵,杀到了袁绍的跟前。战争进入白热化。
这里说一下古代战争的规矩。主将一般在后面高台或者高地用旗号指挥。公孙瓒骑兵从两翼包抄,直接越过中军大阵,进攻到袁绍身边。袁绍身边,只有卫士百人,强弩几十张。这时候,其实是一场时间的赛跑,袁绍步兵,争分夺秒攻击公孙瓒的大营,而公孙瓒的骑兵,努力冲击袁绍的指挥台。
田丰一看情势危急,劝袁绍赶快躲避以保全自己。袁绍反而把保护自己的的头盔扔在地上,说大丈夫应该死于阵前。你别看富几代,关键时候,袁老大还是很有气魄的。
袁绍率领自己手里可怜的一点点卫士,死战。对方的骑兵畏惧袁绍的强弩,没有拼命进攻。最后,麹义先破公孙瓒大旗,公孙瓒骑兵撤走,袁绍大获全胜。
总结,各方影响
袁绍
获得立足之地,改变了公孙强袁弱的军事格局,打破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双方整体开始形成均势,是袁绍称雄河北的关键战役,他遏制了公孙瓒南下的野心并使其在袁绍的面前采取守势,迫使其在幽州内部发展势力。不久他就打败并杀害了上司刘虞,独力控制幽州。该行为引起公愤,公孙瓒越来越失去人心。而袁绍却因此战巩固了自己在冀州的势力,不久就依靠刘和招抚不满公孙瓒的刘虞故吏制造公孙瓒内部的混乱。之后袁绍稳据冀州之地,向四方拓展,最终击灭公孙瓒等河北诸侯。'6'
公孙瓒
白马义从全军覆没,实力大为削弱,锐气被挫,公孙瓒的雄心也因此大为减退,不久后修建易京楼,欲自守幽州冢。
曹操
避免了被袁术、陶谦、公孙瓒三路夹击的局面出现,同时因为有袁绍这个强援的存在,可以安心征伐河南各路诸侯。曹操当时属人数不占多数之势,为后来的统一北部适当留下了实力。
袁术
袁孙陶联盟的实力被削弱,袁术、陶谦也被曹操各个击破,也袁术欲称帝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总评
公孙瓒出身地主豪强,他在公孙氏族中,是一个特别的人物,早年的他经历坎坷,常年征战,自身没有豪门子弟养尊处优的腐化生活,待人诚恳,甘为囚奴与太守充军远方,赤胆忠心,久经沙场,功勋卓著,但是常年的厮杀使他后来变得性格残忍,又没有政治信念,在战争劫掠中日益贪婪,残害百姓。
在害死刘虞后,公孙瓒集团丧失人心土崩瓦解,他敌视、压迫游牧民族,破坏刘虞民族团结政策,劫掠刘虞送给鲜卑的礼物,如袁绍给他的信中说的:“东西鲜卑举踵来附,乃足下驱而致之也。”而他在自己的统治集团内部,又多用贪婪自私的奸险小人,晚年贪图享乐,丧失斗志,终于逐步走向失败。
历代评说
魏攸:“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
袁绍:“超然自逸,矜其威诈。”'20'
陈寿:“瓒遂骄矜,记过忘善,多所贼害”;“公孙瓒保京,坐待夷灭。”'21'
范晔:“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自帝室王公之胃,皆生长脂腴,不知稼穑,其能厉行饬身,卓然不群者,或未闻焉。刘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汉之名宗子也!若虞、瓒无间,同情共力,纠人完聚,稸保燕、蓟之饶,缮兵昭武,以临群雄之隙,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
赞曰:“伯珪疏犷,武才趫猛。虞好无终,绍势难并。”'22'
王勃:“区区公路,欲据列郡之尊;琐琐伯珪,谓保易京之业。瓒既窘毙,术亦忧终。”
王夫之:“顽悍而乐杀者公孙瓒,而犹据土以自全。”
柳从辰:“卓虽受诛,豪杰并起,跨州连郡如刘虞、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刘焉、袁术、吕布者,皆尝雄视一时,其权力犹足匡正帝室。”
蔡东藩:“公孙瓒之致死,其失与袁术相同。术死于侈,瓒亦未尝不由侈而死。观其建筑层楼,重门固守,妇女传宣,将士解散,彼且诩诩然自夸得计。一则曰吾有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再觇时变。再则曰当今四方虎争,无一能坐吾城下。谁知绍兵骤至,全城被围,鼓角鸣于地中,柱火焚于楼下,有欲免一死而不可得者,较诸袁术之结局,其惨尤甚!”'23'
李文成是知道历史上太平军北伐的最终结局,在沧州陷入清军重重包围之后,几乎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系,根本不清楚天京派出的援军曾经抵达到临清。以至于北伐军一直困守孤城,物资消耗殆尽,人员伤亡过多,彻底失去了全身而退的可能性。
如若当时消息稍微灵通,能够获悉援军的动向,哪怕援军作战失误导致受困于临清,只要彼此能够呼应配合,多少还是有扭转战局的机会。最不济也能在援军遭到击溃之后,趁着清军分兵之际,集中兵力由清军防线薄弱的位置发起突围。
此次,他之所以带领仅剩六百不到的残兵也敢贸然北上与李开芳联络,正是因为算准了眼下是北伐军突围最好的时机。与其以六百残兵承受极大的风险,跨跃数千里的遥远路途、面对数倍的清军团练,还不如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