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景绍心道,你就吹吧,你这些年投奔过多少将主,别人不知道,我老张还不知道么?说什么忠心耿耿天日可表,这些词和你能配上么?

只听李小喜又道:“原本营州要将你首级列入榜单的,但后来撤下来了。听说是营州方面的大将张兴重替张将军你关说的情面,营州都督便听了他的建议。说起来,张将军在营州方面竟然有如此够分量的亲族,还真是真人不露相啊。”

张景绍脸上涨得通红:“你胡说什么?某与此人虽属本家,但实为远亲,平日素无瓜葛,你可别血口喷人!”

李小喜笑着止住张景绍:“张将军也忒心急了,某又没说你什么,何苦如此急于撇清?某也明说了,此来没有别的意思,听说正有一批活鱼要送往中军,某和几个弟兄都馋了,还望张将军行个方便,某向张将军买上一些,绝不让张将军吃亏就是。”

张景绍望着笑吟吟的李小喜,颓然道:“你……好吧,这些鱼是大帅催着要的,顶多给你十斤。”

“二十斤!某给你五贯,如何?”

“……好吧……钱就算了,只是这活鱼再多便没有了……那个,某的事情,你等不要到处胡说……”

“这个自然!”李小喜一口应承。

“……其实就算你们胡说也没什么,某和张兴重分属亲族,这事情大帅也是知晓的,某还替大帅前去张家提亲……”张景绍讪讪解释。

“唔,这个某也知道,但是提亲没成吧?你说大帅会不会一直就很不高兴?”

张景绍无语,李小喜这番话确实戳中他的心事,他自从投靠刘守光以来,表面上虽然风光,实际上一直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刘守光始终没有给他机会带兵。包括这一次,他明面上是后军之主,但后军中满是李小喜之类各抱一团的武人团体,就连刘守光分派给他指挥的几个精锐横班都,其实也并不完全听他的,他能够指挥的,实际上仍是在蓟门作别将时候的几百部属。

所以张景绍一直很怀疑,他认为也许自己今天的际遇正是因为那次提亲失败所造成的。此刻被李小喜当众揭了伤疤,羞恼之余,更多的是深思。

李小喜目的达到,拿着张景绍草草写就的批条就走,转身出帐前留下一句“其实某也羡慕张将军,竟然和对面有如此深的瓜葛,万一将来有事,这也是一条活路啊。”

这句话让张景绍彻底呆住了,他思索良久,将袖中藏着的书信取了出来,展开看了数遍,咬咬牙,将这封揭发李小喜等人的书信凑在灯火上慢慢点燃。

先不提幽州和营州方面的口水仗,实际上两边各统大军来到石城,谁也不可能因为讲道理而退兵的,这一点不仅刘守光明白、李诚中明白,其他各州刺史、兵马使、大小将军们全都明白,最后决定一切的,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刘守光向李诚中正式发了一份战书,郑重邀请李诚中“来日决战”。

李诚中慎重的没有当天答复,他将刘守光的信使留在石城内招待了一夜,到了第二日,他才将这名信使发派回去,表示同意“来日决战”。

“来日”的意思,即指第二日,刘守光发出战书的日期是正月十六,所以约定的作战日期则是正月十七,现在李诚中于正月十七将信使派回,同意“来日决战”,这个“来日”又是哪一天呢?按照道理,李诚中批复的“来日”应该是正月十八。但,谁知道呢?

刘守光和刘知温一商量,刘知温道:“看来李小儿是要拖延时日,他的作战准备还不够。我军不可任其拖延下去,必须趁机决战。大帅这次再派人去下战书,战书上不可再用‘来日’之类的字眼,咱们定一个具体日期,比如正月十八,让李小儿没有托辞。”

刘守光道:“若是李小儿继续拖延,便说明他准备确实不充分,那咱们就选择攻城!这些时日侍中一直在督造攻城器具,不知如何?”

刘知温道:“今夜再加把劲,明日便可有一批器具能堪大用,攻城虽说不够,但至少可以开始攻打城下的那座军寨了。”

两人正在商议之际,忽然有军官来报,说是位于下石村的前出营地发现了数百营州军士卒,在村子前耀武扬威一通鼓噪,质问为何刘守光明明下了战书约战,却耍赖不来。

刘守光当即气得吐血,原来你说的“来日”就是某战书里的“来日”?那你为何不痛痛快快当夜把某家派出信使放回来?非要拖到第二天?

气愤之下,刘守光点了数千军士,急急忙忙赶到下石村,向下石村驻守的刘指挥一问,才知道营州军已经回去了。

驻守下石村的刘指挥是知道大帅刘守光的战书的,但他却不知道营州军回应的内容,所以他被营州军辱骂的时候无言以对,导致对刘守光约战而不履约的行为也有些瞧不起,把营州军的喝骂声原原本本转达给了刘守光。无非就是“无耻之徒,不守然诺”,“无信无义,徒乱军机”之类,把刘守光气得够呛,火爆脾气发作,忍不住迁怒于这位刘指挥,将刘指挥拖下去重责了二十军棍。

刘守光连忙命人再去下战书,这次在战书上写明了“正月十八”的字样。信使来到石城之后,将战书递上,这次却遭到了严厉的质问和拒绝。营州方面首先质问刘守光为何约而不战,其次告诉信使,不能什么都由刘守光说了算,下一次的约战时刻,要由营州方面决定。

信使于是耐着性子询问营州方面约战的时间,得到的回答却是“再行商榷”。

刘守光冷静下来,终于确定了刘知温的说法,即营州方面毫无决战的兴趣——至少现在没有立刻决战的兴趣。营州方面没有,但刘守光有!他能够指挥和调动的所有能战之军都摆在了石城周围,此刻不以优势兵力(他自认为兵力对比为二比一)发起攻击,难道要等到营州方面有了更多的增援么?

何况宣武方面给刘守光的时间也不多了,他们给出的底线是正月底,而刘守光认为可以再拖延半个月,但无论如何,顶多就是一个月之内就要见分晓。虽说不能将营州军引到城墙和营栅外面作战,但石城姑且不论,石城下的那座营寨却是可以尝试着打一打的。

攻打营寨和攻打城墙是两个概念,刘仁恭本人就非常善于攻城,尤其善于挖掘地道攻城,刘守光耳濡目染之下,自觉学到了父亲七分本领,如今自己兵力虽然占优,但并不足以攻城,这一点刘守光倒是有自知之明。可要去打的是一座营寨,他自认为还是有把握的。

更何况还有一个同样善于攻城拔寨的刘知温辅佐,当年在魏州城下,刘知温所献“垒土城”之策,差点将城内的魏博牙兵逼到绝境。

刘守光相信,一旦城下的营寨出现危机,城内的营州军是不会坐视友军覆灭的,否则的话,这对守军的士气是严重的打击。而且最好打得急迫一些,等到石城内的营州军被引出来救援的时候,就是决胜的时刻了。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天复二年(902年)正月十八,刘守光下令对石城展开攻击。

在石城这片战场上,石城正西方向,是以义儿军为主的大帅亲军,战兵万余;石城东北方约八里外,是赵敬统帅的蓟州兵,战兵六千;在石城东南方七里外的帘山下,则是赵霸统帅的三千霸都骑。

同时,在石城周围较远一些的地方,还有几处各州刺史、兵马使、军城使和守捉使统带的兵马,只不过兵力较少,最多能起到一些警戒和拦阻斥候的作用。

幽州联军总兵力共计五万人,其中披甲战兵约两万,其余则为无甲辅兵和民夫。

虽然就广义角度而言,幽州联军对营州军形成了战略包围,但在战术上,并未对石城完成合围之势。

且不提幽州联军的三支主力间相隔较远,无法形成有效联络,单就石城来说,因为有城下营的存在,幽州联军就无法真正对石城展开合围攻击。在攻城之前,他们首先要做的是拔掉城下营这颗钉子。

作为军事常识,守城不能单守城墙,如果放弃城外的防御,龟缩于城墙之内,对守城者来说是相当危险的,这意味着攻城方可以集中兵力封堵有限的几座城门,而无需将兵力浪费在对整座城池的封锁上,只要派出几队游骑沿城墙随时奔走警戒,就可以令城中的敌人逃不出来。

同样的道理,攻城方如果没有彻底扫清城外的防御据点,也不可能真正展开对城墙的攻击,任何遗漏在城外的守城据点,都很可能成为进攻者背后的致命弱点。

只有当守城方兵力或实力上真正处于绝对弱势,不足以据守城外各处时,攻城战才可能发生,所以通常来说,攻城方的兵力往往数倍于敌,甚至达到十倍于敌也是很正常的。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大城往往修筑很多城门,比如长安,外郭开有十二座城门,这样的修筑方法,除了便于出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对攻城方围城造成巨大的困难。攻城方如果要围困长安,必须将十二座城门全部以重兵封堵住,否则守城者可以随意从其中一门调兵出击,给攻城造成巨大威胁。

石城当然没有那么多城门,但石城外有城下营,城下营的存在保证了石城不会被幽州联军堵死在城门内,在幽州联军扫除城下营之前,石城的内外出入是相对畅通的,石城内的营州军可以随时提兵出击,与城下营相互支援。

刘守光认为自己的兵力是无法真正拔出城下营、进而困死石城的,他对营州军兵力的推测与实际有很大出入。他所获得的各方面情报显示,石城及城下营共计有上万敌人,其中营州军和怀约联军是主力,此外还包括一些地方镇军。

如果算上营州方面携带的民夫和辅兵的话,他推测李诚中手头上掌握着两万兵力,其中一半是辅兵,再多的话,以小小的石城是容纳不下的。事实上就算是两万兵力,石城也容纳不下——这也是城下营修筑的另一个原因。

五比二的兵力对比是没办法攻城的,尤其是在蓟州军和霸都骑不是很听话的时候,所以刘守光打定的主意也不是要拔除城下营,更没打算攻城,他希望通过攻击城下营,将城内的营州军主力引出来在平地上作战,这样能够更容易一些。

第一战必须要有气势,要有威风,这是刘守光和刘知温打的算盘。哪怕不真打,也要摆出气势和威风来,不仅是给李诚中看,更是给大大小小的军头们看。

所以刘守光命令全军出动,战兵、辅兵和民夫加起来足有五万之众,从三个方向将石城连同城下营包裹起来。义儿军在西门外列阵,蓟州军威慑北门,霸都骑则分为两支骑军,监视南边城下营和东门两处。

这一次的部署很顺利,不仅后营那些兵痞刺头都非常听话,就连赵敬和赵霸都完全听令行事而没有讨价还价,至于那些周围散布的外系大小军头们,则都毕恭毕敬的赶到了义儿军前,听候差遣。

不过他们虽然口称“听候差遣”,但实际上都接不了什么“差遣”,每个军头就带了那么点人,多的几十,少的十几,这么点人能干什么?刘守光也不以为意,他本来也就没想过要让这些人出力,这些人的兵力之所以那么少,不就是他这两个月努力的成果么?

其实从这个角度而言,刘守光和李诚中的建军思想在相当程度上是非常接近的,两人都在努力消灭卢龙军普遍存在的山头主义。但刘守光的作法治标不治本,用不了几年,他手下就会冒出一批新的军头,而李诚中,则要彻底得多。

数万大军摆在城下,场面非常壮观,李诚中带着众将们在石城城头仔细观察。

严格来说,营州军高层都没有指挥军队与关内各镇唐军交手的记录,甚至对于卢龙本镇而言,营州军高层都比较陌生。就算是张兴重、周坎等在卢龙军中混了数年的老军也同样如此,他们当年的层次太低,每次作战或者操演之时,都属于“阵列”中的一员,没有机会以那么高的视角和眼光来打量整个军阵。

现在的营州军统兵大将里,在旧的卢龙军体系中领兵最多的应该算是元行钦,但他当年也不过是个小小的队正,而且此刻并不在石城。这是一个年轻的集体,是一个起点极低的军官层,他们在关外取得了耀眼夺目的战绩,但在卢龙军里,却相当陌生。

营州众将贪婪的观察着城下的幽州联军,数十名虞侯早已分成三组,分立于西、南、北三面的城墙上,手持炭笔,在钉于木板上的白绢上紧张的勾勒着幽州联军的军阵线条,并不时在各个方块处标识人数、兵种类型及所辖将旗番号。

李诚中则带领张兴重、姜苗等主要将领来到西门城楼,遥望刘守光中军——义儿军的阵列。

义儿军成立于光化二年,立军之初便在河间大胜成德军,将希图浑水摸鱼的成德军打得溃不成军,为稳定岌岌可危的幽燕局势立下大功。其后在卢龙军应对南方宣武、魏博的连番大战里,也都表现尚佳。虽说到了后来,义儿军有了自保的想法,导致卢龙军在老鸦堤全军崩溃,但这支军队始终保持得相对完整,战力受损不大。

刘守光入主幽州后,对这支起家的嫡系尽可能予以关照,从卢龙各支溃兵中拣选精壮塞入其中,更在甲胄、兵刃和供给上不遗余力。是故,呈现在营州众将面前的义儿军阵还是相当不错的。

和契丹人相比,义儿军的披甲战兵远超前者,军阵中几乎人人披甲,就披甲人数来说,已经和营州方面相差无几。目前营州军六千余人是全军披甲的,怀约联军披甲兵员为五千人,加起来共计一万一千余人,再加上千余装备轻甲的各城预备营,披甲总兵力比义儿军高不到哪里去。

但是,营州方面的甲胄数量要高出许多,在作战条令中,大规模正面会战时,营州军对甲胄的规定是二待三,即两名士兵准备三套甲胄。此外,新编的怀约联军五个新营也正在陆续配甲,但要配备完毕,至少需要再等四到六个月。

同时,营州方面曾经研究过关内卢龙各军的甲胄,发现各军在甲胄划分上要比营州方面低一个档次。比如营州军的轻甲,在关内已经属于亲军穿戴的重甲,营州军的重甲,在关内则属于中层军将的重铠,而营州军的铁甲,关内卢龙各军中完全没有。

义儿军的甲胄比起渤海国军队来说要朴素得多,这些甲胄很多都被磨损过,穿戴在士兵身上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相对来说,渤海国的甲胄要美观许多,但渤海国承平日久,生产的甲胄追求华丽更甚过实用,许多贵族子弟身上的甲胄精雕细琢,可是随手一提,就能发现“轻薄透”等特点。而眼前的义儿军披甲士兵在披甲之后则显得更加敦实一些。

通过对义儿军的观察,营州方面还发现,这支军队阵型并不严整,也不追求营州方面要求的整齐队列,在军阵排列上,他们各聚一阵,虽然不整齐,但行动上似乎要更灵活一些。而且每阵之中,军士们掌中的兵刃也各不相同,往往一队百人的小小阵列里,便充斥着弓手、枪兵、刀盾手,甚至还有铁棍、重斧等兵种。

这样的军阵与义儿军的组成是有直接关系的,营州众将们略略想过,便即了然。

义儿军摆好大阵之后,便有数骑开至西门下,但因为城下营的存在,他们不敢太过靠近。这几骑在西门城墙下往来驰骋,冲城头高声呼喝,因为相距不近,所以城头上听不太清楚,但不用想也知道,定然没有什么好词。

这几骑在城下来往数次,他们的骑术相当不赖,常常在奔驰的战马上做出高难度的骑术,或长身而起,双脚踩鞍;或单手支撑,在马背上全身旋转……总之精彩已极,不时引起义儿军本阵军士的阵阵欢呼,就连城头上的李诚中都主动为之鼓掌叫好。

等这些骑士耍够了,李诚中方才恋恋不舍的停止喝彩,向张兴重道:“大伙儿都看够了,也该咱们出动了。”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头几天的战斗雷声大、雨点小,幽州方面每天都全军出动,在石城下摆开庞大的军阵,意图威慑营州军,营州军也次次就范,同样派出军队出城迎敌。

但双方其实并没有闹出什么大的动静来,交兵之时也都浅尝辄止,两边死伤的士卒加起来超不过百人。

对于李诚中而言,他还不想和义儿军过早展开决战,他需要继续拖延时间。

而刘守光却很想加速战斗进程,只不过他一直苦于找不到营州方面的破绽,所以无法发起猛烈攻击。因为城下营的存在,他不能将重兵投入到攻城战中,而原先制定的攻打城下营、引诱营州军来援,进而歼灭援军的方案也同样破产了。

义儿军每次做出要攻击城下营的架势时,营州军确实都会出动,但他们出动的援军摆放在石城南门与城下营之间不到半里的那段空地之处,这个位置正好在城头箭雨和投石的有效覆盖之下,如果义儿军要攻击这支援军,必然会受到城头守军的巨大威胁。

如果不打这支援军,援军可以通过城下营那座与石城南门正对的营门堂而皇之的入营赴援。而且刘守光也同样不敢投入重兵猛攻城下营,因为石城内开出来的援军除了步卒外,还有大队骑兵,这些骑兵就在石城和城下营之间的空地上盯着,让义儿军的腹背时刻有被狠狠插上一刀的可能。

谁说骑兵在守城战中无用?只要拥有回旋空间,骑兵同样是守城中的主力!

营州军中存在的大量骑兵给义儿军造成的威胁还包括:义儿军不敢将打造好的重型攻城器械推到一线,这些器具太过笨重,比如冲城车、云梯、移动箭楼、投石机等,一旦运到前方,很难撤回来,只要被营州军骑兵盯上,就会相当麻烦。

低烈度的战斗持续了多日,刘守光和刘知温都坐不住了,他们终于狠下心,决定不顾损失打一场决战。

他们的计划是,将攻击重点放在城下营的南面,这里远离石城守军箭雨和投石的威胁,可以避免伤亡。为了将工程器具摆放到城下营面前,两人决定将义儿军主力调动到城下营南面,防护攻城军队的两个侧翼。

这样的计划光靠义儿军肯定不行的,营州军有大量骑兵,所以必须调动霸都骑参战,以骑兵对骑兵,将营州军的机动兵力锁死。同时,因为义儿军的兵力都调动到了城下营南面,营州军很可能会抓住这个机会出城,无论是迂回包抄义儿军后路,或是直捣义儿军中营,甚至奔袭义儿军粮台大营,都是不可承受的,所以要求蓟州军拼死在石城下做出牵制,在石城的北门和西门展开猛攻。

这种打法很累,会造成极大的伤亡,因为这个计划仍然无法阻止石城内派出援军支援城下营的防守,所以注定了是一场艰苦的消耗战。刘守光和刘知温做过简单的推测,预计会折损三千到五千人才能攻克城下营,这样的损失会造成义儿军、蓟州兵和霸都骑之间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对未来控制卢龙各州相当不利。但他们已经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所以只能暂顾眼前。

同时,计划中还存在着另一个弊端,即赵敬和赵霸两人是否会真心配合的问题,甚至两人就算真心配合,他们在作战中是否会尽力?在计划中,赵敬需要指挥蓟州兵不计损失的攻打北门和南门,以真正起到牵制城内营州军的作用;赵霸也同样需要指挥霸都骑严阵以待,做好和营州军骑兵硬碰硬的准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守光和刘知温分别和赵敬、赵霸碰了面,提出了他们的计划。果然,两人都答允得都相当勉强。刘守光和刘知温不得不再次加了很多优厚的条件,才让赵敬和赵霸终于拍着胸脯做出了保证。这些条件包括,每年钱粮增加三成,战马分配的比例也得到提高,二人势力范围内的地方文官可以自行选任等等。

商议妥当之后,刘守光将强攻城下营的日期定在了正月二十五日那天。

是日,刘守光出动义儿军主力万人,陆续开拔至城下营南面,大军展开阵势。中军为攻营主力五千人,编制为左厢;右厢分作两部分,护卫两翼。

作为整个计划中最关键的部分,被强制携来的周知裕终于派上了用场。

张景韶统领后军“护卫”周知裕至义儿军大阵以西三里处摆阵,距石城西南角只有不到一里,“粮台大使周”字旗号高高竖立。

这是一个诱饵,看上去周知裕所在后军的位置离义儿军较远,却和石城相近,非常便于城中派兵出城解救。但赵霸早已答允,霸都骑将在后方的树林中隐藏,只要营州军敢出城直扑后军,霸都骑就会对出城的营州军展开突然袭击。届时,义儿军右厢护卫左翼的两千人也会径直兜向营州军后路,将出城的营州军歼灭于城下。

如果李诚中眼睁睁看着周知裕出现而不解救,作为营州军曾经的将主,周知裕在战场上的露面也同样会对营州军的士气造成严重打击,同样有利于义儿军的攻势。

同时,真要到了义儿军攻势不顺的时候,刘守光甚至可以将周知裕推到交战前沿,以周知裕为质要挟营州军,给营州军的防线带来巨大的困惑。

对于刘守光和刘知温来说,周知裕就是一件威慑性武器,无论怎么使用都相当顺手,他们希望今天就能够看到功效。

大军布阵位置的变化已经预示了义儿军的攻击重点,营州军立刻将援兵陆续派了出来,两千步卒、一千骑兵,集结在石城和城下营之间的空地处,随时待命。城下营中的营州军也飞也似的忙碌着,将防守重心移到南面。

刘守光骑马踏上了民夫们刚刚垒好的土坡之上,看了看手下的精兵悍卒,满意的点了点头,目光又瞟向远方那座后军军阵,军阵中央,是两面主将旗在凛冽的寒风中招展。因为相隔较远,刘守光看不清将旗上的字号,但他相信,如果李诚中在石城城头上,那么对方一定能够看到其中一面将旗上的那个“周”字。

不知道这个营州都督看到周知裕在军阵之中时,会作何想呢?也许他正在满心纠结?又或许他此刻并没有在城头上,但必定会在向城头飞奔而去的路上吧,这么大的事情,守城军卒是肯定要禀报的。

义儿军是辰时用的战餐,巳时开到城下营南面的,大阵布完之后刚过巳时两刻。冬天的早上非常寒冷,就算临出幽州之前给军士们加了冬衣,仍然不能完全抵挡寒意。刘守光决定再给李诚中一点时间,确保对方能够知道周知裕的到场,并且让对方能够仔细想想应该怎么应对,当然,最好是能够出城营救。

刘守光举手示意,牙门将胡令珪点头接了令,从马上下来,拔出两人多高的土黄色卢龙令旗,双手紧握,上下挥舞,义儿军各部相继举旗应和,表示本部已经就位。

胡令珪示意中军鼓手击鼓,十二面牛皮打鼓立刻响起,于是军阵各部开始随着鼓声起舞。所谓“起舞”,其实就是做一些热身的简单动作,但却是持刃的体操,或者说是持械武术,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因为义儿军的构成特点,所以各部的“起舞”也不尽相同,有的严谨、沉稳,有的华丽、取巧,相互间也不停攀比,有着一较高下的心思。

冬季野外阵列而战,尤其是北方阵战,大军在开战前都要“起舞”,目的是让士卒活动开手脚,也就是热热身子。毕竟天气太过寒冷,不在战前热身是打不了的。这样的热身自古被称为“战舞”,后来大唐天子将其改编后纳入宫中歌舞,正式登上舞台,比如《秦王破阵乐》,实际上就是大军开战前的简单体操,只不过被加工过罢了。

在义儿军各部起舞的间隙,胡令珪手中令旗挥向哪个方向,哪个方向的义儿军便齐声高呼“百胜”。顿时,原野上响彻起一片震动四野的呼喝声。

营州军也在热身,石城城头、城下营中、中间待命的部队,都在活动。但相比于义儿军的“起舞”,营州军的热身就要难看得多了,他们的动作更与后世体操接近,来回伸展手臂、弯腰扭臀,或是原地蹦跳。军官们“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的发着口令,士兵们依照口令做着相同的简单动作。没有喧哗、没有呼喝、没有击刺和劈砍,看上去什么都不是。如果有另一个穿越者出现在这里,那么他会相当惊讶的发现,这套动作完全就是后世的“第八套广播体操”。

刘守光站在土坡上,以目光挨个巡视了一遍麾下义儿军各部,看到军士们雄壮华丽的舞蹈,听着如山般的呼喝,心中相当满意。

后方,无数柴堆逐渐点燃,篝火上架着一口口大铁锅,锅中的冰块开始融化,等水热之后,民夫们要将酒罐浸泡在热水中,随后会逐一发给参与攻击的士卒,即可暖身,又可壮胆,这是北方军队冬季作战的不二法门。

一切准备就绪,刘守光派出几队斥候,分别联络后军、蓟州兵和霸都骑,只等他们全部准备妥当,总攻便可开始。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军都山绵延数百里,将幽州北部整个环绕起来,是幽州抵御关外的最重要依仗,长城边墙就建立在军都山各峰之上。

南口位于幽州北大门永安的西北,是军都山内侧面向关内的一道山口。自南口向西北方向,穿越长达四十里的关沟,可直接通往军都山外侧的北口,南口和北口之间的关沟,就是周围百里范围内军都山通往关外的唯一路途。

只要过了南口,便将雄峻的军都山抛在了身后,面前即是平坦开阔的温余水平原,也就是俗称的幽州平原。

赵原平翻身上马,大吼道:“都给老子起来,快起来!你们这帮兔崽子还想偷懒到什么时候?快起来!”随即对身边正匆忙聚集过来的一排都头、参军道:“催促各部跟上来,老子先去永安等着,哪两个都最后到,哪两个都就最后进幽州!”

一边说,赵原平一边打马扬鞭,带着身旁的营虞侯和几个亲卫绝尘而去。

听了这话,一堆都头、参军也都急眼了,飞身上马,各回本队,纷纷吆喝着手下士兵赶紧起身。看见有些还在偷懒的,干脆赶过去,或用马鞭,或以拳脚,一个一个踹打了起来,疯狂的催促着士兵们上马。

山口处顿时纷乱起来,怀约联军骑兵一营在各级军官的驱策下,重新上了各自战马,又牵过身边的备马,一人双骑,以极快的速度整队。甲都依旧展现了其作为整个怀约联军中王牌都的风范,第一个集合完毕,在都头姚阿大的带领下,第一个纵马跃出山口。

怀约联军骑兵一营前身是怀约联军暂编骑兵一营、二营,东征渤海之后,怀约联军进行了编制扩充,实行大编制架构,两营合并为一营,共计千骑,以解里为营指挥。西辽泽战事结束后,怀约联军再次进行了扩充,但各营的编制却没有变化,只是吸纳了库莫奚、耶律部、述律部、迭剌部和室韦等各部,形成了五营骑兵、五营步卒的大军制。

随着解里被吸纳入东事会后,这个当年李诚中亲手抓回来的契丹人踏上了最高级军官行列,升迁为怀约联军副都指挥使,晋从六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