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醒狮-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海军航空兵
现代的海战早已脱离了依靠舰炮对射的作战模式,战机成了最重要的打击力量。即使以导弹进行超视距攻击大多数情况下也需要直升机或战机进行中继制导。俄国的SS——N——22“白蛉”反舰导弹,以其高速可以在120公里射程时不必中继制导,但是当射程增加到150公里后还是需要中继制导的。
我国已经建成的2艘航母上首次装备了固定翼的舰载机,而且出手就是苏——33型的重型战机。不过更大量的还是陆基战机。如前所述,我国在战机制造技术上有了惊人的进步,初步摆脱了对俄国的依赖。归纳起来,海航有了歼——11系列重型战机,“飞豹”攻击机、歼——10、歼——8等战机,性能都有了极大的改进;歼——17系列小隐形战机、Q——6、水轰——6、H——6和H——8这批采用电动螺旋桨的远航程战机。这次总装备部的汇报非常振奋人心,难道又研制了新型战机?非也。这次专家推荐的“1号工程”却是“曲面相控阵雷达”。
曲面相控阵雷达
读者一定会以为是搞错了,相控阵雷达从一出世就是平面天线的。不像以往的机械式雷达,天线以各种抛物面的截面出现,五花八门十分壮观。那么相控阵雷达的天线为什么那么单一呢?原来这些平面天线上整齐密集排列的都是移相器,通过计算机控制这些移相器的状态,天线发射的电磁波就变成很窄的波束,并且指向指定的方向,只要改变移相器的状态就可以改变波束的方向,这就是所谓的电扫描,当然比机械扫描速度快得多。宙斯盾的天线甚至可以让一部分单元发射的波束指向一个方向,另一部分单元发射的波束指向另一个方向,也就是把一个平面天线的波束“分裂”为多个不同指向的波束。如此一来就可以同时跟踪几百个目标、锁定几十个目标了。
那么相控阵雷达天线为什么一定是平面的呢?为了取得某一指向的波束,计算机要确定天线上各单元的参数,平面布置时算式最简单。如果天线是曲面,那么设定各个单元状态参数的算式极为繁杂,计算机无法及时给定,扫描的速度将慢得无法忍受。在地面或战舰上天线布置成平面,并不成为问题,巨型的预警雷达天线有几百平方米呢;宙斯盾雷达天线做成4个平面,可以在360度范围内快速扫描。
可是对机载雷达,平面天线就成了很大的限制。以歼——8II为例,机头部分的截面直径为80厘米,平面天线直径至多也只能做到80厘米的园面,面积大致是0。48平方米。天线前面的锥形雷达罩内并不能放任何东西,以免阻挡雷达波。这么小的面积当然放不了多少移相器。当国际上的战机纷纷采用相控阵雷达时,我国未能及时跟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本希望通过与美国格鲁曼公司的合作来取得先进的机载雷达的制造技术,后来由于美国的“制裁”,只是得到了一些雷达,未能得到技术。其后在与俄国的合作中,引进了几款比较先进的机载雷达,并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掌握了机载相控阵雷达的制造技术。不过任何国家也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出口的。俄国提供的歼——8II的“甲虫”雷达,是机械扫描的,扫描角才+——30度,前向搜索距离是80公里。后来经过很大的努力从俄国引进了用于苏——30的N001P雷达,算是苏——27的N001E的改进型,下视能力较强,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同时打击其中2个目标。
我国的常鸿电子集团公司原来是研制雷达的研究所,在大裁军的年代,军品任务大幅度缩减,才改组为制造电视机、录像机等民品的大公司。当不少人热衷于“下海捞银”、“股海淘金”时,以陈国方教授为首的一个研制组始终瞄准着国际最前沿的机载雷达,仍在为发展我国的机载雷达而拼搏。日子是很艰难的,经费真少啊,人员也走掉了不少,但并没有动摇他们振兴中华的决心。以陈教授扎实的科研功底和学术上的声望,前来聘请他的大公司何止十几个,他的学生就是某跨国公司的技术主管,但陈教授就去作了几次交流报告,收集了不少技术资料,很快就回来继续自己的研究。他们研制组的好几项成果为军方所用,并获得了国家科技奖。
陈教授耿耿于怀的是外国始终卡住机载雷达——这个提高战机性能的关键技术。2006年的秋天,他们项目组如同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经费和技术力量都大大增加了,关键是体制也有了变化,机载雷达不再是某个机型研制时的“配套”项目。项目组来的一位方国兴博士为研制组带来了新的活力,他提出研制“曲面天线阵列”的相控阵雷达,以充分利用战机头锥内的空间。可以设想如果天线是一个以机头的截面为底的、伸向前方的圆锥面,锥面的高度等于底部园面的直径的话,那么这个锥面的侧面积是底面积的4倍!如果是向前突起的半个球面的话,那么半球面积是底面积的2倍。如此一来,就可以多装那么多倍数的移相器,对于主动相控阵雷达来说,功率就是增加这么多倍,当然具体实施时,会受到一些限制。而且头锥内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天线向前伸了,那么一些雷达部件也可以深入其中。
如此好事美国人或俄国人当然也是知道的,关键是各单元在空间成了三维的布置,在电扫描时各个单元的移相参数设定的计算量将猛增上千倍。回波接收处理的计算量同样骤增。火控电脑根本无法承受。这可是一个能成倍提高机载雷达性能的研究方向,陈教授当然知道其难度,但方博士攻读的就是非线性方程的解算。于是陈教授亲自跑总部、科委请求支持力量。主席科技助理秦邦定得知此事后,与陈教授作了长时间的详谈,既为他们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所感动,也察觉到项目的重要性。于是项目组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持,动用了更大的计算机集群来支持这伙年青人攻克曲面天线阵的移相和回波接收的解算方法。
与此同时陈教授又率领另一组人马去攻克机载雷达的又一项顶级技术——低截获概率雷达,F——22“猛禽”的AN/APG77机载雷达就是一款低截获概率雷达,它只要发射少量的脉冲,就可以根据回波解算出目标的距离、方位、速度、运动方向等信息。由于无须发射密集的跟踪、锁定脉冲,就不会激活敌机的雷达告警接收机。而且敌方的EMS同时记录下来;二是,计算机能根据这些值解算出反射这些回波的目标的距离、方位、速度、运动方向等信息。
陈教授他们得到了“冷眼”主/被动雷达研制组的支持,“冷眼”的“回波全息存储器”能把所有单元同一瞬间接收到的回波信息分别存储起来,计算机顺序读取后,就有可能解算出目标信息。当然这一解算程序的编制是最见功力的事。很多人以为编制程序是计算机人员的事,那是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是科研人员给出了如何根据几千个单元接收到的回波的强度、相位、频移的数值来推算出目标的信息的公式,编程人员才能编制程序。在解算的公式中,同样涉及到接收单元的个数,单元越多,解算的精度就越高。自然运算量就要增加。但是计算量与接收单元排列的形式关系就更大了。如果单元是部署在曲面上的话计算量也要增加几千倍呢!当然必须对计算公式进行必要的简化。
到今年3月份经过无数不眠之夜的煎熬,长期困惑机载雷达研制人员的难题终于被这群共和国的精英们破解了。世界上第一台“曲面相控阵雷达”QXL——09型的样品出来了,它的天线阵样子很奇特,下半截是圆锥面的,上半截是半球面。如果采用圆锥面,能得到最大的面积,但是对正前方的目标探测效果比较差,所以上半截采用了半球面。方博士他们接受了挑战,拿出了简化的方程式,而且能得到所需精度的结果。针对解算公式中最繁杂的计算部分还设计了了一块专门的加速芯片。QXL——09型还是按照LPI模式运作的。这台火控雷达的控制电脑是国产的“飞翔II”机载电脑。
这台样机是为苏——33研制的,我军的航母是轻型航母,载机量很少,让它们拥有更高的性能自然成了装备部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俄国提供的苏——33舰载机并没有安装俄军最好的N011M雷达,而是装的N001P,迎头探测距离是100公里,尾追探测距离40公里,只能同时跟踪10个目标,同时攻击2个目标。我军的电子专家历时4年终于破译了它的火控程序。在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中缴获的印军的苏——30MKI上的雷达倒是N011M多模双波段相控阵雷达,它的探测距离是160公里,能同时跟踪20个目标,同时攻击6个。直到此时俄国才同意转让该型雷达和制造技术,得此助力,我国的电子专家又有了前面的经验,5个月就破译了它的控制程序。这一成果也为陈教授他们用上了。
与N011M相比,QXL——09型移相器数量是它的2。5倍,探测距离增加到1。5倍达到240公里;在LPI模式运作时,跟踪/锁定的距离是200公里;能同时跟踪20个目标、攻击其中的6个目标;前者的扫描角为60度的园锥角,而QXL——09由于天线的特殊布设,扫描角扩大为整个前半球。任何人都可以想见到,它将在多大的程度上增强了苏——33舰载机的性能。QXL——09的性能直追F——22的APG77机载雷达。至少是超过了俄国人,其后在中俄空军对抗演练中,令俄国的老师们大跌眼镜,详见下文。
这一成果当然可以应用到所有的战机上,大幅度提高它们的性能的作战效能,所以专家组和总装备部要求将它列为空军的“1号”工程。要组织这款雷达的定型批产,必须全面改组机载雷达的生产体系,要涉及元器件在复杂曲面上的定位安装、火控电脑程序的进一步优化、回波全息存储器的生产、新的冷却装置…。任务是十分紧迫的。
与会者和王刚高度评价了陈教授项目组的功绩,指出我军不但要引进和研制高性能的战机以及机载导弹,更应该重视高性能机载探测和信息系统的研制。这才能做到先敌发现、先敌攻击,打赢现代化的空战,夺取海上和陆地上的制空权。一致同意把这一项目列为1号工程。
在中央各部门的督促支持下,常鸿厂在5月初就生产了一批QXL——09型机载雷达装备了歼——11H。
总装备部汇报的另一项重要的空军装备是“天眼通II”型雷达告警接收机。
“天眼通II”
它是雷达告警系统研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雷达要探测目标,而作为被探测方当然希望知道这一点,以便作出反应,这就是雷达告警接收机的任务。而且最好能根据雷达发射的波束能反过来知道雷达,以及雷达载体的信息,这就是EMS电子支援系统的任务。在这一对抗中,似乎雷达方要吃亏些,因为雷达必须从非常微弱的目标反射波中,解算出目标的信息。而被探测方却可以根据强度大得多的雷达发射波来解算辐射源的信息。以F——22的APG77来说,它能搜索到160公里外的目标,那么目标至少在320公里外就能根据它的波束来反算出F——22的信息,因为二者接收到的电磁波的强度至少差了几千倍。但是EMS的困难在于,从太空中几乎无穷尽的电磁波中找出APG77发出的那几个脉冲。为此研制组得到了我国强大的侦察系统、情报系统、电子战专家的支持,他们收集了世界上各型战机的雷达的运行参数,存入了“天眼通”的控制电脑之中。这样一来,“天眼通II”接收到APG77或其他型号雷达发出的电磁波,才会将各接收单元同时收到的电磁波的强度、相位、频移的数值,取出来推算出雷达载体的信息。
他们引进了意大利公司的“单脉冲探测”仪及其技术,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剖析,破译了其中的秘密,成功地改进了“天眼通”雷达告警接收机。它能够根据接收到的F——22的APG77雷达的几个脉冲,就解算出载机的距离、方位、速度、飞行方向等信息。当然对所有已知的雷达,它都可以起作用。而且它还有一种工作模式,可以对指定空域的点状辐射源进行监视,只要发现就能确定它的位置。并且把未知的雷达型号的运行参数记录下来。
可以想见这一仪器的威力,只要F——22打开机载雷达,在它的搜索范围之外,“天眼通II”就能发现它了,甚至可以据此向导弹发出制导命令。
会议决策立即组织力量作最后的攻关,尽早让这款具有EMS功能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定型组织批产,装备各型战机。
歼——17A
如果说空军的1号工程是上述电子装备,那么在前阶段大显神威、屡建奇功的歼——17、Z——17一对小隐形战机的改进绝对是“2号”工程。美国、俄国、日本都将它们视作眼中钉,极为关注对它们的探测手段。当今世界上对隐形战机的雷达探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首先一款是我国的一位博士提出概念的,后来通过艰辛的努力实用化了。概念并不复杂:当大功率的雷达波投射到B——2、F——117隐形战机上,被它们蒙皮上的吸波涂料吸收了,涂料把电磁波的能量转化为热量,高空的背景气温约为——50度,蒙皮的瞬间升温可以被高灵敏度的红外探测仪从背景中检测出来。我军运用此类雷达成功地检测到接近,甚至越过我国领空的“曙光女神”超高空隐形侦察机,而且美军强大的干扰装置丝毫作用也不起,因为雷达回波不起作用,雷达波只是起“加热”蒙皮的作用。不过暂时还没有手段把“曙光女神”干掉。可是此类装置对歼——17不起作用,因为雷达波加热的是歼——17的骨架上的涂料,合成材料的蒙皮挡住了的红外辐射。
对歼——17的威胁是美俄研制的另外二款雷达:一是NVHF雷达,这是甚高频雷达VHF的改进型,VHF雷达发射的是几米到几十米波长的电磁波,它们被目标吸收后,目标又辐射出电磁波为雷达所探测到,在机理上与厘米波、毫米波被目标反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上迄今还没有一种涂料能吸收甚高频电磁波。如前所述VHF雷达不能准确地标定目标的方位和距离,因此不能制导导弹对探测到的目标进行攻击。美俄科技人员作了极大的努力克服了这个缺点,NVHF雷达能对接收到的回波的相位、强度的连续变化进行分析,解算出目标的相当精确的位置,可以引导导弹进行攻击。但是1座雷达只能锁定1个目标,而且雷达天线的体积相当大。
二是“牛眼冲激”雷达,它的原理也不复杂:目前最有效的吸波材料是受到电磁波的照射,才转换成吸波状态,这一转换只需要极短时间。但是如果一个电磁脉冲比这个转换时间还要短,那么吸波材料就不起作用了。问题是如此短的脉冲只能包含极低的能量,反射回去的发射波的能量就更低了,接收系统根本无法从背景噪声中检测出来。冲激雷达是雷达技术的重大突破,它能发射出功率巨大而又极其短促的电磁脉冲,接收装置还极其灵敏,能把自身的噪声降到极低,以便检测出极其微弱的目标反射波。当然这套装置也相当的笨重,但是能通过相控阵天线跟踪2——4个目标。
情报显示,美俄军方为了检验这二款新颖雷达的性能,把十几座昂贵的雷达租借给台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军方,以测试对付我军的隐形小飞机的效果。这对歼——17、Z——17是很大的威胁。
我国的科研人员迎击这一挑战。首先找到的是压制“冲激雷达”的方法,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在蒙皮的内表面也刷上一层吸波涂料。当极为短促的雷达脉冲照射到蒙皮内表面的涂料,轻易地透射而过,因为它的极性尚未来得及完成转换,同样脉冲波也穿透了骨架上的涂料层,并且反射波也轻易地回过来透过了这层涂料,可是当反射波到达蒙皮内表面涂料层时,这层涂料的粒子极性已经完成了转换,把微弱的回波吸收得一干二净。当然实施时还得解决一些问题,蒙皮的内涂层与骨架的距离是经过计算和测试的,有的地方只好在蒙皮内加一层材料涂涂料。飞机当然要增加成本,并且增加约100公斤的重量。
对付NVHF雷达,则采取了主动抑波技术。英国人曾经发明了一套主动抑波的抑制噪声的装置,在距离噪声源一定距离的地方设置一套发声装置发出与噪声频率相同但是相位相反的声波,两者叠加后在这个方向上就没有噪声了。对歼——17来说,接收VHF电磁波后再辐射出相应的回波,这一过程是严格遵循物理定律的。研究人员在骨架前的一定距离设置了一根很细的天线,它首先接收到了雷达波,接收仪确定了波长和相位后,完全可以确定骨架辐射回波的波长,以及到达这根天线时的相位,于是发射机通过天线发射一个频率相同,但相位相反的电磁波,如此一来在面向雷达方向,两个波就叠加消失了。
科研人员以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消解了这二个危机,歼——17和Z——17继续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小飞机。当然机体本身也作了改进设计,提高了升阻比,优化了翼形,螺旋桨也改进了设计,以适应高空飞行,翼展加宽了半米。改进后的歼——17A,隐形性能进一步提高,关键是升限提高到了14000米,最大航程提高到4200公里。它的武器舱也作了改进,既可以放2枚双导引头的霹雳——15B近程空空导弹,也可以放1枚专门为它研制的C702H轻型反舰导弹,最大有效射程15千米。导弹直径为220毫米,弹长2。5米,翼展450毫米。发射质量150千克,战斗部为高爆型,重量100千克。这完全是配合海军参谋部为它研制的攻顶战术,歼——17A隐蔽地飞到敌舰的上空14000米处,俯冲而下,C702H的红外成象导引头锁定敌舰后,垂直地飞射而下,所以只需要很少的燃料,简直像制导炸弹。100公斤的高爆炸药当然还不能对大型战舰造成严重伤害,但是可以把上层建筑的大批雷达天线摧毁,如此一来这艘战舰还有什么战斗力呢?天线可没法用装甲板保护起来。歼——17A也是舰载型的。
Z——17也采用了这些技术提高隐形性能。Z——17H按照Z——2H的方式作了舰载型的改造,并改进了电动机,加大了转速变化的范围,升限提高到7000米,在白天也有很好的目视隐形性能。后来全部替换了Z——2H,成了一款隐形“海燕”。导弹护卫艇和反潜护卫艇都可以搭载这款隐形“海燕”。Z——17的另一款改进型Z——17A也加大了机体,可以搭载6名突击队员了,不过在白天难以目视隐形,而且不能为护卫艇搭载。
隐形战机项目组最大的进展是研制成功了Y——17H隐形运输机,它是歼——17T的改进型,略微扩大了骨架,它可以运载2。5吨的负载,或搭载22名全副武装的战士。最大航程为4500公里。只需200米的跑道就可以起降,因此可以在航母支持舰上起降。但是由于形体较大,在白昼是难以隐形的。在夜间即使是明月夜,目视隐形效果也是非常有效的。这是我军突击队的又一款利器。
海航装备的另一项重大的进展就是中国的“海鹞”——JH——8。
JH——8
它的外形与AV——8C差不多,但是内涵却有了很大的差异。“海鹞”飞机是攻击机中的一个特别分支,也是航空技术一项伟大的应用成果。垂直或短距起落使作战飞机更有利于隐蔽出击,达到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目的,可达到距前沿仅几十千米处突然发起攻击的快速反应目的,并使攻击机在一般大型商船上进行搭载提供了条件。但也有航程短、载弹少、后勤补给跟不上、造价偏高,操纵不易等不足之处。我军得到AV——8C后与英国公司合作改造了它的供电电气系统,已经获得了270公斤的减重效果。AV——8的起落架是比较奇特的自行车式的前后轮主起落架,在机翼下还有一对辅助起落架,重达860公斤,这是抗击垂直降落时的冲击所必须的,对最大垂直起飞重量9050公斤来说比例是很高的,镁钠合金的强度完全满足需要,一下子减重460公斤;机体的骨架和蒙皮都可以使用镁钠合金制造,又减重了300多公斤;另外作为对地攻击机,它有一定的装甲防护,换用镁钠合金为基材钨网装甲板后不但加强了防护效能,而且减重60公斤。如此一来,在以最大重量垂直起飞时,可以多装1090公斤燃油,大大延长了作战半径。
而且成飞的工程师与黎阳发动机厂的联合研制组成功地对著名的“飞马104”型发动机动了大手术,以钨基高温合金制作了燃烧室和尾喷管,加入了微波阻燃、等离子发电、电磁TVC装置。原来4个喷管都要能在基础位置下转89。5度,通过喷口操纵系统和油门的控制来改变推力大小和方向,为飞机提供垂直起落,过渡飞行和正常飞行所需的升力和推力。现在电磁TVC可提供7度的偏流,装置只要能下转82。5度即可,推力提高了10%,效率提高了12%,还大幅度提高了机动性。
经此改造后JH——8的样机,性能比AV——8C又上升一大截:
WS——14比飞马104,推力提高到11500公斤,最大垂直起飞重量达到10吨,最大起飞重量则为12。5吨,最大外挂为4。5吨。作战半径更是提升到580公里。我国聘请的英国专家试飞了JH——8后,认为这是“海鹞”系列战机的革命性的进步。减重的数量积累到这个程度,“海鹞”算是真正有了强劲的战斗力。它们甚至在商船上都可以起降呢,对海军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陆基的战机也在提升性能,最有威力的是发动机的改进。自从钨基高温合金得以实用化后,新的发动机都改用了新的燃烧室、高温涡轮和喷管,大幅度地延长了发动机的寿命,并彻底摆脱了高温涡轮对俄国的依赖。现有的发动机有不少提前大修更换了这些部件。
不过空军装备的另一杰出成就是DS——2电动压气涡扇发动机。
DS——2发动机
不出美国人所料,“红蜂鸟”歼——12M的DS——1发动机是一款原理试验型的发动机,是为更大型的发动机打基础的,只是没有想到DS——1本身就取得了如此成就。DS——2绝对不是DS——1的简单放大,它的核心是电动压气机,1台1万千瓦的双转子变频电动机,7千千瓦的低速转子运转风扇和低压级转子,3千千瓦高速转子驱动高压级转子,当战机低速飞行时,空气的压缩比仅为19。5,因此燃烧室的空气流量不足以让发动机发出最大功率,战机加速后进入进气口的空气的动压帮助了电动机,电机只要提高转速,功率并不增加,在超音速飞行时,压气机可以把压缩比提高到23,功率当然可以猛增。那么就没有问题了吗?在低速飞行时本来就要减油门,降功率的;在高超音速飞行时需要发动机提供巨大的功率,它就能输出高功率。
问题是起飞时,或者刚完成“眼镜蛇”动作时,战机已经处于失速状态,极需要发动机提供强大的功率,但是DS——2并不能满足要求。加大电动机功率是不可取的,不但重量要增加,而且体积也不能忍受,况且大多数时间不需要这么大功率。战机需要的是强大的爆发力。
研制人员借用米格——25的“喷甲醇加力”的技术,简要的原理是:在起飞或低速飞行时压气机的最后一级的气室中,空气被压缩到19。5倍,温度猛增到500摄氏度,如果在高速飞行时被压缩到23倍的话,温度更会猛增到600度,自然大幅度降低了空气的密度。此时向气室喷入一定量的甲醇,甲醇蒸发时会吸收巨大的热量,对压缩空气降温,这就提高了压气机的效率,提高了末级压缩空气的密度,增加通过燃烧室的空气的流量。以往喷气机在高海拔机场或热带机场起飞时也经常采用“喷水加力”的办法,不过甲醇在空中或高寒的高原上不容易结冰,而且自身也是燃料,在燃烧室燃烧时能产生热量,它的蒸发速度也比水快。
我国专家在应用时有了创新:用半导体制冷机把甲醇冷却到——30度,加强冷却空气的效果;把压气机最后二级的导向叶片采用热管技术冷却,叠层半导体冷却面紧贴这些热管,散热翼片则正好在外函道中,吸收的热量被流过外函道的气流带走。好在这些装置都没有运动部件,增加的维护量很少。DS——2在必要时也可以有爆发力了。
由于这款发动机与歼——11系列的AL——31F、AL——37FU发动机的外形差别太大,难于置换它们。DS——2将装备在歼——8Z和歼——7Z战机上。
歼——8Z
这是对歼——8大改造的新型战机,仍然突出其高空、高速性能,这一点在对印度和越南的作战中都证明是极为重要的。否则我军就没有战机能克制米格——31了。改造后机身加粗,大幅度增加了机内燃油的容量,而且头锥的直径达到1。1米,可以安装大功率的QXL——09X曲面相控阵雷达。
并首次在重型战机上如同歼——17一般在下腹部有2个发射孔,内置2枚近程空空导弹采用燃气弹射的方式发射,比起F——22必须打开弹舱门来发射导弹可要快得多了。整个机腹相当平整,有7个外挂架,挂载的导弹都已经作了雷达隐形处理,涂了隐形涂料。由于DS——2的电磁TVC可以提供足够的转向力矩,可去掉所有的尾翼,因此RCS降到了2,今后隐形涂料解决剥落问题后,只要涂上涂料就可把RCS降到F——22的水平。
翼展增加,2台DS——2发动机如同F——22置于机翼之上,进气口后倾,上面覆盖一层瓷钢丝制作的网,以降低RCS。其强劲的动力足以让它以1。7马赫的速度巡航,这将是我国的第一款超音速巡航的战机,最大速度为3马赫,升限为3万米,达到了米格——25的水平。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赶上这款1968年就服役的战机。首先机体和蒙皮都是以镁钠合金建造,是全焊接结构,机翼和机体的强度很高,以大体相似的机体,米格——25最大起飞重量达35吨,而歼——8Z仅25吨。其次发动机的寿命,米格——25初始时仅150小时,后来才改进到600小时,而DS——2无高温涡轮,燃烧室和尾喷管又以钨基高温合金制作,寿命高达6000小时以上。最大的改进在于,发动机的效率至少提高了1倍,米格——25无外载油箱的超音速航程为1250公里,续航力2小时5分;而歼——8Z内部油箱大,发动机效率又高,去掉尾翼后升阻比大幅度上升,航程达到3600公里。
而机载设备就更不是40年前生产的米格——25可比拟的了,QXL——09X曲面主动相控阵雷达和“冷眼II”雷达告警接收机大幅度提高了它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