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超陆权强国-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直到数月之后,一支近千人的汉人移民来到这里才驻扎了下来,很快,一座新的城堡就会在这里建成。

弘光二十一年的四月,明军占领了科布多这个重要通道后,加快了对西北方向的占领,五月占领唐努乌梁海,六月占领了别失八里,七月份,明军推进迪化。

占领迪化后,明军没有再继续推进,而是在迪化驻扎了下来,开始对迪化城进行加固,到了八月,一支二千余人的汉民从中原迁移了过来,这些汉民将在迪化安家落户。

失去迪化后,准噶尔分成了两部,西域与青海顿时失去了联系,而和西藏的联系也变得困难起来,噶尔丹才知道,明军不但对漠南有兴趣,对漠北、西域的土地也有兴趣,万般无奈之下,噶尔丹又遣人向明军请降,重提称藩的要求。

准噶尔汗国的使臣在南京尚没有回去,只是南京与西域太远,王福直接下旨让驻扎在迪化的大将李元胤与噶尔丹展开谈判,经过双方讨价还价,于十一月份终于初步拟定协议。

协议共分十条,第一条规定:准噶尔去国号,噶尔丹封归顺王,可以世代相传,所有蒙古人必须共遵大明皇帝,蒙古人生生世世不得反悔。

第二条规定:准噶尔部承认朝廷对迪化以南土地的直接占领,其青海也归大明直属,青海的准噶尔部可以迁移至西域各地,朝廷并不留难。

第三条规定:准噶尔部必须每年向朝廷进贡银十万两,羊万只,牛千头,骏马百匹。

第四条规定:准噶尔部更换首领,必须经过朝廷的册封,世子满十岁,须送京城学习汉学,年满二十岁之前,不经朝廷同意不得返回。

第五条规定:朝廷允许与准噶尔部双边互市,除一级商品外,大明对准噶尔部交易的物品种类,数量均不加限制。

第六条规定:准噶尔部必须保护汉人商队在准噶尔的行商,商队有权在准噶尔部自由行走,当商队受到袭击时,准噶尔部必须及时追捕凶手,将擒获的凶手交给朝廷处理。准噶尔部对商队征收税额的标准不得超过三十税一。

第七条规定:汉人商队有权雇佣三百人以下的护卫,护卫所带武器除大炮外,不得有所限制。

第八条规定:汉人有权在准噶尔部所在地居住,修建房屋,购买土地,准噶尔部不得用任何借口抵御,推逶。

第九条规定:汉人有权在准噶尔部开采矿石,准噶尔部可以视情况加予征收税收,税率不得超过三十税一。

第十条规定,当准噶尔部遭到入侵时,朝廷有义务帮助准噶尔部抵御侵略,朝廷军队出动的费用将由准噶尔部支付。

条约可谓苛刻之极,一旦签订,准噶尔部比大明的羁縻州还不如,不过,准噶尔部也并不是全无好处,起码可以将青海的部民完全迁到西域境内,而且可以和大明互市,互市的商品种类,数量都不限。

互市一向是中原对付游牧民族的利器,中原对游牧民族需求不多,而游牧民族则离不开中原的物品,为了能逼迫中原互市,蒙古人曾发动过多次战事,这个条约一签订,互市就唾手可得。

只是不签订的话,只要明军继续加予攻击,准噶尔部很可能支撑不了几年就会崩溃,几经考虑,最终噶尔丹还是咬牙签订了条约。

这个条约一签订,准噶尔汗国降为地方,不再是一国,因此条约的名称并非明蒙条约,这一年按农历是乙巳年,朝廷随之将条约称为乙巳条约。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24章 划时代的发明

在没有铁路,汽车的时代,维持数万火器部队的补给并不是易事,幸好从蒙古人手中缴获了数万匹骆驼。尽管如此,在战事期间,明军依然组织了高达十万的民夫,维持着整个补给线,整个战役下来,国库足足花了二千万银币。

这二千万银币,如果是靠收税要从漠北赚回来,一百年也办不到,不每年补贴数百万就算不错了,若是以前,一下子花掉二千万两银子足可以让国库饿死老鼠,这也是为何文官们总不愿意打仗的原因。

就是现在,大明岁入已经突破三亿两,突然多出二千万银币的花费依然不是小数,军费扩张,势必对其余项目造成挤压,条约签订后,战事就算停下来。

乙巳条约的签订,并不意味大明对西北方面就能高枕无忧,青海方面的蒙古人要迁移,西藏尚没有向朝廷屈服,说起来,噶尔丹与朝廷签订条约,等于将西藏出卖。

为了统治新占的区域,朝廷新划分了三省,即漠北、甘肃、青海、加上漠南和由奴尔干都司改成的东北省、大明行政区域由原来的两京十三省变成了两京十八省。

新设的三省都是地广人稀,比漠南和东北省远远不如,常常数百里不见人烟,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不足百万,汉人加起来不到二十万。

此时大明正在全力开发南洋和美洲,这两处条件远好于新设的三省,大规模的移民短时间根本不可能,要想将这些土地掌握在手里,只有驻扎重兵这一条。

朝廷在三省各设了一个军区,每个军区驻扎三个守备旅,合计官兵一万八千余人。三个军区,在没有战事期间,每年军费也需六百万两左右,只是相应的陕西、漠南两省变成内地,相应的军费可以减少一部份,朝廷再补贴三百万两,基本可以补上这个窟窿。

王福暂时没有往西藏用兵的意图,西藏早晚要收归大明,相比青海、漠北等地,西藏的地形更加复杂,更加贫瘠,汉军一时还不能适应高原的气候,只能徐徐图之。

弘光二十二年五月,皇家科技院的一所院子里,八名身强力壮的青年抬着一个大的铁盒子,这个铁盒子后面还有数人抬着长长的线圈。

一名头发花白的,衣袍沾了许多污渍的老人跟在旁边,嘴里不停的道:“轻点,轻点。”

随着这名老人身后的有数十人之多,其中数人穿着朝廷官服,衣冠整洁,只是无不以老人为中心。

抬着铁盒的一名青年笑着道:“院长放心,你老人家都吩咐了百遍,擦破不了一点皮。”

若不是这名青年的称呼,不认识之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衣着普通,沾满了污渍的老头会是皇家科技院的院长,朝廷所封的博侯。难怪那些穿着官服之人亦只能乖乖站在后面。

铁盒被轻轻的放在地上,另外抬着线圈的几名青年连忙将线圈打开,这个线圈一头已经连接在另一个大院,顺着长线就可以看出,线头已经接在和这个院子里的铁盒一模一样东西后面。

线圈打开后,宋应星亲手将线头插在铁盒后面,然后迫不及待的在铁盒上面一个凸起来的地方用手指轻按,宋应星随之停止按动,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铁盒。

刚过了一会儿,一阵滴滴答答的声音从铁盒里响起,听到这个响声,宋应星仿佛听到了仙音,整张脸都笑成了一朵花。

“成功了!成功了!”那些穿着普通衣服之人兴奋的跳了起来,嘴里不由大喊,几名身穿官服之人却面面相虚,不明白一个声音为何会让这么多人如此兴奋。

一名官员一把扯过一名四十余岁左右的中年汉子问道:“孙博士,这就成功了吗?”

中年汉子为孙和鼎,听到官员的问话,回道:“当然,你没有听到那滴滴答答的响声吗?”见到官员脸上仍是一片茫然,孙和鼎只得耐心解释道:“那响声是另一台电报机传过来的,响声传了过来,说明那边的电报机也收到了刚才宋大人敲过去的信息。”

那名官员脸上才露出若有所悟的神情,只是心中怀疑,这样两个院子传递一点信息,当真能变成可以相隔千里传递信息的东西。

随着大明工业和教育的进展,各种基础理论也开始发展,关于电的研究早有弘光五年时就已经开始,弘光十五年,皇家科技院继制造出蒸汽机后,又制造出电池。

有了电池,又有了铜线,有了橡胶,可以说离发明电报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不过,王福早把自己的知识丢了一个精光,只能让科技院自己模索,这一模索,就是七年之久,这才将电报机制造了出来。

听到电报机制造出来,王福大喜,马下放下手头事务,前往皇家科技院观看。

自从军器局分开后,皇家科技院就搬迁于玄武湖畔,离皇宫足有二十多里。这一点距离在水泥路面上并不需要花多少时间,不到半个时辰,皇帝的马车已经到达科技院门口。

皇帝刚从马车下来,就看到宋应星带着人等候在科技院门口,不等众人拜见完毕,皇帝不顾自己的仪态,催着宋应星道:“电报机在哪里,快给朕看看。”

宋应星没想到一向沉稳的皇帝如此失态,连忙道:“皇上,这里到电报机之地还有一段路,请皇上登上御撵。”

此时皇帝科技院已非昔比,整个科技院占地近千亩,从大门到电报机所在的院子,足有一千多米,皇帝只好重新登上马车,并邀请宋应星一起乘车。

宋应星刚想推辞,已被皇帝抓住一条手臂,宋应星无奈,只好与皇帝同车,马车很快向前驶去。

同坐在车上,王福才发现宋应星已经老态龙钟,不由叹道:“爱卿如此年纪,依然在科技院效力,不得休息,朕却不知体谅,一再下旨催促加快电报机的研究,朕有愧矣。”

自从去年京沪火车通车以后,由于沿途各站需要预知火车到达的时间,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快速传递信息的工具,而电报无疑是首选,皇帝几次下旨询问电报的研制工作,给了科技院巨大的压力。

“老臣惶恐,皇上无需自责,若没有皇上大力提倡科技,老臣恐怕只能碌碌无为一生,能在皇家科技院每日从事研究,实仍是老臣的福份,只是老臣年纪到底大了,精力已有所不济,想辞去院长之职,还望皇上允准。”

王福没想到宋应星会在此时提出辞职,仔细看了一下宋应星的面容,见确实语出志诚,王福有点不舍,但还是问道:“宋爱卿,自你之后,科技院该由谁来执掌。”

宋应星沉默下来,科技院由谁执掌确实是一个大问题,经过十余年发展,科技院从开始一百余人,如今已有五千多人,而且人数还每年在增长,研究的项目多达百余项,每年投入的经费六百万两之多,其中朝廷投入三百万,皇帝从内库投入三百万。

今年刚实行专利法,其中有效专利一半来自科技院,其余一半专利,除了那些古方外,多半与科技院有或多或少的关联,继任者选不好,损失一点钱财是小事,关键是拖累了大明整体科技的进展。

宋应星正在说话时,马车停了下来,皇帝轻拍了一下宋应星的肩膀道:“好了,关于继任人选,爱卿还请慎重考虑,若是没有好的人选,朕是不会允许爱卿辞职的。”

宋应星只得把刚要说的话咽下去,这个院长之职他确实要仔细考虑才行。

“这就是电报机。”王福看着那个丑陋的铁盒子问道。

这个刚刚制造出来的电报机确实丑陋,四四方方毫无美感,外面还有铜线缠绕,重量更是达到八九百斤。

“回皇上,这就是。”一个中年人回道。

王福打量了这个中年人一眼,认了出来,道:“原来是孙爱卿。”

“万岁真是好记性,微臣与万岁不过见过数面,没想到万岁还记得微臣。”孙和鼎连忙道。

“爱卿可是宋院长的高足,又是大明的伯爵,朕自然不会忘记。”

看到皇帝对孙和鼎的印象极好,宋应星心中一动,只是不知想到了什么,随即又轻轻摇了摇头。

“皇上,你看,臣只要如此,对方就可以收到信号。”孙和鼎已经示范起来,果然,他刚按下没多久,机器传来滴滴答答的回音。

“好。”皇帝赞了一句,丑陋有什么关系,这可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啊,眼下大明疆域越来越大,实在是太需要电报的出现了,有了电报,信息可以瞬间传递万里,边疆发生之事,再也不会直到一月甚至数月后才能得到消息。

“这个传输距离有多远?”

“回皇上,因是初次实验,目前只有二百米。”孙和鼎脸上有一丝尴尬。

“这不行,二百米太短,马上试验一公里,十公里,对了,有没有对信号作编码处理?什么,没有,马上做,还有这个发报机太笨重了,可以减轻重量,继续完善……”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25章 大换血

皇帝嘴里提出一大串要求,旁边的人员赶快拿笔写下来,心中又惊又佩,皇帝的要求非常合理,这绝不象是第一次见过电报机就能提出来,只能说皇帝无师自通,一旦把皇帝的这些要求完成,电报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

皇家科技院一直有一个传说:皇帝本人精通科技,许多发明都得到过皇帝的亲自指点才获得突破,那些老人有过亲自经历,自然是深信不疑,后来的一些人却半信半疑,如今终于得到印证,皇帝确实精通科技。

说完了这些,皇帝才问道:“宋爱卿,发报机项目研究的经费还有多少?”

宋应星问得一愣,他是科技院院长,虽然关心每年总体能得到多少经费,对于具体项目的经费却并不关心,见了宋应星的反应,皇帝才意识到自己问错了对象,改口道:“这样吧,不论经费还有多少,拨出五万银币作为电报机发明的奖励,若有不足,由朕内库拨付补全。”

皇帝的话一说完,在场的十余名参与电报机发明的人员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整个项目组人员只有四十二人,五万银币的重奖,平均每人能分到一千多银币。

皇家科技院待遇优厚,能进入皇家科技院之人即使是最低级人员,一年的薪水也有一百二十圆以上的银币,可以买到一百多石大米,足以轻松养活一家人,一千多银币对他们来说,无疑还是一个极大数目。

“另外,等到电报机可以正式投入使用,朕会拨款一百万两银子组建皇家电报公司,每年向皇家科技院缴纳专利费,专利费用三成归研究人员所有,并以此为例,今后凡是新专利,其产生的利润,研究人员都可以得到三成收益。”

“啊。”在场之人听得都张大嘴吧,自从知道徐致喜、何为两人每年从新式钢铁生产专利中可以获得上百万两银子的专利费后,若说有人不羡慕两人是不可能之事。科技院申请的专利,有不少专利经济效益完全可以和新式钢铁生产专利相比,甚至优有过之,只是皇家科技院是隶属于朝廷和内院,每年投入数百万两银子之巨,谁也不敢说要在专利中分一杯羹,没想到突然之间喜从天降,竟然可以从中得到三成。

电报的效益究竟有多大,众人并不知晓,却不妨碍众人心中遐想,单是从皇家科技院投入的研究费用就超过一百余万两,这样一算,三成专利的价值起码也有数十万两,甚至数百万两也不是不可能,相比于专利的价值,五万银币的奖金只能算小意思。

看到一张张兴奋的脸,王福心中忍不住暗想,看来什么时候金钱的刺激都是无可或缺。

当天,皇帝的讲话就以飞快的速度传遍整个科技院,各个研究人员都喜笑颜开,士气大振,不需要催促,许多人自发加班加点,希望自己的研究早一点取得成功。

从皇家科技院回来,皇帝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宋应星白发苍苍的样子,再联想一下朝中的大臣,不由一惊,从自己登基已来,已有二十余年,朝中的高官大多都是垂垂老矣,整个朝堂必须到了换血的地步。

让皇帝欣慰的是,通过二十多年教育的发展,一批新的官员已经成长起来,这些人大多是三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朝廷倒是不虑无人可用。

在研究人员日以继日的努力下,短短二个月的时间,电报机已经有了极大改进,首先是重量大大减轻,由原先的八九百斤减轻到只有一百二十余斤,其次是测试的距离由原先二百米余变成了十公里,而简单的电报编码也已经完成,电报达到了实用阶段。

弘光二十二年七月,大明皇家电报公司成立,户部和皇家内库各出资五十万两,以一百万两白银加上每年百分之五利润的分红将电报机的专利买下,开始铺设第一条电报线路。

第一条线路铺设在已经通车的京沪铁路上,电报线架好后,当南京收到上海第一份向皇帝问好的电报后,整个电报公司全是欢呼雀跃的声音。

在京沪电报连通之时,宋应星终于决定好了科技院院长的人选,向皇帝推荐。

“什么,你竟然推荐方以智,科技院人才济济,难道就找不到一个院长人选?”皇帝有点难予置信的问道。

“回皇上,老臣以为,方以智是最佳的人选。”宋应星沉着应道。

方以智为东林党四公子之一,皇帝从登基当初就对东林党人打压,东林党虽然有钱谦益这样的滑头成为朝廷高官,可是绝大部分东林党人被朝廷拒之门外,方以智也失去为朝廷效力的机会,索性弃政从商,倒是给他闯出了一条路。

如今桐城方家已经成为一个资本雄厚的巨头,其名下有纺织、缧丝、钢铁三家工厂,合起来雇佣了一千多工人,每年赢利近百万两,是真正的巨富之家,难得的是方家三家工厂所用的机器都经过方以智的改良,效率超过同类产品数成,方家还以此向专利局申请多项专利。

此外方以智还有多部箸作,内容包涵哲学、科学技术多方面内容,这样一个人,如果担任科技院院长倒不是不合格,只是以一介白身骤然担任科学院院长是否合适?何况方以智此人相当孤傲,如果真要请他出任院长,却被他拒绝,朝廷恐怕要丢一个大面子。

“皇上,臣与方以智沟通过,他对科技院院长之职颇为动心,至于方以智资历问题,此人负天下名望二十余年,老臣相信不服之人极少。”仿佛知道皇帝的顾虑,宋应星连忙解释。

见皇帝脸上依然是犹豫的表情,宋应星道:“皇上,如此大才,闲于民间多有不妥,朝廷正应该收为己用啊。”

或许是这句话打动了王福,王福终于松口:“这样吧,你让方以智来京,朕见过他再说。”

“多谢皇上。”宋应星大喜,这个院长的担子他终于可以放心卸下。

也许是方以智早有准备,数天之后,皇帝就见到了他,此时方以智五十出头,面容清瘦,颌下留着长须,全身散发出一股书卷气,一看就知是饱学之士,让人心生出好感。

“草民方以智,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着方以智,皇帝半响才道:“起来吧。”

“谢皇上。”不知不觉,方以智背上已经冷汗襟襟,他本以为有宋应星推荐,科技院院长之职十拿九稳,只是此时心中却忐忑起来,皇帝毕竟是前所未有的英主,谁又能说可以真正把握皇帝心意。

如果是朝廷官员,方以智大可以不做,对于这个院长之职他却期望甚大,他从小就对科技感兴趣,常沉迷于各种研究,办工厂更多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各种理论,方家虽然有三家工厂,年赚百万银两,只是如何能与科技院相比,那可是人员达到五千,一年高达六百万两经费。

“方爱卿,如果你接掌了科技院,会如何做?”

“回皇上,臣对科技院不熟,这些年,科技院各种发明层出不穷,说明宋大人管理的很好,臣暂时会萧规曹随。”

方以智的回答中规中矩,并没有急于在皇帝面前表现就夸下大言,皇帝又问了几个问题,方以智都一一作答,皇帝才点了点头:“这样吧,你入科技院,暂作代理院长,朕给你一年时间,如果能让朕满意,朕再任命你为院长。”

“臣谢皇上。”方以智松了一口气,他相信有一年的时间,肯定能让皇帝满意。

用不用方以智,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更多的还是给宋应星面子,若是方以智真不能胜任,一年后将方以智换去也不晚,大明现在远远走在各国前头,有大把时间可以浪费。

方以智突然担任科技院代理院长,果然没有什么风波,方以智能将购买来的机器加以改良,凭这一点也可以在科技院站稳脚跟,虽然有部份人不服气,但在宋应星的压制下,这些人也不敢明目张胆抵制,皇帝刚宣布了对研究人员的好消息,大家都把精力放在项目研究上,一时之间,倒显得风平浪静。

随着科技院院长换人,朝廷也开始更换大臣,马士英在十月份正式向皇帝乞骸骨,得到皇帝允许,接任首辅之人却不是内阁原有人员,而是新进内阁的樊跃,攀跃只有五十二岁,曾担任过户部第一任银行行长,接着又接掌户部五年,正是在他手中,大明财政一飞冲天,从岁入只有二三千万两到如今的三万万余两,可以说是大明的财神爷。以樊跃的资历,虽然从户部尚书连跃数步,成为内阁首辅,却无人敢质疑。

这个换人可以说是某种信号,接下来的两年内,朝中每年都有诸多老臣乞骸骨,皇帝一一照准,到了弘光二十四年,朝廷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完毕,朝中官员更换了一小半,内阁成员更是全部换成了年富力强的官员。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26章 立足点

朝廷的大换血显得波澜不惊,一方面是许多老臣确实是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另一个方面是朝廷有足够多的接任人选,加上皇帝巨大的威望,朝政自然平稳过渡。

在东方平静的同时,欧洲却是风云激荡,经过大半年的航行,大明舰队历经万里之远,在弘光二十一年,西元1665年十月份,终于抵达了欧洲。

虽然欧洲各国都早已得到大明舰队要来的消息,只亲眼看到大舰队出现在欧洲,仍是引起极大的震动,西班牙和荷兰两国更是想出动舰队对大明舰队进行拦截,只是两国在南海可以合作,在欧洲却因矛盾太深,彼此海军都不愿和对方联合,只得作罢。

经过大半年航行,无论是人员还《“文、》是船体,都疲惫《“人、》不堪,虽然准《“书、》备充分,可是《“屋、》一路上依然有数十人死于各种意外,两艘铁甲船初次航行如此远的距离,一路上更是状况不断。

大明舰队极需要一个地方可以供舰队停泊,进行休息保养,可是欧洲港口虽然多,要想找到一个安全的港口却不是易事,谁也不知欧洲各国会不会对大明舰队打主意,毕竟随行所带的货物,足可以让欧洲各国的君主为之疯狂,何况还有二艘铁甲舰需要保密。

刘国轩只好找来布加路相商,听罢刘国轩的要求,布加路低头沉思了一下,抬头道:“刘大人,这有何难,既然如此,我们花钱买一个港口就是。”

“买?”刘国轩张大了嘴,在东方人的概念中,出卖国土的君主必定会戴上一顶昏君的帽子,就是小户人家,将土地典卖也会落上一个不孝的罪名。

布加路自然知道刘国轩何以惊讶:“刘大人,这是欧洲,只要价格合适,没有什么东西不能买到。”

听到布加路如此解释,刘国轩点了点头,问道:“那向谁购买,购买哪里?”

两人拿着一幅简陋的欧洲地图,在图上比划半天,布加路终于选定了一个地方,那就是马德拉群岛。

选择马德拉群岛有很多好处,这里位于大西洋中,距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有一千公里,距离非洲摩洛哥海岸线约600公里,不以欧洲大陆接壤,能够减少欧洲各国对大明的抗拒心里。

马德拉群岛远离大陆,也便于大明舰队防守和保密,岛屿的面积也合适,加起来约800平方公里,足可以供舰队数万人活动,又不会太大,而且这个岛属于葡萄牙,目前以葡萄牙和大明的关系最好,布加路又是葡萄牙人,这大大增加了购买的可能性。

决定下来后,刘国轩马上派遣两艘战舰护送布加路到葡萄牙首辅里斯本,并对马德拉群岛的情报加以收集。

马德拉群岛在后世称为大西洋上的明珠,为海上航行重要的中转站,此时却没有受到重视。

萄牙人登上群岛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主要岛屿有马德拉岛和圣港岛,两岛相距四十八公里,首先发现圣港岛的是佩雷斯特雷罗船长,而后扎尔科和瓦斯两人同时发现马德拉岛,这两个岛屿就成分别成这为三个家族的封地。

马德拉岛上本来森林茂密,只是为了开垦荒地,扎尔科和瓦斯在开垦此岛时放了一把火,这一把火实在太厉害了,燃烧了数年时间,将岛上的森林烧了一个精光,结果在岛上竟然找不到木柴建设。

后来两家引进葡萄进行栽培,取得成功,正当岛上经济有了起色时,从美洲传来的葡萄树病害又给当地的葡萄经济带来的巨大打击。

圣港岛面积远小于马德拉岛,只有四十一平方公里,却有一个天然的港弯,这里环境优美,却差点被一只兔子毁了一切,当时佩雷斯特雷罗船长的女儿登岛时带了一只宠物兔上来,这只宠物兔刚好怀孕,在岛上生下一窝小兔,十几年之后,岛上兔子迅速繁殖,将草木啃得精光,后来佩雷斯特雷罗家族不得不进行全岛捕兔大战,才将兔害控制了下来。

一直以来,这两个岛都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到如今两岛人口不过数千,每年收益只有五千葡萄牙盾左右,刘国轩在海军已经二十年,以他的眼光,自然看出这个群岛有极大的战略意义,他已经打定主意,如果葡萄牙人不愿意卖,哪怕是抢也要把这个群岛抢过来。

此时葡萄牙国内情况比较复杂,葡萄牙国王为阿方索六世,这位不幸的国王左半身瘫痪,并患有精神病,本来由阿方索六世的母亲路易莎摄政,可是四年前,阿方索将母亲送进修道院,权利逐渐掌握在伯爵卡斯泰洛·麦略尔手中。

卡斯泰洛·麦略尔伯爵是一个英明的将领,在他掌握权利的几年里,提拨了大量年轻贵族,葡萄牙的武装力量得到加强,在前两年的战争中连续取得对西班牙人的胜利,就在今年,葡萄牙对阵西班牙人又取得一次大的胜利,使得西班牙不得不承认葡萄牙独立,结束了葡萄牙的独立战争。

战争的胜利使得卡斯泰洛·麦略尔伯爵的声望得到了极大提升,可是他却不知道,数年的战争给他埋下巨大隐患,为了筹集战争经费,卡斯泰洛·麦略尔伯爵发布了许多政令,这些政令极大损伤了葡萄牙上层贵族的利益,麦略尔的专权引起上层贵族极大的不满。

加上传言阿方索六世不能人道,这意味着阿方索六世不会有子嗣,上层贵族将希望放在阿方索六世的弟弟佩德罗亲王身上,视佩德罗亲王为葡萄牙国王接班人,为了权利,伯爵和亲王两人展开了明争暗斗。

布加路回到里斯本后,受到了葡萄牙上层热烈的欢迎,一个葡萄牙低级军官成为世界上最大国家的侯爵,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葡萄牙人提到布加路时,脸上都会增添几分光彩。

在这种情况下,布加路很快就见到了葡萄牙最有权势的两个人,卡斯泰洛·麦略尔伯爵和佩德罗亲王,这两个人都对布加路进行了笼络,他们看中的正是已经停留在葡萄牙外海的大明舰队。

此时两人的争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任何一方有新的力量加入就有可能让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