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资源帝国-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到三位首长和刘老爷子坐定后,刘东就开始说起话来,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把自己的理论给说得明明白白。所以,语句就必须要精炼。
“各位首长,我的那份计划的重点就在于,我国和苏联方面的互补性。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现在最为缺乏的并不仅仅是资金问题,虽然现在国内依旧很穷,但比起改革开放之初,已近有了相当大的改变,人民的生活也是越来越美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目标就要从吃饭问题,变成更高级的目标。就像现在一直在提的,要建设四个现代化。对于这点,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各位领导都是这方面的行家,再说下去,我就要露丑了。我之所以还提到这点,那是因为我的计划,就是围绕着这个前提展开的。”刘东开口说到。
“不对吧?我记得你交上来的那份资料上,计划最主要的方面,不是这一点吧。你那个是适用于私人企业,要谈到国家建设,那和实际情况不是很符合啊!”南巡首长听完刘东的话,首先发问到。
“首长,其实这是殊途同归,道理是一样的。您也知道,我这个方案最先的借鉴因数,就在于苏联对外援助条款当中,只不过有些改变而已。但归根结底,这个计划是脱胎于援助条款,其中能起到的作用,有很大的相通之处。而实际上,我那份资料,对于国家有用的方面,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涵。”刘东解释到。
刘东这话,让南巡首长他们先是一惊,然后一下就明白了这里面的关键。于是,都眼前一亮。
看到三位首长都明白了自己的话,刘东又继续说到:“其实,到了现在。我们国家想要再次的获得苏联的科技援助,已近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地缘因数,也因为国际形式。苏联绝对不可能再一次像我们建国初期那样,给予援助,即便是我们国家花费比当年更大的代价,为了他们苏维埃的利益,他们也很难通过这样的决议,即便是我们的双边关系现在已近有了很大的缓和,而且苏联和我们之间的贸易额也开始逐年上涨。但关系到科技技术的问题,苏联绝对会严防死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想获得科技技术,就要从另外一个思路上来看待问题。而我和苏联之间的合同,就可以看成一个新的道路。”
听到刘东这样说,包括刘老爷子在内的四位首长,都不由的点头,表示刘东说的东西,的确是正确的。到了他们这个地位,当然明白苏联的顾忌在哪里。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当他们看到刘东在苏联的动作后,觉得眼前一亮,感觉能在这个方面,找到新的思路。所以才有了刘东到南巡首长的金秋园一行。
“我国现在,资金虽然缺乏,但也不能算是最重要的因数。我国现在最为缺乏的,就是那些高素质的人才,不论是科技上,还是其他方面,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而这些差距,因为外部的原因,我们想要得到,非常困难,而且代价很大。既然国家层面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那从另外一个方面入手,说不定就会有成果。”刘东继续说到。
刘东这话,说的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于是,南巡首长皱着眉头说到:“你这意思,是要我们从私人方面着手,就像你在苏联做的那样?”
“对,就是这样,但也不全是。毕竟,我国的私人力量,还很薄弱,不是我自吹自擂,国内的私有经济力量,能达到我现在这样水平的,并不多。所以,想要完全依靠私人力量,那也是行不通的,就算政府慢慢培养,那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国际形式,是瞬息万变,谁又能知道,苏联目前的情况,会维持多久?万一等他们缓过劲来,这样的合同,他们是绝对不会再签订的。人才的重要性,他们不是不了解。要不是他们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我想要和苏联方面达成协议,都是天方夜谭。”刘东回答到。
“那你的意思是什么?”南巡首长饶有兴趣的问到。
他是真没想到,刘东居然会看得如此的长远。一开始他见刘东的目的,仅仅是让刘东给他们提供一些关于苏联比较真实的信息。其他的,他们这些人会慢慢的分析。该如何从刘东这件事情上,使国家获得利益,他们自己慢慢研究。
可没想到刘东却开门见山的说,他有明确的思路,虽然刘东并没有说得太明确,但那字里行间的信息,这些老狐狸又怎么会分辨不出来?
这点,就足以让人感到惊讶了。刘东才多少岁?他现在在商业上的成就已经让很多人看重了,但他现在说的这些关于政治方面的东西,也是井井有条,就算知道刘东不简单的南巡首长,这个时候也有些嫉妒刘老爷子了。这么一个妖孽的孙子,以后的成就得有多大,南巡首长都看不出来。
“我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苏联对于我们国内官方势力敏感,那我们就不动用官方势力。没了官方势力这么敏感的因数,我想以苏联目前的态势来讲,他们也不会讲究很多。既然我这个华夏的私人势力都可以让苏联开先例,形成一种新的惯例,那其他华夏势力,不也一样可以么?只要没有官方势力充斥在里面,那等到苏联的专家教授来到我们国内,只要在国内搞研究,受益的不还是我们国家么?这些力量,达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可以算成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只不过道路有些曲折而已。”刘东斩钉截铁的说到。
刘东这话,算是彻底的为南巡首长他们,打通了眼前的一条新的路线。虽然他们现在也不知道,刘东那既不是私人力量,也不是官方势力的势力,到底是国内的哪种势力。但既然刘东都这么明明白白的说了,那这样的势力,就肯定存在,只不过是他们这些人一时没想到而已。


 第二百二十八章 种子理论

虽然首长们现在已经急不可耐的想要让刘东讲述他的新思路,但到了他们这个位置,必要的养气功夫,那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就算他们心里面犹如猫挠痒痒一般,但在面上,依旧是不动声色,就等着刘东自己主动抛出观点。
刘东当然知道这些老狐狸的意思,要是换几个人,他可能要吊足了胃口,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但面对着面前这四位首长,他可不敢这样做。面前这四位,不算自己的老爷子和南巡首长,就算在一旁的另外两位首长,那也是大名鼎鼎,跺跺脚,都能引起华夏地震的角色。在这样的大佬面前吊胃口,那纯粹是老寿星吃砒霜,找死的行为。
所以,刚说完之前的那段话,刘东就继续说到:“我说的这类势力,在我们国家当中,还算是一股新兴的势力。这个势力,到目前为止,仅仅是为国家解决一些麻烦,想要派上用场,根本就行不通。但是,这样的企业,从根子上来说,也能算是国有企业,只不过要加个曾经是,但这类企业当中,也有着国家势力占据上风的企业,只是并不多见,而且这类企业,更多的是中外合资企业。私人占据的,仅仅是小数目。”
听到刘东这话,大家算是彻底的明白了刘东到底说的是哪一类势力,不就是公私合营的那类企业,简称合资企业。虽然这样的企业,真正有实力的是那些和外资合资的企业。但也并不是说,完全没有私人力量和国企合资的企业。之所以首长他们之前没想到,那是因为这样的企业,他们看不上。
能让私人力量收购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那种毫无起色的企业,除了让人收购以减轻负担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用处。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企业一般被私人收购了以后,就完全成为了私人企业,国家力量,基本上都没有了,除了有限的股权之外,国家对这类企业根本就使不上劲。
所以,这样的企业,说成是私企,也毫不为过。当然,这其中也有另外的合作方式,那就是国家占据大头,而私人占据小头,就像刘东后面提到的那种模式。那样国家的力量,完全可以发挥出来,可惜这样的企业虽然实力雄厚,但国家想要发挥力量,也并不是想象当中那么简单,因为这类企业,就如刘东说的那样,更多的就是中外合资,能够让私人进入的企业,仅仅是少数,很不多见。
刘东提出来的这个事情,应该是需要后者出力。但听到刘东这个方法,南巡首长却觉得,刘东这个主意,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美好。
虽然明面上来讲,这样的企业虽然也有私人力量在其中。但主导这样企业的,却是国家力量。私人力量在这样的企业当中发挥的作用,更多是在于运营和管理方面,但真正的精华,还是掌握在国家的手中。这些私人力量,最多不过是算国家请来帮助管理国家企业的,大头依旧是国家力量占据。这样的企业,其实也是会让苏联方面警惕的。
于是,南巡首长开口说到:“你说的这种企业,归根到底,还是带有国家性质,虽然这其中也有私人力量。但别人苏联人也不是傻子,看不出来这些企业到底是谁说了算。所以,你这个说法,也不是那么行得通的。他们既然警惕我们的动作,就不可能看不到这些把柄。要是真的让这样的企业成功了,那他们还不如大大方方的请我们政府力量参与其中。”
听到南巡首长这样说,刘东马上解释到:“其实,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幌子。而苏联方面,也需要这样的幌子。他们现在的情况,并不是很好,我在苏联待了这么久,也深入的了解了一下苏联的情况。说实话,他们现在,并没有多少可选择的余地。”
“幌子?你这意思是说,苏联其实真不在乎我们国家是否能够掌握这些力量。只不过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但要是我们主动一些,说不定就可以打破现在的僵局?”南巡首长感兴趣的问到。
“不,也不是这个意思。苏联的确对我们还存在很大的敌意,这是不可否认的。要是他们的情况好,现在肯定还在继续搞摩擦,而不会像现在这样安稳。苏联方面在乎的,是他们的尖端科技实力,但对于一般的东西,他们却没有什么想要死守的意思。我之前和叶利钦书记谈判的时候,要不是我特意的说明了我并不需要军工方面的人才,说不定在我们公司和苏联之间签订的合同的那一千个高级人才,就会被他们塞进很多军工方面的人才。南巡首长您知道这里面的含义。”刘东说到。
“你这样说,好像也很有道理。但是,这些苏联的军工专家,我们国家现在也不需要,我们现在是在大搞经济建设。军工方面的问题,就要先放在一边,他们苏联不需要,我们华夏就更不需要。而且那些人才,拥有的知识我们自己也有,那我们华夏又为什么要帮苏联背这个包袱?”南巡首长反问到。
听到南巡首长这么说,刘东内心在呐喊。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啊,就连南巡首长这样的伟人,看东西也有失偏颇。刘东知道南巡首长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因为现在这两年,是华夏在军事问题上,过得最好的几年。
虽然直到现在,越南的猴子还在被南巡首长打屁股。但要说这样的局部战争对于华夏的经济有什么影响,那纯粹是扯淡。和越南打,老首长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练兵,和消耗弹药。
当年大搞国防建设,弹药军火这些东西,都是不计成本的造出来。但这些东西,实际上却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仅仅是一种威慑力。可弹药这些东西,也是有保质期的,放在那里久了不用,不但要花费格外的人力物力来保证这些东西的安全,还要为这些东西的出路头疼烦恼。
所以,越南就成为这些东西的倾销地,全往他们那边放。打完了不仅有练兵的作用,还会把这些麻烦给消耗掉。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华夏和越南过家家,玩了这么多年都还没结束。和苏联占据阿富汗,虽然都是在打仗,但意义却完全不同,而且最后造成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不仅如此,这年月,美国看待华夏的问题上,也是非常的友善。虽然依旧有很多军事技术是对华保密的,但也有很多原本保密的东西,现在也被美国推销给华夏。要知道,两国之间关系最紧密的时候,美国人就连他们的航母,也想卖给华夏两艘。
虽然美国卖航母也不安好心,想要利用华夏买航母这样的大块头,对苏联造成更大的威慑力,也想让华夏的经济,被航母这样的玩意,给拖住发展的机会。航母虽然威武,但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国家能养得起。这年月的华夏,养这东西,当然非常困难。但是,不可否认,美国能把这些东西卖给华夏,还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关系没好到一定的程度,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买卖。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南巡首长才会对苏联的那些军工专家看不上眼。如果说是尖端科技军工,南巡首长肯定会认真起来,但听刘东那意思,仅仅是普通的军工人才,这样的人才就算再多,也让南巡首长提不起性质。对比起美国货来说,苏联货实在不怎么样,成本和实用性,都达不到美国货的标准。
可南巡首长不知道啊,这样的好日子,根本就没多少时间了。等到苏联解体以后,美国的目光就会瞄向华夏,那个时候,日子就难熬了。但这样的预言,刘东却也不敢提,所以,要让南巡首长知道这些人的用处,还得从另外的方面入手。
“首长,您听我说。您知道为什么我要花费这么大的代价,把苏联的这些人才给请回来么?还要答应这些人才八年后要还给苏联。”刘东说到。
听到刘东这话,南巡首长也奇怪的问到:“对了,你为什么要答应这样的条件呢?实在是太亏本了,这买卖虽然对你来说,非常有好处,但投入也大。而且这些人还不是一直都跟着你干,到底是亏还是赚,只有你自己晓得。”
“对于我们公司来说,这笔买卖,无论怎么看,都是赚了。因为这些专家,我原本就没有期望他们能够一直在我们公司里面。他们真正的作用,在我的眼里,就相当于种子,为我们国家培育自己人才的种子。就好像当年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的时候,就是靠着这些苏联专家,才使我们国家真正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我的目的,就在于此,至于这些专家以后的去向,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他们的知识被我们学到了,那他们的作用还能有现在这样大么?”刘东自信的说到。


 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有可为

目前国内流行着一种说法,那就是造不如买。相比起自己制造,花费大笔的资金来创造,买国外现成的东西,无疑是会减少这方面的投入。这种说法,在国内占据了很大的市场。
之所以有这样的市场,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就是因为现在国内还不够富裕,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需要投资建设。有限的资源,必须要利用好。买东西,虽然花费也很大,但比起自己从头研究来说,实在是要好太多了。
而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现在国际形式十分有利于华夏。美国拉拢,苏联疲软,比起建国时随时打仗的危险局面,要好太多了。美国连航母都肯卖给华夏,这样的情况下,技术封锁的风险,也就降到了最低点。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局面会一直存在,只要苏联还在,美国就绝对不会把枪口对向华夏。等到以后资金富裕了,再研发也不迟。
虽然南巡首长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但多少也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且现实情况的确不允许华夏自主研发很多东西,所以多少有点随大流的意思。
可刘东知道苏联已经撑不了多久了,等到苏联解体后,华夏哪里还会有现在这样宽松的政治局势?早一天做打算,就早一天能形成自己的抵抗力。
虽然刘东不能明确的说明苏联要挂掉的事实,但却可以曲线救国,就好似他现在所提出来的种子理论。相信南巡首长会明白他的意思。
果然,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南巡首长,危机意识并不比刘东要少,就算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也掩盖不了他的睿智。他一下就明白过来刘东这所谓的种子理论的内涵。
可明白归明白,南巡首长依旧觉得,请这些苏联专家,代价太大了。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像刘东这样大方。一个亿美金打头阵,他看着都心疼。这些钱,要是全都拿来给华夏的那些专家教授搞研究,说不定出的成果并不比请那些苏联专家少。
虽然他的确看着很眼馋,但从实际的角度上出发,这样做对于现在的华夏来说,还是压力很大。虽然是一条不错的路子,但也不能盲目的把这条路给扩大开来。因为现在的主要目的,还是在经济问题上,科学研究,可以适当的放下。毕竟,现在这么好的外部条件,也不知道能撑多久。要是形势恶劣起来,经济的发展也会停滞。
有了这样的考虑,南巡首长开口说到:“种子理论,确实不错。但小伙子你也晓得,我国现在的情况。如果把大笔的资金流入到苏联,虽然肯定会有收获,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国家现在还很穷,远不到大方的时候。”
听到南巡首长这话,刘东说到:“的确,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想要单单依靠这些苏联专家作出成绩,那我国根本就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但有限的区域,还是可以考虑的。我国现在出口创汇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量大,但并不值钱。但如果引进了这些苏联专家,让他们的科技知识武装起我们的企业,那我们国内的企业,就可以完善自己的产业链,从出口初级产品,过度到更高的阶层,那样,能得到的经济利益,比起现在来,要好很多。我们不能单纯的把这些科技经验,当成一个数据,而是要用实践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你这个说法不错啊,小伙子有水平,看来你经商还是屈才了嘛?有没有想去政府工作?”南巡首长被刘东最后那句话搞得一愣,然后很有兴致的问到。
南巡首长楞了,刘东就更愣了。这话不是南巡首长你自己说的么?但当刘东看到南巡首长那脸色,并不是在像开自己的玩笑。于是,刘东知道,他窜词了。可能这个时候,南巡首长还没有提出这样的话来,他刘东反而成了首创。
事实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后世耳熟能详的话,南巡首长第一次提出来的时候,是在八八年的九月,离着现在,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刘东现在说出来,当然是窜词了。好在南巡首长仅仅是欣赏刘东这话,而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因为他现在也仅仅是有这个概念,但并不是那么深刻。现在突然被刘东这么一提出来,想了一下,就觉得非常妙。
这种李鬼遇到李逵的事情,无论是谁碰到,都相当的尴尬。更何况刘东这是抢了南巡首长的台词,那就更不妙了。但现在话都说出来了,又不能再吞下去。
于是刘东赶忙把话题给叉开:“其实把这些科研人员弄到我们国内来,对于我们国内产业的升级,也是非常有好处的。首长您也知道,由于我国的很多产品,技术力量不行,形不成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交易当中,并没有多少竞争力。但如果引进了这些人以后,依照他们的先进技术,就可以使我国多个领域的科技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从而形成自己的市场竞争力。那样,由高科技带来的高附加值产业,就足够让我们的回本。不但能回本,还能形成我们国内自己的生产力。”
“照你这意思,是要把这些人运用到工业科技的实用领域里面去,而不是让他们单纯的搞研究?让他们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对于刘东这个提法,南巡首长若有所思的问到。
“对,就是这样。我把这个方法叫做产学研一体。其实这样的做法,在国外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我们国内,这样做就比较少。很多东西都是研究出来的,但却没有把他们用到实际领域当中去,如果我们国内同样用这样的方法,那么研究的成本就会大大的降低。”说到这,刘东一下就把嘴巴闭上了。
因为他再说下去,说不定又要说出什么可持续发展的话题出来。那样,南巡首长可就不会是惊奇他的思路,而是会考虑刘东是否是妖孽的问题。而且,要他把这些东西都说完了,以后的领导该怎么办?人不能把什么好事儿都让自己给占了,那样是绝对愚蠢的行为。
产学研这个说法,好歹是有国外先做出来了。他现在说一下,不过是会让首长们认为他见多识广,要再多说个可持续发展,那就要命了。
只不过这个时候,南巡首长也忽略了刘东那意犹未尽的话语,因为他已经被刘东这个产学研一体的思路给提醒了。要真像刘东说的那样,对于国内现在某些领域来说,完全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就犹如现在的老工业区。
老工业区为什么会没落下去,不就是因为科技实力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么?要是刘东这条思路真的有用,那对于解决老工业区的问题,绝对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不光南巡首长能想到,其他两个首长也能想到。想着那样的前景,这三位领导都不由的眼冒金光。
好一会儿,南巡首长才抬头对着刘东说到:“这个事情,大有可为啊。小伙子,你这个脑袋瓜子,还真的够用。这样的事情都能想到,这样的提醒实在是来的太及时了。我们虽然缺资金,也缺设备。但最关键的就是缺技术和人才。只要把这两个条件满足了,其他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按照你这个意思,只要我们对症下药,让这些苏联专家进入到这些领域,然后做为一个种子,在我们华夏生根发芽,以后相关的产业,我们就可以大踏步的向前发展,只要有发展,那就肯定能产生劳动价值,这样补贴一下,说不定很多产业,都可以活过来。你这个提法好,非常好。”越说到后面,南巡首长也越是激动。
做为现在实际上的改革推动者,南巡首长虽然看到了改革的成效,但也看到了改革当中的一些不足点。尤其是国企的自身造血能力,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面临着困境。
这样的困境,和苏联方面并不相同,他们是因为资源紧缺问题,而导致这些人才无用武之地。但华夏缺乏的,却是技术。市场并没有任何问题。背靠着十亿人的广大市场,这点绝对是有保证。
之所以面对困境,虽然也有着资金的问题,但最重要的问题却在于技术,东西做出来,没有技术含量,自然会被富裕起来的人民给淘汰掉,市场经济,自有市场的规律。
就拿刘东那个钢铁厂来说,现在全国的钢铁厂,能赚钱的不多,大多数都是在做亏本的买卖,可刘东的新厂一出现,就开始在收回投资了。要说是国内没有市场,那纯粹是扯淡,因为现在国内市场不但没有饱和,还很饥渴,市场前景无比广阔。
但为什么那些钢铁厂会亏本,那就是因为其他的钢铁厂没有技术实力,就算想要吃肉,也没那个能耐。相反,刘东的钢铁厂虽然是新建的,但他们的技术实力雄厚,买卖自己都要找上门去。这么一个明显的例子在这,南巡首长又怎么会看不见?
所以,南巡首长在听到刘东说的那个产学研一体的事情后,才会高兴的说大有可为。


 第二百三十章 联众超市(上)

自从和南巡首长谈了之后,刘东发现,自家老爷子看自己的眼神怪怪的,还时不时的唉声叹气。说什么刘东是个怪物,懂得那么多政治上出成绩的东西,却偏偏对政治敏感的程度非常低,这简直不可理喻。要是他的政治敏感性稍微高那么一些,以后刘家又会出现一个顶梁柱。
对于老爷子的吐槽,刘东就当没听到。那些理论知识,也不是他原创的,最多不过是拿来主义。要真说他理论知识有多丰富,那也不见得。他之所以知道这么多,不过是把后世经典的东西给搬到现在来,站在高个子的肩膀上,看得自然是远很多。
要他自己来搞一套自己真正的理论出来,那还不如杀了他痛快一些。只不过,这些东西外人不知道而已就连南巡首长,在那天也不止一次的提出,让刘东去机关锻炼锻炼的话来。
要换一个对官场热衷的人,能够得到南巡首长亲自点将的机会,那绝对要回去烧几柱高香,并且乐于接受任何艰巨的挑战。可刘东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要让他真正踏入官场,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少笑话出来。所以,就算他有再高的起点,也不敢应承下这样的话来。那样,不是去当官,而是去给他们老刘家找不自在。
但不论怎么说,刘东给南巡首长留下的印象是非常好的。虽然直到谈话结束以后,南巡首长依旧没有作出任何的决定。包括让企业自主去苏联签订合同的问题,南巡首长也没有露出任何口风。
但刘东知道,南巡首长对于这个提议,应该是非常心动。要不然,南巡首长也不会和刘东交谈那么久,就连其他两位首长,也是频频发问。如果真的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他们这样日理万机的人物,又怎么可能反复的问起这个问题?
其实要说起这个计划真正要花费多大代价,也不见得。有付出自然会有收获,如果这些高级人才没有一点用处,不会创造任何价值,华夏政府方面,也不会这么眼馋。只不过最开始的支出的确非常吓人,尤其是对华夏这样还在发展中的国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但这帐也不能就这么简单的算,从另外一种角度上来看,请这些苏联的高级人才,比培养自己的人才还要花费更少的资金。一亿美金,平摊到一千个高级人才身上,每个人的价格仅仅只有十万美元,再把这每个人十万美元,分到八年之内,苏联一年能在这些人的身上获得的回报,仅仅只有一点二五万美元。
这个价钱,在美国,也就仅仅能买个一般的车,比起他们的实际价值来,那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并且,最重要的是,这一笔钱,还是做为物资来送到苏联去的。
在国内采购物资,不但肉烂在自家锅里面,不至于资金外流,而且还能让这一笔资金,加速国内相关企业的高速发展。基本上就相当于自己拿钱自己搞建设,成本上面,更加具有优势。这样算来,真要付出的代价,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多。
之所以签合同的时候,看到数目那么大,一是因为挖掘的人才基数大,二一个是因为这笔本来应该是八年付清的钱,一下子集中在一年之内弄好。八年的合计,看起来当然数目庞大。
正是有着这么多的优势,刘东的这份计划在国内,应该具有非常大的活力。可这些事情,已经和刘东没多大的关系了。该做的他已经做完了,剩下的事情,就该华夏政府自己解决。最多以后牵线搭桥,他需要动用一下人脉,其他的,就该别人做了。要是他把一切的事情都做完,别人又怎么靠这个计划,为自己攒下一份不菲的政绩?
原本刘东打算,把这个计划告诉高层,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后,就带着自己的团队去香港,因为过不了多久,发生在八七年的美国股灾,又将会是他捞钱的机会。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时常能够发生的,遇到了不去理会,那简直是和自己的钱过不去。他还想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