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超陆权强国-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轻人应当脚踏实地,不要妄想凭借歪门斜道一飞冲天,否则很快就会发现自己飞得越高跌得越重。”

“大人教训的是,下官一定谨记在心。”樊跃自然听出了马士英的警告,心中并没有在意,只是口头却不得不客气几句。

见到樊跃还算恭敬,马士英正要再警告几句,钱谦益、王铎两人联袂而来,一起向马士英行礼,马士英只好还礼。数人客套了几句,田成走了出来,看到他们顿时笑道:“原来各位大人都到了,皇上正在宫中等候,各位,请吧。”

有内侍在,马士英只得将警告樊跃的话压了下去,带前向皇宫内走去,等到钱谦益、王铎两人跟上后,熊汝霖才向樊跃低声道:“一起进去吧。”

刚才马士英对樊跃的警告又何尝不是对熊汝霖的警告,只是事情发展到现在的地步,他心中同样对户部银行能不能办下去产生了疑虑,也无法反驳马士英。

众人熟悉的走到皇帝所在的武英殿,见到皇帝负手站在殿中,连忙跪了下来:“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福脸上笑容满面:“呵呵,几位爱卿今日来的好巧,竟然同时到达,免礼吧。”

“谢皇上。”众人站了起来,几名内侍上来给几人送上锦凳,只是王福没有坐,众人自然不会大着胆子先坐下来,看到皇帝脸上的笑容,熊汝霖原先的心慌不知不觉就镇定下来,马士英等人也是暗自佩服,皇上到底是皇上,现在还如此沉得住气。

“朕今日让各位爱卿过来,是想讨论一下税制。”

税制?马士英等人听得一呆,难道皇上眼见户部银行无法进行就要加税,他们身为内阁成员,自然知道弘光朝成立后财政除了刚开始还宽余外就一直吃紧,不说别的,单是五万羽林卫若不是皇上自掏腰包,朝廷早就支应不下去。

要加就加吧,百姓们多交一点税,总比让官员们喝西风强,马士英等人打定主意,只要皇上加税不太过分,内阁都可以咬牙答应。

“诸位爱卿放心,朕不是要加税,而是要改变一下征税的方法,以前地方几乎所有赋税都要运往京城,这种方法很不妥,朕决定将赋税分为二部分,一部为国税,一部为地税,双方七三开,地税可以预留在地方,如此则不必在路上消耗……”王福说了一大堆国税和地税分开的好处,才道:“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马士英、钱谦益、王铎三人互望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疑惑之色,朝廷财政已经是入不敷出了,皇上还要将税收留三成给地方,不过,他们心中都是微动,他们虽然是京官,可是门人子弟出任地方的不少,把税收直接留一部分给地方,对地方确实有好外,不但可以省下路上的消耗,还可以防止钱粮下拨时层层盘剥。

熊汝霖心中却不乐意,没有人比他更知道朝廷财政的危机了,眼下一两年内尚可以借去年几笔额外收入支持,可是一两年后用光这点底子又怎么办?若不是由皇帝亲自提出来,熊汝森马上就要大声反对,此时却只能沉默以对。

“皇上当真要留三成赋税在地方?”马士英问道。

“当然,刚才朕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朝廷要用钱,地方也要用钱,若是地方连一点小事也要向朝廷伸手,不但繁锁,而且浪费。”

“皇上,此事重大,还需交给众臣讨论方可。”马士英几乎可以肯定,如此对地方有利的改制肯定会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

“当然,明日朕就在邸报刊登,发行天下,今日只是与各位爱卿先行商量。”

“臣觉得可行。”

“臣亦觉得可行。”

王铎、钱谦益两人连忙表态,若他们敢反对,传了出去非被其他官员戳脊梁骨不可。

“不过,此事也有一个难点,钱粮留在地方,如何监督这笔钱粮的用途却是一个问题,若是被地方官贪污腐化如何,若是有人拿着钱粮图谋不轨又如何,各位爱卿有何办法?”

“这……”马士英等人顿时愣住了,其实历代朝廷又如何不知将赋税全部运到京城弊病,只是一个强大的中央朝廷必须借助钱粮来控制地方,若是地方上的钱粮留得过多,在信息不畅的情况下谁知道地方官员会拿这笔钱粮来干什么,即使拿这笔钱粮来招兵卖马朝廷短时间内也无从知晓。

一般只有到了乱世,朝廷对地方已无力控制时才会允许地方自留钱粮,江北四镇、左良玉这些藩镇即是如此,如今朝廷好不容易将这些地方收回来,这税制一改,岂不是天下州县都成藩镇。

“皇上,微臣愚顿,先前没有想到此节,若如此,这改税制一事,万万不可刊发,今日之事除了殿中六人,当严禁泄漏。”王铎大声道。

“对,皇上,此事万万不可刊发。”马士英、钱谦益等人也想得此点,一时都冷汗淋淋起来。

王福摆了摆手:“没这么严重,朕刚才说过,国税和地税分开好处多多,只要防止钱粮被挪用即可。”

听皇帝语气,难道有办法?马士英等人顿时冥思苦想,可是数千年来没有解决之事又岂是他们短时间能想出来,半响之后,马士英首先摇头:“微臣愚顿,想不出办法。”

“各位没有想到,朕倒是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地方钱粮全部存在户部银行各地开行名下即可,地方官员要用到钱粮时,再向户部银行支应,如此一切皆有据可查,虽然还是不能完全避免官员贪污挪用,朝廷总能起到控制作用。”

熊汝霖松了一口气,才知道皇帝既然打着如此主意,他越想越觉得妙,钱粮存在地方分行,依然脱离不了户部的控制,户部银行的第一笔存款也就到手了,这可是各个地方的三成赋税,依托着地方的支持,户部银行下面的分行短时间内就能遍布全国。

马士英、钱谦益、王铎三人呆呆的说不出话来,皇帝恐怕一早就打这个主意,难怪不慌不忙,这下要轮到地方官头痛了,是要那一成可以不受限制的火耗,还是要三成却会受到限制的赋税。他们此事心服口服:“皇上英明,臣等无异议。”

“那好,朕明日就将在邸报上刊载,由百官再行讨论。”王福微笑着道。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174章 尘埃落定

这次邸报传递的速度比任何一期都快,京城的邸报刚出,第三天这份邸报已经到达了杭州的潞王府,看完邸报上所登的内容,朱常淓脸上阴情不定,向夏希言问道:“夏先生,皇上要将赋税留三成在地方,这是什么意思?”

夏希言却没有回答,恍如自语,喃喃的道:“我早就预感皇上肯定有办法,没想到竟然如此,哈哈,果然妙。”

“夏先生,你到底是本王的幕僚还是我那侄儿皇帝的幕僚,本王怎么听你语气好象是替皇帝在说话。”朱常淓不悦的道。

“王爷恕罪,皇上此举实在是开前人之先河,一举数得,下官才一时失态。”

“将赋税留在地方,这岂不是坏了祖宗规矩,不行,本王不能让皇帝这样做,本王要联合其他王爷一起阻止。”朱常淓不甘的道。

“王爷,万万不可,皇上此举利国利民,这是天下大势,若是王爷要出头阻止,无异于螳臂当车,非但阻止不了,而且会引来大麻烦。”

“难道就这样让机会溜走不成?”朱常淓脸上一片颓丧,其实以他的胆子躲在后面搞搞小动作还行,根本没有胆量直接走出来与皇帝对抗。

“王爷,争夺大位非一朝一夕之事,数年前,今上又如何会想到自己可以登上帝位,还请王爷耐心等待。”

是啊,当初东林党人前赴后继,在朝堂上与万历皇帝争国本,争了十几年才把福王赶到洛阳,谁也没有想到数十年后帝位竟然可以重新落到福王一系手中,想起来朱常淓更是捶胸顿足,只差一点他就成了皇帝。

只是朱常淓却没有想过,若是他当真做了皇帝,现在恐怕已成为满人的阶下囚了,哪还有住在杭州的悠闲生活。

邸报飞快传递到各个地方,看完了邸报上朝廷两税的设想,所有地方官都沉静下来,他们明白,若是接受分税制,那就必须接受户部银行,再也不会有火耗一项,一成跟三成,傻瓜也知道选三成,不过,这个三成也不是那么好拿,必须先存入户部银行,再根据需要领取。

在短暂的沉静后,奏章又一次雪片似的向宫中飞来,这次奏章绝大部分是赞成朝廷的分税制,连带着自然也承认了朝廷设制户部银行的提议,各个官员早就练成了脸皮厚的功夫,仿佛以前说户部银行会与民争利,于朝廷名声会有所损的并不是他们。

在征得大部分朝臣同意后,弘光元年的十月,王福发下诏令,户部银行正式成立,各个府县一级都必须有户部银行分部。

京城好办,经过户部一个多月的准备,地址,人员都已配备完成,圣旨刚下的第二天,在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东西南北,加上城中各个繁华地带,总共有九家银行同时挂牌,除了一家作为户部银行总部不对外营业外,其余八家一起对外营业。

对于户部银行的成立,第一天自然是看热闹的居多,银行大门外挤得水泄不通,真正办理业务的人却一个也没有,望着银行趟亮的大门和门口守着的衙役,许多人都不敢进去,只是在外面窃窃私语。

王福带着侍卫也挤在离皇宫最近的那座银行外面,看到久久无人进去银行时,田成急了起来:“老爷,要不要奴婢进去存上几十两银子。”

户部银行现在的业务项目还很少,只有货币兑换、吸收存款两项,贷款业务还没有展开,王福倾向于各地银行分部都建立,银票问世之后,再展开货款业务,那时银行在百姓心中也有了信誉,历史上到了清朝中后期商人苦苦追求的汇通天下在户部银行遍布天下的纲络下就可以轻易完成。

王福摇了摇头:“不用急,今天即使没人进去也不要紧,朕就只当散心罢了。”

只要户部银行开业,根本就不愁业务,到了月底,百官的俸禄加上各军的军饷都会以金银币的形式发放,在这些人的带动下,百姓很快就会发现使用金银币的好处,到时到银行兑换的人自然会增多,至于存款,贷款业务,银行现在针对的只是商人和一些大户人家,以他们的眼光,自然知道将钱藏在家中,不如存银行吃利息划算,对于他们担心的安全问题,则需要慢慢引导。

“我来。”一名中年人手中握着一个钱袋嚷道,在众人的注视下走进银行大门。

王福看得一愣,这是一位熟人,正是以前陪他在各处酒楼茶馆转了一天的丝绸商常百利,王福还曾答应到他的绸缎庄去看看,只是时间一久就忘了,如今看到人,顿时重新想了起来。

“田成。”

“老奴在。”

“等下那个人出来后带他来见我。”

“是。”

“出来了,出来了。”四周的人嚷了起来,对于新鲜事务,大家都有一种恐惧,明知道里面没有什么危险,却不愿第一个尝试,见到常百利出来,许多人都向他挤去:“里面怎么样?怎么样?”

常百利掂了掂自己的钱袋,里面叮当作响,刚才二十多两银子已经被他换成了一枚金币和十几枚银币,他从钱袋里拿出一枚银币,银币在阳光闪闪发亮:“看看,这就是银币,大家要的都可以去换。”

“啊。”周围发出一声声惊叹声,比起银子来,银币的外形显得光彩夺目,当下几人忍不住,也跑进银行换了几枚银币出来,只不过他们比常百利谨慎了许多,并没有拿出来炫耀。

田成来到常百利身边时,他还在手捏着银币炫耀,田成在常百利身上重重一拍,常百利大吃一惊,手中的银币差点掉到了地上,他马上护住钱袋,惊谎后望,田成这才笑道:“常掌柜,我家老爷有请。”

自从那天分别后,常百利回家越想越觉得黄老爷贵不可言,他有心搭上线,可惜根本不知黄老爷的住处,只能苦苦等待,见到田成,顿时大喜,急问道:“黄老爷在哪里?”

田成呶了呶嘴,常百利马上发现了王福的身影,顾不得显摆,将银币收起,撇下田成赶到王福身边:“拜见黄老爷。”

“常掌柜不用多礼,上次我说过要到常掌柜的店铺看看,今日不知方便否?”

“方便,当然方便,黄老爷,这边请。”

常百利的聚富祥离银行不过数百步的距离,难怪他有空跑过来,这里差不多是京城最好的地段,聚富祥面积不大,以王福的目测,这个店面不过一百五六十平米左右,上下二层,只是生意还算不错,店铺内共有二十多名伙计,其中一半都在卖力的向顾客推销布匹,绸缎。

“掌柜好。”看到常百利过来,那些手中没活的伙计连忙向常百利行礼,其余伙计依然在一丝不苟的向顾客介绍,看得出来,这个常百利在经商方面还有一手。

常百利挥了一下手,让各个伙计都下去,才讨好的向王福问道:“黄老爷,小人这个店铺如何?”

王福点了点头:“唔,还不错。”

得到肯定,常百利脸上顿时放光:“不知黄老爷府上何处,若是府上有衣料需要,能否由小人供应。”

田成看了看店铺,毫不客气的道:“常掌柜,你这个店铺太小,供应不了我家老爷的需求。”

皇宫养着数千号人,即使皇帝再节俭,必要的体面也不能少,加上宫中还有太后,除去各地贡品,皇宫一年花在衣料采买上的银子还需要二十多万两,确实不是这个只有数万两生意的绸缎庄能供应得起。

听到田成的话,常百利非但没有沮丧,眼中反而流露出一丝喜色:“不知黄老爷一年需要多少衣料,小人当可试试?”

王福听得一动,皇宫中各种物品的采买,价格往往比市面上上一倍还多,多出的钱落入何人之手王福心中有数,只是即使将采买的太监撤换也是无用,下一个照样贪,若是由外面的商人直接供应,至少比太监出去采买要便宜不少。

不过,他并没有马上答应,即使要用到皇商也不可能独家供应,否则很快就会与太监上下串通好,宫中的采买费用照样不会低,王福将话岔开:“半月前常掌柜好象还对银行担心不已,今日为何又会第一个到银行换取钱币?”

“黄老爷有所不知,小人正是担心银行要用纸钞换取民间的金银才第一个进去看看,如今小人总算放心了。”

王福大奇:“这又是为何?”

常百利又从钱袋中拿出一枚银币:“老爷请看,这枚银币与银两重量分毫不差,一般人根本无法区别,只是小人却知道这枚银币含银量只有八成,朝廷铸币至少有一成五的利,银币铸造精美,私人无法模仿,有此巨利,朝廷根本不需要用来纸钞来掠夺百姓钱财。”

王福点了点头,这个时代的商人都不是简单的角色,行事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不过,他们毕竟脱离不了世代的局限,不知道只要信用维护好,纸币才是以后的大势所趋,得出的判断自然会出错,王福也不会没事去纠正。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175章 扩军

户部银行开业的第一天只能说热闹来形容,八家分行的门口几乎一整天都围满了人群,陆续也有人进去,不过,多是用银子换一些金银币,这些金银币制造的实在是太过华美,虽然明知再换回来要损失半成,一些商人及大户人家还是忍不住换了不少。

为了鼓励大家使用金银币,若是用金银、铜钱到银行换取金银币,银行完全是免费,但是反正过来,如果要用金银币到银行换取金银、铜钱,却要支付半成的费用,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换到一个银币,但是要用一个银币到银行换取银子,只能换到九钱五分。

到了晚上,八家分行关门统计后,总共有八万多银币和一千多金币换了出去,收进来近十万两白银,这是一个可喜的成绩,按常百利的计算,朝廷铸币有一成五的利,实际是由于完全使用了机器,朝廷铸币的利益高达一成九,户部银行开张的第一天,单是从金银兑换中的收益就高达一万九千两银子。

如此巨大的利益,无论是户部尚书熊汝霖还是行长樊跃都是喜上眉头,李自成能在京城榨出七千万两白银,预计全国流通的白银不会下于三四亿两,若能将这些白银全部铸成银币,朝廷的收益估达可以达到六七千万两,两人越算越是咋舌,若不是天色已经太晚,他们恨不得马上入宫报喜。

第二天刚下朝,熊汝霖就拉着樊跃兴冲冲的来宫中报喜,知道了这个结果,王福心中也是高兴的很,不过虽然高兴,王福更关心的是存款情况,铸币收益再大,毕竟是一次性的买卖,前几年可能有爆炸性的收益,到了后面,收益会越来越少,存贷款才是银行体系中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且以后收益会越来越大。

笑过之后,王福马上问道:“樊爱卿,昨日有多少在存款?”

听到皇帝问起存款,樊跃脸上的笑容顿时收了起来,相比于兑换所产生的收益,昨天各家银行的存款却不尽人意,尽管户部银行开出了高达八分的年息,即使只存三个月,也有一分五的利息,存款的人却不多,樊跃硬着头皮道:“回皇上,不足一万两。”

八分的利息,听起来很美妙,虽然比不上放高利贷,可是高利贷毕竟要劳心劳力,如果逼死人命更是麻烦,这个只要将银子搬到银行,每年再吃息就可以了,只是把银子搬到银行,只换一张纸片出来,许多人终究不放心。

金银币则不同,朝廷已经明确下诏,明年的赋税一概不收银两,只收金银币,他们不用担心有所损失,加上金银币做的精美,所以头一天才会有这么多人兑换。

王福听得不置可否,这一万两恐怕还多是一些官员的友情赞助,安慰道:“不用担心,一万两就一万两银,等到后面,那些现在没有存钱的人就会后悔,每月调一次利息,等到四个月后,利息就只有四分了。”

与后世发行纸币,每年都会有通货膨胀不同,现在户部付出的每一分利息都是实打实的银子,户部暂时不向外贷款,利差就无从谈起,即使后面增加了贷款项目,也不可能一直付出这样的高息,八分利只是开头吸引存款的手段,现在是钱庄存钱还要收保管费的时代,如果银行获得大家信任,即使每年四分利那些大户人家也会趋之若鹜的将钱存进来,每个月降低一分利,正是在促使那些家有余钱的人尽快下决心将银子存到户部银行。

接下来的一个月,户部银行金银币的兑换一直长盛不衰,加上军饷,百官俸禄的发放,流入市场上的金银币价值已经达到了三百多万银元,户部银行仅此一项利润就达六十万两之多,已经和朝廷赋税每月平均下来的收入差不多,朝廷的收入等于凭空番了一翻,民间却全无感觉,让户部尚书熊汝霖每天都是笑容满面。

银行的存款则依然有点少,一个月过去了,八家分行合起来吸收的存银才二十多万两,不过,随着银行年息八分调到七分后,一些人陡然明白过来,存款已经渐有起色,公布降息的第二天,吸收的存款一下子达到了三万多两,是以前的三倍多。

随着这么多金银币流入市场,市面渐渐已有不少人用金银币交易,前一阵子传的沸沸扬扬户部银行要发行纸钞的消息大家都自动当成流言,有了这样精美的银币,朝廷又何必发行什么纸钞。

除了王福,谁也没有想过,短短一个银行产生的效益会如此巨大,这还是银行只开设了京城的缘故,如果等到各个地方上的分行也开设起来,更不知会有多大,虽然许多地方分行效益会远低于户部在京城的银行,可是胜在数量多,联合起来未必就不能与京城的银行相提并论。

京城户部银行营业后,地方上的反应也不慢,分行的筹建关系到明年地方是否能分税的问题,如果在明年府县中户部银行的分部还没有筹建完毕,三成的赋税就不能留在地方,地方官员自然不敢怠慢,一些地方在户部筹建分部的款还没有拨下来之前就迫不及待的动工。

除了户部银行的收益外,弘光元年的十月份,朝廷还多了一笔海关的收入,因为刚刚征收,这笔收入比户部银行少,可是少也只是相对,一个月的海关收入已经达到了四十万两之多。

朝廷九月份的秋税才刚刚入帐,十月份又多了两笔大财,朝廷一直窘迫的财政一下子变得宽余起来,王福终于可以再练军了,弘光元年的十一月,皇帝再次下令对羽林卫扩编,一次性召收五万新兵。

前面的五万羽林卫绝大多数是出自江西,湖广、直隶三地,这次召兵和以往不同,王福决定来一个全国范围的征召,先由地方推荐,再由羽林卫的官兵下去挑选一遍,初步合格后送到省城挑选一次,最后集中到南京再进行一次大选,若是不合格,统统发路费回家。

这样选择无疑会费时费力,却能选出真正的精兵,而且羽林卫总是要打出去才能显出他的价值,从全国征召,可以打破羽林卫兵源的界限,方便羽林卫以后转战各地。

离王福规化练出十万羽林卫再统领大军灭清的时间还有二年半,当初羽林卫不过训练半年就与清军交战,这批羽林卫至少有二年的时间训练,王福不用担心没有时间。

羽林卫要再次召兵的消息传到各地,许多地方的适龄青年顿时欢声雷动,羽林卫的名声早已传遍天下,谁都知道若是能加入羽林卫不但有高额的军饷,而且打起鞑子来也毫不含糊,这才是真正的军队,往日避之不及的召兵成了众人争夺的香饽饽。

松江府一座占地广阔的宅院,一名脸上还带着青涩,黛眉初开,只有十五六岁的少女正在替一名十六七岁左右的少年整理着衣襟,少女满脸都是不舍的表情:“夫君,你自幼自苦圣贤书,又何必去参加羽林卫的征召?”

这对少年男女却是刚刚结为新婚夫妻的夏完淳和妻子钱氏,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为崇祯十年进士,后外放县令,因为成绩突出,年终考核时被吏部评为最优等的七名县令,受到崇祯召见,不过,他的仕途很短,刚做完三年县令正要升职时就因为母亲去世,不得不丁忧回家,等到夏允彝丁忧完毕,李自成已经攻破了北京城。

夏完淳天资聪颖,五岁读经史。七岁能诗文,九岁写出《代乳集》。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他父亲夏允彝与当今皇帝身边的红人左佥都御史陈之龙还是好友,夏完淳曾拜陈子龙为师,以他的才气和陈子龙之间的关系,若有心于仕途,走科举正途完全没有问题。

尽管松江府也有羽林卫过来选拨,不过夏完淳还是觉得到南京的机会大一些,今天正是他要出门的日子。听到钱氏的话,夏完淳轻轻摇了摇头:“娘子有所不知,如今正逢乱世,文人既使能做得几首诗,于国又有何用,大丈夫当提三尺剑,替君王扫平天下。”

钱氏一脸的担心:“可是兵凶战危……”

“没什么可是。”夏完淳将妻子的话打断:“功名但在马上取,我只恨一年前没有加入羽林卫,和皇上一起参加对鞑子的那一战,否则娘子此时说不定已经是将军夫人,好了,夫人不用再整了,我要去了。”说完,夏完淳提着一柄剑,就这样潇洒的出门。

看着丈夫远去的背影,钱氏脸上一行清泪流了下来,默默的念道:“只要你平平安安,奴家情愿不当什么将军夫人。”可惜这句话夏完淳听不到,不过,即使听到了他也不会改变主意。

夏完淳虽然年轻,却不是头一次出门的初哥,夏允彝喜欢出游远方,常带他在身边,使他早早就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胸中自然有股一般读书人没有的豪迈之气。

和夏完淳想到一块的人不在少数,大家都认为要参加羽林卫到南京的机会肯定大一些,一路上,夏完淳遇见不少佩剑的年轻人向南京方向匆匆赶路,仿佛参加科举一般。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176章 选拨内容

夏完淳到达南京时,他才发现自己还是小看了加入羽林卫竞争的激烈程度,他从接到消息来到南京只有五天时间,可是在羽林卫设定的招募点人头攒动,至少有上万人之多,路上还散落着黑压压的人群,这样的招募点羽林卫在京城外设了五处,粗粗一算,京城外参加选拨的人数已经超过十万人,远远比士子应试时热闹。

想想也不奇怪,南方虽然文风荟萃,但读书人相对于不识字之人毕竟还是少数,羽林卫的待遇是以前普通百姓做梦都没有的高,只要求身体健壮,对识字不强求,只要年龄合适,大家自然都不愿错过机会。

京城附近一下子涌进十几万青壮,而且还有源源不断增加的趋势,尽管羽林卫招募的地点设在城外,应天府衙门和五城兵马司上下还是如临大敌。

王福给这次招兵的期限定为五个月,本来不急于选拨,只是若这么多人盘据在京城确实是一个隐患,他们中许多人都是普通百姓,支持不了在外面生活多久,一旦盘缠用尽,京城的治安恐怕会一下子变得不可收拾,接到应天府知府和五城兵兵司指挥使充满忧虑的奏章,王福只得下令京城羽林卫的选拨提前开始,一旦落选则必须马上回家。

夏完淳赶到时,恰好是正式选拨的第二天,已经有部分落选的人开始返回,不然,各个招募点的人数会更多,只是夏完淳看着数十列,每一列都排得长长的队伍还是发呆,这要等到什么时候?

正当夏完淳犹豫着是不是要选一列队伍派到后面时,一个惊喜的声音在离他不远处响起:“夏存古?”

夏存古正是夏完淳自己给自己取的字,夏完淳连忙转头看去,见到前面几个熟人正在看着自己,他也是惊喜的道:“九高、日生、钱默,你们怎么都会在这里?”

九高是杜登春的字,杜登春和夏完淳是同乡也是同学,两人年龄相差不大,日生是昊易的字,吴易年龄比两人要大许多,在崇祯十六年时已经中进士,钱默却是夏完淳刚刚新婚的妻子兄长。

夏完淳刚刚问完,杜登春也问了出来:“你怎么会在这里?”

四人对视了一眼,顿时一起大笑,自然都猜到了彼此来这里的目的,对于吴易已是进士还愿意来参军,夏完淳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存古,你还没有报名吧,走,我带你去。”杜登春拉着夏完淳的手道,对于能在这里碰到夏完淳,杜登春感到非常高兴,吴易、钱默两人都比他大了至少六七岁,而且吴易已是进士,钱默是举人,他只有秀才身份,在两人面前,杜登春总感觉自己平白矮了一辈。

“怎么,还有别的报名点。”夏完淳不解的问。

杜登春得意的道:“当然,皇上对读书人总要另眼看待,你有秀才身份,不必同这些泥腿子挤在一起,将来加入羽林卫,我们也是文官,远在这些泥腿子之上。”

尽管杜登春说的是别人,夏完淳对他的语气还是大为不喜,只是碍于同窗好友的身份不便说什么,将手抽了出来,勉强笑道:“是啊,那麻烦九高。”

杜登春没有发现夏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