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的力量-南海扬-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谋林太平少将了解最新的战况。“虽然已经成功抢滩,但是各两栖登陆攻击集群都承受了比预想大的多的损失,目前滩头阵地周遍地区仍然在激烈的争夺之中。”林太平少将翻看着第1、第2两栖登陆攻击集群汇报的损失情况,并不乐观的说道。
虽然中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各前锋部队在滩头的血战中,攻占了印度军队相当数量的地堡和防御工事。但在印度军队经营多年的中安达曼群岛和南安达曼群岛内,印度陆军在沿岸地区均配置了密集的防御地堡群,这些工事依托着岛内复杂的地形,利用海空压制火力难以发现和摧毁,且互相支撑,每发现和摧毁一个火力点,往往都需要中国军队付出高昂的代价。
更为棘手的是,在这些群岛上所驻守印度陆军在毫无退路的情况下,显得极其的顽强。在依托工事进行被动防御的同时,往往利用早已构筑好的地下坑道迂回到中国军队的侧翼发动反击。这些地下坑道往往从岛屿中心的地下掩体群中延伸到滩边,小型的坑道有1人多高,利于步兵的转移。大型的坑道则可以容纳下坦克和卡车。
借助着这些掩体工事,印度陆军常常出现在中国军队难以预料侧后。虽然已经上岛的部队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坑道的存在,中国陆军战斗小组已经利用控制的坑道出入口攻入印度陆军的地下堡垒。但显然要完全肃清滩头的威胁还需要相当的时间。
“命令部队收缩阵地,准备过夜吧!”此刻距离日落已经不到半个小时了,在目前的战场态势下,继续保持现有的攻击势头对于不明地形的中国军队而言,将很可能会劳而无功。根据历次海岛争夺战的经验,防御方往往会利用夜间发起凶猛的反击,进攻方只要稍有疏忽就有被赶下海的危险。所以此刻胡维风中将更愿意先巩固现有的阵地,为明天更为猛烈的攻击打下基础。
落日的余辉之下,三三两两的中国陆军士兵重新回到了整个白天他们所奋战过的地方。大群的军用直升机依旧频繁在岛屿的上空盘旋起降着,已经在岛内建立了稳固登陆场的垂直登陆部队,此刻在岛内森林密布的丘陵垂直登陆的各部队也正在全力拓展控制地域。直升机群吊运来的105毫米轻便型牵引榴弹炮、82毫米牵引速射迫击炮将对岛内印度陆军的火力点构成近距离的威胁。
海面上仍能开动的小型登陆舰艇和两栖装甲车辆,频繁的往来奔波与主岛和已经夺取的小型岛礁之间,将轻伤的兵患送到相对安全的后方,将仍有战斗力的部队和补给物资送低前线。在众多近岸的岛礁上,中国陆军正逐一清点印度陆军所遗留下来的重型武器。许多印度陆军来不及破坏的火炮加入到了对主岛炮击的行列中去。
滩头阵地上满嘴压缩饼干的战士们挥动着一度作为近身战利器的铁锹,不顾伤疼、干渴和疲劳的煎熬一刻不敢怠慢的挖掘着掩体。因为今夜注定将会是要血战到黎明。
夜幕降下,这是一个热带海洋上多见的烦闷、单调然而星光采纳蓝的夜晚。弥漫着浓郁血腥味的沙滩上,一个个临时修筑的散兵坑内,疲惫的战士们抱着步枪打盹。迷懵的夜色中不断有两军的照明弹腾空而起,灼热的光球升到半空照耀着一片昏黄的有如旧照片一般的大地。双方前沿的战壕里往往会骤然响起机枪对射那刺耳的声响,在几声声嘶力竭的残叫声后,一切又归于平静。而两军配备着夜视装备的精锐特种部队有如鬼魅般活跃于各条战线之上,这一弯半月笼罩下的黑夜正是他们最好的舞台。
“集中所有可以动用的炮火对滩头的中国人实施火力突袭。”布莱尔港的地下指挥中心内,印度要塞总司令印度海军准将拉维。萨蒂亚正忙于准备自己今夜的反击计划。虽然印度陆军在今天白天的战斗中损失了将近一半的兵力和重型装备。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们已无力再战。
在中安达曼群岛和南安达曼群岛的坑道工事内,印度陆军还有相当数量的隐蔽炮群在白天的作战中有意保存了实力,没有参与战斗,此刻借着夜色的掩护,印度陆军的士兵正紧张的掀去这些重炮上的伪装网,在月光下调整着射击诸元,瞄准着滩头的方向。
这些火炮之中不仅有相当数量的俄制S23式180毫米牵引式加农炮,更有数量拆除了底盘的BM…21型40管火箭炮,但真正令人叹为观止的却是有着“世界陆军现役口径最大的自行迫击炮”之称的俄制2C4式240毫米自行迫击炮。这些前苏联红军7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的重型武器,由于可以当量发射2000吨级的核炮弹而具有核作战能力,通常由前线指挥部或最高指挥部直接掌握。
在与巴基斯坦对峙的岁月里,印度陆军秘密向俄罗斯方面采购了相当数量的2C4式240毫米自行迫击炮,期望能在必要的时候作为核突击力量在进攻和防御作战中发挥作用。但随着印度空军力量的强化,这些重型迫击炮在局部核冲突中的作用,逐渐被空军所取代。于是印度军队就将他们运抵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充当要塞炮来使用。
要将这些大家伙塞进地下工事之中,印度陆军也的确花费了一番功夫。好在这些采用PM3装甲布雷车底盘的重炮在坑道中机动性倒不成什么问题。此刻这些恐怖的巨炮正逐一进入发射阵地,安装在车体尾部的座钣,缓缓的放下。短粗的炮管昂首对准漆黑的夜空。
被前苏联炮兵亲切的称为“郁金香”的2C4式240毫米自行迫击炮,已经进入预定射击位置。战斗室内装有的两个鼓型弹舱内,一枚枚高爆炮弹在月光下散发着淡蓝色的诡异光泽。每个弹舱内装有20发火箭助退高爆弹,这种炮弹在射程上较普通高爆弹远了将近1倍,从岛屿核心的炮击阵地发射,就可以直接覆盖18公里以外的中国陆军滩头阵地。
为了加强这次炮击的精确度,印度要塞炮兵还配备名为“勇敢者”的俄制激光制导作战系统,这种简易的激光指导系统由1组1II22型激光目标指示器、1组1A35型同步装置、P107M或P108型无线电通信装置或有线通信装置构成。只需要一个4名特种兵组前沿炮兵观察所就可以展开使用。
漆黑的战场上,几个黑影正在此起彼伏的枪声中缓慢的接近中国陆军的滩头阵地。在一个深入中国陆军滩头1公里土丘上,4名印度陆军敢死队员正蜷缩在一个弹坑中紧张的架设着自己所背负着的沉重装备。1II22型激光目标指示器是整个“勇敢者”激光制导作战系统的核心,它可以选择15倍或6倍的放大倍率,同时锁定3个目标进行攻击。
但1A35型同步装置在制导炮弹和激光目标指示器之间的协调作用也同样关键,当炮弹到达目标上空时,必须通过同步装置发出无线电信号,弹开炮弹导引头上的整流罩,同时激光目标指示器射出激光束,这样可以只需要0。3~3秒的照射时间,就可以牢牢的锁定住一个目标。此刻这几个刚刚学会操作这一系统的印度陆军敢死队员小心的激光目标指示器对准了停靠在滩头阵地最前沿的中国陆军1辆96式主战坦克上。
只要后方的炮声一响,这辆一个白天都让印度陆军视为眼中钉的铁甲战车就会被炸成一团废铁。但这些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印度士兵显然忽略了一个致命的事实,那就是他们已经太过于深入中国陆军的阵地了。他们所使用的1II22型激光目标指示器实际上已经位于了目标物之后了。
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炮声从远处的山丘之后传来,巨大的火光映红了整个山谷。印度陆军的要塞炮群终于露出了它的峥嵘。无数的火箭弹和榴弹呼啸着从隐蔽的炮位喷射而出。弹坑内的印度陆军敢死队员无暇为眼前的壮丽景色欢呼,他们迅速打开手中的激光目标指示器对准远处的坦克射出一道微弱的激光束。
凭心而论这些印度陆军敢死队员的运气实在不是特别好,他们所瞄准的正是徐虎威中校的座车,这辆登陆前刚刚经过强化防护的特别改装。在槟榔屿战役结束之后,针对96式主战坦克在面对印度陆军反坦克导弹攻击中战损严重的情况,中国陆军特别空运了百余套98D式主战坦克的坦克车载激光干扰系统。
中国98D式主战坦克一向以自行研制的JD…3综合激光测距仪/警告/自防卫装置为特色。这套系统不同于俄制主动坦克自防卫系统,以发射拦截射弹去破坏或“击落”入射的反坦克导弹和炮射导弹为目的。中国自行研制的JD…3综合激光干扰系统使用一种高功率激光直接地攻击敌人的武器光学系统和炮手。
随着位于指挥官位置后面的炮塔顶上的圆顶形激光告警接收机接受到激光目标指示器所射出的激光束,炮塔内的车组成员们立刻警觉到他们的坦克正被敌人的距离…探测或武器…制导激光照射着。如果是98D式主战坦克遭遇这样的攻击的下,炮塔迅速能横向旋转面向敌人的威胁方向,在炮手位置后面炮塔顶上的砂箱形的激光自防卫武器自动对抗敌人的激光源。
激光武器的程序会首先使用低功率光束去定位敌人武器的光学系统。一旦敌人的武器被定位,激光功率水平会立刻和急剧增强。一个如此攻击会使敌人的武器制导光学系统失去能力或损害敌人炮手的视力。
但仅仅安装的激光告警接收机的96式主战坦克迅速启动了自身的干扰系统,炮塔两侧的十个烟榴弹发射器迅速抛射出干扰弹,但显然这一切已经太晚了,在干扰弹散开有效的遮蔽烟雾之前,被激光束引导的炮弹已经划破寂静的夜空飞向了徐虎威中校的座车。
不过这2枚激光制导炮弹却没有击中这辆还来不及发动的96式主战坦克,而是呼啸这继续向前,直接扑向印度陆军敢死队员隐蔽着的弹坑。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炸声。这4名印度陆军敢死队员至死都不愿意相信,自己所指导的炮弹为什么会砸在自己的头上。
以他们的学识和智商,恐怕也很难跟他们解释激光目标指示器的工作原理,不过各国陆军在实战中使用激光目标指示器却有一个铁的原则,那就是作战过程中,装备有激光目标指示器的前沿炮兵观察所必须在炮兵阵地和攻击目标之间,且不能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象他们这样将激光目标指示器架设在目标物之后,那么由“没有长眼睛”的炮弹自然会将前沿炮兵观察所和目标混淆。
虽然这一充满喜剧元素的意外挽救了徐虎威中校的坦克,但是整个滩头阵地上仍然承受着印度陆军猛烈的炮击。与各种大口径的榴弹炮相比,攻击范围巨大的火箭炮无疑是步兵最大的杀手。虽然印度陆军装备有俄罗斯生产的最新型BM…30型300毫米“旋风”火箭炮,但这种最大射程为90公里,但生存能力脆弱的重型火箭炮在岛屿防御战中多少有些大材小用。
所以主要参与炮击的印度陆军所装备的BM—21“冰雹”型122毫米40管火箭炮,在这样的狭小岛屿内,缺乏制空权的印度陆军当然知道依靠机动来逃避打击是多么不现实的事情。唯一的办法是将这些火箭炮同样隐蔽在地下坑道里,为了节省下越野卡车底盘,三角形箱式发射架连同两侧可以升降的稳定装备被一起拆除了下来,安装在固定的水泥发射平台上构成了国际少见的“要塞火箭炮”。据说印度陆军还曾试图将其中的部分“要塞火箭炮”改装成具用对空射击能力的防空火箭炮,不过这方面的实验目前仍在印度本土昌德普尔的“陆军武器验证与实验站”中进行着。
作为前苏联及其盟国大量装备的成熟武器,BM—21“冰雹”型122毫米40管火箭炮拥有20公里以上的超远射程,一次齐射可以覆盖24~27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所以覆盖中国陆军滩头阵地之外,印度陆军还用来它来打击在近海停泊的中国海军舰艇。为了迷惑中国军队的炮兵定位雷达,印度炮兵从5公里的距离开始,每向前增加500米的距离就发射1枚干扰丝火箭弹,这样的举措可以在20秒之内在长宽5公里的地区上空形成相当数量的假目标
采用尾翼/旋转双重稳定方式的火箭弹纷飞着落向中国陆军狭窄的滩头阵地,虽然在开火的同时就有相当数量的炮兵阵地被中国空军和渗透过来的特种兵发现并摧毁。但是印度陆军相信这些牺牲是值得的,因为即便是火箭弹的破片都可以1米的距离能有效的摧毁装甲运输车和步兵战车,对于步兵而言,这更将是一场末日的洗礼。
但是印度炮兵恐怕难以想象的是在水际滩头附近的近海海域内,数艘停泊着的万吨级货轮上,一个个看似普通的集装箱正缓缓的打开。一道眩目的光束在夜空中各自绚烂起来。
第四十一章:并肩浴血(四)
一艘艘万吨级货轮甲板上突然闪烁了奇异光芒,照耀着原本月光下平静的海面,毫不知情的水兵们纷纷从自己的卧舱跑上战舰的甲板,好奇的观望着这安达曼上空不可多得的奇异景观,这是真正的奇迹之光。这样的激光拦截船团一般由2艘万吨级货轮组成,每艘万吨级货轮甲板上都装有6~8个激光发射装置,在这些高能射线的攻击范围内,一枚枚来袭的火箭弹和炮弹在空中被击毁,幻化成绝美的午夜烟火。
每套激光拦截系统均有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武器射击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为激光提供动力的化学燃料箱。其中,武器射击系统主要负责对空发射激光波束,拦截空中飞来的炮弹。指挥控制系统则主要负责目标的探测、截获和跟踪。传感器不断地监视天空,随时发现飞来的炮弹。一旦发现目标,指挥控制系统自动引导武器系统进行瞄准射击。甲板之下的每个化学燃料箱可以支持武器射击系统连续进行50次拦截射击。
这些战术高能激光武器系统的主要通过高聚焦、高能激光柱,以产生足够的能量发射到火箭弹或是炮弹上,从而使其在半空中爆炸。而机动战术高能激光武器系统每发射一次的费用主要就是使用化学制剂的费用,仅仅是数千美元,远远低于这些炮弹落在滩头上所将给共和国带来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每次拦截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最多可以同时跟踪50枚飞越战场上空的炮弹,一分钟可以精确摧毁大约12个空中运动着的目标。在如此近的距离内印度陆军BM—21“冰雹”型122毫米40管火箭炮所发射火箭弹的飞行时间仅为30秒左右,可以说是拦截环境中难以对付的目标。虽然在高能激光的拦截之下,仍不时有几枚成功的穿越拦截火力,落在滩头阵地上,但是对于追求火力密度的火箭炮而言,这样的打击显然难以实现其原先的战略目标。
自20世纪60年代现代激光技术问世以来,各国的军工学者们便一直致力于军用激光技术和将其作为武器战场部署的可能性,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读为此进行了锲而不舍的努力。
但是,要将日趋成熟的激光技术运用在全新的武器系统上。各国的光学精英们无一例外的面临着一系列技术上的挑战:首先,需要研制出输出功率或能量足够大的激光器,其次,需要研制出能够使激光束精确瞄准和跟踪目标的系统,还要了解高能、大功率激光束在大气中传输的特性,并找出解决影响激光束传输的办法。最后需要研究激光与目标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为设计激光武器提供技术层面的基础。
虽然经过40多年来不屑努力,世界各军事强国在解决这些技术难题的探索过程中,已在以大型基地为依托的战略激光武器和小功率的单兵激光致盲枪、舰载激光眩目镜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一度被寄希望于在战区前拦截敌方近程地对地导弹、火箭弹的“战术高能激光武器”系统,却迟迟无法进入实战部署阶段。
在“战术高能激光武器”的研制领域,美国军方无疑是世界范围内的“先行者”。曾一度试图在韩国、以色列和伊拉克等地区部署的美国陆军“鹦鹉螺”型激光反火箭系统,便是由著名的美国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负责研制,由美国和以色列联合研制的“机动战术高能激光项目”的氟化氘化学激光系统发展而来。
这个简易的高能激光炮由氟化氘化学激光器、雷达、激光束定向器、火控系统等组成,分别安装在几辆车上,可以在地面机动,氟化氘激光器功率为40万瓦,发射孔径0。7米,能对付10公里内的战术飞行目标。一旦发现目标,几秒钟内就可将其击毁。强激光武器的激光以光束传播,命中率极高,激光束质量近于零,几乎无后坐力,因而能迅速转移火力,在短时间内拦截多个目标。因而能迅速转移火力,在短时间内拦截多个目标。缺点是随着射程增大,激光束发散角增大,功率密度下降,毁伤效果降低,恶劣环境对其影响也很大。
虽然在1996年~2004年间,“鹦鹉螺”型激光反火箭系统在美国内陆白沙导弹靶场,曾多次成功的拦截了来袭的火箭弹和迫击炮弹,但要将其真正的运用于实战,美国陆军却依然有着众多的顾虑。“战术高能激光武器”最大的毛病是系统复杂、准备时间长。
以“鹦鹉螺”型激光反火箭系统为例,这种激光炮的发射装置虽然一再经过集成和缩小,但其配套系统光是用于运载雷达和燃料等设备的大型卡车就需6辆左右。在发射之前还需要4名技术人员花费6个小时调试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如果运用伊拉克战场之上,“鹦鹉螺”型激光反火箭系统还没组装完毕,进行火力突袭的反美武装早已打完走人了。
与许多常规武器的研制工作相反,中国军方的激光武器研究却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一看似不可思议局面的产生,却实际上正是有赖于中国国防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和落后的状况。在缺乏现代化防空体系的建国初期,共和国辽阔的天空仅能依靠少量的萨姆…2型地对空导弹实施防御。在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改观的客观条件下,在元件器和基础技术研究方面水准仅略次于美国的激光技术却为中国的本土防空和战略反导带来一线生机。
在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者的支持下,1964年中国科学院便组建了激光专业研究所—上海光机所,主攻高功率、大能量的强激光器研究工作。1974年王大珩率团出访美、加透露了大陆国产强激光装置已打出了中子的消息,令美国军方大为震惊。1986年上光所更建成命名为“神光”输出功率超过1012瓦的强脉冲激光试验装置。使中国的激光武器系统从试验室第一次走向了战场。
在战略激光武器的研究层面上,中、美、俄等国的发展方向大致相当,均是强化大型中红外线化学激光发射装置的反卫星空间打击能力和战略反导能力。不过海、空、陆三军战术激光武器的研制方面,中美两国却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美国的空军YAL…1A机载激光发射装置体积庞大,主要被装载在于类似于波音747的大型飞机之上,用于摧毁大气层再入阶段的弹道导弹目标。而中国机载激光武器的研制方向却是近程激光防御系统,可以广泛装载于中型、重型战斗机之上,用于摧毁空对空导弹和战机。
在海、陆军激光武器的装备方面,中国军队的投入并不比美国军方少。虽然双方面对的威胁来源不同,但是威胁的方式却是相近的—火箭炮。三八线以北那数万门大口径火炮和火箭炮,令驻韩美军寝食南安,而伊拉克军营旁时不时的火箭弹袭击更是震撼着美国的石油安全,精明独立的以色列人只所以愿意与傲慢的美国政府联合研制激光武器,正是由于来自黎巴嫩南部的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的攻击。
而在很漫长的岁月里,如何避免大规模渡海船团遭遇防御方“雷霆…2000”型大口径火箭弹的火力覆盖,如何在滩头阵地避免敌方以火箭弹投放化学药剂和油气弹的问题也始终困扰着中国海军和陆军的将领们。与美国人的地面机动要求相比,在大型货轮上加装激光拦截系统显得相对简单。每套系统仅需要6个的具有模块化部署能力的标准集装箱组成就可以,无须再具备机动能力。
“这不可能!这绝不可能!落后的中国人竟然出动了舰载战术高能激光武器!”布莱尔港的地下指挥中心内,印度要塞总司令印度海军准将拉维。萨蒂亚面对着从前沿炮兵观察所传来的这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内心的失落和绝望顿时令这位战斗开始以来都保持着镇静和从容的指挥官在部下的众目睽睽之下失去了仪态。
“这绝不可能!真正拥有激光武器实战能力只有美国和前苏联,莫斯科是绝不会将这方面的技术和中国人共享的,各国的激光武器都还在实验阶段,一定是中国人的心理战,我绝不相信。命令,命令要塞各炮兵部队继续炮击,将整个滩头化为一片火海,火海……。”拉维。萨蒂亚准将声嘶力竭的对着身边的部下们大声的咆哮着。
“司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们的炮击对中国人滩头阵地的杀伤效果已经在他们的激光拦截之下,降低到空前微弱的薄弱。与其再这样胡乱的炮击,将更多的炮位暴露在中国人的海空打击之下,不如保存实力来应对下一个阶段的岛内地面战。”亲自去过前沿的印度空军少校阿德瓦尼此刻不得不站出来制止了自己上司的疯狂。
虽然他和拉维。萨蒂亚准将一样清楚今夜的炮击对印度陆军是否可以坚守下去具有致关重要的意义。但是此刻他们却必须面对现实,用炮火突袭将中国人赶下海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了。印度陆军只能依托着岛内的工事群尽可能迟滞中国人前进的脚步,等待那子虚乌有的反击。
“竟然中国人拥有如此先进的战术高能激光武器,为什么仍在我们的‘台风’打击之下损失惨重呢?”虽然在前线亲眼见识了中国军用战术高能激光武器的威力,但是此刻一个难以释怀的疑惑却开始环绕在阿德瓦尼的心头,的确拥有如此连火箭弹幕都能够轻松拦截能力的中国海军没有理由会对“泰帆”攻击无人机的攻击素手无策。
“如果早一点对‘玄橹’系统进行调试,进入战斗状态。恐怕我们在白天的抢滩作战中就不至于如此的狼狈了。”而与此同时在全通甲板式的两栖攻击舰“浙江”号的甲板上,望着海面三三两两借着夜幕掩护向东航行的负伤跛舰,战区总指挥胡维风中将无不遗憾的感叹道。
“没有一场战争是按照指挥官脑海中的计划进行的,总司令也用太过介怀吧。”站在甲板上感受着迎面吹拂的温热海风,战区参谋林太平少将劝慰着自己身边的这位领导。虽然中国军队曾在登陆战役发起之前考虑到遭遇对方远程反舰导弹和火箭炮的阻击,但是按照印度守备部队的装备情况来看,100~200公里之内的范围内对于登陆船团具有实际威胁的只能是印度陆军的岸舰导弹系统,而对其的防御任务由护航舰艇的防空火力即可胜任。
而激光武器最大的缺点在于能耗较大,调试时间长,所以中国军队决定将战术高能激光武器在进入100公里的近海海域才正式启动。所以当印度军队使用“泰帆”攻击无人机群发动攻击之际,大部分的“玄橹”战术高能激光武器仍处于调试和发射准备阶段,无法投入拦截作战。
“是啊!不必介怀啊!对了,上次你想跟我讲的农夫和驴子的故事,我现在倒是有兴趣一听了。”面对已经岛群方面上逐渐稀稀拉拉的炮声,胡维风突然转身对林太平笑道。
“想不到总司令倒还记得!”林太平也报以一个微笑,徐徐讲述起来。“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太平啊!你这个人就是喜欢故弄玄虚,这不就是兵法所云的:置之死地,而后深的道理嘛!”胡维风静静听完整个故事之后,哈哈大笑之余倒有些失望。的确在登陆战开始之初,自己所指挥的登陆部队所处的困境何其类似于掉落深坑的驴子,但是三军用命目前还是打开了一片生天,不过他却有一种直觉,林太平今夜所要跟自己说绝不只是这么简单。
“其实农夫和驴子的故事并不只有这么一个版本。《伊索寓言》里有个故事,一个农夫牵着一匹驴子走过悬崖,农夫恐怕驴子跌下去,牵它靠里面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它越向外挣扎,最后它跌下深谷,粉身碎骨。农夫只有探头苦笑着说:‘你胜利了!’。其实很多时候国家、民意也便有如这倔强的驴子,往往很多老成谋国的意见反而不为人所接受,而一些埋葬共和国的策略却因为其短期的效应而被羊群般的群众广为传诵。”林太平终于图穷匕现,终于揭开了自己的底牌,他所要讲的并非“军”事,而是“国”势。
“十三翼将、强势崛起、环南中国海防御圈……。”回到自己的坐舱里,胡维风中将小心的打开自己贴身的记事本,写下了一串令人匪夷所思的名词。其中胡维风在“十三翼将”四个字上重重的画了个圈。这个自己再三听到的名词显然脱胎于成吉思汗的“十三翼之战”,虽然那场决定性的战役以铁木真的战败的结束,但显然今天以之为名的这十三个人却代表着中国军队内部一股新兴的力量。更为可怕的是,虽然自己即将被指定为这股力量的领军人物,但自己直到现在对这个十三个人的身份却依然一无所知。
林太平应该是这十三个人唯一一个自己可以确知的人,那还有十二个人是谁呢?任令羽?虽然他遭到被这个集团明显的打压,但是这未必不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而已,即便任令羽也在其中,那么还有十一个人究竟又会是谁呢?此刻胡维风唯有等待。他明白从自己跟林太平今夜的谈话结束之后,他就无法回头。否者只会成为另一只跌下深谷,粉身碎骨的驴子,他已经在任令羽身上听过一遍令人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