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淘宝人生-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根据一部民国年间的《易县志稿》记载:八佛洼在峨眉寺沟底之东北支,亦称百佛洞、百佛山……山半有洞名百佛洼。
百佛洼又被当地人叫做百佛洞、百佛山、八佛洼等等称呼,据记载,百佛洼中有大小瓷佛像共计八十尊,以及三彩观音等大量的佛教陶瓷造像。
其中的十六尊辽代三彩罗汉造像,在上世纪初被国内的文物贩子和当地的政府盗卖给德国人贝尔?契斯基等和其他的洋人,至今仅有十尊存世,分别被英、法、美、加拿大等过的博物馆和一个叫做松方幸次郎的日本人收藏。
辽代是三彩发展的顶峰时期,且辽人不只对人体着意刻划、求其精髓,在造像的细节处理上也殚竭智巧,辽代的三彩造像可堪称三彩中的顶级作品。
而沉船所载的二十多尊佛教造像中,虽然没有罗汉造型,也不是辽代时候的巅峰之作;但却是三彩陶器另一巅峰时期的精品,在释迦摩尼佛、燃灯佛、药师佛等十多尊佛像,和八尊四大菩萨像之外,还有一组在国内极少见到的八部众造像,算是国产佛教造像中的绝无仅有的三彩陶器造型了。
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和皇帝的家天下概念灌输下,“官本位”这个模式在中国人思想中占到了绝对主导因素,中国的大多数佛教信徒都愿意尊拜佛祖和菩萨、罗汉,对于其他的佛教人物多少有且欠尊敬,所以八部众或者金刚等**力者在国内并没有什么市场。
而这些造像是因为要赐给印度国王或者某些寺院的,所以才会特别烧制出八部众这样的小众产品来,恰恰也是因为这样,在一千多年后的二十一世纪,给中国的佛教造像收藏品增添了一抹新鲜的颜色。
这一批三彩陶器中还有另外一个亮点,一百多件印度人物造型的陶俑,同样也是在以往的三彩陶器中不曾见过的类型。
这些陶俑有衣着华丽,脑袋上缠着一大卷裹脚布的贵族造型,有身裹沙梨,以丝巾蒙面的侍女造型;还有骑着高头大马,一手持弯刀,一手藏虎爪的骑兵俑;无一不是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的艺术精品。
众所周知的唐三彩陶俑造型中,有胡人造型也有汉人造型,文官、武官、侍女等等也算是种类繁多了,但是却从没听说过有印度人造型的,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对于各种不同文化的接受和包容程度。
打捞上来的瓷器中最有价值的,则是一批高宗皇帝御赐的秘色瓷,器形完整的四百多件瓶、罐、壶、碗瓷器,全部都有“高宗显庆二年御赐”的刻款。
在此之前,关于秘色瓷的始烧年代一直有五代和晚唐两种说法。这批秘色瓷的出水,有着很重大的意义,为秘色瓷的最初烧制年代提供了坚实的佐证。
五代说的根据来源于《十国春秋》、《吴越备史》、《宋史》、《宋两朝供奉录》等文献中“五代的钱氏朝廷向后唐、后晋和辽、宋王朝进贡的越贡瓷”的记载;而晚唐说的主要依据则是晚唐诗人陆龟蒙和徐夤(yin)在诗词中提及了“秘色”一次,和法华寺地宫中出土的秘色瓷实物。
持这两种说法的人长期以来都在为各自的理论而争执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晚唐一派坚持自己的实物论,五代派则是攻击晚唐派的实物有差别,不能当作依据。
而这次唐韵打捞出来的初唐秘色瓷,不但器型繁多,而且釉色也存在明显的多样变化,还有最要命的刻款,以及盖着皇帝戳子的金牒作为证据。足以打破两派之间的争论,从而一概秘色瓷的人始烧年代,将这一时间提前了至少两百年。
======
唉,真是无语啊,啥也不说了,咱就是这么个烂成绩,死喊痛哭的才求来四票,弄的都不好意思开口要票了。月票有没有无所谓,推荐票多一些也好啊,可就是这么不见起色。
就这么着吧,也许是写的的确太烂了,得不到票也很正常,实话实说,俺这次真的死心了。
票,不求也罢,坚持到把这个命题完本,算是给一直支持俺的同学们一个承诺吧。
浪拍云在此谢过诸位了
======
第三九八章海上丝绸之路(七)
第三九八章海上丝绸之路(七)
中国人长期以来就对玉有一种偏爱,也形成了延续数千年的玉文化,盛唐时期的中国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富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文化和艺术在社会现象的强大推动力下高速发展。
作为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派出使节去搞外交,礼物之中怎么能缺少了最能代表华夏之君子美的的玉器呢。
接着打捞出来的玉器类文物,也是十足的有看头,因为是用作外交礼物的用途,除一些装饰品和大的器型外,多数都是成双成对合着是成套的,这样的文物要比以往单个体的出现在价值上高出很多。
其中比较有独特代表性的,是一套仿照犀角杯的造型,以高浮雕手法雕刻梅兰竹菊四君子纹饰各样四只,共十六只的和田羊脂玉杯。
这套杯子在后世曾经得到过数代皇家的喜爱,只是一只明晚期的皇家御用杯子,就要价值千万以上。这样的一只拿出去,少说也要过五千的,整套十六件同时出现那就是当植物快的无价之宝了。
成套的浮雕卷云纹单耳青白玉玉杯,莲花纹金口白玉杯,八瓣花形水晶杯,还有浮雕牡丹纹花瓣形和田玉杯,这些都是在存世的唐代玉器中不曾有过的整套器具。
唐代的艺师无疑是大胆的和具有包容性的,他们能够吸收外来艺术精华,并且融为己用,使唐代的工艺制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这一点从打捞出来的一套十只的黑玛瑙羚羊首角形杯就能得见一斑,唐代时和中国文化交流最深入广泛的纪要书西域文化了,这种角形杯就是当时西域酒器中的典型。
十七厘米长的杯身被雕刻成弯曲的羊角状,杯壁琢磨的非常薄,只有不到三个毫米的厚度;椭圆形的杯口内外光洁圆滑,杯底雕成一只羚羊头的样子,细长的双角一直延伸到杯口处,羚羊的嘴部箍以金圈。
杯子的造型生动自然,器型高贵典雅,即便在当时,也都属于难得的顶级艺术品,在存世的历代玉杯作品中,也都属于顶尖的杰作。
那两只半米高镶嵌宝石的玉雕狮子被打捞上来的时候,一样引起了船上所有专家的惊叹,船上的专家都是考古和收藏行业的大拿,见识过的文物古董不计其数,可是谁也这么大个头还镶嵌着宝石的玉狮子。
雕刻这对狮子所用的材质虽说只是独山白玉,可质地却是独山玉中最好的,如果不是因为在海水中能浸泡了一千多年,表面有一些被轻微染色了的痕迹,也失去了本来的油亮光泽,真可以说是欺霜赛雪了。
狮子的造型和后世相似,唯独的不同之处在于底座相对矮很多,只有不到十公分的高度比例上显得有些怪怪的。
两只狮子面部表情做微怒状,张着嘴巴,露出了森白的牙齿,用红宝石镶嵌着的眼睛圆睁着。好像在告诉所有的人,在它们身后的地方,是由他们守护着的,不允许任何人侵犯。
打捞船载文物的第三天,张辰最期待的三件金器被送上了勇士号的甲板,这三件是张辰在最早先用意念力探查的时候就盯上的,三件是全部打捞上来的文物中最有价值的,不止是因为其使用的材料昂贵,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和工艺方面的价值。
要说这艘船上的金银器,那也都是件件不凡,天朝上邦的皇帝御赐礼物,不得讲究点泱泱大中华的体面吗,数量和质量哪一点都不能次了,不但是能工巧匠精心打造,而且大多数还都是带着“文思院”款,以证明是皇家御用之物。
其中并不乏一些罕见和绝有的,如雕刻着十二圆觉和海水云纹的银鎏金锡杖,一尺多直径的纯金钵盂,缠枝莲花纹的金错银荷叶盘,银质鎏金的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熏炉,等等的佛教器物。
其它的也有一些日常生活所用的金器,八角形小喇叭口的缠枝花卉纹单耳金杯,鸳鸯莲瓣纹金碗,银质鎏金的鹦鹉花卉纹提梁罐,以及小巧精致的飞天纹金栉(读音:zhi;梳子和篦子的统称,古代妇女用来梳头,也可以作为首饰)等各种宫廷款式的金银首饰等等的大小千把件。
尤为突出一些的有几套宫廷用的茶具,包括银质鎏金和纯金两种的碾槽和碾轴、龟形盒、云龙纹调达子、金丝结条笼子等饮茶用具,以及集多种金银器加工工艺与一体的银质鎏金盥洗盆等。
可见当时的茶文化在皇家也是很流行的,甚至会把茶具当做外交礼物来使用;而且通过这些茶具,也能够感受到皇家的生活端得是奢华无比。
还有两盒刻花金碗,一盒内共装有金碗二十只,錾刻莲瓣人物纹,每一只上面都有八层莲瓣,每一层各有十二瓣,莲瓣内的图案是释迦牟尼像,碗内壁则是分别雕刻佛教二十诸天像。
另外一盒中装着二十四只金碗,以同样的雕刻手法置两层仰连瓣,每层十瓣,上层莲瓣中分别錾刻出鸳鸯、鹦鹉、鸿雁、鹳翎、兔、獐、狐、鹿、鸭等二十一种动物的造型,有的左行走或飞翔状,有的站在莲座上。
两盒金碗虽然数量和表演的内容不同,一盒是一佛教题材为表达内容,一盒把佛教的莲台和中国古代象征吉祥等美好意义的动物家和在一起。錾刻的刀法细腻而传神,不论是人物造型的眉眼、身姿、神态和衣着首饰等方面,还是动物禽兽造型的羽毛麟角、首尾肢体等方面,甚至连起到衬托作用的莲瓣都透出一种美感,每一个细微处都錾刻得清晰可见,皇家御用工匠的妙手得来,果然是不同凡品。
而张辰最看好的三件,却是要更加的精致,更加的美轮美奂,即便是放在精品如云的唐韵展示中心里,也足以排得进镇馆之宝行列了。
虽说金器之中有很多的佛教法器,也有不少的纯金或者铜质鎏金的造像,而且没有一件是普通货色的;但是张辰最看重的金制佛教器物,还是放在最后登记的这对纯金浮屠。
这对浮屠只有不到四十公分的高度,但却是纯金打造,镶嵌着绿松石、青金石、珊瑚、水晶、砗磲、琥珀、玛瑙等各种宝石。
而且这浮屠用料十足,上下内外皆是赤金打造,重量超过了九百斤,海神号上连护卫队员在内的两百多人中,也只有张辰能够搬得起来,一向以力气大著称的崔正男使上吃奶的力气也只是勉强能够挪动。
两座浮屠造型一致,都是由塔底、塔座、塔身、塔脖、塔伞以及顶部的日月组成。
塔底为莲花瓣正方十字形须弥座,从底部向上是两层台基,嵌松石回纹缘和蓝宝石二十八颗;塔座四周有镶嵌二十颗蓝宝石的束腰,塔底正中刻着一朵佛花,周围镶嵌祖母绿二十颗,左右两侧各有一只小狮子。
塔座的两层莲花瓣之间是三层金刚圈,上下两层以回纹作为装饰,中间一层镶嵌着七十二颗浑圆的小粒珍珠,间饰松石莲瓣蕃莲纹。
座面镶嵌松石蕃莲,四周玛瑙栏干,栏杆镶嵌珍珠二十颗,四角设有小金塔各一座,造型和主塔相同。
塔身采用覆钵式造型,嵌着八个红玛瑙的兽面,周围用绿宝石缨络纹包裹。安欢门镶嵌着红蓝宝石各六颗,门内的塔室安放着一尊释迦牟尼坐像,室顶的方坛嵌着二十多颗宝石和珍珠。坛上是镶嵌珊瑚和祖母绿的十三极塔脖。
塔顶的华盖垂下部分用发丝粗细的金丝编制,中间串扎蓝宝石珠子;塔尖部位则是镶这红宝石的日月。
整座浮屠造型华丽无比,镶嵌各种宝石七百多颗,却丝毫不显得杂乱,工艺精细到找不出任何瑕疵;在海底浸泡了一千多年,依然能够保持完整,堪称古代佛塔作品中的顶级珍宝。
不只是张辰,全部打捞团队的专家都被这两座浮屠塔迷住了,从他们的眼神中就能够看到,这些或年长或年轻的专家们对它们的喜爱,大有看到眼中就不舍得再把目光挪开的味道。
故宫博物院藏有不少的佛塔文物,镶嵌宝石的金塔也不止一两座,但是却没有一座能够和眼前的相比。要么是年代不够久远,要么是工艺不够精致,即便是一些皇家重宝,也达不到这样的艺术水准。
如果说这对纯金浮图代表着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那其他的两对仿青铜器打造的大型金器,代表的就是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了。
九龙尊是一对仿造商周时期的酒器“尊”的概念来制作的,近半米的高度,尊口直径超过三十厘米,重量更是超过了五百斤。
整体的纹饰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九条从底部而上的蟠龙形态各异,龙身蜿蜒盘结,龙首从口沿处探进尊口内,额上双角峥嵘,阔吻巨口,两眼大睁,像极了行云布雨的龙王摸样。
第二层是从尊腹部开始向上延伸的高浮雕卷云纹,将部分龙身掩入其中,偶尔还能够在某一朵云的下边看到半只龙爪。如此精美细致的工艺,也只有在皇家精品上才能见到,民间的艺人远不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技艺。
自尊体腹部向下的浅浮雕海水纹,是整体纹饰的第三层,细腻的纹路乍看之下,犹如从天空向下俯视看到千里之外的大海,虽波涛汹涌,却远不可及。
这样的一对九龙尊,张辰在之前是从来没见过的,一时之间还无法看出仿制的原型处于那个年代。只是从某些纹饰的特征上看有东周和汉代时期的影子,但是龙神的造型却可以肯定是唐代的,也许这就是唐代人按照青铜器的概念,以唐朝的工艺臆造出来也不一定。
若单从艺术的表现来看,这对九龙尊绝对是完美无缺的,无论材质还是铸工、打磨等工艺都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即使在一千多年后的高科技时代,也很难做到这样的完美。特别是蜿蜒而上的九条金龙,堪称此类中的典范。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龙的造型,又因为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龙在不同时期的地位,而造型与神态各不相同,都带有自己的时代气息。
早期的龙虽然地位尊荣,但一般人家也可以使用龙的形象,自己在家中用龙形雕梁画栋并无不可,“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就很好的证明了这种情况。
只有唐代的龙,在地位大幅提高的同时,民间也仍然在装饰和绘画等作品中常常用到这一题材,依旧属于常见的装饰图案;与明清时时期变成皇家专用的图案,制作时并不太强调艺术效果,而是要彰显无上的威严、庄重,甚至狰狞可怖的龙形大不相同。
所以说,唐代的龙是最美的,最强调艺术效果,却又不失那种威严和庄重的神韵,足以当做**的门类,列入艺术世界的大雅之堂。
这三对大型的金器都被装在镶着金边的楠木箱子里边,楠木是一种极高档之木材,材质本身的质地温润柔和,收缩性极小,遇水还能发出淡淡的幽香。又因为楠木不腐不蛀的特性,也是古代皇家贵族打制家俱和建筑用料的必选良材之一,故宫和京城的很多上等古建筑都使用了大量的楠木作为构筑。
就是因为楠木不腐不蛀,所以这几只箱子在海底被浸泡了一千多年,打捞上来之后还能够保持原来的样子,并没有因为海水的侵蚀而腐朽。所以,在打开箱子之前,只有张辰一个人知道里边是什么东西。
张辰有意要把这几件精品留在后面打开,当装着金器的船舱被一间间清理出来的时候,他就可以让“破坏者”的操作人员从这几只楠木箱子所在的舱房反方向前进。
这个做法果然给所有的成员带来了极大的惊喜,最后的六只楠木箱子,只要打开一只,就会引起专家们的统一赞叹,大呼这次的打捞作业实在过瘾。
现在第五、第六只楠木箱子就要打开了,这也是唐代沉船上最后的两只箱子,其他的所有船载文物都应标号入库,“破坏者”也都已经开始给各个舱室安装泡沫压缩包,准备进行下一艘沉船的表面清理工作。
有了前边的四只箱子做引子,所有人的胃口都被吊了起来,基本可以确定这两只箱子里边的东西也绝对差不了,但是又怕有个什么万一,里边的东西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那种大喜之后的严重失望可是很难受的。
楠木箱子在海底浸泡了一千多年,本来略微发灰的橙黄色已经变得有些接近黑褐色,需要经过脱水和去碱之后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但是那种与生俱来的文静淡雅型纹理却是没有改变。
张辰缓缓揭开了其中一只箱子盖,和其他的四只箱子一样,里边用来保护物品不被磕碰的棉絮和木屑已经被海水浸泡的有限陷了下去,在木屑包围的中央,有半只金灿灿展开双翅的仙鹤,。
一些反应快的专家已经想到了什么,可是转而又一想,古代的青铜器造型那么多,谁又敢保证只有一种器型会出现这样的仙鹤呢。我们现在把某些青铜器当做宝贝来看待,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许就是一件普通的东西而已,青铜时代这个名词可不是白叫的。
张辰把上层的木屑往旁边拨开,手掌拨至一半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弧形,停下来把木屑轻轻推开,露出几片金黄色的镂空双层莲瓣来。
周围的专家们看到露出来的莲瓣也忍不住了,最前面的几个人已经把箱子围了起来,其中一个还哦有些兴奋地叫着:“我的那个乖乖啊,还真叫人给猜对了,果然是莲鹤方壶,了不得啊,这玩意儿可是唐朝仿制的,还是纯金的呢,又是作为给印度的国礼,这意义可要比原来的那两只重要多了啊。”
外边没有挤进来的专家们听到这句话,脸上也都是一片喜悦,郑公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他们都是见过不止三五次的,在文物界的地位可是相当的高,在河南博物院和故宫都属于展馆之宝级别的,在河南博物院更是被摆放在了展厅的正中央。
张辰笑着道:“各位师兄,各位前辈,现在我们只是看到了顶部的边沿和盖钮,还没把整器拿出来,也许就是其它器型也说不定呢,咱们还是先拿出来再说吧。”
半开玩笑的和众人说了一句,张辰伸手把上边的木屑拨开一部分,露出了壶口的全部样貌,壶颈两侧的龙形双耳也漏了出来。
抓住双耳向上一提,把这只七十公分左右的仿青铜莲鹤方壶提出了箱子,缓缓放在了甲板上,张辰自己都为这只酒壶迷住了,虽然他之前已经通过意念力观察了好久,但是真正亲眼看到了,还是有些意料之外的欣喜。
打捞队的一位专家见张辰总是能够很轻松的把这些大家伙拿来拿去,心想自己是不是也能勉强挪动一下,试着上前去用双手抓住壶耳,用尽了力气,却不见东西移动分毫。
松开双手,失望道:“唉,这纯金打造的家伙就是重啊,我看要比那浮屠塔和九龙尊都种,应该超过千斤了吧。不说艺术和文化,就这点金子也价值不低了。”
======
最近状态实在差,每天只能撑死五千了,等缓过这几天,给大家加更几章吧,诸位多担待,原谅则个
======
第三九九章海上丝绸之路(八)
第三九九章海上丝绸之路(八)
三九九、海上丝绸之路(八)
黄金是永远的贵金属,人们也总喜欢用黄金来比喻某一件东西的价值和珍贵程度,这一点在时间上都没能落下,“一寸光阴一寸金”不就是那么说的吗。
所以每当提到黄金的时候,总会想到这玩意儿很值钱,尤其是当一块黄金的重量超出一个正常人的力量可以承受的极限,就往往会把一大堆的钞票拿过来做等价的比喻。
其实黄金远没有达到那种程度,张辰前后做过两次大额的黄金现货交易,在第二次交易的时候黄金涨价的前提下,也只不过是达到了三百六十美元每盎司。
那次张辰可是拿出了足足五百吨黄金,堆在一起差不多有二十五个立方米,一千六百多万盎司这么大的一个量,也不过才迈出了五十七亿多美金。
假设这件纯金的莲鹤方壶重量在一千斤,也就是一万六千盎司左右,即使黄金现在仍然在涨价,以四百美金每盎司的价格算,也就是价值六百多万美金,两只的重量加起来也不过值个一千多万美金。
倒是可以换一亿国币了,这个数字放在正常的时候的确是不少,在零四年的中国绝对可以造就一个富翁,但是要和这只莲鹤方壶真正的价值相比,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只方壶是按照青铜酒器的样式,经皇家工匠用纯金打造,上边还落着文思院的款;自身资本过硬的同时,还带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这就是它的价值。
张辰曾经在渤海秋拍上拿出的那套宝石镶嵌的金酒,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几公斤的重量,就是因为有了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拍出了七千万的天价。
抛开在学术研究和展览方面的价值不谈,只说这对莲鹤方壶的收藏价值,如果同样上拍卖会,这么精美的大型纯金仿青铜酒器,还是唐代皇家工匠打造,只是拿出这些名头,能在三十亿之内拍下来都会做梦笑醒的,这东西根本就无价。
倒不是说单纯的谈黄金就不值钱了,只是张辰的胃口早就被撑大了,他所投资的生意中,就没有下了亿这个计数单位的,每年的经营收入也都是数钱数到手抽筋,更别说他每年在各大银行私人金融业务上的红利了,现在怎么能把几百万美金当做一笔大钱呢。
不过这也是他自己的事,完全用不着和别人做什么交流探讨,明白的人知道他是在开玩笑,不明真相的还当他是在显摆呢,很没意思的。
对着刚刚搬过莲鹤方壶的专家笑道:“焦老师您倒是直接,这玩意儿真要被当成金疙瘩卖了,我怕第一个被气昏倒的就是你了吧。”
被张辰称呼焦老师的专家也笑着道:“可不是嘛,这么漂亮的东西真要当成金子卖了就造孽喽,那可不是气死不气死的问题,要给我晓得是哪个卖了的,我憋着一口气不舍得死也要找到掐死他。”
众专家哄笑,边上的护卫队员和不远处的工作人员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张辰接着又把另外一只莲鹤方壶从箱子里提出来,两只摆在一起更显得漂亮了,一千多年暗无天日的海水浸泡并没有让它们失去本来的光泽,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金灿灿的光芒,光束闪动之间,仿佛那壶颈部的龙耳都活了一样。
河南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的那两只张辰都亲眼见过,而且做过近距离的观察,故宫的那只底部路有一点残损,而且那两件并不是一对,故宫的要比河南的那只要高出八个厘米,而且两件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
可眼前的这两件就不一样了,金光灿灿的耀眼夺目,器形完整到没法说,工艺上也要比青铜器精致了许多。唯一的差别就是莲鹤方壶当属东周时期的青铜器代表,这对只是唐代的作品,年代上有些小小的遗憾。
单纯的从工艺上说,这对莲鹤方壶不止是要比青铜器精致,在所有存世的金器类文物当中,这对都要算顶尖的,比之前的浮屠塔和九龙尊丝毫不差。
也许是最初的工匠想要努力追求一种总体上的动态平衡,方壶通体满饰蟠螭纹,相互之间缠绕盘旋,不分主次地上下穿插,并且向四面延展;配合浅浮雕手法的凤纹和花卉纹饰,与螭龙纹相互交融,这样的做法恰恰表现出一种昂扬的生命意志,让方壶在外型上以瑰丽的装饰效果而胜出。
壶颈两侧用回首的龙形怪兽作为壶耳,向外凸起的腹部弧形四角上,又各添加一条立体的飞龙造型;圈足下压着两只正在歪着脑袋吐舌头的卷尾兽,似乎已经无法承受防护的重量而累的气喘吁吁。
壶上物像众多,杂而不乱;神龙怪兽,神态各具;装饰最为精彩的就是盖顶仰起盛开的双层镂空莲瓣,和伫立在莲瓣中央展翅的仙鹤。整个器物造型优美,花纹流畅,制作工艺精湛,从原始的器型上挣脱了商周以降青铜器庄严肃穆的风格,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一扫前代装饰工艺肃穆刻板的风格。
这种造型上的构思,使器物具有静中有动,寓动于静的艺术魅力;所展示出的清新自由和生动活泼的意境,也正反映了春秋中期新旧思想交替,装饰艺术走向新时代的开端。
方壶装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盖顶仰起的双层莲瓣和伫立于莲芯之上展翅欲飞的立鹤。它们标志着中国装饰工艺的新开端。
壶盖上那只双翼舒展,引颈欲鸣,亭亭玉立,表现出清新自由、轻松活泼感觉的仙鹤,更是曾经被郭沫若先生称赞:“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踌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
莲鹤方壶被很多专家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构图极为复杂,造型设计奇妙,铸造技艺卓越精湛,是多范畴合铸工艺的代表,属于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精品。想要完美仿制这样一件东西,恐怕也只有皇家御用的匠师出手才行了。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愿意容纳和各种文化和精神的朝代,唐高宗时期又是正值盛世,经济、政治、人文等方面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兼容、包含是这个时期社会形态的一种主要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人们个性张扬,崇尚浪漫情怀。莲鹤方壶的原器造型是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也代表了这一时代风貌的“物化”反映,象征着一种新的生与艺术观念,是活跃升腾的精神力量的形象体现。
唐代的中央政府能够在国礼中加如这样一对方壶,也正说明了当时的统治者愿意融合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精髓,虽然说这样做有炒春秋时期冷饭的嫌疑,但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天朝大唐愿意用一种包容和接受的态度去面对不同的文明,可以说是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象征”。
一对具有这样特殊意义和时代特质的艺术品,其价值就不只体现在收藏和学术方面了,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时代的进步精神,象征着中华文明愿意敞开胸怀接纳一切的博大精神,这正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治世之根本,足可当为国之瑰宝。
看着眼前这三对金灿灿的宝贝,张辰心里真的是乐开花了,什么叫宝贝啊,这才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宝贝,由里到外,从物质到精神,从人文生活到文化艺术,放在那一项里边都能称之为宝贝。
这样的宝贝,哪怕是暂时的束之高阁,都让人接受不了。细细端详了半晌之后,张辰还是决定不把这几件东西入库,直接搬到了琳琅甜心号的一间大客厅里,在回到京城之前的这段时间里,随时想起来就能美美地欣赏一气,还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这艘唐代沉船的打捞可以说是所获颇丰,张辰刚发现这艘沉船的时候,并没有来得及仔细的观察船舱内的东西,知道这次打捞团队来到,才真正发现里边居然藏着这么多的宝贝,他可是从打捞还没有开始就兴奋上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落下去,相信在记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还会有更多的惊喜让大家兴奋。
这次打捞上来的四万多件文物中,有大型多彩琉璃释迦牟尼像,真人大小的唐三彩佛教人物造像和小个的印度人物造像,半米高的宝石镶嵌玉狮子,纯金钵盂,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熏炉,浮雕梅兰竹菊四君子纹田羊脂玉杯,浮雕牡丹纹花瓣形和田玉杯,黑玛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