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乡人家-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圆儿道:“哎哟金妈妈,我和昌儿已经尝过了。要是不好,能喊你老来?你老就别压价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人家种些东西也不容易,大老远的送到镇上来,就贵个几文钱,也是该的。就说这菱角,那可是加了料煮的,味道特香。这枣子也不用说了,我才瞧见这大嫂和大婶在刘家那边卖了过来的,要是不好,也不能就剩下这么点了。你想要多买还没有了呢!”

    金妈妈失笑道:“你小子今儿怎么了?这是你亲婶子啊还是刚认的干娘啊?净帮人家说话。不像买东西的,倒像卖家。到底是跟大少爷的人,嘴上功夫一套一套的。”

    说着,众人一齐都笑了起来。

    吴氏见圆儿这样照顾他们,又感激又警惕。

    她忙道:“这小哥厚道,我们也不能眼皮子浅。老大媳妇,把零头都抹了,按整斤算吧。”

    金妈妈倒不好意思了,连说不用,遂付账。

    说笑间,圆儿见清哑抱着琴静静站在一旁,忍不住又关切地问道:“郭姑娘,这琴你知道去哪找人修吗?”

    清哑没回答,却目露询问之色。

    郭大贵赶紧问:“去哪找?就在镇上吗?”

    圆儿摇头,道:“湖州府城外有个天音寺。天音寺旁有个天音阁。天音阁的主人就是制琴高手。这琴最好送那去修补才好。”

    郭大贵失声叫道:“湖州府城!那么远!”

    清哑微笑,没有失望,也没有流露出意动神色。

    以郭家的条件,她不可能将琴送到那里去修。

    圆儿见她神色,也知自己白说了。

    若有条件去找天音阁的主人,也就不会买这破琴了。

    他不禁替清哑发愁,这破琴拿回去怎么办呢?

    一旁,蔡氏已经收了钱,吴氏忙招呼郭大贵和清哑离开。

    清哑对圆儿微微点头致意。

    圆儿立即道:“姑娘慢走。”

    又对郭大贵道:“郭大哥慢走。”

    郭大贵笑道:“多谢你殷兄弟。”

    说完,蹲身就要挑起担子。

    然担子一头放了圆儿送的一箱旧物,另一头却是空的,挑不起来。只一转念,他便俯身将郭巧抱起来放在竹篓内,“巧儿,三叔挑着你。”

    一头箱子一头娃,正好平衡了。

    郭巧欢喜地叫道:“好。”

    郭大贵便蹲身,挑了离开。

    圆儿看着他们拐过屋角,才收回目光。

    再说清哑等人,走出后街,吴氏才松了口气。

    不知为什么,她本能不想闺女跟那小子多说话。

    现在好了,东西都卖完了,她便一心惦记此行的目的来。

    因对蔡氏使了个眼色,说:“老大媳妇,咱们去那边。”

    又扶着清哑胳膊道:“清哑,街上人多,你跟着娘。”

    蔡氏忙殷切笑道:“对,对。清哑,咱去东门渡那条街。那儿热闹。”

    清哑点头,随着他们往前走。

    郭巧仰头问蔡氏:“大娘,有卖吃的吗?”

    蔡氏笑道:“有。有好多。”

    郭巧就满意地笑了,转动小脑袋四处看闲热闹。

    一路上,吴氏婆媳两个眉来眼去,不时道:

    “清哑,往这边。”

    “清哑,这铺子东西不错,进去看看。”

    清哑很是醉心于小街上的一切,但凡见到民俗风味浓郁的铺子和饮食摊子,都要驻足观看,或问或买,十分悠闲。

    不知不觉,就到了一家店铺前。

    抬头一看,上书“江家竹器铺”。

第14章 相亲(1)

    清哑目光下移,望进铺子里。

    只看了一眼,便轻移莲步,走了进去。

    这间竹器铺与其他竹器铺类同,又不尽相同。

    店面整洁、宽敞,卖的东西也要精致、精细得多。

    清哑站在正当中,目光四下扫视:大到竹床,小到竹勺、竹筷,无不应有尽有。竹床上铺着精美的竹凉席,安放着竹枕;竹篾编的各式几案上,放着各式大小竹盘、竹碗、竹扇、妆盒等,旁边配着秀雅的独凳,或者古朴的竹椅,一组一套,竟不比木质的逊色;另外大小形状不等的花篮、提箱、竹箱、针线簸箩等都整齐排放,无不精致秀雅,令人耳目一新,倒是没见箩筐等粗糙的农具。

    再抬眼看墙上,挂着一幅喜鹊登枝图。

    清哑的目光立即被粘住了。

    正看着,柜台后走出个少年,问“姑娘要什么?”

    清哑对他微微点头,也不言语,自顾继续观看。

    因见一张竹几上放着一把竹扇,似绢扇,又不像。

    心下疑惑,走上前,将古琴放下,拿起扇子仔细观看。

    这时,吴氏等人也跟进来了,喊“清哑。”

    就听蔡氏惊喜道:“哎呀,明辉兄弟!”

    这铺子便是吴氏婆媳今日所行目的地,少年便是郭家精挑细选要相看的女婿:江明辉。

    吴氏婆媳原要哄着清哑进来,谁知她不用人哄,自己走进来了。

    既进来,却不看人,而是看物。

    这令她们满心疑惑——难道天定的姻缘?

    吴氏心里七上八下的,面上且不动声色,装作看物品。

    “是蔡姐姐。”江明辉笑着跟蔡氏招呼,“蔡姐姐来镇上有事?”

    蔡氏笑道:“嗳,跟婆婆来卖些东西。卖完了这不要买嘛。哪儿赚钱哪儿花,钱是过不了夜的。唉,过日子,想省也省不了……”

    唠唠叨叨说了一堆,惹得吴氏瞪了她一眼,嫌她净说废话。

    少年忙请道:“蔡姐姐坐下歇口气。”

    又对吴氏客气道:“大婶也坐。”

    再对郭大贵点头,然后看着郭巧做了个可亲的笑脸。

    郭巧一歪头,也回他一个甜甜的笑,然后站起身,伸手让郭大贵抱她出篓子。等下地,小女娃立即奔向清哑,“小姑,这什么?我瞧瞧。”

    这边蔡氏对江明辉道:“不耽误你做生意,我们看看就走。”

    说着装模作样地对婆婆道:“这是江兄弟。”

    吴氏很随意地看了江明辉一眼。

    少年十六七岁,穿一件蓝布长衫,身材修长。许是少做农活的缘故,他肤色白皙,称得上是“眉清目秀、齿白唇红”。蔡氏说他长得俊,一点没夸张。

    吴氏十二分的满意,那心就热了起来。

    因问蔡氏道:“你娘家那边的?”

    蔡氏装作无事人一样,点头道:“我娘家隔壁的。娘你应该见过。那时候他还小,长大了就不认得了。”

    又对江明辉道:“这就是我婆婆。”

    又指向郭大贵和郭巧道:“这是我三叔。这个是我侄女。”

    江明辉一一点头,重新招呼一遍。

    最后,蔡氏指清哑道:“那是我小姑。”

    又对清哑喊道:“小妹,你看什么?要不买我们就走。”

    江明辉便看向清哑。

    他有些诧异,没想到这文静的姑娘是蔡氏小姑。

    清哑对他们间情形毫无所觉,正举着那把竹扇凑近眼前细看。

    竹制扇柄,扇面则以极细的竹丝编织,两只喜鹊站在梅枝上。扇面、喜鹊和梅枝分别用竹篾之阳面和阴面凸显色泽之不同。前者是柳黄色,后者则是青色,淡痕隐隐,相互映衬,好像一幅画,又像一幅刺绣图。

    虽然只有双色,那手艺却是巧夺天工。

    许是编织不易,所以类似的作品只有这扇子,以及墙上挂的喜鹊登枝条幅。条幅上的图同扇面上的一致,只不过放大了。

    清哑看扇看得出神,一旁的江明辉也痴了。

    他是看人看痴了。

    眼前的少女举着扇子,迎着光凝神静观。

    这动作越显她脖颈修长,线条优美,头上鸦黑云髻堆叠,脑后三千丝缕垂瀑。再看面部,肤色光洁如玉,黑瞳尤其纯净,仿若初生婴儿眼眸,不含一丝杂质;秀气的鼻梁、粉嫩的樱唇、细巧的下巴,其人安静如画。

    少年忽然心跳加快,双颊莫名发烫。

    明知这样盯着人家很无礼,他却磨不开眼光。

    晃晃神,再看她身上:穿着白底红梅锦衣裳,下配白绫裙,腰系两指宽绣花腰带,腰身纤细,身形袅娜,恰如雪中梅花,凌寒自开,暗香怡人。

    他不禁面色绯红,目光盈盈如水,脉脉含情。

    蔡氏和吴氏将这情形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交换了下眼神。

    郭家略有薄产,清哑待嫁闺女,又被爹娘疼爱,自然有几件像样的首饰和衣裳。首饰就不说了,只能买;衣裳的布料却不是买的,而是买了丝回来,她自己织的,选了些攒着当嫁妆,也做了几件衣裳。

    今日相亲,吴氏当然撺掇闺女穿得光鲜些了。

    清哑习惯将自己装扮得素净优雅,所以没留心她刻意撺掇。

    现在看来,这工夫没白花。

    蔡氏得了婆婆示意,笑喳喳地上来叫“清哑!”

    清哑和江明辉一齐被惊动,都醒过神来。

    江明辉如做贼被人逮个正着,慌得低下头不敢看人。

    蔡氏佯作不知,笑问清哑:“你要买扇子?这都快冬天了,要扇子干什么。咱们家不是有好些扇子!”

    清哑看了大嫂一眼,没理会她。

    接着,她又把目光投向江明辉,似有话要问。

    江明辉正垂眸,所以没看见她。

    蔡氏忙叫:“明辉,我小姑叫你。”

    江明辉赶紧抬眼,胡乱问:“姑娘……要……买?”

    清哑凝视着他,轻轻摇动手中竹扇。

    江明辉触及她询问的目光,心跳了跳,鬼使神差般回道:“姑娘问什么价?三……三十文。”

    一旁郭大贵惊嚷道:“三十文!一把扇子?”

    他疑惑地看向江明辉,心想这小子别宰熟客吧?

    要是这样,就是奸商,那妹妹可不能嫁他。

    江明辉不知怎的,神色尴尬,慌张结巴道:“不是。是……这扇子费工夫,不容易编,所以贵些。”

    清哑点头道:“不贵。”

    江明辉松了口气,心想“当然不贵,降了十倍呢。”

    跟着又欢喜非常,觉得清哑识货,是个知心的人。

    要知道,这扇子和条幅可是他设计的。

    以竹丝编织图画,他们家也是头一回尝试呢。

    郭大贵道:“还不贵?我看看,什么好东西!不就是竹子编的吗。”

    说完从妹妹手上拿过扇子细看。

    他并不是诸事不通的。江南乃鱼米之乡、丝绸重地,水乡商业发达,连带瓷器、竹器等也销售兴旺。霞照县这地方,男人少有不会篾匠手艺的,女子必定会纺织。他也学过篾匠,所以一看那细如头发丝般的竹丝纹理,便知道自己误会人家了。

    “手艺真精细!三十文值了。”他不好意思地对江明辉道。

    “哟,比绣花绣的还细致呢。”蔡氏也上前看了,也赞。

    江明辉想说“三十文太亏了”,然看看清哑,又闭上嘴。

    郭大贵道:“小妹,你真喜欢这扇子。我帮你买。”

    他今天还没花钱呢,妹妹喜欢,他急于帮她买。

    清哑见他踊跃付账的模样,点点头。

    郭大贵开心地问“还要买别的不?”

    清哑又看向江明辉,指向墙上的条幅。

    江明辉忙跑过去,搭了个凳子取下来,送到她面前。

    他亲自用双手举着,让她观看。

    一面又柔声歉意地解释:“姑娘看看,但是不卖的。这个……这个是小店的压台货。客人要货,得先预定,一个月后交货。”

    这件东西要是再降十倍卖出去,他就无法对家里交代了。

    清哑点点头,凑近细看。

    这条幅纹理与扇面一致,可见编织之法相同。

    看了一会,她心中有数了,便示意他收起来。

    江明辉回身,重新将条幅挂到墙上。

    吴氏见心愿达成,不愿再多逗留。

    嫁闺女是要让人家来求的,待久了岂不让人看出眉目来,说她把闺女送上门,那就影响清哑的名誉了。

    于是,她走过去对清哑道:“你要这扇子?那……”

    正想说“家里有的是扇子,别买了。”心思一转,却改成“喜欢就买了吧。你大嫂子说江家篾匠手艺最好的。你看看还喜欢什么,一齐买了,留着做嫁妆。”说完漫不经心地瞟了江明辉一眼。

    “嫁妆”二字听得江明辉一震,勾起无限遐想,心内滋味难明。

    通过之前买古琴一事,清哑也知农家生活节俭。她买扇子是有用处的,其他东西对于她来说可有可无,因此摇头道:“不要了。”重新抱起古琴,又看向郭大贵,再看扇子。

    郭大贵便懂了,笑着掏钱付账,买下扇子。

    买完,大家便准备离开。

    江明辉见他们要走,心下不舍。

    然吴氏早拉着清哑先走出去了。

    郭大贵也将郭巧放进篓子,挑了起身。

    唯有蔡氏和江明辉殷切打招呼,依依惜别。

    江明辉眼望着清哑背影,口中问道:“蔡姐姐走了?”

    蔡氏笑道:“走了。到街上再转转,买些东西,赶早回去。”

    说着这话,脚下却生了根一样,动也不动。

    江明辉丝毫不觉,又道:“蔡姐姐哪天回娘家,去我家坐坐。”

    蔡氏就等这句,因笑道:“昨天才回去的呢。还见了你娘。”

    见江明辉不以为意,主动压低声音解释道:“是我家小姑——”只这一句,就引得江明辉竖起耳朵听下文——“我公婆舍不得她嫁远了,就在我们村帮她定了一门亲——”江明辉心中一沉,难受万分——“谁晓得那小子不是个东西,跟我们村一个女娃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把人家肚子都弄大了。你说我们气不气?”

    当着蔡氏,江明辉不禁羞红了脸,道:“真不知廉耻!”

    蔡氏道:“可不是这话!我公公婆婆气得吃不下饭,就把亲退了。”

    江明辉顿觉云开雾散,喜道:“就该这样。”

    蔡氏道:“我家小姑人长得好,能织会绣,家务活也是一把好手。还怕嫁不出去!”往少年跟前凑近些,神秘道:“我就想把她说给大头菜,所以回家跟我娘商量。”

    江明辉大惊失色,颤声问道:“可……可定了?”

    喜欢本书的朋友,别忘了收藏推荐哦,帮原野冲新书榜,拜托!

第15章 相亲(2)

    蔡氏沮丧道:“我娘是一万个情愿。可是我公婆不情愿!”

    江明辉松了口气,心想情愿才怪呢。

    都是隔壁邻居,大头菜什么人物,他比谁都清楚。

    他既不好安慰蔡氏,也不能说郭家有眼无珠,遂含糊道:“姻缘天定,蔡姐姐别心急。大头菜的好事在后头呢。”

    这一会工夫,他心情上上下下、大起大落,很够受。

    蔡氏叹道:“谁让大头菜不如你出息呢。要是能跟你一样出息,又长这么俊,我公婆就肯定愿意了。那天碰见你娘,问你可定了亲。你娘说你脾气古怪,相看了许多闺女,没一个相中的……”

    正说到这,吴氏在外喊道:“老大媳妇,等你呢!”

    她气极了这婆娘,连个话也不会说。

    要说两个儿媳,她并不偏心哪一个。

    老二媳妇虽然贤惠知礼,老大媳妇也不是没有长处。

    庄户人家,家长里短过日子,免不了和人产生争上争下的纠纷。蔡氏能拉得下脸,骂也骂得,闹也闹得,有时候还就要她这样的人出头,人家才怕。

    比如这次张福田李红枣的事,他们老的虽然也有主意和手段处理,但若不是蔡氏出头痛骂了一顿,她还真咽不下那口气。

    再比如眼前这事,她端着架子装矜持,可不得蔡氏出面。

    然人无完人,蔡氏嘴厉害,说起话来也没个准,什么“要是能跟你一样出息,又长这么俊,我公婆就肯定愿意了。”这不是告诉人家他们有心来攀亲嘛,丢死人了!

    那蔡氏还不知婆婆生气了,还在卖力地跟江明辉套话呢:“……明辉兄弟,你是不是相中了什么人了?这镇上姑娘多,别是看中了谁家闺女了吧?”

    耳听得婆婆在外叫,忙回道:“就来了。”

    心想还没说完呢,不把话说透了,这小子不开窍怎么办。

    那江明辉听了她前面的话,果然触动心肠,神游天外。

    蔡氏见他发呆,推了他一下,叫“明辉兄弟!明辉兄弟!”

    江明辉被推醒,忙问“蔡姐姐说什么?”

    蔡氏笑道:“你是不是已经在镇上相中了人?”

    那眼中**裸流露好奇,对少年心事无限热衷。

    江明辉脸又红了,慌忙摇头道:“没有,没有。”

    蔡氏道:“有可别瞒着。你成亲,我也是要去吃酒的。”

    江明辉年轻面嫩,被她逗得心慌意乱,羞道“蔡姐姐乱说。”

    这时,外面吴氏又喊“老大媳妇,你磨蹭什么呢?还不出来!”

    蔡氏方歉意地对江明辉道:“瞧我这张嘴,没个把门的,一说起闲话就忘了正事。明辉兄弟,我先走了。你忙啊!”

    说完急急忙忙跑出铺子去了。

    待她走得不见踪影了,江明辉才松了口气。

    他将刚才的事前前后后想了一遍,他又不笨,正如吴氏所料的,便有些明白蔡氏今日来意:怕是带小姑来相看他的,不禁又喜又忧。

    喜的是这事正合他心意,来得正好。

    忧的是清哑态度不明,不知前景如何。

    至于吴氏婆媳,他倒未担心,若是对他不满意,蔡氏也不会说那些话试探于他了。

    接下来怎么办呢?

    他蹙眉思索这事,连客人进铺子买东西也忘了招呼。

    想起蔡氏说的“我家小姑人长得好,能织会绣,家务活也是一把好手。还怕嫁不出去!”他心里便焦灼起来。

    不怪他这样想,哪个出色的少年男女不是被人赶着求的?

    像他自己,上门求亲的不知多少,他所以躲在镇上不肯回家。

    郭家姑娘这样的,以前定亲了自然无事,如今退亲了,只要郭家放出话来,上门求亲的还能少了!

    想罢,他再忍不住,匆匆去隔壁铺子,跟掌柜的打了声招呼,托他们夜里听着些这边动静。安排妥,回来后关上店门,一把锁挂上,竟往渡口搭船回家去了。

    再说蔡氏,出去后赶上婆婆,笑道:“娘,我来了。”

    那眼睛望着吴氏乱转,传达另一层意思:事成了!

    吴氏虽嫌她刚才话说得粗鄙露骨,好歹把事办成了,一颗心终于落下;况在大街上,清哑又在附近,便没有斥责她。

    一行人便继续在街上转悠,买了丝,又问棉花行情。

    清哑虽然一直不吭声,却尤其忙碌:买了许多纸笔、尺子、颜料不说,还买了几本书,把自己私房银子花光了,连郭大贵的也花了,吴氏还贴了好几两;绸缎铺子也要进去看半天,街边摆摊卖花布的,她也要驻足;甚至,她还进木器行,看纺车和织锦的机器。

    吴氏又肉疼又开心。

    肉疼闺女乱花银子,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

    开心闺女开心,她求之不得。

    然闺女一向乖巧,她不敢说她,怕她多心,只得咬牙认了。

    看看日头高了,前面正好有卖汤包的,便带他们去吃包子。

    叫了两笼汤包,放了一笼在清哑和郭巧面前,另一笼大家分。

    清哑心知娘舍不得,有些歉意。要不是她把饼都送人了,他们就能吃饼了。以前郭家人来镇上,都要带些饼卖钱贴补花费。今天不但饼没卖到钱,又没留几个当干粮,娘当然心疼了。这会子要她额外花钱买包子,怕是不可能。

    她用手扯扯郭大贵衣袖,示意他再去要两笼包子来。

    郭大贵果然去拿了来,笑对吴氏道:“我来给钱。”

    吴氏见一双儿女这样,又贴心又生气,道:“你钱从天上掉下来的?”

    郭大贵和清哑对视一眼,呵呵笑道:“娘吃吧。”

    买都买来了,不吃也辜负儿女的心,吴氏便吃了起来。

    蔡氏更是眉开眼笑,大口吃起来。

    清哑将郭巧揽在怀里,用筷子将汤包戳开一个小口,轻轻吹得不烫了,才示意郭巧道:“吸。”郭巧便将包子汤吸了喝了。清哑又搛了里面馅儿喂她。再将包子皮分成几份,一一搛了喂她。

    喂了一个,又去吹第二个。

    郭巧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靠在清哑怀里,小嘴儿嚼得十分欢畅。

    吴氏见她姑侄脸碰脸,看着是温馨,可清哑一口还没吃呢。

    再看蔡氏,这一会工夫,已经四五个包子下肚了。

    她便沉脸道:“老大媳妇,别顾着自己吃,喂你侄女一口。清哑一个还没吃呢。”

    蔡氏忙道:“嗳,晓得了。巧儿过来,大娘喂你。”

    郭巧便挪到她跟前。

    清哑见如此,便自己吃了起来。

    蔡氏搛了一个包子,随便吹了两下,就送到郭巧嘴边。

    郭巧以为不烫了,一口咬下去,还顺便用力一吸。顿时烫得哭叫一声,张着小嘴,汤汁顺着下巴全流到胸前衣襟上去了,形容十分狼狈。

    吴氏气极了,喊道:“你也养了两个儿子,怎么带娃的?她这么点大人,那小嘴肉多嫩,你当跟你一样皮糙肉厚啊!”

    蔡氏忙扯出帕子帮郭巧擦拭,一边讪讪道:“媳妇粗手大脚惯了的……”

    吴氏一想可不是吗,这婆娘生就这副性子,粗手大脚惯了,并不是对侄女不上心,倒是她刚才多嘴多事了。

    因见旁边桌上人都看过来,她便压下火气。

    清哑早扯过郭巧,帮她擦泪,又轻声哄道:“别哭。”

    重新吹了包子,姑侄两个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起来。

    吴氏见闺女对大嫂既不责怪,也无怨意,安安静静的,有些恍惚:清哑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呢!

    先前她以为她是被张福田和李红枣气的,所以不愿开口说话;可是今天买古琴、买扇子、买书,这都是她的清哑绝不会做的事!

    想到阴凄凄月光下,那逐渐被水淹没的头顶,她打了个寒噤,握住筷子的手忽然攥紧了,心中一片冰冷,害怕得浑身颤抖。

    “清哑,你想不想吃炸豆腐?”她干涩地问道。

    清哑抬眼,看着她目露询问之色。

    “那年,娘带你来镇上,买了刘四家的炸豆腐给你吃。你可喜欢吃了。还买了半斤带回去给你爹呢,用那个下酒最好了。他家的蘸料做的最地道。”她提点她。

    清哑便想起来了。

    那是小镇的小吃,将长了霉丝的霉豆腐用油炸了,蘸着调料吃,又臭又香又酥软,味道特别浓郁,十分地道。

    她眼露欣喜之色,点点头。

    郭大贵忙道:“真的?那我可要尝尝。”

    吴氏不自然地笑了下,道:“娘年纪大了,忘了刘四的摊子在哪了。”

    清哑抬起头,四下一打量,用手一指北面,“那边。大槐树。”

    吴氏激动道:“是……是那边。待会咱们就去吃。”

    郭巧听了展开笑脸,腮颊上还挂着一滴泪。

    蔡氏看着吴氏心想,为了小姑,婆婆今儿真舍得,亏得她跟来了,才有得沾光。

    她没再吃了,喊伙计拿纸来,把面前包子都包了起来。

    “带给勤娃子和俭儿吃。”她边包边笑道。

    “亏你还记得有两儿子!”吴氏没好气道。

    “怎么能忘呢!要是不带些吃的回去,他们还不要闹翻天。早上没带他们来,勤娃子气得不得了呢。”蔡氏道。

    吴氏把自己面前吃剩下的推过去,道:“我吃饱了。把这也包了装起来。放在篮子里,别用东西压坏了,汤要流出来的。”

    蔡氏忙又推了回去,道:“娘也没吃几个,哪就饱了。娘自己吃吧。勤娃子他们有这些够了。小娃子,那嘴就是无底洞,要是敞开了让他们吃,多少吃不完。不能惯了他们。”

    清哑闻言看了大嫂一眼,很快又收回目光。

    最后,吴氏又吃了两个包子,剩下的才包起来了。

    待去大槐树下刘四的摊子买了炸豆腐,几人才返回渡口。

    上了乌篷船,郭家兄弟全力摇浆,归家而去。

    一路无话,暮色朦胧的时候,才到郭家门前。

    下船上岸,郭守业一看老婆子脸色,便知事成了。

    当下,将买的东西搬进屋,阮氏便摆了晚饭出来,招呼吃饭。

    饭后,阮氏收拾了桌子,清哑去收拾整理买来的东西。

    堂中,只他父子婆媳坐在桌前。

    因小娃儿也不在跟前,郭守业且不问他们去的这一日情形,先对老婆子说了村里发生的一桩事:就是李红枣在那富商来接她的时候,被人发现跟张福田在一处。那富商大怒,要回给李家的银子,甩袖走了。然后,李红枣就这么住到张家去了。

    肥肥的一章,呼唤朋友们:若还看得过眼就收藏吧,追文的朋友千万帮原野投个推荐票,新书好需要好需要的……

第16章 续琴

    “红枣傻了吧,放着有钱人不嫁,张福田那小子害得她这样,还要嫁给他?张老头骂的她婊*子都不如,还让她进门?”蔡氏不可思议道。

    “你才傻了呢。有钱怎么了,当人家妾是好做的?还不是要看正房脸色。没想到红枣那丫头还有这决心和志气!”吴氏很敬佩红枣。

    “唉,他们还是结亲了。”郭大全叹道。

    “哼,结亲?结仇还差不多!”吴氏冷笑一声。

    李红枣嫁了张福田又怎么样?

    张老汉拒不承认红枣肚里的娃是张家的种,逼得她打了胎;张福田抛弃红枣,不承认自己做过的丑事;张李两家大闹几场,互相揭底痛骂,她就不信两家还能恢复如常,将来能把日子过好了!

    “好了,别管旁人的事。”郭守业呵斥一声,转向吴氏问,“那江家儿子怎么样?”

    吴氏脸上便露出笑容来,点头道:“确实不错。”

    只一句,蔡氏便心痒痒的,坐不住板凳了。

    她笑道:“媳妇还能哄娘和爹。这可是小姑一辈子的事。”

    吴氏瞅了她一眼,知她显摆自己功劳,也不点破。

    因告诉郭守业道:“那娃儿又和气又懂礼。见了大媳妇就喊‘姐姐’,又喊我‘婶子’,连巧儿也没忘记给个笑脸呢。到底念过书的,就是不一样。人也生的好,白白净净、斯斯文文的,跟咱大贵一般高。比张福田强不知多少。我看了就想,亏得清哑退了亲……”

    郭大全虽也去了,这话也是才听见,路上当着清哑没好问的。

    因此,他兄弟都开心地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