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逐鼎-第3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记录、请示,并报请门下省审复后授职。
四司官员分掌如下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假告身、假使,其中有一人专掌选补流外官。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一人判南曹,均为尚书、侍郎之副。司封郎中,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司勋郎中,掌官吏勋级;考功郎中,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若官员死亡后,史官要为其立传,太常要议隘,若要铭于碑者,则会同百官议其宜记述的事迹上报,然后考功郎中通报其家属。
在六部里面,吏部排在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掌管官员的升迁。掌握了这全部门,自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许多奸臣,都是以兼任或者掌控此官而兴风作浪。
在大赵,凡武将升迁,则有枢密院和吏部共同考核,核实功绩,且如武备学院学习之后,方可升迁。
户部,掌天下财政、民政,包括婚姻、钱谷、贡赋等。所属有户部、度支、金部、部四司。其中户部郎中、员外郎,掌户赋役、贡献、镯免、优复、婚姻、继嗣之事;度支郎中、员外郎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与中书门下省议定上奏:金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管理两京市、宫市等交易之事。并供给宫人、王妃、官员奴婢衣服;仓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之事。
故而,因为他的权力,一般都在三省六部制之中,占据第二位。原本,户部还掌控天下土地和水陆道涂之利,但赵询将准备将其单独分离出去,另立一司为土地水利部。户部掌控太多,赵询不担心其出问题,反而担心其精力有限,故而将其分离。
第762章 立国2
兵部,掌六品以下武官选授、考课、主持武举,以及军令小军籍和中央一级的军函,但并不直接带兵。所属有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
其中兵部郎中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身诸事;一人判簿籍及军戎调遣之名数。员外郎一人掌贡举、杂请。一人判南曹,岁选解状。皆为尚书、侍郎之副;职方郎中、员外郎,掌地图、城徨、镇荐,烽候小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蕃客至,鸿肿寺先询问其国山,小风土,然后制成地图上奏,并送副图于职方司。殊俗入朝,则图其容状及衣服样式通达于上;驾部郎中、员外郎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库部郎中小员外郎,掌兵器、卤薄仪仗。
虽然兵部不直接带兵,但其却掌控这调兵之权。天下军队的一举一动,都要在兵部手中调动。当然,在大赵,兵部和枢密院相互配合,先相互挟制。
在大赵,兵部还掌控这大军后勤的拨给,军官升迁的考核,军法军纪的督察等诸事,其权利非常重要。正所谓凡将出征,告庙,授斧钺;军不从令,大将专决,还日,具上其罪。凡发兵,降敕书于尚书,尚书下文符。放十人,发十马,军器出十,皆不待敕。卫士番直,发一人以上,必覆奏。诸蕃首领至,则备威仪郊导。凡俘馘,酬以绢,入钞之俘,归于司农。
礼部,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管理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原本的礼部,还掌控这天下的书院、学校。但赵询将教育单独隔离之后,与礼部拆解。但科举之事,依旧是礼部负责。
在以前,对于朝廷的广大官员来说,礼部也是他们接触最早的,因为科举考试,就是礼部负责举行的。还有。所有的学校、私墅,都是礼部掌管的。会通过礼部,形成一个个势力网。不过,在大赵,其教育一项,被单独剥离。因为在赵国,施行的是新式教育,士农工商,算术,匠做等都在科举之列,教育之内。负责礼仪的都是一些思想比较顽固、刻板之人,难以新式教育。
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并平议国家之禁令。其中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诸案件,为尚书小侍郎之副贰。凡是审理大案件,可用尚书侍郎之名义与都察院都察御史、大理寺卿组成“三司”共同参议。
其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有司衙门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职掌他省及衙门的部分文书收发和某些日常政务。秋审处,掌核秋审、朝审各案;减等处,掌汇核各省及现审各案之遇赦减等事;提牢厅,掌管狱卒,稽察天下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囚粮及药物等;赃罚库,掌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物件,并保管本部现银及堂印;赎罚处,掌罚罪事;律例馆,掌修订法律。
工部,在大燕则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国家农、林小牧(军马除外)、淡业之政,以及诸司官署办公所需纸笔墨之事。所属有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其中工部郎中、员外郎,掌城池之工役程式,为尚书、侍郎之助手;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员之职田、诸司官署公田的配给;虞部郎中、员外郎,掌苑固小山泽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给和蚊猎之事;水部郎中、员外郎,管理河流过渡、船册、沟渠桥梁小堤堰、沟汪的修络沟通,以及渔捕小漕运诸事。
但在大赵,则与之不同。大赵工部职掌兵甲器具、攻城器械、新式器物利用之式,掌天下匠人,控天下铁器作坊,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等事关国务诸事,无不综理,并主管天下水利工程财政预算和统一度量衡。
故而,在大赵,工部是主管天下工匠的衙门,同时是研发兵甲器具、攻城器械和新式武器的衙门。此外,还负责各地工程建设的预算和新朝的统一度量衡单位。
商部,自然不言而喻,掌控天下商人,对商业进行引导。兵处理各种不足以引动地方官员或难以用律法分割的商业矛盾和纠纷,并负责商业牌照的颁发。
农业水利部,负责大赵田地、农业、水利建设、河道疏浚。控天下之田地,引农业之兴衰,兴水利之工程,防河道之险峻。具体则负责丈量田地,安顿百姓,引导农业、种植新式农作物,并与工部一起负责天下水利建设,河道疏浚、防治等诸事。
教育部,一目了然,负责教育诸事,掌控天下书院、学校。
九部尚书都是空置,现任最高官员,也皆是侍郎,以待功劳而提升。毕竟,现在大赵尚未一统,且各部尚书加上三省主官,合起来就相当于新朝宰辅,自然不能现在一下就全部安排。不然,日后功劳就难以安置了。
为了防止专权,新朝律令,三省三院九部官员,不得兼任和遥领其他任何实职,各部官员,皆有熟悉相应诸事的官员担任。
此外,大赵的监察机构为都察院,其中,主官都察御史,一人,正三品;御史大夫二人,从四品。
由于御史台具有相当的权力,相当于整个帝国的监察机关,个置关键。赵询则直接将原本从三品的督察御史提升一级,与九部尚书并列。且都察院直接向国君负责,绕开三省,如此,督察御史级都察院上下官吏才能无惧其他官员的阻碍和威胁,直言进谏,才能更好的发挥监察作用。
都察院下属三殿前御史司、督查司、监察司三司。其中,殿前御史司则监察朝中百官、皇亲国戚、勋贵。督查司,则分布诸州府县,监察地方官员,有直接向皇帝密奏之权,其密奏,无需经过三省查看,直接面呈皇帝。此可谓是地方官员头上的一把刀,地方官员自然会拉拢腐化他们。故而,督查司在各地的督察使都会不定期轮换。
监察司,负责天下牢狱诸事的核查,尤其是被判定死刑的案例,都必须经由监察司、大理寺和刑部三大衙门统一复查,才可定罪。此外,其还负责各地上告冤案的查察。
此外,其下还有六寺衙门。其长官为卿副长官为少卿。
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由秦之时的廷尉发展而来。除卿、少卿外,还有大理寺承、大理正二人,司直六人、评事十二人、狱承二人等。
太常寺,设太常博士四人,太祝六人,奉辛郎二人,协律郎二人。下设郊社署、太乐署、鼓吹署、太医署、太卜署。
光禄寺,辖太官、珍横、良酝小卓醒四署,用掌郊祀、朝宴之膳食供设。
太仆寺,辖乘黄、典厩、典牧小车府四署,掌天子小王公车马养护选择之事。并与兵部一起,监管大赵在各地的牧马场,掌管地方牧马诸事。
鸿驴寺,掌典客、司仪二署,典客署掌外来使节小四夷君长朝见之礼、收贡、回赐,并有掌客十五人,司仪署掌高官凶丧眸葬营墓之务。
内侍寺,主管内宫太监和宫女的选拔,核查。
此外,还有宗人府,官员全为皇族,掌天子宗族谱蝶及外戚事务。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撰写帝王族谱,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号、世袭爵位、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替他们向皇帝报告,引进贤才能人,记录罪责过失之机构。不过,赵询没有亲弟兄,只能自己掌管,但其记录皇室成员的一切,自己的已经有多个儿子、女儿,并不为此担心。
大赵皇家学院,有大赵国君为学院宗长的书院,也是大赵最高学府。其下有经学,学习儒家经典,算是正统学说的聚集地;律学,法家学说,吏部、都察院、大理寺等官员都需要在法学院学习之后,方可就职;匠学,各种工匠、技师学系;水力学,水利工程学系。算学,学习算法之术;武学,也就是武备学院,是武将学习之地,此外,还有十余个各个不等的学系,囊括各个方面。
少府,辖中尚署,掌膀祀圭璧、天子佩饰;左尚署,掌车乘制造;右尚署,掌鞍辔、纸笔等:织染署。掌冠冕小组绶小织仞小染色,有染坊使;掌冶署,掌玉器、金属器制作;各署小监还有监作多人不计。
内务府,内务府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诸如皇家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还把持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内务府主要机构有“六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广储司,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内务府掌管皇家府库,下辖皇家商号。
内务府下六司三院,三司,广储司设总办郎中、郎中、主事、委署主事、书吏,掌内府库藏,领银、皮、瓷、缎、衣、茶六库;都虞司设郎中、主事、委署主事、书吏,掌内务府武职官铨选及畋鱼之事;掌礼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赞礼郎、司俎官、司祝、司香、司碓、书吏、掌内廷礼乐及考核太监宫女品级;会计司,设郎中、员外郎、六主、委署主事、书吏,掌内务府出纳及庄园地亩之事。先用宫女、太监,亦由该司与内侍司共同选拔、管理;营造司,设员同掌仪司,掌宫廷修缮工程;庆丰司,设员同掌仪司掌牛羊畜牧之事;邢事司,掌审内宫太监宫女刑狱案件;
内务府三院,上驷院,设兼管大臣、卿、堂主事、笔帖式、下分左右二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委署主事,掌御用马匹;武备院设兼管大臣、卿、郎中、主事、委署主事、书吏,掌宫廷侍卫器械制造;奉宸院,设总理大臣、卿、郎中、员外郎、主事、良署主事、苑丞、苑副、委署苑副、笔帖式、书吏,掌皇家园林、行宫和祭天之地。
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但赵询尚且自称王,故而现只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没等三级,一级最高,三级最低。勋爵不领民,不治民,但其之罪责,直接有三司审理,享有不等食邑。当然,这些食邑不是将土地或地方百姓分封给他,而是领取相应等级百姓缴纳的赋税作为俸禄。
为了不致使勋爵越来越多,凡有爵位者,一代降一等。也就是说,不管其是几等公,子继承其位者,直接变成相应的几等侯。不如此,日后朝廷会因为越来越庞大的勋爵拖累。当然,也会因为勋爵的数名太大,而导致勋爵的廉价。
前朝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在大燕,无论职事官或勋官、散官,均可按官品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地,职事官还可按品占有不等数量的职分田。另外,京官每年还有禄米,按照等级的高低分发,高级官员还有货币形式的俸禄。
此外,大燕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称“常假”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假七天)、定省节(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关系而定时间长短)、病假(最长不超百日。过百日则解职)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称致仕,五品以上官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
但在大赵,官员的俸禄,全用大赵钱币的方式进行发放,取消了土地和俸料。这也是勋爵不赐田地,直接赐予相应等级的钱币作为食邑。
大赵定律,同品级的官员,基本工资是相同的,不会因为有的县富裕,工资就很高很高,而有的县贫穷,工资就很低很低。在基本工资之余,还有浮动工资,主要是根据朝廷的绩效考核来发放的。绩效考核成绩好,奖励就高,绩效考核成绩不好,奖励就低口这样一来,既可以限制土地兼并,又可以减轻官员的负担。
无论是在大楚还是在大燕,地方州府县都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府县的官员要比下等的官员有更多的晋升机会,但在大赵,则取消了不同的府县等级划分,只要是属于帝国管辖范围内的州,地位都是平等的,哪怕是远在万里开外的西域诸府县,其长官都享有和内地的州同等大小的权力。同时,在艰苦地区工作的州长官,可以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这也是赵询想要鼓励官员能在艰苦的地方,更好的为民服务。
在大燕,朝廷中央军队为卫军,地方之上为府兵,府兵为卫军的预备军。在大赵,中央军队为禁卫军和镇军,地方之上则为府兵和县兵。其中,府兵县兵则为府县的治安军队,相当于武警。其外,其也是中央军的预备役。
此外,在大赵,不管是枢密院还是兵部,都无权直接调动军队。大赵军队直接接受皇帝的指挥。兵部只负责兵员的招募,训练和指挥都不归兵部。枢密院管辖。赵军的所有粮饷、装备,全部都由中央财政负责支出。地方官府和个人团体,都不得插手,违令者,格杀勿论。其中,禁卫军和由亲卫军改编的御林军的军饷,直接有内务府拨给。
大赵军队按照地方情况的不同,分布在全国各地,和各个州府县等地方官府,并没有严格的联系。各个不同的军镇军将军,每四年调整一次,任何一个镇军将军,都不得在同一个军,连续担任将军超过八年。
此外,大赵海军隶单独成一军种,与陆军并列,同时受皇帝直接指挥。
不管是海军还是陆军,武将升迁,必须如皇家学院武学学习,之后才会升迁调动。
因为大赵并未一统天下,所以,并未对地方州府县进行其他的改制。只不过是将赵军的制度,推平至各府县。
虽然大赵并未册封王爵,但是,东部突厥部落,其首领依旧被赵询亲自册封为可汗。西域诸国降王,也依旧是王爵。不过,他们昔日是手握实权的一国之王,现在,他们只不过是一个只领着食邑钱财的勋王。
此外,因为大赵的强盛,在定州以北的室韦部落,也向赵王臣服,愿为赵国藩属。而赵询也册封室韦部落首领蒙兀佋为室韦大都督,统辖室韦部落。
第762章 唐亡3
赵王立国,天下皆惊。但相应的反应,却并不是很大。除了齐王慕容成大骂赵询不义之外,其余诸侯都默不作声。
对于齐王的破口大骂,赵询还是理解的。毕竟,这齐王是大燕的皇室成员,其占据一个很特殊的名分。但是,随着大赵的立国,他身上的皇室血统,将失去最后的一丁点作用。
当然,齐王能做的,也仅仅是口头上的责骂,但实际上,却不能做出一丁点的应对手段来。对赵询而言,慕容成的怒骂,他完全不用理会,也没有理会的价值。
用了半个月,才讲立国诸事处理清楚,将各司衙门体系给搭建起来。至于其他的,他也没有时间去理会和关注。而南方诸侯,在赵询立国之后,各地的攻伐行动加快了许多,这让赵询都微微一怔。
“王上立国,对于诸侯而言,绝非好事,而且还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他们看来,王上立国,就意味着要对南方进行一统,他们不能不着急。”枢密使司徒亮笑着说道。现在,司徒亮可是正二品大员,步入朝廷正统了。算起来,他也是当初和赵询一起历经多次大战而至今日,从营兵首领幕僚到今日的正二品,也算功德圆满了。
“哦?看来,立国还能让南方乱的更快,战的更猛了。”对此,赵询也是希望看到的。南方越乱,对自己越有好处。
确实,在赵询立国之后,南方诸侯的行动加速了许多。而在荆州,处于数路大军围攻的唐军,终于还是没能守住司徒弟兄的攻击。
在赵询立国之后,原本位于荆州南部的江州境内,与齐军争夺江州的蜀王司徒彻,也终于开始将刀叉此项了唐军,也向在荆州这块蛋糕之上分上一块。
对于唐军而言,蜀军带来的威胁可比北方的汉中王和洛阳王大多了。蜀军不仅兵甲犀利,而且兵多将广。但在北方,虽然汉中王和洛阳王已经占据荆州北方,但是,其与唐军中间尚且隔着一条汉江。此外,北方的汉中王和洛阳王也在为年前大战的损失,慢慢的舔着伤口。
于是乎,唐显当即调动境内军队,向南回防,以抵御住蜀军的威胁。此外,唐显认为,赵询立国,与赵国相交的汉中王和洛阳王定然也要加强北方防线,对己方荆州的行动,应该暂时的停止下来。
然而,唐显猜错了。赵询的立国,让洛阳王司徒浩和汉中王司徒飞更铁了心要加大对荆州的行动,无他,他们要更大的缓冲之地。正如唐显猜测的那般,赵询立国,对与汉中王和洛阳王的威胁太大,他们需要更大的回旋余地和战略纵深。
然等到唐显大军难调之后,洛阳王和汉中王的联军就开始加大的攻伐之势,原本修整的各部大军也纷纷调动起来,压向唐军阵地。
联军大举入侵,坐镇襄阳的唐文并不害怕,因为联军没有水军,而襄阳的唐军则掌控了万余睡觉将士。拥有大小战船近百艘,其他的不敢说,但是,据守汉水是没有问题的。
故而,唐文也不主动出击,也不越过汉水去攻击联军,就以汉水为限,死死的守住汉水,双方在汉水一线苦战不休。虽然联军也开始在汉水上游修建水寨,建立水师,但依旧不是有完备水师的唐军的对手。
然而,一条消息却让坐镇襄阳的唐文浑身发冷。联军趁着在汉水以北大举进攻之际,却派出另一支大军向东南而行,直接攻入春陵府与江夏之间的竟陵府之地。
因为唐军都据守襄阳,所以,位于襄阳东部侧后的竟陵府诸府县很快被唐军势如破竹的杀了进去,大有占据竟陵府全境的趋势。
竟陵府位于春陵府和江夏府之间,位于襄阳府东南侧,江陵府东北部,地势很是关键。一旦此地被占据,就等于一刀割在了荆州的腰部。不管是西北面的襄阳府还是南面的江夏府、江陵府都要收到侧翼的打击。对于唐军而言,这是一个再坏不过的消息,尤其是,竟陵府无法运用水军阻拦。
“不可能,敌军是如何下去的?春陵府六成被赵军占据。虽然有四成被洛阳王的军队占据,但是,其根本就不与竟陵府想接。这洛阳王的军队,是如何穿过赵军之地而南下的?”听闻此消息,襄阳城的唐文当时根本就不相信。
随后,探子传来的情报才知道,洛阳王以春陵府剩余四成的地域,换取大军通行的全力。
因为汉水的缘故,洛阳王和汉中王的大军根本无法南下,而春陵府又有六成地域在赵军手中。逼不得已之下,司徒浩用春陵府的剩余地域,换取了大军南下的条件。司徒浩如此选择,他也是无奈的选择。除了要南下彻底击败唐军之外,也是因为春陵府是其与赵军的隔离地带,原本规定,不得大规模驻扎军队。而春陵府东部区域在赵军新政的实施下,变化很快,而西面的诸府县百姓纷纷逃亡,使得剩余地域境内民生凋敝。见此,司徒浩干脆心一横,就将其余的地域,换给了赵军。
枣阳、义阳、竟陵等府县先后陷落,让襄阳的唐文怒骂之外,也开始为接下来的出路考虑起来。尤其是竟陵陷落,使得襄阳府有后路被断的危险,甚至处于敌军的南北夹击之中。
消息传至坐镇武陵府,指挥洞庭湖水军抗击蜀军的唐显耳中时候,唐显沉默了半晌,最后菜冷冷的吐了口气,“撤!让他们立刻撤军。”
此刻,唐显不得不让襄阳府的唐军撤出襄阳,尤其是水军,虽然这个选择对唐显而言是痛苦的选择,但,其也是无奈的选择。
襄阳府是荆州的中心,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政治角度来讲,这里都是荆州的要害。占据襄阳府,才算是拥有荆州,失去襄阳府,也就相当于失去了荆州。唐显其实是最不愿意撤退的,他毕竟是荆州之主,堂堂唐王。
但是,心在紧迫的形势逼得他不得不撤军。竟陵府丢失,也就意味这襄阳府成为被敌军四面包围的死地,不撤军,也只能与北方联军多僵持一段时间罢了。在襄阳府北面,东面和南面,都将士联军的大军,事实上,自此竟陵失陷,北面的联军就已经对襄阳府构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来自樊城、枣阳、竟陵等三个方向的联军,随时都可能对襄阳府发起总攻。北面和东面的联军还好,但占据竟陵之地的洛阳王大军,才是最致命的,他们随时都可以直接进攻麦城、当阳一带,将襄阳府彻底隔离,断绝襄阳府大军的后路。
而在南部,蜀军的攻势也愈发猛烈,唐显需要更多的军队来阻敌。襄阳府尚有一万五千步卒和一万水军,这都是唐显所需要的。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唐显麾下重臣都极力主张撤退,尽早脱离襄阳府这个死地。
“撤比不撤好,早撤比晚撤好!另外,襄阳府丢给司徒兄弟,他们也会因为襄阳府的利益分割而内斗,会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这是唐显麾下头号重臣范子宇的观点。
虽然知道,襄阳府一旦丢失,也就正真意味着他唐军再也无力翻身。毕竟,没了襄阳府大义,别的不说,就是各地的大族豪绅也不会再继续支持他,而地方百姓也会认为荆州换了主人了。
但是,面对如此严峻地形势。面对蜀军的越发猛烈的攻击,唐显不得不下令撤退,虽然他当初在襄阳府喊了无数次要和襄阳府共存亡之类的口号,尽管他离开之时下令唐文死守襄阳府。可是,他现在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
等到听闻竟陵府敌军开始向西行动,有准备堵塞汉水航道迹象之际,唐显再也坚持不下去,当即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因为唐显非常担心竟陵府南部的江夏府和江陵府会被敌军占据,唐显让唐文退职江陵府据守,而水军,则撤至江夏的夏口据守,封死汉水进入长江的入口。此外,其还下令将襄阳府境内的大船,全部拖走,不留给联军丝毫。
对于司徒浩和司徒飞而言,占据襄阳府,就等于已经拿下了荆州大部,甚至已经有了拿下荆州全境的趋势。原本,占据襄阳府之后,汉中王和洛阳王确实要为襄阳府的利益分割而相斗。但是,现在他们却没有。
如此,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南面蜀军的行动,让他们二人不得不放下内部的利益划分。虽然他们与蜀王司徒彻是亲弟兄,但是,他们可不认为司徒彻会因为他们是兄弟而放过他们。
对于司徒浩和司徒飞而言,现如今唐军被自己二人联手击败,这荆州之地,已经是自己二人的囊中之物,但蜀军现在却也来攻伐荆州南部,分明就是趁火打劫。司徒浩和司徒飞一直都在防备司徒彻,现在如何还会让他如意?当即也挥军向南,准备毕全功于一役。在他们二人看来,只要占据了荆州,就有了与蜀军对抗的能力。
“混蛋!”得知襄阳府被自己的两个哥哥联手拿下之后,正在猛攻武陵城的司徒彻不禁怒骂一声。
司徒浩和司徒飞能南下攻打荆州,还是他司徒彻引导而来。当初蜀军和唐军都将目标对准了江州。为了不让唐军在江州获利,司徒彻才讲司徒浩和司徒飞拉上,本意只不过是想让他会和司徒飞与唐军打个你死我活,自己好从中取利。谁知现在唐军竟然一败涂地,让司徒浩与司徒飞获利甚大。这也是司徒彻急急忙忙从荆州回撤,转而对荆州采取行动的缘故。在这般下去,荆州可就与他蜀军无缘了,他焉能不急?
武陵城是一座易守难攻地城市,背靠洞庭湖,当初齐军在这里驻扎了多年,与雍军相抗,修建了大量的坚固堡垒,尽管齐军衰败,但这些坚固堡垒却没有被拆掉,相反的,自此唐军占据这里,抗击雍军可能来的攻击,也在此拼命的加固武陵城的防御。
也是因为武陵城,昔日齐军的洞庭湖水军才能击败雍军的入侵。唐军占据荆州之后,一边断绝洞庭湖水军的补给,一边借着昔日在卫军的关系,最终将洞庭湖水军拉拢过来,在此地建立牢固的防御线。
唐军凭借武陵城和沅水,愣生生挡住了蜀军的多次猛攻。使得蜀军在武陵城之外,不得寸进,让司徒彻恨得牙痒痒。尤其是唐军北部之地纷纷被洛阳王和汉中王占据之后,唐军依旧据此而守,分毫不退,让司徒彻更是气的大骂不止。
虽然武陵城坚固,但周围的城池却并不是如此,随着蜀军越聚越多,武陵城终于成为孤城。不过,凭借沅水和洞庭湖水军,依旧让蜀军止步于此。
而在江陵府和江夏府,对于唐军而言,情况并不乐观。北方的汉中王和洛阳王联军步步紧逼,直扑江陵府和江夏府而来。在丢失襄阳府之后,唐军上下,已经开始对坚守地方,不抱希望了。特别是失去大部疆域之后,唐军的后勤补给,成为制约唐军据守的最大难题。
毕竟,没有粮草物资,再多的士卒,又有何用?虽然当初与赵军达成协议,但依旧不能补充唐军现在索要消耗的物资。
“唐军,完了!”武陵城中,唐显对自己的儿子唐文如此说道。
“父王……”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现在,也该考虑出路了。为父能做到今日之地步,已经满足了。不过,你们弟兄还有这些孩子们,不知道陪着我一起在这里送葬。如今北方霸主赵询终于露出了獠牙,有一统天下之意。为父有意让你带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