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逐鼎-第3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哲淡声道:“当初就算李昊在又有什么办法?你以为李昊能阻拦的了李炽的想法?当初李炽在与诸人商议此事之前,就已经给我们下令军令,要我们支持他坐山观虎斗,另寻机遇。此事,早就在商议之前已经定下。楚军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晓,万事李炽一人决定,还听不得他人的反对。否则,当初芳宗你也不会顺应李炽的意见,而没有反对我们提出的意见了。”
李哲这话到没有作假,楚军之中确实是李炽一人决断,其还听不得他人的反对。否则,轻则遭严斥,重则贬官不被重用。当然,如果李炽恼怒,那么,反对之人可就要遭殃了,很可能会危及性命。也正是如此,李芳宗当初才没有反对李炽借助李哲的嘴提出的意见,而是顺应对方,同时为自己留下回旋余地。
其实,李芳宗也好,李哲也好,他们心中都清楚,要李炽死的是赵王,逼迫李炽对他们下手的也是赵王,让他们反戈一击的同样是赵王。楚军现在的一切,都已经在赵国的掌控之中,按照赵王的要求在向前进。但是,他们都只能被动接受,不能逃避,也无法逃避。自此李炽想要坐山观虎斗,想要背信弃义之时,就已经决定了他死亡的命运。
李炽、李昊父子死了,李炽李昊的家眷也没有一个存活下来。片刻之后,整个偌大的楚王府,已经血留成河,死尸遍地。
“怎么样?楚王府是否清理干净?”不久,徐弓一一脸冷峻的出现在楚王府。
李哲沉声道:“徐校尉放心,楚王府再无一个活口。李炽、李昊及其家眷,无一存活,全部被处理干净了。”
闻言,徐弓一嘴角露出笑意,点头道:“很好,李将军和李大人的功劳,我会禀明吾王的。对了,城中李炽的亲信,抛开你们这些人,其余的,都有清除干净。你们现在是叛军,为了不给徐州其他地域的领军将军以借口,只能将与李炽关系密切的人,统统处理掉。明日召集楚军百官,商议降赵事宜。至于李炽的问题,没了反对之人,自然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另外,李将军立刻以楚王的名义向边界城池下达军令,方赵军入界,接管徐州,并让沿途军队听从赵军的安排。对了,你现在已经除掉了李炽,也该对彭城周边地域的各地官员和守将下达命令了。如何做,你身边的李大人应当很清楚。”
徐弓一不愿过多参与楚军事务,再者,暗影司也不能过多的参合地方事务,否则,对他们这种暗中机构不利。
不过,没有徐弓一的指点,李芳宗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其自然听懂了徐弓一的意思。随后,还在黑夜的彭城,陷入了杀戮之中,无视李炽敌心,亦或者那些惟李炽之命是从的李氏一族嫡系人员,都遭到了清洗。
虽然李芳宗不愿,但是,其与李哲今夜的行为,已经与李氏嫡系怨恨甚深,即如此,那也只能牺牲对方,成全自己。
城中的军队在李哲的强硬手段之下,以斩杀百余军官的行动下,全部成为自己的部下。城中的官员和一些依附楚军的大族,也在徐弓一的暗示之下,被李哲派人清理掉。这些人,都是对于赵军接管地方不利之人。既然有李哲这把刀,赵国自然不会不利用。
而李哲也清楚自己现在的位置,既然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下面的,就由不得他了。现在,李哲也只能按照赵国的意思去做事。
一夜的杀戮,让城中的百姓都战战兢兢,深怕一不小心被乱军杀入家中。好在这一切都在赵国的引导之下,否则,这些乱军还指不定会对城中造成什么样的破坏。
第二日,城中剩余的官员都在李哲麾下军士的“护卫”之下前往楚王府。此刻,这些官员也弄清楚了昨夜发生的事情,虽然不清楚详细情况,但是,大体之上,他们还是知晓的。
然抵达楚王府,看到那楚王府门前依然换了的侍卫和浓重的血腥之气,这些官员都不由冷吸了一口气。楚王府换了侍卫,还在昨夜大肆的屠杀楚王嫡系官员和李氏族人。加上昨夜探听的消息,他们自然知晓城中定然是有了大的变故。
这些官员进入楚王大厅,看着坐在上面的李哲和李芳宗,以及旁边的首级,这些官员顿时心中跳动不已。
“楚王李炽已死,现在,楚军本将军做主。”一开口,李哲就直入本题。他知晓,无论此刻他说什么,都难以洗刷他叛乱的骂名。既然如此,他也不愿在多言废话。
“李炽原本答应降赵,但又想坐山观虎斗,结果反倒激怒赵军,致使赵国大军兵临城下。为了楚军,为了徐州百姓,本将军只能除掉这祸害楚军,祸害徐州百姓的李炽。现在,本将军为了楚军,为了徐州百姓,愿意带着楚军降赵,你们意下如何?”李哲冷冷的询问道。
一时之间,楚军官员都陷入楚王被杀的巨大震动之中,无人回答。正当李哲恼怒之际,李芳宗暗暗朝一人示意。一人打了个机灵,急声道:“李将军大义,我等愿从李将军之意。”
有了开头,其他人自然不会没有眼色,当即驻官齐齐相应。至此,李哲已经对彭城进行了基本的掌控,有了这些官员在手,彭城周围的那些戍卫军队就不再具有太大的威胁。
第783章 徐州
在彭城之内楚军发生叛乱的同时,赵军也在李怀远的下令之下,三路齐出。其中,以徐州西部淮阴府的西路进军最快。
主要是因为李芳宗的两个弟弟借以楚军左丞的名义和其自身的影响,直接让一部分守军投降了。结果赵军没有强行攻城而进入楚军地界。紧接着,李芳林和李芳羽借助楚军之中早已经有降赵的意思为由,一连破开数座城池,让赵军长驱直入。
而在彭城,正如徐弓一所言,李芳宗所料的那般,在确定楚王李炽已死,驻官降服之后,彭城周边的近万戍卫军没有继续异动,也遵从了李哲的军令。当然,要是在平日里,李哲这般叛乱,就算其杀了李炽,就算其逼降了楚军中枢官员,但也休想让他们就此服从。毕竟,没了楚王的约束,他们还不是看谁的实力强?
但现在,赵军大军兵临城下,而李哲也打出为了楚军数万将士,为了徐州百姓降赵之意,这些领军将军,也没了与李哲争夺徐州大权的意思。毕竟,赵军一来,他们就算是楚军之主也没用。
当然,赵军大军临城,并不代表他们不愿意在楚军之中爬上更高的位置,毕竟,以更高的位置降赵,他们能在赵军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但让这些领军将军不得不缩手的是,赵国的人已经找上门,让他们不得对李哲下手,因为,李哲现在已经归降了赵国。
即如此,这些领军将军哪里还敢再其战端?只能顺从。所以,在内外的压迫之下,彭城周边的戍卫军队都没有对彭城进行讨伐,从而使得楚军上层的变故没有产生巨大的震荡。最起码,对于彭城的百姓而,彭城之内还是一如既往,他们还能一如既往的平静的生活着,从而使他们提起来的心又放了回去。
彭城周围的近万大军没有异动,这让紧张的李哲和李芳宗都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当然,此刻他们也明白,这定然是赵国的人插手了。他们二人都明白,现在赵国的人在徐州的威慑力,已经非同一般了。
随后,徐弓一就给李哲和李芳宗传令,让他们立刻安排向外传达彭城情况,让赵军顺利入境,并接受赵军的管辖。
而此刻的赵军也没有理会徐州楚军的反应,大军直扑而入,三路大军,西路最快,但其余两路也不慢。北方的的楚州府,西面的睢陵府和南面的江都府,都被赵军攻入。
这些地方之所以会如此轻易被赵军攻入,也与楚军内部情况有关。在一月之前,楚军之中都开始盛传楚军要降赵之意,而楚王李炽也没有澄清这个流言。而随后李炽等人虽然有坐山观虎斗和趁势复起之意,但为了避免让赵军察觉,李炽依旧没有澄清此流言。
而此次赵军大军逼近,楚军上层自然是明白怎么回事,但是对于下面的人,下面的小校士卒,下面的百姓,甚至普通的校尉都尉,都以为这是赵军前来纳降,接管地方。而赵军大军临城,楚王没有传令楚军积极放手,准备与赵军大战,更是让这些将士如此怀疑,甚至一些将校也开始向这个想法转变。
毕竟,上面不澄清,下面又如何能弄清楚这是怎么会事?就算有一些人知晓其中的问题,但此刻也不敢轻易说出。要是将实情说出,言李炽等楚军上层想要利用赵军与诸侯联军大战之际复起不果,反被赵军识破,大军临城。说不定没能激起楚军将士的坚守之心,反而会直接让楚军将士崩溃。
毕竟,楚军上下原本可都是以为楚王已经答应降赵了,降赵也是楚军将士现在最能接受的想法。对于普通将校和士卒而言,他们并不愿与强大的赵国作战。舍不得手中权势,也掌握这楚军权势的,不会是这些普通将士,而是楚军的上层官员。所以,知晓实际情况的官员们,则担心一旦实情泄漏,让这些普通将士们知道,是楚军上层心思不正,激怒赵军,致使要与赵军大战,说不定还未等到赵军来攻,将士们就因怒而散了。
楚军普通将士,都是徐州本地人,在这数年的大战之中,这限额将士及其他们的家人,都因为战祸苦不堪言,早已经不愿意继续作战,尤其是与赵国这样强大的诸侯国开战。而赵国治地的新政和和平以及宁静的生活,早已经让徐州的百姓羡慕不已,期待不已。所以,徐州的百姓,楚军普通将士的家人们,都希望早一日被赵国管辖,被赵王管辖,做赵国治下一小民。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自然希望能平稳的生活,而普通士卒,也是出身普通百姓之家。尤其是近些年楚军与齐军与扬州和徐州大战,不仅徐州百姓不愿再战,就是楚军士卒,也不愿再战,更别说与强大的赵军作战了。
所以,当赵军三路齐出,开始攻入楚军管辖的地界之后,地方守军都措手不及。就是那些领军将军也不知如何是好,虽然他们是忠于李炽,但是,李炽现在也打着降赵的念头,这些地方主将也是知晓,赵国的使者就在彭城的事情。
让这些主将措手不及的是,赵军来了,可楚王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指示,没有给他们一个明确的作战指令。是战是降,李炽却没有给他们最明确的命令。所以,楚州府等地的地方官员,有战有降,文武官员,想法各不相同。
但不管如何,这些各地文武官员,大多都是与李氏一族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这些官员之中,除了出身李氏大族之人外,还有不少都是与李氏有着宗亲关系,有着利益关系的大族出身。所以,他们一边驻守城池,一边派人与赵军交涉,另外,一边向彭城紧急传令,询问如何应对。
而此刻的彭城,李哲和李芳宗以及其他几位将军已经完全的掌控了这做楚军治所。此外,彭城周围城池的领军将军,也因为赵国暗影司的诱使,前来彭城与李哲等人回合,共同撑住楚军中枢。
见没能掌控彭城周围的近万士卒,李哲有些不甘。这近万将士的领军将军,都是与李炽有这一定关系之人,这让李哲没能借助此次叛乱之际,将他们除掉,接管近万大军,让他感到有些不安。不过,见他们听令与赵国的人,李哲这才稍微的安了安心。
李芳宗见到彭城周围的戍卫军将军前来彭城与自己等人议事之时,其心中就明白,赵国还是在防备他们。换句话说,赵国是在防备李哲。现在李哲和其他几个将军的手中有军一万两千余,成为戍卫军则有近万人,双方领军将军彼此却有些不对付。保留了城外戍卫军的存在,不仅让李哲受到威胁,不得不依靠赵国,也然李哲手中的兵马不至于扩充的太快。
李哲此次叛乱,虽然是受到赵国的诱使,但是,其背弃楚王,并弑杀自己的主公,此等人物,不防备那是不可能的。虽然赵军不会惧怕他们,但是,赵军也不希望李哲在徐州再搞出什么乱事来。
等到赵军将楚州府、睢陵府、江都府等三府之地拿下半数之后,时隔五日之后,从彭城传来的消息,终于让徐州境内的各地官员傻了眼。楚王李炽死了,王世子李昊死了,李炽的嫡系亲信李哲、李应等十余将校因不愿再战,为民生计,杀昏庸之主李炽,降赵。
好吧,这些都是官面上的意思。但实际上,各地官员都清楚,李哲等人叛乱,杀了楚王和王世子,现在,坐镇彭城的是李哲,其打着为楚军考虑,为徐州百姓考虑的旗号,再加上降赵的意思,其已经获得了彭城官员的支持,彭城周边戍卫军将军的支持,这让各地官员又惊又怒。
随后,徐州境内的楚军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直接顺势而为,直接向城外或即将到来的赵军投降。一种,则开始大骂李哲等人不仁不义,背主弑主之徒,兵拒绝承认李哲等人的命令,更不承认李哲现在的合理地位。于是乎,一些赵军还没有到达的地方,楚军各部就已经开始自己内斗起来。
降赵的,愿意遵从李哲、李芳宗等人军令的官员,地方驻军与那些不服从李哲、李芳宗等人军令,甚至将李哲、李芳宗定为叛乱之人的队伍率先开打起来。往往,一个城池之中,这样分别支持两种意见的人都有,于是,在各个城池之中,赵军还没来,他们就先打了起来。
虽然有不少官员和将校不支持李哲、李芳宗等人,甚至直接将之定为叛逆,要举兵讨伐。但是,广大的徐州百姓对他们还是蛮抱有好感的。为何?原因就是其下达了降赵的命令,让这些徐州百姓放下了与赵军交战的担心。毕竟,他们的儿子、丈夫可都是在楚军之中为军士,如果要与赵军大战,还不知道要战死多少人呢。
所以,大体之上,降赵的趋势还是占据了上风,不管是遵不遵从李哲的命令,不管是恨不恨李哲,与赵军决战的人,还是处于劣势。
李怀远亲自坐镇西路,因为西路军距离彭城最近,如果横插而入,完全可以将整个徐州之地一分为而,将徐州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让他们收尾不能呼应。到那时,管你是降与不降,都不能与赵军相抗衡。
“李帅,我兄长回信,他们已经完全的掌控了彭城及其周边二十余城。现在,他们也在向西新进,准备与我们汇合。当然,我兄长和李哲李将军能如此顺利的掌控彭城,也与暗影司的弟兄有关。”李芳林沉声向李怀远禀报道。
现在的李芳林终于明白,为何王世子自此洛阳回来之后,就极力的劝阻李炽降赵,莫要再耽搁,哪怕是牺牲李哲等人的性命。他抵达赵军之中不过十余日,但就在这十余日的时间里,其已经明白楚军与赵军之间的差距。
兵多将广,士气高昂,粮草物资充足,兵甲器具犀利,这岂是楚军能与之抗衡的?
李怀远点头道:“很好,对了,你现在配合我赵军整编楚军降卒,可有难题?”
李芳林犹豫了些许,道:“大问题没有,这些楚军降卒,见过我大赵士卒之后,就已经明白他们与我们的差距,自然不敢闹事,只有乖乖配合。不过,这些士卒大部分不愿继续为军。”
“哦?这是真的?”李怀远微微皱眉,他倒不是因为这些楚军降卒不愿为军而不满而是楚军降卒之中,绝大多数还是继续留在军营之中,并没有离去。要是按照李芳林这般说,这些降卒应该离开军营才对。再说了,赵国给于这些离开的士卒还是很好的,每一人都能领取到三月的饷银。就是离开军营,也足以让他们顺利回家,甚至还能剩余不少钱财。但这些降卒,怎么会继续留在军营之中呢?
当然,李怀远并不担心这些降卒留在军营之中会有什么麻烦,毕竟,这些楚军归降之后,都会经过选拔,合格者,如新兵营训练,日后为战兵或地方县兵、府兵,不合格者,如果不愿意离开军营,或无家可归,则如地方府县人衙役、差役或牢房牢头等各种杂役。这也是为了不让这些士卒无处可去,成为地方祸害。但不管如何,哪怕是编入新兵营,也是被彻底打散,加上一些愿意加入赵军的青壮混编在一起的。更重要的是,不少人都会编入各个新兵营之中,相隔甚远。
“这是真的,楚军起于徐州,先后经历十余年,徐州的百姓,受兵祸之苦多年。不少家中只剩下老弱妇孺,其青壮多战死。这也是我军进入徐州,徐州百姓热切欢迎的缘故。同样,这也是楚军无论哪一个方面,大体之上都是愿意归降赵国的缘故。这些降卒,绝大多数都是一家之中的顶梁柱,这也是为何他们直接向我们归降,没有与我们交战之意。并不是领军将军不想打,而是士卒们不愿意与无法战胜,且又不祸害徐州百姓的赵军死拼罢了。”李芳林一脸凝重的说道。
李怀远脸色一正,道:“那为何这些士卒不愿意归家,不离开军营,离开这个让他们不太适应,让他们疲倦的地方呢?难道他们都已经没有了家人?亦或者他们的家人无需他们担心?你不是说他们大多数都是家中的顶梁柱吗?”
李芳林沉重的说道:“楚军单靠徐州之地,先是与朝廷卫军大战,后是与新旧兖州军大战,还与昔日唐军大战,最后又与齐军大战。这些战争,让徐州之地付出了最后的力量,百姓几乎是无生活来源了,就是田地,也没有青壮耕种了。所以,这些士卒,需要养活一家,需要赵军现在远比楚军高的饷银。如果他们离开了,他们将无法过活。这不仅仅是他们一个人,而是他们一大家。”
听闻李芳林如此说,李怀远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半晌,沉声道:“没想打,徐州现在的情况如此严重。”
“李芳林,给你弟弟李芳羽传令,让他清查徐州境内所有的大族,将那些名声不佳的都给标记下来。另外,给徐州各地城池守将传令,告诉他们,我大赵接管徐州,已经是势不可挡,如果谁要是胆敢阻拦,大军一至,夷灭三族。”
“本将军随后就给吾王上报这里的情况,请求免除徐州所有苛捐杂税,免除所有田税一年以上,丈量田地,分配给每一人,另外,本将军还会向吾王请求,调派一部分牛羊牲畜,以供百姓耕田所用。此外,还要从北方弄来一批奴隶,在这里以最快的速度修筑驰道、水利工程。”
听闻李怀远所言,李芳林顿时躬身道:“如此,徐州百姓不仅都会归心,还会永记吾王之恩典,李帅之恩义。”
“不过,免税、丈量田地还好说,可是牲畜,这并不容易吧。”李芳林自然希望弄来一批牲畜,要知道,有了耕牛,对百姓而言,绝对是天大的好事。另外,其他牲畜也能让一些百姓之家,多上一样收入。要知道,以赵国的政策,放养这些牲畜,绝对是有很大好处和利益的。
“这点你放心!”李怀远笑着说道,“我大赵可不是大燕后期,如今我大赵不仅降服突厥部落,就是在北方,东北之地,无论是夏州、定州还是辽州等地,我们都占据了大量的草原,拥有大量的牲畜。这些玩意,我们不缺。当然了,用一些粮食和楚军退换下来的兵甲器具,完全能到突厥部落换取大量的牲畜。所以,这些你还是无需担心。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尽快拿下徐州。”
“对了,楚军昔日南下突袭齐军,似乎还占据了淮水东部的洪泽湖和白马湖,并征召了不少水军?”
李芳林点头道:“确实如此,不过,依旧无法与齐军的海军相比,不过,这洪泽湖水军,不少还是齐军水师投降过来的。所以,在淮河一线,我们还是能据守地方,防备齐军的。”
第784章 徐州落诸侯急
得知楚军的水师还能在淮河一线占据上风,封锁齐军越过洞庭湖、白马湖一线进攻徐州侧翼,让李怀远不由眼睛一亮。
“那现在这些楚军水师还在吗?”李怀远急声问道。之所以如此询问,也是因为楚军当初联合各路诸侯对齐军下手,甚至楚军还夺了齐军扬州的北方四府之地,但是,战至最后,各路诸侯各得好处,楚军就独自在扬州激战齐军。
扬州乃是齐军紧要之地,齐王岂能让楚军夺去?所以,齐王没有理会交州、江州乃至荆州的丢失,与楚军大战与扬州北方。楚军一方自然不是齐军对手,所以,最后败退回徐州之地。此战,楚军是先胜后败,损失不小。要不是因为北方赵国的威胁和西面蜀国的威胁,齐王与楚军停战,只怕现在的徐州之地,已经是齐王辖地了。
楚军后大败而回,李怀远也担心这些水师未能保全。这些水师虽然与赵国的水军和海军相比,差之甚远,但是,在徐州和扬州一线,却能抵挡齐军越过淮河防线,突袭徐州之地。毕竟,占据河道,远比被动防守要好的多。
李芳林沉声道:“还在,但因为与楚军停战,这些水师也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所以,并未得到太大的重视。”
李怀远哈哈一笑,道:“还在,这简直太好了。李芳林,本将军就给你个人,此次你去洞庭湖水师营地,替本将军劝降他们,如何?另外,告诉他们,如果愿降,我赵军自然不会轻视与他们,但是如果拒不投降,他日我大赵水军一至,必将他们彻底剿灭。”
李芳林笑道:“李帅放心,这些水师,绝对不敢无视赵国的存在。赵国对待士卒的待遇,他们也不是不知道,早已经羡慕的不得了。尤其是水师不被重视之后,他们更不愿继续为李炽效力了。只不过,他们昔日为楚军攻伐齐军出大过力,恐被齐王秋后算账。否则,只怕其中不少人都早已经难逃扬州齐国了。”
李怀远点头道:“如此甚好,此事就交与你去办。”
这些水师,如果按照实力而言,对于赵军来说,确实不算什么,但是,徐州地界,却能成为齐军北上徐州的一道阻碍。等到徐州被赵军赵军占据,赵军海军舰队在徐州东部海域驻扎以后,整个齐国与徐州之间,就形成一道以海军和水师连起来的防护网。
虽然光凭这些海军和水军并不能完全的防备齐军,但是,有何他们,就能让徐州的赵军处在上风,监视河道,以防万一。另外,李怀远也不希望南面的齐军会趁楚军大乱的岂会插手徐州。齐王顾忌赵国插手,不会轻易将实力探入徐州之内,但是,河道并没有明确的归属,那方圆数百里的洪泽湖和白马湖,也没有明确的归属。另外,李怀远也不希望这楚军的水师因为楚军内乱而被齐王给收走了。
安排还水师的事情之后,李怀远立刻给洛阳赵王写奏报,言徐州之情况,请求免除赋税,官府提供牲畜,以供百姓所用。随后,其就下令三路大军加快行动。先不管地方有没有官员抵达,先将这些地方的楚军收降,以免祸乱地方。
楚军原本就不是赵军的对手,综合实力,就兵力对比,连上李炽新征召的士卒和那些数月前被其遣散回家又被复召的士卒,也不过与李怀远麾下士卒相当而已。赵军士气高昂,兵甲器具犀利,但楚军占据守城之利。总的说来来,双方不相上下。
但现在,楚王李炽被李哲、李芳宗斩杀,中枢官员顺从李哲等人意见,正式降赵。如此,李哲等人一些以及李芳宗等徐州各地文官体系,都愿意降赵,再加上那些不愿意继续送死般的与赵军开战,整个楚军,大部分都是直接投降,可以说,赵军所到之处,徐州各城池传檄而定。
不管是南方哪一个诸侯,此刻都对徐州的楚军加倍的关注。原因在何?除了南方诸侯需要楚军与赵军真的大打一次,好拖延一下赵军的实力,让其北望,而不是南顾。甚至是,不少诸侯都准备为楚军出一把力。但是,他们之中,除了齐王之外,其余与楚军都不相接,所以,只能谁精神上的支持。
然徐州楚军的情况,却让所有诸侯都大吃一惊。在楚军地界,在徐州境内,不管是齐王还是蜀王,亦或是洛阳王和汉中王,他们都在这里有不少的细作。特别是第一次赵楚之间浩大的开战前奏,让各个诸侯的细作纷纷潜至此地。
虽然第一次赵楚没有大战,而是用浩大的声势来掩饰赵国突袭东雍州之事。但诸侯的探子,却没有离去,反倒是因为这一次赵楚之间早起波澜,让这些个细作加倍留心起来。上一次被赵国给耍了,这些细作首领,可都是不好受。不少首领,可都是踩着前一任的脑袋上位的。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的脑袋丢掉,他们只能细心细心再细心。
所以,这一次赵军大军兵临楚军边界之时,这些细作没有敢轻易下决断,也没有将一些没有明确定论的情报上报回去。直到楚军内乱,赵军大军杀入徐州境内,开始征伐徐州的楚军,徐州各个城头开始变换大王旗之时,他们已经明白,这一次,赵军是真的开始攻打楚军了。
等各个诸侯在徐州的细作首领将情报传回去之时,楚王已死,彭城及其周边各城都已经被叛军掌控,并且已经打明旗帜降赵。而徐州各地城池,也在内外交困之中,向赵军投降。以至于诸侯得知情报之时,徐州明面上已经降赵,各地楚军也被赵军大军逼得不断投降。
打仗打的是兵马钱粮,像他们这种体制完备的统治体系,地方官府不支持,中枢不支持,没有钱粮,这让各地的领军将军如何打?如何反抗?就连楚王都死了,没有了一个统治者,他们又向谁效力?就算是有一些人有野心,但又如何扛得住大势的趋势?
得知徐州的情况后,各个诸侯都捶胸顿足,暗骂不已。既骂楚军无能,又骂赵军好运,另外则骂的是地方的细作太蠢。其他人不明白,他们这些诸侯和诸侯麾下的臣子们都明白,这李哲能斩杀李炽,还能掌控彭城周边的戍卫军,要是没有赵军的人参与才怪。然而,他们额部下却没能打探出来,更没有想方设法插手期间。
不管是咒骂楚军的叛乱还是咒骂赵军的占便宜,这些诸侯绝对不是在为楚军考虑。他们只是希望楚军能与赵军大战一场,打的越猛越好,打的时间越长越好。他们希望楚军能多拖延一些赵国的兵力,多拖延一些时间。可惜,事情并没有按照他们预料的那般。唯一有点小高兴的则是汉中王司徒飞,当然,也之时些许高兴,或者说,之时侥幸之心罢了。赵军与楚军真的大战,那么,就意味着赵军不会在荆北之地与联军开战,也不会再假借征伐楚军的名义,突袭西雍州之地。
当然,这也是一点点安慰之心罢了。不管是他还是其麾下将士都清楚,楚军叛军,致使楚军投降的太快,败亡的太快,快的让诸侯都没来得及将手伸进徐州之地,没来及相助楚王李炽。等到赵军在徐州站稳脚,赵军势必还会南下的。唯一有区别的就是时间的早晚而已,现在不来,也不是永远不来。但哪怕知道实际情况,司徒飞也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另外让汉中王司徒飞暗中冷笑的是,楚军没了,齐军就将是赵国的邻居。赵军在北面侧翼没了威胁,那么,再次南下必将更加强大。到时候,这无论是齐王还是蜀王,都不得不参战。那么,汉中王和洛阳王对齐王和蜀王的重要性大增,他们不敢轻易无视自己的存在。毕竟,要是汉中王和洛阳王倒向了赵国,他们可真的要完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