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逐鼎-第3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呼吸。虽然现在他有些不待见大燕旧臣,但并不代表他不需要他们。可现在,只怕这些文臣,也全部失陷与赵军之手。
这种情况,气的司徒浩差点吐血。司徒浩麾下重臣连忙建议,向汉中王求援,让雍州西面长安之地的汉中王军队,东出函谷关,从侧翼支援洛阳。
汉中王司徒飞与洛阳王北面平分雍州之地,司徒飞自然清楚,如果洛阳等东雍州之地被赵军占据,那么,雍州西面的长安之地,同样处于危险之地。长安和洛阳一样,都被北面面临赵军攻击,长安之地比洛阳稍好的是,洛阳东面也面临赵军的势力范围,而长安东面,则是洛阳王的东雍州之地。现在,东雍州被赵军占据,汉中王自然不能熟视无睹。虽然有函谷关为阻隔,但司徒飞可不敢保证,这函谷关一定能挡住赵军的强攻。
对于汉中王而言,东雍州丢失,原本雍州之地整体对抗赵军,就成了汉中王单独一人抵挡赵军。所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他长安之地,就单独处在赵军眼皮底下,将来的处境更难。
所以,在汉中王得到消息,洛阳王还没有求援的时候,其已经下令函谷关的守军东出函谷关,救援洛阳。两万函谷关及其潼关守军突然出关,大出弘农府的赵军的预料。弘农府赵军一路向南,在突袭函谷关未果之后,就没有对函谷关继续动手,留下部分军队在函谷关外驻守外,其余的都一路南下,尽克弘农府南部诸城。
所以,汉中王援兵的出现,竟然大破赵军,杀入弘农府境内。镇兵第九镇和禁军第四镇的镇军将军顿时勃然大怒,自己没有去针对长安之地下手,反倒被对方给突袭了,这让两人脸上顿时挂不住了。
两将军与从虎牢关和豫州而来的赵军回合之后,将东雍州与南面荆州之间的防线交给对方,旋即大军折回,在弘农府境内,与汉军大战。或许是因为被突袭而愤怒,赵军士卒与汉军交战,顿时各位勇猛。
两镇大军,合计也有五万有余。除了部分驻守各个城池之外,三万余将士与汉军一番猛战。占据兵力优势的赵军,除了正面与汉军交战之外,还派出万余将士,做出对函谷关猛攻之势。
如果是其他诸侯,函谷关留守的数千汉军或许并不在意。但是,赵军的震天雷一出场,顿时就让函谷关感到压力极大。而担心后路被断,甚至函谷关被破的汉军,不得已,只能边战边退,无法向东/突进。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失去了援兵的效果。
赵军虽然占据了东雍州不少地域,虽然还没有对地方完全掌控。但是,这被赵军占据地域的百姓,对赵军绝对是欢迎的。赵军每破一地,都直接削减了赋税,免除了各种苛捐杂税。就是洛军掌控这里时,因为大战需要征收的粮草,也被赵军免除。
而汉军的援兵,除了函谷关,所带的粮草并不多。尤其是赵军一部在攻打函谷关,让函谷关的粮草无法出关,也使得这支汉军的援兵粮草也成了问题。
固然因为突袭,占据了弘农府数县,但是,他们却得不到这里百姓的拥护,甚至,还遭到了反对。不仅仅是普通百姓,就是一些大族、商人,也对汉军的援兵,极为的不满意。为何?因为他们要从这些县城征收军粮。
征粮?这些被先前被赵军从洛军手中拿下的城池里的百姓自然不愿意了。赵军来了,直接免除征粮,甚至还拿出府库的粮食救助百姓,你们来了还要征粮?这算什么?如果没有赵军为了安抚地方,免除各种苛捐杂税,不在地方征收军粮,自然也不会让这些地方的百姓对汉军征收粮食而不满。
单独一方还没什么,可是一比,就看出差距了。这不仅仅是普通百姓不满,更多的大户和商人也极为的不满。要知道,正真有钱有粮食的,绝对不是普通百姓最多。再加上汉军给出的时间短,自然不会慢慢从普通百姓身上一点一点的搜刮。此外,对于汉军而言,这弘农府的百姓,也不是自己的治下,再怎么征收,也是为了帮助你们。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汉军在弘农府治下数城之内,根本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和欢迎。而原本各城的官员,要么被处死,要么,这回也倒向了赵军,自然不会全心全意的为汉军服务。所以,粮食问题,依旧让汉军主帅极为恼火和忧心。
所以,汉军的行动就激烈了一些,地方官府不配合,征收不利,那就让麾下的将士去抢。顿时,在弘农府西半部分被汉军占据的地域,汉军还是从各地百姓和大户之中强取钱粮。正常的征收已经很让这些人不满了,更别说强取。虽然先前汉军以军队逼迫地方官府征收钱粮,地方官府不甚配合,各地百姓也不满,但毕竟还是上缴了一些。
但让士卒强取,顿时就惹了乱子了。现在的军队可不是有素质的高教育军队,他们也比不上赵军那般严于军纪的军队。不少汉军士卒和将校,打着征收钱粮的名义,开始肆意妄为,强取大户人家的钱财,甚至干出了奸/淫/掳/掠之事。
好么,你们这哪里是前来支援洛军的援兵,分明就是强盗。这下好了,汉军彻底在这些地域失去了仅有的一点好感。在这个时候,早已经做好了清剿全局,也得知了这些地方的情况的赵军,顿时开始最猛烈的攻击。而各个城池的百姓,直接里应外合,欢迎赵军入城。
两万汉军援兵,前后在弘农府只待了不过十余天,就被赵军给包了饺子,全军尽墨了。此战,赵军没有要俘虏。因为这两万汉军突袭弘农府之时,让赵军付出了四五千的伤亡,所以,报仇雪恨的赵军上下,在得到镇军将军的允许之后,将剩余的俘虏全部处决了。当然,也打着处理他们在地方胡作非为、无恶不作的名义行动的。
这两万汉军援兵,不仅没能赶至洛阳,支援洛军,还为赵军做了一点好事。那就是这些汉军在这弘农府的胡作非为,让赵军很快得到了这里的民心。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大族豪族,此刻,都积极主动的配合赵军,主掌地方。
在汉中王出兵支援,在洛阳王向汉中王求援的同时,洛阳王司徒浩也向南面的齐王和蜀王都发出了求援信。虽然洛阳王与蜀王不对付,但此刻,赵军都已经逼至眼前了,其他的诸如面子等问题,早就被他抛至一边了。
齐王和蜀王得到赵军攻打洛阳王的消息要比汉中王晚,但与汉中王和洛阳王一样,都大吃一惊。在听闻消息之后,蜀王和齐王都停止了在江州的小规模战斗,而是开始极度的关注北方情况。
齐王和蜀王接到洛阳王的求援信之后,各个脸色都很难看。洛阳王没有在求援信上威胁他们,但也说出了赵军拿下洛阳王势力范围,对其他诸侯意味着什么。
东雍州南面就是荆州,如此,就同样占据荆州的汉中王和齐王造成影响,而对西面和西南的蜀军也造成危害。尤其是齐王,现在赵军占据的豫州就在扬州的北面,如果让赵军再占据荆州之地,那么,齐王就要两面受敌了。如果加上南面的交州之地和东面的大海,齐军就要四面受敌了。
所以,对于洛阳王的求援,他不得不慎重考虑。不救,赵军顺势而下,对齐军来说,就是极大的威胁。如果救援,会不会引发赵军现在就对齐军的攻伐?相比之下,蜀王除了对局势的担心之外,更多的则是高兴。
先前汉中王和洛阳王占据荆州,整个蜀军内部都传出流言,言自己不如自己的两个哥哥,尤其是久攻荆州不下,更让司徒彻脸上无光。不管现在看到洛阳王将老巢东雍州之地给丢了,司徒彻不由心在狂笑。
不过,高兴过高兴,这救援之事,还是要考虑的。司徒彻本意则是不予理会,毕竟,就算荆州被赵军攻克,自己也是受影响最小的。当然,最重要的是,经过分析,以赵军现在出动的兵力和赵军在各地军队的驻扎情况看,赵军根本就不会立刻向南,对荆州下手。赵军此战的目的,只怕就是洛阳或者长安这两个大燕国都。司徒彻麾下重臣也认为,赵军此次行动,就是要以一次胜仗来宣告赵军的战无不胜,同时拿下大燕旧朝的国都,以在中原竖立新朝赵国替代大燕的气势。
但林世文却没有认同司徒彻不救援的建议,他认为,此次需要出兵救援。就算不是真心要为洛阳王出力,也要打出支援的旗号。对此,司徒彻有些不明白,甚至有些不满。
“林相国,既然你说赵军无意南下荆州,我们何须出兵?难道真要为司徒浩拿回洛阳而战?先前还打生打死,我蜀军将士可不愿为洛军收复失地而死战。”
林世文则沉声道:“王上误会了,莫说我们无意协助洛阳王收复洛阳,就是我们愿意?赵军会做看我们收复洛阳?洛阳王能收复洛阳?我们此次救援,只需要打出旗号,派出少许人马走一趟即可。”
“哦?这是何意?”司徒彻诧异道。
林世文沉声道:“这就是要告诉赵国,我们南方之地是我们南方诸侯的辖地,赵军如果要南下,我们南方诸侯就会联手抵抗他们。如此,让赵军不能随意向南行动。如果我们不动,赵军就会徐徐向南,逐步吞并各个地方,到时候,可就只有我们一个诸侯与之相战了。”
林世文如此一说,司徒彻当下也就明白了。这是要拿着南部诸国的旗帜,来警告赵军南下的举动。
最后,不仅蜀军,就是齐军也大张旗鼓的打着支援的旗号还是调兵遣将,兵派出一支人马向荆州赶去。
林世文说的没错,赵询确实没有立刻南下荆州的意思。除了不想一下子陷入南方诸侯的泥潭里面外,还因为东面一个楚军需要接纳,加上东雍州,赵军要接管这些地方,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赵询来说,他要拿下一个地方,对一个地方彻底的掌控。尤其是一些新政,如果不能在接管之初很好的实施下去,以后就会多出很多麻烦。毕竟,在战乱之期,谁要是不配合,赵军完全可以接着清剿余孽或其他的理由,将他们连根拔起。如果时间长了,必定会形成一大片势力网,对新朝不利。
赵军无意南下,大军在荆州北方之地布下防御,展开对内部的攻伐。也就是说,赵军将洛阳及其周边之地团团围住,与洛阳王所在的荆州隔开,慢慢的收拾。
洛阳城中,守军不多,但也不少。当然,与赵军来袭赵军相比,可就弱多了。城中除了洛阳王王府以及文武百官的府邸之外,最显著的就是先后修建了两朝,在宣武帝时期又重新修缮的洛阳皇宫。
在最开始,赵军出现在洛阳城外之时,洛阳城的守军在城中的丞相府下令下,进行了反击。很可惜,这守城的都输少爷兵,花架子有了,但实力实在太差。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大败亏输,折损万余人。自此,洛阳城守军再也不敢出城。
洛阳城之中,除了向南面荆州之地发出了几时道求援信外,再也没有与外界联系了。而随着赵军大军的不断开来,洛阳城就成了囚牢。
看着城外那绵延数里的赵军军营,看着那气势高昂的赵军军队,城中的文武官员,顿时都成了缩头乌龟。昔日再豪气的官员,此刻也不敢轻易发言。赵军虽然没有攻城,但带来的气势,却让城中所有人感到无比的压抑。
在洛阳这个大燕国都之中,赵军可是早已安插了不少细作。此刻,他们纷纷活动起来,对城中的官员和武将开始拉拢、收买和逼迫。洛阳作为大燕国都,城高池厚,赵询自然不希望大军消耗在这攻城之上,而赵询也不希望用震天雷将洛阳城炸的不成样子。如果能和平解决,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是在赵军南下之前,赵军的细作想要收买这洛阳城的官员,只怕很难。要知道,留在这里的官员,很大一部分都是大燕旧臣,让他们为背弃大燕而自立的诸侯效力,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当然,也有以小部分会被利益收买,但这种人,大部分都是一些无权无势,上不得台面的官员。




第792章 洛阳1
昔日赵军很难收买或拉拢这些有权势的文武官员,但是,现在却大不一样。此刻,洛阳城被赵军团团包围,城中的官员心态也是大为改变。毕竟,与性命相比,与全家全族的性命相比,这些所谓的坚持,已经不甚重要了。
其中,文官则还好些,那些武将,尤其是中低层将校,面对赵军的拉拢,倒的那叫一个快呀。赵军围困洛阳城十余日,城中的将校,已经有三分之一都倒在了赵军的旗帜之下,愿意归顺大赵。
在这十余日之中,城中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压抑。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则稍好一些。赵国治下的各种政策,对与他们而言,都是极其羡慕的。赵军掌控洛阳,他们自然也能享受减免赋税、分配田地、免费读书等政策的。
不过,这些普通百姓也担心洛阳城的大战,会波及到他们身上。毕竟,刀剑无眼,谁敢保证赵军破城之后,不会采取什么手段?这里可是大燕旧都,可是住着大燕的小皇帝,还是洛阳王的老巢。
对于上层的文武官员来说,此刻他们的压力绝对不低。战?打不过!降?这个主意现在也不敢轻易提出。毕竟,这里不仅仅是大燕的国都,更是洛阳王的老巢,谁敢保证他们提出投降,会不会被洛阳王额暗卫给处决掉?
时间拖得越久,越是让城中的官员们揪心,一种无形的压力,让这些官员们都各自盘算着自己的小算盘。
在洛阳城之中,虽然洛阳王没有将小皇帝放在眼中,城中的实权官员和军队都是自己的人。但是,其也没有废除皇帝,文武百官和一些中枢机构都依旧存在。当然,在洛阳城这个大燕国都之中,做主的还是洛阳王府。其余的诸如六部以及御史衙门等各司衙门,都不过是一个空壳子。任何政令,都是有洛阳王府负责。换句话说,大燕正统名义下的六部,虽然洛阳王没有废除,但是,其一点实权也没有。
不过现在,洛阳王府已经掌控不了洛阳城的局势了。面对城外的数万赵军,而洛阳王以及麾下主要臣子又都在荆州之地,所以,整个洛阳城都渐渐失去了控制。在城中官员多次向洛阳王府右丞徐吉询问援兵以及应对方法不果之后,城中的官员都开始四下商议起来,商议眼前的局势,该如何应对。
燕帝现在不过十三四岁的年纪,又没有实权,更没有能力。所以,现在的局面,也使得城中的大燕旧臣开始考虑新的出路了,至于燕帝,现在已经顾不得了。当然,也有一些死忠分子,依旧空喊要与洛阳城共存亡。
吏部尚书周挺的府邸之中,此刻洛阳城之中的几个“位高权重”的官员都齐聚一起,商议他们的出路。不得不说,这些大燕旧臣,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了。当然,能做到六部官职的人,没有五六十岁,也基本上是不可能。尤其是昔日雍王主政之时,这些六部官员,基本上都成了养老的地方。
“周大人,赵军围城已经半个月了,从我们所知的消息看来,整个东雍州之地,只怕都已经全部落入赵军之手。洛阳王的援兵,只怕指望不上了。在这里,你老的官职最高,你老的威望也是最大的。现在,我们当如何应对,你老需要拿出个章程来,好让我们有个准备。”户部尚书苏林抖了抖发白的胡须,闷声说道。
周挺心在冷笑,这苏林将不利的局面已经说破,洛阳被围,外无援兵,现在让自己拿出章程,除了投降,还能有什么?但是,自己要是率先说出了,那么,那么,自己就要承担投降的责任。虽然没有人会因此而难为自己,但是,自己的名声可就臭了。毕竟,这些人可都是昔日忠于大燕的老臣了。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自己的家人考虑。名声臭了,定然会对他们有些影响。
毕竟,不管对谁来说,他们这些身居高位,尤其是身居朝廷中枢的官员,一旦背主,只怕不好的名声就彻底遗留下来了。而且,大部分诸侯和君主,都不喜欢这些身居高位而背主之人。毕竟,燕帝还没有做到天怒人怨的地步。
心思一动,周挺笑着说道:“论起官职,在这里,除了我,你户部苏大人、兵部许大人、刑部贺大人可都是同一等级的。说道威望,我们这里的人,还有威望吗?赵军围城,自由洛阳王负责,我们,没有权利,更没有实力去做什么。如果苏大人有什么主意,但说无妨。”
周挺的话倒是不假,六部之中,虽然因为重要程度和权势,高低有所不同。但是,六部尚书的官职和地位,却是一样的。此次前来的六部尚书,除了工部和礼部之外,其余的都在这里。而这两部的尚书,则都是死忠于燕帝的老臣,此次他们商议,自然不会邀请这两人前来。
苏林心在暗骂,这周挺早就暗中联系自己部下门人,打着投降的念头,可现在,却偏偏不开口。当然,苏林也希望率先提出投降的是对方。正如周挺担心的那般,率先喊出投降的人,定然名声会大跌。
苏林倒想率先提出投降,毕竟,投降赵军,说不定还能得到赵军的重视,被对方所看重。不过,他并不清楚赵军对城中大燕旧臣的态度,也没有与赵军联络的方法。所以,他才向周挺询问,他可是知晓,身为吏部尚书,其名下可是有着不少的亲信的。虽然赵军在城中的细作还没有联系六部以及各部主要官员,但是,他们都知晓,赵军已经开始与城中的一些将校,城门令开始联络了。
兵部许儒急声道:“好了,不要说这些无用的话语。现在情况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洛阳王只怕是指望不上了,援兵根本就无法赶来支援。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洛阳王的援兵赶来,只怕这洛阳城外的赵军,就早已经破城了吧。”
“现在我们商议,如果诸位还是这般废话连篇,那许某就不奉陪了。大不了,等洛阳城破,是生是死,自有天命。”
许儒的一番话,顿时让周挺和苏林每天直皱。要是就这般散了,只怕别想在一起谋划归降之事。要是等赵军破城,谁知道他们这些大燕旧臣以及洛阳王麾下的“重臣”回师什么结果。
苏林闷声道:“许大人勿要急躁,既然是商议,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周大人,据闻,你下面的不少官员,今日都在与城中的一些来历不明的人交往甚密。想来,此刻赵军大军围城,洛阳危在旦夕之际还能有心情与这些来历不明的人吃喝玩乐,定然是另有门路了。竟然如此,周大人何不说出来,让大家商议一番,也好让诸位有个出路?”
周挺心在暗骂,但既然苏林说的如此明白,其他人也不是笨蛋,自然早就清楚自己这几日的所作所为。于是,只好闷声道:“下面的小崽子在忙些什么,这岂是我所能知晓的?我是他们的上官,是他们的恩主,可不是他们的爹娘,总不能事事的关注他们吧。”
“不过,据我所知,他们似乎与一些商人交往甚密。不过,这也只是私事而已,周某并不会去关注,也不会去过问的。”
见周挺还在装模作样,苏林气的真想将手中的茶水泼在对方的脸上。不过,既然他自己已经点出了问题,也只好说道:“商人?这洛阳城的商人,大多都是与赵国有不菲关系的。如此说来,他们定然与赵军的人,有了联系。洛阳城被围,各衙门都在考虑出路了……”
许儒冷声道:“这般说来,赵军的人已经在城中活跃了。我们六部、都察院等各部衙门,都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子,在外人看来,我们这里,不过是养老的地方。现在,赵军围城,救援不至。就算我们是六部尚书,又能如何?”
“苏大人所言,不过是降赵而已。既然大家心中都清除,何必在遮遮掩掩?诸位,城外的赵军可不会给我们时间让我们慢慢考虑。而城中的那些官员,也不会等我答复。要是他们直接与赵军联系上,献城而降,到时候可就没我们什么份了。”
许儒的一番话,顿时让在做的十余人心在急切起来。没错,如果还没等他们商议出结果,洛阳城反而被赵军拿下,那么,洛阳城就不关他们什么事情了。到时候,么要说好处,就是能不能保住性命,保全财产和家族还是两说呢。他们是旧臣,不管是大燕旧臣还是洛军臣子,对于赵军而言,都是敌人。要是赵军要清理洛阳城,那么,他们的结果,定然不会好到什么地方去。
刑部尚书贺名章沉声道:“许大人担心的不无道理,诸位大人,现在不要再有顾虑了,洛阳城已经是守不住了。要是洛阳城被破,我们这些可就是俘虏了。到时候,别说在赵军之中出仕,就是能不能保命还两说。”
“诸位,就算赵军不会用我们,但是,我们也要为子孙考虑一下。要是被赵军冠上什么罪名给抄家灭族了,倒时候可就……”
周挺此刻也顾不得什么矜持,更顾不上什么骂名了。当即就说道,“如此说了,诸位的意思都是降赵了。既然如此,大家就齐心协力的商议投降问题。现在,城中军队都是洛阳王的人,不过,我们与这些守军,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现在,洛阳王不在,洛阳王的援兵也无法抵达,城外被赵军围的水泄不通,逃跑,是没有可能的。所以,不仅仅是我们,就是这些洛阳王的亲信,此刻只怕心中也在摇摆不定。至于那些普通低级官员和将校,就更不用说了。先前苏大人也说了,他们早已经与赵军的人勾搭在一起了。所以,为了加大我们的筹码,亦或者说是功绩,我们不仅仅需要拉上朝中的文武官员,就是这些留守洛阳城的将军们,也要一起拉上。”
“赵军之所以没有强攻,只怕也不愿意让这国都陷入战火,既然如此,我们此刻能让洛阳城和平的落入赵军手中,就算不被赵军重用,但我们的子孙,也会因此而受益。赵军,必须要给我们这些对他有利,主动归降的人一定的好处。毕竟,南方还有大片的地域和数个诸侯没有归顺呢。”
苏林点头道:“好,即如此,周大人与本官就联络各部官员,许大人和贺大人则联络城中的守将,我们合力劝服他们,让他们归顺大赵。”
许儒道:“苏大人如此安排,倒也合理。不过,除此之外,周大人还要与赵军的人拉上线,最起码,也要让城外的赵军知晓我们的所为。另外,本官建议,最好能劝说皇帝,让他率城中大小官员归降大赵。不管对于赵国还是皇上,这都是有好处的。”
众人自然明白许儒的意思,如果燕帝归顺大赵,那么,对于赵国而言,这绝对是大好事。连燕帝都归降了大赵,这岂不正是说明,大赵乃天命所归?另外,燕帝归顺大赵,也能因为主动归降而保全性命。
苏林扫视了诸人一眼,道:“就这般做,不管如何,我们也是大燕老臣,能保全皇帝的性命,对于我们而言,也算对大燕有个交代。”
洛阳城之中的情况,自然很快传入城外的赵军手中。关乎燕帝,赵雄也不敢擅作主张,直接将情况报之幽州城赵询所处。
“洛阳城要投降,这不出乎我们的预料,但这个燕帝,对于我们而言,确实不好处理。”幽州城中,裴毅苦笑着说道。
司徒亮冷声道:“不好处理?有何难以处理的。直接让洛阳城外的赵军在破城之际,将之斩杀。只不过,如此就需要一人为此负责罢了。实在不行,就让洛阳城的大燕旧臣或洛阳王的臣子为之承担罪名。王上,臣以为,虽然燕帝归顺对我们而言,有好处,但留下他,同样有遗患,不如,就此除去。”
赵询明白司徒亮的意思,这燕帝怎么说也是大燕皇帝,难免会有一些心思不轨之人会以此而弄出点事情来。此外,自古以来,亡/国之君一般在新朝,都不会有好下场。不过,赵询到有些不忍心,如果这燕帝是一成年人,赵询说不定就此直接下令下手。而现在的燕帝,只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而已。
此外,自己的侧妃之一,还是大燕公主,也算大燕皇室一员。算起来,这燕帝还是自己侧妃的子侄辈。这也是赵雄没有对燕帝直接处理,而上报回来的缘故。
赵询想了想,历史上,赵匡胤黄袍加身都没有处决后周皇帝,自己难道还非要除掉这一个被人当作摆设的小孩?再说了,就算有人想要利用这燕帝,但自己惧怕吗?思虑了少许,赵询对吕子良暗暗示意了一番。
看着赵询的表情,吕子良自然明白赵询不愿意下手,也知晓这燕帝与侧王妃之间的关系,于是,沉声道:“这燕帝归降,对于我们而言,则有着大好处,大燕的皇帝都向我们大赵臣服,这岂不正说明,我大赵奶天命所归?另外,以我大赵现在的实力和内部情况,就算有人想要利用他,能出大事吗?我们大赵惧怕吗?”
“其次,就算我们将罪名加在别人身上,但是,燕帝之死,定然与我们难脱关系。到时候,定然会有不少人认为我们大赵难以容下这一个十余岁的孩子。这也是历史上各代王朝都难以摆脱的骂名。”
“另外,南方之地,还有数路诸侯与我们敌对。如果我们能容下燕帝,那么,南方诸侯之下的官员、将校,也不会担心他们的过去,而日后能否被我军接纳。如此,在我们南征的过程之中,定然会让一些诸侯将领因此而降。但如果不能容纳,势必会让南方诸侯以赵军要清理那些过往做过错事官员的责任,甚至要清洗南方与其做对之人。到时候,定然会让南方诸侯之下,齐心协力的敌对我们。虽然我们只是处理燕帝,但到了这些诸侯的嘴里,定然会变味。”
“不仅仅在南方,整个天下,大燕虽然亡了,但其影响还在。虽然不会有人因为我们处理了燕帝而反对我们。但定然有一些出身大燕的官员,亦或者那些儒家读书人,定然也会对此而有议论。”
赵询点了点头,道:“说的不错,本王难道还不能容下一个亡/国之君?就是西域之地的那些国王,只要归顺,本王都能接纳,难道就不能接纳一个燕帝?”
见赵询下了决定,司徒亮只好说道:“王上如此,倒也能凸显我大赵的仁义之名。不过,臣建议,大王亲自南下洛阳城,接纳大燕国都和燕帝的归顺,一次,来凸显我大赵的名正言顺。”




第793章 洛阳2
虽然赵询没有同意杀掉燕帝,但司徒亮却提出,让赵询亲至洛阳,接受燕帝的投降。
“有必要如此?洛阳城已经被团团包围,直接让赵雄所部接管即可,本王无需南下一行吧?现在我们正在准备与楚军完成合并之事,至于东雍州,战事已经大体完结。本王是否南下,并无太大影响。”赵询沉声说道。
虽然如此说,不过,赵询心中已经猜出司徒亮的意思了。
吕子良和裴毅也先后说道:“王上,臣以为,司徒大人此言,甚为有理。王上需亲至洛阳,接纳燕帝归降。”
司徒亮接着说道:“这洛阳城不仅仅是洛阳王的老巢,更重要的是,其是大燕的国都。如果没有燕帝的归顺,赵雄将军接管洛阳城,自然是没有多大问题。不过,燕帝归降,这赵雄将军就不能做主了。”
“燕帝毕竟是大燕的皇帝,在大赵之中,除了王上,其他人都无权接受燕帝的归降。如果赵雄和其他任何将军接受燕帝的归降,就算王上不会有意见,但文官们,定然会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