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欢乐土匪闹民国-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门二郎的精神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了几天前,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进入沈阳,进入长春,进入吉林,见证了帝国光荣的历史。没想到,不过短短十来天的工夫,这一切都恍然如同一场将醒的梦。
    汤浅正雄肃然起敬,并脚立正激动地说道:“是,请师团长放心去吧,我等必会与长春共存亡,坚持到最后一人一枪!”
    “不,不能这样……”多门二郎挣扎说道:“混编39旅团已经抵达吉林,你等要为帝国留下有用之身,突围,一定要突围!”
    看到汤浅正雄点头答应,多门二郎扯动嘴角勉强笑了一下,然后奋力搅动军刀,汤浅正雄忍不住迈步上前,托着他的手腕猛的一拉,锋利的刀刃划破了肝脏,结束了多门二郎的痛苦。
    “谢谢……”多门二郎身子一歪,垂头倒下。
    “小野中佐,不许哭,师团长无愧帝人的荣誉,他的灵魂已经去靖国神社了。”汤浅正雄命令道:“立刻将师团长的遗体火化,不能落在支那人的手中……”……
    何应钦这几天的心情很乱。
    他和张学良这两年接触过好几次,冷眼旁观发现,年轻的少帅虽然坐拥几省地盘数十万大军,却好像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尤其此番来到沈阳。这种感觉越发强烈,张学良政治军事一无所长,却仗着有个好老子窃居高位,真是暴敛天物。
    不妨取而代之!
    何应钦突然冒出一丝野心,不断膨胀,充满诱惑。如果能做个华北王,比在南京政府蒋中正手下束手束脚好的多。自己这个军政部长说起来风光,其实就是蒋家门下的一名高级走卒,而张学良却可以和南京政府抗衡。如果由自己加以经营,未必不能弯弓射鹿!
    当然,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还得慢慢运作,暗中准备,等待机会……
    作秀大于实际意义的视察终于结束,何应钦准备离开沈阳,临走前一天的晚上,特意约见张学良和肖林。
    大老远跑到东北来,不能只在野战医院里和伤兵握手,还得解决些实际问题,这场会面才是何应钦此行最重要的一环。
    “张副司令,肖总指挥。日军新派三个师团的援兵进入东北,你们准备如何安排作战?”何应钦顿了一下,又问道:“这几天我看到城中一直在组织民众撤退,难道说准备放弃沈阳了吗?”
    “不,沈阳是东北首府。怎么可能放弃。”肖林抢过话头:“不过沈阳地处东北平原,周围一马平川,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战前也得考虑到最坏的结果。”
    何应钦点点头:“那是,那是。沈阳不易守,这个军政部都知道,我个人以为可以主动退出沈阳长春,既回避了风险,又能在外交上争取主动。”
    “那怎么行?好容易打跑了小鬼子,又这么拱手让出,怎么向国人交待?”张学良却不愿意,他生长于沈阳,对这个城市有特殊的感情:“这样吧,我调王树常上来守沈阳……”
    肖林劝道:“汉公,两军相斗,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所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沈阳丢了还可以夺回来,部队打没了整个东北都会沦陷。”
    何应钦意味深长地看了张学良一眼,也笑着劝道:“守肯定是要坚守的,不过要做好撤退的准备,牛岛旅团就是因为犹豫不决,才被我们消灭的。”说着话,他又转脸向肖林问道:“肖总指挥,如果撤出沈阳,日军继续追击怎么办?”
    “那就在锦州走廊把他们堵住!”
    “锦州能守住吗?日军这次可能集中3到4个师团,还有各种飞机战车火炮助战,压力很大呀!”如果被日军攻占锦州,东北抗战等于彻底翻盘,再和日本人谈判毫无意义。
    “没有问题,我军在中东路战争中积累了一定的阵地战经验,用以对付日军应该足够了。”肖林说道:“锦州走廊地形狭窄,纵深绵长,正好进行防御阵地战,日军的兵力优势发挥不出来。”
    除了亲身体验过的苏军,外人都想不到绿脚兵将纵深阵地防御发挥到了极致,也想不到进攻部队会在这种阵地面前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嗯,那就好,那就好。”何应钦还是有点不相信,沈阳之战日军兵力分散,所以才被绿脚兵捡了个便宜,现在日军不再轻敌,大举来攻,绿脚兵就算占据地利,恐怕也难以守住锦州。
    “一定要早做准备,争取坚持半个月到一个月,这样我们在外交上就主动得多,可以用谈判解决东北事变。”何应钦说到这里,轻轻叹了口气,脸上的神色有些疲惫:“我很快就要回南京去了,现在上海的形势很紧张,战争也是一触即发,你们守住锦州,就是对上海的最大支持。”
    肖林心中一愣,上海、“128淞沪抗战”,难道就是今年爆发?算算时间,现在离12月8号还有两个多月,看来的确有可能。这么说来,把日军主力都吸引到东北来,间接支援了淞沪抗战。
    “何部长,张副司令,我想谈一谈对日抗战的个人看法。”
    局势紧急,必须尽量争取更多人的支持,肖林将一直藏在心中的想法和盘托出:“按照《田中奏折》中所述,日本早有亡我中华之心,所谓‘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东北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日本处心积虑发动‘九一八事变’,就是为了获得侵占中国的跳板,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听肖林提起《田中奏折》,张学良和何应钦的反应完全相反。
    何应钦摇头道:“未必,未必,中国这么大,日本人怎么吃得下,他们就是想占些便宜。”
    在民国时期很多人的意识里,东北这块满清鞑虏的所居之地,根本就是一块蛮荒之地,被日本人占去也没多大关系。
    张学良却恨不得多拉几个人一起,说道:“这就叫蚕食政策了,今天占了你的东北,明天再占华北,一步一步逐渐消化,最后岂不是把整个中国都吃掉了?”
    肖林一翘大拇指:“汉公高明!”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张学良想为东北军争取更多的支援,无意中却接近了事实的真相。

四一二章 何应钦的担心

    灯光之下,肖林正在侃侃而谈。。)
    “日本方面已经传来消息,‘九一八事变’尚未结束,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再次抬头,若槻礼次郎内阁即将倒台,军部高层面临大换血,所谓的陆军三长官都要易人。”
    “噢?情报可靠吗?”何应钦和张学良都是耸然动容,费尽心机想要和日本政府议和,没想到若槻礼次郎却要下台了。
    “不离十,情报来自于某日本政府高层人士,应该是真实的。”肖林稍稍打了个埋伏,没有暴露苦心经营的情报网,又岔开话题说道:“如果真是这样,对我们并不是什么好事,军方鹰派人物上台,只会不断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嗯,那只好早做准备,和下一届内阁谈判喽。”何应钦沮丧地摇摇头,又问道:“对了,谁会继任日本首相,有消息吗?”
    “不知道。”肖林说道:“日本上下对如何侵略中国已经达成共识,有一套完整计划目标。不管谁继任首相,都会受到日本军方的控制,继续推行所谓大陆政策,中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嗯,政治形势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个问题以后再说。”何应钦对肖林的论断不太感冒,在他看来,日本人的确有占领中国的实力,也有吞并中国的野心,但是,英美列强岂能袖手旁观?只要这两个老牌列强出面干预,怎么也到不了亡国的地步。
    “不过未雨绸缪总是对的。”张学良插话道:“肖林兄。你对东北的抗战前景有何预期,学良愿洗耳恭听。”
    “东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和相对发达的工业基础,日军早就垂涎三尺,必欲得之而后快。”肖林的语气沉重:“只恨日军势大,长春沈阳守得了一时,守不了一世,纵然我国通过外交努力暂时保留这两地的主权。但是强盗早晚有撕破脸皮下手的一天。也就是说,辽吉黑三省大部沦陷是迟早的事情。”
    何应钦和张学良对视一眼,都默默无语。东北抗战初期是打得不错。但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比拼,纵然在一场战役中取胜,也很难改变最终的结果。
    肖林接着说道:“日本占领东北之后。面临两个选择,一北上,二南下。北上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日本和苏联开战,我们乐得坐观二虎相争,只要做好准备在关键时刻插手进去,有可能一举收复东北,甚至获得更大的利益……”
    何应钦立刻插话赞同:“不错,不错,苏俄和整个西方世界对立。日本也早有剿赤之决心,把这股祸水引到北方,能为我们赢得卧薪藏胆的准备时间,这才是老成谋国之策!”
    张学良却更关心如何夺回东北,问道:“日本和苏俄开战。谁会赢?我们该怎么做?”
    “汉公果然一针见血。”今天张学良表现不错,肖林看他分外顺眼,又对何应钦说道:“日本和苏俄开战当然好,但请何部长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换成日本的角度,是会贸然挑战强大的北极熊。还是会继续侵略孱弱的中国呢?”
    “这个……”何应钦一时语塞,好半天才说道:“当年日俄战争,苏俄不过是日本的手下败将,日本人为什么不会两面出击呢?不管怎么说,进攻苏俄会得到列强的支持,侵略中国却会受到列强的干预。”
    “当然,以日本人狂妄的性格,可能会考虑疯狂的两面作战。但是日本人也是最擅长见风使舵的投机主义者,他们在发动对苏俄的全面战争之前,必定会挑起一些小规模军事冲突,试探苏联人的实力,如果碰个头破血流,就会放弃北上的努力。”肖林说道:“苏联现在正忙于发展国内经济,还要防备欧洲的形势变化,只要日本人不再挑衅,他们也不会主动开战,所谓坐山观虎斗,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肖林这番话完全是借鉴真实的历史,日军占领东三省后,先后挑起张鼓峰事件和诺门罕战役,被苏联红军揍了个鼻青脸肿,这才意识到北极熊今非昔比,直到二战结束都没敢再招惹苏联。
    不料何应钦却是连连摇头:“怎么会?日本陆军的实力已经超过了他们的老师德国人,如果战争爆发,苏联人肯定不是对手,西伯利亚有日本急需的石油,日俄之间肯定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战。”
    青年时代在日本振武学堂留学,何应钦对日军的战斗力有一种盲目的崇拜。
    肖林在心里暗暗摇头,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比改变一个国家还要难。
    “好吧,我们不争论日苏两军到底谁会获胜,让将来的事实来说话吧。”肖林说道:“但是必须认识到一个问题,以日本狭小的国土面积,贫瘠的战争资源,不足以支持对苏全面战争,他们如果要和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开战,必须先取得一个大后方,中国,还是日本首选的侵略目标。”
    “嗯——”何应钦终于无话可说,老太太吃柿子的时候还知道专拣软的捏,日本人肯定会先向中国开刀,这个道理非常简单。
    肖林又说道:“西伯利亚的确有石油,但开采条件非常恶劣,除了石油之外,中国却有日本所需的各种战争物资,比如粮食、钢铁、橡胶、煤炭……,从南方到北方,日本人的目标是要霸占整个中国,这一点请何部长务必明察。”
    何应钦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这些年日本步步紧逼,中国节节退让,总以为日本不过是癣疥之疾,只要给些好处就能相安无事,但随着日本军国主义上台。的确需要重新审视对日关系了。
    “今日听肖林兄一席话,确有振聋发聩之感。不过,日本如果全面侵华,大江南北处处都是战场,我们又该如何组织抗战呢?”
    “自古以来,中国每逢乱世兵争,大都是从北向南实现统一。这里头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因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中原地带。”肖林说道:“到了近代随着南方的发展。这个情况出现了改变,比如北伐战争,就是从两广出兵统一全国的。”
    突然提到北伐战争。张学良轻轻咳嗽一声,换了个坐姿,肖林这才意识到,自己戳到少帅的痛处了。
    “嗯,日军如果发动对华全面战争,必然首先江南富庶地区,上海南京首当其冲,除此之外,京津地区作为北方的中心,也是日军重点进攻对象。其次中原各省物产丰富,也是日军必然攫取的目标。换句话说,整个中国东部地区,从南方到北方,日军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将占领区连成一片。以便于有效的使用兵力,调动物资,关东军南下与华北驻屯军会师,打通整个大陆交通线。”
    “所以呢?”何应钦听得渐渐入神。
    “所以我们唯一之计,就是利用广裘的国土面积与敌周旋,利用纵深换取防御空间。并努力打破日军的整体联系。”肖林具体解说道:“日军凶蛮,但是登陆作战补给困难,我们可以在南方实行坚壁清野,并效仿明末抵抗满清的策略,打造锦州——山海关防线,阻止日军进犯华北。”
    在真实的历史上,东三省沦陷对日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影响深远,日本扶植了一个满洲国傀儡政权,并通过几年时间,将东北经营成侵华战争的前沿基地,然后挑起“七七事变”,自北向南一举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以中国当前的国力,就算无力守住东北,却一定要守住锦州至山海关一线,为京津乃至整个北中国打造一道坚固的前沿屏障。
    “嗯——有理!”
    “正该如此!”
    何张二人不约而同一起点头,对肖林的提议表示赞同。
    何应钦虽然亲日,但本身也是军事将才,一眼就看出肖林的计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战略意义非常重要。至于少帅张学良,则自知无力夺回东北,能守住锦州,起码还保留了关外一块地盘,保留了重回沈阳的一线希望,最少也能安心做个华北王。
    张学良笑着说道:“以腐朽羸弱的明末,尚能利用关宁锦防线与满清周旋数十年,要不是李闯内乱,八旗兵也进不了北京。咱们也打造一支今日的关宁铁骑,和关东军好好较量一番。”
    “是啊,锦州走廊地势狭窄,不利于大兵团展开作战,尤其是宁远、塔山至锦州一段,一面临海,一面是山,日军的装备优势无法发挥,只要运筹得当,最少可当十万雄兵。”
    何应钦的兴致也很高,这是国防大事,正是他这个军政部长职责所在,肖林的提议只需再完善润色一番,就具有实际操作价值,这次来东北果然不虚此行。
    不料肖林语出惊人:“何部长说到关键处了,塔山至松山一线正是锦州走廊的薄弱环节。”
    “噢?为什么?”何应钦和张学良一时都没反应上来。
    肖林却早有深思熟虑,说道:“塔山至松山一线,属于锦州走廊南段,如果被日军切断,锦州就变成一座孤城,在敌人前后夹击之下,很可能陷落。偏偏日本海军强大,可以在辽东湾任意选择登陆作战,从侧后切断宁远至锦州的联系。”
    张学良还没什么,何应钦的脸腾的一下就红了,枉自身居军中高位,却受到明末历史的影响,忽视了日军登陆作战的可能。二百多年前的八旗兵当然玩不出跨海包抄敌后的大手笔,日本海军却是现代化强军,轻轻松松就能把一个师团送上塔山,所谓可当十万雄兵的天险反而成了困住锦州的牢笼。
    张学良说道:“是啊,小鬼子的军舰可厉害,随便都能登陆,锦州既不是守不住?”
    “也不是没有对应策略,只要我们防患于未然。事先在锦州南部反向设置防线,并建立锦州与热河之间的补给通道,就不怕日军登陆包抄。”肖林说道:“当然,我们还可以将东北江防舰队调至葫芦岛驻防,以卫护塔山一线,然后在沿岸地区设置滩头防御阵地,毕竟大部队登陆会受到地形方面的很大限制。可选择的登陆点有限。”
    大海是天然的屏障,登陆作战难度高,风险大。不是随随便便开着军舰把士兵送上岸就行了,最危险的阶段在于登陆后的四十八小时,如果不能站稳脚跟就会被反扑的敌军赶入大海。一个不小心就会全军覆没,哪怕强大如美英联军,在发起诺曼底登陆之前也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
    肖林没指望用东北江防舰队挡住日军的“大和号”战列舰,但层层设防可以消耗日军的进攻能量。除了菲律宾之战赶走了麦克阿瑟,日军在真实的历史上没打过什么残酷的登陆战,在锦州以南有针对性的设置防线,肖林准备给日军好好补上这一课。
    “嗯,也只能如此了。不管怎么说,总比在长城一线防御强多了。”何应钦点了点头,锦州至山海关防线本身没有问题,是自己忽视了日本海军。把临海当成了地利。
    “还有什么补充的没有,当年祖大寿是怎么回事,满清怎么攻克锦州的?”张学良有心以史为鉴,却对这段历史不清不楚。
    肖林点头道:“嗯,汉公又说到了第二个关键处。”
    何应钦和张学良对视一笑,原来少帅也没拉下。估计也是个黑典型。
    肖林老老实实地回答道:“当年锦州失守,还在于外围阵地不断被后金攻克,西平堡、大凌河、广宁等重要城池相继失守,锦州最后变成了一座孤城,祖大寿无奈只好投降。”
    “西平堡,在哪里?”张学良对古战场不熟悉。
    “就在盘山。”肖林答道:“对应当前战局而言,也就是锦州的东侧防御,我们以3个师顶在营口一线,堵住旅大日军西进侵袭锦州的来路,才保证了沈阳之战的胜利。”
    张学良点头道:“嗯,明白,明白,要不是肖林兄派出援兵,王树常几乎抵挡不住。”
    “对,营口到盘锦一线维护锦州以东,历史上满清就是从这个方向突破明军防御的,所以我们要利用这里的山势地形,再构筑一道侧翼防线。”
    锦州走廊易守难攻,但最怕被敌人拦腰掐断,好在这一带山峦起伏,河流众多,加以经营足可挡住日军。
    “当年明军败于八旗兵原因复杂,其战略思想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可以仿效。”肖林指着地图说道:“首先在营口一带依托辽河、太子河构筑第一道防线,其次在十三山一带构筑第二道防线,然后依托大凌河构筑第三道防线,最后在小凌河构筑第四道防线,层层设防之下,日军就算攻到锦州城下,也会变成强弩之末,最后无功而返。”
    虽然张何二人又是连连点头,肖林心里却清楚,锦州东侧的地形优势远远比不上锦州走廊,将来这里的战斗将最为激烈。
    但是不管怎么说,连续的河汊山峦,都限制了日军重武器的使用,如果能在这个方向上事先修筑大量的永久性防御工事,日军只凭迫击炮和掷弹筒,肯定攻不到锦州城前。
    “还有没有补充?”何应钦这回变得谨慎了许多,免得再闹笑话。
    “还有一点,如果我们堵住了锦州山海关一线,还得防备日军从蒙古草原绕路进犯关内,包抄锦州之侧后方向,也就是说,热河一带的防御也需要加强。”肖林说着话,抬眼看向张学良,热河是汤玉麟的地盘,对少帅也是听调不听宣,这里就得看张学良如何协调了。
    “不错,不错,当年关宁铁骑在山海关挡着,满清鞑子就走古北口一带进犯北京,这条线必须得防。”何应钦的历史功底比张学良好一些。
    肖林点了点头,说道:“不过现代化战争与当年不同,满清八旗兵以战养战,所有补给都靠掠夺补充,才能长途跋涉奔袭直隶北京,但现代战争需要大量的弹药补充,如果日军出动战车等机械化部队,又得解决燃料问题,放开这条线和日军打一场运动战,也是可以考虑的一个选择。”
    四十五师等部队驻地就在察哈尔,三棵树还有兵工厂和坚固的永久工事,如果少量日军迂回深入,肖林不介意顺手把他们吃掉。
    提到汤玉麟,张学良面色呆板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何应钦看了看他,又看了看肖林,目光中若有所思。
    今天一番接触,何应钦更坚定了取代张学良的信心,但是肖林却令他忌惮异常,此人远见卓识,隐隐有龙腾之像,就算自己斗倒了张学良,会不会白白便宜了肖林呢?

四一三章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一番畅谈结束,何应钦笑呵呵地说道:
    “汉卿兄,肖林兄,东北抗战事关全局,中央对前期战果也表示满意,我临来沈阳之前,蒋主席亲自指示,要尽力帮助东北军解决困难,有什么要求你们可以提出来。”
    蒋中正剪除异己的花样繁多,最喜欢用驱虎吞狼之计,不过这也要看具体的场合条件。东北军尤其是绿脚兵连战连胜,既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实力,又得到全国各界交口一致的称赞,俨然已是抗战的旗帜,何应钦这次来沈阳有代表南京政府示好之目的。
    稍显特别的是,何应钦说这番话的时候不仅只对张学良一个人,还时不时转过脸对肖林点头微笑,不再将他当做张学良的下属看待。
    肖林报以微笑道,淡淡道:“东北以汉公为首,各项军政事务都唯张副司令马首是瞻。”
    “嗯——,好,好。就请汉卿兄谈谈意见吧。”何应钦笑容更显真诚,对张学良说道:“先提醒一下,我可带着蒋主席的尚方宝剑来的,汉卿一定要把握机会,狮子大张口,不要白不要啊!哈哈,哈哈!”
    “好说,有何部长主持军政部,当然不会让将士们饿着肚子抗日。”张学良也打个哈哈,然后说道:“东北军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缺钱,黑吉辽三省陷于战火,地方财政完全崩溃,几十万将士的吃度消耗都是一笔巨款,还有大批伤亡的将士需要抚恤安置。每天早上一睁眼,几十万元就花出去了,如果中央不支持,不知道还能坚持抗战几天。”
    肖林在一旁暗自称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少帅指挥军事不行,哭穷要钱却是一把好手。
    何应钦点头道:“明白。明白,蒋主席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我这次来带了300万元军费。先应急一阵子,不够的话再向政府申请,蒋主席肯定会尽全力支持的。”
    肖林脸上保持着微笑。心中却不太满意,300万元,分到每个士兵头上不到十块大洋,还真的只能应急一时,等到再向南京政府伸手要钱,可能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搪塞。
    不过对于蒋中正来说,这300万元已经很有诚意,南京政府政令不过黄河,日本鬼子打东北军,蒋中正能伸手帮忙就算顾大局了。
    “还需要一批粮食。”张学良又说道:“东北粮仓变成战场。华北中原又刚刚经过大战,部队现在的粮食储备有些欠缺,请中央加以解决。”
    “这个嘛,应该问题不大。”何应钦思索着说道:“不过国防部和军政部掌握的军粮有限,还得另外征集购买。需要政府方面统筹安排。”
    “前线战事紧急,还请何部长费心督促。”张学良敲钉转角,死死盯着何应钦。
    “好吧,好吧。我会尽力协调的,只要蒋主席那边点头,应该问题不大。”何应钦不再拿捏。答应下来,然后转头向肖林微笑问道:“肖林兄,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肖林也感觉到一丝异样,何应钦是什么意思?向自己示好,还是在故意在张学良面前挑拨扎刺?也许,兼而有之?
    顾不得细想,肖林不愿再次退让,当下呵呵一笑说道:“有何部长这样一位体惜下属的好长官,实在是抗战之幸,我有个不情之请,不知道该说不该说。”
    “说吧,说吧。”何应钦脸上的笑容更盛,眼镜片微微泛光。
    “部队这一段作战弹药消耗太大,为了确保锦州保卫战的胜利,请政府统一调配一批德式武器的弹药和配件,以解燃眉之急……”
    绿脚兵使用的武器中有很多新式的德国装备,如高射机枪和反坦克枪等,这些武器的弹药生产绿脚兵正在加紧仿制,但限于产量有限,不能满足前线需求。本想独自克复这个苦难,既然何应钦送上门来,肖林也不会客气。
    他的话还没说完,何应钦脸上的笑容就有些僵硬,迟疑片刻才说道:“这个嘛,不太好办呀……”
    何应钦心中不满,肖林这是给自己出难题。要钱可以,要粮也没问题,但谁不知道武器弹药是蒋中正的禁脔,尤其这批德国人援助的装备,都被黄埔系嫡系第一时间瓜分,哪有多余的给东北军。
    “何部长,我也知道此事棘手难办。”肖林正色说道:“东北抗战已到决战关头,胜则尚存关外之地,败则华北屏障尽失去,前线急需补充这批弹药,您今日一念之差可能关系千里江山,万千百姓,还请何部长仗义援手,肖林感激不尽。”
    何应钦本想婉拒,却被肖林坚决的态度打动,犹豫了一下沉吟说道:“好吧,这件事我尽力而为,你回头拉个单子吧。”
    既然肖林如此看重这批弹药,何尝不是一个拉拢绿脚兵的机会,向蒋中正坦诚其中利害,从各部手中总能挤出来一些。
    跳出来想这个问题,有绿脚兵在前线顶着,日军主力都被吸引到东北,对上海的紧张局势未必不是一个缓解……
    “肖林兄,先说好啊,这件事我会尽力而为,有多有少总给你解决一些,但万一不够数,千万勿怪。”有心借此事和肖林拉近关系,何应钦的态度非常诚恳。
    “多谢何部长!”肖林心中感慨,看来自己还是错怪了何应钦,此人在关键问题上还是能以国家为重。
    正在此时,苏民毅匆匆走了进来,向着何应钦和张学良敬了个军礼,然后凑到肖林耳边。
    “总指挥,火车站那边出了点事。”
    “噢?走,去看看。”场合不合适。肖林没有多问具体情况,站起身向张何二人告罪。
    “既然肖林兄有事,咱们就先散了吧。”何应钦笑着摆摆手,转身向外走去:“乏了,我去休息,几位只管去忙。”
    张学良却跟了上来:“有事吗?我也去看看。”
    几人登上汽车,向火车站开去。
    沈阳城中此时充满了战争气息。一路上到处都是往来的士兵,背着包袱提着箱子的市民,几只大喇叭高声播放着通知。催促指引民众撤退。
    “敬告沈阳市民,我军将从沈阳撤退。日寇在‘九一八事变’后对我沈阳父老乡亲进行血腥屠杀,打死打伤三百余人。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请大家立刻到南关集结,撤离沈阳……”
    张学良从车窗中看了半天,转过脸对苏民毅问道:“苏参谋长,出什么事了?“
    “哈尔滨工业大学刚刚撤到沈阳,有一批老师和学生堵住火车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