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源帝国-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东眼里那点神色,哪里能瞒过宋庆。虽然他的脾气很好,但涉及到自己的专业领域,那还是有些话语权的。更何况当兵的本来就是直脾气,即便宋庆出来揽活儿,也改变不了他当兵人的本色。
“是不是不太相信?刘老板?”宋庆问到。
既然被宋庆当面提问了,刘东也不好辩解,于是点了点头,算是默认。
宋庆看到刘东点头,对着刘东说到:“如果刘老板不介意,我们可以下到地基里面去看看,我相信你只要看了下面的情况,肯定就不会怀疑了。“
本来就是来搞视察工作的,刘东也不想把这工作流于表面,虽然这些人来搞基建,刘东是十分放心的,但放心是一回事儿,自己考不考查又是另外一回事儿。考察不代表不放心,而代表着刘东的做事态度,要什么事儿都听下面的人报告,总会出现问题,而他如果实地的深入的考察,就算他是个外行,什么都不懂,也能震慑别人,不会有人在打歪脑筋。
于是刘东一行人跟随着宋庆的脚步,下到了地基里面的大坑。陈洁这个时候反倒是轻松了许多,虽然衣服什么的这次之后,不花大力气清洗绝对会报废,但现在总比刚才好多了,至少,她现在没有穿来时的高跟鞋,而是在吴一平那里弄了一双平底鞋,至于吴一平那里为什么会有女士的平底鞋,这个事情暂时不用考虑,反正对于陈洁来说,在这样崎岖不平的路上,穿平底鞋绝对是享受。要是还穿着高跟鞋在这晃来晃去,她都不知道能不能走重型汽车来来会会碾压出来的土路。
由于这个地基本就不深,所以刘东他们也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就下来了。由于下面正在挖土方,所以泥土尘灰什么的就特别的多,刘东既然有决心下来,这点小小的事情自然是能够包容的。
当刘东他们踏上了最下面地基的土地上时,都有了明显的感觉,比起刚才走下来的那段土路,这下面的地虽然有些凹凸不平,但总体上来看,是很平整的,并且,很牢固,没有刚才那条土路踩上去那么软绵。
宋庆算不上是一个察言观色的能人,但他对工地这边的情况是了如指掌,所以当刘东他们踏上这里的土地以后,就开口问到:“刘老板,这下你感觉到了不同吧?虽然打地基都是要牢固下面的土地,但是能达到我们这样牢固的并不多,一个是他们少有相关的工程机械,另外一个就是外面的工程队也没有我们的技术好。这么给你说吧,在这里做壕沟工事,只要一些必要的钢筋木板,就算大炮都轰不掉这个地方。”
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刘东这个时候也低下头看了看自己踩着的土地,发现脚下的这些泥土,那是相当的紧致,可能就算用铁钎砸,也很难深入这片土地。怪不得宋庆敢说就算用大炮轰,也轰不掉这里,工作是相当的扎实。
可刘东对于工地上的具体事物也不是特别了解,所以这土地紧致是否达到要求他也一无所知。但既然宋庆敢当着自己的面这样说,他就绝对能做到。要知道他这一开口做出的承诺,可不仅仅是代表他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他们一个团队。而他们的团队,肯定也不会允许有污点的存在。
有了这样的检测结果,刘东很满意的点了点头。实际上刘东也并不需要工厂地基能防住大炮的轰击,那完全没有必要,他这里的工厂又不是做军工的,也不需要实验军事设备。有一个能用几十年的厂房,都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再吹毛求疵,他就不是要盖厂房,而是盖碉堡了。
看到刘东满意,宋庆却依旧没有停歇的说到:“这个土地仅仅是地基的一部分,真正的地基好不好,还得看我们的建筑材料和手艺,而这两点,我们工程队也是不缺的。不瞒刘老板你,由于你给的价钱足够,材料也都是好东西,而我们的手艺也不是自夸,绝对要比那些省级的建筑单位要好。有这两点,不说多了,只要老板你需要,这厂房就算用一百年也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一百年?那么久?”刘东这下是真的惊讶了。
他可是知道,要论到全世界的建筑使用年限,华夏的新建筑,平均年限绝对让人脸红。记得以前无聊的时候看过一份报子,就是介绍的全世界主要几个国家的建筑使用年限。
要是用一句话来形容华夏的建筑使用年限,那绝对是五十年罕见,三十年普遍。而国外很多国家的建筑年限,都比这个要长很多,美国建筑普遍可以使用七十年,英国则能够达到一百一十年,法国能达到八十年。当然,这个数据不排除他们往自己脸上贴金,有缩水的可能。但即便如此,平均下来,六七十年是绝对毫无问题的。
当然,并不是华夏的建筑水平很低,要这么说,那么京城的故宫早就不知道塌了多少百年了,也不至于能保存到现在。也不用拿这么大个的东西来比较,就算小地方很多古代的建筑,只要不是人为拆除,保存的年限也不会很低,什么千年石拱桥依旧能用,几百年的老房子能抗地震,都算不上稀奇的事情。
要论到建筑水平,华夏人的水平绝对要比国外人的高,至少一个石拱桥的年纪,都要比整个美国的年纪大个三四倍。但为什么又说华夏国内建筑使用寿命是五十年罕见,三十年普遍呢?这就存在一个赶工期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当中,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夸张建筑进度,几天就盖出一栋楼的成绩都不稀奇。想想这个时候喊口号的江口速度,三天一层楼,绝对算不上什么新鲜的事情。那段年月更是出现了只用竹片两三天就盖起高楼的荒唐事情出来。现在虽然没有这样的事情了,但影响依旧有一些,赶工期这样的事情,在现代社会当中存在是非常普遍的行为。
但是建筑这玩意,就算刘东这个外行人也知道,不能全凭速度来搞,那样是会出现问题的。用一个刘东比较能接受的观点,那就相当于做机床,有些机床用的钢铁不能刚从钢炉里面出来就用,还得放它几年,消除应力,要不然,这样赶出来的机床以后的精度问题,就很难解决。
而建筑这一块,大致也有这样的规矩。没见到刚盖出来的新房子也不是立马就能入住,还得空一段时间,透透气,大概和应力问题的处理方式都差不多。
第四百三十八章 相当满意的视察结果
正是考虑着有赶工期这一说,并且还对后世的那些房子有着足够多的了解。所以刘东对于这些专业工程兵们做的工程,有着相当大的包容度,只要不是一二十年内立马就不能再用,成为危房,能够达到三十年普遍的行业现状,刘东已经相当满意了。
而想必三十年后,自己的工厂开始大规模的使用机械化,现在这样半机械化的不太专业的厂房,也不是那么合用,到时候拆了再重建,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儿。
毕竟那个时候,如果环亚还没有倒下去,而是平稳的发展三十年,不说能在世界五百强企业里面排行前几名,但前一百名应该是没多大问题的。别人苹果比自己的环亚成立也早不了几年,他们能办到的事情,环亚凭什么办不到?
而做为财大气粗的世界五百强排行前列的环亚,弄点机械化工厂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刘东根本就没有奢求过这些建筑能够用多少年,但没想到宋庆却在这里给了自己一个大惊喜,说这些厂房只要建设起来,能用一百年。
但这个惊喜对于刘东来说,也算不上多么了不起的数据,因为他只需要这些厂房能够安稳的用到自己想要把他们拆除重建的年月就万岁,至于其他的,刘东真不知道该怎么说。
宋庆听出了刘东嘴里那浓浓的惊讶,挥手说到:“我说了,这些建筑肯定能用一百年,我用我的专业知识保证。有什么好惊讶的?难道刘老板你不相信我们的技术,还有我的能力?”
“不是,我没有这样的意思,只是觉得这厂房的使用年限有些长,觉得好奇而已。你也知道,我们国家现代的建筑水平,并不是怎么好,那个时期的时候,刚建好的房子立马垮掉的也不稀奇。所以能用一百年的建筑,对于我来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刘东很诚实的说到。
“那些东西也能叫做房子?”宋庆明显的知道刘东指的是什么,所以一脸不屑的说到:“那样的房子,找两个农民都能弄起来,而且比他们弄的还要结实。完全不根据科学的知识,胡乱的弄些东西,那也能算是房子?不过是为了好看而已,到最后其实也没号看到哪里去。说实话,刘老板你要是把那些人和我们相提并论,实在是侮辱我们的手艺。”
说到这话的时候,宋庆有些愤愤。就算他们这个队伍在部队里面不算是最好的,最专业的,但比起一般地方上的省级工程队,也要好很多,就算是弱一些的国级工程队,他们差的也不是技术,而是实力。
而这个实力也不是表现在他们这些人的上面,而是那些专业的工程车多寡,资本是否雄厚,人员是否众多。这些要素,其实和建筑水平是没有多大关联的。真要让那些国级的工程队和他们这些人比一比,在出相同数量资源的时候,那些国级的工程队未必会比他们干得更好,这就是宋庆的底气。而刘东现在却拿以前那些搞歪门邪道的人和他们来比较,那不是侮辱是什么?
看到宋庆有些发怒,刘东也有一些不好意思,要是他真不相信这些人的技术,那无论如何,他也是不会找这些人来帮他搞环亚的工程。既然是找了这些人,当然能证明在刘东的心中,这些人搞工程是性价比最高的。自己都承认的事情,还在这吹毛求疵,实在是不应该。
刘东知道一个处理不好,这宋庆肯定会心中不满,于是只有叉开话题说到:“能用一百年的厂房真是好样的,你知道我开始能接受的使用年限是多少么?”
果然,听到刘东这个话题,宋庆有些好奇的说到:“是多少?”
“三十年!我之前想的,只要这些厂房能用三十年,我的钱就不算是白花。但没想到送指挥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这些厂房居然能用一百年,实在是出乎我的预料,这些厂房要是能用一百年,我们环亚完全可以把这些厂房当成我们环亚的宝贵遗产,如果一百年以后,我们环亚依旧存在,那么我们的后人完全可以自豪的对后人说,这些厂房就是在我们环亚实业草创阶段建设成功的,这些厂房,就是我们环亚的荣耀历史。想必这样的话,对于我们的后人,有着相当积极的教育意义。”刘东不轻不重的拍了一下宋庆的马屁。
“真的么?刘老板你会这么做?”谁不想青史留名?在历史的前进过程当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即便刘东说的这些东西,完全不够青史留名的程度,仅仅是在环亚的小范围内演讲。但如果环亚真的在一百年以后依旧存在,刘东肯让后人看见,那就不枉费宋庆他们的功夫。
虽然到时候环亚未必会说这些厂房在当年是由谁建设的,但只要厂房还在,而且还让环亚当成教育的基地,那他们这些建设者们,也是会非常荣幸的。
就好似故宫那样的建筑,虽然到现在,已经没有谁会记得当初建造故宫这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宫殿群的那些匠人们的名字。但只要想到故宫的建造者,无论是否知道他们的名字,大家都会保持高度的崇敬心情。
听到宋庆的问话,刘东笑着说到:“只要那个时候环亚还在,我们就会告诉我们的后人,当初这些工厂是怎么建设起来的。如果没有你们的辛勤付出,又哪里会有我们环亚的厂房,这些厂房注定会成为我们环亚历史的一部分,谁都抹不掉。”
“真要是这样,那就太好了。刘老板,你放心,只要这些工厂建起来了,要是不到一百年,你的后人完全可以当着我的后人直接骂这些厂房是破烂货,他们的先人手艺不行!差一年骂一年,只要不是我们厂房的问题,都可以骂。”宋庆有些激动的保证到。
“哪里,我完全相信你们的努力。宋指挥,等到厂房奠基以后,我们环亚决定专程做一个碑,来记录你们的艰辛工程。上面肯定要写一句,环亚厂房,一百年不倒!以后要是有国外的公司来参观我们环亚的工厂,我们就领他们去看这块碑,告诉他们我们环亚的福气!”刘东笑着说到。
听到刘东这话,宋庆高兴的说到:“这样好!这样好!就是要那些大鼻子的老外,看看咱们华夏人的手艺,别的比不了他们,可咱们盖的房子就是要比他们好,气死那些外国佬。”
正是有着这样的想法,等到宋庆未来退伍以后,继续干工程的时候,只要投资方资金能够保证,他都要保证质量的把活儿干好。那些不想给足够资金的工程,他是绝对不会接。就因为宋庆这一点,让他的公司在众多工程公司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工程界的一个另类,只要是宋庆公司盖的房子,你安心的住进去就行,绝对不会出现乱七八糟的问题。
有着这样的口碑,宋庆的公司当然是做大做强,以后走出国门去竞争业务,也有着相当的优势,甚至依靠工程建设成为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当然,这是后话,现在的宋庆,压根就没有自己开公司的念头,他现在只是想着如何把环亚的厂房盖得更牢实。
接下来,刘东的步伐也不仅仅限于一个地基,而是基本上把现在开工的所有工程的地基都给走了一遍。而宋庆也不厌其烦的给刘东介绍起各种各样的地基,在规划当中,有着什么样的用途,需要用到的是什么样的建筑材料,他们将要运用的是什么建筑技术。
说实话,对于宋庆那一番长篇大论,刘东虽然听了,但脑子里面依旧是一团雾水。毕竟,他专研的行业和建筑这一块实在是太远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完全不搭边的两个行当,这隔的就不仅仅是一行了。
当然,也不是说刘东的专业在建筑领域当中完全没有丝毫的用处,反而刘东自身的专业很多时候,是和建筑密不可分的。材料科学上面,很大一块应用领域,都和建筑行业息息相关。不说那些承重墙里面的钢筋和材料科学有多大的关联,后世那些有着各自鲜明风格的建筑,就和特种建筑材料密不可分。
什么大裤衩,小蛮腰,要是没有特别的建筑材料,它们又哪里能建造得那么风骚?以一般建材想要建设那种建筑,纯粹就是开玩笑,完全不够格。也只有在材料科学研究有重大成果以后,一些理论建筑,才有可能实现的机会。可刘东当年研究的也不是实用领域这一块,他更加倾向于科学研究,所以他和建筑的缘分并不大,宋庆一说到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刘东也就只有抓瞎的份。
好在刘东也没有准备把这边的工程建设得多么非主流,所以大裤衩那样的高深建筑,刘东他们压根就没有弄。而一般的厂房建设,其实也用不了多么高深的建筑水平,只有环亚在这边工厂里面弄的科研机构,他们所用的办公大楼和实验大楼,有些技术含量。而这也是宋庆最为津津乐道的建筑,没少在这个建筑的地基里面畅想未来。
等到刘东他们一行人视察完毕以后,刘东拍着宋庆的肩膀说到:“宋指挥,今天我看了工地的工程进度,别的话没有,就只有一句,那就是你办事,我放心。等这里竣工以后,我亲自给你摆庆功酒!”
第四百三十九章 铁都你好,铁都再见
到了晚上,视察了一天的刘东和宋庆还有吴一平他们一行人,坐了满满三大桌人,为的就是庆祝。当然具体庆祝什么,托词是非常多的,华夏人请客吃饭要找个理由,实在是太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等到酒宴开始,刘东站起身来,端起一杯酒说到:“今天我来铁都,目的大家都是清楚的,虽然看起来有些不近人情,但希望大家也能理解一下我。”
虽然刘东并没有明说什么,但在座的各位都是人精,哪里不明白刘东来铁都到底是为什么,这个理由很正式,也很有道理。但如果说出来了,的确是让大家有些添堵。可事情该做的还得做,像刘东这样的老板,其实已经非常好了。至少他给吴一平的自主权,是非常大的。
所以,就算是刘东这么模模糊糊的把目的给说了出来,吴一平心中也不会有任何的不爽,他以前在国企干的时候,离谱的事情看得多了,反倒是像刘东这样的人,很少看到。
“老板,您这么做也是为了公司能够健康的发展,我老吴虽然书读得不多,到现在也就是去函授了一个本科生。但道理我还是明白的,像你这样的做法,无论是哪个公司,都脱离不了,算是常例,如果这都接受不了,那企业就真的没法干了。我理解你,来我们走一个。”说着,吴一平拿起酒杯,把白酒满上,一口就干了下去。
看到吴一平这样,刘东也把自己的酒干完,然后又从新满上,对着宋庆说到:“宋指挥,我还是那句话,等这边的工程忙完,就算我在非洲,我也第一时间赶过来,给你们庆功。工程方面的东西我不太懂,所以就拜托你了。”
“刘老板你放心,只要这个工程一直是我在干,那就绝对没有问题。这杯酒我就先喝了,等到工程弄完了,我们再大醉一场。”宋庆端着酒杯说到。
接着,刘东又敬了其他几个人一杯以后,就把酒杯放下了。今天晚上的酒是这边的特色烧刀子,味道是不错,但度数太高,刘东本就不怎么能喝酒,这几杯下肚,也就差不多到点了,所以意思了一下之后,就只顾着吃菜。
按理说像刘东这样有志于商业的人,再不能喝酒那也得喝一些。但由于刘东起点太高,再加上长期在国外打拼,等到环亚的实力稳固以后,也就没有多少人能够逼着刘东喝酒。所以刘东这个大老板,至今也没有学好酒量。
由于有着刘东这个大老板在,所以下面的人吃饭也显得很拘束,就算是喝酒也是平平淡淡,气氛一直起不来。而刘东对于这样的情况也心知肚明,前世他也没少经历这样的场景,只不过那个时候他常常是坐在下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直都坐着主席,于是吃饱以后,他就提前离场,让下面的人放开了玩。
等到第二天刘东又翻看了一下铁都这边的文件后,来铁都的目的算是基本上完成了。原本打算第三天就走的,但由于铁都新来的市委书记刘东觉得应该打打交到,所以等到第三天的时候刘东并没有立马离开铁都,而是去了市委那边。
以刘东现在的身份地位,想要随时随地见一个实权正部级领导或许有些困难,但想要立马见到铁都市委书记这样的副部级领导,却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再加上环亚现在也是铁都的一个经济重点,刘东这个老板亲自到来,铁都市委这边也不敢马虎,市委书记更是在昨天刘东电话探明来意以后,就把今天的事情推脱掉了,专程把上午的时间留给刘东。
之前就说了,新任的铁都市委书记是部委里面下来的,叫曾和平,很有一些背景和实力。当刘东和这个曾书记见面以后,却觉得这个曾书记并不简单,并不是说曾书记的面貌就非常好,貌似潘安什么的,反而一脸平凡,要不是独有的威势让刘东察觉,平日里在街上遇到,还以为他是一个人民教师。
这样的情况刘东也不觉得意外,因为部委里面下来的人,大多数都是这样,别说这个曾和平,就算是刘东的老爸刘胜利,要是不把自己的官威摆出来,在一般人眼中也不是很起眼。
和曾和平之间的谈话,要按照官面上的文章来说,那就是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下进行的,大家展望未来,高谈发展,对铁都市未来的发展重点,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讨,事实证明……当然,这些都是官面上的废话,一般联播什么的都会这样报道。
实际上,刘东和曾和平之间,也不过是在互相探底,当然,更多的是刘东在探曾和平的底。刘东的老底像曾和平这样从部委里面下来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毕竟刘东从去年开始,在国内就显得非常的高调。
虽然一般老百姓不知道刘东到底是什么人,但只要是有些关系有些门路的人,对于刘东来说,就绝对不会陌生。现在的国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底气一下子就投资二十亿美金,虽然这个投资是要分成十年来完成,每一年只有两亿美金的额度。但总资金那么多的投资,以八十年代的金融水平,已经算是非常高额的了,很多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都没有在国内投资那么多。
尤其是在刘东是刘家三代子孙这个事情曝光以后,在京城的人要还不知道刘东到底有多能耐的人,着实不是那么多。而像曾和平书记这样手底下恰恰有环亚企业的人,并且还是来自部委的人,要不知道刘东是谁,那他在这个位置上也干不长。
原本在资料不对等的情况下,这样的探底行为对于刘东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儿。但好在曾书记或者说是曾书记背后的势力,想的并不是和环亚打对台戏,相反,曾书记还有借助环亚力量的意思。
所以,双方之间的谈话很是友好,到结束的时候,刘东也大致的明白了曾书记是属于哪一方的势力。说起来,和刘东还沾了点关系,因为曾书记是刘东那个小团伙当中曾天赐的三叔,而曾家也有意和刘东的环亚展开更加广泛的合作,刘东环亚那庞大的产业链,可不仅仅是胡力他们这些人心动。
对于有人加入合作,刘东自然不会拒绝,虽然仅仅靠这么小半天的时间,是不可能谈出什么成果,但只要有了这么一个开头,以后双方合作也算是有了一定的基础,到真正谈判的时候,自然不会刘东和曾书记出面。
中午,在市委食堂里面吃了一顿饭以后,刘东在铁都的考察,算是彻底的把事情解决了。剩下的休息一下,就该去第二站了。
晚上,刘东把吴一平叫来,仔细的吩咐了一下今年的发展重点。
“老吴,今年我的任务是很轻松,游山玩水就能搞定。但你的任务却不轻松啊,能不能保证达到预期目标?”刘东问到。
“预期目标不难,我现在可不仅仅是想要达到预期目标,而是超越多少个百分点。老板你之前让我们去旅游的手段,效果是相当好。现在下面的人,个个都在努力工作,比起在国企的时候吃大锅饭,那情况是要好太多了。”吴一平笑呵呵的说到。
听到吴一平这个论调,刘东也笑着说到:“我们是私企,底蕴当然没有国企那么雄厚,我们是为了赚钱,又不是为了让人来养老的。要是像国企那么搞,我们就算有再多的钱也不够赔。所以,奖励机制这些东西,我们就必须要做好,有功就赏,有错就罚。但这个度你们必须要把握好,不能让员工们觉得我们公司不近人情,也不能让员工们认为我们公司是在开善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你的处理手腕了。”
“这点老板你放心,公司的规章制度这一块,我们可不是盲人摸象的在做,而是叫了专人来处理。以前我们这一块,是依靠黄三水的环亚国际事务研究所根据国际上的那些大型企业的成功经验来做的,而现在我们更是更进了一步,不但有国外大型企业的管理手段做为参考,还结合我们国内的实际经验出发,老板你弄的那个产学研,我们这边也是受益不少啊。专业研究这方面的人才在大学里面也是有的,我们出资金,他们出成果,让我们捞到了不少的好处。”吴一平笑着说到。
“嗯,看来你们也知道活学活用啊。我搞产学研的目的,可不单单是为了促进环亚的科学研究发展,而是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需要。你们能够想到借助大学那些专家教授的经验,那是相当不错的。说实话,现在大学里面那些专家教授,真是有很多好东西,我们不能让那些好东西都藏在嘎拉角落里面,必须要让他们见见光,我为我们服务,这样,才不辜负他们的一番苦心,还有我们的一番努力。”听到吴一平很重视产学研这一块,刘东是相当的满意。
因为据他所知,在前世国内搞产学研,根本就是畸形的。连最为根本的东西都没有掌握好,而现在的环亚,很明显的不但是掌握了皮毛,而且还做了拓宽,这样一来,刘东还真想看看,这个在国外发光发热的东西,在国内到底能发挥多么积极的作用。
第四百四十章 考察第二站
那天晚上,刘东和吴一平谈了不少,虽然刘东对于铁都这边的建设并没有提出什么明确的概念,但是大致的思维方向,还是和吴一平讨论了一番,并且以这个契机,还和吴一平探讨了一下关于环亚实业未来的发展。
当然,后面这个话题,说得就有些大了,原本和吴一平没有多大的关系,毕竟,吴一平就算再出色,他未来也仅仅会是实业当中某一个子公司的总经理,而不是整个实业这一块的总经理。只要他确定了未来到底管哪一块的企业,另外两个还没有分离出来的子公司,都不属于他的管辖范围。
但刘东依旧和吴一平讨论了这个话题,不是让吴一平有更多的想法,而是让吴一平到时候推荐的新人不要离自己讲述的范围离得太远,白白的浪费他的时间。毕竟,一个明白老板需要什么的员工,比一个不明白老板需要什么的员工用着要顺手很多。
管理理念的差距,很多的时候,都能威胁到一个企业的成败。就如八九十年代的家族式企业,等到两千年以后,基本上存活下来的都是凤毛麟角,而职业经理人的兴起,更是让家族式管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归纳到管理理念的范围之内。
而刘东也不希望新进入的高层,理会不了他的管理理念,进而浪费掉新公司的宝贵时间。
和吴一平谈话之后的第二天,刘东就带着一行人上了火车,准备出发去自己的第二个目的地,苏省。至于带来的那两辆沃尔沃,自然是不能跟着刘东他们一起上火车,那样实在是太费劲了。
从京城到铁都的路程不太远,所以刘东他们还有兴致开着车走,但从铁都到苏省,这其间的路程至少要几千公里,刘东可没有那个兴致带着两辆车跑那么远,再加上现在公路也不是十分到位,高速公路更是少得可怜,真正走了这么一长段路程,即便是以沃尔沃的耐用,那也很悲剧。所以铁路就成为现如今最好的交通工具。
虽然现在的铁路速度也是很让人蛋疼,但就当旅游也是不错的。好歹是软卧,也不至于像硬座那么费劲。这么长的路程,要不是考虑到还有工作在身,算是旅游也不过分。
从铁都到苏省,如果是几次提速以后的火车,那可能一天都用不上,差不多就到了,如果是高铁,那就更快,半天的功夫就能下车。但现在的绿皮火车,完全达不到这样的速度,所以花了差不多两天的时间,刘东他们一行人才算是到了苏省。
金陵城做为苏省的省会城市,历史那是相当的悠久。六朝古都的称号,可不是胡乱叫的。想当年常凯申公,在这里主政,虽然后面抗日战争的时候把这里丢了,并且酿成举世惨案,但金陵的底蕴依旧十足。
要说到了苏省,刘东也能算是半个地主,谁叫他家的老头子,现在坐着苏省的第二把交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