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逐鼎-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外,每一期都有朝廷的一些施政措施,一些地方的时局情况,甚至一些地方的的现况都做了叙说,他们也希望能在上面看到自己所需求的商机。
总之,一时之间时政报成为热议的话题,为了这个,幽州城各地的茶肆、饭馆等地是争议不断,有人交好,赞同,也有人反对,斥骂,各种争吵接连不断,争论的对象不仅仅是读书人,就是一些商人、工匠和普通百姓也被卷入其中。争论的同时,也闹得是洛阳纸贵,让时政报供不应求。
官员们虽然不至于和下面的读书人一般争论,但他们在交流之余,闲谈之余,无不是以时报之上诸位大人的文章为起点或核心,做为他们评论话题的开端。
想想看,要是数位官员在一起交流闲谈,人家谈及时报之上诸位大人的文章之事,你看过,自然能接的上一句两句,最起码,不会不知所云。要是别人说一句,你却云里雾里,不知对方所言为何,吱吱唔唔无法开口,那就多半要被人耻笑了。为官者,需要注意的地方许多,要是丢了脸面,甚至被人传开了,这官员只怕也做的不安生。
另外,对于众多的官员来说,这时报也是他们扬名的地方。这在时报之上书写文章,解释官府时政,无不在各地广为流传。不说在官员和读书人之间,就是他们为各个行业点评,也得到了各行各业的拥戴。一时之间,这中枢官员的名望,也是大大的增加。
除了中枢官员书写文章,朝廷的一些举措等之外,还登有地方出现的一些大事,各地工程的进展等,时政报上,包含赵国境内中枢和地方的各项政务。如此,也让各行各业的人,对朝廷政策有了一些了解,对各地有了一些了解。
有了报纸,赵询就可以从一个方面号令天下。报纸,是现在舆论的传导方式。掌控了他,赵询就能让天下的舆论跟着自己的意思走。想要扭转世人的看法,扭转他们的处事习惯,都能通过他来缓慢的完成。
当然,现在的报纸还不能和后世相比,不能畅通天下。但是,在一日之间通行一城是没有问题的。想要通行天下,只需要在各地办理分机构,延迟印刷即可。而现在,除了赵王,除了官府,还没有人敢私自印刷这玩意。再说了,没有一个强大的后台,这报纸也不是能随便玩的转的。毕竟,其中牵扯的事情太多了。
时政报,则是报道大赵时政,除了官员和读书人,并不适合其他人传阅。有了这个成功的例子,赵询的一些想法也就展开了。随后工商报、学时报相继出现,不过,这些报纸都没有时报那般严格,上面除了等级各种文章之外,还有一些连载小故事,商户广告,招募广告等。而在学时报上,则多为读书人刊登的学术文章。也有一些官员的文章。这些报纸之上,撰稿之人,并无限制,且有着稿酬之说。
不管如何,通过报纸,赵询还是慢慢开始扭转人们对其他行业的偏见,也见识到其他行业对赵国强大的影响,更明白他们的重要性。虽然不敢说现在就已经让他们放下所有的偏见,但是,毕竟在改变曾经的看法,不是吗?
赵询依旧每隔一段时间如皇家学院教授学生,当然,各系各科的实际先生,自然不是赵询,所教授的实际内容,自然也不是赵询。但赵询所讲授的内容,却不是普通先生所能讲授的。
几个王子、公主,也在赵询的要求下,开始进入幽州城的书院学习知识。赵询不希望他们被困居在一定的限制内受教育,而是让自己的儿女与他人一起上课,交流,了解更多的外界知识。此外,几个王子也开始正式加入青年近卫军,参加军队的训练,让他们了解军队,知晓将士们的艰难,明白/军事。
赵询在处理政务之余,一边授课,一边亲自教授自己的儿女一些与众不同的知识。说起来,赵询的才能或许比不上很多先生,当老师,也比不很多书院的先生。但是,论及对国家、世界,对各行各业的认知,赵询却站在其他人的上面。所以,其的一些看法,也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报纸的推行,随着官府政策的越来越明显,幽州城内不满赵国政策和制度的读书人越来越少。用那些普通百姓和商人的话说,这些人呐,就是吃饱了饭闲的没事做。赵国的政策好不好,制度好不好,看看大家伙的日子就知晓的。这些个读书人,简直不干好事……
但不管如何,事情还是在逐渐往好处变化。这不管是对于赵询来说,还是对于赵国境内的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赵军现在在赵国辖地,除了在徐州之地尚有战事之外,其余地方均无大战。至于北方,也不过是在赵询的操纵之中,有着些许变化的战斗着。而内部,继续整顿地方,恢复民生,鼓励商业发展。
除了徐州之外,尚有战事的就是在临邑等国,也就是后世的越南等南洋诸国。在赵军海陆大军的齐心协力之下,逐步向南推进着。
赵国立国已经近两年了,在这两年之中,中枢三省两院九部各司衙门经过磨合,已经正式走向正规。而地方之上,各地府县衙门,也开始整顿完毕,走向正规。就是最下面的乡镇,也在赵询的要求下,纳入官府管辖,将地方的各项事务,从地方乡老族长手中收回,纳入朝廷体制之下。
虽然赵国在各地都实施过减免赋税的政策,但是,赵国在治下各地减免赋税的同时,统一商税,并鼓励经商之后,倒也没有让官府入不敷出。另外,各地减免赋税的时间,也不是在同一时刻。再加上海商带回来的庞大收入,倒也没有让赵国户部出现缺粮缺钱的情况。尤其是赵国的日渐强大,使得赵国海军也能控制夷州附近的海道,让大赵从夷州海商身上收取大额的赋税,另外,也从夷州带回大量的银钱。
因为幽州城的稳定,赵询也允许各地百姓向赵王谏言,赵询在各地府县的鹰眼司办事衙门,都建有谏言司,允许他们以不记名的方式,投入他们对赵国官府的建议。另外,赵询还允许他们向时政报在各地的分部,投入谏言,以供在时政报论政板块公布。
时政报上允许他人谏言,也是都察院提出的建议,让时政报可以登报地方情况的同时,也可以登报地方官员的情况,也允许他们接纳地方的谏言,以上报中枢。
赵询同意了这一意见,这种情况,也就是后世报纸的曝光。为了让这些报纸能起到作用,赵询在中枢单独设立邸报司,与鹰眼司、暗影司等并列,同属赵王直辖,地方官府无权管辖。加上地方鹰眼司和暗影司的暗中协助,地方官府决计不敢轻易对报馆在地方的分机构下手。
为此,不少年轻,充满热血的读书人没有继续去追寻做官,反而进入了报馆工作,要做一个监督地方官员的小人物,要为百姓谋福利。
总之,不管如何,地方官府的脑袋之上,算是又悬挂了一把利剑。如果不是赵国官员的俸禄够高,年终有奖励,只怕现在这些官员都不愿意这般小心翼翼的干下去了。现在赵国的官员,做事要小心,一面出事。不做事吧,更不行,那铁定会出事。总之,赵国的官员很小心,很劳累,不过,百姓对他们的感官也很好。再说了,天下愿意做官的多了去了。
明政殿,赵王府前府议政大堂,也是除了赵询召见中枢官员议政之处。
“王上,徐州之地战事已经平息,剩余的则是地方官府配合军队缉拿流窜的山匪流寇之流,不过我大赵各项政策和王上免除赋税三年的诏令抵达徐州,并且开始实施之后,这些山匪流寇,已经祸害不了地方了。”左尚书令裴毅沉声禀报道。
赵询点了点头,他知晓,这山匪流寇之类,如果没有百姓的支持,不能获得民心的拥护,他们根本无法在地方成事。就算他们占据一些地利能祸害一时,但也不会祸害一世,在官府和百姓的联合打压下,这些祸害地方的杀贼之流,早晚会被清剿一空。更别说赵军大军还驻扎在徐州整顿降卒,并没有撤离徐州地界。
裴毅接着说道:“各地回报,地方官府改制,新政实施,乡镇底层衙门建立,除了徐州和东雍州之地外,其余地方,包括西域两州在内,都已经完善。我大赵,也完成了对各地的绝对统治。”
“台湾岛、琉球群岛、琼州岛以及交州和南越等被我军占据的地域,现如今也都派遣官员,正式纳入我大赵统辖。”
“不过,因为我大赵多处地域先后免税兵以与救济百姓,所以,粮食一直是制约我赵军发展的因素。特别是西域两州确立之后,让我们大赵背负了更大的压力。故而,各部商议之后,建议在各地回复旧朝之时的平济仓,不管是为了日后有足够的粮食安抚地方,提防大灾的到来,也能储备足够的粮食供应大军所需。”
赵询也明白裴毅所言,赵国本来虽然减免赋税,到也不至于缺粮。不过,近几年连番大战,消耗了不少的粮食,尤其是劳师远征西域诸国,钱粮消耗极其庞大。另外西域两州新立,迁入的汉人百姓也都是免税政策,不仅不能从他们身上立刻收取的钱粮,甚至还要向外支出。最起码,每年都要为西域制度的大军运输不少的粮食。
其次,东雍州、徐州被拿下之后,又是减免赋税,特别是徐州,为了消除楚军在徐州的影响,直接减免三年赋税,可以说,偌大的徐州,基本上不会有粮食收回来。当然,商税不再其列。
粮食不足,对赵国也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平日倒还好,就算赵军大战,通过钱粮购买的粮食也能供应大军所需。但是,如果大面积天灾,那可就是麻烦事了。
平济仓就是起于大楚,主要是国家储备粮食,预防天灾,兵平定物价而建。其大体是,在丰收年以稳定价格收购百姓手中的余粮,不至于粮价跌得太过厉害,让百姓太过亏本。而天灾到来之时,则以稳定价格出售粮食,不至于让奸商为了获利,可以抬高粮价,让百姓无以生存。
不过,一般乱世之后,这平济仓就很难维持。而在大燕帝国,同样如此。自从大燕中后期,这平济仓就难以维持了,朝廷也就没有再顾忌的上。至于大燕四大平济仓里的粮食,早已经消耗一空。
而此次赵询允许普通人向朝廷谏言之后,也有人提出建立平济仓,稳定物价等一系列于民有利益,与国有利的建议。赵询看了之后,也是极为满意。现在赵军占据超过半数的天下,如今赵军也没有大战发生,确实是施行这些利国利民之事的时机。
赵询与中枢各部官员商议之后,决定在北方幽州,南部洛阳先回复两处平济仓。旋即,赵王下令,核准天下生活物资物价。随后,户部正式行文规定了盐、铁、粮米、布匹等关乎天下民生的基本生活物资的核准定价。盐每斤大赵铜币二十枚,米等各种粮食按种类分每石大多在五十枚到一百五十枚之间。布匹以其种类不同,从生绢一匹四百枚至锦绫三千余枚不等,各种物品,户部各有定价。
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按照此物价交易,而是不能超出太多,会有一个幅度允许上下浮动。但是,绝对不允许无节制的提高和哄抬物价。户部在各种物资之上,都有一个限定数字,要是有人超过这个数字,户部就会派员彻查,一旦确定有罪,那么就将会是家产充公,入罪判刑。
而对各种粮食的价格,户部还制定了一个最基本的买入价。也就是百姓如果有多余的粮食可以卖给官府或者店家,这个价钱在八十枚到一百枚之间。收入的粮食,会囤积在幽州和洛阳的两大粮仓之中。为了,赵询责令在两地用水泥修筑庞大的粮仓群存储粮食。
当然,赵询也明白,国家也不能随便干涉市场之上的每一人商品。时常自有其规则,人为过多的干涉,只会起到不好的效果。所以,户部只是核定了一些民生必须的生存物资。其他的,譬如酒水、珍贵皮毛、宝物等奢侈品,这就不关户部的事了。毕竟,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些物资,不是维持他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当然,其中的细则,也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所偏差。毕竟,不同的地域,其所盛产的物资是不同的。物资的多寡,也会对物资的价格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户部制度的物价,都是经过地方官府、商部下属各地的商业机构、鹰眼司、暗影司等汇总而出的。
第793章 官员
有赵王亲自下令,户部和商部汇合暗影司和鹰眼司以及地方官府汇总赵国各地关乎民生的物资价格,制定出限定物价。随机就将之在官府告示以及工商报之上公布出来。
此制度一出,顿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丝毫不亚于月前报纸出现之时的情况。因为天气渐渐转冷,百姓们也处于闲暇时间较多的时候。所以,在茶肆、饭馆等地聚会闲谈的时间也多了起来。
说起来,此举一出,对天下的普通百姓而言,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对于他们而言,无需担心丰收时节粮价暴跌,天灾时节,粮价暴涨,以至无钱购粮,生存困难。因此,从工商报上那些白话文之中所知官府新政之后,自然是欢欣鼓舞。户部此举,对他们这些普通百姓而言,自然是莫大的好事和喜讯。
所以,一时之间,在不少地方,百姓自发的为中枢官员,尤其是户部、商部官员和赵王上万言书,以谢天恩。
但户部和商部合作定下的制度,对一些商人,确实不小的打击。倒不是说他们现在就在趁火打劫,哄抬物价。毕竟,赵军现在还没有出现什么大规模的天灾。不过,寒冬将至,不少人还是准备借此机会,想要小赚一笔。
为何如此说,自此赵国一统北方之后,对待北方,尤其是偏北边界之地地域的百姓极为优待,特别是那些赵军新占之地,从南方迁入的百姓,更是优待有佳。毕竟,想要让赵国占据北方,并逐步向北扩张,让日后北方异族不再存在,无生存的根基,那就只能让汉人扩散在北方之地。
所以,雪灾就是这北方之地,特别是辽州、定州以及新进从草原之上割下来的地域,更是需要赵国的照顾。所以,每年冬季大雪来临之际,不少商人就从南方地方收购物资囤积起来,然后在雪灾来临之际贩卖。甚至,不少人与官府勾结,从中获利。
但现在物价一定之后,他们从前的种种行为,都将无法实施。超出物价,必将收到制裁。虽然不能当即定罪,但是,凡是超出定价贩卖货物的商人,会被商部撤销行商资格。到那时,他可就不能再行商了。没有行商资格,就不允许继续行商,更别说他还是等待审查的疑犯。
要知道,每一个赵国商人,可都是有信誉等级的。就算一些人罪责交情,可以被赦免,但要是他们的行商资格被撤销,就算日后可以继续行商,那他们曾经花费许久时间,浩大精力而提升的信誉等级,则将不复存在。如此,那可就是亏大了。
这些商人为了提高信用等级,可是为赵国官府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协助赵军运输粮草物资,协助赵军迁移百姓,协助赵军救济灾民,协助赵军攻城略地。想想看,要是如此辛辛苦苦的努力一朝全没,那可真够人心疼的。
除了这些想要趁此机会小赚一笔之外,也有不少不法商人就是靠着百姓必不可少的物资来赚取巨额利润。不过,买卖之间,你情我愿,只要没有闹得天怒人怨,这些商人的行为,倒也不怎么违法。
不过现在朝廷这般一弄,不少商人可就要吃上不少的亏了。物价一定,超出违法,他们自然要在钱财和利润之间衡量。更重要的是,既然朝廷定下了这个制度,不管是户部还是都察院,不管是几个报馆还是赵王直属的监察密司衙门,都会将这作为重点关注,这些商人也不敢轻易以身试法啊。
当然,赵国近期没有什么天灾,所以,收到巨大损失的机会没有。故而,商人虽然有所不满,但也没有太过愤怒。另外,这指定物价,对这些商人也是有一定好处的。许多物资,官府还是收购的。尤其是粮食和一些皮毛、动物筋腱等有关军事用途的物资,官府还是定价收购。这些商人,完全可以从中赚取差价,且不用担心各地官府高低不等的价格。
另外,就算是朝廷指定了一定的物价,但也是允许一定额度上下浮动的,再者浮动之间,也是能赚取不小利润的。况且,朝廷如此做,也是有利国家,有利百姓的。
之所以此次定制物价引起较大影响,除了事关赵国百姓和那些商人之外,也与官员、大族豪绅以及读书人有关。在赵国,因为赵询限定了每家每户对土地的占有量,尤其是大族豪绅,更是被限制的及其严格。所以,他们纷纷将精力转移到经商之上。而读书人和官员,同样离不开家族经商之事。虽然不管出身,赵国上下一体纳粮纳税,但这关乎他们自己利益之事,他们也不会不加以关注。所以,在数个报纸之上,许多官员、读书人都有纷纷提笔留下自己的看法、意见以及担心。
赵询自然明白他们心在的担心,也明白这些读书人以及官员对自己利益的看重。不过,这关乎国家利益之事,赵询自然是不会有任何退让的。另外,随着赵国的扩大,随着大赵时政报鼓励外海商贸等建议,也为他们扩展了贸易面。
赵询此刻关注的不是天下人对此事的反应,而是因为此事查出的各种问题。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现在的赵询,可是极度的愤怒。从各地鹰眼司和暗影司回报来看,不少地方官府与商人勾结,赚取了不菲的利益。
“看看吧,这就是我们的官员,各地百姓都在送万言书赞赏我大赵的官员如何如何的好,可实际情况呢?”明政殿之中,赵询勃然大怒道。
也不怪赵询如此生气,此次定制物价,赵询让鹰眼司和暗影司专门向商人身上查了一查,结果却是大吃一惊。各地官府之中,与商人勾结,谋取利益者,不在少数。
“王上,此等官员,必须严惩不贷,不处理,则愧对赵国万民。”裴毅愤怒的说道。裴毅虽然上了年纪,有一些僵硬之处。但是,裴毅也是中枢官员之中,为人最为正直之人,其性子较为耿直,也较会为百姓考虑。
吕子良、杨望清等人也齐声赞同裴毅的意见。他们很清楚,赵王此刻依然是怒火上涌,任何人阻拦,都不会有好果子。另外,这些地方官员也有些实在太过分了。看了赵询传下来,由暗影司和鹰眼司查察的结果,吕子良等人也不由暗自为这些人默哀。
赵询点了点头,冷声道:“看来,还是本王查察的不够啊!幽州城不知道有多少读书人无处安排,西域两州,不知道有多少读书人在边塞之地教授异族汉文化。现在正好,他们感觉自己的位子做的太容易了,欲壑难填,那就换人上。”
“对了,在大赵时政报上说一说将士们的辛苦,也说一说在边塞之地那些教书育人,说一说他们为我大赵在边塞之地立足所做下的贡献。本王不会亏待任何一个有功之臣,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贪赃枉法之徒。”
“年终快到了,也到了朝集的时刻了。传令下去,此次朝集,不管我大赵治下何地,不管发生了何时,府尹以上品级者,必须入朝。哼……就是死,也要死在前往幽州城的道路上。”赵询脸色阴沉的轻声道。
大赵朝集,则是继承大燕旧制。每年年终,皆令地方州府以及主官和武将入朝觐见。若边塞之地情况紧急,疑惑地方水旱灾害,则主将或主官留守,它官代之。皆以十一月底至于京都,十二月一日如吏部,于尚书省与群官礼见,然后集于考堂应考绩之事,随陈其功绩于殿庭。
不过此查出的情况,让赵询极度的恼火。赵询现在才算是明白了,为了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喜欢用直属与自己的密探、暗卫,这完全都是文武百官给逼得。赵询也明白,为何历朝历代皇帝手中的亲卫、暗卫都不会有好名声。
除了极少数是真的祸害了百姓之外,其余的,只怕都是因为他们“祸害”了天下文官。毕竟,皇帝手中的亲信,会与普通的升斗小民一般见识?难道从普通百姓手中获取的好处要比文武百官手中少?难道在普通百姓身上比文武百官身上更能显示他们皇家鹰犬的威风?
这些官员祸害的是百姓,同时也是在祸害皇帝,在挖皇帝的根基。赵询要是能放过他们,就是在为自己送上死路,或者说,在为自己的大赵送上死路。天下还没太平,下面都已经成了这样,要是天下太平了,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呢。不管如何,赵询先要给赵国官员震上一震。
在赵询的密令之下,暗影司和鹰眼司都开始扩大规模,同时,也对各地官员开始暗中的彻查。
天气渐渐寒冷起来,赵国的各项政策也在稳步的进行着。徐州之地,也随着时间的发展,渐渐稳固下来。赵国派遣的官员已经基本上掌控了徐州各地,而徐州原本的官员,除了半数因为种种原因,被革职掉之外,其余半数职位高者则折返幽州城等候赵国中枢安排,职位低者,则在各地协助赵国的官员治理地方。毕竟,他们作为徐州本地官员,对于徐州的了解,远非赵国的官员能比。
而李芳宗等数个在赵国查察的底细相对不错的原楚军高层官员,则依旧在徐州上层管理徐州民生政务。当然,徐州赵国官员高层,政、军、司法监察、税务等体系,原楚军官员,也不过是其中之一政务罢了。
此次赵王诏令,让赵国各地官员不论所处何地,是否有异常情况,都必须如幽州朝集,也让身处徐州的原楚军官员一阵心惊。
“巡抚大人,你可是我楚军诸官员之中在赵国地位最高的,可知晓此次赵王诏令,是何目的?”巡抚衙门,不少楚军出身且留在徐州为官的官员都向李芳宗请教。
李芳宗脸色淡然,看了看眼前巡抚衙门内的六曹判司,淡声道:“怎么?赵王诏令,自有赵王的道理,你们有何担心?再说,这朝集之事,也是赵国的规矩,本属常理,你们惧怕什么?”
“大人,按理说,向我们徐州这样新进纳入体系的地域,赵国朝集,一般在开始是无需参加的。毕竟,地方稳定才是根本。我楚军降赵官员,现在大都在幽州待命,而我们……”
李芳宗脸色一冷,沉声道:“摆清楚自己的位置,不要再提及你们楚军的身份。要知道,现在,你我都是赵国臣子。记住,小事不注意,定会出现麻烦。”
“至于赵王诏令,你们无需担心,就算是担心,你们也无力抗拒。再者说了,此次朝集,整个赵国臣子,凡府尹以上的地方官员都要入朝,又不是刻意针对我们,你们有什么好担心的?此次入朝的是我李芳宗,又不是你们,你们害怕什么?”
“大人,虽然是你入朝,但是,你也是我们这一系的首领,要是你……你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也难逃……”
李芳宗冷声打断了下面的话:“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的,无需你们担心。赵国既然留下你们在地方效力,是看重你们的能力。要是自己做的端,行得正,你们有何好惧怕的?好了,此事无需再议,都下去做自己的事情把。”
“对了,本官再警告你们一句,现在这徐州不是昔日的徐州,是赵国的辖地。不管你们曾经的行为如何,但从现在起,就给我老老实实的做事,少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否则,到时候人头不保,可怨不得他人。”
诸人离去之后,李芳宗的弟弟李芳羽出现在李芳宗面前,沉声道:“大哥,难道你不担心?”
“担心什么?担心赵军对我们下手?芳羽,你现在也是一府的府尹,怎么还是这么毛躁?”李芳宗皱眉道,“赵王要对我们下手,何须让我们入幽州?直接动手,我们能翻得起浪花来?”
“在大哥我看来,此次朝集,遭殃的只怕是赵国在各地的官员,而我们,则是赵王要见识见识赵国的规矩,也顺便震慑一番我们。”
“是吗?真的如此?”李芳羽喃喃自语道。
“或许吧!两个月不到,赵王就弄出这么大的声势来,报纸,均衡物价!处理不服的读书人,收买天下的百姓。现在,这赵王越来越难以看明白了。”
十一月开始,幽州城已经是冬天了,但是,幽州城内的人却越来越多。朝集到来,各地的官员都开始王幽州城汇聚。虽然这些官员各个都是一地父母官,但在幽州城,却不敢有任何嚣张之处。幽州城可是赵国现在的都城,谁知道城中来来往往的百姓之中,有没有背后有大后台的?谁敢保证在百姓之中,没有赵王的暗卫在监视他们。
当然,这些并不是这些地方父母官小心的缘故。自此接到赵王这诏令,这些父母官就知晓,此次朝集只怕不安稳。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为官地方数年了,自然也有自己的眼力和经验,不会没有丝毫的察觉。
等他们进入幽州城之后,他们才发觉,此次的事情只怕不简单。中枢的三省两院九部官员,没有一个愿意打开府门接待他们这些地方官员拜访的。由此情形这些官员就知晓,此次朝集,只怕不简单。
这些官员,一边小心的探查这幽州城的情况,一边联系其他官员,以求答案。不少官员此刻都提心吊胆,他们为官一方,要说身上没有一些违法之事,那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也害怕这些事情被朝廷所知。
而此刻的中枢官员,则小心的在勤政殿查阅着暗影司和鹰眼司从各地汇总的情报。他们要汇总每一个地方官员的过错事迹,以定下处罚结果。、
而赵询此刻,则是气的脸色铁青。不查不要紧,一查简直难以置信。地方官员之中,大部分都有违法行径,只不过是多与少,轻与重的区别罢了。
“这就是我大赵的官员……真不错!真不错啊!”赵询冷冷的自语道。在起心中,已经决定,要加大暗卫的编制和权利了。
“对于这些官员,你们看如何处置?”指了指那一大叠的名册,赵询淡声道。
虽然赵询语气平淡,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赵王心中的愤怒。
裴毅也被暗卫查出的情况气着了,怒声道:“王上,这些人死不足惜,依臣愚见,对他们,要从重处置。”
吕子良沉声道:“大王,臣以为,对待那些情节严重的要从重处置,绝不容请。但不少情节较轻者,可以允其戴罪立功。毕竟,这些官员已经占据了我大赵治下半数有余。一个不好,就是人心动荡。”
赵询微微点了点头,他也知晓,水至清无鱼,人不可能一点错都不犯,“也好,那你们就将其中行径恶劣者列出来,此次,本王要好好整顿一下我大赵的官场。”
第794章 怒而处置
就在抵达幽州城的各地官员们惴惴不安的时候,时间终于流逝到十二月。十二月一日开始,地方官员则回报地方政务与九部之中。
数日时间转瞬即逝,按理说,这些官员可以折返各地,也可以遗留幽州城,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也可以待到来年春节之后再另行折返。可以说,朝集也是官员休假之期,地方政务,在这一月之中,则有地方佐官处理。当然,等到天下太平,朝集也会是数年一次。在大燕,太平时期,则就是三至五年一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