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洪荒之榕植万界-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清道人此时也终于是忍不住开口大笑了:“哈哈哈~,不过是于法则构架及气运之道略胜那准提接引二人罢了!吾想,若是师弟遇上了这样的大好机会也不会错过的。”
当年圣人时代来临之时,太清道人将先天道德经的‘道德’概念注入人族灵魂之中得以立下人教继鸿钧、女娲之后成为洪荒第三个圣人,之后他便点化了元始天尊及通天教主分别立下阐教、截教得以成圣。
难道当时太清道人没有想过让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都加入人教来个一教三圣吗?答案当然是,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是未能成行。
当年太清道人立下人教前往昆仑山欲要将元始天尊及通天教主纳入人教共享人族气运及教化功德之时,便有感天地法则不许可一教多圣的限制。
何也?圣人修为权能之强使得教派与圣人之间的关系永远是教派适应圣人,而不是圣人适应教派!
可做如此比方:一个教派便如一个玻璃瓶,一位圣人因其特性便如一个体型永远契合瓶身的球体。当太清道人立教之时便相当于在球体外铸就了契合一个玻璃瓶,而正因为玻璃瓶中已经有了太清道人这个永远完全契合玻璃瓶大小的球体,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一旦被纳入其中便被‘玻璃瓶’限制永远无法成圣了。
所以当年太清道人只能是让元始天尊及通天教主自创阐教、截教成圣而不是加入人教。
而一门双圣的西方教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例子,当年准提接引两人也是创立西方教欲要成圣,但是最后其实是联手许下了四十八大宏愿才借得功德在天道鸿钧的天道权能加持之下‘共同’勉强成圣的。
这样成就一门双圣的特例就相当于两个小球在玻璃瓶中变大,玻璃瓶在人力外表层贴膜的影响做到了不崩裂。
而现今西方教化大小乘就如同太清道人的例子,因为‘大乘佛教’瓶子之中已经放下了接引,所以准提就必须自己进入‘小乘佛教’瓶子,非要进‘大乘佛教’瓶子就只会让‘大乘佛教’瓶子崩裂。
不同于太清道人及元始天尊的欢声笑语及对世界法则构架、气运之道的思考,观望着西方灵山盛会的如截教李道虚、阐教广成子、人教玄都**师及血海修罗王梵天等享受着一个势力权柄及气运供养的二代掌门更是是神色严肃在给西方二圣的分道扬镳下了定论。
他们作为享受过权柄威能及庞大气运供养的修士深刻的明白,权柄和气运对于一个修士的恐怖吸引力,权柄在手可调用海量资源供自身修炼所用令法力神通永远跟得上修为境界,气运供养令自身所谋所行无所不成、使悟道修心随时随地。
这两者正是顶端修士在问道之途上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缺一则极大的影响自身的修为精进。
现在的西方教一化大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不但将原西方教的灵山道场西天极乐世界、一切佛陀菩萨罗汉及统摄群佛、孕育果位的权柄都继承去了,又有了多宝道人转世释迦摩尼所创的足以成为西方盛世之基的大乘佛法和遍及西牛贺洲的诸僧众。
如此势力甚至已经完全不逊色于拥有着通天教主、东极长青道法体系及东极长青一脉的截教,其所能够提供的气运和资源简直恐怖至极,便是接引圣人境界的修炼也能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而小乘佛教呢?因其作为钳制释迦摩尼为主的大乘佛教有不利西方举动时的最后手段本就是事情发展到最为险恶境地时方才动用的。
所以不论是接引还是准提皆是打算让其在大乘佛教稳步发展阶段只作一个空壳,分化之时除了一个合乎世界法则的名头之外就只剩下了原先西方教的接引寂灭之法。
小乘佛教这样的气运资源和人间的各教下属分支的一般宗门相比也是有所不如,撑起一位准圣境修士的修炼都做不到。将自身业位寄托于这样的势力当中,准提除了气运倒灌其中维持小乘佛教的空壳而被拖累修炼之外什么都得不到。
当然若是准提可以从大乘佛教随意提取资源或无代价的获得佛果业位培养小乘佛教势力,那么准提进入小乘佛教也不算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
但是要知道准提业位的份属小乘佛教,那么其与大乘佛教便毫无关系了,准提一旦从大乘佛教提取资源或是获得佛果业位便会与大乘佛教结下因果,只要准提以同样价值之事物了结此因果或是将大乘佛教毁灭,那么这因果便会一直存在。
而诸天修士皆已经注意到的是随着世界本身的发展,洪荒的世界法则构架已经愈发的严密,甚至业位之类由后天灌注其中的法则都在此时有了制约准圣境的威能。
虽然目前准提借助圣人果位暂时性的屏蔽的洪荒因果大道类法则的影响,但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因果大道类法则威能足以制约圣境修为时。一旦因果爆发,便是准提也要为此向大乘佛教付出超乎想象的代价。
因此即便是不知晓圣人修炼进度的二代掌门人们也能够断定到日后准提与其他五圣之间的差距将会越变越大,甚至极有可能在一两个元会之内被东天妙土混元大罗金仙之境的东皇不二追上。
而对于修士来说,什么事物放在自身的第一位?自然是大道及修为!
准提虽然本来与接引有所差距,但是却因为西方教化大小乘之事失去了修为气运供养而与差距越来越大,甚至有可能在问道之途上后来者超越,这样的事情便是一般修士都无法接受的,可何况是成圣之后便矗立于洪荒顶端的圣人准提。
准提与接引数元会的兄弟情谊再好岂能抵得过未来无数时光中的怨气及这问道之途阻碍之仇?
第四百五十七章项羽失人心,刘邦万人助
在西方灵山的一番震惊诸天的大事完结之后,除了少数有心对抗西方佛法的修士之外,大部分的人皆是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人间的群雄逐鹿之中。
此刻的人间又是有所不同,包括关内之地的大秦疆土皆为起义军十八路诸侯所占据,而深受六国联盟栽培的项羽也是度过了自己命运之中的一劫,以破釜沉舟之豪雄之举率八千江东子弟及百万精锐于一些愚忠于秦朝而联合围剿起义军的三千万精锐秦军之中十进十出,彻底打垮了那些在嬴政退避大秦冥土之后不甘于秦朝丢掉人间主宰位的秦将官僚。
此战之后的项羽不但借此以万民愿力及人道意志加持凝聚出‘西楚霸王’的大罗业位晋入了大罗金仙之境,更是威慑起义诸军差点成为了所有势力都认可的新皇帝。
为何差点?因为在剩下两千万秦军被打垮投降之后项羽选择将这整整两千万秦军全部斩杀抽取血液以求将来自血海修罗教的‘血海不灭魔躯’神通修炼至大乘境界。
如此不将人命放在眼中的行为简直暴戾任性至极,没有半点仁慈爱人之意,也没有丝毫人族帝皇的王道之风。
此刻的项羽虽然仍旧有着天下一等一的英雄霸主气魄,有着不输先天神灵的资质,有着人族顶层的修为,但却瞬间失去了人道意志的完全青睐及起义军诸军人族首领的认可。
没有人会选择一位为了修炼神通而杀死整整两千万人的人作为人族皇帝,即便这两千万人是投降后的敌人,这样的后果实在是太可怕。
而这件事情对于人族内部的影响是支持六国联盟的诸天势力不曾知晓的,只是见到项羽修为进步及对于起义军的明面控制力增强,身居天界又不是人族跟脚的他们并不清楚太清道人为人族注入的‘道德’概念及诸子百家阐述发祥的‘道义礼法’概念对每一个人族那种深入灵魂的影响。
在他们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包括被项羽立为楚怀王作为起义军名义首领的熊心在内的起义军大部分高层当即决定反对并阻挠项羽成为人族新皇帝,要为人族挑选出一位行仁圣之道的新皇。
在一番挑选之后他们最终将目光放在看有着赤龙之相又似乎有着截教支持的汉王刘邦身上,刘邦的确是起义军之中有勇气并有可能作为项羽敌人的存在了。于是为了刘邦能够成长起来,起义军内部高层决定要帮扶汉军并当即做下了大量的谋划。
在项羽还在征战四方并尝试着前往北俱芦洲与与其同列的人族天骄匈奴老上一战之时,起义军中的汉军开始暗中得到大量的资源兵力及人才支持极速的成长了起来。
当项羽在北俱芦洲率八千江东子弟及八百万精锐将匈奴老上所率的一千万精锐狼骑打垮回师之时,刘邦汉军已经暗中扩张到了三千五百万精锐之师的境地。
而当回师之后的项羽终于决定要将起义军彻底收服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之时,名义首领楚怀王熊心为了支持刘邦又是拼了性命不要的在起义军诸军首领面前立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誓约。
秦朝是在截教及幽冥界势力支持下完成一统天下大业的信息众所周知,而目前的关中秦军依旧受大秦冥土的始皇帝控制亦是被起义军高层知晓,熊心便是要赌心怀天下苍生的嬴政在得知了如今的人间格局之时一定会选择让有着截教支持又有仁心的刘邦率先进入关中。
熊心的决断虽然带着赌性,但是无疑是十分正确的,靠着截教支持方才拉起队伍的刘邦一直都在李道虚的视线之中,其征伐扩张乃至交际行为都有着截教一大帮英才为其谋划,当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誓约定下之后,关内的秦军便得到了嬴政的指令:“阻击项羽军入关,引刘邦军入关。”
虽然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及八百万精锐之时便是一般准圣说杀也杀了,但是关内秦军加上函谷关等天下雄关也不是可以小觑的对手,项羽率军与初期未曾疲惫的关内秦军在战力上对比也就五五开,项羽军被一座座雄关所阻,向关中行军的步伐艰难至极。
而刘邦的汉军在秦军特意的领路及张良的谋划之下则是从特意打开的山岭阵法结界缺口翻山越岭没有经过任何的战斗便进入了关中,一切都宛若游行一般。
刘邦进入关中之后更是直接被李道虚开挂,关中秦人无一不顺从嬴政近乎‘刘邦即吾之皇帝位继承者’的命令之下向刘邦表示臣服,刘邦甚至未曾到达咸阳变成为了关中所有人唯一认可的王者。
当然,刘邦在进入咸阳知乎向始皇帝嬴政及关中之民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当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嬴政满意之下又让扶苏之子子婴将作为人间法网控制核心的和氏璧交给了刘邦作为自己给后世帝王的最后一份礼物。
虽然本身修为都未曾进入仙境,但是刘邦得了法网控制核心的和氏璧和依旧处于法网覆盖之下的关中地区后瞬间便在由关中地区法网加持下拥有了准圣境的法力神通,而由李道虚特意打造的后天灵宝:帝道之剑‘赤霄’因此解开最后一层封印更是为刘邦提供了最适合的剑道神通之后彻底让其拥有了比拟项羽的战力。
当年李道虚制造这赤霄剑时便考虑到了项羽这人间bug战力及刘邦修炼白痴的因素,特地创出了一套看似堂皇古拙的实则傻瓜式的‘赤霄剑道’封印于其中,使刘邦可以在关中法网加持的情况下施展出来抗衡项羽令楚汉争雄关键的楚河汉界得以出现。
李道虚针对性谋划是完全成功的,在项羽打进丰镐之时设下鸿门宴之时,刘邦携和氏璧及赤霄剑前往,不但以‘赤霄剑道’与项羽战平得以脱身更是令项羽不得不认可了刘邦关中王的地位,立下了楚河汉界之约。
第四百五十八章楚河汉界,范增之争
鸿门宴一役,已经修至大罗金仙境圆满的项羽手持天都盘龙破阵戟施展自创的仙武合一神通霸王戟法抬手之间便凝聚出堪比三山五岳之重的巨力,发挥出完全不逊色准圣境修士的战力。
但是面对有法网加持、赤霄剑在手的刘邦却终究不能占到上风,即便之后以两千万精锐秦军血液修成的大成血道神通“血海不灭魔躯”硬抗赤霄剑气也无法在近身中将李道虚所创长于守御的赤霄剑道破开。
项羽刘邦两人整整大战九天九夜,虽然项羽在熟悉赤霄剑道之后略微占据上风,但终究不能分出胜负将刘邦击杀。眼见僵持不下及战斗对已被视为自己固有疆土的损害,项羽终于决定停战。
因为出生以来的顺风顺水及所有人不断的肯定,项羽早已深信不疑的将人族皇帝位当做自己的必得之物。
所以,此刻刘邦已经能够与项羽战平,但是项羽依旧没有将刘邦放在眼中,只是认为刘邦巧借‘和氏璧、赤霄剑’等外物之力方才与他一战,不论如何已经没有了更进一步的潜力,于还会不断进步乃至如同始皇帝一般达到准圣境圆满的他而言,只能算是一块绊脚石,在晋入准圣之后随时能够除去。
再者,因为刘邦抢先进入关中,项羽本就打算履行之前与起义军众首领一起立下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誓约让其在关中做个效忠大楚王朝的汉王。只是因为谋士范增的谋算及劝说才设下这鸿门宴打算除去可能对其有些许威胁的刘邦。
现在既然他与已经刘邦一战即便不能将其击杀也算是对范增的谋划有了个交代,不至于寒了大臣的心。
不过与项羽的略带惫懒的心思不同,当刘邦借助法网威能及赤霄剑与项羽大战九天九夜之后,除了窃喜和自豪之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如何借这鸿门宴一事获取更多的利益之上。
他首先针对项羽自负至极的性格及已经传遍天下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誓约,用略微嘲讽语言逼的项羽应下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协约。
随后又以项羽设下鸿门宴威胁其生命安全的行为,以尊项羽为西楚霸王的代价让项羽应下了双方停战、修生养息以利生民的约定以供双方发展生息。
项羽心高气傲又因为鸿门宴之事心有亏欠,想着‘十年之内修炼至准圣境界,再以一力破万法将今日以言语激我的刘邦及其势力全部毁灭’就漫不经心的答应了下来。
这鸿门宴一役竟然是变作了刘邦项羽尽皆满意的一次以武会友,刘邦得了实质的利益及壮大自己的时间,项羽享受到了战斗的乐趣及名义上的尊位,双方最后饮宴欢歌而散。
唯有西楚政权因项羽叔父项梁关系被被项羽尊位‘亚父’的谋士范增因为项羽没有动用率八千江东子弟及八百万精锐将孤身前来的刘邦围杀而气急,甚至因此在刘邦离去后当着项羽之面拔剑斩碎了刘邦所献玉斗并呵斥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一直自诩霸者的项羽怎么会在刘邦孤身前来应战的情况下做下率八千江东子弟及八百万精锐以多战少的行径,当即因为范增之言而动了怒气,但最后还是碍于死去叔父项梁的情面没有将怒气显露只是笑道:“亚父多虑了,刘邦不过是一草莽混混,没有什么可以令人瞩目的长处,只是借着几样外物可堪与孤一战,待孤数年晋入准圣之境,反掌可以杀之尔。”
范增面容冷漠,反驳道:“老朽曾向项王进言曰:‘吾令人望刘邦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项王为何不将此言放于心中?
那刘邦身无大智大能,然自草莽中起及今日占有天下半壁江山,其势何其之猛也?难道项王能够视而不见?今日项王却是纵虎归山当真太过自负也!”
范增的反驳使得项羽当真怒了,也是争辩道:“那刘邦比之凡俗众生却是有些气运,可以从草莽之中达至今日权位,然而那便能够与孤相比?天下皆知,孤诞之辰,有通天黑龙负三山五岳逆万古长河攀上祖山昆仑而盘踞其上,如此之气象如何不能做那皇帝位?
而刘邦降生之日又有何异象?不谈诸天修士、天下苍生,便是他那沛县子弟兵都不曾有闻,此者如何能与孤相比,不过为王前驱作孤之踏脚石尔!”
项羽此言一出便有盘绕其身的通天黑龙气象显化发出震荡空间的龙吟声,王霸之气四溢散去瞬间将鸿门宴中的所有还未真正意识到天下大势的楚军将士慑服,将士谋臣在此刻都是不由得热血沸腾,眼带崇敬的望着项羽喝道:“霸王万岁!霸王无敌!霸王万岁!霸王无敌。。。。。。。”
此时唯有精通纵横之道及气运之道的范增没有因为项羽的王霸之气而慑服,冷眼的看着这鸿门宴之上已经陷入狂热状态的楚军及四向旋转享受着欢呼的项羽,心中满是‘天意造化使西楚不得成功’的喃喃及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寒冷。
当楚军欢呼声停下,项羽转向自己眼中带着‘亚父你看,所有人都相信我才是皇帝位的唯一人选,是你多虑了’的莫名得意时,范增中于是忍不住心中的冲动,发出最后一次欲要点醒项羽的呵斥。
:“项王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今日不用吾谋,昔虽七十余战,未尝败北,然一朝失势必为身死国亡者也。”
然而如此‘热闹’情况之下,范增这样的发言无疑于在打项羽的脸、在否决所有楚军将士官僚的判断,除了让所有人都疏离乃至仇视他之外没有起到任何的点醒项羽或楚军的作用。
反而包括项羽在内的所有人都在冷漠的看着他,就像是在看一个陌生人或者在看一个疯子,范增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干涩而又冰冷了。
第四百五十九章范增失心气,释迦来碧游
在这种死寂的气氛之中,位于主位上的项羽冷脸沉默了片刻后终于是开口道:“亚父既然如此不看好孤的王图霸业,孤也不想再勉强亚父为孤出谋划策了,叔父曾经希望能够与亚父一同在会稽养老,那亚父以后便住到会稽去吧!”
虽然自加入西楚政权至今不过是将近五年时光,然而一直被项羽称作‘亚父’的范增当真是对项羽有了父子之情,甚至因此不顾寿命及因果的经常为项羽测天机、望龙气、谋权势,也一直以为能够帮助项羽登上人族皇帝位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可是今日如何?他先是不被信任!又是被要求养老!他的心就像是被挖出来浸到苦胆水中一般,寒了!原来他在自以为是的情谊是这般的薄弱,原来他自以为是的智谋和努力在项羽看来不过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心神震荡之下,范增感觉自己就像是抽去了脊骨一般有些撑不住自己的重量了,过了几息时间有些恢复的范增用右手摸了摸自己满是汗液的发热额头,望向坐于上方铁王座的项羽,跪倒在地行拜礼后用极其虚弱的声音应道:“臣谨遵项王旨意!”
项羽尚未从之前范增近乎辱骂及诅咒一般的言语中出来,即便看见了范增这种似乎寒心了的举动也没有丝毫的反应,只是冷漠的向外面的士卒发令道:“来人,扶亚父回会稽。”
应着项羽的命令,从账外走进两位神色冷漠的士卒来到仍跪倒在地向项羽行拜礼的范增两边架起范增便望外走。
在离开大帐之时他环顾左右发现这楚军大帐中的所有人望着他的眼神之中竟皆是含着幸灾乐祸的笑意及视若无睹的冷漠,范增彻底失了心气,即便有两位士卒驾着他的左右手扶起行走依旧无法正起自己已经佝偻了的背部。
他回头望了一眼即将因帷幄落下而不可再见的大帐内部及铁王座上的项羽,脑海之中这五年加入西楚政权的所有场景画面都瞬间闪过,他发现除了失望、悲痛之外竟是已无其他,就连当年项梁说要与自己一同在会稽养老的言语都似乎在玩弄权术。
他一股悲愤和解脱猛地涌上喉腔,任由两边的士卒驾着自己离开,只是疯了似的大笑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哈哈哈~~”
大帐之中项羽闭上双目,心中微微升起一股悔意与寒意夹杂的情绪,但随后便是压下,抬手止住将士谋臣的发言,从铁王座上起身道:“既然今日与那刘邦定下楚河汉界之约,便多让那厮多享受几年荣华,汝等随孤回师许都,待到了来日孤晋入准圣之境再来取刘邦小儿的性命!”
大帐之中百位将士谋臣尽皆拜倒在地,狂热的应道:“项王英明,吾等谨遵项王之命!”
在金鳌岛碧游宫大殿之中,跌坐于云床之上的李道虚和释迦摩尼看着面前映显这鸿门宴影响的圆光术皆是不由得摇头。
李道虚毫不隐瞒自己立场的直接叹道:“秦失其鹿,豪杰竞逐,项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范增之谋不用。假令项羽斩刘邦于鸿门,都咸阳以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矣。如今其自谓霸王之业已定,都彭城,还故乡,此皆溺于世俗儿女之情。惟其知盛而不知其衰,此所以亡耳。”
释迦摩尼这次碧游宫之行本就是断定李道虚支持的刘邦将会继嬴政之后建立大汉王朝,因此特意为‘白马驮经、佛法东传’之时而来,所以听到李道虚的感叹却是应道:“道兄所言不实,贫僧只见,这项羽有先天如神之资及人、阐、修罗、西方四大教之支持,本当横扫人间登皇帝位,只是因道兄所谋方才有这身死国灭之劫。”
李道虚转头带着些许回忆和惊异的望向释迦摩尼,当年因为大道殊途及近乎分家的矛盾之故,多宝道人从来不曾有夸奖他或者是认可他的话语,没有想到化作释迦摩尼之后的今日却是能够为了大乘佛教说出这种近乎谄媚的话,也许真的是斩断了过去?。
不过李道虚却是清楚这‘白马驮经、佛法东传’虽然是不可更改的大势,但终究事关重大,不能因为释迦摩尼的一句谄媚之言而轻易的应下,笑道。
:“释迦道友却是说笑了,这汉兴而化天下之民同为汉人,乃是人道法则所纂亦是天道大势所驱,吾之所为无非是顺应潮流大势作一顺水推舟之人尔,哪有道友所言的通天之智。”
释迦摩尼因为李道虚质疑佛道有别的道友之称不由得有些皱眉,但最后还是忍下,不再尝试培养里李道虚的好感,开门见山的说道:“贫僧此番碧游宫之行,乃是断定大汉将兴,欲与道兄结一个善因,还望道兄能够应下。”
李道虚见到释迦摩尼明显严肃起来的神色,知晓其已经明白了自己绝对坚定的意志不再尝试培养好感而是要和自己定下一个‘同意白马驮经、佛法东传’的合理交易条件,却是没有如同释迦摩尼一般进入状态,‘略显得有些担忧’的叹道:“释迦道友欲要与吾结善因,吾本应当即应下,只是这大汉终究还未一统天下,怕是有负释迦道友之意,还是请释迦道友在大汉王朝建立之后再来吧!”
李道虚就是要再胡搅蛮缠一番表明自己一定是要狮子大开口的意图,他现在在‘白马驮经、佛法东传之事上就是唯一的卖方市场,释迦摩尼想着用过去的师兄弟情谊或是未来的空头支票就想要一个合理的价格,这怎么可能?
李道虚的反应令释迦摩尼有些震惊,他是因为知晓李道虚是明知进退、行事公正的人,方才怀着公平交易的心思亲自前来碧游宫来探讨这‘白马驮经、佛法东传’之事。
第四百六十章佛法东传定下,道虚唯一要求
释迦摩尼的脸色当即冷了下来,不过最终思及‘白马驮经、佛法东传’的重要性再度忍下李道虚挟着狮子大开口之意的胡搅蛮缠,回答道:“既然贫僧亲身前来与道兄一晤自然是作了准备的,道兄无须如此多虑,只要能够在今日与贫僧达成协定便可。”
释迦摩尼在此刻如此忍耐也是有原因的,大乘佛教虽然才刚刚创立但在太清道人的算计之下已然树下道敌‘小乘佛教’,其当务之急便是要为佛法传承及西方生灵立下大功勋以保证自己佛教之首的地位,抹除准提佛母产生不该有的想法的任何可能性。
而在释迦摩尼遍观大千十方、推演现在未来却也只能找到‘白马驮经、佛法东传’这一件足以巩固大乘佛教地位气运的大功勋,为了以防与大乘佛教分道扬镳的准提佛母为了自身修为与玄门定下不顾佛法东传大局的协定,释迦摩尼也只能是在承受范围内尽量满足李道虚的要求,尽早定下这件大功勋的归属。
李道虚也是听出了释迦摩尼话中只求早日定下‘白马驮经、佛法东传’之时的意思,点点头进入谈判状态,说道:“大汉初四帝当继大秦之法而融黄老之学以修生养民,这些年月乃是人族恢复元气、奠定盛世之基的大好时光,必得一以贯之方可,释迦道友当约束西方大小乘佛教不可有所动作。”
在李道虚讲话的时刻,释迦摩尼也在心中暗暗以自创的《因果善恶业报经》依言推演汉初四帝时期的人族发展,过了片刻释迦摩尼却是开口说道:“道兄此言虽然为人族行方便,却是于大乘佛教大不利,大汉第五帝时便是人族盛世,其中有作为百家争鸣终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若那时佛法东传怕是再难有佛法出头之日,恕贫僧无法应下。”
李道虚面对释迦摩尼算出了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没有太多的惊异,只是笑道:“世人皆言吾东极长青有目见未来之能,吾看佛教释迦道友也是不逊色分毫啊!释迦道友不愿在汉第五帝时东传佛法,吾也不是不可以同意,只是。。。。。。。”
释迦摩尼知道这李道虚是要自己主动提出能够满足他的条件,此情此景再连上了多宝道人的记忆,明明已经封印了多宝道人的所有情感,心中竟还是有种难以抑制的屈辱感产生,使得手中所捏的禅定印都不禁有些僵硬。
在李道虚似笑非笑的目光之下,释迦摩尼不敢有所显露丝毫缺陷,当即以大局为重以《般若经》中一法门镇压心中一切有情有欲之念进入绝对冷静的状态:“截教向来势大,然也因此常为人阐诸教所针对,若是道兄愿意让‘白马驮经,佛法东传’之事玉成于汉第四帝,贫僧愿代大乘佛教定下下下量劫与截教之盟约。”
李道虚猛然转头看向释迦摩尼,目光如电,心中冷哼发出一声冷哼。
他原以为释迦摩尼已经放下了讨便宜的心思,没有想到竟然打得这样的‘好主意’。
因为天道鸿钧的许诺,几乎继承了西方教全部的大乘佛教在下一个量劫可以大兴,但是因为太清道人谋算之故已经是失去了‘势大难制’的可能性,所以便想着借助与截教同盟之法在下下量劫也能够保持住气运地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