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土佐之梦-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近半个月的日子里,我一直留在养宜馆陪小夏,有时侯也和近侍去附近山间打猎,捉一些野味来给小夏补身子,或者带着千手姬去附近爬山,和柳生严胜学习和切磋剑术,日子过得十分悠闲。有两次秀景派人送来公文,我看了看,并不是要紧的事,就直接打发使番交还给秀景处理。还有阿波的几家小豪族前来求助,我也没有接见,直接写了字条让他们去找细川真之。
这样没有政务、军务打扰,完全放松的时光,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享受过了。小夏自然也很高兴,从离开土佐起,我就没有这样全心全意的陪过她。
只可惜好景不长,信长的命令很快就到了,让我尽快前往京都,和丹羽长秀处理一些中枢的事情。主命难违,我不得不离开了养宜馆。
丹羽长秀人在若狭,接到岐阜的命令比我早,行程也比我短一些,我到达京都时,他已经在本能寺定性院住了好几天。定性院是本能寺塔头七院的第三院,仅次于信长自己居住的惠升院和织田一门众所居住的莲承院,信长命我们在这一院理事,足见他的重视态度。
我才在院中客殿的偏厅住下,另一边偏厅的丹羽长秀就来拜望我了。
说起来,这几年我先是居北伊势,然后又去了淡路,而丹羽长秀一直在京都及若狭,很少有相处的机会。这次一起处理中枢,是从清州共事后的头一遭。
想到清州的往事,我忍不住有些怀念。那时我才刚到织田家不久,丹羽长秀和前田利家、佐胁良之帮了我不少忙,凭着他们的好意,加上自己的努力,我最终成功的在家中站稳了脚跟。
当然,友谊和利益都是相互的,通过和我的交往,他们同样也因为我而受益不少。前田利家落难那会,家中多亏了我的照拂;佐胁良之要不是我,现在不仅无法成为一方重臣,说不定已经被赶出织田家;至于丹羽长秀,我提议开设的撰钱屋,让他获利极多。
撰钱屋这一项举措,是织田家在领内推行最广的政策兼生意,这宗生意越做越大,情况越复杂的地方,运营得反而更加良好。在清州、津岛、岐阜、热田、京都和堺町,都有撰钱屋的存在,另外还有我的三重町、长野藤敦的安浓津町、武田信孝和丹羽长秀的小浜町。北伊势的宇治山田町,虽然属于伊势神宫的神领,依然有织田家开设的撰钱屋在运营,制度上大致和其余地方差不多。
我和丹羽长秀作为最初创设人,原本享有撰钱屋一成的收益。分封出去之后,各自的份额收归信长,但是各自领内分屋的收入不再上交。丹羽长秀的小浜,和朝仓家的敦贺是若狭湾的两大港口,是东、西日本之间的海上要冲,商业十分兴旺,小浜的撰钱屋,每年为丹羽长秀带来的收益高达数千贯。
这一份利益上的渊源,一直是我和丹羽长秀关系亲近的重要原因之一。
见面之后,丹羽长秀和我一样,都显得十分热情。两人讨论了不少事务,一说就是大半个时辰。其中,丹羽长秀说得最多的,也居然是撰钱屋,但他的出发点和我所想的不同,提到的主要是撰钱屋运营中出现的麻烦。
第一百零四章:布政中枢(中)第一百零四
永禄十年初,信长迁到岐阜,将津岛划入清州奉行治下,将热田划入岐阜奉行治下,设置了清洲、岐阜两大城町奉行。为了方便计量和管理,他特别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领内所有的税钱、役钱,都必须以金银或者永乐钱交纳,不再接受各地私铸的鐚钱。这个政策实行了三年多,确实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促进了城下町的发展和撰钱屋的兴隆。
可是,一些问题也渐渐的出现了。例如说,由于法令的引导,各领主、寺社和普通的町众、领民都偏好于使用和储备永乐钱,鐚钱遭到了一致的排斥,这样一来,立刻造成了供应短缺,永乐钱严重不足,对领内的经营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有好几位奉行都建议主公废除这项法令,但是主公一直不同意。”谈到这个问题,丹羽长秀显得十分担忧。
我点了点头。这个问题山内一丰也曾经提到过,但是后来被我解决了。现在丹羽长秀向我提出来,应该有进一步的意思吧?
果然,丹羽长秀前倾着身子,关切的向我问道:“据我所知,三重町一直没有这种困扰,似乎还有不少人专程去三重町兑换永乐钱……这是什么缘故呢?”
我笑了笑:“其实,永乐钱短缺是有的,但是后来我采用两种方法,大致解决了这种麻烦。第一是从四国调集永乐钱,在那里鐚钱反而好用一些;第二是通过撰钱屋发行了一分判金,用来代替永乐钱使用……”
“一分判金?那是什么?”丹羽长秀追问。
“就是以一分金制作的金币,”我解释道,“我们不是有一两金兑换一千枚永乐钱的比例吗?所以我制作了一分判,可以代替两百五十枚永乐钱,并且随时可以在撰钱屋自由兑换。这样的话,大家都宁愿使用更方便的一分判金,永乐钱的需求量就大为下降了。”
“这倒是个好方法,”丹羽长秀沉吟着,很快就找出了其中可能的缺漏,“只不过,会有人用低成色金伪造一分判吧?”
“没那么容易伪造的,”我微笑了起来,“我的一分判,是以专门的模具制作的,大小和重量非常标准……而且,使用的时候,如果买方或卖方有疑义,可以去撰钱屋进行核对。”
说着,我从袖囊里摸出一枚一分判金,交给丹羽长秀查看。
这枚一分判是通过铜制一分判模具,由雕金师一次性锻打而成,大小和标准的永乐钱相当,厚度大约是一半,边缘有齿轮,正面是我的五三桐副纹铸印,背面是我本人的汉姓拼音“jiang”字草书花押(现在这个时代,绝对仅此一家,没人认识和仿造)。
做成了这个样子,我其实根本不用担心伪造的问题。永乐钱的标准重量是3。8克,一般在3。7到3。9克之间,密度大约是8。7到8。8的样子,而金的密度是19。3,一分金的重量是4。1到4。2克,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伪造一分判,只要能够做到永乐钱那么大,厚度达到永乐钱的一半,重量也差不多,那么密度肯定就能达到19以上,差不多就是纯金的了,是否伪造已经没有多大干系。即使分量少那么一点点,也可以算在误差之内,考虑到伪造的高难度、高风险和高工作量,我也认了,放量按照四枚小分判等于一两金或一贯永乐钱的比例提供兑换业务。
什么,你说这个时代还有密度和黄金差不多的东西?那么好吧,只要现在有人能提炼铂、钨、锇、或者某些放射性金属,我更愿意认栽……
丹羽长秀摩挲着那枚一分判,显得十分喜爱:“这么精致的判金,制作会不会很麻烦?”
“还好。主要是制作底部有五三桐纹、边缘有齿轮的铜模有点费事。但是铜模制作好了,只需把重一分的小金块放入,然后以铜锤锤平,就是现成的一分判,非常方便快捷。”我回答说。
“果然不愧是宣景殿下啊”丹羽长秀赞叹着,把一分判还给我,“确实是个好办法……你我马上向主公建言,在全部领地施行如何?”
“乐意之至,”我把一分判递给丹羽长秀,“既然长秀殿下喜欢,这枚钱就请笑纳吧”
……,……
没过不久,我们就收到了信长的回复。在回复中,信长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要求我们对金、银都进行类似的标准化,并且制造一分的分判金、一两的小判金和十两的大判金,以方便交易之用。
他的这道命令,让我忍不住怔了一下。看来,大名鼎鼎的天正大判,要提前在日本问世了。
其实,所谓的大判,在日本早就出现过,是由两替商制作的大块黄金。一块大判金,按照约定的叫法称为金一枚,重达十两,用作商家之间的交易和结算,也作借贷、赠答、进贡或赏赐之用。这种大判金,第一次由官方大规模制作,是在天正年间,分别有菱式和长式两种式样,发行总数高达九万五千枚。
长方形的一两小判金,出现的时间要迟一些,但是作为最常用的交易货币,发行量比大判金要高得多。庆长六年第一次发行,数目就高达一千四百七十二万多枚,到了元禄六年九月,又一次性发行了一千四百万枚左右。
当然,由于我的创举,小判的式样要改变了。一枚小判等于四枚一分判,依然可以做成永乐钱的式样,只不过厚度要变成永乐钱的两倍。
经过我和丹羽长秀的商量,新的小判、分判和我的三重一分判采取同样的制式,使用五三桐纹和锯齿边缘。反正,信长也从足利义昭那获赐了五三桐副纹的。但是,花押就不能用我的了,所有制作好的小判和分判,都要送到岐阜由信长画上花押后发行。
信长大概要劳累一番了吧我不由得这样阴险的揣度着。
当初我发行一分判时,每天抽出半个时辰专门画花押,大约可以画完两千枚,为了完成五万枚的任务,我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如今信长要发行的第一批分判、小判总数就高达十万,按照我的进度,他需要画上近两个月,而且以后很显然还有更多……
可是我失算了。第一批十万枚分判送到岐阜后,信长只画了大约一千枚,其余的都原封不动的送了回来,交给我和丹羽长秀画押——他倒是大方,毫不在意这种留名的机会,只是辛苦了我和丹羽长秀两人。
不仅如此,他还提起了大判金和银货的制作,命令我们尽快解决。
这两个问题十分麻烦,特别是银货的问题。银和金不一样,没有那么优良的延展性,无法通过模具锻打来处理。而且,银的密度不如金那样高得离谱,和很便宜的铅差不多,相对而言非常容易伪造。我和丹羽长秀商量了许久,决定先搁置银货的事,全力解决大判金的制作问题。
可是,重达十两的大判金,同样不能像分判、小判那样用模具锻制,只能再想别的铸造方式。丹羽长秀命令手下的奉行们试验了几番,铸造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速度太慢,就是质量不行,总是兼顾不了。无奈之下,我们决定还是按照以前的惯例,把这件事交给专门的两替商。
所谓的两替商,就是从事金银兑换业务的商人,职能和后世的银行有些类似。他们主要业务有三类,一是贵金属化整为零的分割与化零为整的熔铸,二是贵金属的加工和制作,称为雕金师或银细工师,三是发行称为“手形”的票据,中介两地之间、或者大客户之间的大宗金银交割。
一般来说,很少有两替商能够同时开展所有的业务,大部分两替商只会选择金、银两种之一作为主营方向。当然,也有两替商专门从事金银之间的相互兑换业务,类似于后世的外汇交易。
我们选定的人,是京都后藤屋敷的后藤光乘、元乘、佑德三兄弟。这一家是雕金师世家,在他们的曾祖父后藤佑乘时,就已经是京都卓有声望的两替商户,近百年来一直担任足利将军家的御用达雕金师。信长上洛后,也曾多次委托他家制作进献、赏赐用的大判金或精美的刀剑装身具,对他们的手艺和操守赞赏有加。
按照历史,后来的天正大判金就是他家负责制作的。等到关原之战结束,这一家就出仕了德川家康,主持大判铸造事务,人称“大判座后藤家”,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
因此,所有的大判金,无论是天正大判,还是后来的庆长大判、元禄大判、享保大判等,背面都有后藤家家主墨书的“拾两後藤”花押。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天正菱大判金,现代只有数枚存世,价值不可估量,全部珍藏在各大造币博物馆中。
经过一番商谈,现任后藤家家主后藤四郎兵卫光乘答应了我们的要求,正式出仕织田家,并且担任织田家的大判奉行,接受织田家勘定总奉行丹羽长秀、以及我这个城町总奉行的共同支配。
两天之后,第一枚正式的大判金制作完成,送到了本能寺。这是一枚椭圆形的金币,正面是织田家的木瓜纹和五三桐副纹,上下左右的四周各压制着一方丸枠桐极印。金币的背面,果然就是墨书的“拾两後藤”花押,左上角则写着今年的年号“元龟三年”,右下角还有一行编号“〇〇〇”。
“大判金定额十两,合四十四匁,另外按照惯例多加了两分,以备磨损减耗,”后藤光乘详细的和我们解释着,“在四周压制丸枠桐极印,是为了防备有人切取……”
“这个是大判的编号吗?”丹羽长秀指着右下角的汉文数字问道。
“是,”后藤光乘欠了欠身,“听说两位要制作一千枚,所以就从〇〇〇到九九九按顺序编号……”
“再加两个〇吧”我吩咐说。
“啊?”后藤光乘吃了一惊,“要铸造那么多?”
“当然了,”我笑了笑,“主公的志向和气概,岂会只有区区一万贯么?所以,请后藤屋敷也务必有所觉悟。”
“我后藤家一定尽力”后藤光乘深躬一礼,眼中显露出激动的神情。
能够发行价值几十万贯的金货,并且在世间流通,对于任何两替商家族都是极大的荣耀,注定会名传后世。
解决了大判金的问题,我们再次把注意力转回银货,终于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这次出主意的是丹羽长秀,他从大判金的事情中受到了启发,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有力的两替商。可是,银和金相比,无论是鉴定还是铸造都要费事得多,从事银业的两替商中,没有哪家能够挣下后藤家那样的盛名。丹羽长秀在京都和堺町走了两遭,干脆把所有颇具名气的银吹屋经营者都召集起来,设立了拥有二十名役人的“常是座”,专门负责银货的鉴定、铸造和发行事宜。
他们组成的这个机构,就称为常是役所或银座役所了,也可以简称为银座。(知道日本大名鼎鼎的东京银座是怎么来的了吧?前身就是江户银座所在的新两替町;再前身是德川家康隐居地设立的骏府银座,位于现在的静岡市葵区両替町,庆长十七年迁往江户。)
我负责小判和分判的业务,基本已经算是掌握了金座,因此银座的事情就主要由丹羽长秀负责。
根据奉行人的建议,丹羽长秀把银货分为了两类。一类是矿山提炼出来的银块,称为灰吹银,纯度一般在95%以上,属于称量货币,使用时直接根据其质量来确定价值。还有一类是极印银,大的称为丁银,小的称为豆板银,属于领国货币,价值就是银两表面标定的面值。这类银两的四周边上铃有称为“极印”的印鉴,防止有人切取,正如大判金一样。
极印银由领主发行,最早出现在室町时代中期。为了更多的聚敛财富,后来的江户幕府在铸造这类极印银时,常常混入一些杂质,厚道一点的庆长豆板银,纯度达到80%,不厚道的安政豆板银,纯度只有13%。
比较来说,丹羽长秀算是非常厚道的人了,他首批制作的二十枚丁银,纯度高达90%,和古丁银类似。这个品位已经接近灰吹银的水准,可以直接作为称量货币看待,通行全日本都没有问题。
我们把这些新制的丁银和后藤屋敷的大判金一起送往岐阜,交由信长过目审核。
第一百零四章:布政中枢(下)
信长的回音依然很快。他在二十枚丁银中选择了一枚,连同后藤屋敷的大判金送了回来。我和丹羽长秀看了看那枚丁银,正面没有任何落款,只是在正中铸着大黑天像,边缘铃着“常是”两字极印。
“这枚丁银是谁铸造的?”丹羽长秀拿着信长选定的丁银,向二十名银座役人问道。
一个四十余岁的役人走上前来,向丹羽长秀跪了下去:“禀大人,是小人汤浅作兵卫所铸。”
“是吗?”丹羽长秀继续问道,“那么,你为什么不留落款呢?”
“禀大人,小人觉得,铸造丁银的事,需要这里的诸位细工师一起努力,所以作为样品,不适合留下自己的名号。”汤浅作兵卫恭敬的回答。
“唔……你说的很有道理,”丹羽长秀点了点头,“那么,铸上大黑像是什么意思?”
“是这样的,小人是法华宗信徒,之前看见寺院里供奉的大黑天,回去后就起心铸在了丁银上……”
“你倒是有心啊”我赞许的笑了。大黑天除了是法华宗的护法善神外,还是日本七福神中的财福之神,正合于信长本人的信仰和银座设立的初衷。再加上他不留名号的明智举动,自然就容易得到信长的青睐。
“是。谢大人赞赏”汤浅作兵卫高兴的磕头说。
丹羽长秀向我望了过来,露出询问的神情,我微微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汤浅作兵卫”丹羽长秀唤道。
“小人在”
“从今天起,你就是织田家直属的武士了,暂时担任银座役所头人之职……另外,既然你有这么一番心意,今后就改苗字为大黑、取名叫常是好了”
“是”汤浅作兵卫平伏在地上,“小人……属下领命”
“起来吧,”丹羽长秀点了点头,吩咐众人道,“希望诸位实心任事,若能建立功绩,不难得到武士的身份和相应的知行。”
“是。小人一定尽力。”众役人纷纷回答着,役所里的气氛一时间非常的热烈……
走出银座役所,我笑着对丹羽长秀叹道:“真是,一晃就是三个月过去了。”
“是啊”丹羽长秀也长出了一口气,“好在事情终于都有了结果,没有辜负主公的期望。”
“接下来,只需要在撰钱屋中增加银货的兑换业务,差不多就可以向主公交待了吧……”说到这里,我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说实在的,我并不喜欢银货,丫的纯度鉴定实在太麻烦了而且,日本的石见、生野、对马、因幡等几大银山基本都在关西,尤其是其中的石见银山,当前产量达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供给了全日本的七成白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座银矿都属于和织田家长期敌对的毛利家,如果鼓励白银流通,在促进商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畿内向毛利家输血的力度,对于将来的山阴山阳攻略是非常不利的事情。
可是,总不能因噎废食,在这上面信长的做法是对的。之前规范货币的法令引起了不便,他也没有简单粗暴的将之废除,而是让我和丹羽长秀解决,不然也没有现在的金座、银座和大判座了——那些本应该是十几二十多年后才出现的。
很显然,我在永禄二年提前建议发布的撰钱令,碰上勇于革新的信长,就大大加快了日本金融制度的改革进程。
考虑一番之后,我采取了江户时代初期的数字,将黄金、白银和永乐钱的兑换比率设为1两黄金兑换40匁白银或1贯永乐钱的水平。当时日本的甲斐金山已经枯竭,黄金供应减少,才采取了这个兑换比率,而现在黄金供应尚且十分充足,采取这个比率的话,对于毛利家就已经是一种压制。
这个时代的货币单位,有两套计量系统。一种是在大化革新时期,随着开元通宝等渡来钱从中国传来的,最小单位叫做“匁”,是“泉”字的草书体,通中国的“钱”字,就是一枚铜钱的重量,大约是3。75克。在“匁”之上的是“两”,然后是“斤”和“贯”,1贯等于6。25斤,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10匁,所以1贯就等于1000匁,合公制的3。75千克。
这套单位不仅运用在银、铜的计量,也作为重量计量系统广泛的运用在其余方面,但是各地的基准会有所差别。例如我的基准,就是以六十四枚高品相的永乐钱为筹,利用天平两分法选出的那枚质量最居中的永乐钱,按照后世日本的永乐钱测量统计数据,其质量应该是略低于3。8克,和3。75克的标准非常接近。
另外还有一套计量系统,是日本本土发展起来的,最初用于药材等,后来也用于黄金和白银的计量。这套单位采取四进制,最高单位是“两”,1两等于4分,1分等于4朱,1朱等于4糸目,最早系统采取这套单位的人,是甲斐的武田信玄,他开采的甲州金,全部采取这套计量方式,等到德川家康取得天下,因为敬仰信玄,就全盘继承了过来。
可是,关于金银的“两”和银铜的“匁”之间的兑换比率,各地同样不一致。京都的比率称为京目,前些年是1两等于4。5匁,现在是1比4。4;;其余地方的比率统称田舍目,例如在信玄那就是1比4的比率。关西的比率是1比4。3,这也是石见银的比率,而且由于银可以同时采取两种计量方式,所以1两银可以是4。3匁,也可以是10匁,如果不特别说明,很容易引起混乱,江户时代的一幕滑稽能剧中,就描述了某人在京都烟柳街挨宰的事。
为了防止这种状况,我特地规定,银货的单位固定使用贯两制,1两银等于10匁(37。5克);金货则依然采用两朱制,一两金等于4。4匁(16。5克)。
同时,趁着这个机会,我在全领内推行了“尺贯法”,对距离、地积、体积、质量等度量衡进行统一的规定,以官方的强制命令方式,将各地标准不一的度量衡和度量衡具统一起来,方便在全领内使用和进行裁决。
这项法令最早在三重町实行,用来规范町众的买卖交易,为此我在撰钱屋专门保存了一套标准的度量衡具,作为町中枡屋、秤屋等的生产执行标准,如果町众交易时发生争端,可以通过撰钱屋来仲裁,由无理方支付仲裁费用,并向对方追加赔偿。后来,这项法令推行到了我的全部领地,从各郡城到各奉行所、撰钱屋,都设置了标准度量衡具,我本人分割知行、大小领主征收年贡,町众们买卖交易,都能够依着这些标准进行。
有了现成的仲裁标准,自然要有相应的仲裁条文。为此我又抛出了“市易法”,以织田家城町总奉行的身份,提请信长批准在全领内施行。这项法令的前身是我在三重町实行的“吉良家市易二十一箇条”,经过七八年的实施,又陆续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如今已经非常完善。
这两项法令,可以说很好的体现了我吉良家公开、公正的施政精神。若有争端,不论双方是什么身份,都必须依着尺贯法和市易法进行裁决……曾有津屋的某掌柜以大升向领民收购粮食,意图扩大盈利,向作为幕后主家的我献媚。结果领民起疑,提请奉行所复核,然后掌柜立刻就被查处。
能够在领内获得现在的信誉和声望,我吉良家依靠的不是财富和家名,也不仅仅是强大的军势和惊人的战绩。
当然,我知道信长不会全盘接受“市易法”。以他的性情,不会愿意受到任何法令的限制,那些侵犯领主对领民、町众所拥有的无上权威的条文,大概会被他砍掉吧但是其中的规范性条文,包括另一个“尺贯法”,他应该不会拒绝。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很好的结果了,我本人的津屋和其余的商户,都已经习惯和利用这两项法令,对比织田家其余地方的商户,我们的计量更加准确,运作更加高效,竞争起来会有很大的优势。
仅仅一些小细节,其余人要适应就不那么容易。例如,关于体积单位,除了石、斗、升、合以外,这个时代还有另外一个单位“俵”,是商家运输、储存和交易的重要容积单位之一,一俵就是以稻草包扎的圆柱体袋所能装下的体积(看日本大河剧的应该知道)。然而具体到多少斗多少升,各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连各家大名和领主自己的家中都不能做到一致。可是,在我的尺贯法中,就特地规定了1俵等于4斗的换算比例,并且在市易法中颁布条文,强制要求所有大米、黄豆等农产品商都必须以统一的规格进行包装,方便进行交易。我自己家中储存粮食,也是严格遵从条例,每一俵大米的分量都差不多(按照现代对江户时代规制的测算,大约是74升,以大米0。8的堆积密度,大约是60千克,所以1石米是150千克),方便向家中武士发放扶持米和役职手当(职务津贴)。
与此类似的还有体积单位“坪”,是我自己另行创制的小单位,用来计算宅地面积,方便在町中征收别栋钱(房产交易税)。一坪是摆下一张榻榻米的面积,等于三十分之一畝,大约相当于现代的3。3个平方。和町(9917平方)、段(991。7平方)、畝(99。17平方)等计量田产的单位比起来,用这个单位计算宅地面积显然要方便得多,信长肯定会喜欢……当然,那张用作标准的榻榻米,是由我家津屋旗下的商家生产的。在法令通过之后,其他榻榻米商人想要混得好一些,让自己的产品更受欢迎,就只要照搬我制定的标准,大幅改动自家的工艺。
这样或许有失公平,但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做到的,别说是在这个时代,即使是现代也不可能。我制定法令的出发点,也只有公开和公正两大原则,然后在两大原则之上制订相应的规则,并且对规则进行合理的利用。
……,……
七月初,信长率尾张、美浓两国的三万余军势进京,为嫡子奇妙丸举行了元服仪式。随后他下达讨伐令,准备与近江的柴田胜家、佐久间信盛、明智光秀、羽良秀吉等汇合,彻底讨灭北近江的浅井家。
这是织田家少主信忠的初阵。信长亲自担任总大将,任命刚元服的信忠担任副将,并结束了我和丹羽长秀作为总奉行的职务。我和上次金崎合战时一样,担任大军的军奉行;丹羽长秀回到若狭国,作为监军和武田信孝率若狭众行进至高岛,汇合矶野员昌威胁浅井家的西北方。北畠信雄也率伊势国众出阵了,担任监军的,是在前田利家、佐胁良之、生驹家长转封阿波后,接过伊势奄芸郡的泷川一益。
去年年初,由于佐和山城的矶野员昌降服,泷川一益就结束了犬上郡郡代的役职,暂时闲了下来。到了长岛征伐的时候,他作为柴田胜家的副将,表现非常不俗,代替重伤的柴田胜家,率美浓众顺利的撤出了一向宗的包围;接着的六月六日,趁长岛愿证寺四代住持证意前往桑名郡视察被我方烧毁的地方时,泷川一益率忍者众以铁炮击杀了他。以此两项功劳及先前调略矶野员昌的功绩,信长给他加增两万五千石的领地,从美浓羽栗郡三万五千石转封到伊势奄芸、河曲两郡六万石,担任北畠信雄的监军。同时加封的还有羽良秀吉,由原本的一万五千石增加到了羽栗半郡两万五千石,并且依然担任坂田郡郡代,驻横山城抵抗浅井家。
四**势在南近江佐和山城之外汇合,人数高达六万五千,浩浩荡荡的往北近江压去,不久就包围了浅井长政的小谷城。
(ps:种田嘛,就是要用数字说话的……不过,作为穿越众,我知道得是不是太多了呢?)
第一百零五章:浮云变幻(上)第一百零五
尾张、美浓、伊势、南近江四国的主力军势,加上武田信孝、丹羽长秀、矶野员昌的偏师,信长的兵力达到六万五千。
动员这样大规模的一支军势,说是只为了对付浅井家,谁都不会相信吧?虽然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