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逐鼎-第3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着离去的部下,王道一脸凝重。难道王上真有降赵之意?唉,赵国虽然没有出击,可这手段,却一次比一次厉害啊。
洛阳,司徒亮也接到了汉中王离开长安,进入荆南的消息。
“让凉州、并州的人马继续活动,如果可能,可以加大兵力,将函谷关、潼关之地的汉军吸引至西雍州北方或西北之地。”
“传令赵雄将军,让他们做好行动准备,随时准备对函谷关出击。”
司徒亮一连下了数道军令之后,脸色浮现笑意,“这次,该你们接招了。诸侯会盟?就凭你们这些心都不齐的家伙,也想与我大赵对抗?”
急急忙忙赶至江陵府的汉中王司徒飞在了解情况之后,也是头疼无比。诸侯会盟都拖了一个月,可是一点成果都没有。整日里,诸侯使者都在为了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争论不休。
在查察之后,汉中王也得知,洛阳王会见赵国使者是事实。司徒亮当初让自己麾下的使者去见洛阳王之际,就已经知晓洛阳王不会直接降赵,也做了对应的准备,自然也不会隐瞒使者入荆北的情况。所以,被查出,也是正常。也正是因为如此,诸侯才会将会盟之事放下,反而在洛阳王身上纠缠不清。
汉中王自然不希望洛阳王降赵,而以他对洛阳王的了解来看,洛阳王降赵的可能性也不大。另外,洛阳王也多次将荆州属于洛军的权利让与自己。所以,他是不相信洛阳王降赵的。故而,汉中王一至江陵府,就为洛阳王开脱,并致力与会盟之事,希望能尽快完成联军一事,在荆北和西雍州之地布防,甚至反攻赵国。
虽然有汉中王为洛阳王开脱,但蜀军的人并不愿意就此罢手。说起来,他们先前也是真的在打洛军和荆南的主意,为此花费代价不小。可是被谣言所破,被洛阳王和汉中王的轮调之法破的干干净净。所以,现在洛阳王倒了霉,蜀国的人也不愿就此罢手。于是,便要洛阳王亲至荆南诉说其清白,亦或解释会见赵国使者的目的和缘由。
汉中王也知晓洛阳王无意南来参加会盟,另外,汉中王也不愿让洛阳王参与这会盟之中。现在的洛阳王已经无心诸侯之争,荆州之地,洛阳王也逐渐让权与自己。要是让蜀军和齐军与洛阳王搭上线,到时候反倒是一番麻烦。所以,汉中王就建议,让洛阳王回信解释会见赵国使者之意即可,无需南下,而洛阳王也要负责荆北防务,无法离身。
汉中王的想法是好的,不仅洛阳王面子考虑,毕竟,要是洛阳王亲至荆南,脸上可就挂不住了。另外,其也在为自己考虑。不过,时间变动,人心也是在变动。特别是在南阳府被汉军将校一番轻视和质问之后,洛阳王就对汉军有所不满。
所以,当洛阳王接到汉中王的信函,让他皆是会见赵国使者所谈内容之后,洛阳王原本就有所不满的心,再也压抑不住了。
“好你个司徒飞,本王将荆州让与你,处处退让,现在你竟然敢如此逼迫与我。本王需要向你解释?哼……”司徒浩当即将信函撕掉,冷声对身边的人道,“记住,本王从没有见到过什么汉中王的信函,明白吗?另外,尽量不要与汉军敌对,从现在起,我洛军无需再向汉军低首。”
林子勋等人一震,急声道:“末将明白!”
“给王道传令,让对告诉汉中王,会盟诸事,我洛军一律遵从汉中王之意。为了表示清白,我洛军从荆南撤回襄阳、北安等地。至于荆南防务,则有汉军全权负责。另外,让他们完事之后,立刻回来,不用理会会盟一事。”
哼……会盟!你们怀疑本王,本王还懒得理会。本王倒要看看,你们三方能不能组成联军,能不能会盟成功。简简单单一会盟,却拖延了一月有余,还被赵国几句流言,弄得你们混乱不堪。一个月,你们争论一个月,赵国却强大一个月。可笑……
位于荆南的汉中王没有等到洛阳王的回信,反倒是王道找上门,将洛阳王最新命令告诉了他,并且准备撤离北上。
王道所言,顿时让汉中王有些措手不及。他不明白洛阳王这究竟是在做什么,是否是因为这些谣言和诸侯使者的争论而不满。虽然洛阳王将会盟主导权交给自己,但是,没有洛阳王一方参与,势必会让自己处于劣势。就算自己现在代表这自己的汉军和洛阳王的洛军,但是,依旧不如蜀军和齐军。而没有了王道等洛军使者参与,那么,在于诸侯争论之际,自己必将不利。
虽然汉中王向让王道等洛阳王使者留下,但王道毕竟不是他的不下,洛军也没有依附与他。另外,他也从王道等洛军使者及其江陵府城内的洛军将校和官员眼中看到了对他和诸侯使者的不满。毕竟,在诸侯使者质问、逼迫王道等洛阳王使者之时,汉中王并没有站在洛军使者一方。
不过,此刻急需联军支持的汉中王已经顾不得其他,也顾不得洛阳王如此做的目的,只能让荆南的洛军撤离。
与此同时,从西雍州之地再次传来消息,在他刚刚离去不久,西雍州周边赵国境内的赵军再次开始活动起来,开始袭扰边界,并且有加大的趋势。但此刻的汉中王认为,这赵军的行动,不过是在影响自己参与会盟罢了。所以,只是回复,让西雍州的驻军小心防备,也就没有再过多的理会。




第802章 赵军出击1


洛阳王撤出会盟之事,这让齐军和蜀军的人都很吃惊。虽然洛阳王有言,在会盟之中,所有权利都会依照汉中王为主,此事有汉中王主导。但是,依旧让他们感到有些诧异。毕竟,有没有参与,其中的意义差的太远。
不过,既然是人家不愿,他们也无话可说。至于先前的谣言,也在洛军撤出荆南驻军宣告结束。如果不是因为北方有赵国的压力,只怕洛阳王连荆北的军队也会撤回荆州中部地域。对于蜀军的人而言,现在他们已经没有借口再找洛阳王的麻烦了。
外事已定,在加上汉中王司徒飞的极力主导和以西雍州以及荆北之地的防务为要挟,使得诸侯正式开始论及会盟一事。其中,会盟各方的义务,出兵的多寡,粮草物资的支持等,都要形成一定的标准。在汉中王的预计之中,四方诸侯会组成联盟军,攻守同盟,彼此不得征战,一致对外。而作为非直接面对赵国的蜀军,还要提供其他诸侯面临赵军攻击之时的粮草物资。
在昌平六年,也就是大赵元年三月下旬,汉中王司徒飞终于使得联盟开始走向正规,从理论上来讲,从现在开始,南方诸侯就算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无需再担心互相攻伐,而将主要的精力都开始向北倾注。当然,并不是说,四方诸侯就再也不会彼此担心,只不过,在没有显著优势的情况下,他们是不会轻易互相攻伐的。
大体目标已经确定,对于司徒飞而言,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的协商,出兵的多寡,粮草物资的供应数目等一系列关系到各个诸侯的详细数额。
而就在此时,驻扎在西雍州的赵国军队,出动几近三万大军,对函谷关展开猛攻。几乎在诸侯会盟刚刚确定大体方针之际,函谷关一线,赵军与汉军开始了生死之战。
函谷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依河水,可谓天下雄关。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气概!闻名遐迩地长安古道便从谷中穿关而过,秦国的军队曾在这里数次打败关东联军,伏兵百万、血流飘杵。
千古一帝秦始皇,便是从函谷关开始踏上征途。最终横扫六国、一统江山,开辟了延续两千年的帝皇时代!
然今日,函谷关风雨再起,再次陷入大战之中。
函谷关外,原本静悄悄的平野之上,此刻已经被军营所覆盖。那火红色的大旗在清晨之中随风飘荡。而这些赵军大营,则是在前一夜的夜晚之中出现在城墙之外的。在昨夜,赵军准备突袭关墙,结果被函谷关上的守军发现未能成功。而赵军主将赵雄也没有刻意继续攻击,而是让连夜赶来的大军就地修整。因为关内的守军远没有自己的兵力多,所以,赵军也不惧城中守军夜间突袭。
当然,赵雄也做好了相应的准备。要是关内守军突袭,一定会被赵军将他们留下,反而有利于赵军攻城。不过,一夜平静,守关的汉军或许是被赵军大军出现的所吓住,没有选择在夜间突袭。
清晨,天一亮,城内城外就号角齐鸣、鼓声震天。城外,一队队顶着红色缨盔的赵军士卒从军营里缓缓开出。进至关前荒凉地空地上列阵,暗沉沉地天空下,威风吹拂,旌旗飘扬,刀枪剑戟肃立如森,井阑阵、投石机巨大的身影仿佛形容狰狞地远古巨人,在赵军后阵冷然峙立。
中军本阵,赵雄在亲兵的护卫下迎风肃立,遥望旷野上浩瀚如海的己方大军,其不由热情澎湃、豪情满怀。看了看城墙之上的惊慌的汉军将士,赵雄策马扬鞭,遥指函谷关雄伟的轮廓,朗声道:“函谷关又如何?再险也难阻我大赵将士前进的步伐。今日,本将军将与诸位痛饮于关内!”
函谷关内原本有汉军两万余人,其中半数在函谷关,半数在函谷关与潼关之间的大营之中,这大营是在赵军攻占东雍州之后,可以建立防备赵国攻打函谷关而建。不过,此刻,这里已经是空营一座。这大营的汉军,也被凉州和并州与西雍州边界之地的赵国袭扰给吸引走了。
…………
函谷关上,汉军主将张陵脸色凝重,扶墙而立。此刻,他麾下只有八千将士,而成为的赵军,却有着三万战兵,一万辎重兵和一万民夫。但他们却不清楚,这三万战兵之中,有几近半数是原东雍州洛军降军,而此次攻打函谷关,也是为了对这些降兵进行最后的训练和融入自己麾下。
赵军每一次大战,都会将一些受了伤的士卒安排退伍,留在地方府县任府兵和县兵核心士卒以及军官,同时新兵营会将训练好的士卒补充进来,随后再经历战火进行融合,形成新的赵军整体。
“该死!不是说赵军不会攻打这里吗?不是说赵国现在正忙于整顿内政,不会在此刻引发大战吗?难道那些探子都是白痴?”位于张陵不远的副将苏子林怒声骂道。
“好了,现在再骂也没有用!对了,本将军让你派人向潼关守军和长安留守林书成林大人回报,你安排了吗?”张陵同样满怀怨气,虽然探子所报赵军在整顿内政,但是,说赵国不会在此刻出击的则是自己的大王。也是因为如此,函谷关的大部分守军才会被抽调至西北部。虽然其心有不满,但他也明白,此刻不是抱怨的时候。
苏子林闷声道:“将军方向,末将已经在清晨时分安排人手快马回报了。唉,就是不知道林大人能不能及时派出援兵。”
苏子林的担心,张陵是明白的。整个西雍州之地的汉军也不过五万余,不足六万。而此刻要防御的,则还有西雍州北面、西北面等地。相比之下,函谷关则是最容易坚守的地方。毕竟,函谷关是天险之关可不是说说的。所以,西雍州的兵力多集中在西部、西北和北部。
而因为西部凉州和北部并州赵军的袭扰,也使得汉中王将函谷关的军队向西抽调。毕竟,函谷关有险关据守,而西部和北部则没有。但现在,只怕长安也没有兵力可以抽调,剩下的就只能是组织青壮了。而要等到援兵赶来,那也需要函谷关坚守一定的时间。
但张陵也清楚,函谷关上没有储备太多的物资,八千将士,也很难抵御赵国的大军攻伐。此外,自此上此赵国攻占东雍州之时,函谷关守军两万将士出关救援却全军覆灭之后,西雍州东线的军队,也补充了不少新兵。所以,如果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张陵很难相信自己能守得住此地。
“轰轰轰……”城外顿时响起一阵轰隆声,这是赵军将士前进的脚步声。
终于要开始了吗?这函谷关究竟能坚守多久呢?看着脸色惊慌的士卒,张陵眼中掠过一道淡淡的悲凉之意。
“传令,让将士们做好战斗准备!”
伴随着张陵的军令声,绵绵不息的金铁撞击顿时响起,七八汉军将士披挂整齐,沿着函谷关城墙摆开了阵形。虽然兵力远不如对方,但是,有着函谷关天险,张陵也想据此领教一下赵军的实力。
“弓箭手……列阵!”
“长枪兵……集结!”
“火油,把火油抬上来……”
“滚木放在这儿,堆摆放整齐了……”
函谷关上,汉军小校凄厉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响彻山峦,各自麾下的士兵迅速开始集结、列阵,然后一队队开始按照军令调动,沿着女墙内侧摆开了相应的阵势,令人窒息的肃杀之气在天地间无尽地弥漫,许多从未上过战场的新兵早已脸色惨白,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只有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兵神情冷漠,举止镇定,这些刀山火海中走过来的老兵拥有磐石般坚定的意志,就算天塌下来,也不能让他们有丝毫的色变。
函谷关外,赵雄淡声道:“观城墙之上汉军的情况,都督的计划已经成功,关上的汉军不仅不多,还有不少都是新卒。想来,上一次他们出关突袭我们,被我们全歼两万余人,对它们也是不小的创伤。”
副将张寅道:“虽然如此,要是硬攻,只怕也要付出不小的伤亡。”
赵雄笑道:“西雍州能灵活调动的军队不多,想来他们的援兵也不会立刻抵达。就算是有,也是青壮。我们现在需要的,一是训练我们的士卒,将队伍之中的新兵和那些降兵,全部练成老卒,让他们适应我赵军的作战习性。二则是顺势将关上敌军的守城物资给消耗掉。没了物资,或是让他们精疲力竭之后,就用新式震天雷给他们最后一击。”
“传令下去,第一、二都开始进攻!”
“将军有令,第一、二都开始进攻……”
号旗晃动,当即就有传令兵向着前方快速疾奔,将赵雄的军令传递下去,倏忽之间,低沉的号角猛然激烈激昂起来。那绵绵不息地鼓声更是越发地高亢急密集地雨点。敲打在攻城将士的心坎上,滚烫地热血顿时开始沸腾起来。
位列前方的第一、二都都尉得令之后,将手中的长枪往天上一撩,引吭长啸,随即沉声下令。其身边的传令兵便举起手中地一面三角令旗使劲地挥舞起来,下面的中层军官几乎同声长嚎:“都尉有令,重装步兵在前,刀盾兵,弓箭手紧随其后……出击!”
“嚓……嚓……嚓……”
两都各有一千五百余名重装步兵在前开始向着城墙前进,沉重的脚步汇聚成令人窒息地绝响,在这富有节奏而又充满铁血杀气地脚步声中,两个庞大的步兵方阵开始缓缓向前移动。一边移动一边开始变换阵形,由最初攻守兼备地方阵逐渐变幻成了纯属防御用地倒雁字形阵。
函谷关上,汉军主将张陵眼中霎时掠过一丝冷色。不愧是赵军士卒,这支步兵队列整齐、兵甲森严。变幻阵形也迅速、有序,称得上是一支精兵!不过,他也从赵军士卒之中看出,一部分赵军士卒也在行进之中,有些许慌乱之色。他明白,这些只怕就是赵军之中的新卒。
其实他并不清楚,这些是原东雍州的洛军降卒,只不过,他们不适应赵军现在的攻城方式罢了。直接攻城,他们将面临关上敌军猛烈的攻击。而赵军军规,没有军令,他们是不能后撤的,这些降卒可是早已经在赵军新兵营之中领略了赵国军规的严厉了的。
中军的赵雄又淡声下令道:“让后方的投石车协助参战,狠狠的给我往城墙上砸!本将军倒要看看,这函谷关守军是不是一点也不畏惧。”
“轰……”
一万大军进至关前两百步之遥处停住,前方的重步兵将手中地大盾往地上重重一顿,天地间顿时爆起一声山崩地裂般地巨响,后方的刀盾兵则位居弓箭手两侧同弓箭手队列一起停步列阵。几乎是两个方阵士卒刚刚列好阵形,一架架巨大地投石车便已经尾随而至。
“投石车,攻!”
“放!放!放~~”
数十名肃立在投石车旁地小校冷然下令,上千名辎重兵同时奋力拉动手中地缆索,将抛石车的近端狠狠下落。倏忽之间,近百块磨盘大的巨石已经高高抛起,挟带着凄厉地尖啸,翻翻滚滚地向着函谷关雄伟的城墙撞去。
“轰轰轰~~”
巨石锤城。巨大的撞击声顷刻间绵绵不息地响起,整座雄伟的关墙都开始呻吟、颤抖起来,城墙之上不少汉军士卒顿时慌乱起来。当然也有士兵被石块直接砸中,骨碎筋断、惨死法场,还有石块轰然一声,砸入燃烧地油锅之中。锅碎油溅、烈焰翻腾,十数名守在油锅边的汉军士卒不及避走,顷刻间就被熊熊烈火所吞噬。
城楼上顿时一片狼籍,但很快就在军官的喝令之下稳定下来,开始做着躲避。
“赵军的云梯、攻城塔都没有出动,他们这不是在攻城,是在打击我们士卒的士气和练兵!如此下去,函谷关可就危险了!”
“弓箭手,射击!”城墙之外,赵军的数千弓箭手在投石车发威的同时,也早已经做好了准备,此刻,在军官的一声令下,顿时万箭齐飞,直往城墙而来!
…………
长安,昔日大燕国都,比起繁华,或许不如洛阳,但长安的大小,城池的完备度,丝毫不亚于洛阳。自此燕帝迁都之后,这里就繁华不再,再加上当初的凉州府君叛乱,也让长安三辅之地饱受战祸,故而,这里远远比不上洛阳。当然,更是比不上现在被赵军占据的洛阳。
负责长安及整个东雍州事务的是林书成,其是长安留守,负责长安三辅之地的军政诸事。此刻,林书成脸上尽皆是苦色。赵国行动了,赵军会大举行动,就是其也大吃一惊。在他看来,赵军行动是一定的,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破坏诸侯会盟。但现在,赵国真的大举行动了,而攻打的目标,竟然是他认为不太可能的函谷关。
相比之下,西雍州北面、西北面被攻击的可能性更大。凉州、并州的赵军并不比东雍州驻扎的少多少。最重要的是,东雍州的赵军还要防备南面荆北的荆州军。再加上函谷关有天险可守,所以,函谷关一线被攻击的可能性还是较低的。
也是因为如此,当初汉中王回到长安之地,将军队重心西移,北移,其没有反对的理由。现在,函谷关守将的军报和求援信,已经在自己的手中了。
“赵军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全面攻击?不是说其内部因为官员问题正在整顿,赵询有信心在内部不稳的情况下与诸侯大战且获得胜利?”
“不稳?赵军的根基比你想要的要强!就算不稳,他们也能抽调数十万军队与我们对战。”
耳边传来府中幕僚争论的声音,这让林书成更加的烦躁。他发现,坐镇长安之地,自己长期忙于内政之后,竟然疏忽了对赵国情报的探查。
“不要争论了,现在,本官安排,你们照做。要是谁有更好的意见或者其他意见,随时提出。现在情况很是危机,不是你们争论赵国情报的时候。现在以函谷关被攻击和支援函谷关为主。”林书成沉声说道。
制止了幕僚的争论,林书成揉了揉眉心,立刻做了安排。他一边派人将这里的情报报之荆南汉中王处,好让汉中王拉上诸侯协助。另外一边也让汉中王下令荆北的军队,对东雍州的赵军采取一定的行动,逼迫赵军不敢轻易西进。
此外,林书成还让人立刻组织青壮,前往函谷关支援。为了防止赵军的声东击西,其没有让北线、西北线与赵军对峙的军队撤回。毕竟,函谷关有险关据守,在怎么说,也能坚持一段时间。要是让赵军从北面和西北面杀入,那西雍州可就难以坚守了。
同时,林书成也给西雍州北部、西部各地传令,让他们做好防备,以防赵军突袭。




第803章 赵军出击2


函谷关外,在赵军军阵前方直至城墙脚下,到处都是刀枪剑戟残片和斜插着的箭矢。地面上,也是坑坑洼洼,到处都弥漫这血迹。
而坚固的虎牢关城墙,也同样是坑坑洼洼,插满箭矢。一道道细小的裂缝遍布整个关墙。而城墙之上的女墙,也是高低不平,残存不一。
赵军攻城两日,让整个关墙上下都弥漫这浓重的血腥之气。两日内,赵军没有攻上城头,但双方耗费的箭矢物资倒是不少。
赵军在这两日攻城过程中,并没有强行攻城,而是轮流让麾下六都将士轮流向城墙靠近。同时,赵军以箭雨、弩矢覆盖城头,以投石车肆虐关墙。两日下来,高大的关墙多处出现裂痕,城墙上下,尽皆都是散乱的箭矢、弩矢。虽然汉军占据城墙之利,但是,在兵力上,在武器上和攻城器械上都远不如赵军。所以,两日来,其给赵军的伤亡并不多,与赵军对自己的伤亡几乎不相上下。
要知道,这是赵军在攻城,汉军在守城,且函谷关是天险之关。理论上,攻城的赵军队伍可是要比守城的队伍伤亡更大才是。但是,在这里,却是不相上下,主要是因为赵军的攻城器械和强弓劲弩将守城士卒的反击给压制住了。
不过还好,因为函谷关遇袭,潼关守军也在第一日下午派了四千援兵,让函谷关的总兵力达到一万三千左右。虽然在两日的战斗之中,攻守双方都损失了几近两千来人,但函谷关的兵力倒也没有下降。
即便如此,但函谷关守将张陵也没有丝毫高兴之色,脸色反而更加焦躁了。数日之战,守关的将士耗费的箭矢、弩矢以及守城物资不在少数,但造成的赵军伤亡并不如意。除了因为赵军没有强行攻城之外,赵军前方重甲步卒压阵和盾牌兵护卫,也让汉军不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最重要还是因为函谷关上的投石车、床弩等大型器械不多,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使得赵军那数量庞大的投石车和床弩将守军士卒压制的很是厉害。
“将军,赵军又开始王城内发射劝降信了,末将根本无法阻拦,一些劝降信已经被士卒暗中私藏,这如何是好?”
闻言,张陵眉头不由一皱。赵军在攻城伊始就在向城内射劝降信,因为双方兵力差距,因为赵军的赫赫兵威,张陵不得不下令将这些劝降信一律收缴。可是,结连两日战斗,一些士卒,尤其是那些新兵,更是对赵军的进攻感到恐惧。因此,不少士卒都开始私藏赵军的劝降信,这让他感到极为的沉重。
如果是在平日,如果是在双方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张陵自然是不惧。可是,现在函谷关守军已经难以压制城外的赵军,尤其是赵军那近百投石车和数百床弩军阵出现之后,城中的守军就没有了最开始的斗志。所以,这劝降信对守军的士气来说,将士一个巨大的打击。
“既然无法阻拦,就不用去理会了,告诉将士们,就说我们的援兵正在向此地开进,城外的赵军,根本无法攻入关内。至于这所谓的劝降信,也不过是赵军想要瓦解我汉军抵抗而已,切不可相信。”张陵揉了揉眉心,沉声道,“另外告诉将士们,打退赵军之后,全军将士,官生一级,均赏银十枚。”
“啊?”副将苦笑道,“将军,全军将士升官赏钱?如果说升官还有可能,但是赏钱,我汉军有那么多钱财吗?就是有,只怕大王也不会给的吧,要是日后……”
张陵涩声道:“那你说如何办?难道做看函谷关被赵军攻克?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守住函谷关,等关外的赵军退却之后,至于这赏赐之事,自有上面人担心。”
“可是……上面自然是不会拿出这批钱财的,只怕到时候将军你……”
“顾不得那么多了,两害相较取其轻,现在函谷关已经是危在旦夕了,再不采取一些措施,只怕不用赵军强攻,函谷关的守军将士就在赵军的强大震慑下自己崩溃了。至于日后……如何再说吧,本将军问心无愧就是。”
“那……将军,长安如何说?两日了,以长安和这里的距离来算,林大人也该派出救援了。”见张陵如此说,副将也只好将此事放下,转而询问援兵之事。
“援兵?”张陵不由苦笑,“援兵还是别指望了,就算有,也是从长安之地组织的青壮,要赶至这里,也是数日之后了。至于战兵,现在只怕都无法抽调。”
“什么?”副将和数个将校顿时急了,“将军,函谷关危在旦夕,林大人怎么可能不拍援兵支援?难道他就不怕函谷关被赵军攻占?函谷关一破,西去长安就不远了啊。”
“不是林大人不派援兵,而是现在长安西北、北面皆有赵军在活动。相比之下,我们这里有函谷关据守,其他地方则更加困难。不过,林大人也说了,这里的情况已经被他报之荆南大王之处,另外,也会让荆北的大军向北行动,以牵制东雍州赵军。所以,诸位弟兄,只要我们能坚持一段时间,不仅有上万青壮协助,荆北的数万战兵也会从旁协助。”张陵如此说,也是为了安一安这些将校的心。
“报……诸位将军大人,城外赵军又开始攻城了!”
…………
江陵府,诸侯会盟基本上达成了一定的协议,蜀王、齐王也放下彼此的争执,与汉中王和洛阳王一起,协力对抗赵国。为此,齐王和蜀王都将减少在彼此边界之地的防守,转而向北,支援西雍州和荆北之地。此外,减少彼此的内斗,将精力转向辖地的治理和回复,囤积粮草物资等。
在汉中王的强烈要求,甚至是以西雍州丢给赵国为要挟之下,齐王和蜀王终于答应对荆北和西雍州进行支援。当然,汉中王为了防止蜀王对汉中、西雍州的威胁,其要求蜀军和齐军支持粮草物资、钱财以及兵甲器具,而不是直接派军支援西雍州之地。毕竟,蜀军距离西雍州之地太近,而齐军却不予西雍州之地有接壤,汉中王不能用齐军来制衡蜀军。加上蜀军现在没有与赵军直接对抗,而西雍州之地的得失,也对蜀军至关重要,所以,这西雍州之地所需,就由蜀军支持了。
而在荆北之地,汉中王则要求齐军和蜀军皆派军支持。因为这里位于南方诸侯的中间部位,赵军攻陷这里,对齐军和蜀军都很有威胁。而汉中王也用齐王和蜀王相互制衡,所以,其要求双方都派军共同驻守此地,以防赵军。
然就在汉中王与齐军和蜀军的人商议细节之时,林书成的紧急求援信就传至汉中王的手中。看到手中的情报,汉中王几乎就不敢置信。函谷关被赵军大举进攻,危在旦夕,这消息不能不让其惊慌。要知道,函谷关一破,那长安之地可就直接处在赵军的虎牙之下了。如果长安没了,也就意味着西雍州没了。西雍州要是丢了,他联盟还有什么意义?
惊慌失措之下的汉中王一边将情报告知蜀王和齐军的人,尤其是蜀军的人,立刻要求他们支援荆北,以牵制赵军在东雍州的大军。之所以没有让蜀军直接出兵西雍州,倒不是汉中王此刻还在忌惮蜀军,而是等蜀军出现在西雍州之地,只怕长安三辅之地已经丢失了。而大军从荆州向北,能更进一步的牵制住赵军。林书成在信函之中也是如此说,给汉中王点明了其中的重要性。
齐王和蜀王也先后得知了赵国行动的情报,在他们大吃一惊的同时,也感到一丝丝的恐惧。对于汉中王的要求,二人都立刻应允。此刻,已经不是他们与汉中王讲条件的时候,要是西雍州丢了,对南方诸侯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