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的力量-南海扬-第1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负的基亚尼上将并不认为这一个致命的威胁。
印度陆军的“左勾拳”在当天中午时分全面展开,印度陆军第21集团军以一个独立装甲旅和1个机械化步兵师组成的快速突击纵队为楔子,突然出现在了伯蒂亚拉以北的战线之上,事实证明这个突破口选得恰到好处,伯蒂亚拉此刻正是巴基斯坦陆军第1集团军前出的第1装甲师和后续跟进部队的结合部。当印度陆军这支拥有200多辆坦克的生力军突然出现在战场之上时,在伯蒂亚拉外围的巴基斯坦陆军仅有不足1个摩托化步兵旅的兵力。
战斗进行了异常惨烈,担任正面防御的巴基斯坦陆军第19步兵绿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是他们却清楚自己的责任。虽然不过是巴基斯坦陆军的皇牌部队的二线梯队,他们同样坚守着对战友们的承诺。凭借着少量装备的“绿箭”反坦克导弹,他们成功的击退了印度人的第一次突袭。
但是真正的致命的危机此刻才刚刚开始,一度被围攻在伯蒂亚拉的印度陆军第28步兵旅的残部在城外轰鸣的炮声中也再度点燃了战斗的激情,数千名残兵在刚刚组织起来的城防志愿者一起冲出保护自己的堡垒,向围困自己的巴基斯坦人冲去,事实证明他们的攻击虽然并不猛烈,但却足以压跨腹背受敌的对手。巴基斯坦陆军在伯蒂亚拉外围的防线最终在强大的攻势下崩溃,印度陆军第21集团军在成功的解除了伯蒂亚拉包围的同时,也孤立了对手最为强悍的铁骑。
第六十六章:星月快车下
巴基斯坦陆军9个集团军、21个师级单位中仅有2个装甲师,作为全军的中坚力量这2支部队长期以来都被部署在印、巴边界附近的敏感地区,随时准备向受印度陆军威胁的地区增援和打击来犯之敌。为了能与印度陆军的装甲师相抗衡,巴基斯坦陆军的装甲师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结构上都和他的对手—印度陆军装甲师十分相似,其编制体制的合成度极高,独立作战能力很强,被巴基斯坦军方高层赋予了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功能。
巴基斯坦陆军第1装甲师便有3个装甲旅、1个摩托化步兵旅、1个炮兵旅和1个装甲侦察团,加上其他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兵种。全师的总兵力在14000人以上,拥有主战坦克365辆,装甲运输车255辆,无后坐力炮117门,大口径火炮72门,各种高炮24门,迫击炮66门,其他车辆2046辆。如此庞大的战斗集群,身为印度西部战区总指挥的帕斯里查中将当然清楚对手并非易与之辈。虽然在印度陆军第21集团军的序列之中同样包含着印度装甲兵的骄傲—印度陆军第1装甲师。但是帕斯里查中将却并不愿意与对手打一场硬碰硬的消耗战。因此长久以来,他一直都在等待,等待一个最佳的机会。
现在这个机会显然已经到来了,求胜心切的巴基斯坦人已经将自己的战线拉的太长了。仅以巴基斯坦陆军第1装甲师为例。这个师的精锐突击集群—包括装甲侦察团和野战侦察分队在内的两个主力装甲旅已经抵达了帕尼帕特。但是1个摩托化步兵旅却不得不停留在伯蒂亚拉,监视这座被包围的城市。而另1个装甲旅更远在卢迪亚纳,而包括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1个电机工程营在内的大量战斗勤务支援部队更远在进攻发起的贾朗达尔市。如此一个宛如率然长蛇的布阵,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充满着危机和漏洞的。而更为关键的是,经过了一昼夜的激战,巴基斯坦陆军各部队的油料和弹药乃至精力都已经消耗的所剩无几了。此刻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对手悉数都已疲态尽呈了,
虽然拥有远胜于巴基斯坦的强大国力,但是自1963年的那场惨败之后,新德里便一直深陷于那来自喜马拉雅山脉以北那无边的恐惧之中。印度陆军长期以来的建设重点都是围绕着适应于北部国境地区的山地部队,在漫长的岁月之中印度人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了11个号称“精锐“的山地步兵师,但擅长于平原决胜的装甲师在印度陆军的编制序列之中却也不过只有2个而已。堪堪与巴基斯坦人打平。而在印度与孟加拉之间那场错误的战争中,印度陆军原先作为总预备队的第1集团军及其所属的第31装甲师均被调往了东部战线。因此在西部战区之上,印度陆军仅有第1装甲师这唯一的装甲突击力量。
帕斯里查中将当然不会将这支自己手中最后的机动力量立即投入到对已经孤立的巴基斯坦第1装甲师的歼灭战中,毕竟困兽往往是最为凶悍。在解除了伯蒂亚拉的包围之后,帕斯里查中将似乎并没有急于进攻。印度陆军除了出动小股机械化纵队扫荡着伯蒂亚拉周遍对手零星的据点,同时构筑防御工事之外。似乎并没有进一步撕开战线缺口,向纵深挺进的意图。
“婆婆妈妈,简直是个小脚女人。印度陆军这样打仗焉能不败。”其实关注着战局进展并非只有印、巴两国,在距离战场1000公里以外的中国西北重镇兰州,一群年轻的中国陆军将领正通过着外太空之中敏锐的光学元件关注着遥远战场之上兵家对弈。虽然巴基斯坦的角色是盟友,但是此刻站在一个军人的角度,目睹如此糟糕的战略部署,时任中国陆军第38集团军第6装甲师师长的许志泓少将终于有些按捺不住了。
“就是啊!本来是一击漂亮的左勾拳,偏偏竟然半途而废。看来印度人再作更多的努力这一次也是必败无疑,巴基斯坦人注定将比我们更先进入新德里。”赞同许志泓少将的还有中国陆军第54集团军第127机械化步兵师的师长陈有年少将。作为中国陆军两大担任着战略机动任务的快速反应部队,中国陆军第38集团军和第54集团军这两支主力部队显然早已对南亚的战场磨刀霍霍了。而对于一直以来都在拼死抵抗的印度陆军却多少有些“怒其不争”的意味。
“两位稍安勿燥,我看印度陆军此刻已经距离胜利不远了。”突然开口的这位一直以来都独自一个坐在会议室的一边忙着“吞云吐雾”。在他面前的烟灰缸里早已堆满了掐灭了的烟蒂。但是这位年轻的少将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识。他一边说着,一边再度拿起桌上那个黑色的ZIPPO打火机再度为自己点上了一支。“赵师长,您有什么见解就请一次说完吧!”看着自己的战友一幅玩世不恭的样子,坐在他身边的中国陆军第11装甲师的政委吴酬勤少将终于忍不住说道。
“据说这次负责指挥印度陆军的帕斯里查中将一向以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为偶像。大家都清楚蒙哥马利的战术风格,虽然和隆美尔的狡黠、巴顿的张扬相比,蒙哥马利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只会防御的将领。阿拉曼战役后他的过于谨慎一再放过了全歼德国非洲军团的灵机,从而无数次的为人所诟病。但是大家却都忽略了他的一句名言—:‘从古罗马的密集队形起,战术的基本法则始终保持不变。这个法则就是:要想成功,就必须在准备实施决定性打击之处,占有绝对优势。’也就是说不打无把握之仗。蒙哥马利清楚自己的军队,英国人虽然发明了坦克,但却不适应装甲战。而一味的猛追狠打,在不断延伸自己补给线的同时,只会给老练的隆美尔反咬一口的机会。虽然我们今天知道这一切并不现实,但是在当时的情报环境下,蒙哥马利并不知道。直到与由加夫萨东进的美军会师之后,英美联军平均每天要捕获1000名左右的战俘。英国人才相信在这种兵员损失状况下,没有任何陆军还能够支持得很久,还能够保持很强的战斗力,最终断定非洲军团的末日已经不远了。”赵琅这位中国陆军第11装甲师的最高军事长官,一边微笑着一边娓娓道来。
“我们大家又不是听你来上战史课的。到底你有什么见解,还不快点说出来。”作为中国陆军中最为精锐的“红军骑兵”第6装甲师的指挥官,许志泓和赵琅打交道早已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此刻更容不得对方再这样兜圈子下去了。“呵呵!帕斯里查中将竟然以印度的蒙哥马利自诩,当然也是用兵谨慎的主,集中装甲部队纵横千里是每一个陆军指挥官的共同愿望。但是这也要有本钱才行。印度陆军西部战区一共才3个集团军不足20万人,要想合围巴基斯坦陆军近30万的突击集群显然是痴人说梦。那么帕斯里查中将唯一的机会只有……。”随着赵琅的话语,他手中的香烟远远在巨大电子地图的南部画了一个不规则圆圈。
“巴基斯坦陆军南线突击集群的背后还有一支印度陆军的伏兵?这怎么可能?印度陆军的所有一些集团军都已经派往了各个战区了。”陈有年少将显然对赵琅的判断充满了怀疑。“不错!但是‘兵形如水’,没有人说过调走的部队不能再调回来。印度陆军南下平叛的大军拥有4个最为善战的集团军。但是此刻除了在孟买地区登陆的1个师以及沿着铁路线向南突进的2个师之外,我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投入更多部队的迹象。”
“我们今天不是去打球,而是去真的要走向战场了。”在一望无垠的拉贾斯坦沙漠之上,一匹匹装载着华丽鞍具的印度单峰骆驼正静静的蹲坐在沙丘之上。随着他们各自主人的到来,这些乖巧的大畜纷纷打着响鼻,等待着下一场追逐。印度第61骑兵团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非机械化骑兵部队,它的驻地是印度古城斋浦尔。这支骑兵部队能被保留下来也可以算作一种奇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陆军大部分骑兵部队中的马匹被机械化装备代替。但这个过程时断时续,因此到了1947年印度独立时,仍有不少零星的部队保留着马匹和马厩。为了集中统一管理,印度军方决定,把剩余的、分散的非机械化骑兵部队合并成一支骑兵队伍。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印度军方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最终于1953年将合并计划完成,把新组建的骑兵部队称为“第61骑兵团”。
这支部队成立后,虽然并没有在战场上建立过什么功勋,其马球队倒是在印度军界出了名。许多印度著名的马球运动员就都是从这支部队里走出来的。这些运动员中,有四个人甚至获得了印度体育界的最高奖项——阿朱那奖。但是今天诚如它们的主人所说,今天他们将第一次真正的奔赴战场。不过他们并不孤独,因为在他们的身后是刚刚从南线调回的第11、第12这两个主力集团军。
第六十六章:星月快车上
作为世界上最为年轻的首都之一,仅仅拥有30多年历史的伊斯兰堡无疑是巴基斯坦最为美丽的地方。此刻在一轮新月的照耀之下,海拔600米的波特瓦尔高原闪烁着宛如繁星般的灯火。由沙特阿拉伯援建的费萨尔清真寺更以独特的容颜为这座城市昭显一种超前的绚丽。这座占地19万平方米的巨大建筑物,在其四周耸立着四根高达88米的哥特式宣礼塔,这些造型与众不同的尖柱围绕着中间那宛如巨大的沙漠帐篷的穹顶祈祷厅,此刻在每一根宣礼柱靠近顶端的位置,都散发出一圈淡绿色的光芒。从夜间远远望去,整个建筑及其周遍地区都如同笼罩在一层透明的碧玉光泽之中,显得圣洁非常。
但是就在这表面的平静之下,绝大多数的市民们却都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在这座象征着巴基斯坦权力中枢的城市之中此刻正孕育着一场空前猛烈的风暴。这并非缘于民众所谓的政治热情和敏感程度。而是因为就在两天之前驻拉瓦尔品第市的有着“伊斯兰近卫军”之称的巴基斯坦陆军第10集团军已经奉命开进伊斯兰堡。虽然在这个夜晚,首都还没有出现刺耳的枪炮声。但是随着大队军警的出现,空气中已经开始弥漫起令人紧张不安的硝烟味了。
根据新闻媒体最后的报道,在陆军第10集团军进入伊斯兰堡的当天,穆沙拉夫总统在总统府主持召开了一个高级别会议,并最终决定在全国实行紧急状态。巴基斯坦内阁定于当晚召开会议,商讨相关事宜。随后巴基斯坦内卫部队和警察局同时提高了首都伊斯兰堡的安全警戒级别。面对着突然涌上街头的大队军警,所有人都开始翘首以盼穆沙拉夫总统随时可能对全国发布的电视讲话,向大家解释这次紧急状态的真实原因。但是这本应该到来的解释却却迟迟没有出现。所有的电视频道里出现的不是长篇连牍的爱国电影,便是大片大片的雪花。
就在大多数民众还没有从满腹的狐疑之中找到答案前,巴基斯坦政府突然封锁了多个城市私营性新闻机构,并切断了首都伊斯兰堡的电话线。这个国家许多地区出现了通信中断,大多分的住宅电话以及移动电话都无法接通。而一度活跃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基斯坦陆军特种勤务大队此刻也被秘密调回,对敏感的清真寺和宗教学校实施了严密的监视。虽然政府还没有对这一次反常的戒严予以最终解释。但是街谈巷议之中,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这一次戒严依旧和以往一样,是与近期巴基斯坦国内治安局势恶化有关。诚然在对印作战以来,巴基斯坦国内的恐怖袭击事件正不断增多,随着越来越多的军事力量被投入到了东方战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地区的部队武装开始死灰复燃。
当然也有人猜测这一切不过是穆沙拉夫总统对内镇压异己的又一次风暴而已。对于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巴基斯坦军队而言,无论是巴阿边境地区的部落武装还是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在全世界反恐浪潮的一次又一次围剿之下,他们的威胁都远不如正日益壮大的所谓“民主斗士”的鼓噪。因为这是一个军人们完全不熟悉的战场,而且在这里他们将失去所有固有的优势。在巴基斯坦投身到这场关乎国运的战争之前,便曾一个女人站在穆沙拉夫的对立面上,以她的父兄之名向这位军神发出了挑战。
面对着号称“铁蝴蝶”的贝。布托,穆沙拉夫并不畏惧。因为这个已经习惯了西方化思维的前总理虽然一方面打着民主旗号在街头反对他所实施紧急状态,另一方面私下仍不断与穆沙拉夫会商如何分权以及解除对她的法律控诉。她远非自己所宣传和相信的那样崇高和完美,作为一个政客她治理巴基斯坦的八年并未给巴基斯坦人民带来更多的生活改善,相反无数的贪污腐败在她和她家族的名下大行其道。虽然依旧有人民在支持着她和由她领导的人民党,但仅仅限于一省。在一个外交官招待会上,贝。布托宣称有3百万人欢迎她回归,其实抵达现场的群众仅不到20万,而且大部分是人民党党员,其余的均受雇而来。
脱下军装—辞去陆军参谋长一职,对于穆沙拉夫来说与其是迫于国内最大的反对党—人民党、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和英美各国的联合施压,不如说是一种自信和超然。或许在这个走过硝烟和战火的军人眼中,这些政客的伎俩实在太过愚蠢了。虽然告别自己所钟爱的军队令他有些不舍,但是作为一个平民从征,他同样坚信自己不会输给对手,巴基斯坦人民也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但是一次意外却终结了穆沙拉夫的自信,就在巴基斯坦议会选举的前夜。对自己获胜似乎充满信心的贝。布托在拉瓦尔品第的一次人民党集会之上遭到了自杀式袭击者的攻击,最终经抢救无效。在拉瓦尔品第总医院被宣布死亡。虽然作为美国利益的代言人,贝。布托一回国即遭遇了两起自杀炸弹袭击。为此穆沙拉夫间接的派人曾经劝说过这位倔强的女士—入境后乘坐直升机,以减少袭击风险。但是好出风头的贝。布托显然无视这一善意的劝告,她在飞回巴基斯坦的路途上向记者表示:“我不害怕,我考虑的是我的使命。”或许并非是她的真实想法,因为熟悉巴基斯坦政治环境的她深刻的清楚,作为一个在贪污指控阴影下的流亡反对党领袖,她需要的不是让民众冷静下来,而是要以一个能够鼓动民众热情的英雄形象,来再给民众加热。最终她的确求仁得仁。
虽然“基地”组织迅速对刺杀贝。布托事件负责,但是这一事件却从根本上改变了巴基斯坦政局的选举生态。贝。布托所在的人民党和谢里夫所在的穆斯林联盟,基于选举的利益和凝聚民意,迅速将穆沙拉夫树立成了幕后黑手的形象,以此博取选民的同情。要知道在前两次未遂的刺杀行动中,贝。布托仍公开宣称怀疑当局有参与。虽然事后穆沙拉夫寻求英国调查人员的帮助以否定有关巴基斯坦军方或情报部门卷入贝。布托遇刺案的指控,但这一切在已经早已先入为主的民众以欲盖弥彰的感觉。
虽然人们无法确定已经身在天国的贝。布托是否会对自己遇刺这一世界的结果感到满意。但是无庸质疑的是她用自己的生命筑就了人民党再次攀登权力高峰最为坚实的基石。当巴基斯坦议会选举投票统计工作基本完成之时,“民主人士”们欣喜的发现在国民议会中,人民党已经成功获得了88个席位,而反对党穆斯林联盟则遭到惨败,由上届的118席急降到现在的42席。这个结果,巴基斯坦的政治版图面临着重新划分。虽然穆沙拉夫坚定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而遭到国内部分人的反对,造成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势恶化而令自己失分不少。但贝。布托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使由其丈夫和儿子继任领袖的人民党获得更多选民同情,得票率大幅上升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虽然在出兵印度的问题上,各大党派暂时站在同一立场之上。但这并非是因为穆沙拉夫曾呼吁过巴基斯坦的政治家要从对抗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基于对抗思维的政治应当让位于和解。而是因为在对抗世仇印度这个问题之上,没有那个政党敢提出“不战”的口号。但随着战争的进展,诟病穆沙拉夫总统的指责已经越来越多。众多反对党开始公开叫嚣要求穆沙拉夫从权力的顶峰“滚”下来。并利用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到处制造的对立和骚乱。
综合以上几点,似乎穆沙拉夫总统有充分的理由宣布实行紧急状态,以稳定巴基斯坦国内的局势。但很少有人会将这一情况与正在进行的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决战联系到一起。更没有人会想到,在这场戒严之中总统穆沙拉夫的自由也同样受到了禁锢。
第六十六章:星月快车下
夜幕深沉,当办公室内的时钟缓慢的走向了午夜时分,已经伏案工作了整个晚上的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有些疲惫的昂起了自己早已苍老的头颅,虽然在军旅时代他曾经是打不垮的斗士、将军,但是连年的戎马生涯,特别是执掌巴基斯坦的8年已经彻底耗尽了他的精力,此刻的他早已倍感力不从心了。在这看似无比光显的权力中心,似乎只有穆沙拉夫那两鬓的白发和深邃的皱纹,在无声的诉说着治国的不易。
事实上自穆沙拉夫执政以来,他的身边就没有过上几天清静的日子,针对他和巴基斯坦军政府爆炸和抗议固然是家常便饭,各方的指责和挞伐更是从未间断。靠军事政变上台,这一点几乎成了穆沙拉夫无法摆脱的原罪,而无法脱下军装更令他成为“民主斗士”眼中当之无愧的“独裁者”。为了巴基斯坦的国家利益,他不得不搭上美国的反恐战车,因此在激进的伊斯兰教组织眼中又收获了“跟屁虫”和“软弱”的名声,很多曾经的支持者纷纷弃他而去,盘踞于阿富汗的恐怖组织更认为穆沙拉夫“已经突破了所有的底线”,“基地”头目本。拉丹刚扬言要向他正式宣战。而在清剿“红色清真寺”为首的宗教势力时,更令穆沙拉夫站到了几乎所有伊斯兰教徒的对立面,从而一度陷入了进退失据的窘境中。
当一国的局势不断恶化时,缺乏耐心的人民往往倾向于通过换人来摆脱危机,而不是思考和总结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在巴基斯坦历史上,每一个军方领导人在执政后期都会遭遇政党要求分权的压力,而穆沙拉夫也不能例外。面对着纷纷归国的前总理谢里夫和贝。布托,穆沙拉夫大可以双手一摊,还政于民。自1947年实现独立以来,巴基斯坦共经历了四次军人执政,在漫长的60年历史里,所谓的民主政府的统治时间仅仅不过27年。穆沙拉夫交出权力不仅可以获得国内外一致的赞许,更无损巴基斯坦军队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无论是那个政党执政,到无力驱逐巴基斯坦陆军的影响力。
但是对于今天的穆沙拉夫而言,他不愿也不能将苦难深重的巴基斯坦交给窥测神器的众多竞争对手,因为无论是所谓“民主派”还是宗教势力,他们都还没有能力掌控巴基斯坦走过那并不坦荡的未来。所以不管局势如何演变,此刻穆沙拉夫都只能宛如一个疲惫的船长驾御着巴基斯坦这艘破烂的巨轮朝着更加激进和动荡的深渊迈进。这或许会被解释为穆沙拉夫贪恋权柄,但是对于此刻的穆沙拉夫却坚信自己的选择。
“时间到了!我敬爱的统帅。”随着一声低沉的推门声,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穆沙拉夫的面前。这个身穿着巴基斯坦陆军上将军服的男人曾是穆沙拉夫最为信任的部下、最为亲密的战友,但是此刻他所要扮演的却是一个终极的掘墓人,用自己的双手亲自终结穆沙拉夫的统治和生命,他就是穆沙拉夫一手培养起来的接班人—现任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什法克。佩尔韦兹。基亚尼上将。
“是吗?时间过的真是快啊!亲爱的基亚尼,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面对着即将夺走自己生命的死神化身。穆沙拉夫异常的从容,他微笑的从自己的桌上拿起一枝古巴雪茄,在浓郁的烟雾之中这位曾经的军神笑对着自己的战友,作了一个请自便的手势。“是啊!我也永远记得那一天。”穆沙拉夫的镇定自若反而催垮了基亚尼进门时的自信,一度指挥着数十万大军的基亚尼此刻竟宛如一个初上战场的新兵,他的嘴角微微的抽搐了一下,低声的回答道。
“记得当时的你是隶属于第10集团军第10旅,担任着百战雄师—拉瓦尔品第营的营长。”穆沙拉夫微笑着继续说道,口气随和的仿佛仅仅是在与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友追忆过去。“是的。当时的我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您却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军中神话了。或许那一次见面,在您的眼中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是其实从那一刻起我的内心深处便一直以你为目标。我一直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取代你。”与穆沙拉夫的淡定相比,基亚尼多少有些显得气急败坏。1971年从杰卢姆市军事学院毕业后,基亚尼加入俾路支步兵团。当时,他的顶头上司就是穆沙拉夫。刻苦的基亚尼从普通士兵做起,逐渐崭露头角,不久就被穆沙拉夫提拔为团长。
“你并不是一个你相信中的无名小卒,就如你注意我那样,我也同样在一直关注着你。出生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北部杰赫勒姆一个军人家庭的年轻人,拥有6个兄弟姐妹使你的家境并不好。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你依旧考入巴基斯坦陆军学院,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美国陆军指挥和参谋学院深造。虽然在你崭露头角的时代,大规模的战争早已结束。但是我依然坚信你将是巴基斯坦陆军的名日之星。”穆沙拉夫的话语真诚而不做作,但是他的话语还未说完便被基亚尼愤怒的打断:“所以你便卑劣的将我推荐给了你们早已想推翻的前任总理贝。布托,让我担任她的助理军事秘书。”
“难道你对这一安排并不乐意吗?要知道作为一名年轻的军人……。”
对于这位一度被认为“沉着冷静”、“不动声色”、“原则性强”甚至是“一位具有绅士风度的职业军人”的基亚尼,穆沙拉夫多少有些意外。20世纪八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基亚尼在穆沙拉夫等军中元老的推荐之下担任了时任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的助理军事秘书。但是这个万众仰望的职位在基亚尼看来不过是穆沙拉夫为自己所设下的一个陷阱而已。因为就在基亚尼出任了这一职位不久,贝。布托那贪婪的丈夫便断送了这个“铁蝴蝶”的政治前途。虽然1990年8月之后,基亚尼还在穆斯塔法总理的临时政府中担任助理军事秘书一职,随后又在谢里夫政府中担任了6个星期的助理军事秘书。但是在基亚尼出任一个民选总理的助理军事秘书实际上要他与整个军队为敌,而将自己推向这个位置的穆沙拉夫更是想一手毁灭自己。
“我从来没有想过你对这一推荐如此不满。但是你的努力依旧让我倍感欣慰。”穆沙拉夫依旧微笑着,他继续叙说着他与基亚尼之间的友谊。在谢里夫政府被穆沙拉夫所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之后,基亚尼再度得到了重用,他被穆沙拉夫任命为巴基斯坦军方的作战局局长。2001年到2002年间,印巴双方在边界地区的军事摩擦不断升温,战争一触即发。当时基亚尼被穆沙拉夫授权负责指挥所有的军事行动。在最紧张的那两个月里,基亚尼每天只睡3个小时,行军床就架在作战室里,巴基斯坦陆军之中几乎没有人不佩服他那钢铁般的意志和指挥若定的素质。“还记得有一次我深夜突抵前线指挥部视察,从睡梦中被叫醒的你,竟然可以滚瓜烂熟地汇报了部队调动、前线部署、后勤保障及边境疏散等问题的准确数据。当时的我便坚信可以将巴基斯坦军队嘱托于你。”穆沙拉夫依旧在回忆着过去,但是基亚尼却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够了,我不需要这些所谓温馨的回忆,我所作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让你可以真正的信任我,并将代表着巴基斯坦军队的权杖交给我,好让我取代你的位置。我早已在你的身边布置了眼线,要知道你何时出现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你的天真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的这些小把戏竟然可以蒙骗过你,令你轻易的将第10集团军这支巴基斯坦最为核心的近卫军交到了我的手上。”基亚尼想用笑来表达自己的得意,但是当他的声音冲出咽喉之际,却变成了宛如铁丝划过玻璃般刺耳的声音。
与以往的军人统治不同的是,穆沙拉夫没有实行军法管制。这显然是他从当年参与齐亚。哈克时期军法管制中获得的教训:首先,只要军队卷入军法管制,就会分散精力,无从顾及重要的军事责任,军事训练和快速反应能力会遭到削弱。其次,当把军法和军队置于文官政府之上时,文官政府就发挥不了作用。而军法管制撤消后,文官政府仍效率低下,这只会使其发展受到阻碍。所以,穆沙拉夫实行“军人掌权,文官治理”的策略,让军队以某种对等身份与文官机构并存,监督其工作,而不是凌驾其上。因此穆沙拉夫更多的时候将自己转变成为一个政治家,为了巴基斯坦的明天他必须寻找一位可以替代自己的出色军人,而基亚尼显然他所满意的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