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极品国医-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排排的黑色轿车,全是本市各单位、各部门领导的官车。
来出席会议的不仅有质询组的成员,还有受邀而来的社会各界的听众,包括媒体记者和市民代表。这种质询会的形式,在骆志远看来,其实类似于后世的听证会了,只是透明度和参与度远不能与后者相比。
“三毛”厂和“一毛”厂的很多职工自发前来听会,不多时就在组织者的引导下进了礼堂,各自三五成群找地方坐下。这个礼堂能容纳两千多余人一起集会活动,“三毛”厂的鼎盛时期,干部员工总数也超过了两千人。
骆志远和唐晓岚静静地站在侧门口。轻纺局的局长张孝语和主持本次质询会的分管副局长宋念波等人则迎在正门处,等候着市领导的到来。按照计划,分管副市长常书欣要来出席活动,而且还作为质询组的主要成员。
不多时,一辆黑色的红旗轿车飞驰而至。车门打开,副市长常书欣好整以暇地下车来。骆志远顺眼望去,见此人身材不高、微胖,圆脸,四十出头的年纪,头发稀疏略有谢顶,一双眯缝着的小眼睛在闭合间隐现一丝精光。
常书欣倒背双手站在礼堂的台阶下,仰望着眼前这幢古朴的企业礼堂。
张孝语和宋念波赶紧满脸堆笑地匆忙迎下台阶,热情见礼道:“常市长,欢迎市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检查指导工作啊!”
常书欣轻轻一笑,慢慢伸出厚实而软绵绵的手来让张孝语和宋念波握着,淡淡道:“会议都准备好了?”
“都准备妥当了,领导请进!”张孝语陪笑着,侧身让常书欣走上台阶。
宋念波尽管堆着笑脸,但有一把手在,他这个副局长根本凑不到前面去,只能跟常书欣的随员市政府副秘书长老薛客套寒暄了两句,然后簇拥着常书欣进了礼堂。
在正式的官方活动中,大领导一般是压轴的,也往往是最后一个到的。常书欣是出席本次质询会最大的市领导,既然常书欣到了,那会议就要宣布开始了。
骆志远跟唐晓岚交换了一个眼神,耸耸肩道:“姐,我们也进去吧。”
唐晓岚点点头,却又有点担忧地压低声音说:“志远,等会就看你的表现了,可别出什么岔子!”
骆志远笑笑,“姐,你放心吧,没事的,这种质询会就是走一个形式,不会有人故意刁难的。至于我,不会给公司丢人的。”
骆志远说话间,突然发现又驶来了一辆黑色的轿车,车刚停稳,安知儒就匆忙下车来,夹着黑色的公文包大步走进了礼堂。轻纺局的人认出了安知儒,赶紧上前去迎接。
骆志远长出了一口气,微笑了起来:“姐,安叔叔也来了,肯定是代表邓书记来听会的,有他在,你放心,很多人都不敢出什么幺蛾子的。”
“希望如此吧。”唐晓岚松了一口气,“好吧,进去吧。”
正在此时,骆志远在抬步行进间突然看到了两个熟人:安北日报社时政新闻部的主任宋建军和新来的记者季春燕。两人并肩匆忙从台阶下走上来,季春燕背着采访包,宋建军则空着手,手里捏着一个黑色的记录本。
如果说在安北日报社,骆志远最讨厌的一个人,那就属宋建军莫属了。此人太过势利和功利,做出一些事来让人感觉恶心。只是这样的人不在少数,骆志远心有所恶,却不会表现在脸上。
两人是记者,这个时候出现在这里,显然是来采访的。本次质询会也是市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两家国有毛纺厂的出路和众多国有企业职工的安置,又有市领导出席,本市媒体当然要来参加。只是骆志远没想到,一向喜欢端架子摆谱摆老资格的宋建军竟然亲自来了。



 第121章 质询会(中)

骆志远不想跟宋建军打招呼,便装作没有看到两人,正要与唐晓岚走进礼堂,却听身后传来一个清脆惊讶的女声:“骆志远同志?!”
骆志远听得出是季春燕的声音,无奈之下,出于礼貌,也只得笑着停下脚步转回头来笑笑:“原来是宋主任和季记者啊,你们这是来采访吗?”
季春燕笑着上前来跟骆志远握手,“是啊,我和宋主任来采访呢,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你也来开会吗?”
骆志远也笑着:“是啊,我也没想到在这里碰上你们。我来凑个热闹,呵呵。”
宋建军则不屑一顾地撇了撇嘴,简单跟骆志远点点头算是打招呼,然后就催促季春燕道:“好了,小季,我们赶紧进去,别耽误了开会!”
季春燕歉意地向骆志远笑了笑,又向衣着考究容颜绝美的唐晓岚扫了一眼,暗暗惊艳一声,才跟在宋建军的屁股后面走进了礼堂。没奈何,唐晓岚就是那种无论站在哪里都能引起男人关注、女子嫉妒的美女,想要保持低调都难。所谓鹤立鸡群,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两人相视一笑,也走了进去。
礼堂内坐满了人,从后端望过去,黑压压的一大片,声音微有嘈杂。而主席台上,质询组的成员和市里有关领导已经端坐其上。骆志远放眼看去,能认识的也就是常书欣、安知儒、张孝语、宋念波、韩大军和夏侯明礼几个人,其他的面孔都很陌生。
两人一路快步前行,走向了第一排处。林美娟正焦急地回头张望,见两人过来,这才给两人让座,递给两人每人一瓶矿泉水。文员何秀娟则把准备好的材料递给了骆志远,今天代表康桥公司出面接受公开质询的是骆志远这个总经理,董事长唐晓岚不愿意出面,也有一些深层次的复杂考量。在这一点上,两人倒是想在了一起,只是谁也没有挑明,免得让唐晓岚尴尬。
主持质询会的是轻纺局分管副局长宋念波。他定了定神,起身走向了灯光聚焦下花团锦簇的发言台。
“尊敬的常市长、尊敬的市直各部门各位领导、尊敬的社会各界来宾,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康桥实业公司对市里两家国有毛纺企业的资产重组项目质询会,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市领导和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谢谢大家!”
“下面,我介绍一下质询组的各位成员。副市长常书欣同志、轻纺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张孝语同志、经贸委副主任马明远同志、市财政局科长郭伟全同志,两家毛纺厂的领导韩大军同志、夏侯明礼同志,市机械工业公司副经理赵兰同志,安北师范教师孟平同志,职工代表张伟民、薛敬爱同志。质询组共有十名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既有市领导,也有普通职工和市民代表……”
宋念波在台上介绍着,介绍到谁,谁就起身向台下致意,引起一阵稀疏的掌声。安知儒只是参会领导,但不是质询组成员。别看他坐在台上,宋念波没有专门介绍他,但台上这些官员谁都知道,安知儒是代表市委书记邓宁临来的,表示邓书记对这次资产重组的高度重视。而同样的道理,尽管从始至终邓宁临除了做出一个批示之外什么都没有做,但只要有安知儒这个心腹干部参与,就意味着他的参与。
所以,安知儒的到来,对骆志远来说,意义重大,这会让他一会上台后减少很少不必要的诘难和麻烦。不少人未必肯给他面子,但谁也不敢不给市委书记面子,包括副市长常书欣在内。
介绍完质询组的成员,宋念波顿了顿,目光复杂地望向了台下第一排处的骆志远。见骆志远面带笑容,神色从容镇定,他心里的气就不打一处来。然而他今天是会议的主持者,任何个人的情绪当众也不敢暴露出来,只得耐着性子沉声道:“下面,请资产重组企业的代表,康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骆志远先生上台接受质询。”
宋念波没有让众人欢迎,但台下却骤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掌声处大多来自两家老国有企业的员工坐席。对于这些正在等待重新上岗就业的职工及其家属来说,康桥公司就是他们未来生存的希望,对重组怀有深深的期待,因此骆志远在他们心目中所占的位置和地位,远远要比台上那些道貌岸然的各级官员更重要。
台下左侧的记者席上,宋建军正在举着矿泉水瓶子喝水,突然听到骆志远的名字,愕然震惊之下,手猛然哆嗦了一下,不禁呛了一口水,坐在那里剧烈地咳嗽起来,只是他的咳嗽声旋即淹没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根本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
宋建军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看不起不屑一顾的骆志远,在停薪留职后不久,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一家大企业的总经理,竟然有这么大的本事和能耐要对两家老国有企业进行并购重组??!!
季春燕也很意外。她坐在那里吃惊地望着骆志远在掌声中飘然上台,站在了发言台后,然后面向台上的领导鞠躬,又向台下躬身致意。掌声再次响起,一浪高过一浪,不少老职工甚至站起身来熬熬地欢呼起哄。
坐在台上的副市长常书欣转头望着骆志远,又与身侧的安知儒笑笑,低声道:“老安啊,康桥公司的老板这么年轻?”
常书欣的意思其实是在问骆志远究竟是什么背景,能引起邓书记的亲自关注,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康桥公司在市里搅动了一场不小的风浪,怎么可能是普通的年轻人。
安知儒笑了笑,“常市长,是轻纺局的同志推荐的企业吧,具体我也不是很清楚。”
其实参与重组的这家康桥实业公司,常书欣在事先已经有过深入的了解,知道康桥实业背后是市里一度的风云人物唐晓岚。但出来抛头露面的却不是唐晓岚,而是一个叫骆志远的年轻人,而引起他强烈兴趣的就是骆志远。这么一个年轻人,肯定与邓书记有着不为人知的密切关系,否则以邓宁临那种老奸巨猾的性子,怎么可能把安知儒派出来压阵。
见安知儒不肯露底,常书欣也只得淡淡一笑,扭过头去。
宋念波见掌声如此热烈,不禁皱了皱眉,他抬手向台下挥了挥,大声道:“好了,安静。现在质询会正式开始,首先请康桥公司的骆志远先生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介绍一下本次资产重组的情况。”
说完,宋念波草草向骆志远一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了,而他的眸光中一丝阴狠一闪而逝,骆志远察觉到,却没有放在心上。在骆志远看来,现在的宋念波已经翻不起什么风浪来了,在这场大浪中,他顶多就是一只不起眼的小虾米。
……
骆志远的项目介绍没有什么新意可言,他只是照本宣科,按照既定的方案和重组计划,简单向在场的官员和听众进行阐述。他的阐述控制在了五分钟之内,接下来的重头戏还是在接受质询上,没有必要在此浪费时间。
听完他的阐述,宋念波上台来简单说了两句,就面向主席台上的质询组成员笑道:“各位领导,同志们,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下面请大家开始发言质询,大家提出问题,请骆志远先生据实认真回答。”
主席台上沉默了一阵,没有一个人率先开口。常书欣知道大伙都是在看他的风向,就笑笑,抓过话筒来端着架子威严道:“既然同志们都不愿意打头炮,那么就让我先来吧。康桥公司的同志,你们的重组方案我看过,实话说,还不错,非常全面、也充分考虑到了国有企业职工的利益诉求。但是有一点,方案再完美也只是纸上谈兵,必须要转化为现实,才能发挥作用。我想知道,你们究竟有什么把握,能保证六七百名的安置再就业,且同时能确保存量国有资产的盘活呢?嗯,不要泛泛空谈,我要听具体的做法和举措。好,骆总,你来谈谈。”
常书欣所言谈不上尖刻,其实是大通路的问题,也正是在场众人想要知晓的问题。只不过,这样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人问出来,有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语言艺术。常书欣作为副市长,问话自然中规中矩,既指向重点,又不刻意给骆志远设置话语障碍,显示出高层领导干部的素养和水准。
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骆志远的身上。这么大庭广众之下,又是接受公开质询,一旦骆志远应答不妥,就会闹出笑话,台下的唐晓岚都忍不住替骆志远暗暗捏了一把汗。
林美娟有些紧张,忍不住伏在唐晓岚耳边低低道,“唐总,骆总行吗?应该让你上台,我怕骆总……”
林美娟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唐晓岚打断了,“放心,骆总不会出问题。美娟,以后对骆总要尊重一些,不要让我为难,知道吗?”
林美娟瞬间涨红了脸。
其实在她心目中对骆志远的认同度和评价都有了本质的变化,只是骆志远太年轻了,年轻到一个让林美娟时时都感觉不太牢靠的程度。



 第122章 质询会(下)

众目聚焦,礼堂中的嘈杂声浪渐渐平息下来。大多数人都注视着站在发言台上镇定自若的这个年轻人,默默等待着他的回答。
其实这个时候,不要说台下的唐晓岚和林美娟多少有些紧张,就连台上的安知儒,都在担心骆志远应答不妥,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安知儒借着端起茶杯喝水的当口,歪头扫了骆志远一眼,见他的神色平静,没有因此流露出什么惊慌失措的表情,倒也松了口气。不说别的,最起码骆志远的临危不变,这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
安知儒对骆志远的好感逐日在加深,因为儿子安国庆跟骆志远是铁哥们、兼之骆志远又曾经治好了他的病并为他交好邓宁临出了不少力,所以,安知儒其实是把骆志远当晚辈看待的。而事实上,他今天能成为邓宁临的心腹,骆志远在其中起到了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虽然不是关键性的因素,但却不可或缺。
骆志远笑了笑,朗声道:“尊敬的常市长,各位领导其实,怎么说呢?我们公司以现金和优良资产注入,对两家国有毛纺厂进行重组,这种资产置换和资本运作本身,就是对国有存量资产的盘活。换言之,我们与两家毛纺厂合作成立新公司,我们出的是钱、是优良资产、是各种资源,但对方只是以存量资产折算成股权……这样说,大家应该能听的明白吧?”
“至于说我们有什么把握批量安置老国有企业的职工,在这里,我简单地将我们今后的几个运作步骤给常市长和各位领导、同志们汇报一下新公司组建成立以后,我们将着手整合一部分存量资产(比如两家毛纺厂积压库存的商品)与俄方进行易货贸易我前一段时间去莫斯科,与拉达汽车制造厂的人已经达成协议,未来,我们将通过易货贸易,从俄方进口100…120辆拉达牌轿车。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这批轿车到位之后,我们会组建一家出租车运营公司,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面向全社会招聘司机买断这批轿车10年的使用权。也就是说,只要向公司支付相应的租赁费用,司机就可以买断经营公司所属车辆,使用权和具体的经营权在司机手里,但所有权在公司……这是大多数出租汽车运营公司的模式,我就不再过多解释。说到这里,大家就可以明白,至此,公司通过易货贸易和市场置换,成功将积压库存产品变废为宝兑现为了资金流。”
骆志远侃侃而谈,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的人,都在认真倾听。有些人未必听得明白,但台上的这些官员、质询组成员应该是都明白了。
安知儒暗暗讶然,心道:骆志远这一手,分明就是“借鸡生蛋”,可谓是高明之极。不过,如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空手套白狼”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世界上恐怕早就遍地都是富豪了。
宋念波则暗暗冷笑,认为骆志远不过是在夸夸其谈。靠两家国有毛纺厂积压在仓库里的那些毛料布匹,就能从俄国人那里换来100多辆小汽车?扯淡的事情!不是俄国人疯了,而是骆志远异想天开。
其实,宋念波的心态正是很多人的怀疑。骆志远的思路固然是可行的,但做法却让人难以苟同这种计划和所谓的易货贸易听起来太过离谱,不接地气,更像是一个毛头小子的意淫强国梦想。
常书欣皱了皱眉,敲了敲桌子,打断了骆志远的话:“骆志远同志,咱们假设你的易货贸易能够成功好吧,你从俄方弄来一百多辆小汽车,然后将小汽车租赁给司机经营,但是你难道就指望这么一个出租车运营公司来养活两家毛纺厂正在等待上岗的数百名职工?嗯?”
骆志远望着常书欣,笑了:“常市长,当然不能靠这家出租车公司来吸纳老职工就业。安置老职工,我们需要通过第三步的运作依托前面两步所获得的资金量以及两家毛纺厂的土地资源,组建一家地产置业公司和一家与之相配套的物业管理公司。根据我们的初步估算,这两家公司足以接纳600…800人。这也正是我们在方案中提出的安置老国有企业职工的上限。”
常书欣哦了一声,眸光中光亮一闪而逝。
他不得不承认,骆志远的全盘计划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一旦运作成功,将会是一个完美的资本运作案例,解决一直困扰市里的这个大难题。尽管他仍然怀疑骆志远相应举措的可行性不高,但就事论事、就本次资产重组的方案本身而言,骆志远的回答天衣无缝,让他非常满意。
他是市领导,自有市领导的风度和水平,于是就向骆志远笑笑,点点头,“好,骆志远同志,计划很不错,我期待你们的成功。”
“谢谢常市长。”骆志远向常书欣鞠了一躬。
常书欣朗声笑着,环顾左右:“其他同志还有什么疑问,赶紧提,时间有限!”
“好的,骆总,我来提一个问题。”台上一角,一个浓眉大眼方脸宽额目光清澈的青年男子起身抓过话筒,站在那里凝声道:“骆总,根据我的了解,两家国有毛纺厂目前存量的国有资产累计超过三千余万,包括厂房、设备、存货和土地。但是,你们公司仅仅注入资金500万,就占据了新公司注册资本的60%,而三千余万国有资产统共才折算为40%的股权,这意味着三千余万的国资起码大幅贬值一半以上,我个人以为,这是国有资产的贱卖,相当于是一种无形的国家财富流失……请回答,谢谢。”
此人是质询组成员之一,财政局的科长郭伟全。
郭伟全提了一个不少质询组成员想到却没有说出口来的尖锐问题。康桥公司以区区现金500万和所谓的优良资产置换注入,就通过股份合作和资本运作,获得了大批量非常廉价的国有资产。不过,此次资产重组是市里主要领导推动,包括副市长常书欣在内,谁也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
郭伟全堂而皇之义正词严地说完这番话,好整以暇地坐了下去。台上的质询组成员顿时呼吸变得急促起来,夏侯明礼和韩大军这两个人坐在那里,心头暗暗咒骂郭伟全“无事生非”、是一根搅屎棍,额头上却是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一旦国有资产贱卖这顶大帽子形成既定事实,他们这两个原国有毛纺厂的领导和参与资产重组的主导者,就会成为国资流失的罪人,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一辈子休想翻身了。
台下的唐晓岚和林美娟攥紧了手,无比紧张地望着骆志远,生怕骆志远惊慌失措或者是恼羞成怒,将原本大好的局面全部给葬送进去。
林美娟探头过去伏在唐晓岚的耳边压低声音道:“唐总,这人是谁啊,怎么提这种混蛋问题!纯粹是没事找事嘛!”
唐晓岚长出了一口气,“这人是财政局的一个科长,我也不是很熟悉,不过,先听志远怎么回答。”
而台上的宋念波则幸灾乐祸地盯着骆志远,嘴角浮起了一丝阴狠的笑容。他恨不能骆志远因此狼狈失态,最好是通不过质询、经不起拷问,让市里领导直接把这次资产重组全盘给否了。
安知儒暗叹了一口气,回头扫了郭伟全一眼,目光有些冷厉。但是他心里很明白,郭伟全这种问题基本上很难接招,因为郭伟全没有虚构、甚至没有夸大,他说的完全都是事实,直指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国资被民营资本重组的潜在原罪心态用句大白话来说,如果没有便宜可赚,谁肯出钱接这种烂摊子呢?什么为政府分忧,终归是一块冠冕堂皇的遮羞布罢了。
这次资产重组虽然有邓书记的幕后推动,但如果骆志远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邓书记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贱卖国资的巨大压力去推进这件事。
最大的可能是,市里因此就会重新审视和进行论证,讨论其可行性。而一旦进入“二次讨论”过程,基本上就昭示着半途而废了。所以,今天的公开质询会,看上去是走形式,其实接受质询的过程和骆志远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非常关键。
当然,如果不是刚才这个郭伟全突然冒出来,提了这么一个尖锐的问题,质询会基本上算是成功了大半。
想到这里,安知儒担心地望向了骆志远,暗暗叹了口气。
……
骆志远定了定神,静静地望着坐在不远处这位陌生的财政局青年干部郭伟全,心头略有凝重和不满,不过还不至于慌乱失措。
郭伟全则坦然地平视着骆志远,目光平静。他是一个很有思路和想法的科级干部,经济头脑相当敏锐,他揭开这层窗户纸,并不掺杂个人私心,更不是故意跟康桥公司过不去。



 第123章 青年企业家

骆志远沉默了片刻,就在很多人认为他可能无言以对的时候,他突然笑了,朗声道:“郭科长,在我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您能否回答我一个问题呢。”
郭伟全也笑笑,“骆总请讲。”
“郭科长,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您买了一辆价值五万元的小轿车。那么,在您使用了很多年之后,您还能说这辆车价值五万块吗?您把它以五万块的价格卖给别人,有没有人要呢?”骆志远眉梢一挑。
郭伟全一怔,旋即大声回到:“当然不能。”
“既然如此,同样的道理,两家国有毛纺厂这部分存量资产经过了几十年的运行、老化、磨损、折旧,其市场价值早已大幅贬值。必须要指出的是,在两家毛纺厂相继破产关门之后,所剩的存量资产价值不过是一个纸面上的数字,如果不能盘活、无人接手,那么,其实一文不值。”
“就说那些设备吧,现在国内纺织行业市场形势如此严峻,显然无法继续维持生产,既然不能生产,这些设备机器就是一堆废铁,说实话,我们留下也没有什么用,甚至当废品处理起来还需要成本如果市里肯作为国有资产回收过去,我们举双手欢迎!”
骆志远声音慷慨有力,猛然挥了挥手,手势在半空中定格。
“如果有谁愿意接手,我们愿意以极低的价格进行转让,免得让人说我们揩了国家的油水。有没有?可以现场报名,我在这里承诺,绝对说话算话!”骆志远旋即又半开了一句玩笑。
现场当即起了一阵哄笑声,原本紧张沉闷的气氛因此被调节得轻松欢快起来。
常书欣坐在台上,也忍不住微笑了起来。他这才深深地凝视着骆志远,认真打量着他的容貌长相。直到此刻,骆志远才引起了他真正的关注。
临机应变游刃有余,面对诘难张弛有度,还善于把握和掌控节奏,如此沉稳、如此气度、如此口才,出现在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身上,岂能不引人瞩目!
这小子很不简单,如果入官场,肯定是一颗好苗子。常书欣暗道,眸光中便多了一些东西。
安知儒则很是意外地微笑着,用手轻轻叩击着桌面,随即转头与常书欣谈笑生风。
郭伟全脸色涨红,嘴角抽搐了一下,却还是不失风度地笑了笑,“谢谢骆总的回答,我很满意,是我考虑不周,疏忽了这个问题。”
骆志远微笑点头,他见此人神正目清,举止大方,显然不是刻意刁难,而是基于某种对国资流失的担忧提出了这种问题,因此,他对郭伟全非但没有生出反感和忌恨,反而觉得此人多少有些与众不同,留下了深刻印象。
骆志远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化解了一场无形的话语危机,虽然骆志远的解释多少有一点偷换概念的嫌疑,但终归还是进行了圆满的自证清白,消除了很多人心里的猜疑。
台下掌声响起。
唐晓岚兴奋地鼓着掌,望向骆志远的目光更加温柔如水,隐含几分热度。面对郭伟全的口出刀锋,就算是她的人在台上,也不会表现得比骆志远更好。
林美娟则眸光复杂地坐在那里,心头百感交集,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来。
此时此刻,纵然她心里再有排斥和抵触情绪,也不能不承认,台上这个年轻的离谱却又成熟得离谱的男人,各方面的素质远远超乎常人,绝对是一条潜龙,时机到了便会一飞冲天。
……
一个四十多岁、穿着黑色防寒服的男子犹豫了一下,还是抓起话筒操着本地方言小声道:“骆总,我叫张伟民,是原先三毛厂的一车间主任,我代表两家厂子的所有职工,提一个问题。”
“您说。”骆志远摆摆手,笑了笑。
到了此刻,他在台上越加放松和流畅自如,原本准备的腹稿和应对方案其实都用不上了,全靠他临场发挥、随机应变。他知道,这应该是最后一次质询提问了,这个职工代表的话问完之后,这次公开的质询会就可以圆满结束。
张伟民沉吟了一下,“骆总,我们两家工厂原来有三千多职工,去年经过下岗和自谋出路走了大部分,现在还有大概一千人左右等待就业上岗。可以说,这些人都是在等米下锅的人,如果再没有工作,就要饿肚子。可是我们知道,重组方案中安置职工的上限人数是六百到八百人,那么请问骆总,剩下的几百人新公司准备怎么安排呢?”
张伟民的话一出口,台下就有不少两家工厂的老职工热烈鼓掌,甚至是站起起哄呼喊。说实话,现在留下等待上岗的这一千人,说白了就是没有任何出路的人,他们都对新公司寄予了很大的渴望,可按照方案,他们中还是要有少部分的人被淘汰、不予安置,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显然,如果有人得到安置,而有人得不到安置,剩下的这些人肯定还是要闹腾。
国内就是这样,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吃不上饭、都饿肚子就无所谓,可要是有人吃肉有人喝汤,问题就来了。国有企业的大锅饭之所以迟迟很难完全破除,原因就在于此。
这是韩大军和夏侯明礼一直在担心的事情,同时也是市里不得不谨慎面对的问题。
常书欣扭头望了望骆志远,心头暗道:且看这小伙子如何回答。
骆志远长出了一口气,他环视台下,沉声道:“我知道,在场有很多两家工厂的职工同志们,首先请你们谅解,因为新公司的容量有限,我们分批安置的职工上限至多不能超过七八百人,但是请大家放心,只要今后企业做大做强了,我们首先考虑的还是吸纳老厂职工就业。至于说当前的问题,对于这部分没有岗位加以安置的职工,我们有这样一种建议:建议大家提前内部退养,每月领取内退工资后,或者自谋出路或者等待就业。”
“两家工厂分别成立内退办,负责管理各自的内退职工,不算新公司的内设机构,但内退办人员的工资待遇由新公司负担。”
张伟明搓了搓手,他还没有说什么,夏侯明礼就接过话茬苦笑道:“骆总,新公司成立之后,我们两家厂子就不复存在了,成立内退办管人没有问题,但这部分内退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