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随身带着洞天仙境-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巨大牺牲的印度却并未如约获得独立。为了平抚印度人民的不满情绪,1931年,英国政府仿照凯旋门的风格建造了这座印度门。
以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帮英国打仗的印度士兵。新德里印度门印度门顶端横梁上方用大字镌刻着国家的名字:“”。下面镌刻三行英文铭文,显示这座建筑物是为纪念在一战和菲律宾作战中牺牲的。
在当时作为英殖民地的印度士兵而建的。把纪念为外国殖民者作战而牺牲的本国士兵的建筑做为国门的标志,雪落有些不解。当然这是一座史建筑物被转用了,独立建国后在下方又建了一座无名战士纪念碑。
新德里印度门印度门门洞的下方是无名战士纪念碑。用黑色大理石制成的,上面倒竖着一支步枪的模型,枪托顶着一个头盔。碑的侧面有两个金色的文字“”,意即不朽的士兵。在纪念碑的后方伫立着印度三军军旗。
在纪念碑的一侧有头戴“红色大公鸡冠”军帽的印度士兵持枪值岗。新德里印度门印度门印度门附近追着游客售卖纪念品的小商贩,皮肤黑黝黝的。真跟非洲人有一拼。
新德里印度门印度门一群穿着绿色校服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来参观印度门,这一群全是男孩子,休息的时候吹起四散的肥皂泡玩耍,一脸顽皮的样子。新德里印度门印度门小帅哥一枚,文静中带着些许羞涩。
新德里印度门印度门一回身,发现一位不知是来自龙国还是韩国的靓女,模样很像谢娜,抬手抓拍下来。看完印度门,雪落和柳静姝顺着公路往东步行去看旧堡。因晚上才到,所以留下更好看的红堡和贾马清真寺明天一起去看。
先去看些次要景点。看旧堡对于雪落和柳静姝这次印度之行有个特殊意义:就是开启了看城堡的序幕。殊不知印度的城堡太多了,特别是拉贾斯坦,几乎一城一个,看到后面直接审美疲劳。不过,话说回来,印度的很多城堡连同里面的王宫真心漂亮。
旧堡位于印度门东面约两公里的地方。从地图上看两地间距离不是很远,就没叫车,步行过去的。走出去没多远就望到了高处的城堡,但那段路走起来还是蛮远的,且路上尘土很大,走得有些辛苦。还是应当搭车去。
新德里旧堡旧堡一处有四百多年史的老王宫城堡。位于新德里印度门东南约2公里的地方。是古老之意,是堡,由于它比阿格拉的红堡史更悠久,故城“旧堡”。
旧堡是由阿富汗统治者舍尔沙在打败莫卧儿王朝第二任皇帝胡马雍夺取德里后于1538~1545年期间建成的。后来胡马雍夺回德里把这里做为他的居所,但仅仅六个月后因意外死在这里。从城堡外看旧堡高高的城墙。
有残破哦。或许因为皇帝死在了这里有些晦气,或许继任皇帝阿克巴把都城迁到了阿格拉,致使这里荒废了,总之,禁不住近500年的风雨侵蚀,城堡损毁得很严重,城墙的墙体与上面的装饰都缺损了很多,望上去,满目沧桑的感觉。
旧堡的入口。高高的城墙,马蹄形的门洞,典型的摩尔建筑风格。入口处有售票亭。门票100,相当10元人民币,做为一处几百年古迹的门票应当不算贵,但印度人只需掏5,这差距也忒大了。
与城堡外看到的破败景象相比,进入城堡后有种完全出乎顺势思维的感觉,眼前一亮:旧堡内的面积非常大,建筑不多,显得十分空旷。里面林木茂盛,绿草如毯,高高的棕榈树排列在主路两侧,像是在列队欢迎游客的到来。
成群的绿色鹦鹉高声鸣叫着在林间翻飞,很多拖着大尾巴的松树在树干与草地上跳来跳去,甚至跳到游人面前讨要吃的,许多当地人或在林间小路上散步,或坐在草甸上歇息……眼前这景色,颇有点让人感觉时空错乱。
不像是在参观一座早已被史废弃的凌乱古堡,而是进入了一座现代的城市大公园。在这里,如果有耐心的话,可以用镜头捕捉到很多很好的能反映德里的印度人休闲生活的一面,比如眼前坐在草地上的这一家人:夫妇二人,带着两个孩子两个女孩一个男孩。
围坐在一起。他们衣着朴实,表情平和,举止闲适,亲情浓郁。草地中有很多对情侣在卿卿雪落雪落。这边的手机党已经很盛行了,很少有拿相机的,都是举着手机左歪右歪地在拍照。这一对儿看上去很般,幸福写在脸上。
典型的德里这边年轻人的模样。你问雪落怎么看出来的:因为他们的肤色呀,印度的南方人或是拉贾斯坦那边靠近沙漠地区的人,肤色都黝黑黝黑的,德里这边人的肤色还算浅些。一脸优美的大胡子,不知算不算印度标准的帅哥形象。
不知是不是很受女孩子喜欢。他的女友此刻正端着手机蹲在对面瞄着他的大胡子。自拍中的情侣。自拍神器自拍杆还没有在这边兴起。他们也会偷拍别人。男人似乎在对眼儿偷瞄,女人在一边捂脸偷看。
很苗条的一对儿年轻人。印度女性,年轻人身材相貌大多好好,特别是学生,拖家带口后走形得厉害。这一对儿大尾巴松鼠在雪落身边的树干上相互追逐绕来绕去,貌似也在拍拖。城堡上方有很多苍鹰在盘旋飞翔,给古老的城堡带来了动感与活力。
一只绿色的大鹦鹉拖着长尾从雪落眼前飞过,落在旁边的建筑上。印度这边的绿鹦鹉很多,有如龙国的鸽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的。当地人早已见多不怪,就像龙国人看麻雀。残破的东城门胡马雍门。一座用城堡主人命名的城门。
有趣的是顶端的那两个小帽子模样的亭台。在雪落去到的印度、马来西亚,看到很多带有这种“小圆帽”的建筑,据说这种建筑风格叫“摩尔式”。有资料称:摩尔人来自北非,他们极为成功地创出混和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艺术风格的艺术制品。
喜欢为建筑加上马蹄形的拱门,或拱形的圆顶。他们还喜欢用亮丽釉彩的青花磁砖,以及阿拉伯文或者几何图形的装饰建筑。夕阳辉映下的德里旧堡,风韵尚存。昔日王宫,如今已是过眼云烟,处处残垣,满目苍夷。
修复过的城垛高高在上。如果时光能倒转数百年,昔日的守城将士站在高处凭栏临风,或可观风景,或可御强敌。忽而想起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那个名段:“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想当年这城楼下也有过战象嘶鸣,旌旗翻卷的真场景吧,只是城楼上少了咱羽扇纶巾智勇双全的诸葛亮。城墙上的红砂岩雕饰,给本来平淡无奇的石头墙体镶上了一道漂亮的装饰线。(未完待续。。)
第258章 不知何年
城墙上的望孔,用素色的石头摆出漂亮的几何图形。城门上方的露台,别具风格,有些残破。上方有只正在偷窥的石雕狮子。屋檐下的花饰岩雕,象缀着一圈儿倒挂铜铃。建筑物上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红砂岩雕饰,善用植物叶形做各种形状的拼花,简洁素雅。
新德里旧堡城堡上的拼花装饰,简洁,色彩对比分明,视觉冲击力很强。清真寺旧堡中现存的最大建筑,是座清真寺。查不到关于这座清真寺的详细资料,估计是当时王宫城堡御用的,所以才孤零零建在城堡内。
且随着城堡的弃用而荒废了里面空空荡荡,没有看到任何宗教设施、宗教人员及宗教活动,所以估计是座弃用的清真寺,现在只供参观。这座清真寺是整个旧堡遗存建筑中规模最大也是最出彩的。建筑的主体由红砂岩砌成。
红砂岩从外观看上去呈红砖色,质地也相仿,具有色泽好、结实、韧性好、可塑性好、易切割、易雕琢、防潮、吸收噪音等优点,在印度的一些古建筑中广泛使用。建筑的外观以砖红色做主基调,下部及墙面的装饰以白色的花纹与之相配。
红白对比色彩鲜明色调平衡,十分耐看。建筑的造型美观大方,从顶部到门框,再到墙壁,各种造型:方的、圆的、长方的、马蹄形的、三角形的……花样繁多,相互错落,搭配讲究,精雕细琢,建筑工艺极为精湛。
清真寺正门洞上方的拼花装饰;那个象露台的小窗口是用来透光透气的。四五百年前可木有电灯哦。木有电灯?那晚上的时光多难熬!清真寺门洞侧面用伊斯兰文字装饰的竖条图案。
据说,这也是摩尔建筑的特点之一。清真寺门洞侧面的白色大理石装饰,很漂亮的花饰图案。清真寺走进清真寺建筑内看到的场景,纵向望过去,一串马蹄形的门洞,透视感很强。抬头可以望到高高在上的圆圆的穹顶,都用红白两色的图案装饰。
除了建筑本身外,整个内部空空荡荡。清真寺建筑内墙上的神龛,像个封闭的门洞,可能是神职人员宣教的位置。建筑里面分割成数个连通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有一个穹顶和一个这样的神龛,每个神龛及周围的图案都不一样,很漂亮的说。
清真寺这个主神龛装潢得特别精美。石雕加拼花镶嵌。清真寺第两个神龛装潢得最简单,但突出了中间那块白色大理石的雕花石碑。清真寺每座神龛的正中都奉着这样一块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方碑,图案都不完全相同,或许是神位的等级差别所致。
清真寺半个穹顶如月,隐半朵莲花于内。清真寺穹顶四角的装饰,雕刻得非常精致美观。内的一座遗存建筑,模样像是个王宫,但里面也是什么物品都没有了。新德里旧堡八角楼过去是观象台,后来改为藏。
这座建筑有个很特殊的纪念意义,那就是莫卧儿王朝的第二个皇帝胡玛雍在这座建筑里的楼梯上不小心跌倒,然后不治身亡的。悲催的胡马雍,继承了其父莫卧儿王朝第一位皇帝巴布尔的印度领地并征服了古吉拉特邦后。
被比哈尔的统治者舍尔汗旧堡建造人击败,不得不逃亡波斯和阿富汗15年,好不容易重整旗鼓借助波斯兵打败了敌人占领了德里,恢复了莫卧儿王朝的统治,重新做了皇帝,没成想才乐了半年就滑跤摔死了。
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了。好在他有个好儿子印度史上赫赫有名的阿克巴大帝。新德里旧堡八角楼的外装潢。比起前面看到的那座清真寺简朴多了。新德里旧堡太阳花白色大理石镶嵌图。简洁明快的造形,红白鲜明的色彩搭配,凝视一下。
会有一种由心向外的跳跃发散感。看完旧堡后搭突突车回酒店,不知道为什么,这边的司机一听说雪落和柳静姝酒店的位置头都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不去,只好先打了一辆到康诺特广场,再从那里转车回酒店。
那酒店藏在一片小街巷之中,拿着名片都极难找到,突突车屁股冒着黑烟载着雪落和柳静姝在附近的兜来转去,问了好多路人指东指西的好不容易才找到,司机一脸的怨气。怪不得旧堡那边的司机都不拉这边的活,整个一“百慕大危险三角区”。
白天安排德里一日游,先后去了红堡、贾马清真寺、国王大道、总统府等景点。夜火车离开德里前往下一站阿姆利则。宿火车上。很早就起来了,第一晚的印度之宿,不习惯,加上窗外路上人声车声噪杂,完全睡不着。
酒店退房后存好行李,搭突突车前往今天的第一站红堡。车费一共150相当15人民币。印度的突突车有面对面的两排座。
新德里红堡红堡位于德里老城东部,背依亚穆纳河,正面西有昌德尼朝克大街又名“月光大道”直抵入口广场。附近有贾马清真寺、香料市场、月光集市、甘地陵和旧德里火车站等重要场所。
红堡长915米宽518米,因建筑材料使用了褐红色的红砂岩而得名。这里曾是莫卧儿王朝的皇宫,200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从阿格拉迁都德里后,以阿格拉堡为原型,自1638年至1648年,时10年建成。
这座城堡与昨天看到的旧堡一样,空城一座,建筑尚存,但里面的史文物全部荡然无存,比起后面陆续参观到的拉贾斯坦邦的几座土藩王的王宫相比,味同鸡肋。
雪落和柳静姝是上午去的,这里面西,逆光,加上有雾霾,远远望上去城堡虽然很壮观,但雾气茫茫。拍这个模样奇异的城楼最好下午,光线好。人多,环境也脏乱些。别看眼前地面上光熘熘的,那是雪落帮着清理了一下。
其实地面脏纸狗便便的很多,原图挂上去,雪落都觉得实在有碍观瞻,看不下去,于是帮着印度人民清理了一下。一早遇到很多印度学生成群结队来这里参观,眼前这拨从相貌上看貌似大学生,看见雪落端着相机。
死活拖着雪落要给他们拍一个合影。印度人很怪,很爱拖着外国人合影,热情地让你招架不住,遇到亲人返乡似的。奇怪的是,他们只求合影,并不要照片,这是为嘛?有种说法,被装入镜头有如被神灵眷顾。不知真假。
在他们眼中,雪落和柳静姝是神灵,还是相机镜头是神灵?雪落要做人,不要做神!遇到热情求拥照的感觉刚开始还真有点受宠若惊,后面慢慢就习惯了。遇到靓点的帅点的就不拒了,有时还主动招唿一下,给镜头充充电,要是遇到形象举止有些让人难过的就躲了。
时间也耗不起。这里的学生跟雪落和柳静姝国内一样,男、女生喜欢各自成群,各自编队,各自活动。这让雪落不由想起那种女性在印度不安全的传言。要说印度对妇女不尊重,据雪落等实地考察那还真是有些蒙冤。
其实对这个全民信教的国家整体而言,对妇女还是很尊重的有没有地位另说,雪落说不清,不但这一路雪落和柳静姝没有遇到,而且也没有看到有骚扰妇女的,至少女性大白天在街头走,甚至穿的大红大绿极为惹眼的那种,也没有感觉不安全。
或许,这是因为印度社会也在进步的结果,以前不这样。从消息中看,偏远农村问题较多。红堡入口处。准确的说,是红堡拉合尔门瓮城的入口,还不是红堡的主门。主门在瓮城里面。
从这里穿过城门后进入一个很小的内城,相当在国内看到的一些城市古城墙的瓮城。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即在主城门外修建一个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形成一个单独的大院落,周围是高耸的城墙,御敌时,可以“关门打狗”。
红堡入口的城门与城堡主城门形成90度角,也是一种防御性设计,可以防止敌人的战车、战马象及士兵进入瓮城后直接攻击主城门。看看眼前这红堡的城墙城垛,是不是很有气势。
皇城嘛,王者风范毕现。在高高的城墙上方,可以望到很多大大小小的“圆顶帽子”,看上去颇有点喜感,其实是立在城墙上的岗楼。据说,这是源自北非的“摩尔式建筑”的一个特点善用拱形建筑做装饰。
城墙很高,看上去约有两个长安城故宫城墙那么高。此外,在城墙外侧,还有一圈很深的护城河。感受的到,这里在当初建成时的御敌形势,要比龙国的清朝皇宫来得紧张。拉合尔门这道门是进入红堡的主入口。
顶上有一道长亭,长亭两侧各有一高挑的宣礼塔。墙面是砖红色的,上面装饰有各种图案及花窗。这些都是印度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在红堡的拉合尔门上宣布印度独立,并升起第一面印度三色国旗。
没来印度之前,雪落脑子里装的都是印度人应当信奉印度教,而且,印度教应当是一种在世界上传播很广且很有影响力的宗教。印度是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而不是穆斯林国家,而且,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不是死对头吗?
怎么在印度会有那么多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且很多城堡王宫里住的是伊斯兰统治者呢?做路书时查阅了印度史,以及到印度后才知道,原来印度的近代史中有很长一段是被穆斯林统治的,穆斯林统治者带来的当然是伊斯兰教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赫穆德曾多次远征北印度,在其后是来自阿富汗的廓尔王朝,在征服北印度地区后,由其任命的总督顾特卜丁艾伯克采用苏丹皇帝或国王头衔统治所征服的地区。
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史。其后,做为对统一印度发挥重大作用的莫卧儿王朝,也是来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莫卧儿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奥朗则布残酷压制印度教。
很多印度教古建筑被毁坏,然后被伊斯兰教建筑替代。总之,来自北方的穆斯林对印度长达数百年的统治,使雪落和柳静姝今天在印度能看到很多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但现今的印度却又是印度教占绝对上风的社会,却看到那么多穆斯林建筑,感觉很扭曲。
德里红堡红堡红堡售票处。价格板上显示外国人的门票是250约相当25元人民币,里面的小博物馆5,摄像单收15拍照片免费。而印度人的门票则是10,差距好大。
先透过一个封闭的建筑内的长长的通道,通道两边都是售卖小工艺品的商铺。穿过这个通道,就来到红堡里面。鼓楼这是进入古堡园区后正面直对的第一座建筑。楼前花团锦簇,繁木环绕,青草依依。
知名度很高的旅游指南书籍《孤独星球印度篇》中将这座建筑标为“鼓楼”。书中说,此建筑之所以有这个名称,是因为“内有象门”,“来访者在此从大象或马上下来以示尊重”。鼓楼的墙面上的老壁。
画的是一棵果实累累枝叶繁茂的山楂红果树。过廊圆顶上的彩绘花饰。数百年史的老画,已经褪色。墙壁上的百年老画,有些斑驳不清。鼓楼的正面前面那张是背面的。这栋建筑正面是红色的,背面是白色的。
中间那个大门洞可以走大象。从红堡正门过来,穿过这座鼓楼就来到中央大草坪,草坪的对面就是”公众大厅“。在鼓楼前的合影。这样的合影在这一路上并不多,因为需要请别人帮忙,而且是要会用单反的。(未完待续。。)
第259章 能否再相见
印度人可能还是经济实力不够吧,使用单反相机的很少。而且,有点,不敢把相机交给他们帮着拍照,尽管他们看上去都显得很善良。或许是受不久前看过的一本书上的一段文字影响吧,所以有些胆小甚微,那书上的文字云。
在印度,“若对方想要借你的相机把玩,可爱与可恶可能就是一瞬之间,只要相机一离手,就有永远离你而去的可能……”船桥彰《印度之下,风景之上》。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鼓楼墙身上有很多漂亮的雕花。
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少用飞鸟走兽做装饰,喜欢用素雅的植物,特别是花卉,显得非常淡雅。印度战争纪念博物馆位于鼓楼楼上。里面展品都是印度早期战争年代的一些文物,进去简单看了一下。
意思不大,看不看两可。德里红堡红堡博物馆里面的展品有刀枪剑戟之类的老旧兵器,有战车标本马拉人拖的那种,还有军服头盔铠甲等。公众觐见厅出鼓楼东门。
隔一大片方方正正的草坪望过去,有一栋红赫色的门廊式建筑,这就是皇帝的公众觐见厅。书中管它的名字叫“公众大厅”。顾名思义,“公众觐见厅”是莫卧儿皇帝用来接见公众的场所。公众觐见厅里面有众多高大的红砂岩廊柱支撑屋顶,柱脚有如巨大的象足。
据《蓝色星球印度》作者考证,这些廊柱曾经覆盖着一层石膏壳,如象牙般明亮光洁。在炎热的天气里,将沉重的红色幕帘挂在柱子上遮挡阳光。在大厅背墙中央,有尊漂亮的大理石宝座,那就是皇帝的尊位了。
可以想见这样的场景:皇帝端坐在宝位上,廊道中有众多的“公众”或站立或盘腿坐下,当然也有可能跪着,在聆听皇帝的圣训。可惜的是,雪落和柳静姝参观时,这座大厅正在维修,里面用可恶的绳子拦着不让近前。
因此无缘一见那个据说是精雕细琢的国王大理石宝座。至于还有一尊“纯黄金打造并嵌有多种宝石的孔雀王座“,雪落也没有找到。呜呜呜。本来这里除了房壳壳可看的东西就不多。印度人民的热情真是受不了,本想拍张阿华站在高处,背后是一串廊柱的照片。
刚让她上去,还没容雪落端起相机,一大群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一拥而上,象众星捧月,不不不,象粉丝见到明星一样,仰望着她,好像在期盼她的演讲,却遮挡了雪落的镜头。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究竟为什么呢?
在公众觐见厅后面是一个非常大的空场,空场中间是一个四方水池,水池中间有一庄重感十足的白色大理石廊亭。水池正在翻修,里面无水。水池四周是四片面积相等的大草坪。在水池的东面,也就是红堡东侧,横亘着一串白色的大理石建筑。
这片建筑群是当年皇家的主要生活区。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南面的几座,从左至右:皇家私人宫殿、皇帝起居室、彩宫,在彩宫的南面右不远处,那片树林中还隐藏着一座名曰宝宫的建筑。在皇家私人宫殿北侧左纵向有两座建筑。
由前至后分别是珍珠清真寺和皇家浴室。在大空场北侧的草地中,辟出一块空间安放了数排绿色的座椅,白天可供游客歇息,晚上可以坐看声光表演。宝宫位于红堡东侧建筑群中最南端的一栋白色建筑。
名曰“宝宫”,可能在过去是皇家收藏珍宝的地方,查不到相关资料,现在是个小型的考古博物馆。宝宫里面的展品,有绘画、书籍、石刻、磁器好几件来自龙国。
藏品不多,三五分钟可看完。彩宫位于宝宫北面。与红堡拉合尔门、鼓楼、公众觐见厅处在一条东西向的直线上。彩宫里面的模样。很多白色的大理石柱撑起一个个弧形的门框,门柱上方被漆成彩色,这或许是彩宫名字的由来。
大厅地面上有水道,正中有个石雕莲花水池。内墙正中有漂亮的雕花镂空石窗。皇帝居所位于彩宫北侧。建筑的标志是屋顶上有一个圆形的穹顶。这座建筑的规模不大,做为莫卧儿皇帝的居所,里面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皇家气派”。
也没有辉煌的金壁,或许过去有,但后来都被破坏了,亮点是雕花镂空屏风与石窗。皇帝居所内景。里面已经空空荡荡,什么皇家物品都没有了,只有这道搬不走的美丽的大理石屏风还静静地立在这。
无言地诉说当年这里的华贵与后面的落魄与凄凉。想起龙国南唐后主李煜的一句名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个意境用在眼前挺适合。这座大理石神龛很漂亮,下面的斜面石阶上有很多树叶形的凹槽,像用来摆烛火的。
皇家私人大厅红堡内最漂亮最值得细细观赏的一座建筑。是皇家成员与最尊贵的客人才能进入的殿堂。外观与彩宫相仿,但内部装饰是彩宫远不及的。私人大厅内景,充满华丽的皇家气派,用句当下时髦的流行语:亮瞎眼。
大厅里伫立着众多白色的大理石柱,上面布满美丽的雕饰与彩色宝石镶嵌画。顶篷也被精细地装饰成无数漂亮的花格。大厅内最惹眼的就是这些精美的白色大理石柱。在这么大的石柱上雕刻出如此美丽的图案,实为当年众多精工巧匠花费了相当功夫的巨制。
石柱的下方有大幅的方形宝石镶嵌画。雪落为这些美丽的艺术作品而惊叹不已。这些宝石镶嵌画。线条简洁有力,立体感很强。仔细看,上面的那些彩色部分,都是用各种色彩的天然宝石雕刻成形后镶嵌进去的。
因此,色彩不但真实鲜明,且永不褪色,留存时间很长。这种宝石镶嵌画在印度北方的王宫里很多,说明当时很流行,是建筑装潢的上等制品,极为珍贵。石柱的上方布满贴金石雕画。
肯定是因为黄金比宝石更入坏人的眼,加上掘取方便的因素,今天看到的这些石雕画大部分被人为损毁了,只留下“哭泣的印痕”。残存的贴金石雕画。表面的残存的金箔仍然顽强地闪烁着华贵的光芒。
石柱上方的拼花拱梁,亦是非常精美,昔日附在上面的雕刻画仍依稀可辨。珍珠清真寺与皇家浴池位于皇家私人宫殿北侧。也是两座白色建筑。内部不开放参观。珍珠清真寺是由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则布与1662年修建。
并仅供他个人使用。珍珠清真寺顶部的两个小穹顶及数个迷你宣礼塔。这几个圆形穹顶的外面原来包有青铜饰物,后被英军盗走变卖。德里红堡红堡珍珠清真寺顶上的一丛塔尖,如数个红缨枪头指向苍穹。
配上空中翱翔的雄鹰,颇显几分气势。扎法殿及附近区域在珍珠清真寺的北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区。园区中央有一个水池,池子中央有个红色小宫殿,名曰扎法殿。在水池南北两面小园区的顶端。
各有一座白色大理石廊亭。南面的叫沙旺台,北面的叫巴东台。在水池园区的西面、即红堡北面大部分园区,没有开放参观,由南至北坐落着一串四座格局相同面积相同的三层西式楼房,过去是英军营房,现在是印军营房。
德水池及坐落其上的扎法殿,曾是凭栏小憩欣赏池中小景的好地方。水池正在修整,三位印度男女手持木夯在砸平地面。他们见雪落和柳静姝过来参观,停下手里的活冲雪落和柳静姝露出善意的微笑。
巴东台位于水池北面。一座白色大理石亭台式建筑。廊柱与一侧封闭的墙面上有漂亮的石雕装饰。沙旺台位于水池南面。也是座白色大理石亭廊式建筑,与北面的巴东台模样相同,隔水池等距离相对。
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沙旺台的建筑装饰。雕花大理石柱;背墙底部是宝石镶嵌画;上部的贴金石雕画,全部被盗走。沙旺台的大理石柱。柱头上面的雕花精美如玉。
园内西北半区不对外开放参观,目前是印军的兵营。在这里有一排四栋长得一模一样的欧式楼房,是当年英军营房,现在被印军继承使用。至此,红堡内能参观的建筑全部看到了。夜晚红堡有声光幻影秀,用英语和印度语向游客讲述莫卧儿王朝史。
在参观途中,遇到这么一个“怪物”一位2米往上看的欧洲小伙,高就高吧,还长得挺帅,不过看上去,头部与下身貌似不成比例。毫不留情地拽过来,一比高,二合影。嘿嘿,弄得人家都不好意思了。
你说,同在一个星球上生活,怎么做人的差距就这么大涅!嗨!你不是来自外星球吧!园区内有很多小松鼠跳来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